佛弟子文库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2022/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34岁只身返回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未落发时不知出家事多,出家后才真正体验到出家人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众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不辜负众望,如瑞法师在五台山—普寿寺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界有着极高的口碑。

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为难二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

如瑞法师敢当敢为,不去考虑到自己怎么样,只顾考虑到佛法怎么样,作为一个出家人,既为佛子,当行佛事的,所以当初凭这个心,法师毅然来到普寿寺。

如今,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百多个寺庙中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寺院-----普寿寺。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其一是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其二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女子尼众学院,据说当年歌手李娜出家后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这里戒律严明,道风谨肃,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可在30年前,五台山普寿寺几乎是一片废墟。1981年,24岁的如瑞已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削发为尼。为继承师愿,34岁时只身返回五台山。

从如瑞的家乡太原到五台山,如今坐大巴车需要颠簸近4个小时才能到达,更何况是1991年。如瑞法师刚到普寿寺的时候,几个很破的土炕,炕上甚至都没有席子,人一躺下便浑身是土,如瑞要想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立十方尼众道场,几乎是痴人说梦。

一面是艰苦的现实环境,但一面又是恩师遗愿,如瑞来不及纠结便虔诚地开始了建设普寿寺之路,并坚持了16年,终创建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

以砖为炕,以纸为褥,终建普寿寺

一向积极乐观的如瑞面对废墟,积极想办法,她发现普寿寺隔壁是一个砖厂,便和她就和弟子们去砖厂一块一块地捡来废砖断砖,回来再用它们搭成炕,就连贡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断砖垒起来的。普寿寺没有可用的东西,105元对于重整寺庙而言又少的可怜,如瑞只好去街上找能用的东西。

街边有个小卖部,如瑞向小卖部的人要来点儿纸盒,或许是小卖部人认为如瑞可怜,或许是被如瑞的诚心打动,给了如瑞很多纸盒。如瑞把纸盒拿回寺庙,拆开铺到砖头炕上,就这样‘纸褥子’就有了。

之后有一位居士看到这些比丘尼的虔诚和清苦,给普寿寺寄来一笔善款,这也是普寿寺收到的第一份善款。

受到如瑞等比丘尼的感召,来此修行的尼众越来越多,一段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个。

人数突然增加,但床位却屈指可数,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晚上只能像沙丁鱼一样排着侧身睡。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来后因为挤得插不进人一定没有再睡的地方了,只能站着,五台山比较寒冷,冬天很是难熬,但比丘尼们都说‘能站着也行’,如瑞很是感动。

就这样坚持了4年,普寿寺开始声名远扬。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里的艰难,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巧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崇尚佛法,削发为尼,承恩师遗愿

如瑞提起为何会来荒凉的五台山普寿寺,原来是1991年,如瑞的恩师通愿法师往生,临终前,她嘱托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如瑞发愿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从来没有想过中途罢手,一定要完成法师嘱托。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瑞法师一向乐观积极,以“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的信仰坚持着。

人生如此美好,可如瑞为何要在大好的年纪放弃教师职位,却选择削发为尼,在普寿寺一生清苦。如瑞坦言自己生于佛教家庭,从小就崇敬佛法,通愿法师是她的崇拜对象。1979年,如瑞来到五台山,见到通愿法师,讲述自己当教师的迷茫,得到通愿法师的宽解。

两年之后,通愿法师来到如瑞家,如瑞第二次见到通愿法师,自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如瑞想考宗教系的研究生,一心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后继有人,便介绍她到四川尼众佛学院。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气放下世俗的东西,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贡献”。这是她对出家人的理解,普度众生,去掉各种外在虚妄的伪饰,自然呈现真实,内心坦荡,无所畏惧。

戒律为师,修缮内心,倡导智慧日

时间一下子奔了15年,如瑞不辜负众望,终于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界有着极高的口碑。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引导这些尼众更好地修行,教育则是如瑞在组织普寿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把握的重点工作。

如瑞法师认为应该不是单单是修庙,更要注意修我们自身内心的小庙,要想让佛法振兴,必须注意内德施才,庙在心中,佛在心中,这个小庙比那个大庙更重要。在如瑞信奉“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下,这里的尼众,走路轻巧、谈吐文雅,一举一动都很注重僧仪,就连每天用斋都很庄重。

普寿寺里的尼众不仅奉行戒律,而且重视教育。寺中新建的图书馆里有不同版本的藏经20余套,各类图书共十万余册,尼众们学习涉猎非常广泛。而且为了让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普寿寺开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举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和她的弟子还发动居士,给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300亩地的老人院,以照顾孤寡老人。一个独特的群体,以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社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瑞法师说,“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为他人服务吧!我希望跟每一个众生都结成佛的缘,我希望为每一个众生服务到底!”

如瑞法师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时常以未出家时莲老法师对她说的话自勉:身着袈裟事更多。她未落发时不懂,为什么出家事更多,直到出家了才真正体验到,出家人不是为自己活,是为众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纵观如瑞法师的大半生,一直都在追求朴实无华,明心见性,正如她自己所言:“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还是那样的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献、奉献再奉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净土祖师们一生的总结

这句六字大经王具足圆融、圆满、顿捷。所以大家遇到这...

因梦出家--梦参长老的传奇故事

观梦自在,你相信梦吗?你会按照梦中的意境真实去做吗...

烫香疤

每当在电影、电视剧目中出现和尚的形象时,总见那头顶...

七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开示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 净土法...

三则高僧感应事迹

疠疾获瘳 齐代高僧僧远法师,常住梁州薛寺。法师平日不...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佛学漫画】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猕猴与猎人

过去在一座深山里,住着一只猕猴,这只猕猴不但有过人...

「真铁汉」佛源老和尚的禅门棒喝

佛源老和尚,湖南桃江人,18岁时从益阳会龙山栖霞寺智...

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1、佛陀与父亲净饭王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

法门无量当广学

佛陀在摩竭国弘法期间,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兴建了竹林...

【佛教词典】心倒

【心倒】 p0348 瑜伽五十三卷十九页云:此想颠倒,诸在...

【佛教词典】供养祭

梵语 haviryaja。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动植物供奉天...

因果同时,念佛当下成佛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

在名利的海上航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镇江的金山禅寺,由住持法...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

晚清巨商王炽的「商道」

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汉族,云南弥勒县虹溪...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报恩经》里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宝,要满众生...

星云大师《夫妇相处之道》

随着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到寺庙...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

【推荐】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

【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

百世跛脚今成罗汉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施主与妻子过着美好的生活...

不吃肉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吗

许多人在考虑要吃素时总会担心:如果不吃肉,能获得足...

略述在家戒律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