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魔逆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魔逆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摩诃菩萨不可计,及欲行天、诸色行天、净居天人。彼时世尊与无央数众会眷属周匝围绕而说经法。

有一天子,名曰大光,在于座中,翼从文殊师利而侍卫焉。于是大光白文殊师利:「所可谓言诸菩萨众有魔事者,何谓魔事?」

文殊答曰:「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

「复次,仁者!倚着菩萨志欲至道则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而依智慧则为魔事。识念布施、妄想持戒、受于忍辱、放逸精进、及倚禅定、专惟智慧则为魔事。

「复次,仁者!心乐闲居、行得于观则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独处、节限名德则为魔事。若行空无,依无相愿,修无放逸,住于如来所说言教则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识念有所受取,志在所应见闻念知、分别经典,皆为魔事。」

大光问文殊曰:「其魔事者为住何所?」

文殊答曰:「住于精进。」

又问:「以何等故住于精进?」

文殊答曰:「其精进者,乃为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彼魔波旬当奈之何!」

又问:「何谓菩萨精进而不应者?」

文殊答曰:「假使计言:『我身精进』则为不应。所以者何?己身精进,计有所应,则依倚世。仁者!欲知为精进者,等遵所修此之谓也。以等精进则曰平等无所应进,已无所应则无放逸。假使仁者眼无所进,不行于色,是则名曰平等精进;耳无所进不行音声,鼻无所进不行众香,舌无所进不行众味,身无所进不行细滑,意无所进不行诸法,是则名曰平等精进。

「复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尘劳,而以断除众生爱欲垢秽,是则名曰菩萨所行平等精进。若于三界而无所行,救济三界,倚着众生诸恼之患,是为菩萨平等精进。行于布施无所想念,修以四恩摄诸悭贪;行于禁戒而无想念,摄诸犯恶众生之类;行于忍辱而无所想,摄诸瞋恚人民之众;行于精进无所想念,摄诸懈怠;行于禅定无所想念,摄诸乱意;行于智慧无所想念,摄诸恶智。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有晓了空无慧行,不想空无是为思念;精进行空游于诸见,悉察诸见而无所见,观诸邪见不离空无,是为行空。所谓空者,诸见则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为空。因是空故,诸法皆空。假使晓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谓菩萨平等精进。

「复次,天子!修行于此无所想着,不念无想,皆与一切众念俱游。不舍众念,不有所念;所念无想,不想所念,等于诸想及一切念。若能晓了一切想念,设于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无所逸乐,是为菩萨精进之行。」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行无愿随心所生,有所志慕心无所着,不行所愿其趣所生,已离诸见及众驶水,舍于二事,不计有身亦无吾我,而等除去,终始生没。其有能行如是精进,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菩萨修业常以平等,其于智慧圣明之达无所修行;晓了善权,将摄一切众德之本。分别慧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则以善权精进开化一切众生。圣明达者,于一切法无应不应,无净不净;晓善权者,精进摄于一切正法。进智慧者,悉了于一切,不坏法界;了善权者,供养奉事无央数佛。达智慧者,进圣无为;晓善权者,宣畅一切文字之教种种别异。智慧圣者,修行佛身,了无穿漏;解善权者,三十有二大人之相而自庄严。智慧圣者,使诸生死而无所生;解善权者,则为所念常向众生。智慧圣者,修行于空、无相、无愿;晓善权者,颁宣断除六十二见众想之着,志有所求。智慧圣者,劝助精进至于六通;解善权者,神通变化多所救济。智慧圣者,精进不见诸种阴入、众衰之难;解善权者,执持将护诸种阴入。智慧圣者,遵修泥洹本性清净;解善权者,为诸众生开化导示无上正真所当修行。智慧圣者,谓得慧眼,所覩无极;解善权者,逮致天眼,化诸着者。智慧圣者,不得诸法所行精进;解善权者,敷演文字而讲说法。智慧圣者,分别诸法义之所趣;解善权者,宣畅如应辩才之慧。智慧圣者,晓了诸根各各别异、心念不同;解善权者,究尽众人如应说法。智慧圣者,识达八万四千诸行;解善权者,能为一切颁宣,指示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是为菩萨平等之业精进行也。」

文殊师利分别说此平等精进示众会时,八千天子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天子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世尊即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仁快说此诸菩萨众平等之行!」

于是大光白文殊曰:「如来赞仁,宁踊跃乎?」

文殊答曰:「卿意云何?假使化人赞于化者,又其化者宁踊跃乎?」

答曰:「不也!其化人者无所係着亦无所受。」

报曰:「如是!一切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来之相亦复如此。吾当何因而踊跃乎?譬如呼响,于善恶声无所是在亦无所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犹如呼响本悉清净。如来、文殊其净亦如吾,当何因而踊跃乎!」

大光又问:「何故如来赞于仁者?」

文殊答曰:「其有颁宣无所立慧,乃为如来所见嗟叹;于诸言说不怀忧慼亦无增减,于诸众生无众生想,于一切法无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晓了魔事,解佛道业;以于魔事觉了真谛,分别佛法及与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则为如来之所嗟叹。」

又问文殊:「仁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来而嗟叹之!」

答曰:「其平等者终无偏党。」

又问:「其平等者不与偏乎?」

答曰:「所谓平等,等于诸逆,亦等吾我;等诸四大,亦等住见;吾所等者亦复若兹。如诸种等、四颠倒等,吾等亦如。如等不顺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与本际;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际平等。如本际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无明恩爱之本;如等无明恩爱之本,亦等明彻解脱之本。若以平等明脱之本,亦等贪淫、瞋恚、愚痴;以等三垢,亦复等于空、无相、愿;已等三脱,亦等有为之本;以等有为本,亦等无为本;以等于无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兹。是故大光!以此平等,诸法皆等。其以说者今所颁宣,方当演说而见嗟叹,一切此法皆悉平等,犹如虚空。虚空正等而无偏党,虚空无数亦无所为。若有趣斯方欲习入,是故如来赞叹于彼。」

大光又问:「宁可宣畅善哉之法、无善哉法乎?」

文殊答曰:「菩萨善哉从志愿出;谀谄无质,所行放逸,为不善哉。用众生故,不舍大哀,故曰善哉;若不怀仁,念害众生,则非善哉。若能愍伤一切众生,乃为善哉;瞋恚怀结,离于忍辱,为不善哉。若不醉乱又随律教,已有罪过自首归诚而不藏匿,则为善哉;隐蔽殃衅而不发露,则非善哉。自见身恶能改除者,则为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阙,则非善哉。若行返复而知恩好,心不怀害,孝顺行仁,则为善哉;无有返复,心常怀害,欲危返复,不奉孝顺,不知报恩,则非善哉。闻佛道教寻能遵修,乃为善哉;若闻经典不肯敬顺,则非善哉。奉行禁戒,未曾缺漏,乃为善哉;若受于戒,失不顺从,则非善哉。常处闲静,其心寂寞,乃为善哉;设慕愦閙、自放恣者,则非善哉。在于闲居,舍身寿命而不恋恨,乃为善哉;假使贪爱己身寿命,则非善哉。修四贤圣,止足知节,乃为善哉;不知进退,多所志求,慕乐恶事,则非善哉。为人羸劣、能忍辱者,乃为善哉;若以害心向于众人,则非善哉。诸所欲度能自节限,则为善哉;为人舒缓,不能谨勅,则非善哉。所可归命未曾忘舍,乃为善哉;本有所归遗弃不念,则非善哉。晓了威仪礼节之正,所行至诚,所作如言,心口相应,乃为善哉;欺诈迷惑一切世间,则非善哉。将护正法不违雅典,乃为善哉;诽谤经道,违失正理,则非善哉。假使所闻不谤经典,虽不师受,颁宣道教无所希冀,乃为善哉;爱惜经法自称为师,若说经法常怀妄想,则非善哉。执权方便开化众生,乃为善哉;不护众生,无权方便,不行四恩,则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无极、殷勤慕求,乃为善哉;若复弃捐六度无极,则非善哉。造行慧业,自致圣道,乃为善哉;贡高自恣,为憍慢业,则非善哉。行牢强慈,愍伤众生,乃为善哉;趣尔行慈,所愍不弘,则非善哉。奉行十善,不违大猷,乃为善哉;翫习自恣,行十恶事,则非善哉。若能弃捐一切众恶,乃为善哉;顺从诸恶非法之事,则非善哉。

「大光!欲知出家颠倒不顺行者,则非善哉;好乐空、无相、无愿,具足成就,乃为善哉。强上高床师子之座,而演杂句世间之谈,随俗同尘,则非善哉;若得菩萨箧藏之典修习遵行,昇师子座,颁演道教,乃为善哉。毁于禁戒,受信施食,则非善哉;奉顺戒法清净鲜洁,应服一切供养之利,乃为善哉。贡高自大,憎妬经法,则非善哉;谦下恭顺,不怀慢恣,嗟叹人德,乃为善哉。嫉妬菩萨,憎其高行,则非善哉;见诸菩萨敬之如佛,乃为善哉。是为大光!如佛所说,其行法者则为非远,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顺从如来教者乃为善哉。」

大光又问:「以何等故赞法善哉?法在善哉、非善哉乎?」

文殊答曰:「吾于诸法不行善哉,亦复不行非善哉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合,亦无吾、我。」

又问文殊:「仁者!不与善法合乎?」

文殊答曰:「吾则不与善法俱合,亦复不与恶法共合。所以者何?计极着者谓有为矣,其无着者谓无为矣;计无常者亦是有为,自计有身不了本无。」

又问:「文殊师利!仁者至德亦是有为,计有吾、我。」

文殊答曰:「假使吾计有为,身是我所,则堕恐惧。」

又问:「文殊师利!仁者不畏于有为乎?」

报曰:「假使见于有为、究竟成就、永存无灭尽者,我乃恐惧。」

又问:「文殊!仁者不见有为之事而成就乎?」

答曰:「吾尚不见无为之事而在成就,况当复覩有为之事而成就也!」

又问:「文殊!仁为有为,若无为乎?」

答曰:「仁者!吾不有为亦不无为。所以者何?设使有为,则与愚痴凡夫同尘;假使无为,则与声闻、缘觉同等。」

又问:「文殊!设使仁者亦不有为,复不无为,今我云何执持此教?」

答曰:「譬如化人之所兴为,欲持法者亦当如彼。于天子意所志云何?如来神识为住何所?立在色乎?」

答曰:「非也!」

「为复立在痛痒、思想、生死识乎?」

报曰:「非也!」

又问:「住三界乎?」

答曰:「非也!」

「住在有为若无为乎?」

答曰:「非也!」

又问:「如来神识为何所住?」

报曰:「文殊!如来神识永无所住。」

答曰:「如来神识设无所住,卿当执持如彼所住!」

又问:「文殊!仁者则为是如来乎?」

答曰:「天子!其无本者,无来无去无所周旋,吾所由来亦复如是;以是之故吾为如来,所来亦如;如佛所来吾亦如之,以是之故吾为如来。如如来住,吾住亦如;以是之故吾为如来。如来无本,文殊师利亦复无本,故曰无本。以是之故,吾为如来。」

又问:「文殊!其无本者,当从何求?」

答曰:「天子!其无本者,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如来解脱中求,不怀瞋法而求之矣!」

又问:「如来解脱不怀瞋法,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众生志行中求。」

又问:「众生志行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如来圣慧中求。」

又问:「如来圣慧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众生诸根各异,分别原际而于中求。」

又问:「文殊师利!今者所说吾不能了。其不解者不能分别则当愕然!」

答曰:「如来之慧无能分别。」

又问:「何故?」

答曰:「如来慧者,无所罣碍亦无想念,不可逮得,无有言辞亦无所行,无心、意、识,离于言教,以是之故无能知者,不可分别。」

又问:「文殊!设如来慧不可分别,诸声闻众云何晓了?何因菩萨而得住于不退转地?」

答曰:「天子!如来至真善权方便,因时颁宣文字之说。又其慧者无有文字,譬如不从水中而生火矣,鑽木求火及照阳燧乃出火耳!如来若此,威神圣旨道慧无边,广分别说本无之慧,无有能知如来圣慧。如来圣慧烧诸愚痴闇昧草木,令不复生。彼则何谓烧诸愚痴闇昧草木?一切分别众行之心演道品法、六波罗蜜诸度无极。」

又问:「文殊!无有草木不生瑕秽亦无疮病,云何说之?」

答曰:「所畅说者,无缘起分,所言无毁,无合无散。所颁宣者,不说生死,无泥洹教,无所蠲除亦无所断,不有造证,无所遵修,无得无归。此所言者,乃为寂寞坚要之辞。」

天子报曰:「难及,难及,至未曾有!文殊师利!今所说者微妙巍巍,无极之慧超异如是!而魔波旬不来至此,欲废乱之,行于逆乎?」

适说是语须臾未久,时魔波旬在于虚空,兴大云雨,謦扬大音,其音普闻一切众会。时众会者各心念言:「此何等声流溢乃尔?」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仁宁见魔所兴乱乎?」

答曰:「唯然,天中天!」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令魔波旬自然见缚。寻便堕地,唤呼称怨,恚恨骂詈:「文殊师利!今当杻械锁缚我身!」

文殊答曰:「咄,魔波旬!复有系缚坚固难解,踰过于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觉。何谓坚缚?」

谓言:「吾我、颠倒、恩爱、诸邪见缚、因缘系缚。卿常为此枷锁所缚,不自觉知!」

魔又启曰:「唯见原赦,使得解脱!」

文殊师利曰:「汝当兴造行作佛事,我能令卿从系得解!」

魔即对曰:「我于佛法无所妨废亦无所坏,已当何因兴作佛事?」

文殊答曰:「波旬!欲知兴作佛事修行,乃为菩萨智慧变化。假使如来兴作佛事不足为难,魔作佛事斯乃为奇!」

于是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变作佛像——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而宣此言:「所欲问者,一切众生诸所狐疑,自恣所启,当为发遣!」

时大迦叶问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为缚?」

魔寻答曰:「计我禅定而志寂然,则是有想、无想品第;想空为要,毁众见想;想于要想,兴于众念御无愿想;怀诸所愿为泥洹想;而乐无为毁生死想。是为迦叶!修行比丘之系缚也。所以者何?迦叶当知,不当毁坏诸所往见因而行空也。所谓空者,诸见皆空;不当毁念求于无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为无想。不当毁愿而求无愿,其所愿者悉亦无愿。不当毁生死而求泥洹,晓了生死不可得处则为泥洹。迦叶当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当于众着令无所起。毁坏灭尽泥洹本净,无所起生乃为无为。」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心逮清净。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谁为开化诸贤者等?」

五百人曰:「其无所得,不成正觉,开化吾等。」

又问:「云何开化?」

答曰:「不来不去,晓了如是;不起不灭,其慧常住。」

说是语时,二百比丘逮清净眼。

时须菩提问魔波旬:「何谓比丘为最众祐?」

魔即对曰:「若无所受亦无毕净,而从笃信爱乐佛法受饮食馔,如须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舍——其施与者,观彼比丘犹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无有生者亦无受者——心无所着,无心不起,彼则于世为最众祐。」

时舍利弗问魔波旬:「何谓三昧而不秽乱?」

波旬答曰:「于三昧尽,如无所尽,悉令都尽。其无生者不令兴起,烧尽众欲本末清净。悉无所生令不复愚,无所更历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遵修寂灭察诸所更,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无观不观亦无所见,如是三昧乃无秽乱。」

大目揵连问魔波旬:「何谓比丘心得自在?」

波旬答曰:「假使比丘晓了一切,究畅人心及与诸法悉解脱相,宣说诸法悉解脱相;无所依倚所怀来心,亦无所解亦无所怀;心无色欲,见一切色心无所住;晓了诸法亦无处所,心不可护。晓于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则为清净,诸法亦然自然清净,法界清净得不动转。以他因缘现在目前,备六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娱乐,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邠耨文陀尼弗问魔波旬:「何谓比丘说法清净?」

波旬答曰:「假使比丘见一切法皆度无极,而悉遍见众心各异,悉无所着。一切所念则无同像,旨分别说,晓了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如山呼响,观诸讲法亦如幻人,身所识知如水中月。别诸尘劳、思想、众念所从起立;无受法者亦无舍者,得入三昧。若颁宣法,等获超度,则以逮知四分别辩才,心无所冀。赞言善哉,不怀狐疑。净其己心,则能清净一切人心。晓了本净鲜洁无垢,解知尘劳悉瑕疵矣。见诸阴魔悉为闲静,其死魔者住无终始,其天魔者皆除一切倚着之教,一切众生心净如是;如是比丘乃为清净,普见道法演布经典。」

耆年优波离问魔波旬:「何谓比丘奉持法律?」

波旬答曰:「其能晓了一切诸法,悉被开化,识知众罪本际寂寞,教授犹豫。若见诽谤,不以狐疑亦不怀结;彼于诸法未曾生心而有所御;常能化度诸有逆者,何况小小犯禁戒乎!体解尘劳靡所不别,诸客尘劳不以坚要怀思想也。说众爱欲无内、无外、不处两间;晓了尘劳由从无觉,不坏爱欲亦不劝化,至于无欲亦无所起,计于尘欲犹如云雨;观于圣慧晓了颁宣,所可说者如风散云,悉无所住。有尘劳者如水中月,缘想念起,欲现面像由于闇冥,当得智慧以为明照,欲如明镜见其面像,其色如鬼、罗刹之形;其顺念者观无所见,求舍尘欲不益众秽,则以空慧无相、无愿、无所越度;其有晓了爱欲如是。设复有着于爱欲者,则于众生不兴慈哀;众生无我而无有身,亦不望想于诸吾我,如是观者审谛持律。」

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问己身所知。时魔波旬各各分别而发遣之。于是诸天众中有一天子,名曰须深,问魔波旬:「文殊师利属者讲说诸魔事业,仁岂堪任重复义理,何谓菩萨之魔事?」

时魔答曰:「天子当知,菩萨魔事则有二十。何谓二十?恐畏生死,欲得解脱,遵修翫习于佛正法,稽首归命而有望想则为魔事业(一)。观于空无而察众生则为魔业(二)。观于无为而厌有为善德之本则为魔业(三)。禅定正受不求一心,而已退转则为魔业(四)。若颁宣法,不为听者兴发大哀则为魔业(五)。求诸禁戒有德众祐,瞋恨毁戒则为魔业(六)。畅演声闻缘一觉事,谘问大乘不别巨细则为魔业(七)。启受深说,憎道杂言则为魔业(八)。求度无极,自号菩萨则为魔业(九)。谘嗟寂灭澹怕之事,所化众生无权方便则为魔业(十)。积众德本,不亲道心则为魔业(十一)。殷勤遵修寂观之事,所观察者见有众生则为魔业(十二)。求尽尘欲使无有余,度生死岸恶畏爱欲则为魔业(十三)。修行智慧常乐猗求,依于大哀则为魔业(十四)。无权方便而已皆见一切德本则为魔业(十五)。不进志求菩萨箧藏,慕于世俗方类之言,以此为务则为魔业(十六)。各各分部博闻师教,而有去就则为魔业(十七)。设使得为富乐饶财、豪贵大威而贪着之,不奉博闻则为魔业(十八)。设为尊豪、君子、长者、释、梵之位,不习大法则为魔业(十九)。不与菩萨、法师相从,藉受所闻,反与声闻、缘觉相习,乐共谈言;不欲闻法、自恣放逸、所游搪揬,则为魔业(二十)。是为二十菩萨魔事。」

于时世尊赞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说于斯菩萨魔事!假使有人论此法事,听省奉行不从魔教,其人则逮佛大道法,讲说经典,获致二十事。何谓二十?大慈(一),大哀(二),不厌生死(三),常见善友(四),所生之处辄遭佛世(五),得有启受诸度无极(六),以诸菩萨用为眷属(七),逮得总持(八),具足辩才(九),五通之慧(十),所未遇法而得闻之(十一),世世所生常怀道心(十二),当得出家而为沙门(十三),致闲不懅(十四),究竟博闻(十五),善权智慧(十六),开化众生导以四恩(十七),将护正法(十八),常行质直而无谀谄(十九),一切所珍而不爱悋、不怀害心向于众生(二十)。是为二十,逮得经典,至佛大道。」

于是须深天子问魔波旬:「快哉,善利!乃为如来之所嗟叹!」

时魔报曰:「吾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着之,当可所说;计实不是其人所语,鬼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说,文殊师利之所发动,不当宣传言是我说!」

天子问曰:「今仁变成为佛身形,不以欢乎?又复相好庄严其身,坐师子床讲说经法,不以乐耶?」

魔复报曰:「卿等见我相好严身,我还自覩枷锁系缚。」

天子告曰:「波旬!自归悔过,伏罪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威神原赦波旬!」

波旬答曰:「不当首悔学于大乘菩萨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萨者,不见缺漏瑕秽之界;兴瞋恚者设怀怨恨,乃当对悔稽首自归。」

天子又问:「菩萨忍辱为何等类?」

其魔报曰:「菩萨忍辱有十二事。何谓十二?志性忍辱而无瑕疵(一);其意忍辱,心不怀害(二);忍辱无谄,不欺众生(三);忍辱愍穷哀伤一切贫于智慧、不及道者(四);修忍辱事,所行如言则不退转(五);其空忍者离于一切犹豫邪见(六);专惟法忍,导御诸法(七);深妙忍者不计吾我(八);柔顺法忍而从归趣众贤圣慧(九);真谛忍者不乱缘起(十);不错乱忍,顺从一切众生之心(十一);意不起忍,因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十二)。是为菩萨十二事忍。」

于是须深天子问魔波旬:「卿若寻说此二十事,至十二忍宁踊跃乎?」

答曰:「欢喜!」

须深即启文殊师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

文殊问魔:「谁为系汝?」

报曰:「不知谁为缚我?」

答曰:「波旬!卿不被缚,自想为缚。一切愚痴凡夫之士其亦若兹!心本悉净,无所思念,志在想着——不知无常,计有常想;苦为乐想;无身计身;不净,净想;无色,色想;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而想五阴。如今波旬!恶畏系缚何因得脱?」

又曰:「今我不复得解脱乎?」

答曰:「如是波旬!已得脱者不复更脱。何因得脱?由缘从于虚伪之想而致系缚,蠲除此秽名曰解脱。」

于是文殊师利舍所建立,威神感动,令魔波旬即复如故。

时大迦叶谓魔波旬:「波旬以为兴作佛事!」

其魔答曰:「文殊师利境界所感,不当观之是我所为!」

须深天子问文殊曰:「其佛事者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众生爱欲之中求于佛事。」

又问文殊:「何故说此?」

答曰:「以于众生尘劳之故,受于爱欲。设无爱欲不兴佛事,譬如无疾则不用医。如是行者,假使众生无有爱欲则不用佛。」

又问:「以何所生,佛兴于世?」

答曰:「起生、老、病、终没之患,故佛兴出。所以者何?三界有是生、老、病、死,故佛现世。」

又问文殊:「如来得道兴显何法?灭除何所?」

答曰天子:「如来得道,法无所起亦无所灭。所以者何?佛兴出世则无所生,亦无所失。所可谓言佛兴出者,假有此辞随俗现身,自然本净,则云平等无所生者。」

又问文殊:「何谓菩萨建立志性?」

答曰:「于一切法无所得者,不堕诸见、六十二疑系缚罗网。」

又问:「何谓本净?」

答曰:「于内外法无所着。」

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

答曰:「舍身尘劳,不舍一切众生爱欲。」

又问:「何谓禁戒具足?」

答曰:「分别晓了寂然之界,蠲除一切众生诸恶,不舍道心。」

又问:「何谓备悉忍辱?」

答曰:「究尽诸法见一切法,除去众生结恨、厌秽、瞋恚之难,而不违舍一切智通至德之铠。」

又问:「何谓究竟精进?」

答曰:「菩萨所因可精进者,悉见诸法,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刈除众生懈怠之秽,遵修精进。」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何谓究竟于禅定已?」

答曰:「见一切法本悉清净,平等正受。一切众生,因有所着而兴生矣!」

又问:「何谓菩萨成就智慧?」

答曰:「于诸所行不得所行。蠲除一切放逸之事,刈去众生沉吟邪见,遵修圣达。是为菩萨成就智慧。」

又问:「何谓行慈?」

答曰:「见一切法永悉灭度。」

又问:「何谓为哀?」

答曰:「晓了诸法无有作者亦无报应。」

又问:「何谓为喜?」

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兴乐亦不无行。」

又问:「何谓为护?」

答曰:「于一切法不造二事。」

又问:「何谓菩萨至诚真谛?」

答曰:「分别一切诸法犹如幻化,于诸所生而无所生、悉无所有。」

又问:「何谓大士?」

答曰:「观诸众生而无众生。」

又问:「何谓尊人?」

答曰:「覩一切法不可受持而不恐惧。」

又问文殊:「何谓菩萨被大德铠?」

答曰:「观一切法等如虚空,不舍僧那。」

又问:「何谓为仁和乎?」

答曰:「行于大哀,不远众生亦不亲近,开化尘劳、恩爱之着。」

又问:「何谓所止宿安?」

答曰:「不以身、口及与心念烦娆他人,不得吾、我及与他人。」

又问:「何谓顺教?」

答曰:「如所闻法,能奉行者,所言真谛。」

又问:「何谓众人之所归伏?」

答曰:「能随五趣众生言教,不坏其辞将顺己心,因化一切无所违失。」

又问:「何谓具足知耻?」

答曰:「能内自寂,游行于外,化导众生。」

又问:「何谓为信?」

答曰:「游诸罣碍而无所着。」

又问:「何谓菩萨行牢强慈?」

答曰:「顺从佛教无所毁坏。」

又问:「何谓反复?」

答曰:「所造德本未曾违失,常乐如应。」

又问:「何谓知节?」

答曰:「志游一切尘劳之欲,已不乐欲。」

又问:「何谓知足?」

答曰:「慕智慧圣,不乐诸法。」

又问:「何谓满足?」

答曰:「假使满足度世智慧,于诸世法无所犯负。」

又问:「何谓分别?」

答曰:「不见一切尘劳之欲,断除众生诸垢瑕秽。」

又问:「何谓菩萨而得自在?」

答曰:「见诸所生,身无所成;于慧自在,不从尘欲。」

又问:「何谓博闻?」

答曰:「不应闻者而不听之。」

又问:「何谓得至静然?」

答曰:「见诸所作而无所有,亦无所舍;不御诸法亦无所念。」

又问:「何谓住行?」

答曰:「不于空行分别教化,观察众生其心所行,不起吾我及他人想。」

又问:「何谓总持备悉辩才?」

答曰:「一切所闻悉能执持;分别众生根原所归,于诸音声而无所着。是为,天子!菩萨总持逮得辩才。」

于是大光菩萨问文殊师利:「谁当启受如斯言教?」

文殊答曰:「为善知识所见将护,及往宿世微妙具足善德之本所见养育,乃能晓了此义说耳!」

又问:「何所欣乐?志性如何?」

答曰:「爱乐深奥,志性柔和,不怀自大。」

又问:「何谓比丘不怀自大?」

答曰:「假使比丘不自见身,自然志求专一大乘;了身自然而于自然不贪己身,不住于二。如是比丘不怀自大,求舍无明;无冥恩爱不志明脱;明脱自然,晓了无明;因爱痴冥,皆悉无本。是为比丘不怀自大。」

文殊复谓其天子曰:「假使比丘离于贪淫,解欲本际;离欲清净,解于贪欲;行无本际,离瞋恚本;晓瞋恚本,离于瞋恚;本悉清净,本末鲜明;离愚痴本,了于愚痴;舍于愚冥,本悉清净;晓了愚痴无有根原。如是比丘不怀自大。」

文殊师利复谓天子:「假使比丘不了众苦,不断于习而不造证,于诸所习不行径路;晓了众苦而无所生,入于四谛。设使于苦无所生者则无有习;已无有习则无尽灭;设使于苦无所生者,则于彼人无行径路。」

尔时魔波旬心怀忧慼,泣泪如雨而说此言:「若此经典所流布处,诸魔波旬不得其便。设有受持,断绝魔事。」魔说此语则便没去。

于是大光问文殊师利曰:「如今仁者所可讲说,吾等观察义之所归:假使有人不怀自大,不复具学出家之福,不畏所行精进之业,若闻此法而怀恐惧,亦不启受,不以如来为圣师矣!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法言而欢喜乐,则当观之得解脱也!」

佛言:「如是!如尔所说,菩萨由此得忍受决,因斯所忍得生声闻、缘觉之地。」

又问:「唯然,世尊!今此经典当名何等?云何奉行?」

佛言:「名曰『魔逆降化波旬』,当奉持之。」

佛说如是,文殊师利、大光天子、一切众会——天、龙、鬼神、揵沓惒、阿须轮、世间人——闻经欢喜,作礼而退。

佛说魔逆经一卷

此羔凾《魔逆经》,法护译者,按《开元录》是单译经,而丹乡二本虽始终无异,宋本与彼文义全别,则必有一是一非,未知孰是真《魔逆经》耶?今捡宋经,全是后念凾中《文殊师利悔过经》耳。宋藏错乱,名「魔逆经」,重编于此。故今去宋取乡,为真《魔逆经》焉。后贤若疑今所去经是何等者,请见念函《文殊师利悔过经》,即全是尔。


上篇:佛说须真天子经

下篇:佛说四天王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佛说乳光佛经

佛说乳光佛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海龙王经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行品第一...

大乘密严经

大唐新翻密严经序 朕闻西方有圣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八识规矩通说

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佛说大乘稻芉经

佛说大乘稻芉经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

【注音版】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慈悲地藏忏法

慈悲地藏忏法卷上 严净坛场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卷第一 明 蕅益沙门 智旭 集 清 (源...

佛说四不可得经

佛说四不可得经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忏愿仪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

行住坐卧都要不忘念佛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

没有上锁的门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

舐犊之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原文】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

无为里面有真谛,平淡里面有道味

我们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要少欲无...

别小看为动物畜牲念一句咒语的功德

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

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

慈舟大师的念佛功夫

慈舟上人的禅定功夫,不是坐禅坐出来的,乃是念佛念出...

十二种素饺子的做法

素饺子很好吃,但做素饺子有些诀窍。做素饺子一般需要...

虔念观音圣号,化除刀兵厄

印祖当年还请许止净居士,专门编了一本《观世音菩萨本...

佛经里的空城计

从前有个小国家,资源丰富,人口也不多,人民的生活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