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卷三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内空者,内法,内法空。

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外空者,外法、外法空。

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

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

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

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问曰:

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若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若广说,随一一法空,所谓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说十八空?

答曰:

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空则过多,人爱着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复次,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

复次,善恶之法,皆有定数:若四念处、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毒、三结、四流、五盖等,诸法如是各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着,故说有十八空。

问曰:

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

若异者,离十八空,以何为般若空?

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

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

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

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着相,般若波罗蜜亦不着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学十八空,不异故。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

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

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

何者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

譬如人欲得种种好宝,当入大海;若人欲得内空等三昧智慧宝,当入般若波罗蜜大海。

问曰:

行者云何学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外空、内外空?

答曰:

世间有四颠倒:不净中有净颠倒,苦中有乐颠倒,无常中有常颠倒,无我中有我颠倒。行者为破四颠倒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

所谓初观内身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甚可厌患,净相不可得;净相不可得故,名内空。

行者既知内身不净,观外所着,亦复如是,俱实不净;愚夫狂惑,为淫欲覆心,故谓之为净。观所着色,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是为外空。

行者若观己身不净,或谓外色为净;若观外不净,或谓己身为净。今俱观内外:「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不可得。」是名内外空。

行者思惟:「知内外身俱实不净,而惑者爱着,爱着深故,由以受身,身为大苦,而愚以为乐。」

问曰:

三受皆外入所摄,云何言:「观内受」?

答曰:

六尘初与六情和合生乐,是名外乐;后贪着深入生乐,是名内乐。

复次,内法缘乐,是名内乐;外法缘乐,是名外乐。

复次,五识相应乐,是名外乐;意识相应乐,是名内乐。

麁乐名为外乐,细乐名为内乐。

如是等分别内、外乐。苦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行者思惟:「观是内乐实可得不?」即分别知实不可得,但为是苦,强名为乐。何以故?

是乐从苦因缘生,亦生苦果报,乐无厌足故苦。

复次,如人患疥,搔之向火,疥虽小乐,后转伤身,则为大苦;愚人谓之为乐,智者但见其苦。如是世间乐颠倒病故,着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刺。

复次,乐少苦多,少乐不现,故名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盐,则失盐相,不名为醎。

复次,乐不定故,或此以为乐,彼以为苦;彼以为乐,此以为苦;着者为乐,失者为苦;愚以为乐,智以为苦;见乐患为苦,不见乐过者为乐;不见乐无常相为乐,见乐无常相为苦;未离欲人以为乐,离欲人以为苦。

如是等观乐为苦。

观苦如箭入身;观不苦不乐无常变异相。

如是等观三种受,心则舍离,是名观内受空。

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

行者作是念:「若乐即是苦,谁受是苦?」念已则知心受。然后观心为实、为虚?观心无常,生、住、灭相;苦受心,乐受心,不苦不乐受心,各各异念。觉乐心灭,而苦心生;苦心尔所时住,住已还灭,次生不苦不乐心;知尔所时不苦不乐心住,住已还灭,灭已还生乐心。三受无常,故心亦无常。

复次,知染心、无染心,瞋心、无瞋心,痴心、不痴心,散心、摄心,缚心、解脱心,如是等心,各各异相故,知心无常,无一定心常住。

受苦、受乐等心,从和合因缘生;因缘离散,心亦随灭。

如是等观内心、外心、内外心无常相。

问曰:

心是内入摄,云何为外心?

答曰:

观内身名为内心;观外身名为外心。

复次,缘内法为内心;缘外法为外心。

复次,五识常缘外法,不能分别,故名为外心;意识能缘内法,亦分别好丑,故名为内心。

复次,意识初生,未能分别、决定,是为外心;意识转深,能分别取相,是名内心。

如是等分别内、外心。

行者心意转异,知身为不净相,知受为苦相,知心不住为无常相;结使未断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无常,谁知是心?心为属谁?谁为心主?而受苦乐一切诸物,谁之所有?」即分别知无有别主,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为我后当得;亦修助道法,我当得解脱。

初取相故名为想众;因吾我起结使及诸善行,是名行众。是二众则是法念处。

于想、行众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

是诸法皆从因缘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无实我法。

行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相如远见野马,无水有水想,但诳惑于眼。

如是等,观内法、外法、内外法。

问曰:

法是外入摄,云何为内法?

答曰:

内法名为内心相应想众、行众;外法名为外心相应想众、行众,及心不相应诸行,及无为法。一时等观,名为内外法。

复次,内法名为六情,外法名为六尘。

复次,身、受、心及想众、行众,总观为法念处。何以故?行者既于想众、行众及无为法中求我不可得,还于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见、若不可见,若有对、若无对,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若远、若近,若麁、若细,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众和合故,强名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无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诸烦恼皆为衰薄。

复次,身念处,名一切色法。

行者观内色无常、苦、空、无我;观外色、观内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尔。

四念处内观相应空三昧,名内空;四念处外观相应空三昧,名外空;四念处内外观相应空三昧,名内外空。

问曰:

是空,为是三昧力故空?为是法自空?

答曰:

名为三昧力故空。

如《经》说:「三三昧、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是空三昧,缘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为空。」

问曰:

四念处空法,皆应观无常、苦、空、无我,何以故身观不净、受观苦、心观无常、法观无我?

答曰:

虽四法皆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众生身中多着净颠倒,受中多着乐颠倒,心中多着常颠倒,法中多着我颠倒;以是故行者观身不净、观受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复次,内、外空者,无有内、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谓为内、外。彼以为外,我以为内;我以为外,彼以为内。随人所系内法为内,随人所着外法为外。如人自舍为内,他舍为外。行者观是内、外法无定相,故空。

复次,是内、外法,无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

是内、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缘中,若因缘中无者,余处亦无。

内、外法因缘亦无,因果无故,内、外法空。

问曰:

内、外法定有,云何言无?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内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为外。是身法虽有别名,亦不异足等,所以者何?若离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答曰:

若足不异身者,头应是足,足与身不异故。若头是足者,甚为可笑!

问曰:

若足与身不异者,有如是过!今应足等和合故,更有法生名为身,身虽异于足等,应当依于足住。如众缕和合而能生[叠*毛],是[叠*毛]依缕而住。

答曰:

是身法,为足等分中具有?为分有?

若具有,头中应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

若分有,与足分无异。

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为多,多不为一。

复次,若除足等分别有身者,与一切世间皆相违背。

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诸分;亦不得言异于诸分;以是故则无身,身无故,足等亦无,如是等名为内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为外空。

问曰:

破身、舍等是为破一、破异,破一、破异,是破外道经;佛经中实有内、外法,所谓内六情、外六尘,此云何无?

答曰:

是内、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复次,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

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着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即时知世间常空、如涅槃。

声闻论议师说:内空,于内法中无我、无我所、无常、无作者、无知者、无受者,是名内空;外空亦如是。不说内法相、外法相即是空。

大乘说:内法中无内法相,外法中无外法相。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声、香、味、触,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诸法自法空。

问曰:

此二种说内、外空,何者是实?

答曰:

二皆是实,但为小智钝根故,先说众生空;为大智利根者,说法空。

如人闭狱,破坏桎梏,伤杀狱卒,随意得去;又有怖畏,盗穿牆壁,亦得免出。

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

大乘者,破三界狱,降伏魔众,断诸结使及灭习气,了知一切诸法本末,通达无碍;破散诸法,令世间如涅槃、同寂灭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一切众生令出三界。

问曰:

大乘有何方便能破坏诸法?

答曰:

佛说:「色从种种因缘生,无有坚实;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暂见即灭,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业因缘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缘灭故色亦俱灭;行无常道,转入空门。所以者何?诸法生灭,无有住时,若无住时则无可取。

复次,有为相故,生时有灭,灭时有生;若已生,「生」无所用;若未生,「生」无所生,法与「生」亦不应有异。何以故?「生」若生法,应有「生生」,如是复应有「生」,是则无穷;若「生生」更无生者,「生」不应有生;若「生」无有生者,法亦不应有生。如是生不可得,灭亦如是。以是故,诸法空,不生不灭,是为实。

复次,诸法若有者,终归于无;若后无者,初亦应无。如人着屐,初已有「故」,微细不觉;若初无「故」,则应常新;若后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后有、无故,初亦有、无,以是故一切法应空。

以众生颠倒,着内六情故,行者破是颠倒,名为内空。

外空、内外空亦如是。

「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复次,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复次,空三昧观五众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槃。

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问曰:

空与空空有何等异?

答曰:

空破五受众,空空破空。

问曰:

空若是法,空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破?

答曰:

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

复次,空缘一切法,空空但缘空。

如一健儿破一切贼,复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

又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已得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则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复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为空空。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

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

《摩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

问曰:

十方空,何以名为大空?

答曰:

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常有故名为大,益世间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余空破因缘生法、作法,麁法易破,故不名为大;是方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难破故,名为大空。

问曰:

若佛法中无方,三无为:虚空、智缘尽、非智缘尽亦所不摄,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无为法,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

答曰:

是「方」法,声闻论议中无。摩诃衍法中: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中,一切法不可得,何况方?

如五众和合,假名众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别此间彼间等,假名为方。

日出处是则东方,日没处是则西方,如是等是方相。

是方自然常有故,非因缘生;亦不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故非作法;非现前知故,是微细法。

问曰:

方若如是,云何可破?

答曰:

汝不闻我先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第一义破故,不堕常中。是名略说大空义。

问曰:

第一义空亦能破无作法、无因缘法、细微法,何以不言大空?

答曰:

前已得大名,故不名为大。今第一义名虽异,义实为大。出世间以涅槃为大,世间以方为大,以是故第一义空亦是大空。

复次,破大邪见故,名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缘东方一国土众生,复缘一国土众生,如是展转缘时,若谓尽缘东方国土则堕边见;若谓未尽,则堕无边见;生是二见故,即失慈心。

若以方空破是东方,则灭有边、无边见;若不以方空破东方者,则随东方心,随心不已,慈心则灭,邪心则生。譬如大海潮时,至其常限,水则旋还;鱼若不还,则漂在露地,有诸苦患;若鱼有智,则随水还,永得安隐。行者如是,若随心不还,则漂在邪见;若随心还,不失慈心。如是破大邪见故,名为大空。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着故。

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着者即是虚诳。

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槃。

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

问曰:

若涅槃空无相,云何圣人乘三种乘入涅槃?

又一切佛法,皆为涅槃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

答曰:

有涅槃,是第一宝、无上法。

是有二种:一者、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

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不得言「涅槃无」!以众生闻涅槃名,生邪见,着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着故,说涅槃空。若人着有,是着世间;若着无,则着涅槃。

破是凡人所着涅槃,不破圣人所得。何以故?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复次,爱等诸烦恼,假名为缚;若修道,解是缚,得解脱,即名涅槃;更无有法名为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戏论:「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怪,于脚、械外更求解脱;众生亦如是,离五众械更求解脱法。

复次,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

如是等种种,名为第一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

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

问曰:

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

答曰:

若无众生,法无所依。

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问曰:

有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为是众生空?为是法空?

答曰:

有人言:「我心颠倒,故计我为常,是常空则入众生空。」

有人言:「以心为常,如梵天王说: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无常,心意识是常。是常空,则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众即是常,如色众虽有变化而亦不灭,余众如心说。五众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复次,有为法、无为法空者,行者观有为法、无为法实相,无有作者,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从忆想分别生。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

凡夫颠倒见故有,智者于有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导引凡夫,知其虚诳无实,无生无作,心无所着。

复次,诸贤圣人,不缘有为法而得道果,以观有为法空故、于有为法心不系着故。

复次,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

有为相者,生、灭、住、异;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是为入佛法之初门。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

有为法,生相者,则是集谛;灭相者,则是尽谛。若不集则不作,若不作则不灭,是名无为法如实相。若得是诸法实相,则不复堕生、灭、住、异相中。是时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

于有为法、无为法不取相,是为无为法。所以者何?若分别有为法、无为法,则于有为、无为而有碍。若断诸忆想分别,灭诸缘;以无缘实智,不堕生数中,则得安隐常乐涅槃。

问曰:

前五空皆别说,今有为、无为空,何以合说?

答曰:

有为、无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为则无无为,若除无为则无有为,是二法摄一切法。行者观有为法无常、苦、空等过,知无为法所益处广,是故二事合说。

问曰:

有为法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空,此则可尔;无为法非因缘生法,无破无坏,常若虚空,云何空?

答曰:

如先说,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

复次,有人闻有为法过罪,而着无为法,以着故,生诸结使。

如《阿毗昙》中说:

「八十九有为法缘,六无为法缘,三当分别:

「欲界系,尽谛所断无明使,或有为缘,或无为缘。

「何者有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相应无明使。

「何者无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不相应无明使。

「色、无色界无明亦如是。」

以此结使故,能起不善业,不善业故堕三恶道。是故言「无为法空」。

无为法缘使:疑、邪见、无明。

疑者,于涅槃法中,有耶?无耶?

邪见者,若生心言:定无涅槃。

是邪、疑相应无明及独无明,合为无明使。

问曰:

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

答曰:

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

复次,若人舍有为着无为,以着故,无为即成有为。以是故,虽破无为而非邪见。

是名有为、无为空。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

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

复次,若人七世、百千万亿无量世贵族,是名毕竟贵,不以一世、二、三世贵族为真贵也。毕竟空亦如是,从本已来,无有定实不空者。

有人言:「今虽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尘。」

是等皆空!何以故?果无常,因亦无常。如虚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尘等,亦应如是;若是常,不应生无常。

若过去无定相,未来、现在世亦如是;于三世中无有一法定实不空者,是名毕竟空。

问曰:

若三世都空,乃至微尘及一念无所有者,则是大可畏处!

诸智慧人以禅定乐故舍世间乐,以涅槃乐故舍禅定乐;今毕竟空中乃至无有涅槃,依止何法得舍涅槃?

答曰:

有着吾我人,以一、异相分别诸法;如是之人,则以为畏。

如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

复次,有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着处。涅槃名一切爱着断,云何于涅槃而求舍离?

复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毕竟空亦如是,于一切法毕竟空,无复有余。

问曰:

一切法毕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方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应有实。以有一法实故,余法为虚妄;若无一法实者,亦不应有诸虚妄法是毕竟空。

答曰:

无有乃至一法实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实者,是法应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是有为,有为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空中亦破。如是世间、出世间:若世间,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已破;若出世间,第一义空已破。色法、无色法,有漏、无漏法等,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

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小有遗余,不名毕竟。若言相待故应有,是事不然!

问曰:

诸法不尽空,何以故?因缘所生法空,而因缘不空。譬如樑椽因缘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樑椽不应空!

答曰:

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

复次,最后因缘,无所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

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毕竟空。

问曰:

不然,诸法应有根本。如神通有所变化,所化虽虚,而化主不空!

答曰:

凡夫人见所化物不久故谓之为空,化主久故谓之为实;圣人见化主复从前世业因缘和合生,今世复集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

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有三种变化:烦恼变化、业变化、法变化(法,法身也)。」是故知化主亦空。

问曰:

诸不牢固者,不实故应空,诸牢固物及实法不应空。如大地、须弥山、大海水、日、月、金刚等色实法,牢固故不应空。所以者何?地及须弥常住竟劫故;众川有竭,海则常满;日月周天,无有穷极。

又如凡人所见,虚妄不真,故应空;圣人所得如及法性、真际、涅槃相,应是实法,云何言毕竟皆空?

复次,有为法因缘生,故不实;无为法不从因缘生,故应实,复云何言毕竟空?

答曰:

坚固、不坚固不定,故皆空。

所以者何?有人以此为坚固,有人以此为不坚固。如人以金刚为牢固,帝释手执,如人捉杖,不以为牢固。又不知破金刚因缘,故以为牢固,若知着龟甲上,以山羊角打破,则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大海为深;罗睺阿修罗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两手隐须弥顶,下向观忉利天喜见城,此则以海水为浅。若短寿人以地为常久牢固,长寿者见地无常不牢固。

如佛说《七日喻经》,佛告诸比丘:「一切有为法,无常变异,皆归磨灭。劫欲尽时,大旱积久,药草树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诸小流水,皆悉乾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尽。第四日出,阎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达多池,皆亦空竭。第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须弥山等,皆悉烟出,如窑烧器。第七日出,悉皆炽然,无复烟气;地及须弥乃至梵天,火皆然满。尔时,新生光音天者,见火怖畏言:既烧梵宫,将无至此!」

先生诸天慰喻后生天言:「曾已有此,正烧梵宫,于彼而灭,不来至此。烧三千大千世界已,无复灰炭!」

佛语比丘:「如此大事,谁信之者,唯有眼见,乃能信耳!又比丘过去时,须涅多罗外道师,离欲行四梵行,无量弟子亦得离欲。须涅多罗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同生一处,今当深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

佛言:「须涅多罗者,我身是也;我是时眼见此事。」

以是故当知:牢固实物皆悉归灭!

问曰:

汝说毕竟空,何以说无常事?毕竟空今即是空,无常今有后空!

答曰:

无常则是空之初门;若谛了无常,诸法则空。以是故,圣人初以四行观世间无常;若见所着物无常,无常则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厌离。若无常、空相,则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为空。

外物既空,内主亦空,是名无我。

复次,毕竟空是为真空。

有二种众生:一、多习爱,二、多习见。

爱多者,喜生着,以所着无常,故生忧苦。为是人说:「汝所着物无常坏故,汝则为之生苦,若此所着物生苦者,不应生着。」是名说无作解脱门。

见多者,为分别诸法,以不知实故而着邪见;为是人故直说诸法毕竟空。

复次,若有所说,皆是可破,可破故空;所见既空,见主亦空,是名毕竟空。

汝言:「圣人所得法应实」者,以圣人法能灭三毒,非颠倒虚诳,能令众生离老病死苦,得至涅槃。

是虽名实,皆从因缘和合生故,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故,不可受不可着故,亦空非实。

如佛说《栰喻经》:「善法尚应舍,何况不善!」

复次,圣人有为无漏法,从有漏法缘生;有漏法虚妄不实,缘所生法,云何为实?

离有为法,无无为法。如先说:「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法。」

以是故,一切法毕竟不可得故,名为毕竟空。

「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后死,则不从死故生,生亦无死;若先死后有生,则无因无缘;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则无有始。

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

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

问曰:

无始是实不应破。何以故?若众生及法有始者,即堕边见,亦堕无因见。远离如是等过,故应说众生及法无始;今以无始空破是无始,则还堕有始见。

答曰:

今以无始空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于火,不应着深水中。今破是无始,亦不应着有始中,是则行于中道!

问曰:

云何破无始?

答曰:

以无穷故;若无穷则无后;无穷无后,则亦无中。若无始,则为破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间无穷,则不知其始,不知始故,则无一切智人,若有一切智人,不名无始!

复次,若取众生相,又取诸法一相、异相,以此一、异相,从今世推前世,从前世复推前世;如是展转,众生及法始不可得,则生无始见;是见虚妄,以一、异为本,是故应破。

如有为空破有为法,是有为空即复为患;复以无为空破无为法。今以无始破有始,无始即复为患;复以无始空破是无始,是名无始空。

问曰:

若尔者,佛何以说:「众生往来生死,本际不可得」?

答曰:

欲令众生知久远已来,往来生死为大苦,生厌患心。

如《经》说:「一人在世间,计一劫中受身被害时聚集诸血,多于海水。

「啼泣出泪,及饮母乳,皆亦如是。

「积集身骨,过于毗浮罗山。

「譬喻斩天下草木为二寸筹,数其父、祖、曾祖,犹不能尽。

「又如尽以地为泥丸,数其母及曾祖母,犹亦不尽。」

如是等无量劫中,受生死苦恼,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畏,断诸结使。

如无常虽为边,而佛以是无常而度众生;无始亦如是,虽为是边,亦以是无始而度众生。

为度众生,令生厌心,故说有无始,非为实有。所以者何?若有无始,不应说无始空!

问曰:

若无始非实法,云何以度人?

答曰:

实法中无度人,诸可说法语言度人,皆是有为虚诳法。佛以方便力故,说是无始,以无着心说,故受者亦得无着,无着故则生厌离。

复次,以宿命智见众生生死相续无穷,是时为实。

若以慧眼,则见众生及法毕竟空;以是故说无始空。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常观不实,无常观亦不实;苦观不实,乐观亦不实。」而佛说:「常、乐为倒,无常、苦为谛。」以众生多着常、乐,不着无常、苦,是故以无常、苦谛,破是常、乐倒。以是故,说无常、苦为谛;若众生着无常、苦者,说无常、苦亦空。

有始、无始亦如是。

无始,能破着始倒,若着无始,复以无始为空,是名无始空。

问曰:

有始法亦是邪见,应当破;何以但说破无始?

答曰:

有始是大惑,所以者何?若有始者,初身则无罪福因缘而生善恶处;若从罪福因缘而生,不名为初身。何以故?若有罪福,则从前身受后身故,若世间无始,无如是咎。是故菩萨先已舍是麁恶邪见。菩萨常习用无始,念众生故说无始,常行因缘法故,言法无始。未得一切智故,或于无始中错谬,是故说无始空。

复次,无始已破有始,不须空破有始;今欲破无始,故说无始空。

问曰:

若无始破有始者,有始亦能破无始,汝何以言但以空破无始?

答曰:

是二虽皆邪见,而有差别:

有始,起诸烦恼、邪见因缘;无始,起慈悲及正见因缘。

所以者何?念众生受无始世苦恼而生悲心,知从身次第生身,相续不断,便知罪福果报而生正见。若人不着无始,即是助道善法;若取相生着,即是邪见,如常、无常见。

有始见虽破无始见,不能毕竟破无始;无始能毕竟破有始是故无始为胜。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虽互相破,而善能毕竟破恶,如得贤圣道,永不作恶。恶法则不然,势力微薄故。如人虽起五逆罪,断善根,堕地狱,久不过一劫因缘得脱地狱,终成道果。无始、有始优劣不同,亦如是。以无始力大故,能破有始,是故不说有始空。

◎「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

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人不可得。

问曰:

若如是说,但破假名而不破色;亦如离散辐、辋,可破车名,不破辐、辋。散空亦如是,但离散五众,可破人而不破色等五众!

答曰:

色等亦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尘假名为色故。

问曰:

我不受微尘,今以可见者为色,是实为有,云何散而为空?

答曰:

若除微尘,四大和合因缘生出可见色,亦是假名。如四方风和合,扇水则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若离散四大,则无有色。

复次,是色以香、味、触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见,除诸香、味、触等更无别色。以智分别,各各离散,色不可得。若色实有,舍此诸法,应别有色,而更无别色。

是故经言:「所有色皆从四大和合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

问曰:

色假名故可散,四众无色,云何可散?

答曰:

四阴亦是假名,生、老、住、无常观故,散而为空。所以者何?生时异、老时异、住时异、无常时异故。

复次,三世中观是四众,皆亦散灭。

复次,心随所缘,缘灭则灭,缘破则破。

复次,此四众不定,随缘生故;譬如火,随所烧处为名,若离烧处火不可得。

因眼缘色生眼识,若离所缘,识不可得;余情识亦如是。

如《经》中说:「佛告罗陀!此色众破坏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

「复次,譬如小儿,聚土为台殿、城郭、闾里、宫舍,或名为米,或名为麵,爱着守护;日暮将归,其心舍离,蹋坏散灭。凡夫人亦如是,未离欲故,于诸法中生爱着心;若得离欲,见诸法皆散坏弃舍。」是名散空。

复次,诸法合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随逐名字,生颠倒染着;佛为说法,当观其实,莫逐名字,有无皆空。

如《迦旃延经》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观灭谛则无有见。」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散空。

「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

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问曰:

此《经》说:「我、我所空。」是为众生空,不说法空,云何证性空?

答曰:

此中但说性空,不说众生空及法空。

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

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

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

复次,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着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着,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

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问曰:

毕竟空无所有,则是性空,今何以重说?

答曰:

「毕竟空」者,名为无有遗余;「性空」者,名为本来常尔。如水性冷,假火故热,止火则还冷。毕竟空如虚空,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言同!

复次,诸法毕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诸法性空,何以故?毕竟空故。

复次,性空多是菩萨所行;毕竟空,多是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但有因缘和合,无有实性;毕竟空,三世清净。

有如是等差别。

复次,一切诸法性有二种:一者、总性,二者、别性。

总性者,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

别性者,如:火,热性;水,湿性;心为识性。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好集善事,故名为善性。如《十力经》中说:「佛知世间种种性。」

如是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无常性是实,应失业果报。所以者何?生灭过去不住故,六情亦不受尘,亦不积习因缘;若无积习,则无诵经、坐禅等。以是故,知无常性不可得。无常尚不可得,何况常相!

复次,苦性亦不可得,若实有是苦,则不应生染着心。若人厌畏苦痛,于诸乐中亦应厌畏;佛亦不应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不应苦中生瞋,乐中生爱,不苦不乐中生痴。若一相者,乐中应生瞋,苦中应生爱,但是事不然!

如是等苦性,尚不可得,何况乐性虚妄而可得。

复次,空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有空相,则无罪福;无罪福故,亦无今世后世。

复次,诸法相待有,所以者何?若有空应当有实,若有实应当有空,空性尚无,何况有实!

复次,若无我者,则无缚无解,亦无从今世至后世受罪福,亦无业因缘果报;如是等因缘,知无我性尚不可得,何况我性!

复次,无生无灭性亦不实,何以故?若实则堕常见;若一切法常,则无罪无福;若有者常有,无者常无,若无者不生,有者不失。如不生不灭性不可得,何况生灭性!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诸总性亦如是。

复次,诸法别性,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火能烧,造色能炤,二法和合,故名为火。若离是二法有火者,应别有火用,而无别用。以是故,知火是假名,亦无有实。若实无火法,云何言热是火性?

复次,热性从众缘生,内有身根,外有色触,和合生身识,觉知有热;若未和合时,则无热性,以是故,知无定热为火性。

复次,若火实有热性,云何有人入火不烧,及人身中火而不烧身?空中火,水不能灭?以火无有定热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烧身;业因缘,五藏不热;神龙力故,水不能灭。

复次,若热性与火异,火则非热;若热与火一,云何言热是火性?

余性亦如是。

是总性、别性无故,名为性空。

复次,性空者,从本已来空。如世间人谓:「虚妄不久者是空;如须弥、金刚等物,及圣人所知,以为真实不空。」欲断此疑故,佛说:「是虽坚固相续久住,皆亦性空。」圣人智慧,虽度众生,破诸烦恼,性不可得故,是亦为空。又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实际,是其实性。」佛欲断此疑故,但分别说五众,如、法性、实际皆亦是空。是名性空。

复次,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

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

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

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

问曰:

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

答曰:

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问曰:

先已说「性」,今说「相」;「性」、「相」有何等异?

答曰:

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

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别。

「性言其体,相言可识。

「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

「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顶有周罗,执三奇杖,是其相。

「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

「近为性,远为相。

「相不定,从身出,性则言其实。

「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性。

「如人恭敬供养时,似是善人,是为相;骂詈毁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

性、相:内、外,远、近,初、后等,有如是差别。

是诸相皆空,名为相空。

如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相。所以者何?生灭不住故,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属诸因缘故,虚诳不真故,无常因缘生故,众合因缘起故。如是等因缘故,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

能生身心恼故,名为苦;身四威仪无不苦故,苦圣谛故,圣人舍不受故,无时不恼故,无常故,如是等因缘,名为苦相。

离我所故空,因缘和合生故空,无常、苦、空、无我故名为空,始终不可得故空,诳心故名为空,贤圣一切法不着故名为空,以无相、无作解脱门故名为空,诸法实相无量无数故名为空,断一切语言道故名为空,灭一切心行故名为空,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入而不出故名为空。

如是等因缘故,是名为空。

无常、苦、空故无我,不自在故无我,无主故名为无我;诸法无不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我,无相无作故无我,假名字故无我,身见颠倒故无我,断我心得道故无我。

以是种种,名为无我。

如是等名为总相。

别相者,地,坚相;火,热相;水,湿相;风,动相。眼识依处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识,觉相;智,慧相;慧,智相。舍为施相,不悔不恼为持戒相,心不变异为忍相,发勤为精进相,摄心为禅相,无所着为智慧相,能成事为方便相。识作生灭为世间相;无识为涅槃相。如是等诸法各有别相。

当知是诸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余义如性空中说,性、相义同故。

问曰:

何以不但说相空而说自相空?

答曰:

若说相空,不说法体空;说自相空,即法体空。

复次,众法和合,故一法生,是一法空,如是等一一法皆空。

今和合因缘法,展转皆亦空,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以是故,名为自相空。

问曰:

若一切法各各自相空,云何复有所说?

答曰:

众生颠倒故,以一相、异相、总相、别相等,而着诸法;为断是故而有所说。

如是等因缘,名为自相空。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

问曰:

云何一切法有相?

答曰:

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为有。

问曰:

无法中云何言「有相」?

答曰:

若无法不名为法,但以遮有故,名为无法;若实有无法,则名为有。是故说一切法有相。

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能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谛;及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灭、能知道,亦能知虚空、非智缘灭——是名一切法知相。知相故摄一切法。

识相者,眼识能知色;耳识能知声;鼻识能知香;舌识能知味;身识能知触;意识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识,能知耳、能知声、能知耳识,能知鼻、能知香、能知鼻识,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识,能知身、能知触、能知身识,能知意、能知法、能知意识——是名识相。

缘相者,眼识及眼识相应诸法能缘色;耳识及耳识相应诸法能缘声;鼻识及鼻识相应诸法能缘香;舌识及舌识相应诸法能缘味;身识及身识相应诸法能缘触;意识及意识相应诸法能缘法、能缘眼、能缘色、能缘眼识,能缘耳、能缘声、能缘耳识,能缘鼻、能缘香、能缘鼻识,能缘舌、能缘味、能缘舌识,能缘身、能缘触、能缘身识,能缘意、能缘法、能缘意识——是名缘相。

增上相者,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无为法亦于有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

因果相者,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名因果相。

总相、别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总相、别相。如马是总相,白是别相;如人是总相,若失一耳,则是别相。如是各各展转,皆有总相、别相——是为总相、别相。

依相者,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摄一切法。

如是等一法门相摄一切法。

复次,二法门摄一切法,所谓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内法、外法,观法、缘法,有法、无法,如是等种种二法门相。

三、四、五、六乃至无量法门相,摄一切法。

是诸法皆空,如上说,名一切法空。

问曰:

若皆空者,何以说一切法种种名字?

答曰:

凡夫人于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起种种业故,入种种道;入种种道故,受种种身;受种种身故,受种种苦乐。

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己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

圣人清净智慧力故,分别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众生故,说其着处,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无明故,而生五众等,自作自着!若圣人但说空者,不能得道,以无所因、无所厌故。

问曰:

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法各各自相摄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心为识相,慧为知相;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

答曰:

性空、自相空中已破,今当更说。

相不定故不应是相,如酥、蜜、胶、蜡等,皆是地相,与火合故,自舍其相,转成湿相;金、银、铜、铁与火合故,亦自舍其相,变为水相;如水得寒成氷,转为地相;如人醉睡,入无心定,冻氷中鱼,皆无心识,舍其心相,无所觉知;如慧为知相,入诸法实相,则无所觉知,自舍知相。是故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诸法定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来法相,不应来至现在,若至现在,则舍未来相;若不舍未来相入现在者,未来则是现在,为无未来果报;若现在入过去,则舍现在相;若不舍现在相入过去,过去则是现在。如是等过,则知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无为法定有」者,应别自有相;如:火自有热相,不因他作相。是故当知无为法无相故实无。

复次,汝以未来世中非智缘灭法是有为法,而无有为相。若汝谓「以非智缘尽是灭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无常灭故,是名灭相,非以非智缘灭故名为灭相。

如是等种种,无有定相。若有定相,可使不空;而无定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问曰:

应实有法不空,所以者何?凡夫、圣人所知各异,凡夫所知是虚妄,圣人所知是实。依实圣智故舍虚妄法,不可依虚妄舍虚妄!

答曰:

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圣法;如无病则无药。

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实性即是圣法。」

复次,圣人于诸法不取相亦不着,是故圣法为真实;凡夫于诸法取相亦着,故以凡夫人法为虚妄。

圣人虽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则无定相,如是不应为难!于凡夫地着法分别:是圣法,是凡夫法;若于贤圣地,则无所分别;为断众生病,故言「是虚」、「是实」。

如说:「佛语非虚非实,非缚非解,不一不异。」是故无所分别,清净如虚空。

复次,若法不悉空,不应说「不戏论为智人相」!亦不应说「不受不着,无所依止,空、无相、无作名为真法」!

问曰:

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实;云何言「无实」?

答曰:

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破;若无法,不应致难!

问曰:

若一切法空是真实者,佛三藏中,何以多说无常、苦、空、无我法?

如《经》说:「佛告诸比丘!为汝说法,名为第一义空。何等是第一义空?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但有业有业果报,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是中若说「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常,常法不可得故无常;但有业及业果报,而作者不可得,是为声闻法中第一义空。云何言:「一切法空」?

答曰:

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我所缚故而生贪恚,贪恚因缘故起诸业。如佛说「无作者」,则破一切法中我;若说「眼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则说眼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无故,于一切法中心无所着;心无所着故,则不生结使;不生结使何用说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多说一切法空。

复次,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若无我亦无我所,若无我、无我所,是即入空义。

问曰:

佛何以说「有业有果报」?若有业有果报,是则不空!

答曰:

佛说法有二种:一者、无我,一者、无法。

为着见神有常者,故为说「无作者」;为着断灭见者,故为说「有业有业果报」。

若人闻说无作者,转堕断灭见中,为说有业有业果报。

此五众能起业而不至后世,此五众因缘,生五众受业果报相续,故说受业果报。

如母子身虽异,而因缘相续故,如母服药,儿病得差。

如是今世后世五众虽异,而罪福业因缘相续故,从今世五众因缘,受后世五众果报。

复次,有人求诸法相着一法,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等;以着法故,自法生爱,他法生恚,而起恶业;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诸法空则无有法。所以者何?所可爱法,能生结使,能生结使,则是无明因缘,若生无明,云何是实?是为法空。

复次,众生有二种:一者、着世间;二者、求出世间。

求出世间,有上、中、下:上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下者钝根,求声闻道。

为求佛道者,说六波罗蜜及法空;为求辟支佛者,说十二因缘及独行法;为求声闻者,说众生空及四真谛法。

声闻畏恶生死,闻众生空,及四真谛,无常、苦、空、无我,不戏论诸法。如围中有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

辟支佛虽厌老、病、死,犹能少观甚深因缘,亦能少度众生。譬如犀在围中,虽被毒箭,犹能顾恋其子。

菩萨虽厌老、病、死,能观诸法实相,究尽深入十二因缘,通达法空,入无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猎围中,虽被箭射,顾视猎者心无所畏,及将营从安步而去。

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说法空。

或有利根梵志,求诸法实相,不厌老、病、死,着种种法相,为是故说法空。所谓先尼梵志,不说五众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

复有强论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

及《杂阿含》中《大空经》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

《罗陀经》中说:「色众破裂分散,令无所有。」

《栰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波罗延经》、《利众经》中说:「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着,若受着法则生戏论,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诸得道圣人于诸法无取无舍,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

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

如是等名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者。

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有人言:「诸因缘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问曰:

何以故名不可得空?为智力少故不可得?为实无故不可得?

答曰:

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问曰:

若尔者,与毕竟空、自相空无异,今何以故更说不可得空?

答曰:

若人闻上诸空都无所有,心怀怖畏生疑,今说所以空因缘,以求索不可得故,为说不可得空。断是疑怖故,佛说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于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问曰:

何事不可得?

答曰:

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结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问曰:

若尔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利?

答曰:

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是声闻法。

若得般若波罗蜜,则具足六波罗蜜及十地诸功德。

问曰:

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无学法」?

答曰:

是法虽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又复无受无着故,是名不可得;为无为法故名不可得;圣谛故名不可得,第一义谛故名不可得。

圣人虽得诸功德,入无余涅槃故,不以为得;凡夫人以为大得。

如师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有。

如是等义名为不可得空。

「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

「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为无法有法空。」

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涅槃论

涅槃论一卷 婆薮槃豆作 沙门达磨菩提译  顶礼净觉海...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 胜德赤衣菩萨造 西...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卷第一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 大乘论师婆薮槃豆释 后魏北天...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祝释迦牟尼佛成道仪(随早课)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佛说四未曾有经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象腋经

佛说象腋经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阴持入经

阴持入经卷上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经所[卫-韦...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佛说尊上经

佛说尊上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

十善业道之口业

妄语 妄语者,不诚实的言语,是日常生活最常犯的口业。...

佛法宇宙观之欲界六重天

在我们欲界,与人类共属于欲界范畴的,还有六重天的世...

什么是加持,加持是如何发生效用的

问: 什么是加持?什么是气场?加持是怎么发生效用的?...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

圣严法师《骂出一句阿弥陀佛》

当嗔恨心起时,你可能会气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容...

修四念处来破这四种颠倒

这个非量主要的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这四种颠倒。我们...

【推荐】佛号要如何念

首先谈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这心态就是四个字至诚...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