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叹信行品第四十五(卷六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何况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亲近诸佛,能得听、受、如说行、能问、能答;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亦于无量亿劫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已受持、亲近、如说习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若先世不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呰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前世亦呰毁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信无乐,心不清净,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问不难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
「大德舍利弗!我礼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转法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得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
释曰:
释提桓因是诸天主,利根智胜,信佛法故,倍复增益;如火得风,愈更炽盛。闻须菩提以种种因缘,赞般若波罗蜜,佛以深理成其所赞。帝释发希有心,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经耳者,是人于前世多供养诸佛,作大功德,今世得遇好师、同学等善知识。因先世供养佛、缘今世善知识故,闻般若波罗蜜能信;何况读、诵、思惟、正忆念、修习禅定、筹量分别义趣,能成办事者!
当知是人,从过去诸佛及弟子,闻深般若波罗蜜义信受,不怖、不畏。何以故?是人于无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等诸功德;是故虽未得阿鞞跋致地,于深法中不疑、不悔。
譬如新噼乾毳,随风东西;湿毳緤緻,则不可动。新发意菩萨亦如是,不久修德,作福浅薄,随他人语,不能信受般若波罗蜜;若久修福德,不随他语,则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帝释思惟念般若波罗蜜有无量功德时;舍利弗知帝释所念,而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虽未入菩萨位,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如说修行,是人大福德智慧信力故,当知如阿鞞跋致无异。」
此中佛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甚深,无相可取、可信、可受;若能信受,是为希有!如人空中种殖,是为甚难!一切凡夫得胜法,则舍本事;如得禅定乐,舍五欲乐,乃至依有顶处舍,无所有处功德,不能无所依止而有所舍。如尺蠖寻条,安前足进后足,尽树端,更无所依止,还归本处。
是菩萨未得道,于般若波罗蜜无所依止,而能修福德,舍五欲,是事希有,是中说因缘:「是人先世信受,久行六波罗蜜,大集诸福德。」
与信相违,则毁呰般若波罗蜜。如厚福德者,从久积集;不信毁呰者,亦从久习。
问曰:
若先世毁呰诽谤,应堕地狱,何缘复得闻般若?
答曰:
有人言:是人堕地狱罪毕还来毁呰,不说次后身。
有人言:作业积集厚重,则能与果报;是人前世虽不信,而积业未厚,则未得果报,以余福德故生人中,续复不信。
复次,有人言:五逆罪,次后身必受;余罪不尔,或次后身、或久后身。
尔时,帝释语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所有故甚深。菩萨不久行功德,则着心坚固,信力微弱,不信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智,何足怪!」
帝释思惟筹量:「信般若波罗蜜,福德无量,不信者得罪深重。」深爱敬般若波罗蜜故,发是言:「我当礼是般若!何以故?礼般若波罗蜜,则为礼一切智;礼一切智者,则礼三世十方诸佛。」
尔时,佛可其言,复说赞般若波罗蜜因缘,所谓「诸佛一切智慧皆从般若中生。」是故言:「若有菩萨欲住一切智中,乃至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经】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云何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
佛语释提桓因:「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乐问是事,皆是佛神力!
「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亦如是。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中,为习般若波罗蜜;不住禅波罗蜜中,为习禅波罗蜜;不住毗梨耶波罗蜜中,为习毗梨耶波罗蜜;不住羼提波罗蜜中,为习羼提波罗蜜;不住尸罗波罗蜜中,为习尸罗波罗蜜;不住檀波罗蜜中,为习檀波罗蜜。如是,憍尸迦!是名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为习般若波罗蜜。
「憍尸迦!不住内空中,为习内空;乃至不住无法有法空,为习无法有法空。不住四禅,为习四禅;不住四无量心,为习四无量心;不住四无色定,为习四无色定;不住五神通,为习五神通。不住四念处,为习四念处;乃至不住八圣道分,为习行八圣道分。不住佛十力,为习行佛十力;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为习行十八不共法。何以故?憍尸迦!是菩萨不得色可住可习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十八不共法可住可习处。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习色,若不习色,是名习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色前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言:「色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受、想、行、识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佛言:「色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量!」
佛言:「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甚深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甚深相,为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不行,为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难测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测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
「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相、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是无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不可思量,不应在新发意菩萨前说。何以故?新发意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心生疑悔,不信、不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当在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心不疑悔,则能信行。」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若在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何等过?」
舍利弗报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在新发意菩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呰毁、不信,是新发意菩萨或有是处。若新发意菩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毁呰、不信,种三恶道业;是业因缘故,久久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尔时,帝释从佛闻赞般若波罗蜜具足故,今问佛:「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从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佛赞言:「善哉、善哉」者,以释提桓因,诸天中主,言必可信。问是事,断大众疑,通达无碍,能大利益;故言:「善哉、善哉!」
复次,佛以帝释能舍上妙五欲,七宝宫殿,能问佛贤圣所行事,是故言「善哉!」
以佛神力故,汝能乐问此事。是中更有上妙诸天,观佛神德无量;今帝释能于大众中谘问佛事,故是佛威神。如《持心经》说:「佛光明入身中,能问佛事。」
佛答憍尸迦:「若菩萨不住色等,是习行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见色无常、苦等过罪,故不住色;若不住色,即是能习行般若波罗蜜。
凡夫人见色着色故,起颠倒烦恼,失是般若波罗蜜道;以是故,不住者,能习行般若波罗蜜。
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
问曰:
何以故不住六波罗蜜等各各自习其行?
答曰:
是六波罗蜜等皆是善法行法,以是故说:不住六度等,言各习其行;众、界、入,为习行般若波罗蜜。
若于是法中不着,则断爱着;断爱着故,色等诸法中清净习。
此中说不住因缘,所谓「不得色等法住处,不得色等法习处。」
复次,佛以此事难解,故更说因缘:
「不习色」者,是菩萨见色过,故不住色中;不住故不习。
「习色」名取色相,若常、若无常等。
复次,菩萨常行善法,正语、正业等积习纯厚,故名「习色」。
今菩萨欲行般若故,散坏是色不习。所以者何?过去色已灭;未来色未有故,不可习;现在色生时即灭故不住,若住一念尚无习,何况念念灭?是故此中说不习色因缘:「三世色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能如是观诸法散坏,不取相,是名「能习色等诸法实相」。
尔时,舍利弗从佛闻是义,欢喜深入空智,白佛:「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然可,成其所赞:「色等诸法如故,甚深。」佛语:不但眼见色甚深,以般若波罗蜜,分别色入如实故甚深。如雨渧渧,不名甚深;和合众流,入于大海,乃名甚深。色等亦如是。
天眼、肉眼,见浅而不深;若以慧眼观,则深不可测。甚深故难可测量,唯有诸佛乃尽其底。
甚深不可测量,故名「无量」。无有智慧能取色等实相,若常、若无常,筹量有过罪故。
是时,舍利弗及诸听者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不可测量、无有量,菩萨当云何行?」
佛知其念,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若行色等甚深者,则为失般若波罗蜜;若不行色甚深,是为得般若波罗蜜。」
凡夫钝根,故言甚深,若有一心福德利根者,为非甚深。譬如水深浅无定,若于小儿则深,长者则浅;乃至大海,于人则深,于罗睺阿修罗王则浅。如是,于凡夫人新发意懈怠者为甚深,于久积德阿鞞跋致则浅。诸佛如罗睺阿修罗王,于一切法无有深者,得无碍解脱故。以是故,知为众生及时节、利钝、初久、懈怠、精进故,分别说深浅。
不可测量,无有量,亦如是。
此中佛自说因缘:「色等法甚深相为非色。」何以故?怖畏心没疑悔故,以色为甚深,色相则无深,如先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
问曰:
上说「菩萨不行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今舍利弗何以复说「甚深」?
答曰:
舍利弗非定心说甚深,得佛意趣为人故说甚深;是故此中说:「世尊!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是般若波罗蜜,新学菩萨闻是深智慧则心没;应当在阿鞞跋致菩萨前说,阿鞞跋致智慧深故,信而不没。」譬如深水,不应使小儿渡,应教大人令渡。
帝释问舍利弗:「若为新发意菩萨说,有何等过?」
舍利弗答:「是新发意者则不信、心没,心没故生疑悔、怖畏」——若受一切空法,我云何当堕断灭中?若不受者,佛所说法,何可不受!是故怖畏、生疑悔!
若心定,则生恶邪毁呰;毁呰果报,如〈地狱品〉中说。
此中略说:「种三恶道业因缘,久久难得无上道。」
【经】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者不?」
舍利弗言:「如是!憍尸迦!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不过一佛、两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即受持,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欲说譬喻:如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梦中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修行内空、外空,乃至坐于道场。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况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时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而不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于道场!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成就,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如说行,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人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动转,能得深般若波罗蜜;得已,能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
「世尊!譬如人欲过百由旬,若二百、三百、四百由旬,旷野嶮道,先见诸相:若放牧者、若壃界、若园林如是等诸相,故知近城、邑、聚落。是人见是相已,作如是念:『如我所见相,当知城、邑、聚落不远』,心得安隐,不畏贼难、恶虫、饥渴。
「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若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当知近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应畏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诸先相,所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得闻、得见、得受,乃至正忆念故。」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汝复乐说者,便说!」
「世尊!譬如人欲见大海,发心往趣,不见树相,不见山相,是人虽未见大海,知大海不远。何以故?大海处平,无树相,无山相故。
「如是,世尊!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正忆念时,虽未佛前受劫数之记,若劫百、千劫、万劫、百千万亿劫,是菩萨自知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何以故?我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故。
「世尊!譬如初春,诸树陈叶已堕,当知此树新叶华果,出在不久。何以故?见是诸树先相故,知今不久叶华果出;是时阎浮提人,见树先相,皆大欢喜。
「世尊!菩萨摩诃萨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菩萨善根成就,多供养诸佛。是菩萨应作是念:『先世善根所追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故,得见、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是中诸天子曾见佛者,欢喜踊跃,作是念言:『先诸菩萨摩诃萨,亦有如是受记先相;今是菩萨摩诃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亦不久。』
「世尊!譬如母人怀妊,身体苦重,行步不便,坐起不安,眠食转少,不喜言语,厌本所习,受苦痛故;有异母人见其先相,当知产生不久。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善根成就,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诸菩萨亦知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所乐说,皆是佛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善付诸菩萨摩诃萨事!」
佛告须菩提:「是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隐多众生,令无量众生得乐,怜愍、安乐、饶益诸天人故。
「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亦以十善道成就众生。自行初禅,亦教他人令行初禅;乃至自行非有想非无想处,亦教他人令行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自行檀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檀波罗蜜;自行尸罗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尸罗波罗蜜;自行羼提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羼提波罗蜜;自行毗梨耶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毗梨耶波罗蜜;自行禅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禅波罗蜜;自行般若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自于内不证。教众生令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自于内不证。教众生令得辟支佛道,自于内不证。
「自行六波罗蜜,亦教无量百千万诸菩萨,令行六波罗蜜。自住阿鞞跋致地,亦教他人住阿鞞跋致地。自净佛世界,亦教他人净佛世界;自成就众生,亦教他人成就众生。自得菩萨神通,亦教他人令得菩萨神通;自净陀罗尼门,亦教他人净陀罗尼门;自具足乐说辩才,亦教他人具足乐说辩才。自受色成就,亦教他人令受色成就;自成就三十二相,亦教他人成就三十二相。自成就童真地,亦教他人成就童真地。自成就佛十力,亦教他人令成就佛十力;自行四无所畏,亦教他人行四无所畏;自行十八不共法,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自行大慈、大悲,亦教他人令行大慈大悲;自得一切种智,亦教他人令得一切种智;自离一切结使及习,亦教他人令离一切结使及习;自转法轮,亦教他人转法轮。」
【论】
释曰:
尔时,帝释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菩萨,闻是深般若不惊、不怖者不?」
舍利弗言:「无有不受记闻般若能信者;若或时能信者,当知垂欲受记,不过见一佛二佛便得受记。」
佛可舍利弗语。
舍利弗闻佛可其所说,心生欢喜;复欲分明了了是事故说譬喻,作是言:
「梦中心为睡所覆故,非真心所作;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梦中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于道场,当知是人福德轻微,近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何况菩萨摩诃萨觉时,实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六波罗蜜而不近受记!
「世尊!若人往来六道生死中,或时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必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吞钩之鱼,虽复游戏池中,当知出在不久,行者亦如是,深信乐般若波罗蜜,不久住于生死。
此中舍利弗自说譬喻:
「若人欲过险道」:「险道」者,即是世间;「百由旬」者,是欲界;「二百由旬」者,是色界;「三百由旬」者,是无色界;「四百由旬」者,是声闻、辟支佛道。
复次,「四百由旬」是欲界;「三百由旬」是色界;「二百由旬」是无色界;「百由旬」是声闻、辟支佛。
「欲出」者,是信受行般若波罗蜜人。
「先见诸法相」者,见大菩萨舍世间欲乐,深心乐般若波罗蜜。
「壃界」者,分别诸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是大乘法;如是小利是声闻,大利是菩萨;魔界是生死,佛界是般若波罗蜜、甘露法味不死之处。
「园林」者,随佛道禅定、智慧等乐。如是等无量善法相。
「聚落」者,是柔顺法忍;「邑」是无生法忍;「城」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安稳」者,菩萨闻是法,思惟筹量行:「我得是法,心安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贼」者,是我等六十二邪见。
「恶虫」者,是爱、恚等诸烦恼。
「不畏贼」者,人不得便。
「不畏恶虫」者,非人不得便。
「不畏饥」者,不畏不能得圣人真智慧。
「不畏渴」者,不畏不能得禅定、解脱等法乐味。
此中自说因缘:「菩萨摩诃萨得先相者,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畏堕恶道中饥饿死者,不畏堕声闻、辟支佛地。」
佛然可其喻,以麁喻细,以世间喻出世间。
余三譬喻,亦应如上分别说。
「大海水」是无上道;「平地无树无山」,是般若波罗蜜经卷等。
「树果」是无上道;「树华」是阿鞞跋致地;「春时陈叶落,更生新叶」,是诸烦恼邪见、疑等灭,能得般若波罗蜜经卷等。
「母人」是行者;「所任身」是无上道;「欲产相」是菩萨久习行般若波罗蜜;「厌本所习」,是患世间淫欲乐,不复喜着。
佛赞其所说「善哉!」
尔时,须菩提闻佛然舍利弗所说,赞其「善哉」,知佛意深敬念是菩萨,是故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善付菩萨事!」
「菩萨事」者,空道,福德道;亦如佛种种总相、别相说,以寄付阿难、弥勒等,入无余涅槃后,好自奉行,教示、利益众生,无令谬错!
佛说善付因缘:「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安稳多众生」者。
一切众生中,无量无边阿僧祇,除佛无能计知者;从佛得利益者不可数故名「多」。
「安稳」者,众生着常教无常,着乐者教苦,着实者教空,着我者教无我,如是等名安稳。
凡夫人闻是,当时虽不喜乐,久久灭诸烦恼,得安稳乐。如服苦药,当时虽苦,后得除患。
「无量众生得乐」者,菩萨求般若波罗蜜未得成就时,以今世、后世乐,利益众生。
如《菩萨本生经》说:「若得般若波罗蜜,已断诸烦恼,亦以世间乐、出世间乐,利益众生;若得无上道时,但以出世间乐利益众生。」
「安乐饶益」者,但以怜愍心故。安乐饶益,饶者多利益天人,余道中饶益少故不说。
「利益事」者,所谓四摄法。
以财施、法施二种摄取众生。
「爱语」有二种:一者、随意爱语;二者、随其所爱法为说。
是菩萨未得道,怜愍众生,自破憍慢,随意说法;若得道,随所应度法为说: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能得他物利名声福德故;若为赞持戒,毁呰破戒,则心不喜乐——如是等,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利益」亦有二种:一者、今世利、后世利,为说法以法治生,勤修利事;二者、未信教令信,破戒令持戒,寡识令多闻,不施者令布施,痴者教智慧——如是等,以善法利益众生。
「同事」者,菩萨教化众生,令行善法,同其所行;菩萨善心,众生恶心,能化其恶,令同己善。
是菩萨以四种摄众生,令住十善道,是广说四摄义。
于二施中法施。
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爱语中第一;众生爱惜寿命,令行十善道,则得久寿。
利益,于一切宝物利中,法利最胜,是为利益。
同事中,同行善法为胜;是菩萨自行十善,亦以教人。
有人言:后自行十善等,是第四同义,是故说「自行十善,亦教人行」。
「自行初禅亦教他行」:初禅等同离欲,同持戒,是故名相摄。相摄故,渐渐能以三乘法度;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自行六波罗蜜,亦以教他。
因般若故令众生得般若分,所谓得须陀洹等;方便力故自不证;是人福德、智慧力增益故,教无量阿僧祇菩萨,令住六波罗蜜。
自住阿鞞跋致地等,亦以教他。
乃至自转法轮,亦教他转法轮。
是故我以慈悲心故,善付是菩萨事,不以爱着故。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六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