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无尽方便品第六十七(卷八十)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深,我当问佛。」作是念已,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尽?」

佛言:「虚空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尽。」

「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受、想、行、识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檀波罗蜜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复次,须菩提!痴空不可尽故,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行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识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名色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六处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六触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受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爱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取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有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生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老、死、忧、悲、苦、恼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应生。

「须菩提!是十二因缘,是独菩萨法,能除诸边颠倒;坐道场时,应如是观,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虚空不可尽法,行般若波罗蜜,观十二因缘,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求菩萨道而转还者,皆离般若波罗蜜念故。是人不知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以虚空不可尽法观十二因缘。

「须菩提!若求菩萨道而转还者,皆不得是方便力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还。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还者,皆得是方便力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以虚空不可尽法观般若波罗蜜;应以虚空不可尽法生般若波罗蜜。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十二因缘时,不见法无因缘生,不见法常不灭;不见法有我、人、寿者、命者、众生,知者、见者;不见法无常,不见法苦,不见法无我,不见法寂灭非寂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观十二因缘。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时不见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寂灭、若非寂灭;受、想、行、识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是时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以是法见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以是法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行。

「若菩萨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恶魔愁毒,如箭入心。譬如人新丧父母;如是,须菩提!恶魔见菩萨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便大愁毒,如箭入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魔愁毒,三千大千世界中魔亦复愁毒?」

佛告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诸恶魔皆愁毒如箭入心,各于其坐不能自安。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时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不能得其便,令其忧恼。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行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具足修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具足诸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皆回向萨婆若。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具足檀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持戒,皆回向萨婆若,是为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所有忍辱,皆回向萨婆若,是为具足羼提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所有精进,皆回向萨婆若,是为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所有禅定,皆回向萨婆若,是为具足禅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所有智慧,皆回向萨婆若,是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

【论】

释曰:

须菩提从佛闻般若波罗蜜种种相——初闻「毕竟空相」;中闻「嘱累」,如似有;后还闻说「空」,所谓般若义无量,名、字、句众有量。

是时,须菩提作是念:「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深,我当问佛所以甚深。」

佛说菩提少许分,但为破众生颠倒故,不具足说。所以者何?无能受者故。

若人取如相,佛言:「如亦空,无生、住、灭故;若法无生、住、灭,是法即无。」

法性、实际亦如是。

若有取毕竟空者,亦言非也。何以故?若毕竟空是定相可取,是非毕竟空。

是故言「甚深」,我当更问佛。

须菩提作是念已,如佛自说:「三世诸佛用般若波罗蜜得道,般若故不尽——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是故我今但问「不尽」义。

佛答:「如虚空不尽故,般若亦不尽。」

如虚空无有法,但有名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般若波罗蜜若如虚空无所有故不可尽,云何菩萨能生是般若波罗蜜?」——「能生」者,菩萨云何心中生能行、能得?

佛答:「色无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如色初、后、中生不可得,色即,生色不可得;离色,生色不可得,生不可得,生生不可得,如先破生中说。

生不可得故,色亦不可得,色不可得故,色生不可得。

二法不可得故,色如幻、如梦,但诳人眼。

若色有生必有尽,以无生故亦无尽。

色真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是故说「色不可尽,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尽」。

受、想、行、识,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

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

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

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

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触念,触念从痴生。」

触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

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

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着智慧相即是痴。

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

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无无明,亦无诸行等,云何说十二因缘?

答曰:

说十二因缘有三种:

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着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

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

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求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

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

复次,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是假名非实。

复次,有人言:说果报五众故相,名为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不住,若不住则无故,无故则无老。一切有为法若有住,则无无常,若无无常即是常,若常则无老,何况非常非无常,毕竟空中而有老!

复次,诸法毕竟空中,生相不可得,何况有老!

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相,如虚空不可尽。

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破无明,如上说。

菩萨观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亦不着是事故,于众生中而生大悲:众生愚痴故,于不实颠倒虚妄法中受诸苦恼。

初「十二因缘」,但是凡夫人故,于是中不求是非;第二「十二因缘」,二乘人及未得无生忍法菩萨所观;第三「十二因缘」,从得无生忍法乃至坐道场菩萨所观。

是故说「无明虚空不可尽,乃至忧、悲、苦、恼虚空不可尽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如是深观因缘法,离诸边、颠倒」者,「边」名常边、断灭边,有边、无边,实边、空边,世间有边等着诸边;「颠倒」者,无常中起常等诸颠倒烦恼。观是十二因缘法,诸边、颠倒灭。

诸烦恼有二分:一者、外道邪见人名为「边」;二者、余众生烦恼名为「颠倒」。观十二因缘,是二种烦恼皆灭。

是第三「十二因缘」观甚深,唯诸菩萨坐道场者能观;先虽能观,未能具足。如《城譬喻经》中说:「佛言:我本未得道时,如是思惟:众生可愍,深入嶮道,所谓数数生,数数老,数数死,往来世间,不知出处。我即时复作是念:何因缘有老死?如是求觅时得实智慧,生因缘是老死等。」是故知第三观,坐道场乃得,如《经》广说。

又复观如是因缘法,过于二乘,得一切种智。若有人于佛道退者,皆不得是甚深观故;若得是观则不退。何以故?深入毕竟空中,则不见声闻、辟支佛地,不见故则不于是中住。

复次,能如是观因缘法者,不见有一法定自在无因缘而生,一切法不自在,皆属因缘生。

有人虽见一切法从因缘生,谓为从邪因缘生。「邪因缘」者,微尘、世性等。

是故说:「不见法无因缘生,亦不见法从常因缘微尘、世性生」。

如虚空常,常故则无生,虚空亦不与物作因,以是故,无有法从常因缘生。

复次,菩萨如是观一切法属因缘生,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乃至无知者、见者。

尔时,菩萨安住毕竟空十二因缘中,不见一切色等法若有、若无等,亦不见般若,亦不见用是法行般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萨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得是无所得般若,于一切法中便得无所障碍般若。

尔时,诸魔极大愁毒。何以故?以是菩萨深入十二因缘毕竟空中,不着有、无、非有非无等六十二诸邪见魔网,我今无有法可得菩萨便。譬如捕鱼人,见一鱼深入大水,钩网所不及,则绝望忧愁,亦如新丧父母。

复次,菩萨能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则能具足檀波罗蜜等。何以故?行如是法,诸烦恼障般若法皆折薄,诸魔人民不能得便故,诸波罗蜜得具足;先来虽行六波罗蜜,未能得如是具足。

须菩提问:「世尊!菩萨云何能行如是般若波罗蜜,能具足檀波罗蜜等诸波罗蜜?」

「佛答:若菩萨所有布施,皆回向萨婆若」者。

有二种人:软根、利根。软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戏论空法,信力转薄,不用萨婆若,但求诸法实相。是二种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

佛今说信力、慧力等故,能回向萨婆若——「念萨婆若」者,是信力;「如萨婆若回向」者,是智力。

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大智度论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持是布施回向萨婆若,于众生中住慈身、口、意业;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住檀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布施时,受者嗔恚骂辱,恶言加之,是时菩萨忍辱不生瞋心;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住檀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佛言:「菩萨布施时,受者瞋恚骂辱,恶言加之,菩萨增益布施,心作是念:我应当施,不应有所惜!即时生身精进、心精进;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布施时,回向萨婆若,不趣声闻、辟支佛地,但一心念萨婆若;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布施时,知布施空如幻,不见为众生布施有益、无益;是为菩萨住檀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檀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中,身、口、意生布施福德,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不取声闻、辟支佛地;住尸罗波罗蜜中,不夺他命,不劫夺他物,不行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嫉,不瞋恚,不邪见;所有布施,饥者与食,渴者与饮,须乘与乘,须衣与衣,须香与香,须璎珞与璎珞,涂香、卧具,房舍、灯烛,资生所须,尽给与之。持是布施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羼提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中,若有众生来节节支解,菩萨于是中不生瞋恚心,乃至一念;作是言:『我得大利,众生来取我支节用,我无一念瞋恚。』是为菩萨住尸罗波罗蜜中取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毗梨耶波罗蜜?」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身精进、心精进,常不舍,作是念:『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我当拔着甘露地。』是为菩萨住尸罗波罗蜜中取毗梨耶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佛言:「菩萨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不贪声闻、辟支佛地,作是念:『我当住禅波罗蜜中,度一切众生生死。』是为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取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尸罗波罗蜜中,无有法可见:若作法,若有为法,若数法,若相法,若有、若无;但见诸法不过如相。以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力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论】

释曰:

上品末说:「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具足六波罗蜜?」佛一一答。

此品中,须菩提问:「云何菩萨行一波罗蜜摄五波罗蜜?」

问曰:

六波罗蜜各各异相,云何行一波罗蜜摄五波罗蜜?

答曰:

菩萨以方便力故,行一波罗蜜能摄五波罗蜜。

复次,有为法,因缘果报相续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缘故;是波罗蜜皆是善法故,行一则摄五,以一波罗蜜为主,余波罗蜜有分。

有菩萨摩诃萨深行檀波罗蜜,安住檀波罗蜜中,布施众生时得慈心;从慈能起慈身、口业,是时菩萨即取尸罗波罗蜜。何以故?慈业是三善道,尸罗波罗蜜根本,所谓不贪、不瞋、正见。是三慈业能生三种身业、四种口业。

「慈」即是善业;为利益众生故,名为「慈」。

「取羼提波罗蜜」者,菩萨为一切智慧故布施,受者瞋。若施主唱言:「我能一切施。」受者不得称意,便作是言:「谁使汝请我而不随我意?」

「瞋」者是心恶业;「骂」者是口恶业;「打害」者是身恶业。

瞋有上、中、下:上者害杀,中者骂詈,下者心瞋。

尔时,菩萨不生三种恶业——意业是根本故,但说意业;作是念:「是我之罪,我请彼人而不能得称意,由我薄福,不能具足施与;我若瞋者,既失财物,又失福德,是故不应瞋。」

「取毗梨耶波罗蜜」者,若菩萨布施时,受者打害,心不没不舍。

布施,如先说。

为布施故,身、心勤精进,作是念:「我先世不强意布施故,今不能得称受者意,但当勤布施,不应计余小事。」

「取禅波罗蜜」者,菩萨布施不求今世福乐,亦不求后世转轮圣王、天王、人王,亦不求世间禅定乐;为众生故,不求涅槃乐;但摄是诸意在一切种智中,不令散乱。

「取般若波罗蜜」者,菩萨布施时,常观一切有为作法虚诳不坚固,如幻、如梦。

施众生时,不见有益、无益。何以故?

是布施物,非定是乐因缘:或时得食腹胀而死,或时得财为贼所害,亦以得财物故生悭贪心而堕饿鬼中;又此财物有为相故,念念生灭无常,生苦因缘。

复次,此财物入诸法实相毕竟空中,不分别有利、无利,是故菩萨于受者不求恩分,于布施不望果报;设求报,若彼不报,则生怨恨。菩萨作是念:「诸法毕竟空故,我无所与;若求果报,当求毕竟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布施相。」是故不见有益,以毕竟空故;亦不见无益。

如是,于檀波罗蜜边,取五波罗蜜。

菩萨以尸罗波罗蜜为主,所有身、口、意善业布施,多闻、思惟、持戒等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力大故,总名「尸罗波罗蜜」。

何以故?欲界中持戒为上;余布施、闻、思、修慧等,以欲界心散乱故得力微薄。

如《阿毗昙》中说:「出法,名欲界系戒,色、无色界系净禅定,学、无学法及涅槃。」

菩萨以是持戒等法,不趣声闻、辟支佛地,但安住尸罗波罗蜜中。

不夺众生命乃至不为邪见,住是助道戒,具足十善道戒。

菩萨住是二种戒中布施众生,须食与食。食等义,如初品中说。

皆以此福回向佛道,不趣二乘。何以故?菩萨有二种破戒:一者、十不善道,二者、向声闻、辟支佛地。与此相违,则是二种持戒。

「取羼提波罗蜜」者,菩萨住尸罗波罗蜜欲具足忍辱波罗蜜,若众生来节节支解持去,乃至不生一念瞋心,何况起身、口恶业!

问曰:

忍辱名一切侵夺能忍,何以但说「割截身体」?

答曰:

所着物有内、外:内名自身头目、髓脑等;外名妻子、珍宝等。虽俱是着处,内着最深。

复次,或有人虽随逐财物而死,亦是为身故。

又复人多惜身,时有惜财,惜财者少故不说。

复次,是人尚不惜身,何况余物!是故但说大因缘,当知已摄小者。

问曰:

「乃至不生一念瞋心」者,为是变化身?为是父母生身?若是变化身,则不足为奇;若是父母生身,未断结人,云何能不生一念瞋心?

答曰:

有人言:烦恼业因缘生身,是菩萨于无量劫,为众生修集慈心故,虽有割截不生瞋心。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瞋,又愍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未得圣道者,皆如小儿;我为菩萨,应生慈心,当如父母,众生虽复加恶于我,我不应瞋。何以故?众生不自在,烦恼所使故。

复次,菩萨无量劫来常修毕竟空法,不见割者、骂者,亦不见善者、恶者,皆如幻、如梦;诸瞋恚者皆愚痴,若我报彼,与彼无异。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应瞋处而不瞋,则为大利。」

「取毗梨耶波罗蜜」者,住尸罗波罗蜜多是出家人,时有在家者。

一切出家人得无量戒律仪,具足四十种善道,深入诸法实相,过声闻、辟支佛地。是三种戒,名尸罗波罗蜜。

在家者,无无量戒律仪,是故不具足住尸罗波罗蜜。

菩萨作是念:「我今舍世乐入道,不可但住持戒;持戒是余功德住处,若但得住处、不得余功德者,得利甚薄。」譬如人在宝洲,但得水精珠,则所利益薄。是故菩萨欲具足五波罗蜜故,身、心勤精进。

「身精进」者,如法致财,以用布施等;「心精进」者,悭贪等诸恶心来破六波罗蜜者,不令得入。

得此二种精进已,应作是念:「一切众生沉没生死,我应拯济,着甘露地;声闻人但度自身,尚不应懈怠,何况菩萨自度及为一切众生而当懈怠!以是事故,我不应懈废,虽身疲苦,心不应息。所以者何?此大乘法若不运用,则为败坏。」

「取禅波罗蜜」者,菩萨住尸罗波罗蜜,或未得无生忍法故,诸烦恼风吹动愿树,欲坏其尸罗波罗蜜。尔时,应求禅定乐,除去五欲乐;五欲乐除故,戒德清净,烦恼虽未断,已折伏故,不能生乱。譬如毒蛇,以咒术力故,毒不得螫。

「禅」者,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诸禅定。

菩萨得禅,心虽柔软,安住尸罗波罗蜜故,亦不取声闻、辟支佛地。

是菩萨但作是念:「我应行禅波罗蜜,不为小乘涅槃,亦不为果报,但为度一切众生故,说诸法实相。是实智从禅定生,是心不为觉、观所动,亦不为贪欲、瞋恚所浊,系心一处,清净柔软,则能生实智;如水澄静,照鉴分明。」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得是禅,得禅故心清净,心清净故知诸法如实。有为法从因缘和合生虚诳,菩萨以慧眼观,不见是有为法实。

「有为法」有种种名,所谓作法、有为、数法、相法,若有若无。

以「有为」故,可说「无为」,有为相尚不可得,何况无为!

问曰:

有为法是有相,无为法是无相,今何以有为相中说无相?

答曰:

无为有二种:一者、无相、寂灭、无戏论,如涅槃;二者、相待「无」,因「有」而生。如庙堂上无马,能生无心;此无心是生诸烦恼因缘,云何是无为法?

是菩萨不见此有、无等法,但见诸法如、法性、实际。

问曰:

汝先言「离有则无无」,今云何「见如、法性、实际」?

答曰:

不见有为法——若常、乐、我、净等;是虚诳法若无,即是诸法实。

见无生法故,能离有生法;是无生法无定实相可取,但能令人离虚诳有生法故,名「无生」。

若得如是智慧,以方便力、本愿、悲心故,不取二乘证,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取五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涅槃论

涅槃论一卷 婆薮槃豆作 沙门达磨菩提译  顶礼净觉海...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 胜德赤衣菩萨造 西...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卷第一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 大乘论师婆薮槃豆释 后魏北天...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佛说清净心经

佛说清净心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法演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卷上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

大楼炭经

大楼炭经卷第一 西晋沙门法立共法炬译 阎浮利品第一...

天请问经

天请问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咒目经

佛说咒目经...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如...

佛说魔娆乱经

佛说魔娆乱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

就这个回向心,这功德就大了

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

把苦逆作为往生净土的垫脚石

命运多舛的念佛人,更要在念佛上多下些功夫。我们的拂...

面有菜色者五谷杂粮帮你补

常宜清轻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唐孙思邈《千...

业力带着你去旅行

佛法里面讲,我们的生命由于自己有身口意的造作,就会...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散漫可以分为头脑的散漫,和生活的散漫。头脑的散漫就...

副经中的正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到净土的部类门。此前讲过...

向菩萨求财不灵验的原因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可有时为什么...

省庵大师涅槃会发愿文

仰白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观音、势至、涅槃...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

这样你修一年,就超过人家修十年的功德

学佛人要自利利他,要发心度人。你度一个人学佛,承此...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

发菩提心

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师徒俩,师父是证到了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