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六

西方尊者以十七门分别此四如彼颂言。

 意趣依因所缘果  等流异熟及胜利
 行相二缘慧界定  寻等根心退为后

问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谓从布施。乃至七处善。皆以回向解脱。是其意趣。问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定。问煖以何为因。答前生自地同类善根。问煖谁为所缘。答四圣谛。问煖以何为果。答以顶为近士用果。问煖谁为等流。答后生自地同类善根。问煖谁为异熟。答色界五蕴。问顺决择分。亦能牵引众同分不。有说不能。所以者何。厌背有故。谓此善根。厌背诸有于众同分。但能圆满不能牵引。有说亦能。谓此善根。虽厌背有。而能牵引。随顺圣道。众同分果。谓此所招众同分果。增上炽盛。微妙殊胜。无有灾横顺胜善品。问煖有何胜利。答能与涅槃作决定因。有说得煖定不断善。问煖有几行相。答十六行相。问煖为缘名为缘义。答名义俱缘。问煖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问煖为欲界系。为色界系。为无色界系。答唯色界系。问煖为在定。为不在定。答唯在定。问煖为有寻有伺。为无寻唯伺。为无寻无伺。答具三种。问煖为乐根相应。为喜根相应。为舍根相应。答三根相应。问煖为一心。为多心。答多心。问煖为可退。为不可退。答可退。顶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煖果者。以忍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不断善根。有说亦不作无间业。余如煖说。忍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顶果者。以世第一法。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不退。不作无间业。不堕恶趣。有说亦不执我。余如顶说。世第一法意趣者。谓从布施。乃至忍所缘者。唯苦谛果者。以苦法智忍。为近士用果。胜利者。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行相者。苦谛四行相。一心多心者。当言一心。余如忍说。初煖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俱同类修。非不同类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亦同类修。非不同类。所以者何。非初观蕴灭能修缘蕴道。故增长煖。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此同类修。亦不同类。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问何故初煖。唯同类修非不同类。增长煖能修同类不同类耶。答初煖未曾得种性。初学观谛故。唯修同类。增长煖已曾得种性。串习观谛。故同类修亦不同类。初顶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增长顶。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初及增长忍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行相。问何故忍初及增长皆唯法念住现在修。煖顶不尔。答忍近见道。与见道相似。如见道中。唯起法念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初忍及增长忍。如初煖及增长煖说。于色界善根。未曾得种性。及已曾得种性故。彼不应作是说。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见道。如见道起法念住故。问增长忍一切时。修十六行相耶。答不尔或时十六。或时十二或时八或时四。所以者何。如如渐次略所缘谛。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渐能近于见道。如见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唯同类修。非不同类。问世第一法。已曾得种性。串习观谛。何故但修同类。非异类耶。答世第一法。唯有尔所行相可修。无余行相。如人唯有一衣。夺已更无可夺。此亦如是故不应问。复次世第一法。隣逼见道。似见道故。复次世第一法。开见道门。导生见道。如见道故。问初煖顶忍于四圣谛。为相续观。为不相续。有说相续。如见道中十五心顷。于四圣谛相续现观。此亦如是。有说不相续。谓观欲界苦圣谛已。即便止住。次起加行。观色无色界苦圣谛已。复便止住。余谛亦尔。如是说者。此不决定。或相续观或不相续。随彼加行。势力转故。问何等作意无间。引起煖耶。答色界定。修所成行相摄。有厌离有渴仰。有恶贱有思慕。作意无间引起煖。煖无间引起顶。顶无间引起忍。忍无间引起世第一法。问已离欲染者可尔。未离欲染者云何。答欲界亦有似彼作意。思所成行相摄。有厌离有渴仰。有恶贱有思慕。未离欲染者。此作意无间引起煖。余如前说。问修煖满已将欲起顶。遂便命终。彼余生中。为即起顶。为从本起。答若遇明师。随彼应起。分齐说者。即能起顶。若不尔者还从本起。然能速起。非如初修。问若余生中即起顶者。从何作意无间起耶。答如起煖时所有作意。如说从煖起顶。从顶起忍亦尔。问若尔何故。说煖无间起顶。顶无间起忍耶。答依一身中相续起者作如是说。然非一切。问若退煖已还生煖时。为得先时曾得煖不。答应言不得随尔所度。退已还生。即尔所度。新新而得。所以者何。极难得故。未曾习故。用功成故。如别解脱戒。随尔所度。舍已复受。即尔所度。新新而得。此亦如是。如说煖顶亦尔。依根本静虑所起煖顶。亦必不退。以所依定自在坚牢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所起煖顶。则不决定。以可退故。问煖顶忍位。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中上品后。起下中不。答决定不起。所以者何。居胜进位于先所得不欣尚故。问起煖以后为离染不。有作是说。不乐离染。所以者何。彼宁起顶。不乐发起第一有思。况下地定。如是说者。此则不定。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顶者。即便起顶。若知无力能生顶者。则求离染。所以者何。若得离染。当生胜处。离下界故。

煖顶忍等。种类差别。有七十三。其事云何。谓于欲界染具离。有十具缚。为一离一品染。乃至离九。并前为十。于初静虑染。离一乃至离九为九。无别具缚。即是欲界第十摄故。后位亦尔。如是乃至。于无所有处染。离一乃至离九为九。于此诸位。所起煖等。有七十三种类差别。问随一所起。与余所起。为一为异。有说是一。问若尔何故。说七十三种类差别。答体虽是一而位有异。依位差别。故说尔所。有说各异。谓具缚者。所起异离一品者所起异。广说乃至。离无所有处。第九染者所起异。然具缚者。于具缚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离缚者。所起煖等。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离欲界一品染者。于离欲界一品染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具缚者。所起煖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于余所起。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广说乃至。离无所有处第九品染者。于自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余所起煖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

依根本静虑。起煖等者。现身必入正性离生。所以者何。彼由圣道。引煖等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起煖等者。此则不定。所以者何。彼由煖等。引圣道故。问若依此地。起顺决择分。即依此地。入正性离生耶。有作是说。若依此地。起顺决择分。即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如是说者。此则不定。或即依此地。或复依余地。或即依此地者。谓声闻种性。若依未至定起煖。即依此地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若依第四静虑起煖。即依此地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或复依余地者。谓声闻种性。若依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彼依初静虑。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有说若依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静虑。起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有说若依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彼依初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忍。彼依初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乃至第四静虑亦尔。问顺决择分。中上品后。不起下中。云何今时作如是说。答同地不起。异地得起。如是等说声闻种性。问菩萨云何。有作是说菩萨若依未至定起煖。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起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若依未至定起煖顶。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起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若依未至定。起煖顶忍。依初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亦起煖顶忍。依第四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问顺决择分。中上品后。不起下中。云何今时。作如是说。答同地不起。异地得起。有说声闻不起。菩萨能起。有余为离如是过失。作如是言。菩萨若依未至定起煖。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顶。乃至第四静虑亦尔。若依未至定起忍。乃至第四静虑亦尔。即依第四静虑。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如是说者。菩萨唯依第四静虑。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所以者何。菩萨一切殊胜功德。唯依第四静虑引起。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问独觉云何。答麟角喻独觉。如菩萨说部行独觉不定。如声闻说。问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善根不。设尔何失。若曾起者何故说言。菩萨所有殊胜善根。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皆一坐得。若不起者。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是谁威力耶。有作是说。菩萨昔余生中。曾起顺决择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堕恶趣。问若尔何故说言。菩萨善根皆一坐得。答昔所起者。是他种性。非自种性。一坐得者。说自种性。故不相违。有说不起。所以者何。菩萨善根。不经历世。菩提树下。一坐得故。问若尔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趣。是谁力耶。答能障恶趣。不必要由顺决择分。所以者何。或施或戒或闻或思。或煖或顶。能障恶趣。若钝根者。得忍方能。然诸菩萨行一施时。亦摄戒慧。行一戒时。亦摄施慧。行一慧时。亦摄施戒。由此能障那庾多恶趣。况三恶趣而不能障耶。如是说者。菩萨所有殊胜善根。谓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皆此生中依第四静虑一坐引起。尚非此生余位何况前生。麟角喻独觉亦尔。部行独觉善根不定。如声闻说。

煖顶忍世第一法。各有六种种性差别。谓退法种性思法护法。住法堪达不动法种性。此中转退法种性煖。起思法种性煖。乃至转堪达种性煖。起不动法种性煖。转声闻种性煖。起独觉或佛种性煖转独觉种性煖。起佛或声闻种性煖。佛种性煖定不可转。如说煖说顶亦尔。转声闻种性忍。起独觉种性忍。非转声闻独觉种性忍。能起佛种性忍。所以者何。忍违恶趣。菩萨发愿生恶趣故。亦非转独觉种性忍。能起声闻种性忍。所以者何。忍不退故。有说转声闻种性煖顶忍。能起独觉种性煖顶忍。若起独觉种性煖顶。亦不能起余乘煖顶。所以者何。独觉善根。始从不净观。乃至无生智。一坐得故。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麟角喻独觉种性。善根虽一坐得。部行独觉种性不定如声闻说。故世第一法。六种种性。及三乘种性。皆不可转。一刹那故。

问顺决择分。何处起耶。答欲界能起。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中人天能起。非三恶趣。胜善根故。人中三洲能起非北俱卢。天中虽能起。而后起非初。谓先人中起已。后退生欲天中。由先习力续复能起。问何故天中不能初起。答彼处无胜厌离等作意故。问恶趣中有胜厌离等作意。何故不起此善根耶。答恶趣中无胜依身故。若有胜厌离等作意。亦有胜依身者。则能初起此类善根。欲天中虽有胜依身。而无胜厌离等作意。恶趣中虽有胜厌离等作意。而无胜依身。人中具二。故能初起。问色无色界。何故不起此善根耶。答若处能入正性离生彼处能起。色无色界既不能入正性离生。故不能起。问因论生论。何故色无色界。不能入正性离生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复次若处能起忍智彼处能入正性离生。色无色界虽能起智。而不起忍故不能入正性离生。复次若处能起法智类智。彼处能入正性离生。色无色界虽起类智。而不起法智故不能入正性离生。复次若处有胜依身及有苦受。彼处能入正性离生。色无色界虽有胜依身。而无苦受故。不能入正性离生。

问此煖顶忍世第一法。依何身起。答依男女身。问依女身得女身所起煖为。亦得男身所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顶忍亦尔。问依男身得男身所起煖为。亦得女身所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顶忍亦尔。女身于女身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男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如说煖说顶忍亦尔。男身于男身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女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如说煖说顶忍亦尔。女身所起煖。与女身所起煖为因。与男身所起煖亦为因。如说煖说顶忍亦尔。男身所起煖。与男身所起煖为因。不与女身所起煖为因。所以者何。胜非劣因彼是劣故。如说煖说顶忍亦尔。问依男身。起顺决择分善根已。更可受女身不。答更可受。唯前三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一刹那故。问起顺决择分善根已。更可受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身不。答更可受。唯煖顶非余。所以者何。若得忍已。便违恶趣。彼扇搋等身形鄙陋。是人中恶趣。若得忍等殊胜善根。必更不受彼类身故。问得忍异生。于命终位。既舍众同分亦舍忍不。设尔何失。若舍者应堕恶趣。何故乃言若得忍者不堕恶趣。又若舍者。何故异生命终时舍。圣者不然。若不舍者。何故业蕴。及大种蕴。俱不说耶。如说异生住胎藏等。但成就身。不成就身业。答此应言舍。有说不舍。有说不定。或舍不舍。此中一一。广释所以。如后业蕴害生纳息中说。如是说者。异生命终定舍于忍。善根劣故。异生依此地。起此类善根。若有命终还生此地。舍同分故。尚决定舍况此善根。是色界法。经欲界生。而当不舍。问修煖加行其相云何。答以要言之。三慧为相。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问云何修习闻所成慧。答修观行者。或遇明师。为其略说诸法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或自读诵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令善熟已作如是念。三藏文义甚为广博。若恒忆持令心厌倦三藏所说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是念已。先观察十八界。彼观察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眼界乃至此名意识界。自相者。谓此是眼界自相。乃至此是意识界自相。共相者。谓十六行相。所观十八界。十六种共相。彼缘此界修智修止。于十八界修智止已。复生厌倦作如是念。此十八界即十二处。故应略之入十二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七心界即意处。法界即法处。彼观察此十二处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眼处。乃至此名法处。自相者。谓此是眼处自相。乃至此是法处自相。共相者。谓十六行相。所观十二处。十六种共相。彼缘此处修智修止。于十二处修智止已。复生厌倦作如是念。此十二处。除无为即五蕴故。应略之入于五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即色蕴。意处即识蕴。法处中受即受蕴。想即想蕴。余心所法不相应行即行蕴。彼观察此五蕴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色蕴。乃至此名识蕴。自相者。谓此是色蕴自相。乃至此是识蕴自相。共相者。谓十二行相。所观五蕴。十二种共相。彼缘此蕴修智修止。于五蕴修智止已。复生厌倦作如是念。此五蕴并无为。即四念住故。应略之入四念住。谓色蕴即身念住。受蕴即受念住。识蕴即心念住。想行蕴并无为。即法念住。彼观察此四念住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身念住。乃至此名法念住。自相者。谓此是身念住自相。乃至此是法念住自相。共相者。谓十六行相。所观四念住。十六种共相。彼缘此念住。修智修止。于四念住修智止已。复生厌倦作如是念。此四念住。除虚空非择灭。即四圣谛故。应略之入四圣谛。谓有漏法果分即苦谛。因分即集谛。择灭即灭谛。对治即道谛。彼观察此四圣谛时。立为三分。谓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谓此名苦谛。乃至此名道谛自相者。谓此是苦谛自相。乃至此是道谛自相。共相者。谓四行相。所观苦谛四种共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四行相所观集谛。四种共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四行相所观灭谛。四种共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四行相所观道谛。四种共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彼缘此谛修智修止。于四圣谛修智止时。如见道中。渐次观谛。谓先别观欲界苦。后合观色无色界苦。先别观欲界集。后合观色无色界集。先别观欲界灭。后合观色无色界灭。先别观欲界道后合观色无色界道。如是观察四圣谛时。犹如隔绢观诸色像。齐此修习闻所成慧。方得圆满。依此发生思所成慧。修圆满已。次复发生修所成慧。即名为煖。煖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于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生见道。见道次生修道。修道次生无学道。如是次第善根满足。

善根有三种。一顺福分。二顺解脱分。三顺决择分。顺福分善根者。谓种生人生天种子。生人种子者。谓此种子。能生人中高族大贵。多饶财宝眷属圆满。颜貌端严身体细渜乃至或作转轮圣王。生天种子者。谓此种子。能生欲色无色天中。受胜妙果。或作帝释魔王梵王。有大威势多所统领。顺解脱分善根者。谓种决定解脱种子。因此决定得般涅槃。顺决择分善根者。谓煖顶忍世第一法。此中应广分别顺解脱分善根。问此善根以何为自性。答以身语意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问此善根为在意地。为五识身。答在意地。非五识身。问此善根为加行得为离染得。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有说。亦是生得。评曰。前说者好。加行起故。问此善根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耶。答闻思所成非修所成。有说亦是修所成。评曰。前说者好。唯欲界系故。问此善根于何处起。答于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人趣起非余趣。人趣中三洲起非北俱卢。问此善根于何时种。答佛出世时。要有佛法方能种故。有余师说。虽无佛法。若遇独觉。亦能种此善根。问此善根依何身起。答亦依男身亦依女身。问为因何事种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闻。而不决定。所以者何。意乐异故。谓或有人因施一抟食。或乃至一净齿木。即能种殖解脱种子。如战达罗等。彼随所施皆作是言。愿我因斯定得解脱。或有虽设无遮大会而不能种解脱种子。如无暴恶等。彼随所施皆求世间富贵名称。不求解脱。或有受持一昼一夜八分斋戒。即能种殖解脱种子。或有受持尽众同分别解脱戒。而不能种解脱种子。或有读诵四句伽他。即能种殖解脱种子。或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种子。问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无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虽起多分施戒闻善。而亦不能种此善根。问若有种殖此善根已。为经久如能得解脱。答若极速者。要经三生。谓初生中种此种子。第二生中令其成熟。第三生中即能解脱。余则不定。谓或有人种顺解脱分善根已。或经一劫。或经百劫。或经千劫流转生死。而不能起顺决择分。或复有人。起顺决择分善根已。或经一生。或经百生。或经千生流转生死。而不能入正性离生。顺解脱分。亦有六种。谓退法种性。乃至不动。法种性。转退法种性顺解脱分。起思法种性顺解脱分。乃至转堪达种性顺解脱分。起不动法种性顺解脱分。转声闻种性顺解脱分。起独觉及佛种性顺解脱分。转独觉种性顺解脱分。起声闻及佛种性顺解脱分。若起佛种性顺解脱分已。则不可转极勐利故。问煖加行中有生灭观。此生灭观加行云何。答诸瑜伽师。将观生灭。先取内外兴衰相已。还所住处。调适身心。观一期身前生后灭。次观分位。次年次时次月。次半月次一昼夜。次牟呼栗多。次腊缚。次怛刹那。次复渐减。乃至于一切有为法。观二刹那生二刹那灭。齐此名为加行成满。次复于有为法。观一刹那生一刹那灭。此则名为生灭观成。问此生灭观。观生灭时。为一心观。为二心观。若一心观者。为作一解。为作二解。若作一解者。如观生为生。亦应观灭为生。观生为生可名正观。观灭为生应是邪观。如观灭为灭亦应观生为灭。观灭为灭可名正观。观生为灭应是邪观。如何一解。亦正亦邪。若作二解者。应有二体。一心二体。无有是处。若二心观者。一心观生。一心观灭。应无生灭观。云何名为生灭观耶。答二刹那顷。一心观生。一心观灭。依相续说名生灭观。不依刹那。故无有失。有说。一心双观生灭。而无如前所说过失。以见生时比知有灭。以有生法。必有灭故。若见灭时比知有生。以有灭法必有生故。评曰。彼说非理。云何一心可有二解。现比二量体不同故。前说为善。问此生灭观。为胜解作意。为真实作意。有说。真实作意。问若尔诸行实无来去。见有来去云何真实。答此观未成见有来去。成时但见生灭。不见有去来相。如舞独乐。缓见来去急则不见。旋火轮喻。陶家轮喻。应知亦尔。有说。胜解作意。问若尔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说。

 若有知见能尽漏  若无知见云何尽
 若能观蕴生灭者  是则解脱烦恼意

非胜解作意能断烦恼。答依传因说。如子孙法。谓胜解作意。引生真实作意。由真实作意。断诸烦恼。故不相违。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七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阿毗昙五法行经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道地经

道地经一卷 天竺须赖拏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后汉...

【注音版】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菩萨戒本经笺要

菩萨戒本经笺要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大方广三戒经

大方广三戒经卷上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如是我闻:...

佛说因缘僧护经

佛说因缘僧护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如是我闻: 一时...

闲神野鬼

汾阳善昭禅师有一天对庙里的僧众说:昨天晚上,我梦见...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耕耘

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是否属于自己;你我都是一样!...

行善的回报实在是太丰厚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一位老婆婆喜欢行善...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人生不会总倒霉

人皆可圣。你们一再称我是经营之圣,我决不是什么圣,...

妄想的作用可怕在哪里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就是人的生命从何处来,向...

虽属惑业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

求不死之火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

为什么我们会莫名喜欢或讨厌一个人

如果有一个人,我们没有惹过他,但他一直给我们出难题...

圣严法师:忏悔要忏在心里

有位女居士因为吸-毒被关,出狱后来向我学禅,她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