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弥陀经通赞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宜之次第,大哉逈抛空有之门、独頴断常之表。

佛者觉道已圆,说者悲心演法,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则通连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

经:「如是我闻」等。

赞曰:将释此经,略以六门料简:第一总叙源由;第二别明宗旨;第三彰经体用;第四翻译时人;第五论于顿渐;第六正释经文。

且初第一总叙源由者,佛从因地发弘誓愿愿渡众生,今赴宿因故说诸法。故《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又〈寿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发愿愿令众生犹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愿而说诸经。又如论说: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观视四方作师子吼,而说偈言:「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为酬此愿故说诸经。

问:「世尊说法处会颇多,何故祇园又谈慈典?」

答:「余处说法意趣不同,《维摩经》即折其偏执,《法华经》即引入一乘。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舍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归净土莲华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又为接引二种众生故:一为接引懈怠众生,怯修大行多诸退屈,故说此经,因微果着令身不退,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为散乱众生驰流诸境沉沦恶道故说此经,指示西方令心专注故。」

问:「处处说法皆破三轮,何故此经独彰慈意?」

答:「别经之内虽破三轮,断舍时长,不同此典,故说为破三轮。」

第二别明宗旨者,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立五聚法有体性故;二、破性宗,《成实》等是,破法体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状亦成空故;四、显实宗,《涅槃》、《华严》、《法华》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故、舍化城而归宝所等故。此经乃是第四宗也。

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类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说有宗,说《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说空宗,《中》、《百》、《十二门》、《般若》等是;三、非有宗,《华严》、《深密》、《法华》及此经等是,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空,此等三教处所广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犊子部等是;二、有法无我宗,萨婆多等是;三、法无去来宗,大众部等是;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等是;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等是;七、胜义皆空宗,《般若》等经、龙树等说《中》、《百论》等是;八、应理圆实宗,《华严》、《法华》等及无着等说中道教是。此经乃是应理圆实宗收,即净土为宗。

更有二宗:一、不说法宗;二、说法宗。且不说法宗,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故无性云: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真非真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故经云: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如母啮指子生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等。世亲说言: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由此护法等随机就事教说三乘。此经即是大乘所摄,三藏之中菩萨藏收,十二分中无问自说教。

问:「白莲华教待请方宣,净土经文因何自说?」

答:「说《法华》而待请,恐生轻慢之情;谈净土以自宣,为显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舍秽土趣向净方之旨也。」

第三彰经体用者,且体即教体,以五门分别:一、摄相归性,皆以真如为体;二、摄境从心,一切唯识;三、摄假从实,即不相应摄归色心心所;四、体用别论门,即能缘四蕴收本质相分,各别摄自他有差别故;五、聚集显现门,如闻诸行无常四字,聚集显现以为教体,唯取佛本质声名句文四法为体。若取影像教体,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为体者,即应真实三宝应唯有漏无记。若不尔者,如何影像教体?故知但取无漏声名句文为体,声是实,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诸师出教体如别处说。用者彰秽显净为用,又显实证真之用也。

第四翻译时人者,此经前后有其四译: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罗什译,名「小无量寿经」;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译,四纸;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于慈恩寺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四、后秦又译出《阿弥陀经偈颂》一纸,而失译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罗什法师所译。

问:「三时之中,此经是何时所摄?」

「因此问故略明诸师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时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觉受,以佛一代时教总判为一时。有二义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异。如天雨是一、所润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众生悟解不同,如声闻缘觉作四谛十二因缘解,菩萨作六度解,约根教似有异。二、理同证异。三乘证理不同,如三兽之度河浅深别,故判教一时。二、宋朝三藏昙无谶,判如来一代时教为顿、渐二时。顿教者,佛一代时有说二空、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教,皆是顿教,所以《华严》声闻对目不闻等是。渐教者,佛一代时有说四谛、缘生、五八戒等,总名渐教。三、梁朝真谛三藏,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后说有教,五年度五俱轮,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叶,总名有教。二空教,从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来总说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从三十九年至临涅槃时说非空非有教,《法华》、《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来教为四时: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观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说《阿含经》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后四十九已来说《楞伽》、《思益》、《法华》经等,广说百法、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是;四观行教者,即说《华严》法界观等是。五、晋朝刘居士,山中隐逸自述意怀,判教为五时: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后三七日内为提谓长者说三归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觉受难云:《提谓经》说五百贾人将受五戒,先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净吾我本净,提谓得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五百贾人得柔顺忍等,皆是证圣,岂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说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说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来说《法华》、《楞伽》等经是。

「二、西天判教者:一、胜义俱空宗判教、二、应理圆实宗判教。且初那烂陀寺师子觉智光等,依文殊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广说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华》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应理圆实宗判教者,即那烂陀寺有论师名戒贤,依弥勒菩萨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有教,一代时教说有处是;二、空教,但说空处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说非空非有处是,依、圆是有,遍计等无,是真谛,但以将教就时,此非也;戒贤论师将时就教为正。难真谛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说《华严经》,岂是第一时教?又言四十年后非空非有是第二时教者,即佛临涅槃说《遗教经》,岂是第三时?戒贤将时就教判为正。此经诠净土,依、圆是有,遍计等无,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论顿渐者,曾得二乘果、发心向大者,名为渐悟,由生数少或全无故;若从二凡而归大,者即顿悟摄,未曾证悟二乘理故,生数犹多不名渐悟。《涅槃经》云:但说初果回心八万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说资、加二位劫数多少,明知五果回心方名渐悟;若七方便回心但是顿悟收。曾发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归大者皆名渐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闻思悟解亦名为悟,何必证悟。况复亦有生数少者,谓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顺决择分等,《涅槃经》且说五果回心而论劫数,亦不遮七方便回心亦名渐悟也。故知资、加二位既亦有生数少,明知回心皆是渐悟摄。此之二师:第一师有教有理、第二师无教有理。此经者,一心不乱十念专精,便往净土顿抛浊世,即顿教所收,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等。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云:「佛说阿弥陀经」。

赞曰:下第六正释本文。分二:初解题目、二释经文,此初也。佛说者,即能化教主。阿弥陀者,唐言无量寿等也。经者,摄贯等四义也。以胜显劣,依主释也;或以别简总,亦依主释也,依人得名也。正释经文者。

经:「如是我闻」。

赞曰:此经之中总有三段:初「如是我闻」下乃至「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名为序分;二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乃至「是为甚难」已来,为正宗分;三从「佛说此经」下是流通分。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名序分。金僊演法各有所宗,陈净域以境殊,劝令生而忻慕,故云正宗分也。陈事既终,时众获益,欲显教门不坠,冀其远代流通,故名流通分也。若依古师,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论》序分有五:一、为令生信,总显已闻,言如是我闻;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三、说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殊胜,故总称佛;四、说必依处,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化身所居,非报土也;五、所被机,舍利弗等。如是我闻即为初也,为令生信总显已闻,故以三门分别:一、说之所由;二、立之所以;三、正释其本文。

说之所由者,如《大术经》等说其本缘。佛临涅槃时,佛令有疑当问,时优婆离、阿[(而/而)*(少/((色-巴)+兄))]楼驮教阿难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而住;三、恶性比丘如何治罚;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安止其心,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此云默然,故不应打骂但默摈故,四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故也。

二、立之所以者,为令众生生信顺故。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所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建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趣极果之初因。依《仁王经》等,趣圣位之初因,证谛理之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最初发起大菩提心,须具十德起三妙观,大菩提心以善根为自体,以善友为良缘,以不退屈而为策发。《摄大乘》之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二、入谛理之基渐。诸论皆说,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此经初创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证净。能越恶道离贫贱因,故入圣已证四不坏信,信三宝故能越恶道,由信戒故离贫贱因,故论亦说有信现观。四、荷至德之嘉依。《毗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至*页],以慧为头,于其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饮噉以鼻为手,故学佛法者最初生信,五圣七财之元胎法财初故,学者大卖无规法宝教获圣财,故初生信。《显扬论》云:七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六善八因之俶落,善法本故。《瑜伽论》云:入诸善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受所引摄、定为增上、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为后边。欲为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者,数警觉故;触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对胜缘故;受所引摄者,领在心故,定为增上者,心澄寂故;慧为最胜者,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者,息缠缚故;出离为后边者,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七、启机门之胜手。摄教,手也。《俱舍论》云:拔众生出生死泥,陈正宗为佛教手。序令生信为众生手,两手相摄出淤泥故。《智度论》又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随意所取,若其无手空无所得。有信心者,入佛宝山得诸道果;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亦此所摄。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净故。《成唯识》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性浑浊故。九、建名道之良资。宣尼云:兵食信三不可弃,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可以行乎!故先令生信。十、欵哀诚之佳待。《春秋》云:苟有明信,涧嵠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鬼神,可羞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此中十义,初八依真、后二依俗。是故经首置如是我闻,如是经义亲从佛闻,离增减失,为令众生起信乐心顺修学故。

正释其文者,《佛地论》说,如是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等。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近则传法之者教诲。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于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咸共请,如汝所闻当如是而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所闻,此事如是,则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故经所皆置如是我闻。真谛三藏云:微细律明阿难昇座集法藏时,身如真佛具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说。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是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今显如是所说之法,我昔侍佛亲所曾闻,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转身成佛。为除此疑,故经初言如是我闻。结集之缘如藏章记,已上数解。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涅槃常乐我净,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授等。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

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乃称我闻?」

答:「有四义:一者、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经谁;二者、顺世间故;三者、除无我怖故,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闻。」

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闻?」

答:「有三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宗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麁欲,虽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集藏传》云:有三阿难:一、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各别,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噵阿难。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谓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今癈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乘根识心所对境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以二为闻,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闻,癈别耳意总名我闻。」

问:「庆喜于时亲亦见觉知佛所说,何故但言我闻,不言我见乎?」

答:「有三义:一、欲证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等故;二、此界以声为佛事,事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

经云:「一时」。

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此有二义:一者道理时,说听二徒虽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此二种说为现在,此过未世并于现在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续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即一生灭之一时也;二者唯识时,说听二徒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法处法界所摄,不别约四时八时,但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言,说听事讫总名时。

经云:「佛」。

赞曰:第三说教主也。梵云佛陀,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胜凡夫,凡夫不自觉故;二、觉他胜二乘,彼不觉他故;三、觉行圆满胜诸菩萨,菩萨虽复修于二觉行,未圆满故。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准诸经梵本皆称本师名薄伽梵,佛教安置以此一言含众德故,飜译之主意存省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

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

答:「准处准机,应声闻而为化佛;准文准理,教菩萨而即报身。感者根器不同,应现故通报化。王城鹫岭劫尽火烧,鹙子闻经即化佛也。我土安稳寿量长远,文殊在中即报身。劬师罗长者覩三尺以发心;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无边之菩萨穷上界而有余;住小圣之凡夫观丈六而无无尽。今显主尊教随定胜,初标教主令生喜心。」

经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赞曰:第四所化处也。梵云室利罗筏悉底,言舍卫者音讹略也,此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布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金刚般若经》云: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于此习僊而后得果,城遂因此号为舍婆提。今新解云,应云丰德城:一、具财物;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为名焉。祇树者,应云誓多林,言祇树者讹也。誓多云战胜,此即太子之名,太子生时隣国怨至,战而得胜遂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止/嵴)*殳],积而能散,极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美其德号为给孤独。是钵刺犀那恃恃王,旧云波斯匿王是也,此名胜军,苏达多是彼王之大臣也。

佛在摩竭陀未游舍卫,给孤独长者为儿娶妻遂诣王舍城。时有长者将筵请佛家修供养善施,问其所由,长者具陈请佛。彼闻佛德,深心欢喜。佛在灵鹫山相去五十余里,遥施光照善施。善施寻光遥见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见父,寻光诣佛路逢天祠,善施礼拜佛光遂灭,善施惭愧光明还照。寻光至佛,请佛:「诸佛国普化有缘,何独此土?」佛时许可,令舍利子先瞻处所。佛言:「出家当须寂静,丰德人閙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余有太子誓多之园,地幽境媚林密华繁壁方十里,可置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侧布金满地高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太子辞以戏言固陈不与,善施请为对理。时净居天恐人遮曲,乃化为断事者断与善施,善施得之布金取地。时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使者来报,善施思惟:「当取何藏中金?」太子疑其情悋,悔地而还金。善施具陈:「心非悔悋。」太子知其情恳,自发胜心:「人所贵重莫过金宝,而彼尚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共助成功俱陈供养。」外道心嫉奏王闻胜,六种皆亏,阖国重其释教。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祇陀所施,二人同心崇福,自今已往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布金之地自此兴焉。

经云:「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五所被机。以四门分别:一、显来意;二、彰权实;三、定多少;四、明次第。来意有二:一、为证信标听众者,助成庆喜闻法可信,众有三疑今显同闻;二、证经德,如天帝释诸天围绕、大梵天王梵众围绕等,今显法王诸圣围绕。二、彰权实。如《佛地论》云:化佛秽土中,声闻等实、菩萨是权;报佛净土中,菩萨是实、声闻等为权。既是秽土,即菩萨是权也。三、定多少,初有五众:一、道行尊高众;二、悲心广大众;三、乐法诸天众;四、欲界人趣众;五、非天修罗众。三众此列,二众后陈。

问:「何故余经兼有诸众八部等,此经唯独五众?」

答:「劝归净土,境胜地殊,莫非上德上贤,余即不能信受,所以独标五众不列余也。」

四明次第者,先列声闻菩萨二众,是内护众。次列帝释,是外护众。且内护众先列声闻、后明菩萨。《佛地论》有四解:一、形相不同,声闻出家形同诸佛,菩萨不尔;二、处有近远,声闻近佛,菩萨远之;三、戒德有殊,声闻出家持出家戒,菩萨不尔,随类化生故;四、欲令菩萨于声闻所舍憍慢故。

且初道行尊高众,分三:初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此即初也。与者,兼并共及之义。龙树释大而有五义:一、数大,千二百五十人故;二、离大,大障断故;三、位大,大阿罗汉故;四、名大,名称远闻故;五、识大,大人大众所知识故。梵云苾刍,讹云比丘,由具五义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振动故;二云乞士,既出家已乞食自济故;三名净持戒,渐入僧数应持戒故;四云净命,既受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发,不依于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依圣道灭烦恼邪故。又依草立名,喻五德草故云比丘。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至祇园故。

经云:「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赞曰:第二叹德也。新翻《大般若》及旧论中有十六句,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等。此经之中是初一句。阿罗汉者,《唯识论》中此翻为应,而具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故;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三、应不受分段生死故。众所知识者,名高德重众所知识故。

经云:「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

赞曰:第三列名,分二:初列名、二总结,如是等诸大弟子,是总结。且初列名分成八对:第一、内智外通对;第二、苦行辨才对;第三、悟空知幻对;第四、舍愚离欲对;第五、多闻密行对;第六、流泉应供对;第七、化贪除慢对;第八、施药筵僧对。今且初也。具二义故名为长老:一、年高腊长故;二、学广解深故。梵云奢利弗呾罗,此云春鸎,亦云鹙鸟,弗呾罗云子,讹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怀此子言词謇讷,与兄俱悕罗论义常劣于兄,自怀子后言词辨捷论胜兄,母多辨故故曰春鸎。春鸎即今百舌鸟也,是彼所生故复称子,亦云鹙子也。尊者大婆罗门种,其父豪才博识深鉴精微,凡是经籍无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吾昨宵梦感见一异人,身被甲冑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追立一山下。」夫曰:「汝梦甚善,汝当生男,慧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为佛弟子。」果然有娠,母忽聪明高德,剧谈言语无滞碍。尊者年始八岁振四方,志性淳质其心慈悲,早坏缠结成就智慧,故云内智也。

问:「千余罗汉尽到祇园,总证三明、皆登四果,列名之处鹙子何先?」

答:「只如鹙子辨过小圣、智頴常伦,灵山为发请之先、舍卫作闻经之首,最初标列于理何违。」

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揵连者讹也。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採菉荳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也,取母氏姓而与立名,得大神通,拣余卑姓故复云大採菽氏。与鹙子少为亲友,深厌俗尘未有归,二人同事删阇耶外道学法,乃相谓曰:「此非究竟之理,各于诸处访求胜法。」时遇马胜尊者入城化导,鹙子见其威仪闲雅,寻而问曰:「尊者师是谁耶?」答曰:「释迦世尊是我师也。」鹙子曰:「所说何法,可得闻乎?」马胜尊者随宜演说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释迦师,长作如是说。」鹙子闻已即证初果,乃逢目连,转为说法亦得初果,遂与同党二百五十人俱往诣佛所。至已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云:「善来苾刍。」闻是语已,戒品具足,渐渐进修已成罗汉。此尊者神通第一孝养无双,救危苦于冥间,荐慈亲于天界,故云外通也。

经云:「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赞曰:第二苦行辨才对。摩诃如前解。迦叶者,梵云迦叶波,姓也,此略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体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饮蔽日月光,故以为号。《付法藏传》云:往昔过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匃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薄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诣令修薄,匠师闻于福事,欢喜为令作发愿。女云:「愿生生世世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胜乐,常修梵行。」从是已来九十一劫身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最后詑生第七梵天。时摩竭陀国有婆罗门名尼[牛*句]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福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金[叠*毛]千张,最下之者价直百千两金。有六十圌金栗,每圌有三百四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子息。于其舍侧有一树神,颇有灵祇,夫妇累求子息,数年无应。怒曰:「今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煎。」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遍观阎浮,无堪与彼而为子者,即诣梵王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劝之劝其生往。梵天受教即来詑生,满足十月生男儿,颜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亦/火]照四十里。相师占云:「此儿宿福必定出家。」父母闻之皆怀愁恼,本为求子继绍,若也出家必当绝嗣。夫妇议曰:「当说何计断绝其意?」复自思惟:「世所耽着唯有美色,当为嫂取。」迦叶至年十五,欲为取妻,语父母言:「我意志清净,不须婚姻。」父母不许。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取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求嫂。诸婆罗门铸一金神,端正奇特,寽持舁行聚落,高声唱言:「若有在室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夫。」有一女人身真金色端正无比,闻此语已出往礼拜金神。长者见之欢喜,即为取作儿妻。夫妇相见皆无染情,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闻已,毁除一室令共一房。迦叶语妻曰:「我若眠息汝当行道,汝若睡息我当行道。」妻因睡次申手床前,毒蛇入房欲螫妻手,迦叶见已以衣掌手举于旧床,妻便惊窹而责之曰:「本立要誓各修梵行,今何触手?」迦叶具陈。妻曰:「毒蛇螫我手,令我半身枯;今君触我手令堕三涂。」夫妻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志不移便即听许。夫妇俱共出家来诣佛所,佛即摄受,渐得果满。此尊者心坚白玉、体莹黄金,杜多之行难齐,少欲知足情莫,并不归寂灭,赖且留身入三昧于鸡足山中,献袈裟于龙华会上,故云苦行也。

迦旃延者,梵云摩诃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种是婆罗门姓。上古有仙,山中静处年岁既久,鬓发稍长无人为剃,婆罗门法斥剃发。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来觐父。小者乃为诸仙剃发,诸仙愿护,后成仙道,尔来此种皆称剪剃种。尊者身是男子,威德特尊,拣余卑姓故云大剪剃种男。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今显是父姓,故置男名。古云扇绳,母恋此子如绳系扇。又往昔曾为五戒扫地,果招端正无比,游行化导遇钵戍多王,怪其端正因问世尊。世尊具答王:「曾助五戒,除秽亦得端正。」王即欢喜更发胜心。辨捷无双,论义第一也。此尊者辩潟波涛,貌扬氷玉,能将慧炬破长夜之昏朦,迫淬词锋挫六师之宗党,故云辨才也。

经云:「摩诃俱絺罗、离婆多」。

赞曰:第三悟空知幻对。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俱絺罗讹也。此舍利弗舅氏,曾与妹论义数见堕负,发愤远游博学道艺。业就归国,妹已颜衰、甥已披剃,辞妹入寺觅佛论谈,顶戴火盆身被铁叶,发毛至地甲长尺余,啸月呼风来入佛会,心怀憍慢傍若无人,乃见世尊,语世尊曰:「摄我[外*男]甥何法教导?」便索论义。世尊曰:「汝以何法为宗?」彼答曰:「我以不受一切法为宗。」世尊曰:「不受一切法之言,已是受也。」虽乃堕负,慢心未息。世尊乃现神力,令其铁叶束身火盆烧顶,闷绝乃伏。投心忏谢,投佛出家,呼之善来,僧仪闲雅已证罗汉。因悟空理得于道果,名曰悟空。此尊者博通道术遍揽经书,辩若倾江词同贯玉,一言悟道五蕴知空,忻净土以受生,诣祇园而听法,故云悟空也。

离婆多者,梵云颉丽代多,此云室星,北方星也,祀之得子因以为名。或云彗星,彗星妖星也,此星出时生故因以为名。离婆多讹也。或云假和合,《智度论》说:一人值雨止宿神祠,深夜见鬼携尸欲食。须臾大鬼来争尸食,各云:「我自将来。」大鬼力强乃夺尸食,小者云:「梁上之人具见纵由。」异常惊怖,具实曰:「小鬼将来。」大鬼闻语发怒,乃擒彼人取一脚食之而去。小鬼感其明证,乃取死尸一足连缀。证人俨若旧质,即自思惟:「此身虚幻。」因诣于佛所,问世尊曰:「生死路别,彼此体殊,假合身躯一何如故?」世尊告曰:「四大假合,五蕴灵华,悟何晓矣?」彼人因悟,投佛出家,渐成圣果。此尊者心无苟絇、口不虚词,神祠伤一足之因,佛会了百年之幻也,故云知幻也。

经云:「周利盘陀、伽难陀」。

赞曰:第四舍愚离欲对。周利盘陀伽者,此云路边生。有长者有女,出适他人怀孕乃归,路边诞子,名路边生也。兄弟二人:兄名盘陀伽、弟名周利盘陀伽也。《增一》云:此尊者父母併亡,兄先入道已成圣果,彼弟后亦出家,以愚闇时久都无所解。兄怪曰:「徒淹岁久全无知会,违归俗舍不听出家。」弟倚寺门嗟叹流泪。世尊见已,令付箒扫每日习诵,记一忘一,后乃豁然省悟曰:「箒扫者,除秽令净为义,应是世尊令我断除身中烦恼垢也。」因兹证果。又《五百弟子本起经》云:此尊者往昔驱豕度河,以绳系口,喘息不通中流而死,因兹暗昧,舍愚得慧故也。此尊者前生恶业现世方除,知箒扫有净室之功,悟身因起断愚之慧,故云舍恶也。

梵云孙达罗难陀,此云艶喜,孙陀罗讹也。艶是妻号,色美端严无比名艶;喜是自名,择牧牛难陀,故言艶喜,艶之喜故。是佛亲弟,身长一丈五尺二寸。佛化难陀令求出离,慕恋妻美,种种方便示之苦乐等,方肯出家已成圣果。此尊者,世尊华萼庆喜雁行恋美色于王宫,示恶因于地狱,从兹惶怖方肯回心,知贪欲是招苦之源,悟好色是受殃之本,舍荣弃俗剃发披缁,故云离欲也。

经云:「阿难陀、罗睺罗」。

赞曰:第五多闻密行对。梵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但言阿难,翻为欢喜亦讹也。世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云欢喜,已成圣果。又论云:尊者往昔曾为大富长者,因施诵经沙弥饮,遂发愿言:「愿小师成佛,愿我为多闻弟子,所说教法悉能记持。」今符往愿博学多闻。此尊者貌莹秋蟾心明皎日,岩间结集诵三藏之教微言,水上分身应四王之请命,故云多闻也。

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罗睺罗不正,执日者障蔽也。往昔曾为国王太子,兄弟二人,大者名日、小者名月。父王崩后兄绍国位,后厌荣贵付位与弟月太子,乃投佛出家,精持禁戒无有少犯。后因夜暗误用他人瓶水,鸣钟作相集僧忏除,众僧知罪轻微,不与作法忏谢。忧愁转甚,乃自入宫告月王求忏盗罪。月王不违兄意,寻遣左右收兄拘系一房,贪遂欢娱六日忌治,今招恶报腹内六年。又云:昔填鼠穴六日,今招斯报六载腹中。此皆不然。太子逾城之日,马鞭指耶输之腹令有此孕,表异凡众特现异灵,六载胎中方诞殊质。国王疑谤母子俱焚,火变莲池都无伤损,群臣国王顿息疑心,知释迦之久离染情,显罗睺之不同余众。又乃将珠奉佛,雪耻耶输,鹙子将归便令度脱,少欲知足大行密修已证四果。此尊者圣凡莫测因果难知,内修菩萨之心、外现声闻之相,故云密行也。

经云:「憍梵波提、宾头卢波罗堕」。

赞曰:第六流泉应供对。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堕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恐人谤毁反堕众苦,佛勅令往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入灭时结集法藏,令人往唤。问曰:「世尊安乐否?」语曰:「已灭度。」又问:「我师在无?」报曰:「舍利弗不忍见世尊灭度、三界无依,先已入灭。」尊者闻语嗟叹再三,乃化水流至下界,水中说偈。偈云:「憍梵波提头面礼,妙众端严第一像,象王既去象子随,大师入灭我亦灭。」因兹化火焚身入于寂灭。此尊者辟嫌疑于妙高顶上习禅观,于沙利园中忽闻我佛世尊示归寂灭,又知本师鹙子现迹沉空,水流偈于岩间、火焚身于天上,故云流泉也。

宾头卢颇罗堕者,桉《请宾头卢经》云:宾头卢者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者是姓,此云利根。故毗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于刹上,告云:「若有神通能取之便与。」尊者在山纳衣之次,天眼遥见,削针山崖骋通便往,线连山埵带入王城,蔽日翳空,城中士庶莫不惊惶。孕妇堕胎乃往白佛,佛呵责已云:「汝自今后不得随吾、不得入灭,留身久住,与人增福受请应供。」现在南天竺摩利支山居住受请,垂赴往往现身,请命仪轨具在《请宾头卢经》内,此不繁叙。此尊者受佛勅命不入涅槃,恒驻锡于摩利支山,每应供于阎浮世界,故云应供也。

经云:「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

赞曰:第七化贪除慢对。迦留陀夷,《正法念经》云:翻为黑曜,身有黑光,能照曜故。《增一》云:迦留陀夷夜行乞食,值天阴暗,闪电照见,孕妇惊怖将为神鬼,时乃堕胎,遂诣白佛。佛呵责已,便立禁戒不得夜行乞食。又化悭女令舍悭贪,具如别处。此尊者惊孕妇伤子,化悭女舍贪,损正教于一时,立规绳于千古,故云化贪也。

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佛与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因佛化导慢心乃除,此尊者,世尊以韬藏圣相变现僧仪,持金锡以同行,处茅堂而共宿,乃知根熟;却复本形,覩相好而发心,听微言而息慢,故云除慢也。

经云:「薄拘罗、阿[(而/而)*(少/((色-巴)+兄))]楼驮」。

赞曰:第八施药莚僧对也。梵云薄矩罗,此云善容,言薄拘罗讹也。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甚患头痛,善容时作贫士,持一呵梨勒施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除愈,因施药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又因往昔曾作比丘,发愿不视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饭,尊者母苦忆子情切乃入寺看子,善容不乐,寻时遣母便出房门。母怀小愤,为儿五逆乃发恶愿:「愿我来世作伊后母种种[夌*欠]治。」果应前愿,五杀不死。投佛出家遂成圣果,少欲知足塔涌一钱。故此尊者心唯少欲身不重衣,施良药之微因,获无病之殊报,故云施药也。

阿[(而/而)*(少/((色-巴)+兄))]楼驮者,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佛之堂弟。云阿[少/兔]驮者讹也,应作[(而/而)*(少/((色-巴)+兄))]字。于过去世曾施缘觉一食,五十劫中福不灭故。又过去世曾作猎人欲盗毫珠,以箭挑灯,覩佛相好乃发胜心,舍弃弓矢誓不害命。善因力故今得出家,多诸睡眠障习禅定。佛乃呵责,耻见大众,更不寝息,乃得天眼。此尊者挑灯少善根,获天眼之殊功,施食微因缘,感福田而无尽,故云筵僧也。

经云:「如是等诸大弟子」。

赞曰:第二结也。标千余人列名十六,不能具载,故云等也。诸大弟子者,学在我后故名为弟,解从我生名为子也。上来道行尊高众讫。

经云:「并诸菩萨摩诃萨」。

赞曰:第二悲心广大众也。又分为三:初标类、二列名、三结之。此即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故名菩萨,依主释也。云摩诃萨者,今此等菩萨名振十方、位居八地,拣小菩萨、表异二乘,故云摩诃萨也。

经云:「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

赞曰:第二列名也。分之为二:一、十祥三会对;二、愍物策勤对。此即初也。梵云曼殊师利,此云妙吉祥,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故: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孩龙肫;七、马产骐驎;八、牛生白驿;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故云妙吉祥也。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一万菩萨俱。法王子者,《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

问:「文殊已三祇行满十号身圆,何得息国之化扬、于他方而示迹?」

答:「此尊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显净名之悟理已言,助释迦而投机演法,或因或果何必生疑。」

阿逸多,此云慈氏,依梵本应云梅呾利曳那,此翻为慈,古云弥帝隷或言弥勒者皆讹。当来下生之时,才生便具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揵特。母性不调,怀子已来悲心济物慈心救厄。相师曰:「此师子儿之德也。」因为立号称梅呾利曳那。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尼是女声,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因成现在、果熟当生,忻慕净方亦来至会。

经云:「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赞曰:第二愍物策勤对也。乾陀诃提菩萨者,未详所译,《称赞净土经》第三菩萨名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常精进者,念念胜前进后,更无懈怠故也。

经云:「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赞曰:第三结之也。已上菩萨众也,即悲心广大众讫。

经云:「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赞曰:第三明乐法诸天众。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释翻为能,提婆者天也,因达罗帝也,云释提桓因、言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王,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国为名,修行因缘如《宗轮疏》。如帝释等等者,余诸天大众俱至祇薗也。上来三众不同,总是第五所被机讫。五段不同,总是序分已竟(已下正宗分也)。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正宗分也。大文分六:第一、标净土之宗果,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乃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二、明极乐之因殊,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乃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诸佛证明,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第四、三生发愿,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乃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乃至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第六、我佛叙陈独称难事,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乃至经终五行来是。

初文分二:初略明净土、二广明净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二、明数量;三、显国名;四、明化主;五、辨说法;六、徵国名号;七、结成极乐。此初三也。佛告,告语也。从是西方,从,是指方所,此土远指西方。过十万亿佛,明数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显国名也。极乐国土正是经宗。告鹙子以令知,诱含生而忻慕,不能广叙,聊述七门: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辨假实;第四、漏无漏料拣;第五、五位分别;第六、三科收摄;第七、释其妨难。

且释名者,世者可破坏义,界者境分剂也,即所居土。名曰极乐者。乐即能居者,第六识相应乐受也。世即界,持业释也。极者至极乐受,世界者即是无情,相违释也。出体者,极乐者,即至极乐受也。世者,即有情无情法上不坚可破坏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尘五尘为体,虽圣境无坌恶义,是尘之类故亦呼为尘。细四相迁亦名世界。辨假实者,若是化净土而但是假,是定果色去者,有情未除秽种,未能变得净土,但是变心如三变土田等,不乖唯识。漏无漏料拣者,若是佛本质净土唯无漏摄,若往生有情及菩萨所变净土唯是有漏,谓第八识果转非因故。五位分别者,极乐者心所收,世界者即色法摄。三科收摄者,极乐者即行蕴收,世界者即色蕴摄,十二处中极乐法处收,世界即色处摄,十八界中法界及六境中摄。释妨难者,问:十方佛国快乐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劝人生彼?答:良为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系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偏劝往生疾成圣果,所以偏指也。

经云:「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赞曰:此第四明化主、第五辨说法也。阿弥陀上已解,自下经亦有自说处。现在者拣于过未,说者演说,法者执持名号之法,即是教法也。阿弥陀佛长为众生演说妙法转令精进,故慈悲广大利物弘深,现初地之报身、化无边之根器,故云今现在说法。

问:「何故不告菩萨只告声闻?」

答:「菩萨已无秽种,居净国而皆同;声闻分别未除秽方之各异,令生忻慕,只告声闻。」

问:「声闻数广,顿悟者颇多,何故不告余人独告鹙子?」

答:「只如任家长子、国付贤臣,鹙子智辨不群,偏告一,何爽理乎!」

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赞曰:第六徵国名号。故者所以义,前标极乐之名,未彰极乐之相,不覩胜妙难为发心,将欲显示净方,故乃自徵国号也。

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之名。其国众生者,众生具十种名,众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莲华化生无其生苦,四序不能迁故无老苦,非分段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苦,无父母亲疎故无怨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之苦,又四时一等故无寒暑等苦,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谓处绝三途、人无众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回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离无怨不会,竪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众人永无此也,且积修白业生处红莲,相好常身蠲除四相,已情绝虑谁为爱憎,随念即来无求不得,五香佛体众德严身,故云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才归净土圣众随迎,莲华倏开覩金容之相好,徵风暂扇听宝树而摇声,加以飘淼仙云近浮神足,轻盈衣裓远供祥华,晨谒慈颜得法印而旋国,暮游金殿听宝偈而经行,然大慈愿广利钝普霑,且旧莲欲发为遣残殃,新学化生行成不退,岂唯近已麁苦,抑亦妙果非远者哉!故云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问:「彼土属三界否?」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相故非无色界,内无秽种外感净方,回出四流水超三界,故非界系也。」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赞曰:第二广明净土。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华雨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鸟吟妙法;第八、风吹乐音。

初文分二:初正辨庄严、二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复也重也。谓前来已告舍利弗,彼国无有众苦,名曰极乐。此欲广明净土境物殊常,又告鹙子,故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者,宝树周围有七重栏楯也。横曰栏,竪曰楯,栏槛也。庄严众宝围绕华丛,何独偏举树严?彼土处处皆有也。七重罗网者,严显国土罗覆树林,金缕结成众宝饰。《观经》云:一一树上有七重网,皆是真珠,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以摩尼宝而为璎珞,其光照曜一百由旬。亦准于前处处皆有,故《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祥风微起吹众网罗,声演法音振闻一[囗@(夕/方)],耳听心悦更增快乐也。七重行树者,七重宝树行列[囗@(夕/方)]中,长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栖上众圣游从也,故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者,皆由咸也,咸是四宝也。四宝者,或是金银珊瑚琥珀也。《瑞相经》云:其国有七宝诸树周满世界,谓有二宝乃至众宝所共合成,如金树则以银为枝叶华菓,银树以金为枝叶华菓,乃至有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车璩为实。白银为本等一一例此,行行相对枝枝相映,叶叶相显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振。又《观经》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树叶纵广二十五由旬,而作异色。一一华叶之中,皆有七宝光也。四宝皆是者,即据此经。栏楯、罗网、行树此之三种,咸是四宝所成也。四宝者,金、银、瑠璃、颇胝迦也。通贯上文,故云皆是四宝也。周匝者,古申多解:一云、栏楯围绕宝树故云围绕;二云、栏楯罗网行树围绕国土处处庄严故。

问:「栏楯罗网行树,何故各有七重,更无增减?」

答:「表生归彼国得七觉支故,身口七支无诸过故,有七圣财。」

经云:「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结成极乐。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赞曰:第二池严众宝。文分为七:第一、七宝池深;第二、八德水满;第三、金砂作地;第四、玉砌成阶;第五、朱阁凌空;第六、宝莲覆水;第七、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如前解。七宝者:一金,金有五种,黄者为上,久埋不失,百鍊不轻,从草不违,生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中形。二、银,易知。三、瑠璃者,梵云吠瑠璃,有五种色,略云瑠璃。四者、玻[王*梨]者,《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氷化为玻[王*梨]。净国无其寒暑,土地无氷,何物化焉?但是石类,非实石也,谓净土故亦云胝迦。五、车璩者,梵云牟娑洛揭拉婆,青白间色也。六、赤真珠者,珠体赤也。七、玛瑙者,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下辨七宝亦依此处。池者,池沼。严宝璎珞砌墁池潭,异种光曜自然严显。《瑞应经》云:其池纵广深浅或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馥薰也。

经云:「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赞曰:第二八德水满也。八功德水充满于池,净土福胜水异凡间,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体。八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心。《观经》云:水随莲华枝叶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宝、空无我等、诸波罗蜜之声也。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赞曰:第三金砂作地也。绿水金沙重重显映。《无量寿经》云:更迓相映,金池白银砂等。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瑠璃、玻[王*梨]合成」。

赞曰:第四玉砌成阶。边者周围四圻边也,阶即砌,道者路也,上堦之道也。金、银、瑠璃、玻[王*梨]已如上解。合成者,四宝共合成故。

经云:「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瑠璃、玻[王*梨]、[王*车]璖、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赞曰:第五朱阁凌空也。上有楼阁者,七宝池上斗空起楼阁也。亦以者,七宝池上楼阁凌空还用宝成,故云亦也。金、银、瑠璃、玻[王*梨]、[王*车]璖、赤珠、玛瑙,七宝如前解也。严饰之者,庄严丽华饰也。《无量寿论》云:为地庄严也。《观经》云:处处皆有众宝楼阁庄严池上也。时时游赏、往往登攀,眺望净土,适悦情思也。

经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赞曰:第六宝莲覆水也。此文分四:一、显华名;二、辨形量;三、释颜色;四、明香洁。此初二文也。莲者,芙渠之实,华美曰华,大而复圆状若车轮。《观经》及《平等觉经》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万里。然今大小亦无定准,此中约小者说也。

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赞曰:此后二文,第三颜色、四香洁。四色各有异光也。光即光彩各异。微妙者,深细殊常。香者香气,洁者体无尘垢,故云微妙香洁。《清净经》云: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色光等也?经据纯色者说。

问:「何故只有四色?」

答:「表四色是实而无假者,表生居净土,心无谄曲、语不虚词,证四涅槃、得四智故。」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可知。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赞曰:第三空盈天乐。空中奏乐声演法音,彼国人闻咸生善念。《观经》云:无量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或林或幢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人天闻者俱发道意,或謌六度,或赞三乘。

经云:「黄金为地」。

赞曰:第四地布黄金。心无秽种,地感黄金,柔软自然高低随步。《观经》云:其地由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地柔软,下足即凹、举足便起。又彼国无须弥山及诸山等,《瑞相经》亦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合成其地,不可限量殊特妙好,逾诸十方一切世界。此唯金者,亦文略也。又众宝妙衣遍有其地,一切人天践之而行,种种庄严以显殊特也。

经云:「昼夜六时而雨曼陀罗华」。

赞曰:第五华雨长天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

问:「西方净土境胜地殊,人绝无明、国无昏晓,何言昼夜?」

答:「华开金浦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相,不同此界昏昧各殊。」

而者助句也。雨者,从空飘落谓之雨也。曼陀罗华者是梵语,此云适意华也。光洁异香,闻者见者身心适悦长道情故。风飘萎者,地裂受之,更雨新华庄严金地故。《法华经》云: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华有四德:一、严净国土,表生彼国善法饰身故;二、敷荣见台,表胜二乘真实法故;三、先华后果,表生彼国先因后果故;四、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生归彼者德业馨香名振十方故,故雨华也。

问:「净土雨白华者表于何事?」

答:「表生净土唯白业故。」

有云赤圆华者,不善其理也。《法华经》云:唯白莲华、放白毫光、白牛驮驾、手执白拂等,表白是众色之本,一乘是诸法之源,若云赤圆者,此为未可。

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赞曰:第六人游诸国。文分为三:初将华供佛;二、还国经行;三、结成极乐。此即初也,经文易见。各以衣裓者,衣襟也。盛诸妙华者,易见。供养者,进财行曰供,有所摄资为养,故云供养。他方者,即十万亿佛,显所供养佛数也。准诸经等,或乘七宝宫殿、白宝莲华,承佛威神腾空,往彼十方世界,将诸妙华及诸异物随心供养,听闻妙法及受记别等事。

经云:「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赞曰:第二还国经行也。即以食时还归本国,饭了经行,经行或绕宝殿,或绕琼林,或往或来,如绢经来往,故云经行。足行宝地,口念金经,故云经行也。《瑞相经》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之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广经云食,如何相违?彼约示现食,亦有何失。

问:「西方人胜自有身光,既无日月晖,宁辨辰齐之候?」

答:「金钟自振、玉磬摇声,圣众云来自然赴会也。」

问:「所言食者资益为义,净土之中是何食也?」

答:「若约实报净土即禅悦为味,若以化净土即假食资身也。」

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三结成极乐。

经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复徵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也。种种者,不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

问:「净土殊胜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

答:「弥陀变化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云:「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节,逈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逈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赞曰:第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经云:「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瞋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色。菩提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余法何故不演也?

经云:「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

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一何微妙尠?」

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善而俱尽。」

经云:「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赞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徵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云汝。勿,由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经云:「所以者何」。

赞曰:第二徵问因由。所以者,何由义非是实报?因由者,何谓也。

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赞曰:第三答无三恶之名。三恶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也。地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众生所居器物。饿鬼者,多诸恐怕,久受饥虚,故名饥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养故。或云傍生,造业傍故,受报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广有章门,如别处说。

问:「有何所以恶道俱无?」

答:「生居净土善业缘深,永除异类之身,尽是同生之众,只如天宫胜境,尚须善业所招,极乐殊方,岂有恶因能往也。况彼尊发愿言:『设我得佛,国中有三恶趣者,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趣之名,何况有实」。

赞曰:第四通无恶道之名字。名字犹无,何况实有禽类之质!

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赞曰:第五正辨化现之情。当初众会各有疑心,既非实报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经文答也。

问:「弥陀神力广变佛身,覩相好以发心、听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诸禽类显发教门?」

答:「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灵禽,令生窂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现多途何足为难?况随类化身处处皆说,琼林宝网皆演法音,流水清风尽谈真教,有斯所以乃现灵禽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国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赞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由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经云:「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勐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经》云:清风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如得三昧。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徵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也,佛自徵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赞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义:一、约光明得名;二、约慧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刚不坏之体、无碍解脱之身,如净瑠璃表裹莹彻,彼方境物悉现光中,羽之只有一寻,展之动论无量也。《无量寿佛经》云:身多光故乃至无量等光,众生遇彼光者三垢消灭。若在三涂见光息苦,寿终之后皆得解脱。《大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常光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观经》云:彼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天阎浮檀金色,其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其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无数化菩萨而为侍者。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有此光明故号阿弥陀也。

问:「光照十方无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覩?」

答:「道合即千里悬应,世乖则肝胆梵越,如翳者不覩于曦光,岂曦光之有咎!似聋者不闻于雷震,非雷震之有愆!众生业累增强,佛有光而不见。」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赞曰:第二答寿命得名。寿命者,第八识上连持功德也,即是不相应行中摄也。无量者,无其限量。无边者,无彼边际。阿僧祇劫者,此云无央数劫也。

问:「彼尊彼众身属有为,未逃四相迁移,争免一期磨灭?」

答:「舍两重生死、获五蕴常身,悲愿无边,身命何尽?况又杀业久已、寿命延远也!」

问:「弥陀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故亦同彼佛?」

答:「业累轻尠、善种增强,既非分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故《无量寿经》曰:彼佛寿命长远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罗汉,共尽思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又《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类生其国悉至泥洹,若菩萨者皆令作物,作物已更展转教化十方之类亦复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化一切众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是知寿命无量也。」

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为是变易?」

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

问:「彼佛寿命长远,此经自明,未审成作佛已来至此于今几劫?」

经曰:「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赞曰:第三明成佛劫数。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是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赞曰:第二辨听众功德。文分为四:初、小大两众算数无边;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三、劝生彼国;四、劝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众多少、二结成庄严。此初也。声闻弟子者,因声悟道,故曰声闻。弟子者,长在我后名弟,解从我生名子。皆阿罗汉者,拣前三果故也。非算数之所知者,算数之不及故。菩萨亦如是者,亦同声闻算之不及。

问:「浊世众生业重难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

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法华经》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观经》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

问:「若论真净报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余三果耶?」

答:「报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经曰:「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经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

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

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处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赞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余经文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补大觉之尊、三会度无量之众,即是此类。故《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各到一生补处。以本愿力故,生彼即入补处之位。

经曰:「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赞曰:第三劝生彼国。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闻我向来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彼西方?」

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役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赞曰:第四劝生利益。诸上善人者,善者过现益物谓之善,人即前声闻、不退及补处等菩萨也,俱在西方一会处也。同师进业必假良缘,朋家作仇事资恶党,孟母移居于胜处、宣尼不饮于盗泉,盖耻恶而慕善也。慕善则芳兰袭庆,朋恶则鲍肆荤风也,劝生西方,亲之胜侣也。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净土。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着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

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因缘,乃被精进劝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曰:「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赞曰:第二说多因也。善男子者,梵云乌波索迦,此云近事男,索者男声也,坚持五戒堪可亲近承事比丘僧故。善女人者,乌波斯迦,斯者是女声也,亦持五戒堪可承事比丘尼故。西天分男女二声故。闻说阿弥陀佛者,谓于善友处闻此阿弥陀教中往生之事,或自寻览。执持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无间隔,故名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问:「《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云何相违?」

答:「只如女子念佛,至意专精,命尽欲生,转成男子便生净土,有何不可;根缺亦尔。《文殊般若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妙国土者,应当随彼国土佛名,一心诵念,愿往生者,必得往生。《观佛三昧经》云:此念佛三昧,欲使成就,有五因缘: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生谄慢;四、不恚不嫉;五、勇健精进。《鼓音声经》云:令念彼佛名号,七日七夜六时礼拜。《贤愚经》云:持戒专念七日,亦得往生。《平等觉经》及《大阿弥陀经》并说三辈得生,如彼中说。」

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赞曰:第三圣众来迎也。其人者,既七日念佛行人也。临命终时者,此一报寿命临欲终时,即彼佛与诸圣众,即彼国菩萨声闻等,现身于念佛修行人前,如梁朝珍禅师见白银台或见化佛来迎也。

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赞曰:第四众生往生。不颠倒者,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国也,莲华化生颜貌端正如诸菩萨,心无颠倒意想正修,便别秽方顿生净土,故云即得往生。

问:「众生恶业无量,如何念佛灭除业障便得往生净土?」

答:「《十疑论》说有三义故能敌恶业:一者在心,为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以实除虚有何不可,如千年之闇不能拒朝日之光;二者在境,谓造罪缘于颠倒境界,念佛缘于胜妙功德,以真遣伪有何不可;三者在净,谓造罪是染意,念佛是净心,净胜染劣讵可相比,如童子[木*为]刀能断千丈之索,一星之火能烧万束之薪。又《观经》云: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罪业既除,得生何惑?西域之人临命终时皆以幡像前引,亲友知识助念弥陀令发往生之意,是此教也。又《华严》云:将欲没者令其忆念想见如来,命终得生净土。见有临命欲终,劝念佛名,又示尊像,令其瞻敬,令生善念即得往生。」

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

答:「人生寿夭难测短长,或即病因昏迷、或即非时奄逝,既阙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善缘恐防斯咎。」

问:「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

答:「《群疑论》中有二师义:一师云极善极恶无中有;二、不拣善恶,但有舍报受生者皆有中有,为传识故,除现世变身即无中有。净土既是极善,中有定有,有者为正。」

经曰:「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赞曰:第五结劝往生。我见是利者,我者世尊称我也,见是利者见是殊常胜利益,故劝生彼国也。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赞曰:第三诸佛证明。文分为三:初、陈自赞言;二、引他佛证;三、释经名字。此即初也。如我今者,自指也,彼佛功德不可以心思言议故也。

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赞曰:第二引他佛证。《称赞净土经》云十方诸佛,此略举六方,便为六段。且举东方,每一方各有五段:一、指国土;二、举佛名;三、辨多少;四、明证相;五、引证言,今初两段合一唱也。东方者指国土,亦有阿閦下举佛名。先引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所以先举。阿閦梵语,此云无动,不被烦恼四魔违顺等动故。须弥相者,谓金容尊状若须弥。大须弥者,谓诸相甚大如大山王。须弥光者,大如山王身光故。妙音者,其声微妙清彻远闻。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辨多少、四明证相。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是辨多少。各于其国,辨明证相也。如是等佛数比河沙而不具列,故言等也。恒河数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是河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美-(王/大)+弔)*令]反去声也。经中说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义: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投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河以为喻,明证相。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者,即各在本国舒舌相也。三千大千世界者,准《大论》云:千须弥山、千日月、千四天下,及千梵王是谓小千,以小千为一数至千名大千,故名三千,非小中故为大千。《俱舍论》云:小千至初禅,中千至二禅,大千至三禅,俱同一成坏遍,此故云遍,故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表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感此舌相也。证小事即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证大事故至三千。今说因微果胜,恐众生疑,此乃抛苦恼之要门、证常乐之疾路,事既广大,现瑞非轻,舒舌相而遍覆大千,证西方而真快乐。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引证词。经文易见。诚者实也。

问:「汝等者!为是六方诸佛告语自国听徒,为当释迦劝试祇园之众?」

答:「观此经势而有二意:一、他方诸佛告自国听众;二、释迦转引彼佛意言证彼西方,令一会众生信敬也。」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即是此经也,准此具足应名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其文略也。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诸佛护持明记忆念也,即众行虽广难方念佛之功德福,然多争并持经之力,故使六方诸佛以神力而护持。沙界圣人乃一念而忆念,故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问:「若释迦谈于净土,可言佛所护念;诸佛不说此经,何说佛所护念?」

答:「王言是勅,佛语成经,既称赞于净方,此说便成经也。或可佛所护念者即指释迦所说阿弥陀经也。」

问:「灵山开塔要假召集分身,舍卫启筵何故不邀诸佛?」

答:「召佛开其宝塔,赴彼佛之愿心,证土启相信诚,显此尊之悲意,但各居自国不至此方也。」

经曰:「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赞曰:第二南方也。分五如前,此前二段也(一指国土、二举佛名),可知。日月灯佛者,身光智光内外俱照故。名闻光者,有大名闻光照内外,或闻名见光生觉悟故。大焰肩者,身光发焰出于肩故,或肩者齐也,即身光智光皆发焰齐也。须弥灯者,身光如灯焰有破暗故。无量精进者,利乐有情也。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辨多少、第四明证相,行相如何。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引证词,亦同前释。

经曰:「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赞曰:第三西方,同前五段,此二文也。无量寿者,即西方本尊,依二义得名,如前已解。

问:「儒宗尚无自伐其善,何故弥陀自赞难思?」

答:「据其文势即是诸佛称赞。又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违,引转众生令生胜意。」

无量相者,相好无量故。无量幢者,身量功德高而复峻由如幢也。大光者,身智二光无不照故。大明者,得佛三明无不知故,即正遍知也。宝相者,内外二相皆可宝重故。净光者,净者无漏。光者身智二光,故言净光也。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也。如上说也。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文也,引证词可知。

经曰:「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阻佛、日生佛、网明佛」。

赞曰:第四北方证也,文五同前。焰肩佛义同于前。最胜音,音声美妙胜过余故。难阻佛者,诸魔不能阻碍故。日生者,依智慧日流声教故,或依智慧日令众生生诸善法故。网明者,施此教网令众生生于明解故。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如前可知。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段文,意可知也。

经曰:「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

赞曰:第五下方证也。文五同前,此二文也。师子佛者,如于师子兽中自在,佛于法中自在故得此名。又世师子伏诸勐兽,佛即伏四魔也。名闻者,名振十方故。名光者,闻名见光生觉悟故。达磨者梵语,此云法也,以法为身,即有为无为诸法所依止故。法幢佛者,广开大法,高峻如幢故也。持法佛者,持过去佛法付未来故。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相可知。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文也,行相同前。

经曰:「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赞曰:第六上方佛。文五同前,此初二文也。梵音者,声相美妙闻者悦心故。宿王佛者,宿者星也,月是星中之王;佛者,是十地菩萨二乘凡夫之王也,得自在故。香上佛者,戒德馨香更无过上故。香光佛者,馨香自远,光彩教门故。大焰肩佛者,身肩发焰故。杂色宝华严身佛者,心华发明自严饰故,或可杂色众宝以严其身,饰形可以美价故。娑罗树王佛者,如大树王能覆癊故,佛能覆癊诸众生故。宝华德佛者,身智功德如宝可重故。见一切义佛者,义者境也,佛具五眼见一切境故。如须弥山佛者,福智如山巍巍高峻故。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可知也。

经云:「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文也,同前可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三释经名字。文分为三:初徵问、次通释、后结劝。此初也。世尊云:「汝,舍利弗!还知此经如何得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否?」

经曰:「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此是第二通释也。善男子、善女人等,是所护人也。闻是阿弥陀佛及闻六方恒沙佛名者,能护念人也。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者,得正护念也。即受持经及佛名男子、女儿,因闻诸佛及释迦佛说修净土经,方始得生净土,即此经是诸佛所匡护明记忆念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问:「为但念阿弥陀佛即得不退,为更有余方便?」

答:「非但称念礼敬,又应至心于诸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由忏悔故转诸定业,如如意珠随愿即得不退转。为由诸佛护念故,于无上正等觉心得不退也。」

经云:「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赞曰:此第三结劝也。是故者,结上之词。皆当等者,劝励之语。汝等信我上来所说及六方诸佛之言。

经云:「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赞曰:自下第四三生发愿。文分为四:第一、发心往生;第二、彰其胜益;第三、位居三世;第四、劝生彼国。此即初也。已发愿者过去,今发愿者现在,当发愿者是未来。欲者希望也。生者即五蕴假者也。

经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第二彰其胜益。念佛发愿故,一即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卫,遂令求道之心不退、愿生之志不转,故言不退转。若已发愿已得不退,今发愿者即现在今得不退,当发愿者当得不退转也。

经曰:「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赞曰:第三位居三世。已发愿者,为过去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为现在者即生。未来发愿者,为未来未来发愿当生。

经曰:「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赞曰:第四劝生彼国。若有信心深重、烦恼轻微,知大觉以诚言,获良愿而当往也。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

赞曰: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文有四段:初、赞功德难思;二、叹化行浊世;三、嗟讶成佛;四、说法幽玄。此文是初。我赞六方诸佛能为众生作真实语,众生因此心无疑惑。又弥陀如来慈悲接引,我等偏赞彼佛,彼佛复赞于我。

经曰:「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赞曰:第二叹化行浊世。而作是言,结集家叙也。释迦,梵语,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得姓之缘如别处说。言甚难希有之事者,即是忍苦教化众生之事也。能于娑婆国土者,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堪可忍受苦恼之事故也。五浊恶世者,略以五门:一、释名;二、出体;三、对治;四、癈立;五、相摄。初、释名者,浊是滓秽义,如食滓秽下恶可污,名之为浊。此言意说劫增之时,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已上好可忻名之为清,众生无苦化佛不出世。诸化佛出世必向劫减,小三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增,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五者是数,带数释也。次望别名,皆持业释也。或以别拣总,亦依主释。

二、出体者,《地持论》云: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怖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齐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虽第八识名为有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五蕴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及五为性。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剑或施器仗,诤讼斗乱谄曲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外,所余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剑,因非法贪诤等竟起,乃至诸余恶不善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恶境牵烦恼尤重。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蕴四尘为体,或通五蕴,仍是不相应时为其体,依四五蕴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三灾遂生。

三、对治者,《智度论》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谛悉檀。劫浊、众生浊,世界悉檀治之。识器世间、众生世间悉皆虚幻,厌怖修道即永离故。命浊以各各为人悉檀治之。识知人由善业所得,修持净戒行不杀等,命自长故,或为三乘之人各说自乘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浊。烦恼浊、见浊,对治悉檀治之。修习随应对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浊故,入第一义证会真宗。

四、癈立者,何故唯立五浊不增减耶?答:众生有二:一、恶行,谓在家白衣;二、邪行,谓出家外道,白衣无慧烦恼增时名烦恼浊,外道邪解浪推求时立为见浊;又诸钝惑名烦恼浊,诸余利惑名为见浊。由此二因得当果时,离合不同,复分二浊,合二内果名众生浊,恶众生故;合二外果总名劫浊,恶器具故。劫谓时分,时无别时,依法辨故。劫浊故,以恶器为体。此恶众生及与外果,虽复总陈,是二浊果未辨。何者?正恶果体今显根本故立命浊,或内恶果名为命浊,外恶果者名为劫浊。此恶因果由谁而有?谓恶众生,故名众生浊。

由此五浊据增行相,欲令生厌故偏说五。五相摄者,《萨遮尼乾子经》云立十二浊: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劫浊及时即劫浊,众生及难化众生即众生浊,烦恼及说种种烦恼即烦恼浊,命即命浊,外道乱即是见浊,此八即五浊。余之四种谓三乘差别、不净国土、魔及魔业,非五浊摄。五浊据胜,唯实杂染;十二浊通能化能障,佛示现故。

问:「何故释迦百岁时生,弥勒八万岁出?」

答:「各据本愿,出时不同故。」

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第三嗟讶成佛。缘此界境唯秽恶人,不足是非,证菩提如火内生莲,得解脱似氷中出烛故也。

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赞曰:第四说法幽玄。难信之法者,只如此典一朝诵佛十念精进诚,超五浊之秽方、登初地之净域,岂非难信哉?上来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讫!」

经曰:「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赞曰:下第六段我佛叙陈独称难事。文分为四:初、叙行难修;二、叙果难证;三、叙法难信;四、总结甚难。此即初也。行此难事者,即三僧祇劫万行备修,捐身命以殉菩提,舍国城而为郡众,方成正觉,岂非难事也!

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此第二叙果难证。如上已解,其文可知。

经曰:「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赞曰:此第三叙法难信也。

经曰:「是为甚难」。

赞曰:此第四段总结甚难,结上三事。

上来已解正宗分讫。

经曰:「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赞曰:第三流通分文有四段:初、说经事毕;二、听法缘终;三、闻法欢忻;四、退辞佛去,四段合一唱也。佛说此经已者,是第一说经事毕,及诸下文皆结集之语也。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者,是第二听法缘终。言世间者,即有情世间也,可破坏故。天人者,天即欲界六天。天者,即光洁自在名天。人即人趣,谓多忍义名人。阿修罗此云非天,如人不仁名曰非人,修罗亦尔。欢喜信受者,是第三闻法欢忻,颜舒曰欢,神悦曰喜,故云欢喜,即意识相应喜受也。此经乃三乘妙旨,众圣要枢,出生死之鸿源,证真常之疾路,得路得闻圆备,岂不乐哉!故云欢喜。

问:「先标听徒之处兼明菩萨声闻,经终作礼欢忻,何故不明菩萨?」

答:「迓影略说,不必俱陈。」

作礼而去者,是第四退辞佛去。五轮俱屈,三业归诚,咸别世尊,各还本土,故云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终)

此慈恩所撰《阿弥陀经通赞》一卷者,祐世僧统于元丰、元祐之间,入于中华求得,将到流通之本也。(予)助洪愿,付于广教院,命工重剶,自戊辰十月十九日起首,至十二月十日毕乎矣。所有功德自利利他,此世来生福慧圆满,普与含识同会乐方。时大安五年已已二月晦日记。

海东大慈恩玄化寺住持广祐僧统释韶显题

件书等(予)以嘉保二年孟冬下旬,西府郎会宋人柳裕传语高丽王子义天,誂求极乐要书、弥陀行愿相应经典章疏等。其后折裕守约,以永长二年(丁丑)三月二十三日(丁丑)送自义天所传得弥陀极乐书等十三部二十卷。则以同五月二十三日家时兴福寺净名院到来,恳诚相臻,清素自[怡-台+皆],仍以彼本,已重新写,善种不朽,宿心爰成,欲为自他法界往生极乐之因缘矣!

康和四年(壬午)四月二十二日未剋药师寺西室大房书写毕。

愿以此书写善根,先二亲消灭罪障,次桓贤终往生极乐矣!(生年)三十一。但此书者,桓贤没后,门弟之中常住僧房修学为宗之辈可传领也。

嘉曆元年(丙寅)六月十七日,依众议誂有小生分书写所奉奇符春日社西新谈议屋也。

          大法师源觉


上篇:阿弥陀经疏

下篇:佛说阿弥陀经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实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大乘 基撰 赞曰。今为有情...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 第一...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 翻经沙门基撰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实际...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一(序经题) 皇帝为灵味寺释宝亮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大乘 基撰 赞曰。今为有情...

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义疏上卷 沙门慧远撰 圣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佛说月灯三昧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 宋沙...

【注音版】佛说坚固女经

佛说坚固女经...

念佛镜

念佛镜序 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

【注音版】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观心论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 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 问曰...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浴佛仪轨

一、迎请太子佛像 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宋沙门释慧简译 闻如是: 一时...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用功办道这件事,心要细,胆要大,气要刚

你们听《楞严经讲义》,你们应该把这个讲义销归自心,...

最适合穷人称念的药师七佛

药师七佛: 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

以利他之心来经营事业

在这个宇宙间,常吹着一股他力之风,它推动森罗万象、...

万里求戒的见月律师

读体律师(1601-1679年),号见月,世称见月律师,是明...

财富的积累,永远是建立在诚信上

2007年底,上海市政管理局,收到一封,寄自英国华恩厄...

必须要在堕落三恶道前就赶快跳脱三界

在三界的修习叫做分秒必争,你必须想办法在堕落三恶道...

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但是很少要...

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

茶饭禅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

临终助念遭亲属反对,应该如何应对

问: 作为佛弟子,父母去世应以佛教方式助念送往生,...

拜佛的十种功德利益

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

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

赵州从谂禅师所著《十二时歌》情真意切,颇显禅僧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