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七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七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心不孤起。託境而方生。还有不仗境质起不。

答。有。护法菩萨云。心生不必有本质。正义者。若疎所缘缘。有无不定。不假本质。心亦得生唯识之境。若亲相分。若待外质方生。慈恩云。良恐理乖唯识。若第八第六有无不定。即如八识缘境时。前五第七定有本质。第八若缘他人扶尘根并异界器。及定果色时。即有本质。若缘自三境者。唯是亲变亲缘。即无本质。第六若缘现在十八界时。可有本质。若缘过去十八界。或缘无体法时。将何为质。故知六八所仗本质。有无不定。若定果色。有变有化。言有变者。託质即有本质。言有化者。是离质。或有缘他起者。即有变之义。即託他为质。自变影像。如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此皆有本质。或有定力生者。即有化之义。即离质化。无而忽有。如虚空华。化出楼台七宝等事。此皆从定心离质而化。应作四句。分别本质相分三境有无。一有本质相分。是实性境。即前五识。及明了意识初念。并少分独头意识是。二有本质相分。是假。即有质独影。及带质境是。三无质相分。是假。即无质独影是。四无质相分。是实性境。即第八心王缘三境。及本智缘如是。又别行钞云。所缘缘者。谓是心之所虑处故。名为所缘。只此所缘境。又有牵心令生。是心之所託故。复说名缘。即所缘为缘。名所缘缘。缘是体。所缘是用。六识之中。所缘即缘。持业释也。今先立正义者。汝毱多师。不解我大乘所缘缘义。只如我大乘言。是带已相者。带与已相各有二义。言带有二义者。一者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者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已相亦有二义。一体相名相。二相状名相。且初挟带体相者。根本智缘真如。是挟带体相而缘。是所缘缘。乃至内二分相缘。及自证分缘见分。亦是挟带体相。名所缘缘。谓能缘心。亲挟带内二分见相也。二变带相状相者。有两解不同。初龙兴钞主云。即有漏心心所。及无漏后得智见分。缘境之时。变相而缘。不简有质无质。皆是变带名带。相状名相。为所缘缘也。第二显幽钞云。八识见分缘自亲相时。皆是挟带者。然虽多此说。理恐未然。若尔。即有三失。一挟带变带无别失。亲挟境体缘。名为挟带。变起相分而缘。名为变带。今既呼相分为挟带。故知无别。二今古相违失。古时挟带。有少乖理。若于变带。即乃无违。今言相分是挟带。古云变带。岂不相违。三变带唯缘本质失。岂无质相分。非心变耶。今以理而推。但是相分。非论有质无质。皆名变带。若不变相分。直附境体。即名挟带。所以唐三藏。将挟带。以救前义。谓古大乘师。但明变带也。次依论破小乘所缘缘义。分二。初破正量部师。论主云。夫五识所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託彼而生。汝正量部师。若言。所缘缘义但有能生识之一义。不许能缘眼识带彼相起者。即应非是所缘缘。大乘量云。汝眼识所缘缘是有法。应非眼识所缘缘。宗因云。但有能生识一义故。同喻如眼识因缘。又返立量破云。汝眼识因缘是有法。应是眼识所缘缘。宗因云。但有能生一义故。如眼缘色时。此中意云。古大乘师不说挟带。即本智缘真如时为所缘缘。义如有失。若正量部不许变带。即眼识缘色时。所缘缘义不成。次破经部师者。论主云。汝经部师。将外和合假色作所缘缘者。不然。设许汝眼识带彼麁色相故。许作所缘。亦不得名缘。以汝执假色无体故。犹如眼识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识。但名所缘。不得名缘。和合假色。亦复如是。立量破云。汝和合麁色是有法。设为眼识所缘非缘。宗因云。汝执是假无体故。同喻如第二月故。观所缘缘论偈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经部有执云。和合麁色。虽即是假有。能成一一极微。是其实有。各得为缘引生五识。又何不可。论主破云。其和合色等能成极微。设许为缘。又非所缘。以眼等识生。不带彼极微相故。如眼识生。不带彼眼根相。其眼等五根。但能生眼等五识。然眼等五识。即不能缘眼等五根。将根为喻。立量云。汝色等能成极微是有法。设为五识缘非所缘。宗因云。五识生不带彼相故。同喻如五根。观所缘缘论偈云。极微于五识。设许非所缘。彼相分无故。犹如眼根等。若十八部师义。已许带彼相故。所以不破。今正解者。疎云。谓若有法。是带已相。所言有法者。有两解。初显幽钞解云。有法。即有体实法。拣于假法。及遍计相无体法。但是所缘。不成缘。夫为缘。须是有体实法。有力用。能牵生识。即圆成依他起。是有体法。二龙兴云。谓若有法者。即依圆二性。以有体故。能牵于心。名之为缘。不通无体。若是遍计。以无体故。但有所缘。而非缘体。若是所缘。即体通有无。

问。遍计所执。既也无体。不能生心。何得名为所缘。

答。无体所缘。依有体缘生。于有体法上。妄增益而有。非缘故。两解之中。后解为正。

问。前解有何过。

答。若前解有法。唯取实法为所缘者。然先德虽多确此义。今略推徵。有三过失。一固违疏文失。假法若非有体者。何以疏主将依圆二性出百法体。以百法通假实故。今言假法无体。岂不相违。二遍计无别失。依圆假法既言无体。与遍计所执无体何别。论云。依圆是有。遍计是无。岂不相违。三有法例不成失。所缘缘体。论云。有法便言唯实。增上缘体。论云。有法。何乃通假。即命根等。岂是实耶。若依今明有法。通取三境假之与实。但名有法。尽作所缘缘。于八识中分别。前五第八性境为所缘缘。拣诸假法。及遍计所执。第七带质境为所缘缘。唯假非实。及简遍计所执。第六意识。缘于三境作所缘缘。通于假实。唯简遍计所执。更立量云。诸假相分是有法。定为能变心亲所缘缘。宗因云。法处有无门中影字摄故。同喻如实定果色。遍计所执为异喻。或作量云。带质独影是有法。是亲所缘缘。宗因云。影之差别故。同喻如性境。

问。实法有体名所缘缘。假法无体。非所缘缘。

答。假法有二种。一有体假。即依圆性中诸假法也。二无体假。即遍计所执也。若我若法。空华兔角等。但简无体非所缘缘。不简有体故。

问。若遍计所执非所缘者。如何第六缘空华等时。亦有所缘缘义。岂即有体耶。

答。但望自亲相分为亲所缘缘。非望空华也。若是空华等。但于相分上。妄执生华解。其体是无。若所变相分。其体是有。得成所缘缘。

问。有何教说带质独影境假相分。得为所缘缘。

答。其教极多。下约识分别辩所缘缘。疏云。八于七有。七于八无。余七非八所仗质故。且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岂非带质境作所缘缘。乃至疏云。第六于五无。余五于彼有。亦是带质。境作所缘缘。又唯识论云。亲所缘缘。一切心生。决定皆有。离内所虑託。必不能生。为证极多。不能繁引。

问。应一切有体法。总是所缘缘。以是有法故。

答疏云。是带已相。须是能缘之心缘所缘时。带起所缘已相。此有体法。即是。所缘缘。余不带起已相者。虽是有法。不为所缘缘。如眼识缘境时。所带起色。已相。此有体法。即是眼识家所缘缘。余不带起已相者。虽是有法。不是眼识所缘缘。眼识既尔。余识亦然。带与已相。各有二义。且带二义者。一者挟带。即能缘心亲附境体而缘。二者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言已相亦有二义。一体相相。二相状相。若无分别智缘真如。是挟带体相而缘。是所缘缘。及内二分相缘。并自证缘见分。是挟带。若有漏心心所见分。及无漏后得智。起见分缘境时。即是变带相状而缘。是所缘缘。谓若有法。是缘。是带已相。是所缘。具此二义。名所缘缘义。又简法辩果者。先引慈恩徵云。缘生于谁。谁带已相。疏答云。心或相应。此辩所缘缘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即八识心王。言或相应者。即五十一心所。有起有不起不定故。而言或也。即简不立色。及不相应无为等。为所缘缘。彼非心法。无缘虑故。

问。亲疎所缘缘中。于相分内。何者是实。

答。二俱不实。唯识镜云。相见二分之中。见分唯实。就相分中。真如是实。余亲疎相。皆非是实。疏云。以疎所缘缘等。取亲相。不即亲得。不为行相者。疎所缘缘。能缘之心。不亲得本质故。疎所缘不名行相。如前五识缘五尘时。必託第八所变五尘为其本质。五识缘时。但得自识所变相分。以此相分。必带本质。缘相分时。疎缘本质故。疎所缘不即亲得。不名行相。五识相分各望自识。依他中假。摄假从实。无心外境。故名唯识。其本质境。望于能变第八识体。本质之境。亦非实有故。亲疎二境皆不实也。夫所缘缘义者。大小虽通。疎亲莫辩。亲则挟带逼附而起。如钳取物。似日舒光。亲照亲持。体不相离。疎则变带仗託附影而起。缘似质之状。离相分之亲。体不相收。内生虑託。若如是了达。亲疎不滥。方知心外无境。见法是心。或愚暗不分。则心境宛尔。深穷缘性。始荡情尘。细达见原。方明佛旨。四增上缘者。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则成增上缘义。释云。谓若有法。亦是有体。此简所执。有胜势用者。谓为胜义。即有为无为有胜势用。此用非是与果等用。但不障力。能于余法者。简其自体。显不同前所缘缘故。或顺或违者。显与顺违俱能为缘。与后生异法为缘。非前灭法。谓十因中。前九是顺。第十是违。亦是此缘故。

问。增上缘约逆顺有力无力。都有几种。

答。古释有四种。夫增上缘者。即简遍计所执是无体法。须是有体法。得为增上缘。即是依圆二性。皆是有体法。为增上缘义。若无体法。即是我法等。全无体故。从妄执生。非增上缘。一顺。如水土。与青草等顺增上缘。六波罗蜜行为佛果。为顺增上缘。受取二支。与五果种子为顺增上缘。二违。即如霜雹。与青草作违增上缘。又如智。与惑作违增上缘。即一念间智起时。惑便断。即知一念有二增上。一念正与惑作违增上。便与二空理作顺增上。三有力增上。亦名亲增上。如五根发生五识等。四无力增上。即此人五根。望彼人五识。是无力增上。亦名疎增上。如灯焰正生时。一切大地等法不碍此焰生。名疎增上。但取不障碍义边。名增上缘。

问。因缘与缘起。二义同别。

答。古德云。因缘者。随。俗差别。即。是因缘相望。显无自性义。正是俗谛体也。缘。起者。顺。性无分别。即。是相即相融。显平等义。正。顺第一义谛体也。

问。染净诸法。有因有缘。因亲缘疎。成其二义。缘义已显。因理如何。广略备陈。都有几种。

答。经论共立。有六因十因。且六因者。一能作因。除自。余能作者。除自体外。余一切法。不障有为法生。总名能作因。因是一切有为无为法。是体。体上有能作之用。能作即因。持业释。持即任持。业即业用。因是体。能作是用。摄用归体。名持业释。二俱有因。俱有互为果。心。于心随转。俱时。而有。果与因俱。名俱有因。互为果者。有三。一四大种。互为俱有因。互为士用果。二如能相所相法。能相为因。所相为果。所相为因。能相为果。三心心所法。心王为因。心所为果。心所为因。心王为果。三同类因。即因似果。果似因。如染性五蕴中。色蕴能引色蕴。色蕴引余四蕴。四蕴引色蕴。虽心色不同。同是染性故。四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同依。即心王心所具五义。一同一所依根。二同一所缘境。三同一时。四同一事。五。同一行相。具足五义。名相应。相应之因。且如心所引起心王时。心王是相应法。是果。即胜。心所是因。即劣。依主释也。五遍行因为同地染因。即十一遍使。遍行即因。遍行即十一遍使。是体上有遍行五部为因之用。持业释也。六异熟因。有漏善不善业为异熟因。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异熟即因。因即善不善业。是体上有异熟之用。持业释也。十因者。瑜伽论云。五明中。诸佛语言名内明。云何内明。论云。显示正因果相。谓有十种因。当知建立无颠倒因。摄一切因。或为杂染。或为清净。或为世间彼彼稼穑等无记法转。云何十因。一随说因。谓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彼诸法随说因。二观待因。观待此故。此为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有亲待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有往来业。三牵引因。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四摄受因。除种子外所余诸缘。名摄受因。五生起因。即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六引发因。即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发因。七定异因。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异因。八同事因。从随说因。至定异因。如是诸因总摄为一。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此障碍因若阙若离。名不相违因。此一切因。二因所摄。一能生因。二方便因。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当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缘。若方便因。是增上缘。若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唯望一切心心法说。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开导所摄受故。所缘境界所摄受故。方生方转。是故当知。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摄受因摄。

问。一心建立。已具因缘。因缘所感。必有其果。所以法华经。云。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其果有几种。各依何处而得。

答。凡圣通论。略有五种。识论云。一者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释云。有漏善者。简无漏善。自相续者。简他身及非情。若但言异熟。即六识中报。非真异熟摄。今为总摄彼。故言异熟生。然本识亦名异熟生。是无记故。此位稍长。至金刚心。顿通三乘无学。一真异熟。即第八识。二异熟生。即前六识。成本识亦名异熟生故。从自异熟种子而生起故。若前六识。从真异熟识生起故。亦名异熟生。是一分心心所。缘境。昧劣不明利。不熏解心种故。是无记性。异熟有四。一异时而熟。异。谓是别异。属因。熟。谓成熟。是果。异因居过去。熟果即现在。故名异熟。二异性而熟。过去修异因。因五戒十戒等业。所招。天人总别报异熟果。若因十不善恶业。所招三涂不善总别报异熟果。总无记性。三异类而熟。造异类业。受异类生。五趣各别。四异圣而熟。谓异熟果。依分别二障种上。有趣生差别功用故。圣人已无。八识之中。唯第八具三义。一遍。简前五识。二相续。简第六。三业招。简第七。二等流果者。等。谓平等。流。谓流类。等流不同。有二。一真等流。为善不善无记三性为因。所引同类果。故名等流果。如第八识中三性种子。各生三性现行果。果与因性同故。即心种子生心现行。色种子生色现行。有漏种生有漏现行。无漏种生无漏现行。名等流者。是流类义。二假等流者。前生令他命短。今生自身亦命短。是先杀业同类果故。依所招总报第八识有短长。名假等流。理实是增上果。但取杀他。令他命短。今生自命亦短。有相似义故。假名等流。实是善恶感无记果。三增上果者。增胜殊上。但除四果外。余一切所得果者。皆是此增上缘果收。此增上果最广。如四缘中增上缘。五见中邪见。不简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但有所得果。于前四果中所不摄。皆是增上果中收。此有二种。一与力增上果。如外器能受用顺益义故。二不与力增上果。如他人金帛妻子等。复有二种。一顺。如眼识得明缘。二违。如遇暗相等。四士用果者。谓诸作者。余诸器等成办种种事业。名士用果。瑜伽论云。一类于现法中依止。随一切工巧业处。起士夫用。所谓士农商贾。书算占卜等事。由此士夫之用。成办诸稼穑财利等果。名士用果。

问。于八识中。一一识如何各具四果。

答。古释云。且如眼识。从种生现。是等流果。眼根为所依故。名增上果。眼识作意警心。为士用果。或眼识能缘实色等。亦士用果。眼根是第八亲相分故。亦异熟果。耳等四识。亦皆例此。若第六识种生现。是等流果。前念意根为能引。或能引前五识。故增上果。又能缘三世内外。境等用名士用果。能造当来总别报。名异熟果。约与异熟为因故。名异熟果。若第七识种生现等流果。前念第七与后念为所依。即增上果。内能缘第八见分为我。即士用果。能与真异熟识为所依故。名异熟果。若八识种生现。名等流。与第七为所依故。是增上果。能缘三境。及持种受熏。名士用果。当体是真异熟故。五离系果者。唯圣人。非凡夫得。瑜伽显扬等论皆云。异生以世俗智。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此果摄。唯识论云。离系果。谓无漏道断障。证得无漏法故。若本智与真如合时。是离系果摄。若后得缘真如时。是士用果摄。

问。六因能感几果。

答。六因总威五果。能作因。感增上果。相应俱有二因。得士用果。同类遍行二因。得等流果。异熟因。感异熟果。五离系果。以择灭无为为体。体是无漏。能断道之所证得名离系果。

问。相应俱有。二因何别。

答。相应唯心心所法。俱有。即通色通心。得士用果者。缘二种因。各于所得果。有士夫力用。名同体别。

问。同类遍行。二因何别。

答。同类。遍三性。通有漏无漏。遍行。唯染污别也。二种因所得之果。皆似于因。名等流果也。夫四缘六因十因五果者。收尽凡圣之道。能成教法之门。阙之则一法不圆。昧之则终为外道。且四缘者。因缘。则于有为之门。亲办自果。无问则为开导之义。万有咸生。所缘则具虑託而方成。约亲疎而俱立。增上。则有胜势力。不障他缘。六因者。能作因。则业用成办。俱有因。则更互同时。同类因。初后相似。相应因。则决定一缘。遍行因。则同其染类。异熟因。则成熟后果。十因者。随说因。为诸法先导之门。观待因。了现得作用之事。牵引因。则令成自果。摄受因。则能摄万缘。生起因。令万类能生。引发因。使诸果成办。定异因。则种类各别。同事因。则体总一如。相违因。能起障碍之门。不违因。随顺。缘生之理。五果者。异熟果。则因生果熟。异时而成。等流。则因果性同。流类无滥。增上。则力用殊胜。能助他缘。士用。则功业所成。能获财利。离系。则断障证真。超诸漏缚。总摄如上。因缘。报成五果。咸归真异熟第八识中。斯异熟果门。于异时而熟。若起一念善。如将甜种子下于肥田内。或生一念恶。似植苦种子下向瘦田中。以水土因缘时节际会。则抽芽布叶次第而生。华发果成积渐而熟。此染净种子。异熟亦然。若作善因。下人天之乐种。或兴恶行。生四趣之恶田。靡起善恶因。终无苦乐报。不下麁好种。岂有华果生。故知因果相酬。唯识变定。如镜现像。似影随形。无有影而不随形。无有镜而不现像。斯则无有作而不受报。无有果而不酬因。法尔如然。世所共悉。唯有不作者。业果定难羁。但了一心宗。者缘皆顿息。是以了唯识理。无所用心。终不妄兴三界业果。以唯识变定故。惧业之人方能信受。如前定录云。昔韩公滉之在中书也。尝召一吏。不时而至。怒将鞭之。吏曰。某别有所属。不得遽至。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官。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阴司。有何所主。吏曰。某所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日当以何食。吏曰。此虽细事。不可显言。乞疏于纸。过后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太官进食。糕糜一器。上以其半赐晋公。晋公食之美。又以赐之。既退而腹胀。归于私第。召医视之。曰。食物所壅。宜服少橘皮汤。至夜可饮浆水。明旦疾愈。思前吏言。召之。视其书云。明晨。相公只食一飣半糕糜。橘皮汤一椀浆水一瓯。则皆如其言。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耶。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有权者。旬支。无则月支。凡六品至一命。皆季支。其不食禄者。年支耳。故知饮啄有分。丰俭无差。所谓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此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世幻之中。焉有能脱之者。所以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财命论云。贫者无立锥之地。刀彝则田逾万顷。饿者无担石之储。李衡则木号千奴。故史记。楚相孙叔敖。尽忠于国。及身死。其子贫无立锥之地。汉书云。刀彝。历官尚书郎。不随德行。种植为务。有田万顷。奴婢千人。魏志云。华歆。効官。清贫。家无担石之储。晋书云。李衡植橘千株。号为木奴千头。又不但贫富唯识变定。寿命亦然。以先心所作慈杀之因。今定受后报修短之果。非干今身善恶之行。故云。无礼必毙。跖何事而独寿。行善则吉。託何事而早终。如庄子云。盗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其寿考。论语疏云。项託七岁为孔子之师。而少殀焉。

宗镜录卷第七十一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慈悲地藏忏法

慈悲地藏忏法卷上 严净坛场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卷第一 明 蕅益沙门 智旭 集 清 (源...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忏愿仪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晋水沙门净源述 法非喻不显。喻非法...

佛说无常经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静奉 制译  ...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师初住同安崇胜禅院。开堂日。宣疏...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四天王经

佛说四天王经 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百佛名经

百佛名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身口意清...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佛言:...

佛说瞻婆比丘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

证契大乘经

证契大乘经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唐天...

为什么要到寺院呢?有这三个原因

事钞云: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忆念弥陀慈父

在很小的时候,我喜欢观看电视上播放的《济公传奇》,...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

做父亲很难,做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

圣严法师《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画传

一、禅观入定,得睹远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

学佛人都应牢记的六则典故

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

惟贤长老《修学佛法的基本纲领》

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 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

三位百岁高僧的念佛开示

自古以来,世上的百岁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两...

嫉妒的根本原因乃是自私

当一个人变的古怪异常,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时,他会视所...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