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济群法师  2016/11/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事实上,这是任何陪伴都无法弥补的空白。因为陪伴只能让人得到暂时的慰藉,用亲情来转移或稀释死之将至的恐惧。

和衰老相比,那个同时逼近的死亡,更是让人困惑、茫然、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在我们的默认设定中,死亡就是这期生命的终结和消失。但人死真的如灯灭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未知的世界?怎样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如何为此做好准备?包括以怎样的心态接纳衰老,面对疾病,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

书院是一个修学团体,为学员提供有效的引导和良好的氛围。而慈善工作的定位,重点是加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为大家提供践行菩提心的平台。通过利益大众来促进修学,通过深化修学来更好地利益大众。这是智慧和慈悲的修习,相辅相成,彼此增上。关于这次培训,我看了慈善委所做的PPT,总体来说比较完整,代表着义工们长期以来的探索,值得随喜。我就在此基础上和大家谈一谈。

一、临终助念与三级修学

通常,我们是将临终助念作为利他的慈善行。事实上,它和三级修学也有着密切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并强化念死之心。在《道次第》中,念死既是重要的前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正行。从下士道的对三宝生起皈依求救之心,到中士道的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再到上士道的断除我执,发愿利他,可以说,念死贯穿着整个菩提道的修行。

但我们平时的念死往往停留在理论上: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道理似乎都知道,但真能提起念死之心吗?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明知道人必有一死,可除了拿来说一说,未必有多少感觉,更难生起紧迫感。而参与临终关怀和助念,需要零距离地直面死亡,这种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是在活生生地为我们诠释法义,提醒我们:这一刻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西藏帕绷喀大师有一首《心匙》,是关于如念死的长诗,也是对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修的详细引导。我在讲解《道次第》时特别引用过,希望大家经常念一念,会是一记当头棒喝。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还有明天,而且是明日复明日,所以会在学佛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忆念五欲六尘,追逐镜花水月。但终有一天,死亡比明天来得更快——突然间,就必须马上走了——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准备好了吗?这辈子努力追求的一切,哪一样可以带走?如果能够真切地提起念死之心,我们自然会精进修行,自然会把三宝作为唯一的依怙。因为在那一刻,亲人、事业、财富,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也没有什么是帮得上的。

对于念死的修行来说,临终助念就是让闻思落地的实际演练,是有效而有力的助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修习利他心。在生命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我们以慈悲心参与助念,不仅在给予临终者(或亡者)今生所能得到的最后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生命的未来走向。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实在是意义重大。人生路上,很多选择会影响到一生的命运。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死关头的选择。它是结束,但更是新的起点,而且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向。

从实践效果来看,且不说亡者和所在家庭得到的利益(相关事例见书院网站的临终关怀栏目),就助念者而言,也往往因为参与这一慈善活动,在修学上变得更加精进,在心行上变得更加调柔。同时,还会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可见利他和自利确实是统一的,当我们发心利他的时候,自己首先会成为受益者。这个心发得越真切,越到位,受益相应也就越大。

二、认识死亡真相

如何做好临终助念?这就必须对死亡有所了解,知道什么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对临终者(或亡者)进行引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被回避的,所以我们很少能得到如何看待死亡的教育,更不知道怎样帮助那些挣扎在生死关头的人。问题是,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结局,回避只能搁置而不是解决问题。而佛教的重点,就是从认识生死到超越轮回,走向解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

佛教认为,一期生命有四个阶段。一是生有,即投生的刹那;二是本有,即这期生命中除生死之外的整个过程;三是死有,即死亡的刹那;四是中有,即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之间的中阴身。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其实简单地说,中有就是过渡时期,就像辞职以后,老工作已经失去、新工作尚未找到的闲置阶段。至于接下来能开始什么样的工作,固然和能力等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在过渡阶段把握机遇,扭转命运。

中有,又称中阴,佛典中有很多相关记载。《瑜伽师地论》说:“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中阴的寿命以七天为一周期。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投生因缘,将从中有进入生有,开始下一期生命。但投生不是一厢情愿的,能否投生,投生到哪里,取决于这个因缘是否成熟。有的人善业特别强,或恶业特别强,可能很快就会投生。如果无缘投生,七天后,中阴会死而复生一次,并继续寻找机会。但最多七个周期,即四十九天内,就会找到投生之处。

临终助念所做的,就是帮助对方在临终前提起并保持正念,进而在中有阶段准确抉择,转变随业流转的命运轨迹,乃至有机会往生净土。那么,投生主要是由哪几种力量决定的呢?

第一是随重,取决于业力的轻重。在投生时,哪种业力最重,就会去向何方。就像一棵树倒下时,哪根枝桠最大,树就会往哪边倾斜。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每个众生都曾造作恶业,也曾修习善业,此时,这些业力就决定了生命的未来去向。重的业报受完之后,依次再受轻的业报。

第二是随习,取决于平时的串习。这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喜欢什么,就会选择什么,并感召相应的生命轨道。尤其对那些没有大善大恶的人,习气的力量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是随念,取决于临终时的心念。类似通常所说的临场发挥。比如某人平时表现不错,但临命终时遭遇违缘,生起极大嗔心,可能就会堕落畜生道或地狱道。反之,因为助念的善缘,使对方临终时生起善心,就可能导向善道,乃至往生净土。所以说,临终一念非常重要。就像我们面前有很多船,这条船是生天的,这条船是去人道的,这条船是去地狱的……你踏上哪条船,就会被带向哪里。很可能,“一念之差”就带来了不同的生命走向。因为这一念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所以作用特别大。现在很多人临终时真是悲惨,要不就是儿女为利益发生争执,反目为仇;要不就是家人哭哭啼啼,徒增爱执;要不就是在医院插满仪器,折磨到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临终一念”,又会被带向哪里?

所以在临终关怀中,心理引导特别重要。近年来,台湾等地开始倡导安宁疗护,对一些得了不治之症、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心理帮助,让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心有所依,得到善终。这不仅是给临终者的福利,也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和引导。在这方面,佛教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佛教三大语系乃至各个宗派,对生死问题都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见和行并非出自玄想,而是佛菩萨或祖师大德通过修行亲证的,且被一代代佛弟子效仿并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大乘行者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对亡者施以援手,令其离苦得乐,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此外,佛教的净土法门就是以念佛往生为修行重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祖师辈出,在理论体系和实修引导方面留下了大量教言,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信众基础。

三、心理引导

死亡之所以可怕,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对生的留恋,不愿意放下现在拥有的一切;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知道未来去向哪里。舍不得,却不得不舍;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年轻时还可以用“人死如灯灭”搪塞一下,但死亡真正现前时,真的无所畏惧吗?事实上,我们会看到各种表现的惊恐、不安、沮丧……不害怕的,或者是无知者无畏,或者只是麻木而已。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临终者进行引导,才能让他的心不再惶惑,找到归宿?

首先,需要让临终者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人生也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在自己之前,无数人死去了;在自己之后,还会有无数人接着死去。可以说,生就注定了死的结果。这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任何人都无法幸免。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我要死了”,而是怎么死,怎么开始新的生命里程。

其次,需要帮助临终者解除去向哪里的恐慌。我们准备介入临终关怀前,要对受助者有所了解,尤其是他曾做过哪些善行义举,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品德。这样就能引导他通过对善行的回忆生起善心,进而安住在善念中。哪怕这些善行非常微小,我们也要设法激发并加以正向引导,令他对未来建立信心,对善趣心生意乐。戒律中也说到,修行者临终时,应该根据他平日的行持,有针对性地称扬赞叹。比如对方是修苦行的,或是诵经、持戒、说法、禅修、经营僧事的,都要根据他的修行功德加以赞叹,令其“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律中还记载,按照印度习俗,不论僧俗,至临终前,在旁守护的亲友都要在他根识未坏时,为他宣读今生所修善行,令病者内心欢喜,正念不乱,得生善处。

第三,需要帮助临终者确立生命的终极归宿。如果临终者已有佛教信仰,或虽无信仰但有好感,我们可以引导他去了解西方净土的庄严,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和四十八愿,让临终者相信,只要专心忆念阿弥陀佛,心心相印,就能蒙佛加被。人在临命终时,就像在水里挣扎到身心俱疲,一心只想抓住什么作为依靠,更容易生起依止心。哪怕之前没什么信仰,此刻因为对未来充满恐惧,只要如法、善巧地加以引导,也可能对阿弥陀佛生起真信切愿,紧紧抓住这句佛号,与弥陀的大悲心相应,被弥陀的大愿力摄受。

具备以上心理基础之后,需要祈请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让临终者消除恐惧,并提醒他:你的生命即将死亡,阿弥陀佛才是唯一的依靠,你必须至诚忆念,一心皈投。接着告诉临终者,在中阴身投胎过程中,会显现各种境相。你喜欢什么,它就显现什么。但这些境界往往来自贪嗔痴的串习,可能和地狱相应,可能和饿鬼道相应,也可能和畜生道相应。所以千万不能随境而转,必须安住在佛号上,专心忆念弥陀。

目前,书院的临终助念主要针对学员家属,他们尚未进入三级修学,因此以忆念弥陀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为主。如果针对书院学员,可以通过念诵“三皈依”,安住在三宝的功德中。此外还要提醒临终者,勿忘曾经发起的菩提心誓言,安住在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中,自觉觉他,决不退转。

四、助念的相关事项

助念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方临终前介入,另一种是在去世后参与。如果是前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根据病人的状况,再结合助念者的自身条件妥善安排,以免后继乏力或难以承担。因为这是一项常规慈善活动,必须根据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来承担,否则是很难长远的。

对于临终者来说,往往是身苦和心苦交织。而且在很多时候,心苦可能远远超过身苦。尤其是那些患有绝症的人,在得知病情后,多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并陷入身苦和心苦不断互推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引导。众生都是贪生畏死的,??除了一心生西的修行人,对其他人不必直接从往生切入,而是可以??从消除业障、减轻病苦的角度宣导念佛利益。

比如有的人特别害怕死亡,你告诉他赶快念佛往生,他自然会心生抵触。不妨先告诉他,念佛可以蒙佛护佑,消灾延寿。等他接受之后,再酌情告诉他,如果你的死期没到,念佛可以使你长寿;如果死期到了,念佛可以让你往生极乐。总之,不论生也好,死也好,念佛都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同时还要设法劝导家属,让他们和临终者一起念佛。对临终者来说,这不仅是同甘共苦的慰籍,更是并肩作战的力量。这些安排一方面可以减少助念负担,使义工们不至透支;另一方面也能教化家属,成为他们接触佛法的契机。因为平时对老病死的漠视,很多家属都没有相关的心理准备。一旦家人身患重病乃至临终,多半都乱了方寸,不知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只要如理如法地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容易让对方接受的。

到实地参加助念时,我们还要注意外在形象和交流方式。首先要考量所去的场所,看看以什么身份出现、穿什么衣服,对方更容易接受,不一定都穿平等装或院服。在语言沟通过程中,也要视实际情况调整。比如称呼,是用佛门称谓,还是用社会上通行的。对于学佛者,可以用佛法自由沟通;但对于没学佛的,就要尽量淡化宗教色彩,从心理层面关怀。此外,还要根据对方是否做好死亡准备进行交流,在尽量不触碰敏感话题的前提下,逐渐将对方带入需要引导的语境。

此外,助念环境也很重要,应该洒扫整洁,供有庄严的佛像,尺寸视场合而定,让临终者对佛菩萨具有感性认识,由此生起虔诚、恭敬、依赖之心。香、花、灯、水、果等供具可酌情安排,如果在公共场所,尽量低调些,以免带来违缘。

助念时的声调、音量高低、节奏快慢等,都要尊重对方的习惯,不要一厢情愿地进行。尤其对处于弥留之际的人,务必要仔细观察,根据对方的体力和接受程度妥善安排,千万不要让临终者或家属心生烦恼。如果在受助者去世后参与,先要根据参与义工的人数、精力等因素,初步决定助念时间。比如是8小时或更久,是否日夜连续进行等,然后再安排轮班顺序。通常可以四人一组,否则可能力量不足。在人员安排上也要注意搭配,以有助念经验的义工带动新人。同时引导并鼓励家属参与,因为这是对亲人最后的帮助,不要因错失机会而追悔。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念佛机一起来念。

助念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终者和参与者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信愿行中,信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助念之前,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功德,让大家对阿弥陀佛生起至诚皈依之心,对西方净土生起无限向往之心。以这样的信心来念,才能念得真切,念得到位,念得有力量。否则的话,对阿弥陀佛似信非信,对西方净土可去可不去,即使随众在念着,又有什么力量呢?同样,如果念三皈依,也是先要宣示三宝功德。当心调整到位了,声声佛号才能成为解脱的资粮。

五、往生的助缘

除了助念,还有一些在亡者去世后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很多家庭在操办丧事时,大办荤席,杀生害命,还以为这样有排场。殊不知,这些杀业将给自己和亡者带来极大损害。这就要善巧地和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杀生过患,了解什么才是对亡者真正有益的,引导他们把这些铺张浪费的钱拿来广行善事,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尤其在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最为关键。因为中阴身可能尚未投胎,尚未确定去处,在此期间所做的功德或许马上就能兑现,成为何去何从的直接推动力。

我们所熟悉的盂兰盆会,起源就是目连尊者对去世母亲的救度。尊者之母因生前造业太重,死后堕入饿鬼道。尊者虽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无力救度母亲,只能祈求佛陀帮助。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的僧团自恣日,以百味饮食供僧,以此功德令其母离苦得乐。所谓自恣日,是僧团从四月十五开始,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精进修行,将于此日圆满。是以人天赞叹,诸佛欢喜。所以,这一天斋僧的功德特别大。《盂兰盆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是对亡者真正的利益。

《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诉我们:“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所谓广造众善,或是放生物命、助印经书、供养三宝;或是去寺院打普佛,让出家人在早晚上殿时将功德回向亡者;或是以亡者的名义救济贫苦、参与慈善等。总之要尽快去做,而且是带着纯正的利他心做,然后把功德回向亡者。经中还记载,地藏菩萨在因地时,得知母亲在地狱等诸恶道受苦,起大悲心,在十方诸佛前至诚发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就是著名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当他发起这个大愿时,其母即刻度脱苦难。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助念,还要了解什么是对亡者有益的,才能众缘和合,送他们走好今生的最后一程。

六、结束语

参与助念是菩提心的实践,也是让我们提前预习死亡这门重要的人生功课,引导我们通过这一因缘,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生起“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的紧迫感,生起对三宝的归投依赖之心,是自利利他的良机!如果单纯把助念视为慈善,不和自身修学联系起来,就容易产生疲惫感,或是在遭遇挫折后退心。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助念就不仅是利他善行,也是让自身心行得到成长的契机。这样的话,我们会珍惜每一次助念机会,而不是心生疲厌;我们会感恩亡者的生命示现,而不是当做任务来完成。

心态调整到位了,进一步了解助念的各种相关事项,包括怎样心理引导,怎样如法助念等。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参与助念后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助念成为一次菩提心的共修。祈愿所有众生都能在三宝慈光的护佑下,蒙佛加被,离苦得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四十八大愿——(第14愿)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彼方殊胜事无穷,依正由来总不同

彼方殊胜事无穷,依正由来总不同 彼方就是指阿弥陀佛的...

放下万缘是往生极乐的必要条件吗

问: 请问法师,放下万缘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为病人助念,会承担病人的业力吗

问: 有人说,为病人助念,病人的业力就会转移到助念...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重视信愿

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在实际念佛时,这三...

净土为何独指西方

【净土因何独指西,要令心念有归栖。一门入后门门入,...

为亡者助念的功德利益

一、一个人之寿命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岁月来...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什么让世界如此动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对社会安定破...

怎样才能办好一个素菜馆

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心, 不要简单把它当做一个提供菜品...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

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济群法师答: 我们每天...

【佛教词典】善友

(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ānamitra,随顺于我而...

【佛教词典】方等部

大乘经五大部之一。指华严、般若、法华、涅槃等四部以...

【视频】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殊胜法缘

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殊胜法缘

【视频】净界法师《优波鞠多尊者教导弟子》

净界法师《优波鞠多尊者教导弟子》

【视频】短期出家戒会纪实(无锡观宗讲寺)

短期出家戒会纪实(无锡观宗讲寺)

莲池大师答净土四十八问

问: 世人闻念佛念心,心净土净之语,因胶执内心,拂...

宏海法师佛教祖庭朝圣参访之行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阿弥陀佛! 那我们现在在华严宗的祖...

印光大师永怀录

(归元译白、编辑整理) 一、印祖生平 莲宗十三祖印光...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

你这样去想,心惊胆战啊

用功的人,你晚上做梦是不是还知道用功,梦中有七八分...

印光大师嘉言录--劝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

时间会带走所有烦恼

如果一味沉浸在烦恼之中,就会无暇顾及其他,没有心情...

我们造的业,都跑哪里去了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

将挑剔转为善用

在一个小小的同学聚会上,有个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诉...

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

弘一大师《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第一章 译名辨异 梵名乞叉底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