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节俭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4/0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节俭让孩子健康成长

这是一个真实的发人深省的故事:北京市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孩子买回晚报,父母跟她商量,让她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这10份晚报。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

然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的老爷爷,卖出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挣了几毛钱。孩子领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那对年轻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节俭,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在某所小学里,教师和校工在校园内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夹克,小至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学生去认领,却没有人去。在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最后只有几位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其他物品仍旧堆放在屋子里无人问津。

我国有句老话: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全怪孩子,责任也在我们大人身上。现在有些商家引领时尚,认为提倡节俭、抑制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此外有些人对节俭与奢侈存在一些误解,以为节俭是贫穷的产物,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凡事爱讲排场,其实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节俭的意义。俭是节约不浪费,节是节制而有度,这种理性的生活态度,是无论古今、穷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哈里的祖父洛克菲勒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董事长,父亲是曼哈顿公司的经理,他们不仅自己生活节俭,也不允许子女们铺张浪费。这个家族有个家规,孩子18岁以后经济完全独立。哈里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他曾经到纽约港曼哈顿码头参加劳动,开吊车把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来。

他说:“我父亲年轻时比我更苦,当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为了交付昂贵的学费,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货轮上当水手,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这样才读完大学。祖父虽有钱,但我从不伸手要钱。”英国王子威廉10岁时就放弃了宫廷生活,按女王的要求去上住宿学校,每隔三周才能回家一次,一学期只有9英镑的零用钱。他幼年时使用的婴儿车还是父亲30年前用过的那一辆,玩具也是父亲当年玩过的木质玩具,节日礼物多为廉价品。

学会节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节俭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把身心投入到学习和事业上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节俭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人生的巨大财富。节俭有助于体察他人的疾苦,培养对他人的爱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让孩子从小学会节俭,就要让孩子适当尝尝“苦”头,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许多孩子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根本不懂得“节俭”二字,只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玩具也是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生气。有的孩子随便抛撒浪费粮食,不爱护衣物,对玩具随意搞坏,乱丢乱扔,弄得残缺不全,浪费严重。他们不知道粮食和玩具等来之不易,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因此,让孩子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努力的方向。许多“以俭养德”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永久财富。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积累,那么教育孩子就必须从自己着手,从小事着手,以身作则,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营造节俭的家庭生活氛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自己的节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如将洗衣服的水留下来冲厕所;爱惜家庭物品,小心存放不用的东西等。

帮助孩子理解节俭的价值。父母要用节俭的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节俭是美德,也是生活的必需。在教育中,父母要赞赏节俭的行为,批评奢侈浪费。父母要让孩子理解生活的艰难,理解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而节俭则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帮助人渡过难关。

帮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如让孩子爱惜书本、文具,节约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不要给孩子买铅笔一大把,文具盒书包好几个。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消费,才买新东西。

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比钱比物只能使孩子贪图安逸,失掉勤劳朴实的品质。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克服攀比心理,教孩子比学习、比劳动、比品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为什么会生不孝顺孩子

问: 我非常用心栽培我的儿女,可是儿女偏偏都很坏,...

饮食为止饥渴,莫贪图美味佳肴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

丢掉的是自己的福报

买点茶叶送远方的朋友。外面套着个极为大而精美的包装...

骨肉原是一体,何苦把至亲变怨敌呢

私下刚决定堕胎---远方长老就来电话有个孩子向他求救!...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

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

【推荐】佛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

问: 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

温暖的拥抱比耳光更有力量

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海岸线附近一个贫困的小镇里,父亲...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

理观让你清净,事修让你庄严

问: 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怎么面对如灰尘的人事...

为什么现在选择自杀的人特别多呢

问: 师父,为什么现在选择自杀的人特别多呢? 慧广法...

损者三友与益者三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

【佛教词典】法事赞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

【佛教词典】现种二惑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

一盘青菜的味道

如果你被问到: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吃到美味的食物了?你...

把佛友当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如果学佛了,大家都互称师兄,也称为道友。道友就是以...

果中皇后:草莓的超强功效

草莓又叫红莓、杨莓、地莓等,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的泛...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佛教的生死轮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轮回现象在到处诠释。例如风起云...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经》中有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

平实的人生有何利益

米实了,煮出来的饭,才会香美可口;木实了,做出来的...

禅修时的内省观照

禅修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事物,而是去发觉我们个性和行为...

梦参老和尚在香港西方寺三坛大戒开示

2009年春(4月20日),梦参老和尚结束台湾弘法之行,...

【佛学漫画】佛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推荐】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业

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离开了这个本质特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