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是供佛好,还是供菩萨好?

如瑞法师  2015/03/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供释迦牟尼佛好,还是供菩萨好,比如供观音菩萨?

如瑞法师答:佛教里有很多的佛菩萨,每个人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见观世音菩萨就觉得很欢喜,有的看到释迦牟尼佛觉得欢喜。这就是自己与哪尊佛有缘,和哪尊菩萨有缘,你供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供释迦牟尼佛呢?作为人,我们都应该有报恩的之心。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虽然有很多的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但是谁告诉我有这么多的佛呢?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不管供什么佛菩萨,都希望能供上我们的本师,才供其他的佛菩萨。供多尊菩萨没有问题,供一尊菩萨也很好。但是你要知道,每尊佛菩萨有各自现的相不同,这是代表的一种启迪人们智慧和慈悲的方式,都是启迪我们的这颗心。

像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我们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的愿力,就是要给予大家快乐,解除大家苦难。不管何时,只要念菩萨,菩萨都随时现身。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十二大愿。三十二应身,就是不管你当官,或者当农民、工人、医生,只要你需要帮助,菩萨都会现身一个你能接受的人来帮助你,这是他的愿。所以当我们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实际也是应该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他代表了一种慈悲的精神。

像五台山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在世间,我们学习有分学科系。但是这些菩萨不一样,他每科都通,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愿意学观世音菩萨的,就学观世音菩萨,觉得我愿意学文殊菩萨,就学文殊菩萨。实际你学观世音菩萨,你求智慧,也会有智慧的。你念文殊菩萨,你求慈悲,也会的。只是菩萨的表相不一样而已。

尤其到了我们中国,四大名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个就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佛教的四种精神:智慧、实践(就是行力)、慈悲、大愿。

实际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如果你具足了智慧,就像我们学到了理论,你又肯去实践,这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文殊菩萨,有很多种,但最多见的是骑狮子的文殊。狮子在众兽当中,吼声最大,代表文殊菩萨的智慧,唤醒沉迷的众生,让众生不要再处在愚痴的状态,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佛告诉我们,自己造作的业,要遵守因果规律,承受果报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让你远离恶法,菩萨给你这样的智慧。文殊菩萨手中持的宝剑就代表他智慧的锋利,可以斩除我们种种的烦恼。

普贤菩萨骑的大白象,象的脚印在众兽中是最大的,一步一个脚印,就表示踏踏实实地实干。你有了智慧,又肯照着佛告诉你断烦恼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等等。想想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能用智慧解决烦恼的人最快乐。如果你总有烦恼不能解决,就会越积压越多,是不是?你有智慧了,你就能解决生活当中实际的烦恼,就会逐步的轻松快乐起来。好了,你得到了解除烦恼的方法,是不是不要自己单单享受这种自在快乐?是不是应该分给他人一点,分给我的家人、朋友,以及一切有缘的众生?所以就要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去帮助别人。我不单单帮助一位、两位,我要帮助所有的众生,就像地藏菩萨一样,只要还有一个众生在受苦,我也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地藏菩萨,就是大愿。

大智、大行、大悲、大愿,这就代表人如果有了这四种精神,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自在。

我们那有位老书记,他对我说:我不懂得学佛,但是我就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说:实际你虽然不懂,你还真在学佛。 他说:我怎么在学佛?

我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的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全心全意就是不自私的人。不仅为人民服务,我们还为小猪、小猫,一切有情的,都希望他能够离苦得乐。你看你前半部分都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么。

要懂得这个,就知道快乐,不是一味的获取。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努力奉献的时候,就会得到内心的快乐。

我常常举那个例子:

李连杰,他是个佛教徒,老给人东西。慢慢人家说,这是谁给的?人家说,李连杰给的。他突然开悟了,当我布施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有个李连杰,我要不布施的话,谁知道那是李连杰给的。

佛教里所说的快乐,都是在奉献中得到的。你越有束缚,越狭隘,快乐就越减少。像我前几天说的:

爱因为自私而狭窄,爱因为愚痴而损害,

爱因为包容而欢快,爱因为无疆而大爱。

要有一个欢悦的心。和家人朋友一起,大家都互相提携。多学习佛法,并在生活中运用,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

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佛教从它诞生起就给人一种超然于世的感觉好像它只以解...

如何让心不被外境所转,同时定住

问: 如何关注心不被外境所转呢?一丝一毫的心都不能动...

「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是什么含义

问: 六祖大师曾讲过一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的含义,前...

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

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问: 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

印光大师嘉言录--释普通疑惑

● 以下论理事: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

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

问: 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 慧律法师答: 有两种角度...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观

罗明山是四川省绵竹县有名的老中医,他在114岁时仍然身...

真如三昧能遣除烦恼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就是首楞...

素食可以让人活得更健康

时至今日,人们逐渐认识到,素食可以让人活得更健康。...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佛教词典】知见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

【佛教词典】腊

岁终祭神,叫做腊。出家人的年岁,是以受戒后安居之次...

【推荐】本色而脱俗是一种魅力

大学毕业后,我不走包分配的老路,直接到一家外企工作...

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

我们天天学戒律,佛教我们防非止恶。吃饭、穿衣、说话...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或作变...

一偈治病并能身相具足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驶离娑婆生死苦海,安稳抵达涅槃彼岸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

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

我们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经到了,在新年开始,为了...

面对五浊,我们负有责任

大家要常常思惟何为五浊恶世,劫浊,劫是个时间的概念...

为官无功便有过,为僧无德便有罪

清朝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古时有一官...

没有人可以伤害你的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你说...

修福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一粒米在现代人眼中,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要知道需多...

斤斤计较,很难获得快乐

有人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的确,生活中有...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