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2017/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的一位亲戚,约四十多岁。在十多年前,本应结婚成家,忽然婚变,女孩离他而去。从此不谈男女感情事,一心学佛,吃素听经。最近听说身体欠佳,故而对生活产生厌倦,迷恋净土。时常求佛菩萨,早日接引,脱离娑婆,往生净土。

脱离娑婆八苦,往生净土,本是每个念佛人所祈求的生死大事。但是执意追求,为了病痛,毅然决定离开家庭或高堂老母,不思图报或照顾家庭,逃避一切责任和义务,却不是念佛人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反而随缘才是念佛之人所应持有的心态。但是“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或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

其实,随缘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

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历练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真正的“随缘”。

印光大师说执著某日往生容易生病或招魔。学道之人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如大师在《复念佛居士书》中开示:“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开示大意是:你说自己决定要在年内往生,这种想法不能执著,执著就会成为病根,或有可能导致着魔。念佛之人,应当时时存有即将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如果自己寿命没到尽头,也只能随缘活下去。倘若非要定下期限,要在某年某月往生,如果工夫纯熟还没什么,否则就是这个追求定期往生之心就会成为魔根。如果这个妄念结成无法解开的结,那危险真不可言喻。业报尽就投向净土,这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断绝寿命而求证得某某境界,实际上《梵网经》就曾深深呵责此事。只应尽心恭敬、一片至诚恳求早日往生,不应定下日期非要某日往生。学道之人,心绝不能偏执,偏执容易导致丧心病狂,这样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害!

从上述印光大师的文钞中,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往生之日,不可强求。何况年轻人上有老迈父母,需要我们照顾和供养,所以更应振作,鞭策自己,努力工作,积极地面对生活,以至诚之心孝敬父母,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满足他们的人生意愿,以至解决他们的慧命归宿处,使他们能安度晚年,这才是一个佛弟子应尽的本分。除非家中还有其他子女,可以奉侍父母,否则一心欲离苦海,置父母于不顾,反而会招来不孝之讥,令世俗大众诽谤佛法。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义务。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孝敬父母要真心相待。犬马为我们劳作,我们尚能饲养它们,但是我们不会尊敬它们。所以我们不能像对待犬马那样对待父母。“孝”不只是体现在给父母吃饱喝足,我们还要尊重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知道他们的精神需求及物质需求。真正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高堂的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的入暮之年而忧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要好好地孝敬他们到永远,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开始。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生儿方知父母爱,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初的父母就是现在的你和我。趁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我们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孝心,别等父母不在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极乐在现前一念心中全体具足,为何却感觉不到

问: 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一念心中全体具足,可弟子却感...

大安法师:信愿坚固

印祖说,所遗憾的是自己的色力衰弱,身体不好,力量不...

【推荐】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

你知道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吗?有两件事,人生只有做...

从痛苦中觉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坚定

佛陀出世以后,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 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

信愿的力量要敌过贪恋尘劳的爱力

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讲《药师经》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怎样拥有健康的身体...

【推荐】维则法师的净土思想

维则禅师(约1280-1350年),字天如,俗姓谭,永新人(...

生活在别人的口中,这样的人多没智慧

我们学《地藏经》就知道,佛菩萨都是在利益众生,而凡...

别杀我孩子 900万母亲血泪控诉

每年有九百万母亲被迫承受最痛苦的失去。她们的孩子生...

【佛教词典】净业障经

(经名)一卷,失译。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为淫女所咒...

【佛教词典】一切如来顶白伞盖经

梵名 Sarvatathāgatosnīsasit''''ātapatra。乃荷吉...

野狐狸之喻

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

吃素要从何入手

我知道有不少朋友从心里面觉得吃素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往生后发愿回娑婆世界,会不会又再堕落

问: 请问信愿念佛人往生后,发愿尽未来劫,仗佛愿力普...

失望的牧牛人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

性如灰

一位修行的人,一直以性如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

最美的服装与最好的化妆品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藏在深山里...

春节,请把「五孝」带回家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与父母的年龄都在增长。人到晚年易...

对明天,我们永远没有安全感

我们凡夫呢?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

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心有千千结」

有人说,为什么没有影像,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