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2019/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智者大师原文: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释义:

修习禅定者要进入正定(三昧),必须先将身体作适当的调适。如果尚未进入定中,须要停止一切动作。对于自己的一切动作,包括静止在内,都要了了分明,仔细观察。动作如果粗犷,气息也随着粗犷。如果气息粗犷,则心念杂乱难以平静,导致在静坐时心神烦乱,无法安定。

虽然还没有进入定中,也必须意念自己是在定中,这种做法称为逆作方便。要坐禅时,必须先选择并安顿好自己的禅房。来到禅床时,须要先安置好自己的坐处,要能够令自己坐的安稳,长久打坐也不会受到妨碍。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接下来调整双脚。如果采取半趺坐,将左脚放置于右脚上,双脚贴紧身体,左脚趾与右腿齐,右脚趾与左腿齐。如果采取全趺坐,将正右脚置左脚上。

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

接着宽衣解带,但是要整理好,不要令坐时脱落。接下来调整双手。左手掌放置于右手掌上,大拇指相对,安置于右脚上,随心所欲的贴紧身体。

接下来调整身体。未进行禅定前,要先扭动身体及四肢关节,反复作七、八次。接着按摩手脚,不要让手脚的温度有所差异。一切准备工夫作好后,就可以端坐入定。注意打坐时脊椎骨不能弯曲,也不能过于挺直。接下来调整头部和颈部。鼻尖和肚脐遥遥相对,头部不偏不斜,不低垂也不高仰,脸部对正前方。接下来以口将浊气吐出。

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吐气的方法:开口将体内浊气徐徐放出,不粗犷也不急躁,绵绵细长,随意而出。意念身体中脉络不通的地方,阻塞物随浊气而出。接着,将口闭上,以鼻纳入清气,重复作三次。如果身体和气息能调和,作一次也足够了。接下来将口闭上,双唇和牙齿微微相扣就可以了。舌尖紧贴上腭。接下来微微闭上双眼,只要见不到外头的光就可以了。

端身正坐时,要有如磐石一般,四肢不要摇晃摆动。以上就是初学坐禅时,调和身体的方法。简单来说,不急不缓、不松不紧,就是身体调和之相。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调和出入息。初学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气息共分四类:风相、喘相、气相、息相,前面三类属于不调和的出入息,最后一类属于调和的出入息。

什么是风相?打坐时,鼻中的出入息会发出声响,这就是风相。

什么是喘相?打坐时,虽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但是结滞不通,这就是喘相。

什么是气相?打坐时,虽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也不结滞,但是出入息粗犷细,这就是气相。

什么是息相?打坐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不结滞,也不粗犷,绵绵细长,若有若无,心神安稳,情绪悦愉,这就是息相。

意守风相,则出入息涣散。意守喘相,则出入息结滞。意守气相,则出入息劳顿。唯有意守息相,才能安然入定。坐禅时,出现风、喘、气三相,就是出入息不调和。

如果再用心意守,就会造成病患,心识就更加难以安定了。

调整出入息,有三种方法:

一、一切都放下,令心安定。

二、放松身体。

三、意念气息从全身的毛孔出入,通行无阻。如果心识转粗为细,出入息也自然会细微绵长。出入息能够调和,则各种病患不生,心识也容易安定。

以上是初学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简单来说,不涩不滑,就是出入息调和之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萨,都尚且渴望往生极乐净土,何况我们这...

禅诗三百首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

禅定有多少种类

四类禅 依据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禅有五...

心律法师:禅茶与养生

佛教养生与饮茶有很深的渊源。禅茶的兴起和佛教弟子的...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

什么是禅七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三种持戒之人

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

修六念法门,把念头安住于正见

我们讲念佛、念法、念僧,我们是念自、念私、念怨。念...

品古人六戒,修宠辱不惊

1、大乐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处,有个成语叫得...

五分法身香

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六祖首先开示:善知识,此事...

【佛教词典】理

(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

【佛教词典】有漏法随义别名

【有漏法随义别名】 p0554   俱舍论一卷五页云:颂曰...

持戒对念佛往生的意义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

星云大师《为房屋开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以兴奋的心情告诉您,○○善士...

空观是空掉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空观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经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

电脑族的护眼食谱

眼睛干涩不舒,甚至干燥、畏光、视物模糊出现这些症状...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有一个人在春天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出来以后却说,这...

脸皮薄的人要如何摆脱这种烦恼

问: 我是个脸皮薄的人,社交圈子很小,不敢当众讲话...

晚景不虚度念佛往生

老年净业行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属于自己的时间充裕,自...

歇即是菩提

用功很简单,高旻寺是一个禅宗道场,禅宗道场是讲用功...

【推荐】念念生灭,无以把捉,忧在哪里?

因心情很糟糕,徒步去了正定的临济寺,十多公里的路程...

佛陀不能主动地救拔我们

那么在十方如来一念的清净涅槃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

圣严法师:把最难放下的东西放下

圣严法师是台湾法鼓山创办人,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