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家庭为何不和睦

明如法师  2011/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平时,不少在家学佛的居士向师父诉说烦恼:自己很想精进学佛,家庭成员总是障碍重重,结果烦烦恼恼,甚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自叹福报浅薄,其实,是智慧不够。

看到一篇文章《家庭与菩提心》,觉得不错,录之于后,以飨有缘。

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在大乘佛教修持过程中,自我们初发菩提心到最终圆满佛果,在这个中间诸佛菩萨当然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所依助缘,这点我们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除了诸佛菩萨外,三界芸芸众生对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作用是相等的,每个修行人都必须平等去尊敬。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只知道尊重佛陀,却不尊重众生,这是非理的观念与行为。

如果没有佛陀引导我们,我们就如同迷途于旷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从三界轮回中得到解脱,但如果不依靠众生,那我们菩提树之根就没有了。如《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不依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是趋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应当把一切众生与自己的上师一样恭敬承侍。

那么众生有很多,家庭就是众生而组成的,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个不错的修行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搞不团结,经常对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气,搞的人见人烦,我自己认为这种修行人就是有问题,因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亲人都没有办法融合,那么说明我们就不是真正的产生菩提心,因为一个家庭不一定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么就应该承受家庭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不利因素,比如说: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为单方面产生的,肯定是两个人都有问题才会吵架,因为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那么如果有一个人是发了菩提心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的处理,这个发菩提心的一方,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众生,他因为我而不快乐,想要发泄,那么我就不应该令他继续生烦恼,应该宽容他的无理也好,取闹也罢,渐渐的他也会感觉到你的好。你自己本身也会慢慢的开始对一切周围的人产生同样的心理,那么这个菩提心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相反他说你一句你还他十句,那么从因果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恶性循环,有此因必有此果,你们的家庭也就越来越多的争吵和谩骂。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实践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强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你对其它众生的菩提心是如何?因为家人是我们无始以来极其贪恋的一个因素,我们对他们都无法产生菩提心的态度,怎么可能对一些毫不相干的众生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觉得一个家庭的和睦也标志着修菩提心的人是否与菩提心相应,如果相应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家庭不会产生那么多分歧的。许多接触过密宗上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长时间的不愿意离开上师,就是因为上师的菩提心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和上师呆在一起,上师绝对不会害我们,只想着用善巧方便利益我们。所以我们喜欢和上师在一起。而如果我们和一个伤害我们性命的人在一起,我们不管是谁都恨不得赶快离开他。所以,一个拥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他和公司的人也会处理好,和老板也会和睦,和朋友也不会争吵,家人也喜而乐见,周围领居也经常赞叹。反之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对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见到都要五体投地的顶礼供养,但看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人,马上就生厌烦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讥谤伤害。这种做法与所求的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修学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解脱成就,如果舍弃了修行道中与佛无异的众生功德源,那就会如同只有一个轮子的大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进。作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众”,也决不是佛教的教法与行为。那么敬众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员,那前面的行为是根本无法保证完成。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么说明佛法还没有融入世间。没有融入世间,菩提心就没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学佛法是难上难,家庭搞好了,就说明自己在修学的道路上少了一些违缘。很多成佛的经典都有眷属圆满的讲解,并且眷属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缘,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来供养完全道业,故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家庭融入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婚外情的六种结局

如果能够早一点智慧地想一想它的结局,也许人世间的许...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问: 尊敬的师父您好,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有好多矛盾,...

心律法师:既为夫妻,就当珍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基本构成部分。人...

家人不信佛,可以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回向吗

问: 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学修,弟子经常以他们的名义...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太虚大师说: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

佛陀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必须「用之有道」。钱财是...

婆媳间的10句话让男人痛不欲生

几乎所有的婆媳在争吵的时候,都会说尖酸刻薄的话,都...

学佛不是不顾家庭,而是让人看破

在学佛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单顾自己不顾家庭,那是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

入定和睡着有什么区别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静坐念佛时,没念多久就有睡着的...

为什么癌症很少光顾素食者

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

忏悔的力量

《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

【佛教词典】一切智藏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

【佛教词典】十一空

(名数)(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有为...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衣里宝珠的譬喻

衣里宝珠的譬喻...

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原文】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

慧律法师《佛心禅话》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推荐】菩提心的十种譬喻

菩提心的十种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个。 【譬如大...

持名念佛为往生净土之要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

他这念头一动,你折了好大的福

打禅七,就是来用功办道的。用功办道是要吃苦头的,坐...

你一生中最后悔的是什么

比利时有一本杂志,把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为何用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表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在唐朝之前,甚至在唐朝的时候,观世...

因缘果报如影随形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若是造作善业,自然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第十八愿 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