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宣化上人:人生的百苦交煎

宣化上人  2011/0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释迦牟尼佛修道时,父系亲属有三人跟着他出家,母系亲属也有二人随佛修道,这几个人最后却离开佛了。什么原因呢?有三人说佛修道太苦,受不了这苦,故离佛而去,修另外法门;另有二人见佛喝牛奶粥,以为佛受不了苦,贪图享受,故也离佛而去。你看看,众生的根性是没有法子满足,所谓:‘诸佛菩萨难满众生愿。’众生所愿意的,是种种不同,他所愿意的,就是他所贪的,没有满足之时。你这时满足他这种愿,但他又生出另一种欲,故贪欲是无底洞。什么时候也不能满足,贪来贪去,从有生以来,就贪。从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一生皆在贪求。贪求名,就死在名上;贪求利,就死在利上。贪求名,就被火烧死;贪求利,就被水淹死,这是水火二灾。再贪求荣华富贵,就死在风里。众生都把世事看得那么重要,放不下。

释迦牟尼佛修行时,忍苦耐劳,一同修行的人都离他而去,转而修外道法。我们现在依照佛法来修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同意,都以为修道吃亏太大了。他们拿不出真心,发不出真愿。有些人出家后仍是混吃等死,不理会自己的生死有没有了,随随便便就让一天空过,等无常鬼来到时,就一点把握都没有,生死俱不自由。 所以这样的出家,是空过光阴。我们不要以为在佛教中,就可以随便造罪业,这样是佛教中的罪人! 释迦牟尼佛修人所不能忍受的苦行,终于开悟成佛,他首先转四谛法 轮:苦、集、灭、道。

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贫穷的苦。坏苦:是富贵的苦。行苦:是不贫不富的苦。

略述如下:

(一)贫穷的苦苦:本来连房子也没有得住,又没有御寒之衣,也没有避热之衣,而且又没有饭吃,你看这有多苦。这是苦上加苦,苦中加苦,万苦交煎。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苦呢?因为在往昔中不好好修行,或欺师灭祖,或轻法慢教,或做种种恶事,尽听自己伶俐虫、精细鬼的教唆,因为不知道修行,就堕落而受这样的苦。受这种苦的人,大多数是畜生转。因前生毁谤大乘,欺师灭祖,故堕落到地狱中,而后转变成饿鬼、畜生,最后做人,但又诸根不具,五官不端正。

(二)坏苦:这不是贫穷人所受的苦,而是富贵人所受的苦。富人衣食住行俱全,有飞机、轮船、洋房,但突然遭到大火,把一切都烧尽,以致什么都没有了;或者突然飞机失事,丧失生命;或轮船撞翻于大洋中,而淹死于海洋中,这都是坏苦。 本来很好,但一下子意外发生,什么都没有了。这‘坏’,不是坏苦,而是坏福。

(三)行苦:既没有贫穷的苦苦,也没有富贵的坏苦,而是平平常常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自己做不得主。老迈时眼花耳聋,甚至手脚不灵活,这是一生的行苦。 三苦在这世界人类中有很大势力。无论什么英雄豪杰,有时就被苦给苦倒了,甚至苦死了,你说可怜不可怜?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有早晚,祸福是丝毫不爽的。我们不要任一时之性,而造无穷之罪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我们在世间无论如何要作正气者,出家要护持正法,行持正法,时时刻刻循规蹈矩,不能有丝毫违犯戒律的地方,你如果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业。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人若不守规矩,定会堕地狱的,一点也不客气,因为明知故犯,所以罪加三等,不是很好玩的。不可以想佛菩萨都见不到我,就可以胡作非为了。要知道,你肚里想什么,天都知道,更何况佛菩萨!不要以为佛菩萨不睁眼,你就可以乱来。这样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以后到受果报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我们人有种种执着,放不下,就因为被关到五蕴的笼子里,不能出去,生出种种执着,种种分别,种种妄想,所以不能了生脱死。在佛教里说有八苦,以前已讲过三苦,故今天讲讲八苦。 八苦总括来说有八种,实际上何止八种,而是有无量无边的苦。 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这八种苦是世界上害人最甚的。

(一)生苦:人生来已经受很多苦难了,在母腹中,母吃凉物,就像住在冰山中。吃热的东西,就像住在火山中。有种种不如意事发生。到出生时,犹如被两大山夹住,故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叫,只会说:‘苦!苦!苦!’想说很苦,但也不会说话,只会哭叫。人若无身体,就不会有苦痛之感觉;但有身体,就有种种苦痛。刚出生时的苦,犹如生龟脱壳,痛苦难忍!

(二)死苦:有生就有死,到死时四大分张,被业风所牵,痛楚难言。

(三)病苦:人体乃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和合而成。若火多了,水就少了;或风多了,土就少了;或水多了,火就少了。四大不调合、不均匀,身体就会有病,有病就有痛苦。有人头痛,或脚痛,或胳臂痛,或腰痛,或有心脏痛,或有脾病、肾病,各从其类,各有各的来源。若好色,肾就会有病。贪财多了,就会有心病。脾气大,肝就会有病。生恼怒,肺就会有病。尽怨人,脾就会有病。心、肝、脾、肺、肾病,是由恨、怨、恼、怒、烦所起。恨人就伤心,怨人就伤脾,恼人就伤肺,怒人就伤肝,烦人就伤肾。这四大不调,是由恨、怨、恼、怒、烦,及七情在作怪。或者喜太多,或恨太多,或哀痛太多,或恐惧太多,或欲太多,都能令四大不调,生出种种病。病苦就容易老,故接下来有老苦。

(四)老苦:老时,眼花耳聋,牙掉,腿不听指使,身也做不得主。 这是生、老、病、死苦,这四种苦都是令人不自在,令人生很多烦恼。

(五)爱别离苦:人为什么做人?就因为有爱,才到这五浊恶世来。 若爱减轻了,就会生到其他世界中,如极乐世界或琉璃世界,或其他世界。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极乐。’业尽情空就是佛,业重情迷是凡夫,被情爱所迷,打不破关头,以为是无上的。世人认为男女爱情是最有价值。其实爱越重,情越深,被缠迷的就越重,有人明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越要往里钻。男女一长成,就想赶快结婚,走这条老路。 爱是一种情牵物累。有人爱财,也有人爱色。财属于身外之物,色是精神上之需要,情牵物累也是因为爱,精神痛苦不自在,受了打击,皆因这爱。故有爱别离苦,本来两人相爱,如胶如漆,如鱼得水。但有种特别的境界来了,迫不得已要分开,这种极度难舍难分的场面,非常痛苦。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不容易制止。

(六)怨憎会苦:人若有缘,一见面谈话皆很融洽,做事也不冲突。但有一类的人,一见面就无缘,就讨厌对方。故要远离对方,到别处去。但到了别处,又碰到对方。越怨憎他,却又越碰到对方,这也是精神上之苦。

(七)求不得苦:有所求就有所贪,贪不到就生出种种烦恼,这也是苦。求名、求利、求财、求色,皆求不得是苦,不能遂心满愿,随心如意。纵使求而得了,也不能算是乐。譬如钱,未得之前,就患得之;已经得了,又患失之,故昼夜提心吊胆。所以求得也是苦,求不得更是苦。其余之物,也是如此类推。未得前,患得之;得后,又患失之,总是觉得不平安、不快乐、不自在。

(八)五阴炽盛苦:五蕴:色、受、想、行、识,又叫五阴,都是不容易降伏,很不容易看空的。 这五蕴炽然而盛,如火般,烧得精神痛苦万分。 这八苦令人烦恼万分。你若有安心法、安身法,这八苦就能漠不相关了。故说:‘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无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各宗要略——三论宗

史略 宗是宗旨,一人所主张的学说,一部经论的理论系统...

要想得菩萨保佑,要先自己保佑自己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

星云大师独白:有苦不能说 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

一九八五年,我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来,将寺务交给...

【推荐】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

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受戒吗

问: 请问在网络前可以受戒吗?哪些戒可以在网络上受?...

你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在你愁眉苦脸度日之际,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曾国藩是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七十世孙。他是中国近代政...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宣化上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

会说不如会修的

刚才各位皈依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佛法僧...

宣化上人:七圣财

《地藏经》中有位财首菩萨,他是无毒鬼王所修成的。财...

若想真修行,就不要打妄想

老子说: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我们要学愚...

【佛教词典】二种无倒建立

【二种无倒建立】 p0033   瑜伽十三卷二十三页云:又...

【佛教词典】血手

【血手】 p0635   法蕴足论一卷七页云:何名血手?谓...

弥勒菩萨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大安法师:为什么要讲儒道之类的书

问: 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

饥寒困苦爱易除,义无反顾往极乐

贫穷之人是由于多生多劫没有种植善因,所以今生穷苦潦...

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

【推荐】十全十美的投资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手头有一笔小钱儿,却不知道该...

练气功后经常出现幻觉幻听该怎么办

问: 我爸爸十多年前练气功后经常出现幻觉幻听,神智...

【推荐】观世音菩萨

《一》前言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

指责别人时,要先承担三倍责任

一位后生到寺庙里向方丈求教,谈起世态炎凉,颇有感慨...

丑脸人与丑脸比丘

自古以来,天下父母都是爱护子女;但是却也有少数人违...

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

极乐六尘皆说法

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