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常住妙等引心。何等为十?一者、善行身念处;二者、善行受念处;三者、善行心念处;四者、善行法念处;五者、善行境界念处;六者、善行阿兰若念处;七者、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八者、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九者、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十者、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善行身念处?谓若菩萨所有身中从我所起罪不善法,以其胜慧审细思择,皆悉远离。又复观察身诸过失,下从足心上至顶门,筋脉缠缚,遍观其身,而悉无我,不得暂停败坏之法,是身不净,诸不成熟臭秽可恶,众恶色相共所积集。菩萨作是观时,若身中身贪爱诸欲,身计我想身所执着,是等诸法悉不可得。以是缘故,与身俱者诸不善法不得自在,余与身俱一切善法而得自在。如是名为善行身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受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所有诸受皆悉是苦。云何愚人,于中颠倒计以为乐?诸愚痴者不识苦乐,唯诸圣人悉知是苦,菩萨自能勤行断苦受已,复教他人亦悉同己如是修学。』菩萨作是观时,又于彼受不生染爱,不起瞋恚,自勤行已,复令他人亦如是学,如是名为善行受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心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以苦为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是心动摇不得暂停,如风轻转,而为烦恼最初根本,亦复为诸随烦恼缘,开恶趣门破坏善趣。又复为缘生贪瞋痴,与一切法为胜主宰,一切法中心为先导,若心有知,即一切法亦有所知。心如画师画诸物像,心不见心,心能积集善不善业,是心循环如旋火轮,是心迅转其犹奔马,心如野火炽焰烧然,心如大水滋长众物。』菩萨作是观时,而实其心不得自在,诸菩萨者自能调伏,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如是名为善行心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法念处?谓若菩萨于不善法如实了知,所谓贪瞋痴等及所依止,贪之对治余不善法,瞋痴对治诸不善法。菩萨于是不善法中,勤断除已,即能了知一切善法。于善法中,起心爱乐住正念处,而于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如是修学,如是名为善行法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境界念处?谓若菩萨于诸可意及不可意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不生贪着、不起恚心。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不应于此无体相法中而生贪着,若生贪者即是愚人,具愚痴性是不明了性,是不善性。如佛所说,若生贪者,即起染着愚痴计执,不能分别善不善法,以是缘故堕恶趣中。』菩萨又作是念:『我今不应于此空法之中而起恚心,起恚心者,即不能忍发生瞋恚,为诸圣人之所讥毁,同梵行者而共厌弃。』菩萨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着所得,菩萨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学,如是名为善行境界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阿兰若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修无诤行及寂静行,是即名为住阿兰若处。有诸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他心通者,能知我心及心所法。是故我今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及异思惟,于一切处亦复常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起心爱乐增广修习。』如是名为善行阿兰若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谓若菩萨入于王都国城聚落之时,当起菩萨所行之行,于诸非处皆悉舍离,非出家人所应行处,亦悉舍离。何等是非出家人所应行处?所谓王官之舍、博弈之会、酒肆欢宴、歌舞倡伎所住之处,及余一切非出家人所应行处,当远离之而悉不往。如是名为善行王都国城聚落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谓若菩萨于诸名闻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随所起心而乃受之。然其所受,不起贪爱,不生取着,复不计执,不作己有之想,不起我所之相,随其所得即与一切有情共之,诸苦恼者济其资养。以是缘故,乃于名闻利养等事,不生高举,不起我慢,不恣骄逸。菩萨作是思惟:『诸有名闻利养等事,若自若他,暂时所起而不久停,以暂起故,于一切时及一切处悉无所得。谁诸智者,于此无常不久不坚不安隐法中,生染爱心及生高举我慢骄逸。』如是名为善行名闻利养等事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谓若菩萨作是思惟:『所有过去一切如来皆如是学,如是学故,已成正觉入大涅槃;未来世中一切如来皆如是学,如是学故,当成正觉入大涅槃;及现在世一切如来亦如是学,如是学故,现成正觉入大涅槃。以是缘故,于此学门起清净心,而生尊敬勤勇修习。』如是名为善行如来施设学门念处。

「云何是菩萨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谓若菩萨以正念故,善能了知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杂染等法。何因所起,何缘所生?菩萨悉知如是因起、如是缘生,以了知故而悉远离,如是名为善断烦恼及随烦恼杂染念处。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住妙等引心。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着粪扫衣。何等为十?一者、坚固誓愿;二者、谦下其心;三者、不生疲倦;四者、离诸有着;五者、不观过失;六者、唯观功德;七者、不自赞誉;八者、不毁谤他;九者、戒行具足;十者、圣贤亲近。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誓愿坚固,乃至圣贤亲近?谓若菩萨自有净信志意具足,为诸如来之所信许,设或遇于护命因缘,亦不破毁所发誓愿,能于誓愿无所改转。由能坚固彼誓愿故,即能谦下其心不生我慢。心谦下故,能以一切人所嫌弃粪扫之物而悉取之。取已洗涤治染缝缀,不生厌恶而不疲倦。不疲倦故,随所作已离诸有着,乃至胜业修进得成,而能于此粪扫之衣不观过失。虽云此衣坏烂故弊复多蚤虱,若被于身而生垢污,菩萨终不观其过失。何故此衣唯观功德?谓此粪扫衣者仙人所服,离欲圣者亦悉随顺,顺圣种故,佛赞吉祥,佛所称叹。以是缘故,不自赞誉不毁谤他,由离自赞不谤他故,即得戒行具足。清净戒具足故,一切圣贤之所亲近,诸佛称赞,及诸菩萨之所守护,人、非人等而共佑助,诸婆罗门及刹帝利,一切人民咸来礼敬,同梵行者而悉咨嗟。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着粪扫衣。」

尔时,除盖障菩萨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具广大心,何故行斯麁劣行耶?」

佛言:「善男子!菩萨为护世间随顺转故,乃行斯行。善男子!菩萨有具大势力者、有不具者,为彼不具大势力者,令起对治未生烦恼,故行斯行。

「又,善男子!于汝意云何?汝谓如来行解为广大邪?为浅劣邪?」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无此辩不堪酬对。所以者何?无能测度如来行解之者,以如来无法可证、无法可见,是故如来无有少法可为行解。」

佛言:「善男子!于汝意云何?汝谓如来以何缘故,于四大洲中诸人非人,及余劣信解者,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众中,现斯麁劣之行,及于彼前称赞头陀功德?」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为欲化度诸有情故,及为初住大乘菩萨令起对治未生诸烦恼故,乃行斯行。」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诸有大力菩萨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着粪扫衣,斯亦非为下劣麁行。以是缘故,菩萨常着粪扫之衣。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但受三衣。何等为十?一者、喜足;二者、少欲;三者、远离希求;四者、离所积聚;五者、离积聚故无所坏失;六者、无坏失故离诸苦恼;七者、离不悦意;八者、远离愁叹;九者、无所受;十者、勤修习故而得漏尽。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喜足,乃至勤修习故而得漏尽?谓若菩萨随所得衣便生喜足,由喜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无所希求离诸积聚,无积聚故而无坏失;无坏失故,即离坏失所生苦恼;离苦恼故无不悦意,离不悦意故乃无愁叹;无愁叹故而无所受,无所受故勤行修习,乃得漏尽。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但受三衣。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不随他行。何等为十?一者、不随贪行;二者、不随瞋行;三者、不随痴行;四者、不随恚害行;五者、不随悭嫉行;六者不随我慢行;七者、不随求他知识名称事行;八者、不随希取利养事行;九者、不随恭敬天魔而行;十者、不随高举染爱而行;如是名为不随他行。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不随他行。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行乞食。何等为十?一者、为欲摄受有情故行乞食;二者、次第而行乞食;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四者、喜足而行乞食;五者、为欲分布而行乞食;六者、不耽着故而行乞食;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为令善品得现前故而行乞食;九者、令得圆满诸善根故而行乞食;十者、离身想故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摄受有情,乃至离身想故而行乞食?谓若菩萨见诸有情受苦恼者善根微少,为欲摄受令其具足诸善根故,而行乞食。菩萨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时,当住正念端直其身,进止可观威仪有则,诸根寂静如理瞻视系念善法。

「所行乞食依其次第,终不弃舍贫窭之舍而从富乞,谓于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居士、诸大族舍,从一至一次第行乞,所获饮食知量止足,唯除异处而悉不往。谓异处者,恶犬、畜家及有新生犊子之舍,破坏净戒堕畜生中能起娆乱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弃,如是等处皆悉远离。

「由其次第行乞食故,不生疲倦亦无讥毁,于彼有情不生染爱不起瞋恚,亦不厌弃。所得之食,随应而受便生喜足,受已还复所居僧坊,收其衣钵盥手濯足,于如来像前或如来塔前,尊重恭敬作供养已,入自舍中以所乞食而为四分: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于贫苦有情、一分当施堕恶趣者、一分自食。菩萨虽受其食不生染爱,不起骄逸亦不取着,其所受食但为资养身故,亦不令其身极羸瘦亦不沉重。何以故?若极羸瘦妨修善法,若极沉重增长睡眠。菩萨为令善品得现前故,随受食已发起精进离诸懈怠,渐当修进菩提分法令得圆满,以其修进菩提分法得圆满故不起我执,无我执故,乃至能以身肉施诸有情。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常行乞食。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三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一坐法。何等为十?一者、一坐菩提场中,诸魔惊怖而永不动;二者、证出世定而永不动;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动;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动;五者、证悟空性而永不动;六者、如实觉了诸法而永不动;七者、得圣道法而永不动;八者、住于实际而永不动;九者、证真如性而永不动;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动。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谓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萨一登其座而永不动,是即名为一坐之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得一坐法。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受一食。何等为十?一者、不生贪恣;二者、不起染着,所谓一受食已,若时非时余诸所有资身之食,不应受者不复受之,谓苏油、石蜜、根茎华果,种种美味而悉不受;三者、若见他人受苏油等诸美味时,不生恚害之心;四者、不生嫉妬之心;五者、菩萨若于非时婴缠重病,所应食者为疗治故而当受之;六者、菩萨若命有难,所应食者而当受之;七者、菩萨若于善法有障难时,所应食者而当受之;八者、菩萨受已不悔;九者、菩萨受已不疑;十者、菩萨随所受时当作药想。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常受一食。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住阿兰若处。何等为十?一者、久修梵行;二者、善解律仪;三者、诸根圆满;四者、具于多闻;五者、有大力能;六者、离于我执;七者、犹如野兽;八者、身得远住;九者、寂静现前;十者、无所厌离亦无爱着。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久修梵行,乃至无所厌离亦无爱着?谓若菩萨于佛最上法律之中,舍家出家三轮清净,戒行具足体性善巧,妙解律仪进止轨范,于佛所说上中下法诸有修学,不假他缘善自解了,谓即教义及出离法。又知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于如是处所应远离,于如是处所应恭敬而悉能知。又于其罪可讥毁者,广陈忏悔亦不覆藏。又知是处有罪、是处无罪,若轻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又知世间所造业因感异熟果,如实成办悉了知故,如是菩萨诸根不减身分圆满,身圆满故即能栖止阿兰若处。依彼住故是处寂静无诸娆恼,非近非远乞食易得,甘泉清洁取不为劳是处可乐,树林青翠华果茂盛而悉具足,离诸虫兽龛岩安隐虽高而平,快乐调适閴然无侣。

「菩萨依止如是寂静阿兰若处,得安住已,以所习诵及先所闻诸有典教,昼夜持诵六时无间,音韵调畅不高不低,容止寂然心不外缘,而悉清净息诸境界,思惟教义离于睡眠。

「若时住彼阿兰若处,或有国王及诸王臣,并余沙门婆罗门等,诸刹帝利、一切人众来菩萨所。即时应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善来大王!今可就坐。』乃为随宜敷设其座。若王坐时已即当坐,若王不坐随所应立。又复观王,若见诸根有所动乱,即时赞言:『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统大国界,王之境内多有持戒具大德者,复有多闻沙门婆罗门等而共栖止,亦无盗贼王官等事而为娆乱。』又复观王诸根善寂,举止安详堪所授法,即为宣说种种之法。王若不乐种种法时,即当为说诸可厌离随顺之法。若复不乐厌离法时,即当为说如来其有广大威德殊胜之法,或余婆罗门、刹帝利等,一切人众诸有来者,随其所应皆悉如是。菩萨由此具多闻故,有大势力能善说法,令其闻者生大欢喜,发起清净爱乐之心。

「菩萨由是具势力故,即能发起,为诸有情对治烦恼,获得多闻及大势力,是故即能离于我执,离我执故住阿兰若,自在无畏不生惊怖,乃于是处现前寂静,离于愦閙犹如野兽。然其菩萨不同野兽常生惊怖及有过失。何以故?而诸野兽远离于人及人所居,避走远去以护命故。

「菩萨远离愦閙之处,但为不杂一切世间,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愦閙等事虑其散乱,于誓愿心有所障难。以是缘故,修止息行已得现前寂静,由寂静故,即能见于阿兰若处有胜功德。由见功德住寂静故,即无厌离亦无染着。是故能成无所厌离无染着法,是为菩萨久修梵行,乃至无所厌离亦无染着。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善住阿兰若处。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树下坐。何等为十?一者、不得极近聚落依树下坐;二者、不得极远聚落依树下坐;三者、不于棘刺丛林树下而坐;四者、不于藤蔓缠缚树下而坐;五者、不于枯叶树下而坐;六者、不于有猕猴处树下而坐;七者、不于有飞鸟处树下而坐;八者、不于恶犬住处树下而坐;九者、不于近道路处树下而坐;十者、不于恶人住处树下而坐。何以故?菩萨若能离如是处依树下坐,即身得轻安心生适悦。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树下坐。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露地坐。何等为十?一者、于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二者、不依树林下坐;三者、不依草积处坐;四者、不依山腹间坐;五者、不依河岸坎侧处坐;六者、不置御寒之具;七者、不置障风之具;八者、不置却雨之具;九者、不置辟热之具;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善男子!菩萨虽常露地而坐,或时身为重病所婴胑体羸弱,应当于彼僧坊中住。菩萨尔时,乃作是念:『如佛所说,为令对治烦恼不起及离取着故,佛赞说头陀功德;我今亦然,虽处僧坊,但为断除烦恼离爱着故,复为摄受诸施主故,又虽处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露地坐。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塚间住。何等为十?一者、菩萨随于处处得好住止皆生厌离;二者、于一切时常起死想;三者、常起残余之想;四者、遍观赤色之想;五者、遍观青瘀之想;六者、遍观脓血之想;七者、遍观膖胀之想;八者、观于乾燋之想;九者、观于离散之想;十者、常观骨锁之想。

「善男子!塚间住者,诸菩萨等常起慈心,广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净修持具足而不食肉。何以故?而诸塚间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见菩萨若食肉时,不起清净爱乐之心返生娆恼。

「又,善男子!塚间菩萨若入僧坊,先当诣于如来塔前恭敬礼拜,次当礼奉耆年尊者,后应问讯少年苾刍,不坐众僧床敷坐具。何以故?菩萨为护世间相故。又复住于塚间菩萨随顺圣者,违背世间诸愚夫等。若有苾刍独居之者,以己床座而来,奉彼塚间菩萨请就于座。菩萨尔时坚辞不坐,然复审察斯苾刍意后无变悔,乃至观于余苾刍众不生毁谤,而可就坐。即时亦当卑下其心,与旃陀罗童子等无有异。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塚间住。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能常坐。何等为十?一者、不为逼恼身故常坐;二者、不为逼恼心故常坐;三者、不为离睡眠故常坐;四者、不为身疲倦故常坐;五者、菩萨为欲圆满菩提行故常坐;六者、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七者、为令圣道得现前故常坐;八者、为登菩提场故常坐;九者、为利诸有情故常坐;十者、为断诸烦恼故常坐。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能常坐。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随宜敷座。何等为十?一者、不耽着床座;二者、不自敷设床座;三者、不令他人敷设床座;四者、不作相故敷设床座;五者、或于他处若草若叶随得便坐;六者、于诸方处,若有毒虫蚊虻等类所居窟穴,当远避之不应敷座;七者、菩萨卧时右脇着床,累足而卧以衣覆身,正念正知专作明想专念起想;八者、不着睡眠乐味;九者、右卧疲倦不左回转,而更求于睡眠之乐,但为资养诸大种故;十者、常念诸善品法而得现前。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随宜敷座。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成瑜伽行。何等为十?一者、多修不净观行;二者、多修慈心观行;三者、多修缘生观行;四者、于诸过患善能除断;五者、多修空观;六者、多修无相观行;七者、多修瑜伽观行;八者、常能勤加修习;九者、心不变悔;十者、戒行具足。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修不净观行?谓若菩萨独居异处,现前寂静端身详缓,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人间所有一切饮食,若清净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麁粝味,是诸饮食身火所触,皆成不净臭秽可恶。世间愚夫执见违背,于其味中耽染爱着;我等圣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实伺察,于斯等身不应爱染而生耽着。』以是缘故,常当发起厌离之心,是为菩萨修不净观。

「云何是菩萨修慈心观?谓若菩萨独居异处端身详缓,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若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业,于我无状而起怨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于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断灭,使彼悉当坐菩提场。』此是菩萨甚深意乐常所思惟,非但语说皆悉如实,是为菩萨修慈心观。

「云何是菩萨修缘生观?谓若菩萨于已生贪,及已生瞋、已生害心此等法中,作是思惟:『若法有生皆从缘起,即此缘法亦从缘生,能生之缘既属缘法,岂诸智者于此缘生空法之中计有我想?』是为菩萨修缘生观。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四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五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萨于诸过患善能除断?谓若菩萨于自身中所有过患勤行除断,若他身中诸有过患教令断灭,不堪任者即当舍离。何等是过患?所谓于佛法僧不生尊重,及于戒学并诸圣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于是等处不生尊重,自生我慢轻易于他,顺诸爱境逆背涅槃,起于我见,有情、寿者、士夫、养者、补特伽罗等见,执空断见执常无常。不乐诸圣亲附愚人,远离清净持戒之者,尊重供养破戒之者,随逐恶友弃舍善友,毁谤如来甚深经典。复于深经而生惊怖,懒堕懈怠轻贱己身,志性下劣无有威光,亦无辩才非处造恶,不应疑处乃生疑惑,所应疑处而不能疑,盖障缠缚谄诳随逐,惛沉睡眠之所覆蔽。

「乐着利养贪爱种族眷属国土,起诸爱见贪爱众会,复常习近外道典籍,厌离正法破毁誓愿。惯习修作不善之法,于诸善法而不惯习,亲洽于彼非出家人,又复亲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诸外道。不乐阿兰若处,食不知量,而不亲附师尊长宿,凡所习诵亦不知时。

「又复,不知所行方处,微细戒学亦不尊敬,观其小罪不生怖畏,于其痴暗根性之者计为寂静,于其高胜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诸邪执,常出恶言。于诸可爱及不可爱色相之中随顺执着,见瞋恚者不起慈心,见苦恼者不生悲慜,见疾病者不起厌离,见彼死者不怀惊怖。于火宅中不求出离,不能审细伺察其身,不观戒行。何者已作?何者当作?何者现作?而悉不能审细伺察。不应思惟而起思惟,不应计度而起计度,不应追求而起追求,非出离中计出离想,非道之中计正道想,未得所证计已得想。

「世俗所作专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广大善法常所远离,毁谤大乘之法,称赞声闻乘法,毁谤深信大乘之人,称赞修行声闻道人,常与他人而共言讼,常兴斗诤恶口麁言。为性高倨自恃胸臆,碜毒暴恶恣其贪婪,语无诚信轻毁他人,非说而说言多虚妄,爱乐计着诸有戏论。此等是为种种过患。

「菩萨善断如是过患已,离诸戏论勤修空观。菩萨虽复多修空观,然于处处其心流散有所乐住。菩萨即时于诸境处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由境空故,观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观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菩萨又复勤行观察诸相皆空,菩萨虽观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而为对碍,是故乃观无有内相,无内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系心于身亦无外相可得,亦无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系着,外相离故身相亦离。

「由内诸相得断灭已,勤行发起修习意乐,由多修习诸观行故,能常勤修于奢摩他毗钵舍那,所修之行中无间断。所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诸法自性是毗钵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于三摩呬多心欢喜无悔。何以故?若戒清净及戒具足,是即菩萨瑜伽之行。以戒具足故增长瑜伽,戒具足故修习瑜伽,此说名为修瑜伽行。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持如来修多罗教。何等为十?一者、为护正法故听闻受持,不为资财;二者、为守护教故听闻受持,不为利养;三者、令三宝种得不断故听闻受持,不为求他恭敬;四者、为欲摄受安住大乘诸有情故听闻受持,不为名称;五者、为利益无依无救诸有情故听闻受持;六者、为令苦恼有情得安乐故听闻受持;七者、为令无慧眼者得慧眼故听闻受持;八者、为彼住声闻乘者说示声闻道故听闻受持;九者、为彼住大乘者说示大乘法故听闻受持;十者、为自取证无上智故听闻受持,不为求彼下劣乘故。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持如来修多罗教。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持律教。何等为十?一者、善知于律;二者、善知律之仪范;三者、善知律甚深义;四者、善知律微细相;五者、善知应作不应作;六者、善知自性违犯;七者、善知施设违犯;八者、善知波罗提木叉所起因缘;九者、善知声闻律法;十者、善知菩萨律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持律教。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解轨则所行境界威仪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善学声闻学处;二者、善学缘觉学处;三者、善学菩萨学处;四者、于彼一切学处修习具足;五者、于所行轨则得具足已,而能远离非沙门行;六者、以是因缘故,菩萨不于非处非方非时所行;七者、于其沙门轨则所行得具足已,不为诸沙门或婆罗门非理讥毁;八者、令他亦如是学;九者、所行轨则得具足故,容相端严威仪寂静;十者、具足威仪而无诈异。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解轨则所行境界威仪具足。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离悭嫉。何等为十?一者、自为施主;二者、教他行施;三者、赞叹布施;四者、见他施时心生随喜;五者、令余施主庆快利喜;六者、见施他时,不应生念:『此应施我勿施于他,我族应得他族非得。』七者、菩萨发如是心,令诸有情一切皆得济命资具悉获安乐;八者、令诸有情悉能成就胜出世间最上安乐;九者、菩萨作如是念:『我常勤修利有情事。』十者、菩萨作如是念:『我终不起悭嫉之心。』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离悭嫉。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二者、于一切有情起无障碍心;三者、于一切有情起无瞋恼心;四者、为一切有情广行布施;五者、守护戒行;六者、修持忍辱;七者、发勤精进;八者、安住禅定;九者、修习胜慧;十者、积集彼一切智,菩萨如是依无二心之所积集。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有情平等积集故,以一切有情为所缘境而积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证得法性,菩萨自能出离大火宅已,复令他人亦悉出离,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无高下。

「善男子!譬如长者有其六子,而一一子称可父意,慈爱怜惜而悉同等,是等诸子幼无所识复不明了,其父同以方便训育。一时父舍欻然火起,而彼诸子各各异处。善男子!于汝意云何?时彼长者可作是念:『此诸子等令同出邪?前后出邪?』」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长者以平等心怜爱无异,是时诸子虽各异处,以等爱心俱时令出。」

佛言:「善男子!菩萨亦复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圣者。久处生死大火宅中,愚痴无识复不明了,各各散在诸趣之中。菩萨为救度故,随以方便俱时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静界中。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能承事供养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二者、如说修行,是为供养;三者、为诸有情作利乐事,是为供养;四者、摄受有情,是为供养;五者、为诸有情随顺所行,是为供养;六者、不舍誓愿,是为供养;七者、不舍菩萨事业,是为供养;八者、如说能行,是为供养;九者、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为供养;十者不舍菩提心,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来,是故以法供养即为供养如来。又积集如来所说,是即如说修行;发起诸利乐事,是即利乐有情;施作有情事业,是即摄受有情。

「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愿微劣弃舍菩萨事业之者,即不能顺有情行增长誓愿,坚固菩萨事业。又若起虚妄语志意缺减,即不能如说能行。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于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于菩提心有所退失而无所证,即不能不舍菩提之心。何以故?善男子!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无所得亦无所证,是故汝今应如是知,以法供养,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能承事供养如来。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为十?一者、菩萨舍家出家,离诸亲友、眷属、知识,犹如死故摧伏我慢;二者、毁己形好被服坏色,随顺正法故摧我慢;三者、剃除须发执持应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四者、为乞食因缘卑下其心,与旃陀罗童子而无有异故摧我慢;五者、常作是念:『我从他乞,我之身命系属于他。』故摧我慢;六者、我所受食以清净故,诸佛所许故摧我慢;七者、为欲亲近阿阇梨、师长、圣众故摧我慢;八者、我具威仪轨则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见皆欢喜,故摧我慢;九者、于诸未具佛法之者愿当得具,故摧我慢;十者、于彼忿恚恼害诸有情中,我当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摧我慢。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生净信。何等为十?一者、福行成辨;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圆满;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见;四者、不依邪师故得意乐具足;五者、离谄诳故得正行无曲;六者、根性利故而得胜慧;七者、相续清净故得离诸障;八者、远离恶知识故常得亲近诸善知识;九者、常求诸善说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十者、于佛所说法中具大信故而能离诸邪执,了知如来广大威德。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生净信。」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十五


上篇: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下篇:佛说八大菩萨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八佛名号经

八佛名号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佛说五无反复经

佛说五无反复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佛为世尊,...

佛说佛医经

佛说佛医经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人身中本有四病...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佛言:...

佛说瞻婆比丘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

证契大乘经

证契大乘经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唐天...

【注音版】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佛说骂意经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说骂意。十方虫...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在王舍国。国有富...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你有自我概念后,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

杀蛇人的悲剧

印光大师在《放生杀生现报录戒杀放生各文合编序》一文...

那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

我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外婆和母亲都笃信佛教,诚心地...

大安法师:六道轮回就是一个大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过来之后...

佛经前为何要安立「如是我闻」

经典前为什么要安立如是我闻呢?因为当时佛灭度的时候...

受持《金刚经》,前世重罪变轻贱报

读诵、抄写、宣扬《金刚经》的人,在别人轻慢你的时候...

常修梵行,为了临终一念

特别要注意临命终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愿非常重要,那个...

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

问: 法师,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 宏海法...

悭者喜舍

佛陀的大弟子当中,被人赞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

慧律法师《佛教心理学》选摘

因为佛法这种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一切生活上,包括你...

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

这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

钱员外投胎讨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年间。距北京城几十里外有一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