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幻人无作品第十一(卷第四十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问言:『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得萨婆若不?』我当云何答?」

佛告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于汝意云何?眼与幻有异不?乃至意与幻有异不?色乃至法,与幻有异不?眼界乃至意识界,与幻有异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四念处,与幻有异不?乃至八圣道分,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空、无相、无作,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檀波罗蜜,与幻有异不?乃至十八不共法,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世尊!眼不异幻,幻不异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

「世尊!四念处不异幻,幻不异四念处,四念处即是幻,幻即是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垢有净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生有灭不?」

「不也!世尊!」

「若法不生不灭,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是菩萨不?」

「如是!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有生灭、垢净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业,非口非口业,非意非意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以无所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人学。何以故?世尊!当知五阴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阴。」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阴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梦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于汝意云何?如响、如影、如焰、如化五众,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响、影、焰、化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六情亦如是。世尊!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是法皆内空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以是事问佛:「若人问: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得作佛不?」应答言「不得」,幻人虚诳,无有本末。是事易答,何以故问佛?

答曰: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义,须菩提作是念:「诸法一相无分别。若尔者,幻人及实菩萨无异,而菩萨行诸功德得作佛,幻人无实,但诳人眼,不能作佛!」

问曰:

幻人不能行功德,以无心识,云何言「行」?

答曰:

虽实不行,人见似行,故名为行。如幻人以饮食、财物、七宝布施,出家持戒、忍辱、精进、坐禅、说法等,无智人谓是为行,不知是幻。

须菩提作是念:「若如佛说诸法一相无所有,但是虚诳,幻人及实菩萨乃至佛等无有异。如幻人亦幻作佛,行六波罗蜜,降魔兵,坐道场,成佛道,放光明,说法度人;实菩萨行实道,得作佛,度众生,有何差别?」

佛言:「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

问曰:

佛何以不直答,而还问令随意答?

答曰:

须菩提以空智慧,观三界五众皆空,心生厌离;诸烦恼习故,虽能总相知诸佛法空,犹有所贵,不能观佛法如幻无所有,以是故方喻说。

如汝以五众空为证,诸佛法亦尔;汝观世间五众为空,我观佛法亦尔。

是故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幻与色有异不?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若异者汝应问,若不异不应作是问。

须菩提言:「不异。」

问曰:

若色不异幻可尔,幻人有色故,云何言受、想、行、识如幻不异?

答曰:

幻人有喜、乐、忧、苦相,无智人见,谓为有受、想、行、识。

复次,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众虚诳如幻;五受众虽与幻无异,佛欲令解故,为作譬喻。众生谓幻是虚诳,五受众虽有,与幻无异;是故须菩提一心筹量,知「五众与幻无异」。所以者何?

如幻人色诳肉眼,能令生忧、喜、苦、乐;五受众亦能诳慧眼,令生贪欲、瞋恼诸烦恼等。

如幻,因少许咒术、物事、语言为本,能现种种事,城郭、庐观等;五受众亦以先世少许无明术因缘,有诸行、识、名色等种种,以是故说不异。

如人见幻事生着心,废其生业,幻灭时生悔。五受众亦如是,先业因缘,幻生今五众,受五欲,生贪瞋;无常坏时,心乃生悔:「我云何着是幻五众,失诸法实相!」

佛问,须菩提乐说门故,答言:「幻与色不异。」

「若不异,是色法即是空,入不生不灭法中;法若不生不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作佛?」

须菩提作是念:「若尔者,菩萨何以故种种行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知其念,即答:「五众虚诳,但以假名故,号为菩萨。是假名中,无业、无业因缘,无心、无心数法,无垢无净,毕竟空故。」

佛言:「菩萨应如幻人行般若波罗蜜,五众即是幻人无异,从先世业因缘、幻业出故,是五众亦不能得成就佛。何以故?性无所有故。」余梦、化、影、响等亦如是。

问曰:

何以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答曰:

是识,十二因缘中第三事;是中亦有色,亦有心数法,未熟故受识名,从识生六入。是二时俱有五众,色成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六情不离五众,以是故说识即是六情。

问曰:

若尔者,十二因缘中,处处皆有五众,何以但说六情有五众?

答曰:

是识今身之本,众生于现在法中多错。名色未熟,未有所能故不说;六情受苦乐,能生罪福故说。其余十一因缘,故说五众。

复次,佛知五百岁后,学者分别诸法相各异,离色法说识,离识法说色。欲破是诸见,令入毕竟空故,识中虽无五情,而说「识即是六情」;六情中虽不具五众,而说「六情即是五众」。

复次,先世但有心住六情,作种种忆想分别故,生今世六情、五众身;从今世身起种种结使,造后世六情、五众;如是等展转。是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是法内空中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中不可得。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发大乘意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若新发大乘意菩萨,于般若波罗蜜无方便,亦不得善知识,是菩萨或惊、或怖、或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萨行是方便,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受、想、行、识无常相,是亦不可得。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观色无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观色离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色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是时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是无常法,是亦不可得;当为一切众生说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识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苦、无我,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无常相,乃至离想,忍欲乐,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亦不可得;乃至离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不舍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起声闻、辟支佛意,及余不善心,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思惟: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不以空四念处故四念处空,四念处即是空,空即是四念处;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守护故,闻说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者,说色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说受、想、行、识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色苦亦不可得,说受、想、行、识苦亦不可得;说色无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无我亦不可得;说色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眼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说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修四念处法,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乃至说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生此疑,问佛言:「新发意菩萨闻是将无恐怖」?

答曰:

闻无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但空五众法,亦不能行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生疑:「谁当行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

佛言:若菩萨内、外因缘不具足,当有恐怖。

内因缘者,无正忆念,无利智慧,于众生中无深悲心,内无如是等方便。

外因缘者,不生中国土,不得闻般若波罗蜜,不得善知识能断疑者,无如是等外因缘。

内外因缘不和合故,生惊、怖、畏。

今须菩提问是方便,佛答:「一切种智相应心观诸法,亦不得诸法。」

问曰:

方便有观色无常等种种相故不怖畏,今何以但说「萨婆若相应心观诸法故,不恐不怖」?

答曰:

菩萨先来但观诸法空,心麁故生着,今忆想分别观,如佛意:「于众生中起大悲,不着一切法,于智慧无所碍,但欲度众生。以无常、空等种种观诸法,亦不得是法。」

如是观诸法已,作是念:「我以是法度众生令离颠倒」,以是故心不着,不见定实有一法。

譬如药师和合诸药,冷病者与热药,于热病中为非药。

二施中法施大故,是名檀波罗蜜。

五波罗蜜亦如是随义分别。

复次,菩萨方便者,非十八空故令色空,何以故?不以是空相强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从本已来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乃至诸佛法亦如是。

善知识者,教人令以是智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先知无常、空等诸观,今惟说「回向」为异。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随恶知识,闻说是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一切智心,修般若波罗蜜,得是般若波罗蜜,念是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皆得、皆念。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萨婆若心,观色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观受、想、行、识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观眼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乃至观意触因缘生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空有所念、有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离萨婆若心,修四念处,亦念、亦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亦念、亦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方便故,闻是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恶知识,闻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恶知识,教离般若波罗蜜,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恶知识,不说魔事、不说魔罪,不作是言:『恶魔作佛形像来教菩萨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罗蜜为?用修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为?」』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复作佛形像到菩萨所,为说声闻经:若修妬路,乃至优波提舍,教诏分别演说如是经。终不为说魔事、魔罪,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作是语:『善男子!汝无真菩萨心,亦非阿毗跋致地,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说如是魔事、魔罪,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色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空,无我、无我所;眼空,无我、无我所;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无我、无我所;檀波罗蜜空,乃至般若波罗蜜空;四念处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是中无佛、无菩萨、无声闻。』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和尚、阿阇梨身到菩萨所,教离菩萨道,教离一切种智;教离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教离檀波罗蜜,乃至教离十八不共法;教入空、无相、无作,作是言:『善男子!汝修念是诸法,得声闻证,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父母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子!汝为须陀洹果证故勤精进,乃至阿罗汉果证故勤精进,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受无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脚,受诸苦痛!』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眼无常可得法,乃至意无常可得法,眼苦、眼无我,眼空、无相、无作,寂灭、离,说可得法,乃至意亦如是。』用有所得法,说四念处;乃至用有所得法,说佛十八不共法。须菩提!如是魔事、魔罪,不教、不说,当知是菩萨恶知识。知已,当远离之!」

【论】

释曰:

先略说无方便;今欲广说无方便,所谓离一切种智相应心行般若波罗蜜,取是般若波罗蜜定相;五波罗蜜乃至诸佛法亦如是。是自无方便。

又得恶知识教故。

复次,恶知识,大失利益,种种坏人,是大恶因缘故,佛更种种因缘说恶知识相。

恶知识者,教人远离六波罗蜜。

或不信罪福报故,教远离。

或着般若波罗蜜故,言「诸法毕竟空,汝何所行?」

或赞叹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众生何豫汝事?」

如是等种种因缘教令远离,是名恶知识。

复次,恶知识者,不教弟子令觉知魔是佛贼。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势,常憎行道者。佛威力大故,魔无所能;但能坏小菩萨。

乃至作佛形像来坏菩萨行六波罗蜜。

或赞叹、开解、论说,随声闻所应学经法。

或作佛身来语之言:「汝不任得佛。」

或说:「眼等一切诸法空,何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或作辟支佛身,或说:「十方世界中三乘人空,求佛道者,但有空名,汝云何欲作佛?」

或教令远离菩萨三十七品,令入声闻三解脱门中:「汝入是三门实际作证,得尽众苦;汝勤精进,汝为得四果故,何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或作和尚、阿阇梨、父母来,教令远离佛道,空当受是截手、脚、耳、鼻等以与求者;若不与,则破求佛意;若与,则受是辛苦。

或时作阿罗汉比丘被服来,为说:「眼是定无常相、苦,空、无我相、无作,寂灭、离,乃至诸佛法亦如是。」用有所得、取相忆念分别说。

如是等种种无量魔事,不教令觉知,是为恶知识。

「远离」者,以其无利益。如软语贼,转来亲近,近则害人,恶知识复过于是!所以者何?是贼但能害今世一身,恶知识则世世害人;贼但能害命、夺财,恶知识则害慧念命根,夺佛法无量宝。知已,急当身、心远离。

大智度论释句义品第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句义?」

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

「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梦中所见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幻无有实义,如焰、如响、如影、如佛所化无有实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实际,无有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幻人色无有义,幻人受、想、行、识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眼无有义,乃至意无有义。

「须菩提!如幻人色无有义,乃至法无有义;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行内空时无有义,乃至行无法有法空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色无有义,是色无有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无有义,是识无有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眼无处所,乃至意无处所;色乃至法无处所;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内空无处所,乃至无法有法空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四念处无处所,乃至十八不共法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有为性中无无为性义,无为性中无有为性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不生不灭义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净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何法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何法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净故无处所?」

佛告须菩提:「色不生不灭故无处所,受、想、行、识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入、界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四念处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四念处净义毕竟不可得;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净义毕竟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净中我不可得,我无所有故;乃至净中知者、见者不可得,知、见无所有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日出时无有黑闇;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劫烧时无一切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佛戒中无破戒。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定中无乱心,佛慧中无有愚痴,佛解脱中无不解脱,解脱知见中无不解脱知见。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佛光中,日月光不现,佛光中,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磨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光不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何以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菩萨句义,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碍相中,应当学,亦应当知!」

【论】

问曰:

上来佛与须菩提种种因缘破菩萨字,今何以问「菩萨句义」?

答曰:

须菩提破菩萨字,佛不破,言:「菩萨字从本已来毕竟空,但五众中数假名菩萨,而众生以假名为实。」佛言:「假名无实,但从诸法数和合为名。」

复次,诸佛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须菩提因菩萨字空,说般若波罗蜜相;今欲闻佛说菩萨字义,因是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应问因缘无量无边,所谓佛音声有六十种庄严,能令诸天专听,何况人!但音声令人乐闻,何况说大利益义!

须菩提从佛闻是事,未发意人,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意者,未行六波罗蜜,当令行;行者,不清净,当令清净;清净行者,当令住阿鞞跋致地,成就众生,具足佛法,乃至一生补处。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利益故,佛以须菩提为问主,语一切十方世界在会众生。

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处所,亦无我无名。于是中无依止处,即是法空;无我名者,无得道者。」

佛谓:「须菩提!若汝知无我、无我所,得阿罗汉者;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我、无我所。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句义亦如是,行诸法虚空中,无依止着处。」以是故言「无菩萨句义」。

问曰:

何等是「菩萨句义」?

答曰:

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

「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萨埵」,或名众生,或是大心。

为无上智慧故,出大心,名为「菩提萨埵」。

愿欲令众生行无上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此品佛及佛弟子种种因缘说菩萨摩诃萨义。菩提一语,萨埵一语,二语和合故名为「义」。若说名字、语、句,皆同一事无所在。

今须菩提问:「以何定相法为菩萨句义?」

天竺言「波陀」,秦言句。是波陀有种种义,如后譬喻中说。

问曰:

但以「鸟飞虚空」,足明「句义」,何以种种广说?

答曰:

众生听受,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着;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

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如后所说,所谓:

如梦、如影、如响,如佛所化,是事虚诳,如先说;菩萨义亦如是,但可耳闻,虚诳无实;以是故,菩萨不应自高。

如、法性、法相、实际等句,无有定义。

如幻人无五众乃至诸佛法。

如佛无五众乃至一切法。

如有为法中无无为法,如无为法中无有为法,无为法不生不灭等,诸法中无不生不灭相,亦无异相。

如三十七品无清净相。何以故?有人着是三十七品法,即是结使。

如我乃至知者、见者,净相不可得。

问曰:

我乃至知者、见者等云何「净」?

答曰:

种种求觅我相不可得,是名我净,第一义中,无净无不净。譬如洗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尽;是时、非狗非猪,不得言净,不得言不净。我乃至知者、见者亦如是,以无我空智慧,求我相不可得,是时,非有我非无我。

如日出无闇。

劫尽时无一切物。

如佛五众,戒中破戒不可得。

如日月、星宿、真珠等,诸天、鬼神、龙王光,于佛光中则不现,从大福德神通力生故。菩萨句义亦如是,入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

因是譬喻教诸菩萨,当学一切法不取相,无所得故。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一切法?云何一切法中无碍相,应学、应知?」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记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须菩提!是名为一切法。菩萨摩诃萨,是一切法无碍相中应学、应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间善法?」

佛告须菩提:「世间善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尊长。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间十善道。

「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烧相。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

「是名世间善法。」

「何等不善法?」

「夺他命,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非时语,贪欲,恼害,邪见;是十不善道等,是名不善法。」

「何等记法?」

「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记法。」

「何等无记法?」

「无记身业、口业、意业,无记四大,无记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无记报,是名无记法。」

「何等名世间法?」

「世间法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名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明、解脱、念、慧、正忆。

「八背舍。何等八?色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苦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为有漏法?」

「五受众、十二入、十八界,六种、六触、六受,四禅乃至四无色定,是名有漏法。」

「何等为无漏法?」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是名无漏法。」

「何等为有为法?」

「若法生、住、灭;欲界、色界、无色界,五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是名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

「不生、不住、不灭,若染尽、瞋尽、痴尽,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是名无为法。」

「何等为共法?」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是名共法。」

「何等为不共法?」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

「菩萨摩诃萨于是自相空法中,不应着,不动故。菩萨亦应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动故。是名菩萨义。」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先问「世间善法」,后问「出世间法」?

答曰:

先问麁,后当问细;先知世间相,后则能知出世间相。

世间善法者,知有罪、有福果报,有今世、后世,有世间、有涅槃,有佛等诸贤圣,今世、后世,及诸法实相证。所谓:

孝顺父母等,乃至十念;如法得物,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

「沙门」,名为出家求道人;婆罗门,名为在家学问人。

是二人于世间难为能为,利益众生故,应当供养。

「尊长」者,叔伯、姊兄等。恭敬供养,是一切修家法。

布施、持戒、修定、劝导,如初品中说。

方便生福德,如忏悔、随喜,请佛久住不涅槃、转法轮;如虽行空不着空,还修行诸善,如是等方便生诸福德。

十善道乃至四无色,如先说。

十念中,八事如先说。

「善念」者,思惟分别善业因缘,制伏其心。

复次,涅槃是真善法,常系心念涅槃,是「善念」。

「身念」,即是身念处。

与善法相违,是名「不善法」。

「无记法」者,所谓威仪心、工巧心、变化心,及是起身业、口业;除善、不善五众,余五众及虚空、非数缘灭等。

世间法者,五众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十二入:八无记;四三种。

十八界:八无记;十三种。

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善法,凡夫人能得、能成就故;又自不能出世间故,名为「世间法」。

「出世间法」者,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三无漏根,三三昧,如先说。

「明」、「解脱」:「明」者,三明;「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念」者,十念。「慧」者,十一智慧;「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人所不得,名为出世间。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说出世间。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三界系,乃至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漏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为「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问曰:

色如,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是有为,云何是无为?

答曰:

色有二种:一者、凡夫肉眼忆想分别色;二者、圣人心所知色实相如涅槃。

凡夫人所知色,名为色;是色入如中,更不生不灭。

如有为虽是五众,而有种种名字,所谓十二入、十八界、因缘等。

无为法虽有三种,亦种种分别名字,所谓如、法相、法住、实际等。

「共法」者,凡夫、圣人生处、入定处共故,名为「共法」。

「不共法」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相,是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性;无性,故自性空。

菩萨住是无障碍法中不动,以不二入法门,入一切法不动故。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十地经论

十地经论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着菩萨造颂 世亲...

大乘四法经释

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

禅门要略

夫人修禅学慧法门。先明方便。后明正观。方便者凡有五...

佛说诸行有为经

佛说诸行有为经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

佛说梵志女首意经

佛说梵志女首意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阿弥陀佛说咒

阿弥陀佛说咒 那(上)谟菩(上)陀夜(药可反,下同)那谟...

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大唐沙门智严译  我忆过去无...

宗镜录(100卷)

宗镜录卷第一 宗镜录卷第二 宗镜录卷第三 宗镜录卷第...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为富不仁非为贵,见色不乱方为贵

宋朝韩琦任宰相时,买了一个妾姓张,容貌美丽。订立契...

谁主宰吉凶

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

圣严法师:要控制而不是压抑情绪

有句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意思是指,连泥塑的娃...

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决定因素吗

问: 印祖多次提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尤其强...

遵式大师:校量念佛功德说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心念不清净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间刮起了大风,刮倒...

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

【推荐】为何有些人的阴气很重

当我去台北临济寺受在家菩萨戒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去受...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 实相念: 念佛并不是专指口念...

持诵佩戴楞严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圣严法师:怎样读书

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