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三千大千世界诸释提桓因等诸忉利天,须夜魔天王等诸夜魔天,删兜率陀天王等诸兜率陀天,须涅蜜陀天王等诸妙化天,婆舍跋提天王等诸自在行天,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三千大千世界诸梵天王,乃至首陀婆诸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

是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业报生身光明,于佛常光,百分、千分、万亿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数譬喻为比。

世尊光明最胜、最妙、最上第一,诸天业报光明,在佛常光边不照不现;譬如焦炷比阎浮檀金。

尔时,释提桓因白大德须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一切和合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义。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当承顺佛意、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如菩萨摩诃萨所应住般若波罗蜜中。

「诸天子!今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诸天子!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

「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疽、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

「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

「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

「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四念处,以无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檀波罗蜜,以无所得故;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但诸法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

「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亦不可得。

「菩萨虽观一切法,亦无法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问大德须菩提:「云何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云何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不可得?」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回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回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议相,常不可思议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安慰诸菩萨摩诃萨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应报恩,不应不报恩。过去诸佛及诸弟子,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世尊尔时亦在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亦当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

初品中佛放殊胜光明,诸天大集,此间何以更说?

答曰:

有人言:「此是后会。」

有人言:「即是前会。」

天以须菩提善能说深般若波罗蜜,诸天欢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发明,诸天光明不复现。如日出时,星、月、灯、烛,无复光明。譬如焦炷在阎浮檀金边。

「四天王天」者,东方名提多罗吒(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名毗流离(秦言增长),主拘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毗流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

释提桓因:「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释提婆那民。

「须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

「删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

「须涅蜜陀」,秦言化乐。

「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间一梵天王名尸弃,秦言火。

从梵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净居天。

「业报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灯烛、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禅定等清净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

色界天行禅离欲,修习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胜于日月,及欲界报光明。离欲天,取要言之,是诸天光明,皆由心清净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

诸天光明大者,虽无量由旬,于佛光边蔽而不现。

释提桓因见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诸天光,智慧之明亦当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是故言:「一切诸天皆大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义」。

今大福德诸天皆集,欲闻般若义。

「云何是般若波罗蜜」者,是问般若波罗蜜体。

「云何行」者,是问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问深入究竟住。

须菩提受其语,作是答:若人饥渴,给足饮食,感恩则深;菩萨亦如是,发心求佛道,为是人说般若,则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说般若。

未发心者当发;已入圣道者则不堪任,以漏尽、无有后生故,如是等因缘,故言「不任」。

问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发心者,我亦随喜,不障其功德,上人应更求上法」?

答曰:

须菩提虽是小乘,常习行空故,不着声闻道;以是故假设言:「若发心」,有何咎!此中须菩提自说二因缘: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应更求上法。

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耻。

以中间傍及余事故更称问。

「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者,所谓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苦、空、无我,如先说。

观五众能生诸恼,故言「如病」。

有人闻五众如病,谓为轻微,故言「如痈疽」。

有人以痈疽虽难愈,犹或可差,故言「如箭镝入体,不可得出」。

有人以箭镝在体,虽沉深难拔,良方妙术,犹可令出,故言常「痛」、「恼」。

如人着「衰」,常有不吉;五众亦如是,若人随逐,则无安隐。

以有「衰」故常怀「忧怖」。

是五众如与师子虎狼共住,常怀「忧畏」。

是五众无常虚诳等过故,常「不安隐」。

问曰:

五众但有此十五种恶,更有余事?

答曰:

略说则十五,广说则无量无边;如《杂阿含》中呵五众有百种罪过。

问曰:

何以常说无常、苦、空、无我,或时说八事,如病、如痈、疽等,余七事少有说处?

答曰:

人有上、中、下。

为利根故说四,即入苦谛。

中根者说四,则不能生厌心;说如病、如痈等八事,则生厌心。

钝根人闻是八事,犹不生厌,更为说痛、恼等七事,然后乃厌。

利根易度故,常多说四事;钝根人时有可度者,故希说余事。

上八事名为「圣行」,余七事凡夫、圣人共行。

初四入十六圣行故,般若中常说。又说般若,为菩萨利根故,多说圣行。

今问:「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说。

十二入乃至六种等,亦应如是呵。十八界等,亦应具说,诵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诸法,皆是五众别名故,不应不说。

若行者观五众等寂灭、远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此但为般若波罗蜜故,不合上十五说;十五事三乘共故。

声闻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观五众若远离、若寂灭等,但能观无常等,入第三谛,乃能观寂灭;菩萨利根故,初观五众,便得寂灭相。

「用无所得」者,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

复次,释提桓因问般若波罗蜜相,不问五众患厌事,但说般若相。

「般若相」者,不离五众有涅槃,不离涅槃有五众,五众实相即是涅槃。

是故初发心钝根者,先用无常等观,然后观五众寂灭等。

十二因缘亦如是。

复次,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共法;应萨婆若心,以无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罗蜜相。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独是大乘法。

问曰:

应说般若波罗蜜相行,何以故中间说:「诸法诸法更相因缘润益增长」?

答曰:

须菩提上先说「诸法无常等过」,后说「诸法远离、寂灭、无所得空」,然后说「诸法虽空,从因缘和合故有」,次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听者作是念:「上说远离、寂灭、空故,知非常;说十二因缘故,知不灭。而无知者、见者,谁修行是诸法得佛?」

是故说菩萨作是念:诸法空、无我、无众生,而从因缘故,有四大、六识,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消,风能回转,识能分别。是十法各有所作,众生颠倒故,谓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语声,或者谓人语。如火烧乾竹林,出大音声,此中无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虽能动作,无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

前生法,后生法,因缘;或共生因缘,或相应因缘,或报因缘等,常修常集因缘,令果报增长。如春殖果树,随时溉灌,华果繁茂。

以智慧分别,知一切诸法无有作者。

菩萨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因缘。而初发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

问曰:

若初发心回向时无菩提心者,何所回向?

答曰:

般若波罗蜜实相中,诸法非常相、非无常相,非有相、非无相,故不应难言:「回向心已灭无所有,云何与菩提作因」!

若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云何以不生不灭作难:「无菩提心,何所回向!」

复次,佛自说菩提相:「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云何难言:「未来无菩提故,何所回向!」

复次,如〈如品〉中说:「过去世不离未来世,未来世不离过去世,过去世如,未来世如,一如无二」;云何说:「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菩萨闻是赞叹佛法,发心爱乐,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梦无所得故,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能知诸法因缘生果报而无有定相。

释提桓因难:「何以故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可得?」

须菩提不以世谛如幻、如梦说,但以第一义谛说:「是二心皆空,非心相」。

何以故?诸法毕竟空中,无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回向?若有二法,可有回向,譬如乘车西行,南有止宿处,故回车趣向。车与回向处异故,可有回向,不得但有车而言回向,无异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须菩提意谓:「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以非心相故非心,亦无是非心,是故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亦常不可思议,不可筹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则不能生。若初心不净,后不能发净心;如鍊铁不能成金。

佛以须菩提深入因缘般若波罗蜜中,此是般若波罗蜜名也;以能深得诸法因缘故,即以为名。无有违错故,于大众中赞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说深般若波罗蜜!

「安慰诸菩萨心」者,以般若波罗蜜教诸菩萨,汝莫自以烦恼未尽,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废!诸法无碍,初心后心无有异相,但勤精进,则成佛道。

「我应报恩」者,须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诸法实相,得脱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乐说法。

复次,佛有大悲心,乐说法度众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说法度众生,是为报恩。

又知今世尊因过去诸佛得成佛道,是故我亦爱敬过去佛;如子爱敬父故,亦爱重于祖。又亦爱敬过去诸菩萨及弟子,能说法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

须菩提深心信三宝故,说我知今世尊及法,过去诸佛及弟子恩。

法即是法宝,今佛、过佛即是佛宝,诸菩萨及弟子即是僧宝。

六波罗蜜,如先说。

「示」者,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

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教言汝舍恶行善,是名教。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则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经】

尔时,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今当听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如所应住、所不应住。

「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识、识空,菩萨、菩萨空。是色空,菩萨空,不二不别;受、想、行,识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复次,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萨、菩萨空。眼空乃至菩萨空不二不别。

「六尘亦如是。

「地种、地种空,乃至识种、识种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地种空乃至识种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无明、无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无明灭、无明灭空;乃至老死灭、老死灭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无明空乃至老死空、无明灭空乃至老死灭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亦如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空,菩萨、菩萨空,一切种智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菩萨般若波罗蜜中所不应住?」

须菩提言:「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应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以有所得故。不应眼中住,乃至不应意中住;不应色中住,乃至不应法中住;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地种乃至识种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须陀洹果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一切种智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须陀洹果无为相、斯陀含果无为相、阿那含果无为相、阿罗汉果无为相,不应住;辟支佛道无为相、佛道无为相,不应住;须陀洹福田不应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福田不应住。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初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住初发心中,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不应住,乃至我当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应住;具足六波罗蜜当入菩萨位,不应住;入菩萨位已,当住阿鞞跋致地,不应住;菩萨当具足五神通,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菩萨住五神通已,我当游无量阿僧祇佛界,礼敬供养诸佛听法,听法已为他人说;菩萨摩诃萨如是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如诸佛世界严净,我亦当庄严世界,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成就众生令入佛道,不应住;到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所,尊重爱敬供养,以香华、璎珞、泽香、捣香、幢幡、华盖、百千亿种宝衣,供养诸佛,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我当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萨不应住;我当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应住;我当生一切三昧门,不应住;随所欲游戏诸三昧,不应住;我当生一切陀罗尼门,不应住;我当得佛十力,不应住;我当得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应住;我当具足大慈大悲,不应住;我当具足三十二相,不应住;我当具足八十随形好,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应住;须陀洹极七世生不应住,家家不应住;须陀洹命终垢尽不应住,须陀洹中间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证不应住,是人斯陀含一往来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证不应住,斯陀含一种不应住,是人阿那含彼间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阿罗汉果证不应住,是人阿罗汉今世入无余涅槃不应住,是辟支佛不应住;过声闻、辟支佛地,我当住菩萨地,不应住;道种智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种、一切法知已,断诸烦恼及习,不应住;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不应住;作佛事,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涅槃,不应住。

「四如意足中不应住;入是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劫寿,不应住;我当得寿命无殃数劫,不应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庄严,不应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不应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纯是金钢,不应住;使我菩提树当出如是香,众生闻者,无有淫欲、瞋恚、愚痴,亦无声闻、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众生闻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尽,不应住。

「当使我世界中无有色、受、想、行、识名字,不应住;当使我世界中无有檀波罗蜜名字,乃至无有般若波罗蜜名字;当使我世界中无有四念处名字,乃至无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无须陀洹名字,乃至无有佛名字,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法无所得故。

「如是,憍尸迦!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不应住,以无所得故。」

尔时,舍利弗心念:「菩萨今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语舍利弗言:「于汝意云何?诸佛何所住?」

舍利弗语须菩提:「诸佛无有住处。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识中住;不有为性中住,不无为性中住;不四念处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种智中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如诸佛住于诸法中,非住非不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学:我当住不住法故。」

【论】

者言:「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所谓五众,五众相空。」

「五众相空」者,以十八空观故。

复次,《般若波罗蜜经》中说空义,五众相空;但凡夫颠倒故,取五众相,五众和合中取菩萨相。般若波罗蜜中,以众生空除众生,即是无菩萨相;以法空除五众,则无五众相。二空无有别异,故言:「五众空、菩萨空,无二无别」。如栴檀火灭,粪草木火灭,灭法无异。取未灭时相于灭时说,故有别异;于灭中则无异。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不应住」者,所谓五众中不应住。

问曰:

应说如住义,何以故说「不住」?

答曰:

若能于五众中心离不住,则是住义。是故说:「以有所得故不应住。」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先说五众中不应住,不知以何门不应住;今说:常、无常等门中不应住,乃至远离不应住。

问曰:

须陀洹果等无为相不应住,有何次第?

答曰:

菩萨先观诸法空无所有,心退没欲取涅槃,涅槃即是无为相;是故今说「须陀洹果等无为相不应住。」若是须陀洹果无为相,则无法可着,何所爱?何所取?若是有为相,有为相则虚诳无实,亦不应住。是故说「须陀洹果无为相不应住,乃至佛无为相不应住亦如是。」

如菩萨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罗蜜,应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缘功德故,所愿得满。如种良田,则所收益多;如佛说余田果报有量,贤圣田无量,果报亦无量。菩萨闻是须陀洹等福田果报无量故,便欲作须陀洹,以是故说「须陀洹福田不应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问曰:

二乘小故,应过不住,佛福田何故不住?

答曰:

菩萨法,于诸法应平等,若以佛为大,众生为小,则破等法相。

复次,空故,一切处不应住。

复次,菩萨应等心布施;若分别福田,则破大悲,亦破三分清净布施。

「初地中不应住」者,若不舍初地,则不得二地,求大益故,应舍小利。

复次,以着心取相故,不应住。

乃至第十地亦如是。

问曰:

若菩萨摩诃萨法,从初发心应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入法位,入法位故应住阿鞞跋致地,住阿鞞跋致地已,应起五神通、供养十方诸佛,如后广说;今何以故皆言「不应住」?

答曰: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复次,为断法爱故,不应住,不欲违诸佛说毕竟空智慧故,不应住;若以方便不着心,怜愍众生故,虽住,无咎。

乃至八十种随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谓见谛道中信行、法行。

须陀洹,极久七世生;有须陀洹今世烦恼尽,得阿罗汉。

有家家须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间须陀洹,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住六无碍、五解脱中者,皆是须陀洹、向斯陀含。

断欲界六种结,生天上,从天上来生人间,入涅槃,名斯陀含。

断欲界第七分结,名向阿那含。断第八分结,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种子斯陀含,此间死,彼间生,入涅槃。

能断欲界一切结使,名阿那含,此间死,生色无色界,入涅槃,更不复来生。

有今世灭阿那含,有中阴灭阿那含,有即生时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贰吒阿那含,有生无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证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罗汉。

阿罗汉有九种,漏尽舍身时,名入无余涅槃。

过声闻、辟支佛地,住菩萨地;道种智,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断一切烦恼及习,成佛转法轮,三十二相,庄严世界度无量众生,无量寿命,皆如先论议中说。

声闻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寿若一劫、若减一劫;菩萨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恒河沙劫寿,亦得如意。

「三千大千世界纯是金刚」者,余世界虽底有金刚,及佛所行所坐处有金刚,而余处皆无,是菩萨所愿世界皆是金刚。

「菩提树香度众生」者,如先义中说。

问曰:

此中事虽希有,皆可信,无有色、受、想、行、识名字,无檀波罗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难可信!

答曰: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处,树木、虚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诸法实相之音,所有法皆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空、无相、无作等,众生生便闻是音,自然得无生法忍。

如是世界中,不须分别说诸法名字,所谓是五众、十二入等,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乃至诸佛。是世界中众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身,无量光明,一种道,一种果。

「是中不应住」者,菩萨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则生高心,以是故不应取相住。」

此中须菩提自说不住因缘:「诸佛得佛道时,于诸法中不得定实相故,当何所住!」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无所住,当住何处得成佛道?」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之所念,语舍利弗:「诸菩萨皆是佛子,子法应如父所行。」

诸佛心于一切法中无所住,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菩萨亦应如是学,用无所住心行般若波罗蜜。

如诸佛无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毕竟清净故。

诸菩萨亦应随佛住,毕竟清净故,诸菩萨亦应随佛学。

【经】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言语字句所说,尚可了知,须菩提所说言语论义,解释般若波罗蜜,了不可知!」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不解不知耶?」

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须菩提语诸天子:「汝等法应不知,我无所论说,乃至不说一字,亦无听者。何以故?诸字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听者,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字无说。

「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复化作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化人于四部众中说法。于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

「诸天子!譬如人梦中见佛说法。于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法皆如梦,无说、无听、无知者。」

「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深涧,各住一面赞佛法众,有二嚮出。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嚮展转相解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无说、无听、无知者。」

「诸天子!譬如工幻师,于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众,于中说法。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诸法如幻,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

尔时,诸天子心念:「须菩提所说,欲令易解,转深转妙!」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识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识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性;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诸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非深非妙。」

诸天子复作是念:「是所说法中,不说色,不说受、想、行、识;不说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说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说陀罗尼门、三昧门,乃至一切种智;不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说辟支佛道,不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说名字语言!」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如是!如是!诸天子!是法中,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说相,是中亦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以是故,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住须陀洹果,欲证须陀洹果者,是人不离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欲住、欲证,不离是忍。如是,诸天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以无说、无听故。」

【论】

问曰:

诸夜叉语虽隐覆不正,而事则鄙近;说深般若波罗蜜,虽用常辞,而幽旨玄远,事异趣乖,何以相况?

答曰:

诸天适以人所不解况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为喻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伪,情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况,可不须言辩而识,故言尚可了知。今闻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寻之虽深而失之逾远,故以夜叉言况其叵知。

又以夜叉语虽难解,眼见相,传以其言,度其心,则皆可知;譬如深渊驶水,得船可渡。

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

是故诸天子惊疑迷闷。

须菩提答诸天子:「汝所不解者,汝自应尔!是法无所一说,乃至不说一字可着可取;无字无语,是诸佛道。」何以故?是名字皆空,虚诳无实,如破色名字中说。用名字则有语言;若无名字,则无语言。

诸天子作是念:「若无说、若无听,今日和合聚会,为何所作?」

须菩提欲解此义故,以譬喻明之。

诸天子复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转更深妙!」

譬喻以麁喻细,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无定相。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于深般若中迷没不能自出,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不异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今是五众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种智非深非妙。」

诸天子尔时深知须菩提口虽说色,心无所说,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独尔,佛得菩提时亦无说,寂灭相实无说者、听者。是故须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无为法而有;离是法、离是忍,则无须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萨初发心乃至得佛,于其中间,一切法无说、无闻。」

诸观灭故、语言断故「不可说」,不可说故「不可听」,不可听故「不可知」,不可知故于一切法无受无着,则入涅槃。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 功德施菩萨造...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佛说信解智力经

佛说信解智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 江宁...

佛说寂志果经

佛说寂志果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

商主天子所问经

商主天子所问经 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婆伽婆住...

【注音版】观虚空藏菩萨经

观虚空藏菩萨经...

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

普曜经

佛说普曜经卷第一(一名方等本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

佛说伏淫经

佛说伏淫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加婆在...

怎么理解这三种回向

回向有三种。 回己向他, 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其他...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

素全法师:六道就在身边

佛说六道轮回,很多人曾经告诉我说:地狱看不到,饿鬼...

学佛学什么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

吴南浦居士的信佛因缘

《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

善导大师因机施教的故事

一、度化屠户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

宏海法师:2019天津大觉佛子三皈五戒法会

好,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咱们今天也是难得,那从观音...

心外无法,全佛即心,弥陀即我心,我心即极乐

初明性。 序文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

青少年堕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问题,著作《青少年的觉醒》这本书:主...

商人闻法

佛陀从远方的跋耆国游行教化到毗舍离国,住在猕猴池旁...

回光返照,做你该做的事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时第六意识开始修观─回光返照...

大佛的鼻孔

有一位雕塑佛像的工匠,他的手艺远近驰名。 当他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