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大事起品第五十(卷七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不可称事故起、无有量事故起,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等等事故起。」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含受五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含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含受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含受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譬如灌顶王国土中尊,诸有官事皆委大臣,国王安乐无事;如是,须菩提!所有声闻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一切皆在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其事。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

「复次,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不取色、不着色故能成办,受、想、行、识不取不着故能成办;乃至一切种智不取不着故能成办;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着故能成办。」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色不取不着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办?云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着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办?」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见是色可取、可着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见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取、可着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我亦不见是色可取、可着,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着;我亦不见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一切种智可取、可着,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着;须菩提!我亦不见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可取、可着,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着。

「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色亦不应取、亦不应着,受、想、行、识,乃至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亦不应取、亦不应着。」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见、难解、不可思惟比类知;微妙善巧智慧寂灭者可知。

「能信是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菩萨多供养诸佛、多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忍、欲、思惟、筹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佛告欲、色界诸天子:「如是!如是!诸天子!若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诸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受、读、诵、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疾得涅槃,胜求声闻、辟支佛乘善男子、善女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行余经,若一劫、若减一劫。

「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上妙法,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应学;菩萨摩诃萨亦所应学,学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欲、色界诸天子俱发声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名摩诃波罗蜜,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名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量、无等等波罗蜜。信行、法行人八人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菩萨摩诃萨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

是时诸欲、色界天子顶礼佛足,绕佛而去,去是不远,忽然不现,各还本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者,从何处终来生是间?」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不没、不却、不难、不疑、不悔,欢喜乐听,听已忆念,终不远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终不废忘,常随法师。譬如新生犊子不离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闻深般若波罗蜜故,终不远离法师,乃至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口诵、心解,正见通达。

「须菩提!当知是菩萨从人道中终还生是间人中。

「何以故?是求佛道者,前世时闻深般若波罗蜜,书、持、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供养,以是因缘故,人中命终还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菩萨摩诃萨如是功德成就,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书、持、读、诵、正忆念,有是者不?」

佛言:「有!菩萨如是功德成就,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是间,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书、持、读、诵、说、正忆念。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从他方诸佛所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信解、书、持、读、诵、说、正忆念,于彼间终来生此间,当知是人是先世功德成就。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从弥勒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以是善根因缘故,来生此间。

「须菩提!复有菩萨摩诃萨,前世时虽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心有疑悔难悟。须菩提!如是菩萨,当知先世虽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今续生疑悔难悟。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禅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时,不问故续生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毗梨耶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闻羼提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尸罗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檀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虽闻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难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虽闻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难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事而不行;舍身生时,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其心坚固无能坏者,若离所闻时便退失。何以故?先世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时,虽问中事,不如说行,是人或时欲闻、或时不欲闻,心轻不固、志乱不定;譬如轻毛随风东西。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发意不久,不与善知识相随,不多供养诸佛,先世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学禅波罗蜜、不学毗梨耶波罗蜜、不学羼提波罗蜜、不学尸罗波罗蜜、不学檀波罗蜜,不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学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学四禅、四无量心、五神通、佛十力,乃至不学一切种智。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新发大乘意,少信、少乐故,不能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能受持、读、诵、说、正忆念。

「须菩提!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受持读诵、不说、不正忆念,亦不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是人亦不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如说行一切种智,是人或堕二地——若声闻地、若辟支佛地。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读、不诵、不说、不正忆念,是人亦不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亦不如说行。以是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二地中当堕一地。」

【论】

问曰:

上来数说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

处处说甚深,多有所益;凡人不知,谓为重说。

譬如大国王未有嫡子,求祷神祇,积年无应。时王出行,夫人产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产男。」王闻喜而不答,乃至十反。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闻耶?」王曰:「我即闻之,久来愿满故,喜心内悦,乐闻不已耳!」即勅有司赐此人百万两金——一语十万两。

王闻使者言语,语中有利益,非重语,不知者谓为重。处处说甚深亦如是,佛与菩萨、须菩提知大有利益,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不能得底,转觉甚深。听者处处闻甚深,得禅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谓为重说。

复次,深浅无定,随众生解者无深,不解者谓为深。

般若波罗蜜除佛无能遍知故,常言「甚深」。是故佛为众生故说「甚深」,无定甚深相;若定甚深,无人能行。

是故言:「菩萨谓般若甚深,为不行般若波罗蜜。」

甚深因缘,所谓「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

大事等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大事等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含受五波罗蜜等诸法。」

问曰:

五波罗蜜等各异相,云何言「般若波罗蜜中含受」?

答曰:

是中说经中含受。

复次,五波罗蜜等诸法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方便回向故,五波罗蜜等诸法得至佛道。

「灌顶王」如佛;「国事」是种种度众生法;「大臣」是般若波罗蜜。

佛委仗般若波罗蜜成办种种法故,安处禅定,快乐无事。

又如欲除乾薪草木,以火投中,则火力能烧令尽,人便无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不取、不着色等诸法故名「含受」——初染曰「取」,生爱曰「着」。

须菩提问:「云何般若为色等诸法不取、不着故名含受?」

佛于四答中以反问答:「于汝意云何:以智慧眼见是色等法可取、可着不?」

须菩提意念:「若智慧眼见空、无相、无作、无量、不可思议相,云何当答色等法定相可取、可着?」

佛可其所说:「汝未得一切智,不见色等诸法;我一切智人亦不见色等诸法。」是故叹言:「善哉!」

是时诸天子赞叹般若波罗蜜及行般若波罗蜜者,作是言:「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

「智」者,十智。

「断」者,二种断:有残断、无残断;学人有残断,无学人无残断。

「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贤圣智、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问曰:

若诸贤圣智断即是无生忍者,何以言「不如」?

答曰:

信行等人无大悲、舍众生故不如;无方便力,不能于涅槃自反。

譬如众水会恒河俱入大海,欲入海时水势凑急,众生在中无能自反,惟有大力者乃能自出。

复次,诸余贤圣智、断成就,菩萨始得无生忍而力能过之,是故胜。智、断功德虽成就,不及菩萨初忍。譬如大臣功业虽大不及太子。

复次,煖、顶、忍法是小乘初门,菩萨法忍是大乘初门;声闻、辟支佛虽终成,尚不及菩萨初入道门,何况成佛!

问曰:

声闻、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忍」?

答曰:

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

利钝智慧为异;又有无量功德及大悲心守护故胜。

余种种说,是赞般若波罗蜜。

行般若波罗蜜人有上、中、下:下者,闻般若波罗蜜直信听受,不问中义;中者,既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下者,虽得人身,闻般若疑悔难悟,根钝、福薄故;中者,得人身,闻般若,一心信乐,能知义趣,从一日至四、五日心能坚固,过是已往不能信乐,或欲闻、或不欲闻,以其宿世虽解义而不能行,根钝、福薄故;上者,得人身,闻般若,心即深解,信乐不舍,常随法师。

上二种菩萨不能得上地故,当堕二乘,不为般若所守护故。

为更明了是事故,佛于后品中为作譬喻:「如大海水中船破,若得所依则能渡;不得所依则不能渡。」

大智度论释譬喻品第五十一

【经】

佛告须菩提:

「譬如大海中船破坏,其中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死尸,须菩提!当知是人不到彼岸,没海中死。须菩提!若船破时,其中人取木、取器物、浮囊、死尸者,当知是人终不没死,安隐无碍,得到彼岸。

「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但有信乐,不依深般若波罗蜜,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不依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乃至不依一切种智,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须菩提!当知是善男子中道衰耗,是人未到一切种智,于声闻、辟支佛地取证。

「须菩提!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是人依深般若波罗蜜,书、持、读、诵、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有诸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终不中道衰耗,过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男子、女人持坏瓶取水,当知是瓶不久烂坏。何以故?是瓶未熟故,还归于地。

「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不为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所守护,不为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所守护。须菩提!当知,是人中道衰耗,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男子女人持熟瓶取水,若河、若井、若池、若泉,当知是瓶持水安隐。何以故?是瓶成熟故。

「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诸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为禅定、精进、忍、戒、施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须菩提!当知是人不中道衰耗,过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世界、成就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大海边船未庄治,便持财物着上,须菩提!当知是船中道坏没,船与财物各在一处,是估客无方便力故亡其重宝。

「如是,须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守护故,当知是人中道衰耗,失大珍宝。

「大珍宝者,所谓一切种智。

「衰耗者,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人有智方便庄治海边大船,然后推着水中,持财物着上而去,当知是船不中道没坏,必得安隐到所至处。

「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为禅、精进、忍、持戒、施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当知是菩萨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有人年百二十岁,年耆根熟,又有风、冷、热病、若杂病。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能从床起不?」

须菩提言:「不能。」

佛言:「是人或能起者,云何?」

须菩提言:「是人虽能起,不能远行若十里、若二十里,以其老病故。」

「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守护故,当知是人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

「须菩提!如向老人百二十岁,年耆根熟,又有风、冷、热病、若杂病,是人欲起行,有两健人各扶一腋,语老人言:莫有所难,随所欲至,我等二人终不相舍。

「如是,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乃至为一切种智所护,当知是人不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到是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得诸法实相;二者、虽未得实相,于佛道中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

「信」者,信罪福业因缘果报;信行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人虽信佛道,思惟、筹量,心不能忍,是故说「有忍」。

有人虽忍,邪疑未断故心浊不净,是故说「有净」。

有人虽信、忍、心净,而有浅、有深,是故说「深心」。

四事因缘故,一心欲得无上道,不欲余事,是故说「有欲」。

了了决定知无上道为大、世间余事为小,是故说「有解」。

以欲、解、定心故,舍财及舍诸恶心、悭、恚等烦恼,是故说「舍」。

为舍故常能「精进」。

有如是等诸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若身坏命终时,若恶知识沮坏则失菩萨道;世间功德故受世间果报,然后堕声闻、辟支佛地,不能至无上道。

此中佛自说五譬喻:

「船」是行者身;「浮囊等物」即是般若、方便。

「瓶」是菩萨道;般若、方便是「火」。未与般若、方便和合故,不能受持六波罗蜜功德水至无上道;「不补治船」,是菩萨无方便;信等功德宝物,是五波罗蜜等诸善法「船」;「宝异处」者,与本愿乖异,或受人天乐、或堕二乘;「大利」者,所谓一切智等佛法宝。

「老病人」是有信等功德菩萨;不断六十二邪见故名「老」;不断百八等诸烦恼故名「病」;「从床起」者,从三界床起,我当作佛。以邪见烦恼因缘故不能成菩萨道;「二人」者,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经】

尔时,佛语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诸菩萨摩诃萨问佛是事。」

「须菩提!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已来,以我我所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时作是念:『我是施主,我施是人,我施是物』;『我持戒』,『我修忍』,『我精进』,『我入禅』,『我修智慧』。

「是善男子、善女人念:『有是施、是我施』,乃至念:『有是慧、是我慧。』

「何以故?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

「是人不知此岸、不知彼岸;是人不为檀波罗蜜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故,堕声闻、辟支佛地,不能到萨婆若。」

「须菩提!云何求佛道人无方便?

「须菩提!求佛道人从初发心已来无方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

「是人作如是念:『我布施、施是人、以是物施;我持戒、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智慧、如是修智慧。』

「是人念:『有是施、是我施』,以是施自高;念:『有是戒、是我戒』,以是戒自高;念:『有是忍、是我忍』,以是忍自高;念:『有是精进、是我精进』,以是精进自高;念:『有是禅定、是我禅定』,以是禅定自高;念:『有是慧、是我慧』,以是慧自高。

「何以故?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尸罗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羼提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毗梨耶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禅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忆念分别。

「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知此岸、不知彼岸,是人不为檀波罗蜜所护,不为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护故,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故,或堕声闻道中、或堕辟支佛道中,不能得到萨婆若。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或堕声闻地、或堕辟支佛道中。」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道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从初已来,以方便力布施,无我我所心布施,乃至无我我所心修智慧;是人不作是念:『我有是施、是我施』,不以是施自高;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是菩萨不念:『我布施』,不念:『我施是人、用是物施』;不念:『我持戒、有是戒』;不念:『我忍辱、有是忍辱』;不念:『我精进、有是精进』;不念:『我禅定、有是禅定』;不念:『我修智慧、有是智慧。』

「何以故?是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尸罗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羼提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毗梨耶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禅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忆想分别。

「是菩萨摩诃萨知此岸、知彼岸;是人为檀波罗蜜所护、为尸罗波罗蜜所护、为羼提波罗蜜所护、为毗梨耶波罗蜜所护、为禅波罗蜜所护、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为一切种智所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得到萨婆若。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尔时,佛可须菩提意,更说失行因缘:「菩萨虽行信等善法,亦不得无上道,所谓以我我所心行六波罗蜜故。是中无分别此岸、彼岸,以远离相是般若波罗蜜;而分别着行,是为失。」

上佛虽说无方便义,不说无方便名;欲令是事明了故,命须菩提:「云何有方便、无方便?」

内无我我所心,外观一切法空不取相,般若、方便乃至一切种智守护菩萨故,名「有方便」。

「守护」者,五波罗蜜边得功德力,般若波罗蜜边得智慧力;以二因缘故不失道。

大智度论释善知识品第五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禅、精进、忍、戒、檀波罗蜜,先当亲近、供养善知识能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者。

「是人作是教:『汝善男子!所有布施,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莫以色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受、想、行、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檀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取色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受、想、行、识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取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行是深般若波罗蜜时莫贪色。何以故?善男子!是色非可贪者;莫贪受、想、行、识。何以故?受、想、行、识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莫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莫贪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莫贪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莫贪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一切种智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莫贪辟支佛道;莫贪菩萨法位;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可贪者。

「『所以者何?诸法性空故。』」

【论】

问曰:

须菩提问新学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萨久行微妙事——所谓「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答曰:

诸法性空有二种:一者、大菩萨所得;二者、小菩萨所学柔顺忍,以智慧发心。

此中但说小菩萨所学空。

复次,有实智慧气分,佛数为菩萨;若无者,虽久行余功德,不数为菩萨。

譬如佛说声闻法中顶法相:于三宝中有少信是名「顶法」;是信过煖法,修禅定生,以色界心得,于佛无碍解脱是为小,于凡夫为大。

如是新发意菩萨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受化,名为「新学」;过五波罗蜜功德,于凡夫为大,于佛为小。

复次,佛不直说诸法性空,先教供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为说五波罗蜜功德。善知识虽种种教化,佛但称其不坏法——所谓于色等诸法不贪、不着、不取。

譬如金翅鸟子始生,从一须弥至一须弥;菩萨亦如是,初学能生如是深智,何况久学!

又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安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六道众生,着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种种忧苦愁恼,着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救众生生死中种种苦,亦为断是苦故而为说法;众生闻法,渐以三乘而得度脱。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生老病死相、忧悲愁恼法,着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一切法无依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法无依处?」

佛言:「色不相续即是色无生,色无生即是色不灭,色不灭即是色无依处;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如是法:色究竟相非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非是一切种智。须菩提!如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如究竟相者,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究竟相中无有分别;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乃至是一切种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难事。

「如是观诸法寂灭相,而心不没不却。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诸深法我应如是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寂灭微妙法当为众生说。』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名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受、想、行、识前后际断;乃至一切种智前后际断。以是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断。须菩提!是一切法前后际断故,即是寂灭、即是妙宝——所谓空、无所得、爱尽无余、离欲、涅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寂灭微妙法为众生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受、想、行、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十二处、十八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

释曰:

须菩提发希有心白佛言:「诸菩萨未断烦恼、大悲未具、未得阿鞞跋致知诸法本性空,而能发无上道心,是事甚难。」

佛可其言:「如是!」

更赞菩萨希有因缘,所谓菩萨安稳世间故发心。

「安稳」者,能破一切烦恼,究竟不变失。

譬如良药能破病,不问甘苦,以能究竟除病安稳故。佛能使众生常安稳,不期一世、二世。世间乐者,有法虽安稳而不乐;有法今世苦、后世乐,如服苦药腹中安稳、口中不美。是故说佛能与今世、后世乐。

六道无常相故非安稳,是故说「出六道」名「安稳」。

世间乐着因缘故,久后必生忧恼,不名为乐;涅槃乐始终无变故,说离忧苦为乐。

「救世间」者:如人为怨贼所逐,若亲戚、若官力能救;众生亦如是,恶罪诸烦恼因缘及魔民所逐,惟诸佛能说法救护。

「世间归」者:如人遇暴风疾雨,必归房舍;世间种种邪见烦恼等、身心内外苦恼老病死诸忧苦等,若归佛,佛以种种因缘拔其忧悲苦恼。

「依处」者:一切有为法从和合因缘生故,无有自力、不可依止。众生为苦所逼来依止佛,佛为说无依止法。「无依止法」者是真实,所谓无余涅槃,色等五众灭更不相续;不相续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毕竟空,无依止处。

问曰:

若无依止处,何以说「依止」?

答曰:

依止有二种:一者、以爱、见等诸烦恼依止有为法;二者、清净智慧说依止涅槃。烦恼见故说无依止。

「究竟道」者:所谓诸法实相、毕竟空。

色等法,前际中无,后际中亦无;现在中,凡夫人忆想分别,业果报诸情力故有颠倒见;圣人以智慧眼观之皆虚诳不实。如前、后,中亦尔;若无先后,云何有中?

能如是为众生说法,则安处众生于究竟第一道中。

「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如究竟道中破。入前后空故,中间亦空。

「水」者,三漏、四流诸烦恼及业果报中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取,所谓涅槃,是为洲。

众生没在四流水中,佛以八正道船,引着涅槃洲上。

如是种种因缘接度众生名为「将导」。

◎【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说受、想、行、识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受、想、行、识空相,非趣非不趣;乃至一切种智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一切种智空相,非趣非不趣。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

「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相,是趣不过。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作,是趣不过。何以故?无作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起,是趣不过。何以故?无起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梦,是趣不过。何以故?梦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幻、趣嚮、趣影、趣化,趣是趣不过。何以故?是化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量、无边,是趣不过。何以故?无量、无边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与不取,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与不取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举不下,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举不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增不减,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增无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来不去,是趣不过。何以故?不来不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着不断,是趣不过。何以故?不着不断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我、众生、寿命、人、起、使起、作、使作、知者、见者,是趣不过。何以故?我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有常,是趣不过。何以故?常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乐、净、我,是趣不过。何以故?乐、净、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常、苦、不净、无我,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常、苦、不净、无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过。何以故?欲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瞋事、痴事、见事,是趣不过。何以故?瞋事、痴事、见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如,是趣不过。何以故?如中无来无去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是趣不过。何以故?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中无来无去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平等,是趣不过。何以故?平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动相,是趣不过。何以故?不动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何以故?色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受、想、行、识,是趣不过。何以故?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须菩提!一切法趣檀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檀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尸罗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尸罗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羼提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羼提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毗梨耶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毗梨耶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禅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禅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般若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般若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内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内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无法有法空,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法有法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趣不过。何以故?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趣不过。何以故?一切种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趣不过。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乃至佛,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乃至佛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谁能信解者?」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先于诸佛所久行六波罗蜜、善根纯熟、供养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辈人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有何等性、何等相、何等貌?」

佛言:「欲、瞋、痴断离,是性、相、貌;是菩萨摩诃萨则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上诸事中略说,今「趣」中何以广说?

答曰:

「趣」是总上九事之会归,是故多说。

复次,安乐等及趣皆同一义,俱出众生着涅槃故。若事事广说则不可尽,「趣」最在后故广说;当知余者亦皆应广说。

「色等法趣空」者,如虚空但有名而无法;色等法亦尔,终归于空。诸法究竟相必空故,余者皆虚妄。如人初虽有善言,久久乃知情实;色等诸法亦如是,入无余涅槃时与虚空无异,当知先亦如是,但凡夫颠倒果报故见异。一切法无有过出空等诸相;如人欲出过虚空不可得。

我等十六名,皆因五众和合假有此名,无有实法,云何当有趣、非趣?

若常、净、乐、我等四颠倒破四圣行。如常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色等诸法亦如是。

如常等不可得,无常等从常等出故亦不可得。是故说「一切法趣常等、趣无常等」。

须菩提问佛:「是法甚深微细,谁当信解者?」

佛答说:「久行等因缘能信。」

更问:「久行等人有何等相?」

佛答:「是人离三毒心,亦不见是离,深入诸法实相故。」

问曰:

是人未得无生忍法,云何言「断三毒」?

答曰:

「断」有二种:一者、根本断,二者、薄少断。

此中说薄少断。行者不分别是断、是烦恼。何以故?烦恼相颠倒不定故,烦恼即是断,是故言「离」。

大智度论释趣一切智品第五十三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解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趣何所?」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解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趣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能趣一切种智者,则为一切众生所归趣,修般若波罗蜜故。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即是修一切诸法。」

「世尊!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受修、坏修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何等法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世尊!色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我乃至知者、见者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世尊!檀波罗蜜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乃至般若波罗蜜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色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乃至一切种智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尔时佛告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应当验知!若菩萨摩诃萨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不着,当知是阿鞞跋致;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中不着,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中不着,当知是阿鞞跋致。」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非趣、非不趣,须菩提何以故问「行般若者趣至何处」?

又佛何以答「趣萨婆若」?

答曰:

外道言:「诸法从因趣果、从先世入今世、从今世趣后世。」

破是常颠倒故,言:无「趣、不趣」。

此中,须菩提以无着心问,佛以无着心答。

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于诸法无障无碍;得无障无碍解脱故无障无碍。因果相似故,故言:「解深般若者,趣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菩萨知般若波罗蜜者,为一切众生所归趣。」如子为苦恼所逼,则趣父母。

问曰:

何以故但菩萨解深般若波罗蜜为众生所归趣?

答曰:

菩萨于众生中大悲心故,常修习般若波罗蜜;以修故,能解一切诸法皆入般若波罗蜜,是故「修般若波罗蜜即修一切法」。

般若无定实法可得,故经中说:「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中,一切诸观有过故不受,是名「不受修」。

「坏修」者,一切法无常散坏,故名「坏修」。

「可破坏法」者,所谓色等乃至一切种智。

佛可须菩提所说。

上品末说阿鞞跋致菩萨性、相、貌,今应验试知:于深般若波罗蜜中着不?若着,则非;若不着,则是其相。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有二种:一者、因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毕竟空,般若亦自空;二者、不能观般若亦空。是故经中试知着不?

【经】

「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不以他人语为坚要,亦不随他教行。

「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不为欲心、瞋心、痴心所牵。

「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不远离六波罗蜜。

「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不悔,欢喜乐闻,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

「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先世已问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事已,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有大威德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不怖、不畏、不没、不悔,欢喜乐闻,受持、读、诵、正忆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乃至正忆念,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随顺一切种智心,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名随顺一切种智心,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以空随顺,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以无相、无作、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随顺,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以如梦、幻、炎、嚮、化随顺,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佛说以空随顺乃至如梦如幻随顺,是行般若波罗蜜。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何法——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一切种智。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处,无作法、无坏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住处,是法不可数、无有量;若无数、无量,是法不可得——不可以色得,乃至不可以一切种智得。何以故?色即是萨婆若,乃至一切种智即是萨婆若。色如相乃至一切种智如相皆是一如,无二无别。」

【论】

释曰:

阿鞞跋致菩萨所说事,于他语言中不生念:「是中有实、不实。」

何以故?他人有二种:在家人,着五欲乐,虚诳不净;出家外道,着诸邪见不实。此等所说皆无实事,是故不信。自得诸法实相故,乃至佛身来说破诸法实相者亦不信;得无为法故,心则安重,不复移转。

是菩萨虽未得佛道,贪欲等诸烦恼折薄故,不为所牵。

心常不离六波罗蜜,知善法果报味故,心常爱乐,不离六波罗蜜。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闻深般若不怖、不畏,欢喜欲闻,读、诵、问义、修习。

如雷霆,小鸟则怖畏闷死;孔雀大鸟欢喜舞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凡夫闻则恐怖;阿鞞跋致菩萨闻则欢喜,心无厌足,是故说「欢喜乐闻」。

是中佛说因缘:是菩萨于过去世已闻深般若波罗蜜,多集诸福德智慧故有大威德;有大威德故不怖畏。

须菩提问:「是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虽不怖畏,是般若无定相,云何应行?」

佛言:「随顺一切种智心。」

问曰:

是菩萨未得一切种智,云何能顺?

答曰:

是故说:「随顺毕竟空心则顺一切种智心。」一切种智是寂灭相,佛后品中说一切寂灭相是一切种智,是故言「顺毕竟空则顺一切种智」。

无相、无作、虚空、无生无灭、无垢无净、如梦等亦如是。

尔时须菩提问:「顺毕竟空心,观何等法?」

佛答:「不观色乃至一切种智。」

何以故?智慧欲求实事,色等有为作法皆虚妄;一切种智是实法;实法故,过有为法;过有为法故,说是法:

「无作」,无作者。

「无坏法」,无坏者。

是法不从六波罗蜜来,故言「无所从来」。

不入佛法中,故言「无所去」。

有为虚诳故「不住」;无为法中,无忆想分别故亦「不住」。

五众和合故有六道数;坏五众相续故则「无数、无量」。

无数、无量故则语言道断;语言道断故,不可以行色等诸法得。

佛此中自说因缘:「色等诸法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色等诸法。」何以故?「色等诸法如即是萨婆若如,萨婆若如即是色等诸法如」,以是故说「如」,「是如无二无别」。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着菩萨造颂 世亲...

大乘四法经释

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

【注音版】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分别功德论

分别功德论卷第一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建初偈所说曰迦叶...

【注音版】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

祭灶仪规

《平兴寺佛事仪轨》祭灶仪规 1、净水赞 杨枝净水 遍洒...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如是我闻:...

佛说决定总持经

佛说决定总持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

死亡犹如搬家

死亡像什么呢?等于我们搬家一样。我们这一生搬家搬得...

梦参老法师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诸位道友,今天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圣诞日,我们纪念圣诞...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们对言语的态度,就是从父母呼、父母命这几句开始做...

胎儿没成人形之前堕胎算犯杀戒吗

我们看真实的人乘,开始是五戒。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

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是用对方法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

李炳南老居士《助念之意义与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

不淫戒的功德与淫欲的过失

《佛说不淫戒经》白话译文: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

吃素念佛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时,总是相对于我们的判断标...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