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余(卷八十四)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所为、无所作,不应分别有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告须菩提:

「诸法无所为、无所作,无有分别;有所为、有所作中有分别。

「何以故?

「凡夫愚人不闻圣法,着五受众——所谓色、受、想、行、识,着檀波罗蜜,乃至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作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度众生生死。』须菩提!我以五眼观,尚不得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狂愚人无目,而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众生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观,不见众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分别众生有三聚:正定、邪定、不定?」

「须菩提!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得众生三聚——若正定、若邪定、若不定。须菩提!以众生无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着,世俗法故说有得,非第一义。」

「世尊!非住第一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住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若不住第一义中得,亦不住颠倒中得,将无世尊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我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住若有为相、若无为相。

「须菩提!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为相,不住无为相,化人亦有来有去,亦坐亦立。须菩提!是化人若行檀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行四念处乃至行八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行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是化人化作无量众生,有三聚。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化人有行檀波罗蜜,乃至有三聚众生不?」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佛亦如是,知诸法如化,如化人度化众生,无有实众生可度。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佛所化人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化,佛与化人有何等差别?」

佛告须菩提:「佛与化人无有差别。何以故?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所作。」

「世尊!若无佛,化独能有所作不?」

佛言:「能有所作。」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无佛,化能有所作?」

「须菩提!譬如过去有佛名须扇多,为欲度菩萨故,化作佛已,而自灭度;是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应菩萨行者记已灭度,一切世间众生知佛实灭度。须菩提!化人实无生无灭。

「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信知诸法如化!」

「世尊!若佛、佛所化人,无差别者,云何令布施清净?如人供养佛,是众生乃至无余涅槃,福德不尽;若供养化佛,是人乃至无余涅槃,福德亦应不尽耶?」

佛告须菩提:「佛以诸法实相故,与一切众生天及人作福田;化佛亦以诸法实相故,与一切众生天及人作福田。」

佛告须菩提:「置是化佛及于化佛所种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敬心念佛,是善根因缘,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须菩提!置是敬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一华散虚空中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须菩提!置是敬心念佛,散华念佛,若有人一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如是,须菩提!佛福田中种其福无量。

「以是故,须菩提!当知佛与化佛无有差别,诸法法相无异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入诸法实相中!

「是诸法实相不应坏,所谓般若波罗蜜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实相不应坏,佛何以故坏诸法相,言是色,是受、想、行、识,是内法、是外法,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诤法、是无诤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等?世尊!将无坏诸法相?」

佛告须菩提:「不也!以名字相故示诸法,欲令众生解;佛不坏诸法法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以名字相故说诸法,令众生解。世尊!一切法无名无相,云何以名相示众生欲令解?」

佛告须菩提:「随世俗法有名相,实无着处。

「须菩提!如凡夫说苦,着名、随相;须菩提!诸佛及弟子不着名、不随相。

「须菩提!若名着名、相着相,空亦应着空,无相亦应着无相,无作亦应着无作,实际应着实际,法性应着法性,无为性应着无为性。

「须菩提!是一切法但有名、相,是法不住名、相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但名、相中住,应行般若波罗蜜,是名、相中亦不应着!」

「世尊!若一切有为法但名相者,菩萨摩诃萨为谁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种种勤苦——菩萨行道时,布施、持戒、行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智慧,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行空行、无相行、无作行,佛十力,乃至具足大慈悲?」

佛言:「如须菩提所说:『若一切有为法但名相者,菩萨摩诃萨为谁故行菩萨道?』须菩提!若有为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生。是名相,亦无生、无灭、无住异。」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我说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名所谓内外法,是声闻、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道,菩萨摩诃萨应知:若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应具足知;亦应用是道度众生,亦不作实际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菩萨摩诃萨应具足诸道,不应以是道实际作证耶?」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未净佛土、未成就众生,是时不应实际作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住道中,应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中,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道非道,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亦非非道,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处,应实际作证?」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住道中,受诸法故,漏尽得解脱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漏尽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

「汝住道非道,漏尽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亦非非道,漏尽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我无所住,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无所住,应实际作证。」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一切种智相?」

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三智结断有差别、有尽、有余不?」

佛言:「烦恼断无差别;诸佛烦恼习一切悉断,声闻、辟支佛烦恼习不悉断。」

「世尊!是诸人不得无为法,得断烦恼耶?」

佛言:「不也!」

「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无为法中不可得差别,何以故说是人烦恼习断、是人烦恼习不断?」

佛告须菩提:「习,非烦恼!是声闻、辟支佛身、口有似淫欲、瞋恚、愚痴相,凡夫愚人为之得罪。是三毒习,诸佛无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道无法,涅槃亦无法,何以故分别说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是佛?」

佛告须菩提:「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是佛。」

「世尊!实以无为法故分别,有须陀洹乃至佛?」

佛告须菩提:「世间言说故有差别,非第一义,第一义中无有分别说。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言说道,断结故说后际。」

须菩提言:「世尊!诸法自相空中,前际不可得,何况说有后际!」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自相空中,无有前际,何况有后际!无有是处!须菩提!以众生不知诸法自相空故,为说是前际、是后际;诸法自相空中,前际、后际不可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以自相空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行自相空法,则无所着:若内法、若外法,若有为法、若无为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佛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分别、筹量破坏一切法,乃至微尘,是中不得坚实,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诸法如、法性、实际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若合、若散,若有色、若无色,若可见、若不可见,若有对、若无对,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复次,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能生一切法、一切乐说辩、一切照明。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求声闻、辟支佛人及余异道梵志、怨雠恶人不能断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人辈,般若波罗蜜中皆不可得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义!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行深般若波罗蜜义,应行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亦应行苦智义、集智义、灭智义、道智义、法智义、比智义、世智义、他心智义、尽智义、无生智义、如实智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义与非义皆不可得,云何菩萨为深般若波罗蜜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深般若波罗蜜义故,应如是念:『贪欲非义,如是义不应行;瞋恚、愚痴非义,如是义不应行;一切邪见无义,如是义不应行。』何以故?三毒如相,无有义、无有非义,一切邪见如相,无有义、无有非义。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色非义、非非义,乃至识非义、非非义,檀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义、非非义。』何以故?须菩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无有法可得——若义、若非义。须菩提!有佛、无佛,诸法法相常住,无有是义、无有非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离义、非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罗蜜非义、非非义?」

佛告须菩提:「一切有为法无作相,以是故,般若波罗蜜非义、非非义。」

「世尊!一切贤圣,若佛、若佛弟子,皆以无为为义,云何佛言『般若波罗蜜无有义、非义』?」

佛言:「虽一切贤圣,若佛、若佛弟子,皆以无为为义,亦不以增、亦不以损。

「须菩提!譬如虚空如,不能益众生,不能损众生;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有增、无有损。」

「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学无为般若波罗蜜得一切种智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无为般若波罗蜜,当得一切种智,不以二法故。」

「世尊!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二法,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论】

释曰:

须菩提复问世尊:「若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云何分别有三乘?」

佛可其意,更说因缘:

凡夫人未得道,着五众故,亦着是空、无作、无起法故生疑:云何分别有三乘?

汝已得道,不着五众,亦不着空、无作、无起,云何生疑?

佛此中自说因缘:「我以五眼尚不得色等诸法,狂人无眼而欲得!」

须菩提问:「若无法、无众生,云何说有三聚众生?」

佛答:

我观众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

但为欲破颠倒故,分别有三:

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说,非最第一义。

问曰:

佛实住第一义中得道,何以答须菩提言「不」?

答曰:

须菩提为新发意着者故问,是故佛言「不」。何以故?颠倒有法中尚不可住,何况第一义无所有中住!

是故须菩提疑:「若二处不住,将无世尊不得正觉耶?」

佛答:「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但无所住。」有为性虚诳不实,无为性空无所有,故不可住。

此中佛欲明了是事故,说化佛譬喻:如化佛不住有为性、不住无为性,而能来去说法。

问曰:

化人来去说法可尔,云何能行檀波罗蜜等?

答曰:

不言化人能实行,众生眼见似有所行。

是化事,如经中说,乃至「须扇多」。

须菩提意已信伏,种种因缘,化佛、真佛等无异,今犹少疑问佛:「若无分别者,供养真佛乃至无余涅槃福故不尽,供养化佛亦尔不?」

佛答:「供养化佛、真佛,其福不异。何以故?佛得诸法实相故,供养福无尽;化佛亦不离实相故,若供养者心能不异,其福亦等。」

问曰:

化佛无十力等诸功德,云何与真佛等?

答曰:

十力等诸功德皆入诸法实相;若十力等离诸法实相,则非佛法,堕颠倒邪见。

问曰:

若尔,真、化中定有诸法实相者,何以言「恶心出佛身血得逆罪」,不说化佛?

答曰:

经中但说「恶心出佛身血」,不辩真、化。

若供养化佛得具足福者,恶心毁谤亦应得逆罪!

恶人定谓化佛是真而恶心出血,血则为出,便得逆罪。

问曰:

若尔者,毗尼中何以言「杀化人不犯杀戒」?

答曰:

毗尼中皆为世间事、摄众僧故结戒,不论实相。何以故?

毗尼中有人、有众生,逐假名而结戒,为护佛法故,不观后世罪多少。

有后世罪重、戒中便轻;如道人鞭打杀牛羊等,罪重而戒轻。

赞叹女人,戒中重、后世罪轻。

杀化牛羊,则众人不嫌、不讥、不论,但自得心罪;若杀真、化牛羊,心不异者,得罪等。

然制戒意,为众人讥嫌故为重。

是故经中说:「意业最大,非身、口业。」如:人大行布施不及行慈三昧;行慈三昧,众生无所得,而自得无量福。邪见断善根人,不恼众生而入阿鼻地狱。

是故供养化佛、真佛,以心等故,其福不异。

复次,此中佛说:「置是化佛光相具足,有人见石泥像等,慈心念佛,是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佛言:「复置泥像,若有恭敬心,虽不见佛像,念佛故以华散空中,其福亦得毕苦。」

「复置散华,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不尽。」

问曰:

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

答曰:

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多若少供养,及称名字,得无量福,亦至毕苦不尽。是故福田无量故,虽濡心布施,其福亦无尽。

如是种种因缘譬喻故,真佛、化佛无异,于佛福田供养者,其福无量,以一切法实相无别无异故。

尔时,须菩提问佛:「世尊!若诸法实相无坏故二佛无异,今佛分别说诸法——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有为、是无为法,将无坏诸法相耶?」

佛答:「须菩提!佛虽种种分别说诸法,但以言说,欲令众生得解,心无所着。」

若二佛共语,不应说诸法名字;以众生无及佛者,欲牵引令解故,说:「是善、是恶」。如《法华经》说火宅,以三乘引出诸子;但以名相说诸法,不坏第一义。

须菩提问:「虽以名相为众生说,无有实事,将无虚妄耶?」

佛答:「圣人随世俗言说,于中无有名相着处。」

佛此中自说因缘:

如凡夫说苦,着名、取相;诸佛及弟子,口说苦而心不着,若着不名「苦圣谛」。

苦谛即是名相等,无有定实;凡夫着者亦是名相,无有定实——云何空名相中着空名相?

若空名相中着名相者,空亦应着空,无相亦应着无相,无作亦应着无作,乃至无为性亦应着无为性。

是法皆如凡夫苦谛相,但有名相;名相亦不住名相中。

菩萨入是名、相等诸法门中,住是名相般若中,应观一切法无有实。

须菩提问:「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萨为何等故发心?」如经中说。

佛答:「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者,名相中名相亦空。」——是法皆毕竟空,入如、法性、实际中,是故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能以三乘度众生。

若诸法有定实、非名相者,即是无生灭;无生灭故,无苦、无集、无尽、无道,云何以三乘度众生?

若诸法但是空名相、无实者,亦无生灭;无生灭故,无苦、集、尽、道,亦云何可度?

今菩萨知一切法名相等空,则离世间颠倒;亦知名相空,亦离名相空。如是离有、离无,处中道,能度众生。

佛意:「菩萨行是中道般若,得一切种智。」

尔时,须菩提欲难故,先定佛语,乃问:「世尊说一切种智耶?」

佛言:「我说一切种智。」

复问:「佛常说三种智;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答:「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

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声闻、辟支佛总相知,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道有四种:一者、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为四。

菩萨法,应引导众生,着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着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着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

世间福乐道,是十善、布施诸福德;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道。菩萨应了了知是诸道。

菩萨以佛道自为、为人,以余三道但为众生是菩萨道种智。

须菩提问:「何以道种智为菩萨事?」

佛答:「菩萨应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虽出入是道,未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而不取证;具足是事已,然后坐道场乃取证。是故,须菩提!道种智是菩萨事。」

须菩提复问:「是菩萨住何处实际作证?」

须菩提意:若住道中作证,是事不然,有二过故:

一者、有结使人,不应有毕竟清净正智,若有则与佛无异,若异者有烦恼习气故应有错谬;二者、一切有为法皆是虚诳,和合故有,假名,无有定实。

是故佛言:「不也!」

若住「道中」尚不得,何况「非道」!

「道、非道」亦有二过故;「非道非不道」,以着心取相故,亦言「不也!」

尔时,须菩提意或作是念:「佛所得道甚深,不可得底」;是故复问:「菩萨住何处实际作证?」

佛反问须菩提。

问曰:

佛何以故不直答而反问须菩提?

答曰:

须菩提自于所得道中了了无或,贵尚佛所证故,四句戏论,如有着心不了故问,是故佛以须菩提所得证反问:「汝得道时住四句中得证耶?」

答言:「不也!我无所住而得漏尽。」

「汝以无所住而心得解脱,当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不住四句而证实际。」是故佛反问。

复有人言:四种答中,是名反问答。

问曰:

须菩提住金刚三昧,心得解脱,云何言「不住道中」?

答曰:

「住」名取相,定有是法;是人更求无为胜法故,不名为「住有为法」,为不用故,不于中住。

复有人言:住是名相,凡夫法中便有分别——是金刚,是解脱;得无相法,则无所分别。

佛为无相法故,反问须菩提:「汝不应以名、相故问,汝不应以名、相为难。」

「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种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达无碍,知大小、精麁,无事不知。

佛自说「一切种智」义,有二种相:

一者、通达诸法实相故「寂灭相」。如大海水中风不能动,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种智亦如是,戏论风所不能动。

二者、一切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说,了了通达无碍。

摄有、无二事故,名「一切种智」。

有人言: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法、十八不共法,尽是智慧相和合,名为一切种智。

复有人言:金刚三昧次第得无碍解脱故,若大小、近远、深浅、难易,无事不知。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名「一切种智」。

须菩提闻是已,问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别,烦恼断复有差别不?」

佛言:「无差别!」断时有差别,断已无差别。譬如刀有利钝,断时有迟速,断已无差别。如来烦恼及习都尽;声闻、辟支佛但烦恼尽,而习气有余。

须菩提问佛:「世尊!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

佛答:「皆是无为。」

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

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

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余、是断中无余?」

「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

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净心。

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

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

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

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佛亦无喜色。

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

又复佛初得道,实功德中出好名声充满十方,唯佛自知;而孙陀梨梵志女,杀身谤佛,恶名流布;佛于此二事,心无有异,亦不忧喜。

又入婆罗门聚落中,空钵而出;天人种种供养。

又复三月食马麦;释提桓因恭敬,以天食供养。

阿罗婆伽林中,棘刺寒风,佛在中宿;又于欢喜园中,在天白宝石上,柔濡滑泽,又敷天卧具。

于此好、恶事中,心无忧喜。

又提婆达瞋心以石堆佛,罗睺罗敬心合手礼佛;于此二人,其心平等,如爱两眼。

如是等种种干乱,无有异想;譬如真金,烧磨锻截,其色不变。

佛经此众事,心无增减,是故可知:诸佛爱、恚等诸烦恼习气都尽。

须菩提意:「若诸法实相中,若道、若涅槃无所有;若无所有,何以分别是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习气未尽,佛习气尽?」

佛言:「三乘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因无为有差别,而有为法中可得说。

须菩提欲定佛语,故问:「世尊!实以无为法故有差别耶?」

佛答:「世俗法语言名相故可分别,第一法中无分别。何以故?第一义中一切语言道断,以一切心所行断故;但以诸圣人结使断故,说有后际。」

「后际」者,所谓无余涅槃。

须菩提问:「世尊!诸法自相空故,前际不可得,何况后际!」何以故?因前际故有后际。

佛可其意,「以众生不知诸法自相空故,说是前际、是后际;自相空诸法中,前、后际不可得。」

何以故?若先有生,则后有老死;若离老死有生,是则不死而生,是生无因无缘;若先老死后有生者,不生云何有老死?

先后既不可得,一时亦不可得,以是故说「自相空法中,无有前后际。」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应以自相空法行般若,内外法乃至佛法不着故。」

问曰:

上来常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更问?

答曰:

不但问相,人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

佛言:「以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名般若波罗蜜。」

「第一度」者,声闻人以下智度;辟支佛以中智度;菩萨以上智度,故名「第一度」。

复次,烦恼有九种,上、中、下,各有三品;智慧亦有九种:下下智慧从钝根须陀洹来,乃至上下是第一声闻舍利弗等;上中是大辟支佛;上上是菩萨,以上上智慧度故,名「第一度」。

声闻、辟支佛但总相度,于别相少;菩萨一切法总相、别相皆了了知故,名「第一度」。

复次,菩萨度时,智慧遍满可知法中;二乘人可知法中不能遍满。是故名「第一度」。

复次,「第一度」者,大乘福德、智慧、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具足满,故安隐度。

又十方诸佛、大菩萨、诸天皆来佐助,安隐得度。如人乘七宝船,牢治行具,上有种种好食,有好导师,遇随意好风,则为好度;若人乘草栰度恐怖,不名好度。

复次,佛说:三乘人以是般若波罗蜜度到彼岸涅槃,灭一切忧苦,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一切法,内外、大小、思惟、筹量、分别、推求,乃至如微尘不得坚实,既到微尘,则不可分别;心心数法,乃至一念中,亦不可分别。是般若波罗蜜中,心、色二法破坏,推求不得坚实,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名慧;「波罗蜜」,到彼岸。「彼岸」名尽一切智慧边。「智慧」名不可破坏相;「不可破坏相」即是如、法性、实际,以其实故不可破坏。是三事摄入般若中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有法与法有合有散」,毕竟空故;「是般若,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是义如先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名「般若义」。

今当说般若力,所谓般若能生一切智慧、禅定等诸法;能生一切乐说辩才;以般若力故演说一句,种种庄严穷劫不尽;星宿日月不能照处,般若能照,能破邪见、无明黑闇故。

魔若魔人、求声闻、辟支佛人、外道、恶人所不能坏。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此诸恶人于般若中皆不可得故。

复次,若行者一心信受、讽诵,诸恶不能得便,何况正忆念、如说行!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行般若义。」

「般若义」者,所谓无常义,苦、空、无我义,四谛智、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知他心智、如实智义故,应行般若。

是般若如大海有种种宝物,或大、或小,唯一是如意宝;般若波罗蜜亦有种种诸智慧宝——无常等四圣行、十智,唯有如实智,如如意宝。

问曰:

如先品说,若常、若无常等行,不名行般若波罗蜜;今何以言「行无常等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我已先答,无常有二种:若着心戏论无常,是不名行般若;若以无着心不戏论无常,为破常倒,又不自生着心,是名行般若。

问曰:

三藏中但有十智,此中何以有「如实智」?

答曰:

是故名「大乘」!大法能受小法,小不能受大。

问曰:

十智各各有体相,「如实智」有何等相?

答曰:

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所谓如、法性、实际,是名如实智相。

佛此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

二乘及大菩萨,习未尽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名如实智;但诸佛于一切无明尽无遗余故,能如实知。

问曰:

若除佛更无如实知者,二乘云何得涅槃?大菩萨得无生忍?

答曰:

如实智有二种:一者、遍满具足,二者、未具足。

具足者,佛;不具足者,二乘及大菩萨。

譬如闇室中,为有所作故然灯,所为已办;后来灯,其明益增。黑闇有二分:一分,初灯已除;第二分,后灯所除。第二分闇与初灯明和合;若不尔,第二灯则无所用。如是,二乘及大菩萨智慧虽已破无明,佛智慧所除无明分是诸人所不能除。

不得言初灯无照;如是,不得言二乘及菩萨智慧是遍如实智。

「遍如实智」,是佛;「但如实智」,二乘及菩萨所共。

尔时,须菩提问佛:「世尊!若深般若中义、非义不可得,云何言『菩萨为深般若义故行般若』?」

佛答:

「贪欲等烦恼非义不应行」者,诸法有三分:贪欲等诸烦恼是非义;六波罗蜜等诸善法是义;色等法无记故,非义非非义。

若人于烦恼及行烦恼者中,生怨憎心;于六波罗蜜等诸善法及行善法者中,生爱念心;于色等无记法及行无记法者中,即生痴心。

如经中说:「凡人得受乐时生贪心,受苦时生瞋心,受不苦不乐时生痴心。」

是故说菩萨应作是念:「欲贪等非义,不应念以为非」,如经广说。

此中自说因缘:「恶法、善法、无记法,一如相,无有义、非义,如相无二无分别故。」

复次,「佛得道时,不见一法若义、若非义。诸法实相,有佛、无佛常住,不作义、非义。」

若如是知,即是义;但破分别心故,说义、非义不应行。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行是离义非义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复问:「何缘故般若非义非非义?」

佛答:「一切法无作无起相故,无所能作,云何般若波罗蜜作义以非义?」

须菩提复问:「世尊!若一切诸佛及弟子皆以无为法为义,佛何以说『般若波罗蜜不能作义以非义』?」

佛答:「一切圣人虽以无为法为义,不作义以非义,无增无损故。」

此中说譬喻:「如虚空如不能益众生、不能损众生。」虚空无法故,无有义以非义,何况虚空如!

虚空虽无法,一切世间因虚空故得有所作;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虽无相无为,而因般若能行五波罗蜜等一切佛道法。

以着心故,说般若无「义」、「非义」;无着心故,说第一实义。

以世谛故说言「义」;第一义中无有义。

复次,般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学有为般若,能具足六波罗蜜,住十地中;学无为般若,灭一切烦恼习,成佛道。

今须菩提问佛:「世尊!菩萨学无为般若得一切智,云何言无义?」

佛答:「虽得萨婆若,不以二法故得。」

分别取相者,是名「二法」。

复问:「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答:「不也!」

何以故?「不二法」即是「无为」,「无为」无有得不得相,是无为法不可行故。

复问:「若以不二法不得,可以二法得不二法不?」

答言:「不也!」

何以故?「二法」虚诳不实故,云何行不实而得实法?

复问:「世尊!若不以二、不以不二,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佛答:「无所得即是得。」

此中二、不二,即是无分别,皆无所得。

是「无所得」,不以「有所得」为行;虽行有为法得是「无所得」,心不取相故无所得。

何以故?与「空」、「无相」、「无作」合行故。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翻译之记一卷 施戒闻三备摄众行。是...

三法度论

三法度论卷上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德品第一...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弥勒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佛说灌顶王喻经

佛说灌顶王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称赞大乘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佛说放钵经

佛说放钵经 安公云元阙译人今附西晋录 佛在舍卫祇洹精...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名比丘师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亦名闻城十二因缘经) 吴月氏...

【注音版】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念弥陀圣号也可以所求如愿吗

问: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以求妻得妻,求子得子,那...

舍报后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念有用吗

问: 如果亡者已经舍报几天了,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

大安法师:如何恒顺众生

我们为什么要恒顺众生?是由于众生跟我们同体,我们要...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治

所谓禅病,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未成佛前,皆当修习净土法门

禅宗唯明自性, 非吾辈钝根所能得其实益者。净土法门, ...

少年学佛之本

注重躬行,检点身心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

生命中的贪欲苦

有一个美丽得让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

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

亲人对佛法抵触,如何随顺他们

问: 身边至亲人如父母,十分抵触修学佛法,读诵礼拜...

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