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法华经玄赞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本)

沙门基撰

经「诸比丘(至)深入禅定」。

赞曰:上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为三:初法,次喻,后合说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实,后释先权所由,「比丘当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机熟,后说一乘。此初也。机熟有五:一涅槃时到。众生机熟,恐佛涅槃闻即深信。二众又清净。烦恼轻微,渐离染故。初说三乘出于浊世、众生垢重,今久化之渐令离垢,故名清净。三信解坚固。证解、证信二皆坚固,非可阻坏。四了达空法。空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为所证,法空为所知,已证生空后闻般若,知法空故。五深入禅定。四禅九定能入出故,此依退已还发大心声闻等说。要此五具足,方会二权而归一实,异则不然。

经「便集诸菩萨(至)得灭度耳」。

赞曰:此说一乘。乘既说四而为了义,说一而为方便。《解深密》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胜鬘》亦云:「摄受正法善男子等,堪能荷负四种重任逾彼大地,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即是此说三中小草。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合是中草。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即是大草。又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余乘。」故知据理说一为权、说四为实。《解深密》云「非有情性无差别故。」今此经中为化退已还发大心,故说一实而二是权;待根机熟五缘具足,方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涅槃经》中说,诸声闻皆得作佛、皆不作佛。世尊并言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经意,亦应善顺佛菩萨心。然今此会多皆退性,故说一实而二为权。

经「比丘当知(至)则便信受」。

赞曰:此释先权所由。以方便智证入众生根性、胜解,由意乐小、本着五欲,我且拔除生死苦故,授以小法令离五欲。五欲即是缘五境贪,故先说涅槃设化城以息苦。既得涅槃已,是人若闻今说一乘引至宝所,即便信受。

经「譬如五百(至)至珍宝处」。

赞曰:下喻说。中有二:初喻昔权;后喻今实,「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下是。初文有四:第一初将离险喻,第二「所将人众」下中途方退喻,第三「导师多诸方便」下为设化城喻,第四「是时疲极之众」下众倦皆息喻。前〈信解品〉喻昔权有六,今此即彼,然无初二;以初退时,犹未向小、未设化城,所以今略,唯同后四。或此第一初将离险,即摄彼第一、第三;此中第二即摄彼第二、第四,此后二喻即摄彼后二,开合有殊义亦无别。初喻有四:一欲过恶处,二将往宝方,三商主谙途,四方行引导。此初二也。「五百由旬」者,《正法华》云「五道生死名险难恶道」。「旷」空也、疎也、久也、远也。「绝」者逈也。生死之中本无圣智者,如空疎久远、绝逈无人,甚可惊惧。「五怖畏等」名怖畏处。今又解者,《正法华》中出险道体,非释彼数。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有惑、业、苦为三百,变易生死有无明、苦为二百,十烦恼、十业道所感十品类果皆互相资故,合言五百,下言过三百由旬设化城故。若以五道,数即为五,过三恶道始入见谛、未见化城,云何称入?故应依后释。「珍宝处」者,大般涅槃佛果位也,喻越生死险方至佛位故。

经「有一导师(至)欲过此难」。

赞曰:此中有二:商主谙途方行引导也。「导师」谓佛,此具五德:一聪性利根故,二慧择是非故,三明鉴真俗故,四达无不知故,五善知险道通塞之相。「道」谓诸趣。「通」谓断五住。「塞」谓起二障。惑、业有而为塞,苦因尽而为通。方行引导,文意可知。

经「所将人众(至)今欲退还」。

赞曰。此第二中途方退喻。修大乘因未过六十劫,倦修菩萨行,名中路疲懈。大行难修艰辛备历,名为疲极。以倦时长,名为疲极。惧圣行海、怯有进修,复名怖畏。由怖行大,名为怖畏。不能进求大菩提果,经三大劫前路犹远。退大不学、还住生死,名今退还。此乃义说。非实二乘昔时白佛方退住小。

经「导师多诸方便(至)化作一城」。

赞曰:此下第三为设化城喻。有四:一假思念,二设化城,三劝住勿怖,四说入城益。此初二也。《摄大乘》云:「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虽无勉励思,亦有任运思,虽无实思假称思故。诸佛常六返,昼夜观众生,义如思故。「过三百由旬」者,若言五趣为五百者,此过分段生死,出三界故。或令永出三恶趣为三百,如五下分结身见等三后时说故,实初已断。分段虽亦出于人天,变易犹为人天趣摄,不名为出。若依正说,分段生死有惑、业、苦,离此三故,名过三百由旬。涅槃在于无学位故。「化作一城」者,本论云「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佛言施设,本无实体故言化作。彼证灭心相应禅定,俱轻安乐能息麁重,佛教之得名为化作。灭理无二,对种智车故名为一。又虽是假,人各有殊,以假义同故名为一。又以机学二乘证殊故,下偈云息处故说二。以假对真,真既不二,假宁不一?此喻有余涅槃。惑业断故当苦不生,实得无余;余身智在未与证名,后身智亡方名为证。如想受灭无为,据终满处说。」

经「告众人言(至)亦可得去」。

赞曰:此中有二:劝住勿怖;说入城益,「若入是城」下是。不须怖大而不肯修,且入此城随意所作,任力所修息真显意。密设权方入益有二:一得安稳乐而息众苦,二向佛位后渐可修。

经「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安隐想」。

赞曰:此第四众倦皆息喻。有二:初在有学称心欢喜,言叹心欢规免险道;后成无学解脱道位前入化城,得有余灭生已度想,越生死故、离苦集故,变易生死实未离故,言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得无学故、证灭道故,未得大涅槃真安隐故,言生安隐想,遂生四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胜鬘》云:「阿罗汉不成就一切无量等功德故,言得涅槃」,又言「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是佛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故此化城是佛权设。正起生空智、证生空理,后惑不生名为入城。当此之时无此二想,后入世俗定却观前位遂生此想,涅槃假灭二乘证故,言前入于化城。二车种智本来无,二子出宅车不上,车是不系出宅而索,城于路施故言前入。此等妨难皆如前说。

经「尔时导师(至)为止息耳」。

赞曰:下第二段喻今说实。有二:初标灭化,后正告真。「灭化」者引至大乘,说二乘涅槃是假择灭,故言灭化,非是实以神力灭彼化城。此中语言「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指说化城即是灭故。「去宝处近」者即告真也。虽复无学,迂回修大因、行迟于顿悟,望有学回心乃极疾,故言在近。

经「诸比丘(至)应去应度」。

赞曰:下合说。中有二:初合昔权,后「若众生住于二地」下方合今实。初文有三:初合初将离险,次「若众生但闻」下合中途方退,后「佛知是心」下合为说化城。不合第四众倦皆息,欲明权实二道,不欲正明苦息事故。此初也。「去」者向涅槃。「度」者越生死。

经「若众生(至)乃可得成」。

赞曰:此合中途方退。若但赞佛乘,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久受勤苦故遂便退失,佛道长远倦时长故、久受勤苦怖行大故。

经「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

赞曰:此合为说化城。怯弱大乘、下劣乐小,故于中道说二涅槃。二机所学、二智所证,名二涅槃。二涅槃体但是有余,非说有余、无余为二。前言一城以假对真,化是一故,以理对事理无异故;今对根机修因证智名二涅槃,亦不相违。

经「若众生(至)分别说三」。

赞曰:下合今实。有二:初法说灭化告真,后合说灭化告真。此初。分二:初说彼非真,后说二乘意。「汝等所作未办」者,《胜鬘》云:「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所作未办即当有所作,道圣谛也。犹有法空道谛之智,当所作故。举此摄余亦应所学。汝之梵行已立灭谛之智,证有余涅槃之地,近于佛慧,所得非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谓所知障未灭、无住涅槃犹未得,故当观察筹量苦集。二智亦复非真,故所得涅槃非真实也。况初说二乘,意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

经「如彼导师(至)我化作耳」。

赞曰:此合说灭化告真。

经「尔时世尊(至)更雨新好者」。

赞曰:下四十九颂半。分二:初三十颂半,颂前初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智胜如来事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初文复二:初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后之二颂结诫勿怖。初复分二:初二十七颂半颂会自身事,后一颂颂会弟子事。初文长行有二:初说佛灭久近,后正明彼事。今唯颂后,初已颂讫。彼事,长行有四,今此亦然:初四颂明佛寿成道,第二次十三颂转正法轮,第三次九颂半子继传灯,第四后有一颂会成今佛。初中有二:初三颂法不现前,后一颂明佛成道。不颂佛寿。初中复二:初一颂法不现前,后二颂华乐供养。此即二文,不颂敷座。长行唯有梵天雨华,此加八部。

经「过十小劫已(至)心皆怀踊跃」。

赞曰:明佛成道。

经「彼佛十六子(至)震动于一切」。

赞曰:下第二段十三颂转正法轮。有二:初八颂请,后五颂正转。请中有二:初三颂十六子请,无供养也;后五颂诸梵王请。此初也。

经「东方诸世界(至)受请默然坐」。

赞曰:下五颂梵王请。初三颂东方,后二余方。此初也。文亦有四,准前可知。

经「三方及四维(至)转无上法轮」。

赞曰:余方请也。

经「无量慧世尊(至)汝等应当知」。

赞曰:下五颂正转。有二:初二颂许可正说,后三颂众生获益。此初也。「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此释长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义。此言生者不是生支,是能生生。此言有者不是有支,是有无有,谓如行支从无明支能生缘故方有,其识支体从前行支能生缘故有,乃至老死从前生支能生之缘故有。不是无因、不平等因之所生起,皆从缘生故。即显无明从老死能生之缘故有,轮转无穷故名缘起。

经「宣畅是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赞曰:众生获益也。初颂第一会,次颂第二会,后颂第三第四会。「姟」音古哀反,数也。《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犹大数也,即前长行六百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姟也。

经「时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净」。

赞曰:下第三段子继传灯。长行有五,此中有四:初二颂出家启请,次二颂半佛许正说,次有四颂诸子传灯后,有一颂所化常益。此初也。唯无第四佛起赞叹。「营卫翊从」即臣佐也。

经「佛知童子心(至)如恒河沙偈」。

赞曰:第二佛许正说。

经「彼佛说经已(至)恒河沙等众」。

赞曰:第三诸子传灯。有三:初一颂佛入寂定,次二颂诸子传灯,后一颂所度多少。

经「彼佛灭度后(至)常与师俱生」。

赞曰:第四所化常益。

经「是十六沙弥(至)各得成正觉」。

赞曰:第四大段会成今佛。上来四段二十七颂半,合是第一会自身事。

经「尔时闻法者(至)渐教以佛道」。

赞曰:此第二大段。一颂会弟子事,合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退大就小。

经「我在十六数(至)慎勿怀惊惧」。

赞曰:第二大段结成今说诫勿惊怖。上合三十颂半说宿因缘,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佛事。

经「譬如险恶道(至)在险济众难」。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分二:初十一颂半颂喻说,后七颂半颂合说,不颂法说。初文复二:初九颂颂昔说权喻,后二颂半颂今说实喻。初文有四:初三颂初将离险喻,次一颂中途方退喻,次四颂为设化城喻,后一颂众倦皆息喻。此初有三:初一颂道险多难,次一颂欲过路遥,后一颂导师济难。「多毒兽」者烦恼恶业果也。「无水」者无佛法教。「无草」者无佛理义。佛大导师在生死险济众人难。

经「众人皆疲倦(至)于此欲退还」。

赞曰:第二中途方退喻。

经「导师作是念(至)而失大珍宝」。

赞曰:下第三有四颂为设化城喻。分三:初一颂起念,次二颂化作,后一颂劝入。此初也。

经「寻时思方便(至)男女皆充满」。

赞曰:第二化作也。「城郭」者有余涅槃。城即是郭。其中众生毕竟空,为舍宅。《无垢称》云「思空胜义舍,觉品华庄严,总持为园苑,大法为林树,九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三解脱门为重门,重门即高楼阁。高逾外道,生死表故、入空舍故。真实谛法为男,生空真智是;慈悲心为女,抚养群生故。依《无垢称经》以释此义。

经「即作是化已(至)各可随所乐」。

赞曰:第三劝入也。

经「诸人既入城(至)自谓已得度」。

赞曰:第四众倦皆息喻。

经「导师知息已(至)当共至宝所」。

赞曰:此第二段颂今说实喻。初一颂标灭化,后一颂半正告真。

经「我亦复如是(至)所作皆已办」。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颂半,合说。中分二:初二颂半颂合昔权,后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此初也。初半颂初将离险,次一颂中途方退,后一颂为设化城。

经「既知到涅槃(至)为说真实法」。

赞曰:下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有三:初一颂标今说实,次三颂劝舍权就实,后一颂结之。此初也。

经「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实灭」。

赞曰:此劝舍权以就实。初一颂半劝舍权,后一颂半劝取实。

经「诸佛之导师(至)引入于佛慧」。

赞曰:此结成前。

五百弟子受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上根之徒一闻法而便记,中根之辈再闻法而与记,今下根之俦三周闻法既能悟解所以与记,故此品来。二者论云「为除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种增上慢中,第五无定人于下劣心,生虚妄解、起增上慢,为此说系宝珠喻。谓彼散乱心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自觉知,彼不求大乘,于下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对治此故说系宝珠喻。」故论又云「第五人者,显示过去善根,令忆念教、入三昧故。此是有学及凡夫未得定心,执二乘道以为究竟,不知过去大乘善根,今令入定忆念彼时大乘善根,如醉酒卧密系宝珠,故此品来。」三者十无上中第四令解无上,说系珠喻。谓说往缘令生觉解,知有大乘善根妙宝,故此品来。是义残也。四者论解授记有六处示现:一别记,舍利弗及四大声闻是。二同记,富楼那等五百及千二百,共同一号非众所知,俱时与记,故此品来。然满慈名法明,余名普明,明义同故、多同名故,名为同记。

释名者,「受」音植酉反,《玉篇》「容纳也领也得也」。「五百」者数,「弟子」者人,「受记」者事,从三以得名。五百弟子受纳佛记,记之受名受记。依主释也。

解妨者。

问:

十无上中七喻之中皆言系宝珠,何故不以为名,以受记为目?

答:

根熟发心即为记别,后方说喻系于宝珠。从初为名,故名受记。

问:

上根等领并在记前,何因五百领悟在受记后,谓系宝珠是五百弟子之领悟也?

答:

上、中不待受记,闻说而便领解;下根禀性既迟,因记方生喜意。喜意既发,方申领悟。故与前二领解不同。又下根满慈已前领悟,五百下品记讫更申明本意,领悟深重,非时始领、先已领故。

问:

此品之中满慈及一千二百同皆得记,何故唯记五百为名?

答:

有四解:一云五百在会,现前得记,千二百人有不在会,不现前故。二云五百佛自与记,千二百人佛于偈中令传为记。三云五百人佛与别记,谓转次授记等别说其相貌;千二百人佛但总记,不别显相。四云其五百人能生领解,说系宝珠喻;千二百人无别领悟,满慈一人少故不说。故但以五百为品名,以全数故,不以千二百等为品号,数不全故。

经「尔时富楼那(至)神通之力」。

赞曰:此品大文分三。第三周说法有四,已上佛说,故下有三:初满慈心念领解,次「尔时佛告」下世尊发言印述,后「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下正为授记。一人为首余亦理同,略举一隅三隅返故。初文有二:初明领解、虔恭,后明心念领解。初文复二:初明所领,后明虔恭。此初也。所领有四:一领说法,近领化城宝所;远领〈方便品〉下初权后实。二领授记,近领〈授记品〉末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作佛」;远领鹙子已下授记。三领宿世因缘,近领十六王子近事,远领鹙子〈方便品〉云「世世已曾从佛受化」,〈譬喻品〉言「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四领神通,近领前品中设化城,是神境智作证通,中语能化设之大通佛十劫坐于道场,震动十方放光远照十方,梵王观光来集等事;远领释迦初时召集,动地雨华放光远照,乃至〈方便品〉云「作此思惟时,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等,皆是诸佛之神通也。

经「得未曾有(至)目不暂舍」。

赞曰:此明虔恭。有八:一得希法,二心净,三踊跃,四从坐起,五到佛前,六礼足,七却住,八瞻仰。

经「而作是念(至)深心本愿」。

赞曰:此明心念领解。初赞佛上德,后申一心领解。领解之情谓知及欲,事既非一、能深且广,言不能宣,佛知我心,何假具述。

经「尔时佛告(至)弥多罗尼子不」。

赞曰:下第三周第三大段,世尊发言印述。有三:初问众见不,次「我常称其」下叹其今德,后「汝等勿谓」下谈其往德。此初也。见是识义,非是众人眼所不见,但意不识德行如何。又见者看义,现前立住汝等看不?又虽众见,未必存心,今欲说其德行,问众见不,欲令众生熟视瞻覩听察德行,故言见不。

经「我常称其(至)种种功德」。

赞曰:下叹今德。有二:初叹人,后叹德。叹德有二:初总、后别。此叹人及总叹德。

经「精勤护持(至)言论之辨」。

赞曰:此别叹德。有五:一助宣正法,二能于四众示教利喜,三能释佛法,四利益同行,五言辨高峻。「饶」多也。「丰」厚也益也余也。

经「汝等勿谓(至)亦最第一」。

赞曰:下谈往德。有十,此中有二:一护助宣法,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摄受正法;二成胜人。

经「又于诸佛(至)无有疑惑」。

赞曰:此有四德。一解二空,即空观有故;二得四辨,住善慧地故;三常审宣说,顺所证故、离所诠故;四无疑惑,理、事二疑并已尽故。

经「具足菩萨(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三德。一具神通,法云地中大事业故;二修梵行,常持菩萨三聚戒故;三隐行大利,以小乘法利益众生。

经「又化无量(至)教化众生」。

赞曰:此中一德。故《摄论》云「化故说一乘」,即佛菩萨化作声闻,引接同类令发大心。亦即《楞伽》云「经于多劫耽三昧酒,醉后从彼起方发大心。劝余声闻,我无量百返曾于声闻无余依涅槃而般涅槃,以彼非真灭,我从彼起,故于今者还发大心。汝等云何今犹住小。」如是等义,如前一乘章。此德有二:一利他行,化他令立无上菩提;二即由利他成自利行,为净佛土常作佛事。

经「诸比丘(至)亦复第一」。

赞曰:下第三周第四大段正为授记。有二:初授满慈记,后授五百记。初记又二:初记因,后记果。记因有六,此初,记成胜人。「七佛」者即过去七佛。前劫有三,谓毗钵尸佛、尸弃佛、毗湿缚浮佛。贤劫有四,谓迦路迦村陀佛、迦路迦牟尼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辨贤劫等义,并如《弥勒上生疏》说。此为总陈过去七佛。「今于我」者,现在别陈。

经「而皆护持(至)三菩提」。

赞曰:此有二记。一护助宣法,二化立菩提。

经「为净佛土(至)菩萨之道」。

赞曰:此有三记。一常勤,二利生,三具菩萨道。

经「过无量(至)佛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六,此名号也。明解法义,故名法明。

经「其佛以(至)充满其中」。

赞曰:下第二土相。有二:初显、后结。显中有六,此中有二:一宽狭,二相状。相状有三:一宝地。二地平。「陵」者《玉篇》「大阜也,又丘陵塚也。」「涧」水名也。广深四尺即名为沟。「壑」谷也深也坑也虚也窟室也。三台观。

经「诸天宫殿(至)无有淫欲」。

赞曰:此中有一,有善无恶。有四:一天近,二相见,三无恶道女人,四无欲化生。

经「得大神通(至)而自庄严」。

赞曰:此中亦一,人天之相。有七:一得通,二身光,三飞行,四志固,五精进,六智慧,七相好。

经「其国众生(至)禅悦食」。

赞曰:此唯有一,谓食任持。此说二食,《佛地经》说二,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无垢称》云「既飡不死法,还饮解脱味」。余经说四,谓段、触、思、识。《摄论》说四:一不清净,二清净,三净不净,四示现依止住食。《增壹阿含经》说九食:四是世间食,五是出世间食。何等四种世间之食?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广说其相。云何五种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常共专念除舍四种世间之食,求于五种出世间食。无漏之法破裂有漏,非有漏食;有漏之法违害无漏,非无漏食。实各名食。暂尔资持可假名食,究竟即非。此及《佛地》、《无垢称经》唯说无漏非有漏食,余处说四唯有漏食非无漏食。《阿含》说九,通二种食。《摄论》说四,依人辨食,非是法食。异佛地法味所生喜乐即此法喜。此依初得唯在意识,欲界缘教但言喜食;彼依后时亦通六识,通色界有故开喜乐。此合名喜,适悦同故;彼但约外缘不说禅悦,禅悦即是轻安乐食。此通说内缘故兼说禅悦,此依初得唯在意识但喜名食;彼《无垢称经》假实有为无为二胜为食,解脱苦故名解脱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二永资益故偏说之。余经说四谓段等者,唯说有漏能长气力、能长喜乐、能长希望、能摄诸根大种造色并寿与煖相续不坏。又身、受、法、心,此四如次长有漏身,观入念住故但有四。《阿含》说九,有漏、无漏二合说故。后五之中,禅、喜二种即此二食,能长法身,资益胜故所以偏说。愿、念、解脱虽亦实有资长之义,彼名为食,以非殊胜,通一切有,缘外、内生,劣于法、禅,故此等经略而不说。

经「有无量(至)及八解脱」。

赞曰:此中唯一,谓三乘眷属。菩萨三德,声闻三德。

经「其佛国土(至)庄严成就」。

赞曰:此结土相。

经「劫名宝明(至)遍满其国」。

赞曰:此有四记。一劫,二国,三寿,四塔。

经「尔时世尊(至)化诸众生类」。

赞曰:二十一颂半。分二:初十二颂颂上佛印述,后九颂半颂正为记。初文又二:初七颂颂叹今德,后五颂颂叹往德,不颂问众。理虽但颂今德,文势似颂一切应化弟子。初文有三:初二颂半标举,次三颂释成,后一颂半结略。此初也。

经「自说是声闻(至)又现邪见相」。

赞曰:释成。有二:初一颂半示住声闻去佛道远化诸众生,后一颂半示现处小实净佛土。

经「我弟子如是(至)心则怀疑惑」。

赞曰:此结略也。

经「今此富楼那(至)多闻有智慧」。

赞曰:下五颂颂往德。有十种,此中有三:一护法,二胜人,三多闻有智慧,长行所无。

经「所说无所畏(至)而自净佛土」。

赞曰:此中有七。一能说,二得通,三具无碍解,四识根,五说净法,六为大益,七净佛土。

经「未来亦供养(至)护持法宝藏」。

赞曰:下九颂半颂授记。中有二:常二颂半因记,后之七颂果记。此初。有六:一供佛,二宣法,三净佛土,四说法,五利生,六护法。

经「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

赞曰:下果记。有二:初五颂半颂记,后一颂半结略。此初。有四:一自体,二国名,三劫名,四土相。「菩萨众甚多」下皆土所摄,准前所说故。

经「富楼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说」。

赞曰:结略也。观此文意,授八地已上报佛土记。

经「尔时千二百(至)不亦快乎」。

赞曰:下第二大段五百人记。有四:一心悕,二许可,三正记,四悔领。此初也。

经「佛知此等(至)三菩提记」。

赞曰:二许可也。

经「于此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三正为记。有二:初现前记后颂中末,后一颂半不现前记。初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陈如,后五百。此初也。

经「其五百(至)名曰普明」。

赞曰:此记五百。有二解:一云即千二百中五百也,二云别也。前解为正。「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优陀夷」此云出现。「周陀」此云蛇。「奴莎伽陀」,正云娑婆揭多,此云善来。余如前释。

经「尔时世尊(至)故号为普明」。

赞曰:十一颂,分二:初九颂半颂现前记,后一颂半颂不现前记。初九颂半颂前记中,六颂颂陈如记,后三颂半颂五百记。初中有五,此文有二:一颂时,一颂半自体。

经「其国土清净(至)法灭天人忧」。

赞曰:此中有三:一句国土,二颂一句眷属,后一颂住寿。

经「其五百比丘(至)皆如上所说」。

赞曰:此五百记。有三:三句自体,一颂一句传记,一颂半结类。

经「迦叶汝已知(至)汝当为宣说」。

赞曰:此第二段不现前记,授千二百人中不在会者。

经「尔时五百(至)悔过自责」。

赞曰:第四悔领。有二:初标欢喜悔责,后申言悔责。此初也。

经「世尊(至)小智为足」。

赞曰:下申言悔责。有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初自责,后领解。此初也。初标、后释。

经「世尊(至)与之而去」。

赞曰:领解。有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二:初领昔权;后领今实,「于后亲友会遇见之」下是。初文有三:一领初将离险,二「其人醉卧」下领中途方退,三「起已游行」下领为设化城;不领第四众倦皆息。此初也。即十六王子等所最初相逢。「有人」者自喻己身。「亲友家」者喻前王子真善友故。「友」同志也亲也。《礼记》云「僚友称其俤,执友称其仁」,郑玄「僚友,同官;执友,同志。」前以佛法为国、大乘为城、中道大乘为舍,今此家者即是彼舍,从生死中往佛法故。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迷心当寝生死,虽遇佛法犹名醉卧。是时王子此化缘息,余处行化,名官事当行。亦如汎駃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其实不行;自行背真,遂谓佛去。《华严经》说有十种行:一闻法行,二说法行,三不随贪瞋痴行,四欲界行,五色无色界三昧行,六义法行,七一切趣行,八一切佛刹行,九菩萨行,十成满诸佛行。随应当释。此为十方法王佛法而往他化,故言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谓大菩提心。宝珠有三: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倍;二中品吐,一得万倍;三上品吐,一得无量倍。喻于一乘能出三乘,从小至大如次配之。水清总喻佛法,清烦恼故。如意喻大菩提心,随求皆满故。今取此为喻。「衣」谓意识,「系」谓熏习。教之发心已,他方行化,名与而去。

经「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赞曰:第二领中途方退。当时犹为烦恼惛醉,虽卧大乘亲友之舍,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唯识》引经,惛醉缠心曾无醒觉,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今以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在异生位起游行故。

经「起已游行(至)便以为足」。

赞曰:第三领为设化城。既退大心起规胜法,名为游行。遂至二乘佛法之中,名为他国,非曾生长故、昔在生死名自国故。处大乘中,名亲友舍。若发心已佛法内人,以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故前说言「久住他国五十余年」。未发心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即此文是,亦同《涅槃经》所说也。或以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求正法味名为衣食。励己精勤以规正法,名勤力求甚大艰辛。此在二乘因位舍五欲乐,放逸具故少有所得;二乘菩提更不进求便以为足,生已度想、安隐想故。

经「于后亲友(至)乃至如是」。

赞曰:下第二段领今说实。有二:初领灭化,后领说实。此初也。何故为求无漏衣食而枉至于二乘地耶?如是艰辛得小果利,此非实耳。

经「我昔欲令(至)甚为痴也」。

赞曰:下领正说实。有三:初说剏遇,次责住权,后令取实。此初二也。「五欲乐」者即五安乐:一自性乐,二因乐,三受断乐,四苦对治乐,五无恼害乐。或佛果五法:清净法界及四智品。或是大乘无漏五蕴,谓戒身等。我昔为令汝得此乐,故系无价珠菩提妙因熏汝之心识,衣里现在。责住权云「而汝不知」,虚自忧劳以求自利,法执不灭不求五乐,甚为痴也。

经「汝今可以(至)无所乏短」。

赞曰:此令取实。「贸」音莫候反,换易也。交易物为「贸」字,从贝从卯,「卯」音酉。有作「贸」,《玉篇》「歌雅反,人姓也」,非此义。今从莫侯反,不知「贸」字所出。「以贸易」者,用初心小宝珠亲近诸佛,闻熏正法更增善根,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贵珍宝也,一得已后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众德满故。

经「佛亦如是(至)一切智心」。

赞曰:下合。中有二:初合领昔权,后「今者世尊」下合领今实。初文亦三,此合初将离险。

经「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赞曰:二合领中途方退。

经「既得阿罗汉道(至)犹在不失」。

赞曰:三合领为设化城。修行规觅圣法财宝之时虚费功力,名资生艰难。「艰」土难治也。《释名》「艰,根也,如物根耳」。「难」惮也,人所忌惮。「得阿罗汉」谓得道满,少谓为足。昔因本愿,今者犹在,今时熟故。

经「今者世尊(至)实得灭度」。

赞曰:下合领今说实。有二:初合领灭化,后合领说实。此初也。示二涅槃为佛之因,故言令汝种佛善根、示涅槃相。

经「世尊(至)得未曾有」。

赞曰:此合领今说实。喜得未曾有。

经「尔时阿若憍陈如等(至)便自以为足」。

赞曰:十二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悔责,后十颂领解。此初也。初一颂标礼,后一颂半自责。

经「譬如贫穷人(至)时卧不觉知」。

赞曰:下颂领解。为二:初六颂颂喻领,后四颂颂合领。初复为二:初四颂颂领昔权喻,后二颂颂领今说实喻。领权为三,此文有二:初七句领初教发心喻,次一句领中途方退喻。从生死中至大乘舍,故名为往。法财无量,故名大富。以教法为膳、菩提心为珠,虽遇大乘犹无明醉,故卧不觉。

经「是人既已起(至)有无价宝珠」。

赞曰:三领为设化城喻。退大已后从生死起,往二乘国。

经「与珠之亲友(至)五欲而自恣」。

赞曰:领今说实喻。初颂示往因灭化显真,后颂明生欢喜。虽现未富当富诸财,未得五欲如得无异。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故。

经「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余」。

赞曰:下四颂合领。有二:初二颂颂合领昔权,后二颂颂合领今说实。此初也。初一颂颂合领初将离险,次半颂颂合领中途方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

经「今佛觉悟我(至)身心遍欢喜」。

赞曰:二颂合领今说实。为二:初一颂颂合领灭化显真,后一颂颂以生欢喜。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类:名高之辈前品与记,名非高辈此品与记,故此品来。二者佛与记中,上与同记、此与后记,故此品来。

释名者,趣求进习名学,进习止满名无学。今佛与彼记,名授学无学人记品。

解妨者,问:何故为中根记合为一品,为下根记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记:一异、二同。满慈、陈如二类别故。非高名辈,一同、二异。二千、阿难等,两类别故。由此两类,分成二品;中性不然。高名之中满慈为化,下名之辈阿难为化故也。

经「尔时阿难(至)不亦快乎」。

赞曰:此品有二:初众自希望,后佛为记别。初文有二:初二人希请,后二千希请。初中复二:一心念,二申言。此初也。

经「即从座起(至)我等所归」。

赞曰:下申言。有三:初陈已有分以归佛,次述二人合记所由,后正申请。此初也。

经「又我等(至)是佛之子」。

赞曰:此述二人合记所由。

经「若佛见授(至)众望亦足」。

赞曰:正申请记。

经「尔时学无学(至)住立一面」。

赞曰:此二千希请。「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经「尔时佛告(至)世尊」。

赞曰:下第二段佛为记别。有三:初记阿难,次记罗睺,后记二千。初记有四:一佛记,二众疑,三佛知告之,四阿难证说佛记。初长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三利益,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测,名如山高而难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纵任专擅,名自在。无所障碍,故名通王。

经「当供养(至)三菩提」。

赞曰:此记因行。

经「教化二十(至)妙音遍满」。

赞曰:此有四记:一利益,二国名,三土相,四劫名。

经「其佛寿命(至)复倍正法」。

赞曰:此记住寿。

经「阿难(至)称其功德」。

赞曰:此记赞叹。

经「尔时世尊(至)然后成正觉」。

赞曰:此一颂因记,后四颂果记。

经「号曰山海慧(至)种佛道因缘」。

赞曰:果记。有六:初半颂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国名,半颂利益,半颂赞叹,二颂住寿。利益众生修佛因行。

经「尔时会中(至)得如是决」。

赞曰:第二众疑。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心」。

赞曰:下第三佛知告之。有三:初说始因,次陈后行,后结得记。此初也。《俱舍论》说「释迦初逢释迦发心」,如彼颂曰「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今说中途随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经「阿难常乐(至)故获斯记」。

赞曰:此陈后行及结得记。故《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为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等。故不唯多闻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经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发勇勐大精进」。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闻为导引故。复如经云:「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故知此文据一相论四意趣中众生意乐意趣,于一善根或赞或毁化不定故。然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齐,成佛之相亦复如是,但以本愿有异宜见不同故有差别。故此结言本愿如是。

经「阿难(至)亦识本愿」。

赞曰:第四阿难证说。有二:初经家叙证,后彼自陈说。此初也。

经「尔时阿难(至)护持诸佛法」。

赞曰:彼自陈说,显自位高。示化为侍,故言方便。

经「尔时佛告(至)犹如今也」。

赞曰:下第二罗睺罗记。长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继嗣。此初二记。

经「是蹈七宝华(至)三菩提」。

赞曰:此后二记。「蹈」音徒倒反,《玉篇》「践也履行也」。《释名》云「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

经「尔时世尊(至)一心求佛道」。

赞曰:四颂为四,一常为我子、二为诸佛子、三陈密行、四说胜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长。

经「罗睺罗密行(至)以来无上道」。

赞曰:此后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时有见者。

经「尔时世尊(至)二千人不」。

赞曰:第三为二千记。有四:一佛见问,二阿难答,三正记别,四二千喜领。此初也。「柔软」者调顺根熟。「寂然」者心澄妙理。「清净」者非惑所恼。「一心」者更不异思。

经「唯然已见」。

赞曰:此阿难答。

经「阿难(至)护持法藏」。

赞曰:下记。长行有二:一记因,二记果。此初也。

经「末后同时(至)皆悉同等」。

赞曰:下果记。有二:一名同,二余同。

经「尔时世尊(至)后当成正觉」。

赞曰:五颂为五。此有二:一颂标,一颂因。

经「各于十方国(至)渐入于涅槃」。

赞曰:此有三:一颂标名同,一颂名、土等同,一颂神、用名同。长行所无。

经「尔时学无学(至)如甘露见灌」。

赞曰:第四二千喜领。

法华经玄赞第八(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付朱,此者书本自体也,为相违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

沙门基撰

法师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上来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此品又云「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以一乘正为经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记讫后十九品名为流通,流通此经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无开权显实正说一乘之处。虽此品及〈持品〉渐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记,因言总记,非更说一乘进令修学而与记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为三:初之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后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亦即三周说流通也。

问:

余经流通文少义略,今此经内因何广哉?

答:

此品下云「我所说经无量千亿,其中此经最难信解,诸佛秘要常自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义旨深远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于余经。又化大机易可成熟,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多流通种种劝励。

初之四品赞重流通中,初三品赞重,后〈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师〉一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轨可模;〈宝塔〉一品显法可重,说此经处塔涌闻法;〈天授〉一品虽亦明法,意明能弘经人其人可重,为重法故于其人所不悋躯命以身为床。其〈持〉一品既瞩此三,赞重义广,遂愿弘通。故此四品名赞重流通。余二流通至文当释。此乃最初品之来意。

二者说十九品名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来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下四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科判四品不异流通,故此品来。

三者论中有七喻、三平等,十无上第十示现胜妙力无上故,余残修多罗说,即是论云「已下示二种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初四俱〈弥勒品〉,即〈分别功德品〉及〈随喜功德品〉是,俱告弥勒故。后一〈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是,告常精进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说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五护众生诸难力,六功德胜力,七护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师〉、〈安乐行〉、〈持品〉。初〈法师品〉总明能持、所持人之与法,次〈安乐行〉明持经者所修行法,后〈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权实正逗二乘之机,未说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义故此品来。

释名者,可轨可持名之为法,可习可范目之为师。此教可轨、此理可持双名为法,此法可习名为法师。故《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遗教经》言:「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品之中赞经可重,法即是师故名法师。此法为法师,能学法者可为摸范训匠群物,有法之师名为法师。此人、法师,此品广明,名法师品。品下双说法及学者并名法师,义通为胜。

释妨难者。

问:

为佛前、佛后弘持此者并名法师,为但灭后?

答:

俱名法师。此中多以灭后名为法师,其现在得弟子之称,然现得记,此中亦说名法师故。又以现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说;灭后持者甚为难故,所以独得法师之名。又现习学者名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师。

问:

〈持品〉亦持此经,又亦可轨,何故此品独名法师?

答:

虽标总称,即是别名,无别能故。余品更有别义可名,况于此中双叹人、法俱可师故。又〈持品〉现在说法名持,此说灭后劝叹胜能,名法师品。

问:

此品亦有授记,何故不名授记品?

答:

以少略故,从多为品。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长行及颂明人法师,后一段长行及颂明法法师。初文有二:初明对佛现前法师,后明不对佛前法师。此初也。以药王久持此经,燃身供养故呼药王。名因药王告八万者,意正告彼,授彼记故。所记众中有八部、四众、三乘类别。《辨中边论》有十法行,于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劝他,三赞叹,四庆慰。今随喜者即是赞叹,举一例余。「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出*月]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创晖遂有断痴之势;亦如云霞始布有资万卉之能,慈悲肇兴带荫群生之气故也。随喜一句当得菩提,信学此经定证何惑。

经「佛告药王(至)三菩提记」。

赞曰:下明不对佛前法师。有二:初明闻已傍随喜者,后明正行六种法师。此初也。正乐听闻功德无量,今但举一闻随喜者,例余自作、劝他、庆慰功德何穷。又上解初学法师,下解久学法师,大菩萨故。

经「若复有人(至)合掌恭敬」。

赞曰:下明正行六种法师。有二:初明正行六种法师悲愿来此,后「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种。初中复二:初明于一句偈法行,后「何况尽能受持」下明于多法行。初中复二:初标行六行者于诸佛所成就悲愿生此人间,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初中复二:初明六种法师,后明悲愿来生。此初也。六法师者,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此明初五法师于经一偈行,后一法师行供养行,于经一偈及于一卷皆行供养。「种种」下财供养也。始从敬视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视如佛意业,合掌恭敬身业,二种内财;前随喜语业,余是外财。十法行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此举易行且说六种。其余四种:施他、听闻、思惟、修习,应皆行之,难故不说。于经卷云供养,余五于一偈者互影彰故、轻重异故、易难别故。

经「药王当知(至)生此人间」。

赞曰:此明悲愿来生此间,计位观因不应来故。

经「药王若有人问(至)必得作佛」。

赞曰: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至)而供养之」。

赞曰:下释。有二:初显人尊可为供养,后显位高悲愿生此。此初也。「瞻」视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达理故。由是胜因当得成佛,利益大故。

经「当知此人(至)妙法华经」。

赞曰:此显位高悲愿生此,能说此经是圣者故。不尔,云何名大菩萨?或即凡夫久修学者,简异二乘及初学者,名大菩萨。菩萨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学故。或成就发心菩提当得胜果,已成因故能说是经。

经「何况尽能(至)广演此经」。

赞曰:此明于多法行,舍净业果净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处故。《智度论》云:「不退菩萨深爱法故,闻则深心身毛皆竪。念佛慈悲则恻怆泣泪,若闻深法则大欢喜。譬如军败怖惧倒地闷绝死者,亲族见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则起隐轸,不起隐轸即知不活。菩萨亦尔,若闻说佛功德妙理,欢喜毛竪色异悲泣,当知此辈必得菩提;异此闻经都无异相,当知此辈无菩提分。」《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况于此尽能受持,非大菩萨无是哀愍。

经「若是善男子(至)广为人说」。

赞曰: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重。文分为二:初明五可尊,后释所以。五可尊者:一说者为佛使,二毁者罪过佛,三读诵佛庄严,四在处应赞礼,五应四事供养。此初也。三业顺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业,遣者语业,事者身业。又传佛教名使,用佛语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业所为所作,皆以此法利众生故。窃说一句当同佛业,公然多说理惬佛行。

经「药王若有恶人(至)其罪甚重」。

赞曰:二毁者罪过佛,恶世损多故。《大集经》云:「毁骂犯戒比丘,过出万亿佛身血」。《大般若.胜天王会》云:「若杀大千界微尘数佛得罪尚轻,毁谤此经罪过于彼,永入地狱无有出期」。今毁读诵者亦复如是,若损害佛不损二利行,佛不生恼故;损读诵者损二利之行,生烦恼故。又虽毁佛,佛无爱憎,不废说经利益弥广;若毁读诵者,为有怨亲,废其修习。又骂佛甚为难,骂读诵者甚为易,诫其勿尔故作是说。又佛在时众生根胜,虽有骂佛不退善心,虽自损深损他浅故;佛无已后众生垢重,毁持经者,一切闻已多退道心,自他损重故作是说。《华手经》云:「若人坏乱菩提心者,乃为毁灭一切众生大法光明,罪过五无间,五无间逆不毁坏一切佛法故,毁菩提心者则为毁坏一切佛法。」又佛灭后依法读诵甚为难有,能为恶世众生善友,故毁骂者罪过骂佛。「呰」音兹此反。毁作讹。《玉篇》「口毁曰呰呵也」。

经「药王(至)肩所荷担」。

赞曰:三读诵佛庄严,具佛众德故。读诵此经当具相好等一切庄严,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庄严:一大慈庄严,救护一切众生故;二大悲庄严,堪忍一切故;三大愿庄严,所可发愿悉究竟故;四回向庄严,建立一切诸佛功德妙庄严故;五功德庄严,饶益一切众生故;六波罗蜜庄严,度脱一切众生故;七智慧庄严,除灭一切众生烦恼愚痴闇故;八方便庄严,出生善门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坚固不乱庄严,不乐异乘故;十决定庄严,于正法中灭疑惑故。」《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善男子荷负重任,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亦为佛肩之所荷担。佛所重故、称佛心故。」「为」有二义:一作、二被,上来被义。言作义者,即是自肩,亦担如来肩所荷担大菩提也,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担也揭也负也。」

经「其所至方(至)应以奉献」。

赞曰:四在处应赞礼,人尊处胜故。五应四事供养,真实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馔」饮食也、具食也,或为「撰」字。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赞曰:此释所以。由此《法华》最深密,故不付阿难,唯付药王等,极秘密故。譬如用毒为药大医所堪,小师不能,故付菩萨不付声闻。化声闻故,故说此时须臾得闻,当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经「尔时世尊(至)并供养持者」。

赞曰:下十六颂,分三:初二颂总叙法师可尊、应可供养之所由,次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后一颂结成法胜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颂得任运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后一颂得真智相。「一切种」即后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为二故。劝自受持并供持者,于自然智但劝供养,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经「若有能受持(至)广说无上法」。

赞曰:下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中分二:初三颂叹法师胜,后十颂颂可尊可重。此初。为三:初颂佛使,次颂舍净土,后颂随愿自在。

经「应以天华香(至)供养说法者」。

赞曰:下十颂颂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颂正叹法师可尊可重,后六颂校量罪福劝生尊重。初四颂为二:一颂重说法,三颂重受持。此初也。以说法者自然必得胜妙果报,故略赞之。如契经说,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得圣者,施果亦无量。」

经「吾灭后恶世(至)行于如来事」。

赞曰:此三颂重受持,一颂劝敬、一颂供养、一颂佛使。演说读诵等皆是受持。

经「经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赞曰:下六颂挍量罪福劝生尊重。为二:初二颂挍量罪,后四颂挍量福。此初也。

经「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赞曰:下四颂,分二:初二颂对佛挍量,后二颂闻法挍量供养。此初也。赞佛易故心轻利少,赞持者难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经「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赞曰:此以闻法挍量供养,财供、法供有优劣故,法供养者谓闻法故。

经「药王今告汝(至)法华最第一」。

赞曰:第三大段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经「尔时佛复告(至)难信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师中,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明法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者」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下明说法仪则。初中复二:初明法法师深妙,后明由此人法师复成胜德。初中复二:初法难信解,后勿妄宣传。此初也。三世经中此难信解,令舍权以就实、无生而有生,故知难信。道理幽玄迂回而方证,故知难解。

经「药王此经(至)况灭度后」。

赞曰:下勿妄宣传。「妄授与人」已上诫之勿传;「诸佛」已下释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显说,今方说之。佛在自说,声闻之中犹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况佛灭后诽谤不信。

经「药王当知(至)手摩其头」。

赞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师复成胜德。有七胜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惭愧故、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护念,由此根熟,佛善护念诸菩萨故。三有大信,四有志愿,以欲胜解而为自体。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胜义舍故。七佛手摩头,佛教被心,佛所记别佛摄受故。

经「药王在在处处(至)尊重赞叹」。

赞曰: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后明用此人成法师亦为胜德。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五处:一说处,二读处,三诵处,四书处,五经卷住处。十法行中供养、施他、听闻、受持、思量、修习,不离此四处故。「所以者何」下释中有二:初显是全身舍利,后应为供养。明理、智二皆圆满故,即是具足法身、报身。由此返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通取菩提、涅槃,理、事双尽矣。是以佛教造像,书法身舍利安于像中,云「诸法从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是为法身舍利。故《无量义经》云「亦名坚固舍利」。准《金光明经》,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经有处即有全身。

经「若有人(至)三菩提」。

赞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为胜德。有四:一礼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三见闻此经得近正觉,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发心菩提。

经「药王多有人(至)菩萨之道」。

赞曰: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数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见,二闻,三读,四诵,五书,六持,七供养。故知说思修等真为善行。

经「其有众生(至)三菩提」。

赞曰:三见闻此经得近初地正觉。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闻」是闻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经「药王譬如(至)知水必近」。

赞曰:此喻也。「有人」喻学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无正法水。「须水」者,论云「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诠之理性,初地菩提须规求也。「于高原」者,广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罗万像,出过众道之先,难可登陟说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凿求之」者,凿者錾也穿也,以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简择推寻求菩提故。「犹见乾土」者,即昔日权二乘教迹。全无大乘之相,名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转见湿土」者,谓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势,与湿土名。「遂渐至泥」者,喻闻此经教。「知水必近」者,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近于所诠佛智慧也。」即显二乘教为远、大乘教为近,空教为疎、中道教为亲。

经「菩萨亦复(至)三菩提」。

赞曰:下合。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闻、解、习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闻慧,次一思慧,后一修慧。

经「所以者何(至)而为开示」。

赞曰:此释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远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种智慧并属此经,由经得故、此经摄故。「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傍,昔说二乘教理行果;「显真实相」者,摄近、正因,今说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尽,故并属此经。又「深固」者,深谓妙而难测,固谓不可破坏。佛所摄受佛所秘藏,如王齿印非余人物故。「幽远」者,大劫修因,妙智证故。非佛不克、无人能到,穷真本源,今化菩萨故谓开示。

经「药王若有(至)增上慢者」。

赞曰: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初学菩萨、凡夫、声闻故,初闻便惊、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为新学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经「药王若有(至)云何应说」。

赞曰:下第三大段明说法仪侧。有二:初教示仪轨,后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初文有三:一问,二示,三结。此问也。

经「是善男子(至)广说斯经」。

赞曰:下示。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如来室者(至)一切法空是」。

赞曰:此释也。恒常安处寝息身心于慈悲,故名为室。维摩以空为舍,理究竟处自利舍故。此明于事,说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渐次游行遂到父舍,以中道大乘为舍。以中、外相形名之为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违。心行调顺堪耐心劳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贤善、拒恶法,三乘通行,以惭、愧为上服。今说恶人、苦境不挠大乘别行,故说和忍为衣,亦不相违。又柔和之体即惭、愧故。安身心于空境,覩三事以漭然,名空为座。维摩以四静虑为床,彼据智所生依,以静虑定为床;今据智所缘依,以法空为床,亦不相违。大慈悲,有观也;衣、座二,空观也,谓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毗婆沙》「说法处师子座有四法:一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威仪瞻视有大人相,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不轻自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对法》、《显扬》、《瑜伽》等中皆有问难说法等相,应广如彼。

经「安住是中(至)是法华经」。

赞曰:三结也。

经「药王我于(至)听其说法」。

赞曰:下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有三:一令听,二得见,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众,二化四众令听,三令八部往听。

经「我虽在异国(至)令得具足」。

赞曰:此令得见及不忘念。「逗」音徒斗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窦」字,教能窦绎义故。「逗」音《说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从徒斗反。有作「[言*窦]」,不知所从。

经「尔时世尊(至)信受者亦难」。

赞曰:下十八颂半,分二:初十六颂半颂前所说,后二颂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颂颂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四颂颂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后十一颂半颂说法仪轨。此初也。

经「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赞曰:下四颂颂法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颂半喻,二颂半合。此初也。「燥」音苏浩反,亦乾也。

经「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赞曰:此二颂半合也。

经「若人说此经(至)处此为说法」。

赞曰:下十一颂半说法仪轨。中有二:初二颂半颂仪轨,后九颂颂佛随顺。此初。有二:一颂半标教,一颂释之。

经「若说此经时(至)集之令听法」。

赞曰:下九颂颂佛随顺。分六:初一颂明行忍行,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一颂为作卫护,二颂现身令忆念,一颂具德方见佛,一颂令八部听法。此初二也。

经「若人欲加害(至)为作听法众」。

赞曰:一卫护,二令忆念。「寂寞」者空无貌。一见佛具是德者,具是忍辱,寂处读诵一令八部听。

经「是人乐说法(至)得见恒沙佛」。

赞曰。此第二大段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颂能说者益,后颂能听者益。「罣」障也。「碍」止也。

见宝塔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论云「为除三种无烦恼人染慢说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种种乘异,二信生死、涅槃异,三信彼、此身异。三平等者:一乘平等如前已说;二为除信生死、涅槃异,故现多宝如来塔,入涅槃已后现身故;三为破彼此身异,显多宝佛摄一切佛身。」论云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身故。由身平等,但说一身摄诸佛身。又显自他身无差别故,十方分身佛集身无异故,彼身即我身。由后二义故此品来。二者论云「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示现多宝如来塔。多宝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光,见于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颇梨为地,又佛变八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为净,示佛国净。显今法胜,不唯秽土以化生,亦于净佛国土以施化。」佛国由来清净,故此品来。此为义残。三者初四品明赞重流通,上〈法师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显法可尊,但说经处多宝必听,以为灵证、劝发信心,故此品来。四者《智度论》云:「有佛出世,无人请说便入涅槃者,如《法华经》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佛化身及七宝塔,证《法华》故一时出现。阿难传经以同闻为证,佛说此经以佛为证,故此品来。虽传此解,意旨难知。多宝既灭,作塔无请,如何有众?

释品名。佛体所居名塔,众珍所成名宝塔,以宝成故名宝塔。或塔如前,宝谓多宝,多宝佛之塔。或多宝及塔二名俱举,故名宝塔。「见」音户练反,显现也。所现即宝塔,名现宝塔。「见」音又古电反,见覩也。由塔上升,众人皆覩,所见即宝塔。宝塔之见,故名见宝塔品。

解妨难者,依论此品既明净土十方佛集,何故不以为品名?答:因塔上昇希开,必召佛集、将安诸佛,所以变为净土。塔现为因方有佛集变为净土,证经为验,唯在见塔,故以为名。问:何故不于净土为二乘说,说已证法方有净土?答:欲显二乘后回趣大,初在秽方后居净土。

经「尔时佛前(至)住虚空中」。

赞曰:下文初长行中有二:初塔涌,闻法证经胜妙;后将至,「颂云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下,募众说经方陈付嘱。初文复二:初塔涌,印说证经之可信,故塔未开。多宝便叹,如前所说者皆真实故;后塔开听说,证经之可重,「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下是。初塔为证,后身为证,证教、证理次第证故。初文有三:一支提应现,二灵祇敬奉,三叹佛神功、印经妙德,「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下是。初文有五:一标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四严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论解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故示现多宝如来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净,二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现无量佛,七远离秽不净,八多宝,九同坐。此说〈多宝品〉中九种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净者,解下光照见于十方,各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佛国,颇梨为地等清净土。二塔者,解此塔现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纵广量,或所见净土量,及十方各变量。四略者,此释何故略,唯一多宝佛证,更无余佛证耶。五住持者,解下佛答大乐说,此塔有多宝全身舍利住持所由。六无量佛者,解下释迦十方各无量分身佛集所由。七远离秽不净者,解下释迦变此娑婆世界为清净,复更两重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为清净,亦无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宝者,解佛名宝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释迦、多宝二佛同坐所以。显各有表,论陈不依经之次第,随义总释。论云「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谓佛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经,故须塔涌。不尔,但佛现,何须塔涌耶。「高五百由旬」者,论云「量者示现一切佛土清净,胜出世间善根所生,故大而且净;世间善根生,非净而小」。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五者五根,百者百行,百行业道各资五根,方始得故、高五趣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十五有故。「从地涌出住虚空中」者,塔在东方,言涌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还处世以济众生,生死、涅槃二无异故。又「涌出」者表说一乘超二乘故。「住虚空」者,表教诠于真理空故。

经「种种宝物(至)充遍世界」。

赞曰:下明严相。有二:初明八严,后重明幡盖严相。此初也。外严宝塔,表内佛身及法华经皆有功德以为严饰:一「种种严」喻万德具。二「五千烂楯」喻信、进、念、定、慧力。各以百行业道资长方成五百,各除十恶故成五千。三「龛室千万」表禅定甚多。「龛」音口含反,龛塔也。一曰龙貌,非此义,今从初。《玉篇》作「龛,枯耽反,受也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德高显。五「幡」表诸总持转灭诸恶。六「璎」珞表三念住。七「宝铃」表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证真灭惑即是无垢贤栴檀香,遍四生中灭诸烦恼能证真如。

经「其诸幡盖(至)七宝合成」。

赞曰:此重明严饰幡盖之相。表具七圣财故。

经「高(至)四天王宫」。

赞曰:此所至也。表高出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经「三十三天(至)尊重赞叹」。

赞曰:此灵祇敬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华,后八部供赞。

经「尔时宝塔中(至)皆是真实」。

赞曰:此叹佛神功、印经妙德。有二:初叹、后印。如文可知。

经「尔时四众(至)却住一面」。

赞曰:下第二段塔开听说,证经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明开塔,「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下是;后明见赞,「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初请、后答。请中有二:初众人心请,后乐说言请。此初也。

经「尔时有菩萨(至)发是音声」。

赞曰:乐说言请。

经「尔时佛告(至)有如来全身」。

赞曰:下答。有三:初标,次释,后结。此初也。论云「住持者,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故」。在此经教,全身住持。

经「乃往过去(至)号曰多宝」。

赞曰:下释。有四:一佛身,二本愿,三诫勅,四愿遂。此初也。何故一多宝为证非多佛耶?论云「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摄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显一乘摄诸义尽。何故多宝为证非余佛耶?论云「多宝者,示现一切佛土同宝性故」。欲明事中报化佛等土同为宝性,亦表所诠理妙清净无差别故。

经「其佛本行菩萨(至)赞言善哉」。

赞曰:二陈本愿。

经「彼佛成道已(至)起大塔」。

赞曰:三彰诫勅。

经「其佛以神通愿力(至)善哉善哉」。

赞曰:四愿遂也。

经「大乐说(至)善哉善哉」。

赞曰:三结告也。

经「是时大乐说(至)见此佛身」。

赞曰:上辨因由,下明开塔。有四:一请,二答,三重请,四许开。此初也。

经「佛告大乐说(至)乃出现耳」。

赞曰:下答。有二:初陈多宝本愿,后召化佛。此初也。彼佛说经塔涌为证,塔开佛现化佛为证。又我塔开,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证说,明此经而可信故。愿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开。

经「大乐说(至)今应当集」。

赞曰:此召化佛。问: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答:随顺初见,且说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得分身不广?又身无异,他即我身。

经「大乐说(至)礼拜供养」。

赞曰:此重请也。

经「尔时佛放(至)国土诸佛」。

赞曰:下许开。有二:初集分身,后正开塔,「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下是。初文有四:一此光照去,二彼佛言来,三变土延宾,四持华慰主,「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是。

问:

佛之分身圣心极鉴,何必要须光照方始言来?

答:

佛之分身不假光而应集,但以欲令此生远见,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来,众生不知佛之神力,为令知佛神力及所说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说一乘,无余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东方,二例余方。初文有六,此初,见佛。问:何故须现无量佛耶?论云「示现彼此所作业无差别故」。彼此佛业教化众生,初权后实,所作同故。

经「彼诸国土(至)宝网罗上」。

赞曰:此文有三,一土相、二眷属、三覆盖。何故须照一切佛土清净耶?论云「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种种宝间错庄严故,表一乘中具万德故」。「幔」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武安反。幔上安网以宝为之,如幔之饰,故言网幔。

经「彼国诸佛(至)为众说法」。

赞曰:此文有二,一说法、二助化。

经「南西北方(至)亦复如是」。

赞曰:例余方也。

经「尔时十方(至)如来宝塔」。

赞曰:第二彼佛言来。

经「时娑婆世界(至)悬诸宝铃」。

赞曰:第三变土延宾。有四:一变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广变,四佛方安。初中复二:初变土,后移人。此初。有三:初现净,次灭秽,后香华林。「薮」者散木为林,泽无水曰薮。何故变秽为净耶?论云「示现一切佛国土平等清净故,释迦为恶众生现故」。有此不净,如无垢称说。

问:

何故多宝塔昇不变净土,分身佛集始变净土?

答:

多宝示顺二乘,现居秽土之相;分身为顺菩萨,所以始变净土。又多宝顺二乘之往位,故居秽土;分身顺二乘之后成,故居净刹。主变有三时,客坐有二位。

问:

何故主人须三变土?

答:

欲显分身佛数多故。又显次第至三极者,显此一乘三乘极故,又显本秽凡夫位也。初变大千表至声闻,次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表至独觉,后更变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极满足故。

问:

客佛世尊何须再坐?

答:

欲令三变至于道故。

若尔何故不三坐耶。

答:

再证《法华》,文义深故。又并多宝,即是三坐、三证、三变。

经「唯留此会众(至)置于他土」。

赞曰:此移人。根熟堪闻故留,无缘不堪故去。

经「是时诸佛(至)而挍饰之」。

赞曰:第二化佛便坐。有三:初佛、侍俱来,次树、座之相,后佛座不足。此初二也。

问:

何故诸佛各唯一侍?

答:

证经开塔不假侍人之能,传讯、轨仪一人足办。

问:

侍者何处坐?答:

何须坐。

问:

何故净名待客座假灯王,释迦延宾侍者无坐?

答:

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经「尔时诸佛(至)犹故不尽」。

赞曰:此佛坐不足。

经「时释迦牟尼佛(至)皆令清净」。

赞曰:下第三又广变。有二:初一变二百,后一变二百,已到、未到佛有异故。初文有五:初变土量,二变恶生,三变净相,四变恶土,五变土严。此初也。放光警觉、有缘召佛,十方皆照。坐、佛必须齐等,设座唯在八方。

经「无有地狱(至)置于他土」。

赞曰:变恶生。

经「所化之国(至)以为庄挍」。

赞曰:变净相也。

经「亦无大海(至)诸山王」。

赞曰:变恶土也。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萨于鹫峯山散花者,不变会处故,所以上言唯留此会。此理不然。上言唯留此会,众堪闻法故。五趣皆移,岂复待客变土为净,独留山处杂秽以示于客?必无此事,据实山处亦变令无。下言令于山中散花者,说旧山处故。又以净覆秽名之为移,未发心见秽、已发心见净。隐秽彰净名之为移,移相移心故。但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不言移恶处置他土故。设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殊龙宫将出花现山中,何处有山?已移之故。《大般若经》第三卷云「三千大千世界,苏迷卢山、大苏迷卢山、轮围山、大轮围山」,大苏迷卢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经「通为一佛国土(至)遍布其地」。

赞曰:变土严也。「宝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宝交杂饰于露幔。又以宝交饰或显露,或以幔覆之。又以宝交杂覆露于幔,皆名露幔。

经「释迦牟尼佛(至)遍布其地」。

赞曰:此第二变二百。文亦如前。

经「尔时东方(至)来集于此」。

赞曰:下第四佛方安处。有三:初一方安,次例余方安,后遍满安。此初也。

经「如是次第(至)遍满其中」。

赞曰:例余方安及遍满安。

经「是时诸佛(至)亦复如是」。

赞曰:集分身中。有四,此为第四持华慰主。有二:初明遣使,后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举一方诸佛,后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处,次令传语,后教散花。「齎」音节稽反,持遣也。《切韵》作「齎」。「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应作「匊」。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住虚空中」。

赞曰:下正开塔。有三:初事讫住空,次时众起覩,后释迦正开。此初也。塔涌在空,故随塔住。

经「一切四众(至)一心观佛」。

赞曰:时众起覩。

经「于是释迦牟尼佛(至)开大城门」。

赞曰:佛正开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钥」音以灼反,《玉篇》「门键也」。《说文》「关下杜也」。《方言》「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门@龠]」。「钥」是古字耳,有「作籥」。《字林》「书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关西以书篇为书籥」,非此义。

经「即时一切众会(至)而来至此」。

赞曰:第二大段开塔听说,证经之可重中,下第三段明见赞。有二:初见身闻言,后赞叹散华。此初也。

经「尔时四众等(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赞曰:赞叹散华。

经「尔时多宝佛(至)可就此座」。

赞曰:长行中下第二大段募众说经、陈方付嘱。有三:初塔中同坐,次众处空中,后劝说付嘱。初文有二:初命、后坐。此命也。

经「即时释迦牟尼佛(至)结跏趺坐」。

赞曰:此坐也。问: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论云「示现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等,皆为成大事故」。即为成一大因缘,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床,众生亦同一乘座故。

经「尔时大众(至)俱处虚空」。

赞曰:下众处空中。有二:初请、后引。此初也。

经「即时释迦牟尼佛(至)皆在虚空」。

赞曰:此引住空。表闻一乘住佛果故。

经「以大音声(至)付嘱有在」。

赞曰:劝说付嘱也。此乃释迦之所募劝,准偈当知。

经「尔时世尊(至)不勤为法」。

赞曰:下四十八颂,分二:初十二颂颂前塔涌闻法证经胜妙,后三十六颂颂前募众说经陈方付嘱。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塔涌印说奖劝众人,后十颂半开塔听说以劝众人。此初也。

经「此佛灭度(至)常为听法」。

赞曰:下开塔听说以劝众人。有二:初二颂因缘,后八颂半颂开塔,不颂前第三见赞。此初也。梵云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央」尽也。有作「鞅」,于两反,《说文》「颈靼也」,非此中义。「靼」音之列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住」。复言所住,文义便重,故应从此,言在在所往,所往至处及所在处也。

经「又我分身(至)令国清净」。

赞曰:下颂开塔。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颂变土,二颂半佛坐,二颂显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经「诸佛各各(至)然大炬火」。

赞曰:佛坐也。「炬」音其吕反,《玉篇》「束薪灼之」。

经「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

赞曰:显身出香利生说法。或释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长读文似分身出香,长行但有释迦烧香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设主,故此应知非定客出。如风摧枝,化人从已,如风靡草易可成故。

经「告诸大众(至)当知此意」。

赞曰:下三十六颂颂前募众说经陈方付嘱。中分三:初九颂半陈募说经,次十九颂对比胜劣,后七颂半重募诸人结成胜行。初中有三:初三颂半募持、读、诵者令其自誓,显现在佛知彼之心;次四颂募护法者令其自愿;后二颂募说法者,「即为见我」等,劝令发愿。此初也。

经「诸佛子等(至)诸世界者」。

赞曰:募护法者令其自愿。分四:一颂募护法,一颂护法即为供养我及多宝,一颂说多宝护法,一颂护法即供养化佛。

经「若说此经(至)宜发大愿」。

赞曰:此二颂,一颂募说法者,即为见我身多宝及化佛;一颂劝令发愿。

经「诸余经典(至)是则为难」。

赞曰:下十九颂对比胜劣。中分六:初五颂对比说难,次二颂对比书难,次二颂对比读难,次二颂对比为一人说难,次三颂对比听难,后五颂对比持难。此初也。初四举易,后一对比此经难信难解难入。理智深妙故陶练难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掷」音直炙反,投也,古作「擿」。

经「假使有人(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书难。「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搔也掊也。今取「掊」音薄友反。

经「若以大地(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读难。

经「假使劫烧(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为一人说难。

经「若持八万(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听难。

经「若人说法(至)是则为难」。

赞曰:下五颂对比持难。中分二:初三颂对比,后二颂结成持胜。此初也。

经「我为佛道(至)则持佛身」。

赞曰:结成持胜。

经「诸善男子(至)自说誓言」。

赞曰:下七颂半重募诸人结成胜行。分五:一颂半募持邀誓,一颂半顺佛心,一颂半顺正行,一颂绍佛位,二颂利世间。此初也。

经「此经难持(至)诸佛所叹」。

赞曰:叹顺佛心。

经「是则勇勐(至)无上佛道」。

赞曰:顺正行也。梵云杜多,此言除弃,讹云头陀。此有十二,如《瑜伽.声闻地》说。

经「能于来世(至)住淳善地」。

赞曰:此绍佛位。决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为「纯」字,唯是善也。

经「佛灭度后(至)皆应供养」。

赞曰:此利世间。初一是智眼,后一应受供。《华严经》云:「若以三千大千界, 顶戴一劫中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甚难。 大千尘数众生类, 一切供养诸乐具, 彼之功德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殊胜。 若以掌持十方刹, 于虚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甚为难。 十佛刹尘众生类, 一切供养诸乐具, 彼之功德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殊胜。」

法华经玄赞卷第八(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经院、药师寺善明房得业仁奉读受了。

        僧觉印并摄释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僧觉印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朱者皆点本也,高名书也。

 

上篇:法华经玄赞

下篇:法华玄赞义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阿弥陀经义述

阿弥陀经义述 慧净述 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

本愿药师经古迹

本愿药师经古迹上 青丘沙门太贤撰 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并序 释氏教《金刚经》,世所由来尚...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 吾祖智者着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觉,子于...

佛说泥犁经

佛说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摩诃刹头经

佛说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 西秦沙门释圣坚译 「...

【注音版】佛说回向轮经

佛说回向轮经...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止...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译 闻如是...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如是我闻:...

佛说腹中女听经

佛说腹中女听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佛在罗阅祇,与...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弥勒笑什么

大凡走进汉传佛教寺庙第一山门,都会看到迎面正中端坐...

感应道交是大学问,很难相信

感应道交可是大学问,可是很难相信的。感是什么?感是...

【推荐】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问: 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

年轻时用来建功立业,有空再来修行,这样可以吗

问: 师父,我觉得现在还年轻,应该把时间用在建功立...

【推荐】如何让自己所求之愿能迅速成办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方便地、更快速地通过自身地努力达成...

圣严法师《温柔对待亲爱的人》

对待家人,我们习惯成自然地不懂礼貌,不会温柔,不是...

相由心生,运随行改的故事

曹彬是宋朝的一位大将,他帮宋太祖平定天下,功劳很大...

梦参老和尚:修行的资粮

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 你修道的...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

问: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应该如何行善? 慧律法...

不要为了小利而改变目标

过去有个人在门前种了两棵果树,两年后结了果子,其中...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

《十种逆境为道场》译文

【原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