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劝发菩提心集

翻经沙门慧沼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劝发菩提心集卷下

翻经沙门慧沼撰

受菩萨三聚净戒门 得舍门 自受菩萨戒门 八胜五想门 听法门 说法门 摄生方便门 求法门 入法门 应护正法门 六度依庄严论十种分别门 七似饶益门(谓似母等) 菩萨五悕望门 六决定应作门 六度瑜伽九种分别门 五相名波罗蜜门 七相施等清净门(谓施见心语智并藏隐六方离十四也) 七非田不应施与门 四摄如度九种门 各九得果门 十业得短命报门 十业长寿报门 十业多病不病门 十业丑好报门 十业生下上族门 礼塔十功德门 施盖十功德门 施旛十功德门 施饮十功德门 施衣十功德门 施器及饮食得十功德门 施香十功德门 施灯十功德门 恭敬合掌十功德门

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

将欲受菩萨戒。先教发殷净心。或复一年下至七日。持斋礼拜。舍诸恶业。习诸善事。长养净心。然可为受。若有事缘。不得先教发殷净心。欲受戒时。发深重心。方与受之。深重心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脱一切众生心是。若先未曾归依三宝者。教令归依。若已曾归依者。不须教之。归依云。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不敢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

次教请己为受菩萨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今于师所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者。慈愍故(三说)。戒师答云。好。

次教请释迦如来为受戒和上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曼殊室利为阿阇梨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弥勒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教授师。我依教授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诸佛为证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证戒师。我依证戒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菩萨为同法侣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同法侣。我依同法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发菩提心云。菩提心者。广则无边。略有三种。一者厌离有为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者深念众生心。厌离有为心者。即是广说生死过患。令深生厌离。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求菩提心者。即是广说三身菩提所有功德。令起忻求。深念众生心者。即是广说怨亲等想。令俱生慈愍发心度脱。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发菩提心未(教答云发)。

次教忏悔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两足中尊一切诸法离欲中尊一切僧宝诸众中尊。弟子某甲等。自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贪瞋痴等无量烦恼恼乱身心。广造众罪。所谓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用盗三宝财物。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无戒。持戒破戒打骂呵责。说其过恶。禁闭牢狱。或夺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责其发调。断其命根。或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所谓身业不善。行杀盗淫。语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瞋邪见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污僧伽蓝所。破斋破戒。饮酒食肉。轻毁三宝。恼乱众生。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数知。今日诚心发露忏悔。一忏已后断相续心。尽未来际永不敢作。唯愿三宝慈悲证明。令弟子等罪障消灭。

次说菩萨三聚戒相。一者律仪戒。誓断一切恶尽。二者摄善法戒。誓修一切善尽。三者饶益有情戒。誓度一切众生尽。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是菩萨非(答言是)。

言菩萨者。信是身中实有菩萨种姓。堪受菩萨净戒。名为菩萨。非已有证名为菩萨。

次为受令谛听发深重心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学处。求受一切菩萨净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学处此诸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教答言能(三说)。

次受戒师自称己名。请佛证明。起立手执香炉。若在高座不须起立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蓝此道场中。有众多菩萨。来于我所三说求受菩萨戒。我已为作证。唯愿慈悲亦为作证(礼拜三请)。

次当为说三品心受戒。于十方诸佛所。有三品相现。或凉风或妙香。或异声或光明等。种种相现。彼诸菩萨各各问佛。何因缘故有此相现。彼佛各答云。于某方处索诃世界。在某处所。有某甲众多菩萨。于某甲师所。说受菩萨戒。今证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现。彼彼菩萨咸生欢喜。各各皆言。于如是等极恶处所。如此具足杂染烦恼恶业有情。能发如是极胜之心。受菩萨戒。甚为希有。深生怜愍。于汝等所。起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应至心护持净戒。不惜身命而勿毁犯。

次为说持犯之相。乃至持一草系。亦有持犯菩萨戒相。不能广说。今略说重者。谓四波罗夷。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善法益己。名之为自。恶法损己。名之为他。若犯此四。恶法增长。损害于自。名他胜处。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一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为名闻利养。自赞毁他。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二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有财有法。有来求者。悭不施与。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三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先时共他斗诤违竞。他来求悔。以瞋恨心不随彼请。已不于他速求忏悔。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四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起邪见心。毁訾三宝。诽谤大乘。言非佛说。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起行既讫。

次教发愿云。

弟子某甲等。愿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未离苦者愿皆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发菩提心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舍此身竟。得生覩史多天。奉见弥勒。龙华三会愿登初首。闻法悟道。证无生忍。获大神通。游历十方。历事诸佛。恒闻无上大乘正法。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永离地狱身。永离畜生身。永离饿鬼身。永离边地下贱身。永离不自在身。永离女人身。常于佛法中。清净修行。与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愿一切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身者断恶修善。闻我说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舍门

菩萨地四十云。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大菩提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寤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准七十五。有四缘舍。一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二于有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三总别毁犯四他胜法。四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胜处法。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尊念。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犯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深重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自受菩萨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准应受法。

八胜五想门

初说行殊胜相。一趣道胜。二发心。三福田。四功德。五受罪轻微。六处胎。七神通。八果报胜。发五观心。第一观一切众生犹如圣人想。第二犹如父母想。第三犹如师长想。第四犹如国王想。第五犹如家想。又发四愿。第一所有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有。第二愿十方一切众生度生死烦恼海。第三愿十方一切众生共通十二部经。文义了了。第四愿十方一切众生俱至无上正等菩提。

听法仪(瑜伽四十四)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依于文。五于坏语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麁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勐利爱重求闻正法。略说勐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勐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勐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身众具饮食等事。所有爱重方后爱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菩萨如是于善说法生敬重心。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住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无染心。谓听闻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相故离高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其四相离轻杂染。于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者。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远离怯弱杂染。云何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三聆音属耳。四扫涤其心。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何故求法。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若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随说。若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若诸菩萨求工巧明。为少功力多集殄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求此五明。为令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

说法门

菩萨为他说法有二。一随顺说。二清净说。随顺说如别解脱戒经中说。清净说于己有怨诸有情类。应住慈心为说正法。于恶行者。住利益心。应说正法。于诸有情无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应当安住利益安乐哀愍之心为说正法。不以嫉缠增上力故自赞毁他。以无染心。不希利养恭敬赞叹。为他说法。

摄生方便门

四种方便于诸有情普摄调伏成熟。何等为四。一随摄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是行布施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名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名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说。汝自无有净信尸罗慧舍智慧。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诲呵摈。与作忆念。是故同事名随转方便。

求法门

大乘庄严经论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法具足四相。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求法有三种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进求世谛第一谛实不倒故。二他利大。由法作世间依怙以第一义安置故。三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满足故。

入法门

十住毗婆沙入寺品云。菩萨若入寺。应行诸威仪恭敬而礼拜供养。诸比丘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是空行者住处。无想行者住处。无愿行者住处。行慈悲喜舍者住处。正行正念者住处。若见诸比丘随所见业。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应作是念。若我恒沙劫。常于天祀中大施不休废。不如一出家。又念。在家多诸过患。出家皆无。随应广说。念出家者所行法事所得功德我何时得。广说三乘所有行相。是在家菩萨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礼佛时。应生三心。一我当何时得于八部受诸供养。二何时当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间利益众生。三我今深心行大精进得大菩提。我作佛已入无余涅槃。次随所作诣诸比丘。请诸法性相诣论师所。问戒持犯诣律师所。坐禅习定诣禅师所等。

应护正法门

菩萨五因缘故应受护正法。一知报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养供养诸佛故。四利益无量众生故。五正法第一难得故。瑜伽七十云。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一散乱故。二愚痴故。三不恭敬故。有五种相为闻修器。一谦下心。二奉行心。三摄受义心。四善摄受义心。五恭敬心。文殊问般若经云。六时不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吃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如是天清净心为闻法故。以彼声故。心不得定故。诸天还以天去故。恶鬼来作不饶益事。

六度十种分别门

大乘庄严论第七度摄品云。此中六波罗蜜有十种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初数六。复次释第一云。为摄自利三事故唯有六。一增进。二不染。三不倒初。四如次令四事进。一资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三眷属成就。由于忍辱。四发起成就。由于精进。一切事业由此成故。第五禅定。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恼故。由此力故。第六般若。令业不颠倒一切所作如实知故。第二复次为摄二利六事故数唯六。初为摄利他三事故。在前三度令起正勤。一者施彼。二不恼彼。三忍彼恼。后为摄自利三事故在后三。一者有因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第三复次为摄利他六事故。如其次第于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故。以善说法断彼疑故。如是利他即成自利。第四复次为摄大乘四种因故度唯有六。一不染。二极敬。三不退。四无分别。修行施时。于财不染。无顾恋故。受持戒时。于诸学处。起极敬故。行忍进时。二不退。忍于众生非众生所作苦。得不退故。进于行善时。得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时。此二无分别。止观平等摄故。第五复次为摄大乘六道故。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为道。由施故。于资财不着为道。由戒故。于境不乱为道。由忍故。于生不舍为道。由进故。于彼诸善增长为道。由定故。令烦恼清净为道。由般若故。于智障清净为道。第六复次同唯识等摄三学释。第二显相者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如次治悭等六。合智者。与无分别智共行。由通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于求财随欲给与。戒于求戒以身口意护而教授之。忍于悔过与之欢喜。进于作业随欲助之。定于学定随欲授法。智于有疑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后以三乘法随其所应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中。后以三乘成熟亦尔。第三次第者有三因缘。一前后。二下上。三麁细。以施为先。引后戒等故。以施为下。戒等上故。以施为麁。戒等细故。皆以次知。第四释名者。能除贫穷故名为施。能令清凉故名戒。能破瞋恚故名忍。能建立善故名进。能持心故名定。解真法故名慧。第五修习者。同杂集唯识论等。第六差别者。各有六义。一自性。一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自性者。由以己物施诸受者故。施因者。由无贪善根与思俱生故。施果者。由财及身成就故。身成就故者。即摄命等五。谓得命。得色。得力。得乐。得辨。施业者。自他二摄。满足及大菩提。满足施相应者。由具足住不悭人心中故。品类者。法财无畏故。自性者。由住具戒乃至受学诸学足故。因者。灭是涅槃。为求涅槃度诸有边受行戒故。果者。善道及不悔等。次第至心住。因戒得故。业者有三。一能持。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能静息一切烦恼故。三者无畏。由不能起一切怖憎等诸罪缘起。相应者。由一切时身口意业皆行善行故。品类者。谓二得一受。得即波罗提木叉二法。得即定道戒(余烦不述。更检文)。八对治者。檀离七着故。一资财着。二慢缓着。三偏执着。四报恩着。五果报着。六障碍着。七散乱着。此中障碍着者。谓檀所治贪随眠不断故。散乱着者有二。一下意散乱。求小乘故。二分别散乱。分别三轮故。余六障治初五翻前。谓戒离破戒着等。戒等离障碍着者。彼障碍随眠皆断故。戒等离分别着者。随其三轮不分别故。九功德者。一恒时舍。谓诸菩萨一切时施自身命与一切求者故。二离求不求报恩及以爱果。由大悲为因故。三建菩提。由施建立一切众生三乘菩提。四无尽。由无分别智所摄。乃至涅槃。其福无尽。无穷利益一切众生。复次六度有清净功德。且施彼求乞者。于菩萨所生三种喜。一得见时喜。二遂愿时喜。三求见求遂时喜。由不见不遂时不生喜故。菩萨一切于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故。一得见时生喜。二遂彼愿时生喜。三求见求遂彼时生喜。此中应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萨。何以故。菩萨大悲具足故。六度有八无上。一者依。二类。三缘。四回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檀依者。以依菩萨故。类者有三。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无畏施。以救济恶众生故。三法施。以说大乘法故。缘者。以大悲为缘起故。回向者。以求大菩提故。因者。以先世施业熏习种子为因故。智者。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故。田者有五人。一求人。一苦人。三无依人。四恶行人。五具德人。依止者。由三种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

七似饶益门

庄严第十二。菩萨有七似饶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侣。五似健奴。六似阇梨。七似和上。似母者。譬如慈母于子作五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譬如慈父于子作五种饶益业。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碍以为绝债。譬如善友于己作五饶益业。一密语为覆。二恶行令断。三善行称誉。四所造佐助。五遮习恶事。恶事四种。一射猎。二奸非。三耽酒。四博戏。菩萨五业亦尔。一非器者秘其深说。二犯戒者如法呵责。三具戒者以善称誉。四修行者教令速证。五魔事者即令觉知。譬如有智同侣于己作五饶益业。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不乖离。菩萨五业亦然。一与不颠倒乐世间成就者名乐。由此得乐受故。二与不颠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对治烦恼病故。余三可解。譬如健奴为主作五饶益业。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精好。五解巧于便。菩萨亦尔。一成熟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譬如阇梨于弟子作五饶益业。一教其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颜。四口知爱语。五心无悕望。譬如和上于弟子所作五饶益业。一度令出家。二与其受戒。三禁断诸过。四摄持以财。五教授以法。菩萨亦然。一令满二聚。二令得解脱。三令断诸障。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

菩萨五悕望门

菩萨五处常起悕望。一怖望六度增长。二六蔽损减。三成就众生。四胜进诸地。五悕望无上菩提。

六决定应作门

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一者财成决定。由施常得大财成就故。二生胜决定。由戒常得随意受生故。三不退决定。由忍诸苦常不退故。四修习决定。由进恒时习善无间息故。五者定业决定。由禅成就众生业永不退故。六者无功用决定。由智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自然住故。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必应供养。二必应学戒。三必应修悲。四必应勤善。五必应离諠。六必应乐法。如次能满六波罗蜜。菩萨必应常作六事。一厌五欲。不着施果报故。二自省过。谓昼夜六时常自省察所作三业。知过则改。三者耐苦。四者修善。五者不味。谓不噉禅味。恒欲界受生故。六者不分别。如次能令六度圆满。

六度九种分别门

瑜伽三十九。施波罗蜜九门。乃至智波罗蜜亦尔。颂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施。一自性者。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名施自性。二一切施者。略有二种。一内所施物。二外所施物。但施己身名内所施。若慜食吐活命众生数数食已吐所饭食施。名内外杂施。除上所说施。余一切所应施物。名唯外施。知内外施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不利益亦不安乐。即不施与。翻此即施。广有无量应施不施。思准可知。三难行施者。财物尠少。自忍贫苦惠施于他。第一难行。所可爱物极生耽着。能自开意惠施于他。第二难行。极大艰辛所获财物惠施于他。第三难行。四一切门者。一自财物。二他所得。三施亲养爱僕。四施他来求。五善士施者。略有五相。净信而施。恭敬而施。自身而施。应时而施。不损恼他而行惠施。六一切种施者。有十三相。一无依。二广大。三欢喜。四数数。五田器。六非田器。七一切物。八一切处。九一切时。十无罪。十一有情物。十二方土物。十三财穀物施。一遂求施者有八相。一匮饮食。二匮车乘。三匮衣服。四匮严具。五匮资什。六匮涂饰香鬘。七匮舍宅。八匮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上七准此。八此世他世乐施者。略有九相。财有三。一妙净如法物而行惠施。二调伏悭悋垢而行惠施。三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无畏有三。一拔济师子虎狼等畏。二拔济王贼畏。三拔济水火等畏。法施有三。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法。三劝修学处。如是九相能令众生此他世乐。财无畏此世。法施他世。九清净施者有十相。一不留滞施。二不执取施。三不积聚。四不高举。五无所依。六不退转。七不下劣。八无向背。九不望报恩。十不希异熟。速施不留故。不妄执着故。不积聚顿施故。谦下非竞胜故。不依名誉故。不悔广大不自轻故。胜妙物施故。于怨亲中悲心等施故。悲愍施不希报故。不希当果故。

戒九门者。一自性门有四种。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从他受。外观愧故。善净意乐。违犯内惭故。还净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初二为依。生惭愧故。由惭愧故。能护尸罗。由能护故。离诸恶作。又初二是法。后二是前二法所引。又初二第四能令不毁。犯已还净令犯还出。具四功德。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人天等故。二一切戒者有二种。谓在家分戒。出家分戒。此二略三即三聚戒。三难行戒者略有三种。一谓诸菩萨现具大财。族姓增上能弃。受持菩萨净戒。名第一难。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少缺。何况全犯。名第二难。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无放逸。乃至命终无误犯轻。何况犯重。名第三难。四一切门戒者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本性戒。三串习戒。四方便相应戒。正受者。受先所受三聚净戒。本性者。住种姓位。本性仁贤。身语二业恒清净转。串习者多生修习三种净戒。一切恶法不乐现行。恶法深厌。善法乐修。深生忻慕。相应戒者。依四摄事。于诸有情善业恒转故。五善士戒者略有五种。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生欢喜。设有毁犯。如法悔除。六一切种戒者。以要言之。六种七种。言六种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着欲乐自苦二边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不弃舍故。五坚固戒。利养恭敬本随烦恼不伏不夺故。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如声闻地说。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故。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三防护戒。随护止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五增上心异熟戒。六可爱趣异熟戒。七利有情异熟戒。七遂求戒者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悕求。勿彼于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邪虚妄离间麁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于他亦然。不遂求。俱不悦故。如是审思惟己命难因缘。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求不遂不悦意事。八此世他世乐戒者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为诸有情。应遮而遮。应开而开。应摄正摄。应调正调。菩萨于中身语二业常清净转。名为四种。复有所余五度俱行净戒。即为五种。说名为九。能令自他现后安乐。名二世乐戒。九清净戒者略有十种。一初善受戒。为三菩提不为命故。二不太沉戒。于违犯时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达离非处生悔愧故。三离懈怠戒。于睡卧等乐不耽着故。四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五支不放逸故。五正愿戒。远离利养不愿生天。自要修行故。六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净命所摄具足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故。八离二边戒。远离受用苦乐边故。九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受无缺故。能如是习得五胜利。一十方佛护念。二将终生欢喜。三持戒为善友。四大功德藏满。五现后戒成性。

忍九门者。一自性者。或思择力。或由自性。堪忍怨害。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此名自性。二一切忍者。在家出家各具三忍。耐怨害忍。起念五想略如能断疏。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恒续。故名为忍。安受苦忍者。事有八。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劳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依止处苦有四。即饮食等四事。世法苦有九。谓衰毁讥苦坏尽老病死。威仪处苦有四。即四威仪。摄法苦有七。一供养三宝。二供事尊长。三谘受正法。四谘受已广为他说。五以大音声吟咏赞诵。六独处思察。七修瑜伽所摄止观。乞行处苦有七。一毁形舍俗。二坏色衣服。三进止不纵住自兢摄。四依他活命。五尽寿乞求非久积用。六尽寿离淫。七尽寿离观舞倡打歌同龄携从等法。思胜解忍者。能于八种生胜解故。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由二因缘于彼诸处善能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三难行忍者有三。于劣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名第一难。居尊位。于自臣隷不饶益事。堪能忍受。名第二难。于其种姓婢贱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堪能忍受。名第三难。四一切门者略有四种。一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二于怨所作。三于中所作。四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五善士忍者略有五种。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慰意庆喜。六一切种忍有六七种。六者。了知不忍受非爱异熟。由怖故忍。于生哀怜心悲愍亲爱心亲善故忍。无上菩提为忍圆满故修行忍。夫出家者具忍辱力。非不行忍。由法受故修行于忍。种姓串习住自性故修行于忍。一切有情唯见诸法故修行忍。七种。谓于一切不饶益忍。从一切所忍。一切处忍。一切时忍。一切身忍。不捶打故。语忍不出非爱故。意忍不愤发故。七遂求忍者略有八种。于诸有苦来求索者。要逼能忍。于极凶暴上品恶业诸有情类。悲不恼忍。于诸犯戒。悲不恼忍。复有五种耐勤苦忍。堪耐除有情苦勤苦。耐求法勤苦。耐法随法行勤苦。耐为他说法勤苦。耐为有情所作正所有勤苦。八此世他世乐忍者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住不放逸。于诸善法悉能堪忍。于寒热能忍。于饥渴能忍。于蚊虻能忍。于风日能忍。于蛇蝎能忍。于劬劳忧恼能忍。于堕生老病死苦有情。哀愍而行能忍。如是能令自身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陵杂。能引后世安乐因缘。亦能令他修行二世安乐行。名二世乐。清净忍者略有十种。谓诸菩萨遇他所作不饶益事损恼违越。终不返报。亦不意愤。亦无怨嫌。意乐相续恒常现前。欲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谢。终不令他生疲厌已然后受谢。恐其疾厌才谢便受等。

精进九门者。一自性。谓诸菩萨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炽然无间无有颠倒。及此所起身语意勤。名进自性。一切者。在家出家各有三种。一擐甲。二摄善。三饶益。擐甲者。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为脱一切有情苦。以千大劫等日夜。处那落迦。不在余趣。证得菩提。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于求菩提非不进趣。既进趣已勤勇无懈。何况所经时短苦薄。名擐甲精进。摄善精进者。能为六加行能成辨六度。此复有七。一无动精进。一切分别本随惑异论苦触不倾动故。二坚固进。殷重加行故。三无量进。能现证一切明处故。四方便相应进。所应得义无倒顺行等通达故。五无倒进。为欲证得义愿所引故。六恒常进。无间加行故。七离慢进。由劝精进离高举故。由此疾证无上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云何饶益有情进。此有十一。如戒品说。彼戒此进。彼此差别。难行进者。略有三种。一无间远离衣想食想卧想身想。于善无间修无懈废。名第一难。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名第二难。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倒能引义利精进。名第三难。一切门者。略有四种。一离染法进。二引自法进。三净除业。四增长智进。善士进者。略有五种。一无所弃舍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无退减进。如先所受随长养故。三无下劣进。勇勐炽然长时策励。无怯无退故。四无倒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所摄持故。五勤勇加行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进趣故。一切种进者。六种七种。总有十三种。六者。一无间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三等流进。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进。数数思择善品加行故。五无动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六无喜足进。少劣证中不喜足故。即经所说有势等五。云何七种。一与欲俱行进。数于菩提勐利欲愿随长养故。二平等相应进。本随烦恼不染缠心。能于善法等习而住故。三胜进进。若本随惑染心缠心。为显精进。如救头然故。四勤求进。勤求明处无厌倦故。五修学进。于所修学法随法行。能成办故。六利他进。于前说十一种相应知其相故。七善护进。所有精进起正加行。善自防守犯如法悔故。二世乐如忍应知。清净者略有十种。一相称进。二串习。三无缓。四善摄。五应时修习。六通达众相。七不退弱转。八不舍轭。九平等。十回向。大菩提相称者。为断彼彼诸随烦恼。修彼相称对治法门。如为断贪修不净故等。余准应知。

静虑九门者。自性。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静虑自性。一切静虑者。略有二种。即世出世。此各有现法乐住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饶益有情。所有静虑身心轻安离过泯相。名现法乐。能引十方解脱愿智等。名为能引。饶益静虑有十一种。如前应知。谓诸菩萨依止静虑。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有苦为除。于诸有情依如理说。于有恩者知恩报恩。于怖为救。于丧失处能解愁忧。于匮乏者施于众善。匡御于诸有情善随心转。于实有德赞美令喜。于诸有过能正调伏。为物现通。恐怖引摄。名一切静虑。难行者略有三种。已能安住广大殊胜极善静虑。为利有情还生欲界。名第一难。依止静虑。能发无量超过二种所行境菩萨等持。名第二难。依止静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名第三难。一切门有四。一有寻有伺静虑。二喜俱行静虑。三乐俱行静虑。四舍俱行静虑。善士有五。一者无爱味静虑。二慈俱行。三悲俱行。四喜俱行。五舍俱行静虑。一切种者。六种七种。言六种者。一善静虑。二无记变化。三奢摩他品。四毗钵舍那品。五自他利正审思惟。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义缘。三止相缘。四举相缘。五舍相缘。六现法乐住。七能饶益他。遂求有八。一于诸毒药霜雹灾患。能息能成咒术所依静虑。二于界违所生众患能除静虑。三于诸饥馑火灾旱等现前在时。兴致甘雨静虑。四于怖畏能拔济。五于乏食堕在旷野诸有情类。能施饮食。六于乏财位所化有情。能施财位。七于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谏诲。八于诸有情随所生起。应作正作静虑。此世他世乐有九。一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记说变现调伏有情。三教诫变现调伏有情。四于造恶者示现恶趣。五于失辨才能施辨才。六于失念能施忆念。七制造建立无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咀理迦。能令正法久住。八于诸世间工巧业处。能引义利资生众具能随造静虑。九于生恶趣所化有情。为欲暂时息彼众苦。放大光明照触静虑。清净略有十一。由世间净离诸爱味清净静虑。二由出世净无有染污。三由加行净。四由得根本净。五由根本胜进净。六由入住自在净。七舍净虑已还复证入自在净。八神通变化自在净。九离一切见趣净。十一切烦恼所知障清净静虑。

慧九门者。一自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即慧自性。二一切有二。谓世出世。此各有三。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难行慧者有三种。能知甚深法无我智。名第一难。能了有情调伏方便智。名第二难。了知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名第三难。一切门者略有四种。于二藏中。胜妙闻思二慧。及所应作随转。所不应作止息慧。及修习力所摄三摩呬多地无量慧。善士慧者有五。一听闻正法所集成慧。二内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于诸法中善决定慧。五舍烦恼慧。复有异门。一微细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备慧。悟入所知尽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资粮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于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闻法义具受持故。五具证慧。从净意乐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一切种六七。六谓四谛尽无生智是名六慧。七谓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遂求慧有八。一依法异门智。谓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三依法释词智。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即三无碍解。五菩萨一切摧伏他论慧。六菩萨一切成立自论慧。七菩萨一切正训营为宗属家产慧。八菩萨一切善解种种王正世务慧。二世乐有九。谓诸菩萨于内明处能善明净善安住慧。余四明处能善明净非安住慧。一切菩萨即用如是于五明处善明净慧。以为依止。于他愚痴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现教导赞励庆慰慧。清净有十。于真实义有二慧。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于流转有二慧。谓取正因果故。于执受义有二慧。谓倒不倒如实了知故。于方便义有二慧。谓应作不应作如实知故。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染净如实了知故。

五相名波罗蜜门

七十五云。谓诸菩萨所有布施略有五种。功德相应得入布施到彼岸数。一者无着。二无恋。三无罪。四无分别。五回向。如施戒等当知亦尔。无着者。谓于一切种施等障法中。无有罣碍。无恋者。谓于有染及彼果中。心无系着。无罪者。谓远离一切种施等随烦恼。无分别者。谓于施等不观遍计所执自性。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菩提果。于前九门皆随决了。

七相施等清净门

七十四云。菩萨所行惠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净。戒净。见净。心净。语净。智净。垢净。皆有十相。初清净十相者。一广大施。谓众多差别故。二平等施。无僧减故。三应时施。当彼所乐故。四上妙施。色等具足故。五清净施。非不净物所杂秽故。六如法施。无罪相应故。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故。八利益施。随彼所宜故。九或顿或渐施。观彼求者故。十无间施。无断绝故。戒净十相者。一发勤精进所获财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物施。三离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法施。五如法所得施。六息除诸恶施。七诸伏调根施。八殷重恭敬施。九自手而施。十于己僕从先行恩养。然后惠施来求者。见清净十相者。一不计度我能行施。二不将己量他施。三不观他当反报施。四不观当来有富乐施。五不观令无果施。六不观施不相似果施。七不观施有颠倒果施。八不观杀害为伴侣施。九不观奇变吉祥相施。十不为声誉称赞施。心清净十相者。一怜愍心施。二珍宝心。谓于施所。三平等心施。四调伏垢心施。五欣乐心施。谓由七相。一于未来求者。发欢喜心故。二于已来求者。初见便净信故。三于正施时。生悦豫心故。四生静定心故。五生无足心故。六生不恼心故。七施已不追悔心故。六忍辱心施。无厌倦故。七以慈心施恼害者。八以悲心于有苦者。九以喜心施于有功德者。十以舍心施于亲友所。语清净十相者。一先于施物。恣彼乞者。二彼若至时。称善来进。三远离嚬蹙。平面而视。含笑先言。四以耎言共申安慰。五从此无间言当施汝可爱财物。六正发施言。七彼若遮障。纵容分布不出麁言。八于乞者不毁不呰。九若无施物。正言词谢许得随与。十于乞者终不对面呵责笑弄。令改容愧。智清净十相者。一由惠施智清净。二由求者智清净。三由施物智。四由施加行智。五由以施成熟有情智。六由方便善巧智。七由诸欲过患智。八由除垢智。九由友远离摄受智。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惠施智净者。了施名言体相故。求者智净者。住福田想故。施物智者。于工巧业善巧速能集物而惠施等。加行者。勿令求者生疲倦等故。方便善巧智者。教导令行施等。除十四垢业。由友远离摄受智者。离四恶友近四善友而行施故。隐覆六方智者。谓隐覆六方而行惠施(此次三门如法华安乐品)。垢清净十相者。一远离懈怠垢。二远离贪垢。三远离瞋垢。四远离痴垢。五远离障垢有四障。一不串习。二匮乏。三耽湎。四观果。此离非道理垢。六善分布。七由圆满施。此离减少垢有二。一事圆满。二意乐圆满。事圆满有七。一施资产。二施国土。三施有情。四施庄严。五施舍宅。六施居处。七施内身。八由清净施。离不清净垢。由十种清净。即无着无取等。九善观察施离恶慧垢。谓观察施物。观察意乐。观察其田。观物者。观用胜积。观施胜用。以饶他故。观意乐四。于因无倒意乐。果中无着意乐。于生悲愍意乐。于智圆满意乐。观田五相。一于是处乞求可得。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贫匮。三于是处已有贫匮复无依怙。四于是处有无依怙复行恶。行。五于是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十具方便德而行惠施离无方便过垢。谓串习施不顾身命悲愍有情。真实义智无上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处任恩报生及神力。

七非田不应施与门

非田不应施有七。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归依怨害而有所求。二劝为善事终不能得。三心坏染污为染污事而有乞求。四为损恼而有乞求。五乞求者或自是魔。或魔所魅非处乞求。六乞求父母或复随一非所施物。七能为无义。

四摄如度九种门

四摄九门颂如前度。自性爱语。于诸有情常乐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为爱语自性。一切爱语者。略有三种。一设慰喻语。恒对有情远离嚬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二者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若见有情妻子财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三设胜益语。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言而为饶益。难行爱语者。略有三种。于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净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如前三语。名第一难。于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情所。心无疑虑。思择为说种种法教。誓受疲劳。如理如法如善摄取。名第二难。于其谄诈欺诳亲教轨范尊者长老真实福田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嫌恨心。无恚恼心。思择为说如前三语。名第三难。一切门语有四。一欲断诸盖趣向善者。为说先时作法。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诸法中多疑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善士爱语略有五种。为所化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有因缘法。有出离法。有所依法。有勇决法。有神变法。若所说法得处有因制立学处。名有因缘。若所说法于所受学有毁犯者。施设还净。名有出离。若所说法四依所摄。施设无倒法律正行。名有所依。若所说法能正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行。名有勇决。若所说法作三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名有神变。一切种爱语六种七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应制法遮制。三开示诸法法门。四开示无倒法相。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词。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七种者。一慰喻爱语。二庆悦。三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四安愍种种惊怖。五如理宣说所摄。六为欲令他出不善处安住善处。正见闻疑举呵。七请他有力饶益爱语。遂求有八。谓依四净语起八圣语。四净语谓四善语业。八圣语谓见言见等。二世乐有九。一说正法断亲属难愁忧爱语。二说正法断财位难愁忧。三说正法断无病难愁忧。四说正法断净戒难众苦。五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六说正法赞美净戒圆满。七说正法赞美正见圆满。八说正法赞美轨则圆满。九说正法赞美正命圆满爱语。清净爱语有二十种。如前力品。自性利行。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随其所应。于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略名自性。一切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复由三门。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三于现后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由此能令获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安住。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者。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由此能令决定获得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于现后利劝导利行者。正劝导在家或出家者。渐次修行趣向离欲。由此能令现得轻安后生净天。或无余依界般涅槃。难行利行者略有三种。于先未行胜善根。因诸有情所能行利行。名第一难。难劝导故。于有善因现前耽着广大财位众具圆满有情利行。名第二难。广大放逸耽着转故。于诸外道着本异道邪见邪行有情利行。名第三难。彼于自宗愚痴执故。于正法律憎背执故。一切门利行有四。不信有情于信劝导。犯戒有情于戒劝导。恶慧有情于慧劝导。悭悋有情于舍劝导。善士利行略有五种。于真实义劝导有情。于应时宜劝导。于摄妙义劝导。于诸有情柔濡劝导。于诸有情慈心劝导。一切种利行有六七种。六谓若诸有情应正摄受正摄受之。应正调伏正调伏之。憎背圣教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入圣教。已入圣教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七谓随所化生于善资粮守护长养。随小大乘或于远离。或于心一境性。或于清净诸障。或于修习作意正安处之。若有二乘种即于二乘而正安处。若大乘种即于大乘安处。遂求利行者有八。谓见有情于应惭处为无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于余七缠亦尔。二世乐有九。谓于他有情。依净身业。劝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一切窣罗若迷丽耶及以末陀放逸处酒。依净语业。劝离一切妄语。离离语。离麁语。离秽语。依净意业。劝离贪瞋痴。清净利行有十。依外清净有五。一无罪利行。二不转。三渐次。四遍行。五如应。诸恶行者于诸善中能正安处。名无罪行。于非解脱非定清净处。求为真解脱。求为定清净。即于其中能正劝导。名不转行。知劣中妙。随次为说下中上法。教诫教授令渐次修行。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义利行求乐者。即于其中随类劝导。名遍行利。于诸有情。若于自义善法三品功能差别可劝导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劝导者。于彼如彼方便劝导。名如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利行。于诸有情。起广大悲。意乐现前。而行利行。于诸有情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劬劳。而心无倦。深生欢喜。而行利行。虽现安处最胜第一圆满财位。而自谦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罗子。其心卑屈。离憍慢我执。而行利行。于诸有情。心无爱染。无有虚伪。真实哀怜。而行利行。于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故总成十。同事者。若听是义。于是善根。劝化受学。或等或增。自现受学。与他同事。所化有情知同己事。受学决定坚固不退。以作是思。定能为我利益安乐。彼自现行。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得诘难言。汝不受学。云何劝导教授于他。汝应从他谘受教诫。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谓与等力而不自显。有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谓现生下劣而导他故。有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同事。谓见可化善根摇动。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增或等。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谓自行放逸弃舍他事。

各九得果门

前施乃至同事九门所得果者。一切施等。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此三流至下诸门)。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之身正法久住果。难行能感如来希奇法果。一切门得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善士门得一切有情门最尊胜果。一切种得无量殊胜福德所摄相好庄严身果。遂求门能感如来座菩提座魔不能恼不倾动果。二世门得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清净门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无边可爱无罪胜果。

十业得短命报门

业报差别经云。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一自行杀生。二劝他令杀。三赞叹杀。四见杀随喜。五于怨憎所欲令丧灭。六见怨灭已心生欢喜。七者坏他胎藏。八者教人毁坏。九者建立天祀屠杀众生。十者教人斗战互相残害。

十业长寿报门

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自不杀生。二劝他不杀。三赞叹不杀。四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心方便救免。六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见诸患者起慈悲心。九见诸急难起大悲心。十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十业多病不病门

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一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劝他令打。三赞打。四见打欢喜。五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六恼乱贤圣。七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于怨病所与非对治。十宿食不消而复更食。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无病报。初四翻前四。五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于病苦起慈悲心。十于饮食自能节量。

十业丑好报门

十业令众生得丑陋报。一好行忿怒。二好怀嫌恨。三惑诳于他。四恼乱众生。五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于佛塔庙断灭灯明。九见丑陋毁呰轻贱。十习诸恶行。十业令众生得端政报。一不瞋。二施衣。三爱敬父母。四尊重贤圣。五涂饰佛塔。六扫洒堂宇。七扫洒僧地。八扫洒佛塔。九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十见端政者悟晓宿因。

十业生下上族门

十业令得下族姓报。一不敬父。二不敬母。三不敬沙门。四不敬婆罗门。五于尊长不敬护。六于师长不奉迎供养。七见尊者不奉迎请坐。八于父母所不尊教诲。九于贤圣所不受教诲。十轻蔑下族。十业得上族报。翻前即是。十业令生得少资财报。一自行盗。二教他行。三赞他盗。四见盗欢喜。五于父母所减损生业。六于贤圣侵夺资财。七见他得利心不欢喜。八障他得利为作留难。九见他行施无随喜心。十见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十业令生得多资财。翻前可知。

礼塔十功德门

次文广辨杂业差别之报。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好声。二有所发言。人皆信伏。三处众无畏。四天人爱护。五具足威势。六威势众生皆来依附。七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具大福报。九命终生天。十速证涅槃。

施盖十功德门

奉施宝盖得十功德。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二身心安稳离诸热恼。三一切敬重无敢轻慢。四者有大威势。五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六者恒作转轮圣王。七者恒为上首修习善业。八九十报如礼佛后三。

施旛十功德门

奉施缯旛得十功德。一者处世如幢国王大臣亲友知识恭敬供养。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财宝。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诸方。四者形貌端严寿命长远。五者常于生处施行坚固。六者有大名称。七有大威德。八生在上族。九命终生天。十速得涅槃。

施饮十功德门

以钟铃施得十功德。一得梵音声。二有大名闻三识宿命。四所出言人皆敬爱。五常有宝盖以自庄严。六有妙璎珞以为服饰。七者面貌端严见者欢喜。余三如礼佛后三。

施衣十功德门

奉施衣服得十功德。一者面目端严。二肌肤细滑。三尘垢不着。四生便具足微妙衣服。五微妙卧具覆盖其身。六具惭愧服。七见者敬爱。余三准前。

施器及饮食得十功德门

器皿饮食各得十功德。如盂兰盆经赞述说。不能繁叙也。

施香十功德门

奉施香华得十功德。一者处世如华。二身无臭秽。三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超胜世间为物归依。六身常香洁。七爱乐正法。受转正法。受持赞诵。余三如前。

施灯十功德门

以灯明施得十功德。一照世如灯。二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得于天眼。四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除灭大闇。六得智慧明。七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闇之处。余三如前。

恭敬合掌十功德门

恭敬合掌得十功德。一者得胜福报。二生于上族。三得胜妙色。四得胜妙声。五得胜妙盖。六得胜妙辨。七得胜妙信。八得胜妙戒。九得胜妙多闻。十得胜妙智也。

劝发菩提心集卷下(终)

原夫此书者。发心修行之要路。菩提涅槃之大基。求佛行人不可不崇。依之先年之比。故清净光院家有御发愿被开上卷。其后关东名越光明寺苾刍静照特发誓愿。劝化数十贯之净财。式备中下开版费用。令同法苾刍照慧勤策诱贤干缘矣。冀流通永代。开发大心者。

正应三年庚寅三月二十五日

       西大寺沙门 睿尊记


上篇:大乘法苑义林章

下篇:能显中边慧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华严发菩提心章

华严发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别有异本,而文画多纰谬,字...

修西辑要

修西辑要序 才知过去。已换为现在。才知现在。已换为...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

法界次第初门

法界次第初门总序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

佛说放牛经

佛说放牛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

佛说呵凋阿那鋡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稻秆经

佛说稻秆经...

佛说佛十力经

佛说佛十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注音版】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业力凡夫如何保证往生到西方

很多信众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听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庄...

女人在生理期可以念佛诵经吗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

培养修行习惯的重要性

《释门自镜录》里记载,有一位叫法衡的比丘,他也是好...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

【推荐】佛教寺院养老——福鼎资国寺弥陀村安养院入住指南

1、弥陀村安养院的宗旨和缘起 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发起...

往生的正行,就是执持名号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佛陀谈对待色欲的态度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出家以后不久,一天,有一位年轻的...

深入佛法舍假修真

末学生于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好好运用这一生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

妙华法师: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大师对智通法师说,你...

略释天台六即义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