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四分义。以何为体性。

答。相分。所变色。心为体性。若内三分。即用现行心所为体。

问。果位之中亲证真如。无有境界。若四智缘境之时。为具四分不。

答。定有见分照前境故。有自证分。通照见分。亦有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相分者。佛地论云。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分等耶。若无。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答。无漏心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有义。真实。无漏心品。亦有相分。诸心心法。法尔似境显现名缘。非如钳等动作取物。非如灯等舒光照物。如明镜等。现影照物。由似境现。分明照了。名无障碍。不执不计。说名无相。亦无分明。妙用难测。名不思议。非不现影。若言无相。则无相分。言无分别。应无见分。覩无相见。应如虚空兔角等。应不名智。无执计故。言无能取所取等相。非无似境缘照义用。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乃至如是分别。但就世谛言说道理。若就胜义。离言绝虑。既无相见。不可言心及心法等。离诸戏论。不可思议。有义。无分别智。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此无分别。若变相分。于真如境。便非亲证。若后得智。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名缘前境。是故此后得智。定有相分。

问。只如安慧。说一分。不立见相等。今护法摄四归一分时。亦不别立见相等。义势既同。何故言非安慧等诸师知见耶。

答。乍看似同。细详理别。且如安慧立一自证分。全不说证自证分。虽说见相二分。然一向判为遍计所执性。此乃四分中一分。分无二分有名无体。亦是其无。唯立一依他自证分。今护法虽摄四归一。然不名自证分。但总名一心。虽总说一心分。而不失自证等四分义。但以与心无决定相离义。总名一分。与彼别立自证分义别。乃至摄四归三时。内之二分。虽互相缘。其用各别。然其所缘。不失自体故。但名自证。虽总名自证。而互相缘二分之义。不失。不同。陈那自证。但有证自见分之自证。即无证自证之自证。由此义故。非诸师之知见。

问。所变中。是相分色。云何诸师说现识名为色识。

答。古师云。现识名为色识者。此言色识。是从境为名。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体实是识。由能变色。故名色识。此取见分识为体。由能缘色。或能变色。故名色识。又相分色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此即取相分色为体。相分之色实非识。由从识变不离识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以见相同种故。此许前念相分。为后念识所缘缘义。谓前念识之相分。为后念识之境。即本识中生。以自果功能念起。即前念识相。为后念识境之所以。谓因前念所缘故。还熏得种。由种故生今念。历转。推功归本。乃是前念所缘。为今识缘。自果者。相分现行也。功能者。种子也。谓由前念识相分为能熏。故熏引得生自种子。在本识中。能生后念识相分色等。与后念识为境。由前念相熏种。生后念境相。说前念相分。为后识所缘缘也。

问。前相种如何生今识。

答。由见相同种故。

问。既尔。何不即说种为缘。

答。种是因缘。非所缘缘。又古德问。如第六识缘龟毛兔角等时。此所缘境。为有为无。若言有者。圣教不应指此喻于遍计所执性是无。若言无者。无法无体。非所缘缘。缘此意识阙。所缘缘。如何得起。若言此心无所缘缘者。云何论言亲所缘缘。能缘皆有。若龟本无毛。兔本无角。约此本无。喻所执性。由所执我。及所执法。皆本无故。其能缘心。将缘此等无法之时。由无始来。熏习力故。依种生时。从识自证分上。变起龟毛等相分。及缘此龟毛见分。此相见分。与识自证分同一种生。既依种生。是依他性。非体全无。不同本来无体龟毛。故得成所缘缘。是故缘此之心。亦得说从四缘而生。乃至如离蕴计有实我实法等。亦复如是。离蕴性外。都无实我。亦无决定实法。但是有情虚妄执有。以理推徵。都无有体。故如本来无体龟毛。然我法执。心缘执此时。亦由无始虚妄熏习力故。变起假我法相。此相与见等同种。亦依他起。成所缘缘。是故论云。如是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自心内蕴者。即相分也。若言独影境是遍计性者。其体即无。犹如龟毛等。即此一分相分无。何得论言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耶。已上并护法义。若安慧。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性。其体是无。今相承多云。独影是遍计所执性。非所缘缘者。此即安慧宗。护法一切四分。皆依他起。于中妄执为决定实者。方名遍计所执。乃至于圆成性。及五尘性境。若坚执为实者。亦名遍计所执。然本来无体龟毛兔角等。不对执心。即非遍计性。今亦多有妄认龟毛等为遍计性者。非也。又立况解自证分见相二分者。且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更执二分为我法。如结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证分。结手巾为兔头。手巾上本无兔头。今结出之。是故名无。如自证分上本无见相二分。由不证实。故似二分起。是故名无。如所结手巾为兔头。已是一重假。更结出二耳。又是一重假。如从自证分变起见相二分。已是一重假。更执二分为我法。又是一重假。则见相二分。虽假似有。从种生故。其我法二执非有。是遍计妄执故。

问。唯心之旨。一分尚无。云何广说四分。

答。四分成心。千圣同禀。只为安慧菩萨。唯执自证心体一分。尚不识心。为难陀菩萨所破。乃至陈那菩萨。执有三分。体用虽具。犹阙量果。第四证。自证分。唯护法菩萨。唯识义圆。四分具足。因製唯识论十卷。西天此土。正义大行。製此论终。寻当坐蜕。乃有空中神人告众曰。护法菩萨。是贤劫千佛之中一数。故知非十方大觉。何以圆证此心。若不达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实义。体用既失。量果全无。终被心境缘拘。无由解脱。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后悔。

问答章第二

夫一心妙门。唯识正理。能变所变。内外皆通。举一例诸收无不尽。如众星列宿。匪离于空。万木群萌。咸归于地。则可以拔疑根而开信户。朗智照而洗情尘。若机思迟回未成胜解。须凭问答。渐入圆通。真金尚假锻鍊而成。美玉犹仗琢磨而出。华严私记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树。一者。温故不忘。二者。谘受新法。此之谓也。

问。心法不可思议。离言自性。云何广兴问答。横剖义宗。

答。然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若不细穷旨趣。何以得至觉原。今时不到之者。皆是谬解麁浮正信力薄。玄关绵密。岂情识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来之地。焉能顿悟众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为开示。全凭佛语。以印凡心。凭佛语以契同。淼然无际。印凡心而不异。豁尔归宗。又有二义须说。一若不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二即说无说。说与不说。性无二故。又此宗但论见性亲证。非在文诠。为破情尘。助生正信。若随语生见。执解依通。则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若因教照心。唯在得意。则虚妄是实语。除邪执故。起信论云。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所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显总持。因言而悟道。但依义而不依语。得意而不徇文。则与正理不违。何关语默。故大般若经云。若顺文字。不违正理。常无诤论。名护正法。

问。楞伽经偈云。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既达唯心。何须演说。如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虽多处学。而无所学。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可令菩萨摩诃萨众于中修学。又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譬如空中。实无鸟迹。

答。若了自心。则成佛慧。终不心外有法可说。有事可立。只为不回光自省之人。一向但徇文诠。着其外境。以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即彼虚妄。以显真实。既不着文字。亦不离文字。所以天王般若经偈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大悲方便力。离言文字说。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净名经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乃至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故知非是不许说法。但说时无着。说即无咎。如思益经云。汝等比丘。当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但正说时。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无说。故昔人云。幻人说法幻人听。由来两箇总无情。说时无说从君说。听处无听一任听。又若以四实性。自得法。本住法。约真谛中。即不可说。若以四悉檀。随他意语。断深疑。生正信。有因缘故。则亦可得说。又不可说即可说。真理普遍故。可说即不可说。缘修无性故。如楞伽经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释云。此有二因。一即缘自得法。自所得法。即是证道。证法在己。离过显德。二即缘本住法。本住。即古先圣道。传古非作。此上是据理约证云不说。若但是自心闻。则佛常不说。如宝性论偈云。譬如诸响声。依地而得起。自然无分别。非内非外住。如来声亦尔。依心地而起。自然无分别。非内非外住。是以既非内外所生。亦不从四句而起。此约实智。应须玄会。若约权门。亦不绝方便。如止观云。若言智由心生。自能照。境谛智不相由藉。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如长短相待。若言境智因缘故有。此是共合得名。若言皆不如上三种。但自然尔。即无因。皆有四取之过。皆不可说。随四悉因缘。亦可得说。但有名字。名字无性。无性之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为不可思议。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即此义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实慧。若四悉赴缘。说四境智。此名权慧。则权实双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堕己愚。

问。山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须宗镜强立异端。

答。诸佛凡敷教迹。不为已知者言。祖师直指人心。只为未明者说。今之所录。但示初机。令顿悟圆宗。不迂小径。若不得宗镜之广照。何由鉴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之光。岂破愚痴之闇。如临古镜。妍丑自分。若遇斯宗。真伪可鉴。岂有日出而不照。燃灯而不明者乎。故华严记中。述十种法明。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谛法。故云法明。虽然法无成破。此属第一义门中。且教自有开遮。宁无善巧方便。如大涅槃经云。高贵德王菩萨品。因瑠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于文殊。文殊初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是知因教明宗。非无所以。从缘入道。终不唐捐。方便之门。不可暂废。又夫宗镜中。才说一字。便是谈宗。更无前后。以说时有异。理且无差。如智度论云。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然但说之前后。法乃同时。文不顿书。空非渐次。

问。但云方便。说则无妨。若约正宗。有言伤旨。

答。我此圆宗。情解不及。岂同执方便教人。空有不融通。体用两分。理事成隔。说常住。则成常见。说无常。则归断灭。斥边。则成边执。存中。则着中理。今此圆融之旨。无碍之宗。说常。则无常之常。说无常。则常之无常。言空。则不空之空。言有。则幻有之有。谈边。则即中之边。谈中。则不但之中。立理。则成事之理。立事。则显理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隐显同时。说不乖于无说。无说不乖于说。宝藏论云。常空不有。常有不空。两不相待。句句皆宗。是以圣人随有说有。随空道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两语无病。二义双通。乃至说我。亦不乖无我。乃至无说。事亦不宗。何以故。不为言语所转也。释曰。常空不有者。常空。则不因有而空。若因有而空。则成对待。以他为体。自无力故。不自在故。不得称常。常有不空者。亦不因空而有。则一空一切空。一有一切有。以绝待故。乃得句句皆宗也。空有既尔。法法皆然。可谓宗无不通。道无不现。云何简法取尘。自生差别。不为言语之所转者。以知宗故。无一事而不随实地。无一法而不顺无生。祖师云。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何者。若立规矩。则落限量。才成限量。便违本宗。但随言语之所转也。所以一切众生不知真实者。皆为言语之所覆。大宝积经云。音声语言中。若得不随转。于义乃随行。是名求义者。何者名为义。应知秘密说。秘密说者。即宗镜旨矣。唯佛智之所知。非情见之能解。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须真胝。白胜天王言。如来为大王受记乎。胜天王答善思惟菩萨言。善男子。我受记如梦相。又问。大王。如此受记。当得何法。答曰。善男子。佛授我记。竟无所得。又问。无所得者。为是何法。答曰。不得众生寿者我人。养育。阴界入。悉无所得。若善不善。若染若净。若有漏。若无漏。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为。若无为。若生死。若涅槃。悉无所得。又问。若无所得用受记为。答曰。善男子。无所得故。则得授记。又问。若如大王所说义者。则有二智。一无所得。二得授记。答曰。若有二者。则无授记。何以故。佛智无二。诸佛世尊。以不二智。授菩萨记。又问。若智不二。云何而有授记得记。答曰。得记授记。其际不二。又问。不二际者。云何有记。答曰。通达不二际即是授记。

又问。大王。住何际中而得授记。

答曰。住我际得授记。住众生际。寿命际人际得授记。又问。我际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如来解脱际求。又问。如来解脱际。复于何求。答曰。当于无明有爱际求。又问。无明有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毕竟不生际求。又问。毕竟不生际。当于何求。答曰。当于无知际求。又问。无知者。为无所知。云何于此际求。答曰。若有所知求不可得。以无知故。于此际求。又问。此际无言。云何可求。答曰。以言语断。是故可求。又问。云何言语断。答曰。诸法依义不依语。又问。云何依义。答曰。不见义相。又问。云何不见。答曰。不生分别义是可依。我为能依。无此二事。故名通达。又问。若不见义。此何所求。答曰。不见不取。故名为求。又问。若法可求即是有求。答曰。不尔。夫求法者。是无所求。何以故。若是可求则为非法。又问。何者是法。答曰。法无文字。亦离言语。又问。离文言中。何者是法。答曰。文言性离。心行处灭。是名为法。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善男子。若有所说。即是虚妄。中无实法。又问。诸佛菩萨。常有言说。皆虚妄乎。答曰。诸佛菩萨。从始至终。不说一字。云何虚妄。又问。若有所说。云何过咎。答曰。谓言语过。又问。言语何咎。答曰。谓思量过。又问。何法无咎。答曰。无说有说。不见二相。是即无咎。又问。过何为本。答曰。能执为本。又问。执何为本。答曰。着心为本。又问。着何为本。答曰。虚妄分别。又问。虚妄分别。以何为本。答曰。攀缘为本。又问。何所攀缘。答曰。缘色声香味触法。又问。云何不缘。答曰。若离爱取。则无所缘。以是义故。如来常说诸法平等。是以法平等故。说无差别。此方说法。十刹皆然。即一处遍一切处故。所以同证同宣。互为主伴。如华严指归问云。如忉利天说十住时。既遍虚空。未知夜摩天等处。亦说十住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则说处不遍。若彼亦说。何故经中唯言。忉利说十住法门。夜摩说十行等。答。此说十住。忉利天处。尽遍十方一切尘道。是故夜摩等处。皆有忉利。即于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处。说十住法。是故忉利无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皆亦遍于忉利等处。仍非忉利。当知余位亦尔。若约十住与十行等。金位相摄。即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若约诸位相资。即此彼互有。同遍法界。

又问。余佛说处。与舍那说处。为相见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伴。

答。互为主伴。若性遍法界。彼此互无。故不相见。若相遍法界。此彼互有。故无不相见。如舍那为主。证处为伴。无有主而不具伴。是故舍那与证处。同遍法界。谓于东方证法来处。彼有舍那。还有东方而来作证。一一远近。皆同遍法界。一切尘道。无障无碍。思之可见。

问。既称观心自悟。不假外缘。云何广赞佛恩。称扬经教。

答。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识自心。设不因教。发明。亦须凭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证禅师。直饶生而知之。亦是多生闻经熏种。或乃诸圣本愿冥加。所以台教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堕自性痴。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内心求益。此堕他性痴。共痴。无因痴。亦可解。自性痴人。眼见世间牵重不前者。傍力助进。云何不信。罪垢重者。佛威建立。令观慧得益。又汝从何处得是无生内观。从师耶。从经耶。从自悟耶。师与经。即是汝之外缘。若自悟者。必被冥加。汝不知恩。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等恩。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也。又若论至理。无佛无众生。岂云感应。若于佛事门中。机应非一。若无众生机。诸佛则不应。岂可执自执他。论内论外。而生边见耶。

如法华玄义问云。众生机。圣人应。为一为异。若一则非机应。若异。何相交关而论机应。

答。不一不异。现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感。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关。骨肉遗体。异则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只不一不异。而论父子也。众生理性。与佛不殊。是故不异。而众生隐。如来显。是故不一。不一不异。而论机应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异。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得事凡夫有理。故论异。

问。为用法身应。用应身应。若应身。应身无本。何能应。若用法身应。应则非法。

答。至论诸法。非去来今。非应非不应。而能有应。亦可言法应。亦可言应应。法应则冥益。应应则显益。分别冥显有四义。如后说。明机应相者。约善恶明机相。约慈悲论应相。若善恶为机。为单。为共。解者不同。或言单恶为机。承经云。我为断一切众生疮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于病者。心则偏重。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又云。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又无记是无明。终属恶摄。此即单以恶为机。或单以善为机。承大涅槃经云。我观众生。不观老少中年。贫富贵贱。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则单善为机。或云。善恶不得独为机。何者。如金刚后心即是佛。众善普会。善恶无过。此何得为机耶。虽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语。而无拔无与。故知单善不得为机。单恶不得为机者。如阐提极恶。不能感佛。大涅槃经云。唯有一发不能胜身。即是性得理善。此是通机。终不成感也。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故得为机。是故约此善恶明其相也。次约慈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应。经云。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槃经。或单以悲为应。如请观音经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合用慈悲为应。何者。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论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岂是水银真金。单能度色像耶。当知慈悲和合论应也。

问。众生善恶有三世。何世为机。圣法亦有三世。何世为应。过去已谢。现在不住。未来未至。悉不得为机。亦不得为应。云何论机应耶。

答。若就至理穷覈。三世皆不可得。故无应。故经言。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随顺众生说。或用过去善为机。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又如五方便人。过去集方便者。发真则易。不集则难。是故以过去善为机。或可以现在善为机。故言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或可以未来善为机。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又如无漏无集因。而能感佛也。故智度论云。譬如莲华在水。有已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死不疑。三世善若不值佛。无由得成。恶亦如是。或以过去之罪。今悉忏悔。现造众罪。今亦忏悔。未来之罪。断相续心遮未来故。名之为救。何者。过去造。恶障。现善不得起。为除此恶。是故请佛。又现在果。苦报逼迫众生。而求救护。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遮令不起。故通用三世恶为机。应亦如是。或用过去慈悲为应。故云我本立誓愿。欲令得此法。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至此。为听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来为应者。即是寿量中。未来世益物也。亦如安乐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时。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若通论。三世善恶皆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何者。过去已谢。现在已定。只为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

问。若未来为正机者。四勤意云何。

答。此以属通意。今更别答者。只为过去恶。遮未来善故。勤断过去恶。只为过去善不得增长。增长者。即未来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意实未来。

问。未来有善恶。佛云何照。

答。如来智鉴。能如是知。非下地知。仰信而已。何可分别。

问。为是众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来自能应。由众生故应。

答。此应作四句。自。他。共。无因。破是性义悉不可。无此四句故。则无性。无性故。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无能应属佛。若更番叠作诸语言。名字则乱。不可分别。虽作如此名字。是不住。是字。无所有。故如梦幻。

问。既善恶俱为机者。谁无善恶。此皆应得益耶。

答。如世病者。近医。而有差不差。机亦如是。如有熟不熟。则应有远有近。明机感不同者。但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随其种种。得度不同。故经云。名色各异。种类若干。如上中下。根茎叶等。随其种性。各得生长。即是机应不同意也。今略言为四。一者冥应。二者冥机。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其相云何。若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也。虽不相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殖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善。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四者显机冥应者。如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释论云。今我病苦皆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当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序 予读《易传》,至天地闭、贤人隐,未尝...

大乘止观法门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

药师佛圣诞祝圣仪轨

消灾延寿药师佛圣诞祝仪 (一)唱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

四十二章经解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明 古吴藕益 释 智旭 着 经题七...

佛说胜义空经

佛说胜义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萨昙分陀利经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佛在...

【注音版】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孙继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注音版】暮时课诵--双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漫谈

我们要发忏悔心来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这部经中...

【推荐】愿生极乐的人,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说自己的媳...

【推荐】清明时节该如何祭祀祖先

清明时节,国人有追终慎远、感恩祖先的传统,但大多数...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楞严经》中念佛圆通章中说: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

印光大师《放生十大功德》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

禅宗六祖惠能生平壁画欣赏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子时,一个体重稍轻...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别

这一大科讲到佛陀法身的功德。这当中有十门分别,这个...

任何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生死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当下一念。任何境界都不能住,...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问: 现在常见的工作环境是,电脑萤幕同时开了好几个...

没有修持的人能烧出舍利子吗

问: 一个完全没有修持的人死后,能烧出舍利子吗? 大...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