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约世谛门中。凡圣夭绝。凡夫心外立法。妄执见闻。圣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见。

答。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如大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生于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不生着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空。何须坏相。以心灵自照。岂假缘生。不同凡夫能所情执知见。故肇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甞知也。如止水鉴影。岂立能所之心。则境智俱空。何有觉知之想。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为世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释曰。上七喻者。明境即是一而见有殊。然圣人用彼惑乱之境。一同凡现色等诸尘。以圣人无念着故。而非颠倒。然圣人非不见彼惑乱法。见时正同水月镜像。龙树菩萨云。日光着尘。微风吹之旷野中转。名之为焰愚夫见云。谓之野马。渴人见之。以为流水。业报亦尔。烦恼日光。热诸行尘。邪忆念风。于生死旷野中。吹之令转。妄见为人为鬼。为男为女。渴爱染着。耽湎无已。不近圣法。无由识之。夫火日外朗。水镜内照。光在上为影。光在下为像。像以明传。而像现于水。形以日映。而光隔为影。二物虽虚。而所待妄有。妄有虽空。而狂惑见之。见之以不狂。则形与影一。像与形同。世法亦尔。众缘所起。起者之有。与所起之缘。俱为空物。无一异也。而人以虚妄风病颠倒故。不应见而见。不应闻而闻。若得大慧之明。则风狂心息。无此见也。又般若无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者。非同情想。古德云。佛见无我。不是无知。但是不知知。不见见。以知是不知知故。即无心而不知。见是不见见故。无色而不见。无色而不见故。由不见见也。无心而不知故。以不知知也。如净名经云。所见色与盲等者。崇福疏云。譬如五指涂空。空无像现。不以空无像现。便言指不涂空。岂以五指涂空。便欲令空中像现。事亦不然。不妨炽然涂空。空中元无像现。岂以眼根见色。便令如盲。岂以眼根如盲。而便都无所见。不妨满眼见色。了色本自性空。虽然见色之时。元来与盲无异。但息自分别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无所除也。又所闻声与响等者。岂是不闻。但一切声。皆如谷响。无执受分别也。所以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随不坏。了声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随声色之门。即堕凡夫之执。分别妍丑之相。深着爱憎。领受毁赞之音。妄生欣厌。若坏声色之相。即同小乘之心。则有三过。一色等性空。无可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是以如来五眼。洞照无遗。岂同凡夫生盲。二乘眇目都无见耶。但不随不坏。离二见之边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则逢缘无碍。触境无生矣。是以万物本虚。从心见实。因想念而执无执有。堕惑乱之门。以取着而成幻成狂。受杂染之报。若能反照唯心。大智。鉴穷实相真原。则幻梦顿惺。影像俱寂。然后以不二相。洞见十方。用一心门。统收万彙。则见无所见。众相参天。闻无所闻。群音揭地。如此了达。心虚境空。则入大总持门。绍佛乘种性。楞伽经云。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则成业幻之门。续众生种性。首楞严经偈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从何立。故知一切染净诸法。皆从取生。是以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若无能取所取之心。亦无是幻非幻之法。非幻实法。尚乃不生。幻起虚踪。凭何建立。又如心外见法。尽成相待。以无体无力。缘假相依故。所以楞伽经偈云。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若开方便。或说有治无。说无破有。即无所碍。如十地毗婆沙论偈云。若用有与无。亦遮亦应听。虽言心不。着是则无有过。若约正宗。则有无双泯。故大智度论云。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则见有无。如涅槃论云。无名曰。有无之数。诚已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俗谛而矣。经曰。真谛何也。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何者。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此乃言像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夫神道者乎。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耳。庶希道之流。髣髴幽途。託情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耳。岂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而可称哉。经曰。三无为者。盖是群生纷扰。生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于有。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谓无也。有名曰。论旨云涅槃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求之无所。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所以千圣同辙。未甞虚返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经云。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虽然。善吉有言。众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言言之。庶述其道亦可以言。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何者。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像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澹渊默。妙契自然。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此彼寂灭。物我冥一。怕尔无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图度绝矣。岂容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徵之于有无之外耶。释曰。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者。夫幽玄之道。无名无相。浅近之情知莫及。麁浮之意解难量。唯当妙悟之时。方省斯旨。得其旨故。实不思议。心境融通。如同神变。指法界于掌内。收万像于目前。如镜照空含。一时平现。既无前后。亦绝中间。妙旨焕然。言思绝矣。可谓妙悟。可谓即真。则有无齐观。彼己莫二。不出不在。其道在兹乎。

问。六尘境界。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无念之人。还见一切境界不。

答。妄念执有前尘。作实知解。妙性不通。遂成差别。若无念之人。非是离念。但是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闻。皆如幻化。又一念顿圆。常见十法界万法中道之理。

古德问云。若言念唯无念。岂得总不闻不见人畜声色等耶。

答。恒闻见。以闻见即不闻见故。何者。以但闻见声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识见闻也。知是畜等色声。自是意识分别也。然眼等识见闻性无别。但称色等法得。更无异缘也。意识妄有。了知无体。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见色与盲等。又观彼色声等法。从缘生。缘无作者。自性不有。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即此但由见闻等故。即无念心。非谓盲聋人一念无念也。如说闻不闻见不见等是也。故经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缘起名见求缘见实。不生。此见。乃名真见。何以故。无见之见。照法界故。所以宝藏论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顿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若人不达离微者。虽复苦行头陀。远离尘境。断贪恚痴。法忍成就。经无量劫数。终不入真实。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有所得。不离颠倒梦想恶觉诸见。若复有人体解离微者。虽复近有妄想习气。及见烦恼。数数觉知离微之义。此人不久。即入真实无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见根本也。释曰。离微者。万法之体用也。离者即体。经中云。自性离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无名无相。非见非闻。通凡圣之体。为真俗之原。思益经云。知离名为法。即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微者即用。有见有闻。能通能达。以微者妙也。于无见中有见。于无闻中有闻。斯乃不思议之法。微妙难知。唯佛能觉。思益经云。知法名为佛。离微不二体用和融。名之为僧。则一体三宝。常现世间。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即正见之本。真实之门矣。故圣人照体是无。约用为有。此有不有。即有以辩于无。当无非无。即无以辩于有。有而不有是妙有。无而不无是真无。故真无是涅槃之体。如太虚不杂于五色。犹明镜不合于万像。故称离也。妙有是般若之用。于不二法内。现妙神通。向无作门中。兴大佛事。故称微也。是以凡夫不达离微故。常被内结所缚外尘所羁。外道即执作断常。二乘遂证为生灭。若不入宗镜中。难究离微之妙旨矣。

问。无明违理。自性差别者。其事可然。本觉净法。云何复说恒沙差别功德。

答。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也。起信论云。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而无体。染法尚空。净法何有。净名经云。见垢实性。即无净相。又所言净者。对垢得名。因客尘烦恼不染而染。秽污真性。称之为垢。因始觉般若不净而净。开悟本心。名之为净。是以真如一心。湛然不动。名义唯客。垢净本空。祖师云。性本清净。净无净相。方见我心。华严经颂云。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是人疾作佛。故经云。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相者。当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释云。随染幻用者。无流法也。染幻性自差别者。是无明法也。以彼无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差别。诸无流法。顺平等性空。论其性。即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流有差别耳。又若能观心性。法尔。显性起功德。是无尽法门。非论差别。如无尽意菩萨经云。云何菩萨观心念处。乃至我今当勤修集庄严。不离心性。云何心性。云何庄严。心性者。犹如幻化。无主无作。无有施设。庄严者。所作布施。悉以回向。严净佛土。乃至以一念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萨正心念处。而不可尽。释曰。心虽性空。能成万行。了之而顿圆正觉。修之而广备庄严。故云体性虽空。能成法则。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离此真空之门。无有一法建立。则菩萨行废。佛道不成。如不依风轮。世界堕坏。

问。一切众生无始无明。种子坚牢。现行浓厚。云何一念而得顿除。

答。根随结使。体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缠缚。若明佛知见。开悟本心。更有何尘境而能障碍乎。宝积经云。佛言。譬如燃灯一切黑闇。皆自无有。无所从来。去无所至。非东方来。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不从彼来。去亦不至。而此灯明。无有是念。我能灭闇。但因灯明。法自无闇。明闇俱空。无作无取。如是迦叶。实智慧生。无智便灭。智与无智。二相俱空。无作无取。迦叶。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闇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燃灯时。是闇无力。而不欲去。必当磨灭。如是迦叶。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其灯明者。圣智慧是。其黑闇者。诸结业是。所言一实观者。即是唯心真如实观。离心之外。尽成虚幻。故称一实境界。亦云实相。实地。实际。实法。乃至名佛知见。圣智慧等。以此一心法。治烦恼病。如热疾得汗。无有不应手差者。出要之道。唯在兹乎。如大智度论云。尔时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着心。道自然至。知是事已。念众生深着世间。而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众生方便法。观众生心行所起。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着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着。无有根本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着。皆是虚诳无实。譬如人有一子。喜不净中戏。聚土为穀。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着。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不可得舍。若众生所着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根。着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着。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惺悟之后。羞惭无颜。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是以如来密藏经云。若人父为缘觉。而害。盗三宝物。母为罗汉。而污。不实事谤佛。两舌间贤圣。恶口骂圣人。坏乱求法者。五逆初业之瞋。夺持戒人物之贪。边见之痴。是为十恶者。若能知如来说因缘法。无我人众生寿命。无生无灭。无染无着。本性清净。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解知信入者。我不说是人。趣向地狱。及诸恶道果。何以故。法无积聚。法无集恼。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缘和合而得生起。起已还灭。若心生已灭。一切结使亦生已灭。如是解。无犯处。若有犯有住。无有是处。台教释云。此经具指四菩提心。若知如来说因缘法。即指初藏教菩提心。若无生无灭。指第二通教菩提心。若本性清净。指第三别教菩提心。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指第四圆教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恶。况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闻此胜妙功德。当自庆幸。如闇处伊兰。得光明栴檀。故知见佛罪灭。如阿阇世王之深愆。得道业亡。若鸯崛摩罗之重罪。但了无人无我。缘生性空。无我。则无能受罪之人。性空。又无所受罪之法。人法俱寂。罪垢何生。以心生罪生。心灭罪灭故。若能如是信入。谛了圆明。犹伊兰之林。布栴檀之香气。若积闇之室。耀桂烬之光明。能悟此心。功力无量。才入宗镜。业海顿枯。如风吹云。似汤沃雪。犹灯破闇。若火焚薪。如密严经颂云。如火燎长楚。须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破闇。一念尽无余。诸业习闇冥。无始之熏聚。牟尼智灯起。刹那皆顿灭。所以大涅槃经云。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故云。夫免三涂恶业者。要须离有无二相。证解一心。方得解脱也。是知迷从自心迷。悟还自心悟。迷悟无性。但任缘兴。

如华严论问云。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应真常。何故随染。

答。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执取不断。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故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之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不可得也。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本无也。如空中响。思之可见。是以若入宗镜。成佛义圆。昇降随缘。知众生无永沉之义。圣凡不隔。明诸佛有同体之文。

问。上所说一心诸法门海。为复是自行权实法。化他权实法。

答。若说随自意自行权实。则但说一心门。若随他意化他权实。广开八万法。今但说自行权实。本末归宗。台教云。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唯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众流千车共一辙。此即自行权实。若随他等意。则有九法界十如。即是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竪周照。开合自在。虽开无量。无量而一。虽合为一一而无量。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

问。此自他权实二门。于正理中决定耶。

答。但随化门。无有决定。经云。无有定法。故号阿耨菩提。若执一门。皆成外道。或定一相。即是魔王。是以一切法权。一切法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台教云。若一切法权。何所不破。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若一切法皆实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但一究竟道。宁得众多究竟道耶。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复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有实。不得一向权一向实。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得纷纭。强生建立。古德云。即实而权。则有而不有。即权而实。则无而不无。若双遮权实。即有无俱非。若双照权实。则有无俱是。若非遮非照。则是非俱非。而遮而照。则是非俱是。若是非俱是。终日非而不非。若是非俱非。终日是而不是。若是而不是。则非是非非之非。若非而不非。则非是是是之是。是则心该色末。色彻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是非竞生。法外无心。取舍俱丧。

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

答。真唯识性。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赖耶。二初教。说有赖耶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和合。为赖耶识。四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以一心真实。从本已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是故无有妄法可显。五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故。此心得为如来根本之义。无有一法不收。无有一理不具。如明镜照物。曷有遗余。若宝印文成。更无前后。

问。凡立五乘之道。皆为运载有心。若境识俱亡。则无乘可说。今约方便乘理。不无。此宗。究竟何乘所摄。

答。于诸乘中。一乘所摄。亦云最上之乘。出过诸法顶故。亦云不思议乘。非情识测量故。今所言一乘者。即一心也。以运载为义。若攀缘取境。则运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运至一实之地。楞伽经云。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斯则。了生死妄。即涅槃真。顿悟。一心。更无所趣。乃不觉而。觉称为大觉。不来而。来名为如来。所以情尘。已遣。人乘即是真归。心迹未亡。佛乘犹非究竟。何者。有心分别。一切皆邪。无意攀缘。万途自正。是以无乘之乘为一乘。无教之教为真教。举足而便登宝所。言下而即契无生。若未能万境齐观。一法顿悟。遂乃教开八教。乘出五乘。则宝所程遥。岂唯五百。无生路远。何啻三祇。论位则天地悬殊。校功则日劫相倍。虽登圣位。犹为绝分之人。经劫练磨。唯得假名之称。若达斯旨。直入无疑。当迷心而见悟心。全成觉道。即世智而成真智。靡易丝毫。可谓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矣。

问。既有能说。必对所机。此宗镜录。当何等机。

答。当上上机。若已达者。凭佛旨而印可。若未入者。假教理以发明。又若圆通之人。不俟更述。自觉圣智。无说无示。真如妙性。无得无闻。若闇昧之者。须假助成。因教理而照心。即言诠而体道。若宗明则教息。道显则言空。绝待真心。境智俱亡矣。如是则方入宗镜。深达玄门。真能听佛说经。亲谈妙旨。可谓得诸法之性。彻一心之原。如首楞严经云。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摽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利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释曰。阿难言。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者。阿难尚认缘心听佛说法音。以为常住真心。取佛定旨。佛言。若执因缘心听。只得因缘法。以法随情变。境逐心生故。又定缘佛音声是自心者。若说法声断时。分别心应灭。此心如客。不常住故。今时多迷自性本闻。但随能所之闻。一向徇他声流转。此声是对因缘所生法。非真实有。但因声而立名字。因名字而有诠表。若旋复本闻。则脱声尘之境。所脱之境既虚。能脱之名何立。则能脱所脱皆空。以强记多闻。是识想边际。本非实故。若因闻见性。则多闻有助显之功。若背性徇闻。则畜闻成邪思过误。故文殊颂云。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修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瞖。三界若空华。闻复瞖根除。尘消觉圆净。故知若耳根归本原。六根皆寂灭。以六根同一心故。何者。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若摄用归根时。见闻如幻瞖。若摄境归心时。三界若空华。则瞖灭尘消。觉圆心净。如是解者。则是因指见月。藉教明宗者也。若执指为月。迷心徇文者。如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夫三乘十二分教。如标月指。若能见月。了知所标。若因教明心。从言见性者。则知言教如指。心性如月。直悟道者。终不滞言。实见月人。更不存指。或看经听法之时。不一一消归自己。但逐文句名身而转。即是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不见自性。亦不辩于教文。指月双迷。教观俱失。故经云。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又既亡其指。非唯不了自心之真妄。亦乃不识教之遮表。错乱颠倒。莫辩方隅。犹鸟言空。如鼠云即。似形音响。岂合正宗。故经云。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所以证道歌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揑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是以若实真心。不逐他声而起分别。湛然恒照。性自了故。如掌亭人。都无所去。云何离色离声。无分别性。此须得旨。亲见性时。方知离声色诸缘。性。自常住。不假前尘。所起知见。则悟无始已来。皆是执声为闻。而生颠倒。故文殊颂云。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若非色非空。都无分别。不见性之人。到此之时。全归断灭。便同外道拘舍离等。己眼不开。昧为冥谛。以冥寂闇昧无知。以为至极。从此复立二十五谛。迷真实心。成外道种。或有禅宗不得旨者。法学起空见人。多拂心境俱空。执无分别。将狂解痴盲。以为至道。然非离因缘求法性。灭妄心。取真心。对增上慢人。初学之者。不可雷同。应须甄别。如经云。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牆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火*勃]之像。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牆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火*勃]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故知一切众生。即今见精明心。非定真妄。昧之则麁。明之则妙。只于八种不还之中。了了见性常住。云何随境流转。失本真常。永没苦轮。常漂死海。大圣怜愍。非不惊嗟。阿难示起疑心。寄破情执。释迦微细开演。直指觉原。可谓不易凡身。顿成圣体。现于生灭。显出圆常。宗镜前后明文。一一全证于此。又江西马祖和尚。问亮座主。蕴何经业。对云。讲三十本经论。师云。正讲时将什麽讲。对云。将心讲。师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争解讲他经。对云。不可是虚空讲也。师云。却是虚空讲得。座主于言下大悟。遂下阶礼拜。蓦目汗流。师云。者钝根阿师。用礼拜作什麽。其座主却回本寺。语学徒言。某一生学业。将谓天下无人敌者。今日被开元寺老宿。一唾净尽。我尔许多时。皆是诳謼汝。遂散学徒。一入西山。更无消息。又如有学士问马祖和尚。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师云。我遮里水亦无。舟亦无。说什麽筋骨。又学人问龙潭和尚。久嚮龙潭。及至到来。为什麽。龙亦不见。潭亦不见。师云。却是子亲到龙潭。又俗官王常侍。问先洞山和尚。五十二位菩萨中。为甚麽不见妙觉菩萨。师云。却是常侍亲见。所以智者大师。一生弘教。虽广垂开示。唯显正宗。如止观中云。究竟指归何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又观心论中云。复以伤念一家门徒。随逐积年。看心稍久。遂不研覈问心。是以不染内法。着外文字。偷记注而奔走。负经论而浪行。何不绝语置文。破一微尘。读大千经卷。若能如上听法讲经。提宗问答。方谐祖意。称可佛心。如遇此机。可归宗镜。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宝藏论

宝藏论 长安沙门释僧肇着 广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缁门警训

重刊缁门警训序 一性圆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尔轮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

佛说义足经

佛说义足经卷上(八双十六辈)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桀贪...

佛说马有三相经

佛说马有三相经(出杂阿含别译) 后汉沙门支曜译 闻如是...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 天台智者大师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

佛说阿鸠留经

佛说阿鸠留经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闻如是:...

佛说菩萨修行经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西晋河内沙...

佛说菩萨十住经

佛说菩萨十住经一卷 东晋三藏祇多蜜译 佛说菩萨戒十二...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大乘悲分陀利经卷第一 失三藏名今附秦录 转法轮品第一...

【注音版】佛说灭十方冥经

佛说灭十方冥经...

力庄严三昧经

力庄严三昧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佛教是如何看待情感的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质,微细而复杂,通常人们都生...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在前面的博文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中提到: 南...

如我无心,则物亦随无心而化矣

吾尝静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于毁誉...

做到这十三条,你还会有压力吗

1、压力是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会犯错。即使有错,...

世间的第一大事

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

托钵生活的要义

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们...

烫香疤

每当在电影、电视剧目中出现和尚的形象时,总见那头顶...

帝释天王名字的因缘

过去,佛陀曾在毗舍离国弥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弘法。一天...

佛陀与五比丘的因缘

有一天,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贤者阿难从座位起身,将...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

弘一大师自述出家的因缘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