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净慧法师  2019/11/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饿了、口渴了,想要吃饭喝水,这就是现在心。

所谓心有所住,不是住在过去,就是住在未来,或住在现在。心有所住,就有障碍,就跳不出妄想杂念的圈子。当年六祖大师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多么微妙的说法!

我们常常看到寺院的方丈室里挂着“应无所住”的条幅,作家们也以此为题来写文章,修行人也以此为要求。达到“应无所住”,我们的心就有大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超越一切障碍,广大无边,所以这三心就是妄想心,就是修行的大障碍。

过去心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风花雪月,一切好的和坏的境界都出现在脑海中,就像波涛一样滚滚不息,使我们的心平静不下来。

有时会留恋过去,恐惧过去,诅咒过去,好的就会留恋,坏的就恐惧,对我有损害的就诅咒。有时在想明天,想未来,会有美好的前途,做生意的想发大财,做官的想升大官,做学问的想著书立说,各色人等,都有对未来的安排,这些都是属于未来的心。我们随时都会有饥渴冷暖的情况,饥要吃饭,冷要添衣,渴要喝水,热要荫凉,这都是现在心。

我们的心总要有个依托,不能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那到底要住在哪里呢?有依托就有所住,可《金刚经》明明告诉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又要生其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正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颗心是不是应该无所住,才能有大智慧,才能超越一切障碍,突破一切局限。为什么心要无所住?

因为客观世界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文明时代,在科技文明的带动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在瞬息万变。就拿军事来说,在科技文明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军事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有些非常落后的国家居然也能够发射卫星,这就是变化。

世间的事变化的速度如闪电雷鸣,快得不得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老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你就永远也跟不上这个不断发展的形势,你所掌握的知识情报永远是昨日的黄花。事物在变化中前进,我们认识事物的智慧不能停留,停留就落后了,停留了就被局限了,停留了就受欺骗了。

境是无住的,心也要无住。一切境无住,就是世间万法无常,万法皆空,万法时时都在变化。

昨天有一万元钱,那就是万元户,如果老停留在这个水平,总觉得万元户不错,老是抱着那一万元钱,不图进步,那你就会变成一个穷人了。按照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讲,你说自己是个万元户,肯定会遭到别人的嘈笑,现在有些人月薪几十万元,一万元算得了什么呢?

情况在变,你老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些虽然都是世间法,但要以世间法来认识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执著,断除一切烦恼,超越一切障碍。站在一个无人超越的高度来观察人生所有的问题,来观察世间所有的问题,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就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往往会迷失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当中,其实五欲也靠不住,都在瞬息万变。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都了不可得。你若执以为真,执以为实,执以为常,你就上当了。根据《金刚经》的意思接着讲: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无所住心”。

住色生心就会被色欺骗,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会被声、香、味、触、法欺骗,六尘把你绑架了,让你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我们要超脱六尘,超脱五欲,就要用大智慧来观察心灵的出路,人生的解脱,智慧的圆满。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无所住心应从何处下手呢?历代祖师告诉我们:就安住在当下这一念上。当下这一念也是无住的,说是当下,已经不是当下了,只要你的觉照力和当下的心念紧密结合起来,连成一体,这就是无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在向无住的智慧靠扰。

佛法的各种法门都强调要把握好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肯定也是在瞬息万变,不管这一念怎样变,只要你的觉照力盯住它,不要让它转移了目标,你的心就有一个安顿的地方。

比如你在看一个话头,你就死死地咬住这个话头不松口;你在念一句佛号,你就一心不乱地念这句佛号。念头在念念迁流变化,参话头的心,念佛号的心,也在向前推移,也是无住的。

随着无住的心态所产生的觉照的力量也是无住的。所谓以无住的智慧,觉照无住的心境,这样你就心与境融为一体,就不是“心是心,境是境”,而是“心境一如”,不可分离。

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就会逐步减少,当你真正达到物我皆如的程度,并且能够保持这种心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那么就离功夫成熟,打开智慧的时候不远了。

这样就能以无住的心,照无住的境,最后达到境智一如,物我一如的境界。物我一如的究极处,就是物我皆忘,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只有一念灵知的觉性。到这万念俱空的时候,你要不惊不怖,这就是你即将开悟的消息。

“无住生心”的功夫,“无住生心”的理论,一定要反复地阅读《金刚经》,并在功夫中坚持运用,自然就有水到渠成之日。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亡三心”,要把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亡掉。

“三心不可得”,历来都是禅门考验功夫和见地的话题。唐朝著名的德山宣鉴禅师没有开悟前发生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德山禅师原来是教下的法师,博览经律,对《金刚经》尤为精通,并对《金刚经》的《青龙疏》作注解,书名叫作《青龙疏钞》。

他背着这部《青龙疏钞》行脚来到湖南,想要参拜禅师。正当他饥肠辘辘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座茶棚,一位老婆婆在那里卖烧饼,德山禅师想买个烧饼充充饥。婆婆看见德山仪表不凡,文质彬彬,就问:“请问法师,你担的是什么书?”

德山和尚答到:“是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老婆婆又问:“《金刚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德山和尚答:“就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不可得。”

老婆婆就问:“既然是三心不可得,和尚买点心,不知要点哪个心?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你要是回答得出来,我免费供养点心,若回答不出来,那就对不起。”

德山禅师虽然能写出一部《青龙疏钞》,却被老太婆问得哑口无言,感到非常惭愧,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我今天晚上也讲了许多话,究竟是用“过去心”在讲,是用“现在心”在讲,还是用“未来心”在讲呢?各位在听,是用“过去心”在听,是用“现在心”在听,还是用“未来心”在听呢?我们从说与听的角度,就此三心下得一转语,我们今晚这一堂课就没有白讲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重视心灵环保建设

环境的污染 我们知道今天世界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

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这是我儿时曾经听一位...

观心的五法

世间上,多数人喜欢看外面,不喜欢看里面,经常都在心...

为母亲打扫心房

母亲因为爱怀旧,晚年生活并不快乐。她常常念及年轻时...

你想什么,就和什么感应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把这公案跟这个比较一下: 有一个...

六祖慧能大师的一生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贬...

圣严法师《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么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

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善生经》中的夫妇之道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 五戒十善,才是实...

净慧法师: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佛教词典】俱生边见通于断常

【俱生边见通于断常】 p0927   成唯识论六卷十页云:...

【佛教词典】陈武帝

(501~559)名霸先,字兴国。南朝陈永定元年至三年(...

四十八大愿——(第11愿)正定必至涅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家庭和谐的十个要点

一、当家庭的啦啦队长(多鼓励),不要当办案的审判官...

女众进入寺院应遵守的礼仪

我们每次过堂都做一点学习,今天学习关于女众入寺的内...

楞严法语

◎ 以我(虚云老和尚)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

身体的细胞是不是也会被教育

问: 身体的细胞是不是也会被教育? 大安法师答: 你这...

尸婆罗尊者本缘

过去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城中有一位月...

你只能求尽心尽力,不能求它的结果

菩萨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菩萨戒体,总而言之有...

中国首位比丘尼净检法师

晋穆帝升平元年(西元三五七),昙摩竭多在洛阳依《僧...

在生活中惜福造福

现代科技发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却因追求享...

打坐能治胆结石吗

问: 我现在诵经与打坐同修,自打坐后我的胆结石病不...

中阴身一现前,累劫的善恶业力也都会现前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境界一现,就是知道...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