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看破、放下、念佛

智谕法师  2015/08/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讲看破、放下、念佛。因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我说:“佛教谈看破、放下、念佛,实在是太消极了。说什么看破红尘,放下一切,什么都不管,只管念佛。”其实,这位居士还不了解什么是看破、放下、念佛、他是完全误解了。唯恐大家也有不清楚的,所以提出来和大家讲讲。要知道看破、放下、念佛,不仅在佛法中很重要,在世间法中也很重要。

依佛法来讲,“看破”是信解门,“放下”是修习门,“念佛”是功德门。小乘有小乘的看破、放下,大乘有大乘的看破、放下。尤其是大乘的看破,放下,又有很多程度上的不同。念佛是大乘行人的特色,因为佛的名号代表无量功德,所以称为万德宏名。表现功德有四种法,便是慈、悲喜、舍。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有慈悲心,否则不能算是念佛人。喜,就是欢喜心,看到别人得度’得利益,有成就,便起大欢喜心。要不然,不能算是念佛人。舍,是舍弃一切我见,舍弃一切怨、亲、中三种缘,以无缘的(没有以上三种缘的)大慈大悲,平等度一切众生。心不平等,自私自利也不能算是念佛人。

因此,看破、放下,念佛,实是最正当,最积极的,现在我把看破,放下,分“事”和“理”两方面来解说。

就“事”的方面讲,也可说是从“有为”方面说,是看破世间无常苦,要放下五阴身心不生贪著,放下一切五欲之乐。就“理”的方面说,也可说是从“无为”方面说,是要看破一切法无,我空,而不取著于假名相。大乘人修习,多从两门而入,就是一、无我门,二、法空门。

现在先从“事”上说无常苦。或者有人说,佛教之所以“消极”,便在其“无常观”与“苦观”。说这话的人实在颠倒,缺乏智慧。他不知世间的一切事物,确是无常,确是苦的。因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因缘所生的事物就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佛为破众生的常见,所以说无常;为破众生的贪著,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是苦的。

假使说,一切法“常”,而不是“无常”,那么大学一年级生不会升为二年级,二年级生不会升为三、四年级。这样,大学生就永远毕业不了。一年级可升为二、三、四果,辟支;菩萨从凡夫位历进而经信,住、行、向、地、这都说明“无常”的道理。若不是“无常”,等觉不应更妙觉,人文的进步,自然的演化,处处说明了这一切无常。

世间人看不破这一点。于是放不下,妄念生颠倒贪著;由颠倒贪著的缘故,于是产生很多的罪恶。

或者有人说:“喔!无常的道理我明白了,但是苦的观念我不同意。因为我们应该乐观,不应该苦观。”

其实明白了无常的道理,便应明白苦的道理;如果不明白苦的道理,那还没明白无常的道理,因为无常,所以才苦嘛。

至于谈到乐观,那是和“乐天观”不同的。乐观代表精进,积极,奋斗。而乐天观是懈怠、消极、麻木。乐观是智慧的抉择,而乐天观是愚痴的行为。所谓“知苦”,正是智慧的、精进的,奋斗的。

为什么由于无常才有苦呢?因为“生苦”是无常,无常所以有“生苦”;“老苦”是无常,无常所以有“老苦”;其他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都是因为无常,才有这么多的苦。

什么是求不得?如世人欲求离苦,而不能如愿,欲求得乐而不能得到。又如有好职位,待遇也丰厚,于是终日提心吊胆,唯恐夫去这个位置;但是偏偏被裁汰了。诸如此类,都是求不得苦。

什么是五阴炽盛苦呢?五阴身心轮回六道,生死炽热,使众生不得自在,所以大苦无穷。

由于八苦都是无常所致,因为无常才有八苦。能看破无常而知苦,放下贪着而断除聚集众苦的因,实是大智慧者,怎能说它是消极的呢?现在我们念佛求生极乐,那里的众生,不受众苦,但受诸乐,在这七天当中,大家看破、放下、念佛,以求往生极乐,这怎么能说是消极呢?

现在我们从“理”上讲讲看破一切法无,我空的道理。看破了法无、我空,便能放下“假名相”。不生执著了,不执著于“假名相”,便可证如“实相”。

或者有人会说:“你讲,无我,现在不是我在这儿听你讲开示吗“?这完全是一种浅见的说法。

对于法无,我空的道理,我们可从几方面来解释。

第一、法要是实有,应有其自性,今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知道一切法无。譬如面前这双拜垫,若说真有拜垫的话,便应有拜垫的自性,然而这双拜垫是塑胶皮和木头铁钉制成的,这儿只有塑胶皮木头铁钉的性质,没有拜垫的性质。再如我们这座莲风楼,实在是钢筋水泥木材等性质,而没有所谓楼的自性,如果莲凤楼真有其自性,应该在钢筋水泥木材等以外,另有莲风楼真有其性,应该在钢筋水泥木材等以外,另有莲风楼的自性才对;而现在所谓莲风楼只是一个假名,而无有自性。

于是我们要以例知,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假名而无自性。于是我们可以例知,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假名而无自性。所以佛在经上说,“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我们也可以说“拜垫即非拜垫,是名拜垫;说莲风楼,即非莲风楼,是名莲风楼,同理可知,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由此可知,一切事物只有假名,而实在是没有的,所以说是“法无”。

第二方面,说我空,如果有“我”,我应该完全自在,但事实并不如此。譬如我这个身体,我不欲其老,而它要老坏,我不得自在。要是身体是我,应该是我要老就老,我不要老就不老才对。现在它不听我的指挥,这就证明它不是我。再如我怕生病,而这身体偏偏生病;我不想死,它偏偏要死。再有些人怕头发白,想尽办法想把它染黑,但是它偏要白,使我不得自在。这样,又怎能说它是“我”呢?

根据这个道理,六道之中找不到我。如果人是我,我不想人身坏,它应该不坏才对。人身坏了,转生为畜生,但我不想转为畜生,而偏要转为畜生身。乃至投生为畜生,便又执畜生是我。由畜生道落入鬼道,又执鬼道是我。若是真的鬼是我的话,那么当初人道,畜生道又是谁?这样,于六道轮回之中,只是因缘业报,根本没有我。

既然诸法无我,所以知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人能看破一切法都是空的,便不会于“空”中妄生贪嗔痴,造下许多恶业了;如能不被业系,自然可随意往生十方佛国土了,所以说,看破,放下,念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人能看破人生无常苦,便能除人我执,得“事一心不乱”,了“分段生死”,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圣居土。如再能看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便能放下法我执,得“理一心不乱”,了“变易生死”,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甚至可分证常寂光土。这样,看破,放下、念佛,能说是消极吗?说看破、放下、念佛是消极的人,实在是愚痴颠倒极了。

所以,我们对内要看破五阴身心是无常,是苦的;对外要看破兴衰、称讥、毁益、苦乐都是无我,是空的;然后才能放下贪恋执著,念佛求生西方。

最后,我要劝,世间一般的人也要看破放下。对于别人,能容忍时,便容忍一步;能退让时,便退让一步,这便是气度宽宏大丈夫作略。对别人有利时,便利他一分;可以助人时,便助他一臂,这便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如果你说:“我不能懂这么深的道理。”不要紧,只要你放下一切牵挂,至诚念佛,也一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推荐】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

今欲脱离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说三界唯心,一切唯识。 以真心随缘,而成妄识,妄识...

恒真净土变现净土

今天我们讲的净土的第三个概念,叫恒真净土。也就是释...

僧济法师的往生故事

东晋慧远大师在东林寺率缁白二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

10句人生忠告

1.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

佛有无量德,四字名号足以该之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

【推荐】如何判断出自己临终是否能往生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目前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准确地...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假借生灭的因缘,成就不生灭的清净功德

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刚开始是把...

偷人之物,折已之福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

执持名号有三个次第

一、执持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二、一心不乱:...

你的心,听话吗

所谓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心,你的心,听你的话,然后...

【佛教词典】思择作意

【思择作意】 p0852   瑜伽十一卷十七页云:思择作意...

【佛教词典】塔尔寺

西藏名 Skuhbum。意译十万佛像。又作金瓦寺、塔儿寺。...

办公室的两舌与中伤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对人对己...

印祖举往生事例示人死六验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

广化老和尚亲述杀生的现世报应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腿是怎么摔断的?就是我过...

请法师到自己家供养,这样是犯戒吗

问: 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

这种满愿不是好事

好多人请了占察轮,不知道怎么用。最重要的是相应,相...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何不往生兜率疑

第十,何不往生兜率疑 【注文】 又问:兜率内院近在此...

开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星云大师《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

每天念经拜佛为何还是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修行的 外相当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