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宏海法师  2019/03/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好,各位,阿弥陀佛,请大家合掌,我们依然如故,祈请三称本师加持护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各位闻思讲堂我们莲池海会的诸位莲友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十讲。那么跟大家讲一下,因为长期来讲我们叫闻思讲堂。一直在讲净土,以净土为主,我的这个群。法听得多了的话,久而久之会落入到一个麻痹状态,有则禁之,无则加勉。就是希望大家不管在闻思和修法上,可以说应该深入地多看祖师言教,乃至一些祖师的传记,像印光法师的年谱,虚云老和尚的传记,来果老和尚的传记,乃至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等等这些。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以防万一,因为一个事物的相续,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大激情和浓浓的气息,久而久之容易落入平淡。其实平淡对于一个修法的人、求道的人来讲,是最佳真实状态。但是这种平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平淡是说心的如如不动,这样能够坚守对于法义上的相应。那么还有一种等于就是说,其实心落到一个无记里边了,就是反正也照着这么听的,也就这样,完了可能也在完成功课,甚至还不少。但是好像这个出离心的状态也好像不是随时而有。功课虽然多,可是好象没什么增进。这个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调养,很多时候,生不起随喜心,生不起法喜心,等等这些都会陷入到一个窠臼里面。

所以这个时候就希望大家,如果有自己所相应的书、经典去读一读,或者这些祖师们的传记去看一看。特别是近代的我们能够比较相应的这些一线祖师们,他们这种透彻的开示,多去相应相应,那么会有几分提携的。这是我们进入到第十讲了,今天开始,跟大家插这么一个小曲,因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

特别是今天我们还是讲《宗教不宜混滥论》呀,一开始大家还要记得我们的发心,让我们在教法和宗法上面建立一个正确清晰的见解以后,才能够顺理成章的导归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导归净土我们第一个要意识到当今修其他法跟修净土法,哪个最容易上道,最容易成就。其次以后我们还要知道说净土既然有别于,虽然它也是教的部分,但是它行法上来讲,有别于宗有别于教来讲,它的殊胜之处,好处在哪里,它省力气省在哪。说俗气的话,它讨便宜讨在哪儿。这个如果我们知道它的话,噢,叫做第一方便。所以请大家千万初衷不改,我们讲这个《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实为了什么,提携净土,提携我们对于净土的皈依心的。

好,在上一讲的时候,大概把宗和教的教学,怎么个教学方法,最后说宗是怎样的,教是怎样的,都给大家做了一个交代。最后落了一小段,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补一下。就是讲到说“的实商量”。因为上一讲的时候,最后说教下的话,它是就事论事,虽然如此,还不出唯心。那么宗家也是如此,但是宗家的教学就跟教下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法法头头都不去就事论事。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够以事,宗家的方法是,不是以事来论的,讲到这里了。那么最后他补足了说,论“的实商量”的话,是怎么个来说。我们先把这段话给大家先贴出来。

大家来看这一段,这是我们上一讲的时候落的一个小尾巴。但是为什么隔开今天从开头来讲,就是为了好连接。你看,“的实商量者,禅书不录”。

我们一定首先听这个的法要听懂什么叫“的实商量”?就是禅宗的教学方法,法法头头都是指归向上的。禅书里面,它大多都是说的一些公案,问答呀,从正面的篇幅来说这个“的实商量”,就是万法唯心,明心见性,围绕着这个高度来讲的最透彻的,最为浓的干货这一类的言教呢,在禅典里面基本是看不到的,有也是有,但是很少。

所以这里印祖特别的说出来,说“禅书不录”。你就是说想以教的态度去浓缩地去学习禅法的话,在禅宗的典录里边是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比较小,至少说是小,不是没有,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很少,都是向上指归的话。

所以说,如果说从“的实商量者”,通彻的来讲禅法这个角度,要多看一些另外的书。这些书在哪里,首先第一个,禅书里面也有,很少,所以你就要大量地去看,才能从里面点点滴滴地进行积累和领悟。否则,印祖提的这个特别重要。

大家看,“看万善同归集,及净土十要中禅匠著述,亦可见其梗概矣”。

那我们就循着印祖的这个,来大家了解一下。这个万善同归集,可以说是净土宗的祖师里面有一位叫永明延寿禅师。他是宋朝人,他所著的最著名的,有一句话最著名就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就是那位祖师。他的见解,他的注释一直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还特别推崇,非常的尊敬他,甚至当时把他推崇为千古以来的首席禅师,那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是集法王和人王于一身的人,所以他能够敬重永明延寿禅师,可见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永明延寿禅师除了有一部大的巨著宝典叫《宗镜录》之外,还有一部就叫《万善同归集》,也就是所有这些修的善法最后同导归净土。在这个著述里面,他老人家对这个“的实商量”对禅宗心性的正面讲说,阐述的是非常到位。

这里在传老的著述中也引了几大段,大篇幅他的著述里的话来进行说明,我们这里虽然不能够大段地给大家读了,你看读两段,大家知道他对这个真俗不二、空有圆融的阐述非常到位。他讲到《万善同归集》里面说,“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就是从本性上来讲,如如不动,但是从事相上行的话,什么法都得去修。“不坏因缘,法界恒现”,你看不必要去抹杀现象上这些,但是,如如不动这个一真法界,遍法界心常在打开着的。

“寂不碍用”,寂灭的“寂”,妨碍的“碍”,妙用的“用”,这个“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这就是他对大彻大悟了以后,明心见性的人他现前所见的境界,就是用这个“的实商量”的文字给非常浓缩和正面的表达出来。

所以你看印祖让我们看,而且他还在讲到,不可以走这个执理废事,或者执事废理的这个状态,所以他还为了讲中道圆融的这个道理的时候,也说“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就是离开我们事相上的具体行为上的修行,光说高推妙理的话,就跟声闻一样,有可能堕在空性里面出不来了。“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就是我们做事情没有当下心性跟进上的观照的时候,那么你修行都是在事相中修,都是以有求心修,以分别心修,那还是凡夫的执着。

所以他就讲到 “全水是波”,就跟水跟波的关系一样,“离事无理,全波是水。”就这么读一遍,大家细细地去领悟。这些法语教言,它对于提升我们的见地和打开我们的心性,极其有推动力的。但凡如果你真正是心在道上的话,都会有这样的感应,希望大家随类得解。

下面再推荐一部书,就是印祖说的《净土十要》中禅匠著述,为什么首先他这里讲到是禅匠著述,就是禅宗里面的巨匠转过头来弘扬净土而所作的注释、论典。所以特别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大家一定要去熟读,翻来覆去的看《净土十要》这部宝典。这是我们,也是第九代蕅益大师所编辑的,最重要的一部阐述净土教理的,它里边把“的实商量”已经发挥到极致了,这些祖师们的见解可以上天下海,进退自如。

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禅门下大彻大悟了以后,而开始又转回头广弘净土的。所以他们的法语,全部是从证量中流露出来的厚德智慧,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高超见解。所以真得是恳请大家去熟读《净土十要》。不要说读不懂,那是读的少。也不要说看不明白,因为你心不那儿,这个是人都能看明白。

那么众所周知,里面的第一要,就是十种要,主要的著述。第一要就是《弥陀要解》,这是对《弥陀经》最出色的一个注释了。还有里面的《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把我们修行净土,百般千般,好像无病呻吟想点问题出来的这些问题,总归是一巴掌就摆平了。所以大家去看看《净土十疑论》,那里边序文里面讲到 “疑此则遍疑”,就是这十条疑问你解答不了,对于净土的疑心就去不掉。“信此则遍信”,这十条问题通过了,其他的都不在话下。

还有天如惟则禅师的《净土或问》,《净土或问》里边就是设一个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圆满极了。人家祖师们的这种从事从理、面面俱到、契合时弊的解答,真得我们只有学习的份,只有领悟的本领,没有任何再进行商榷的资格了。你就信就行了,听话就对了。

那里边还有《西方合论》,是袁宏道一个居士写的。《西方合论》这部论典,如果大家能够通过一遍,再然后把它一段一段分门别类的这样解开了,看明白以后,那我可以说,你去讲净土在任何角度任何问题上面,你都有自己正确的见解,还可以给别人去匡正,就是救别人的错误认知。《西方合论》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宗派都揉在一块,看了以后我们就能够饱尝教理。

当然最最重要的,最痛快的就是《彻悟禅师语录》,这本祖师的语录本来并没有在《净土十要》中,那是后来印光法师在整理的时候又给加进去的。这里边《彻悟禅师语录》,可以说每一句都是教海的汇集,宗门的痛快,净土的总持妙义。说一句形容的话,就是把不容商量的法,商量得已经再不能再商量了,就这样的可以说是千古最精彩的语言了。

你信就信,再多说少说都不能说了,人家就把教言,对净土和禅宗的融会贯通,对教下的完美整合,就是别人你再插不进去话了。所以大家才能明白说什么叫做“的实商量”。印祖特别在此推荐了这两部著述,那我们要当然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大家去读一读。这是上一次我们讲到的结尾了。

那么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到克论佛法的大体了,也就是说要开始讲到宗和教之间的关系,它是既不一又不二的。好,下面我们再把这段话贴出来,大家认真跟着听。大家看“克论佛法大体”也就是总概一下佛法的根本的总纲,那么“不出真俗二谛”。就是在中论里边有一句话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任何佛出来,在世间里面弘法,到娑婆世界来,都是要依着真俗二谛来讲的。那么真俗二谛是怎么一个各自的风貌,之间又有何等的关系。

大家来看,“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

这个话听起来了都是可能比较浓缩了,我给大家用白话稍微讲一下。就是从整体的来看佛法的大体不出两个内容。就是说教学方法也罢,阐述角度也罢,分门别类也罢,就是这两个板块。一个是从真谛,一个是从俗谛。

那么就真谛的角度侧重来讲的话,一法不立,就是讲到万法皆是虚幻的,所以说所谓的实际理地,就是真如实际的状态,宇宙万法的真相中,就是任何一个分别,哪怕连一尘的相也不能立,一切相都是假的。那么这是从真谛,也是从本质上而言。

“俗谛则无法不备”,从俗谛上讲的话,任何一个现象都是这宇宙万法中的一法。那么可以说当下就是宇宙万法的现象。所以他说“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任何境界,任何六根门头,任何你来我往、开言吐语、举手投足都属于宇宙万法中的一法,都可以让我们参究,都可以提供给我们悟道。这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是从俗谛的角度,“无法不备”就是一切法都包括进来了。

那么放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首先我们绕开一下“二谛”。先给大家说一个佛法的总原理,也就是唯一的原理叫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缘起性空”,再提一下这个词。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佛法缘起性空的大背景,否则我们越学越听都会乱掉的,没有总纲了。一切的宇宙万法,大家知道一切的宇宙万法,它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就是因缘汇聚临时组合的。既然是缘起的那么它就一定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性空。

所以常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虽然它是一会说缘起,一会是性空,可是缘起性空它是一体的。就是缘起的法而体现性空,由性空而发挥缘起,这是一体的两面。就一体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是佛法的总原理。但是就两面而言,我们就会把它作为佛法的纲要叫做真俗二谛。回来了,就是叫真俗二谛。

谛是什么意思,就是真理,真实的道理的意思。俗谛于世间来讲叫真实的,真谛于出世间来讲是真实的。俗谛是相对的真理,真谛是绝对的真理。我们有时候又把真谛叫做圣义谛或者叫做第一义谛。前面讲到宗门的向上一着,就是这个意思。俗谛又称世谛或者叫做世俗谛。真谛是讲空,说理。俗谛是讲有,表事。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佛讲法任何状态下,要么依着本质讲,要么依着现象讲。要么依着真谛讲,要么依着俗谛讲。讲的时候表达上,一定是依着这两重。但是我们在理解上也依着两重理解,领悟上就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了。

所以先要把这个底给大家打好。我们再来看,这里讲到的真谛理体,它所谓的 “不受一尘”可以就是说一法都不立,它是注重空的一面,就是性空。俗谛是讲的现象,就是无法不备,所有的法都包括,就是注重它有的一面,其实就是讲缘起。

所以你看,印祖在这里他说的是非常分明的,他说真谛一法不立,俗谛无法不备来讲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前面讲到实相,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不相的真实状态。为什么给大家这样交代,所以我们听到二谛的教法以后,我们正好也可以套用在宗教的框架下,来套用着学习一下。了解什么叫宗和教,依二谛来讲。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说的何为宗?何为教?说“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讲到说,二谛不管它是真谛还是俗谛,从理解角度来讲,二谛都是俗谛。因为它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要通过思维来理解二谛的教法,表达的状态,所以它是俗谛的层面。

但是如果从领悟来讲二谛皆是真谛,为什么,依二谛的教法。你看今天我给大家讲佛说了,就是依着二谛。佛法的大体不出真俗二谛,有时候是真谛,有时候是俗谛,可是真谛俗谛都得依附在俗谛层面来讲,因为真谛是不能讲的,它是境界,不是教法。但是我们依着二谛之教,悟入这个二谛真理,那就是一样的道理了,不管俗谛真谛,它都是谛。就和说宗与教和俗谛真谛并驾一样,它是同一套诠释佛法的方法,也就是总纲。无非就是说拟一个缘起性空,统一的原理,说一个真俗二谛佛法的大纲。

首先我们要把这个,因为今天又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真俗二谛,这些话我们可能常见,但理解上并不能够接地气。所以我们这样讲一讲,然后再回到我们对宗和教的讨论上来。放眼看一下说,就着二谛的视野来看看宗和教的分别侧重。

你看,我们再向下读,“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这是第二段话,这一大段里面的。就是说宗和教的各家手法,如果说从教的手法来讲,教学方法来讲,它是真和俗都讲的,我们叫教二谛。那么宗的教学侧重角度来讲,它是叫做即俗说真。大家看到印祖的用词多么得精准,多么得鲜明,他没有说宗就只是讲宗,而是说即俗说真。并非说离开俗而有一个真,而是就着俗谛的当下,直指真谛,用真谛来扫除俗谛之相。

所以他就是说宗门来讲就已经不在这个俗谛的现象上分别而论了,只是像前面讲到的“法法头头皆归向上”。这是他先这么阐述一下,但是最后他总结的非常到位,“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它是一个圆球的两半,是手的背和手的心,是一只手,是一个球。

所以你看传老解释的时候,他老人家非常有智慧,他用一个水和波的说明,来说明俗谛和真谛。他说“离波无水,群水成波”,就好比说水和波浪的关系一样。那么真谛就是讲的理体本质,就像波里面的水,说的是水。俗谛就是说的这个现象事相,那么就如同水上的波,那么波、水它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但是我们学习二谛就以为俗是俗真是真,我一定要从俗入真,一定要在真就不俗了,这就叫二谛不圆融。

当然我们为什么不能圆融,因为我们现在在起波,波涛汹涌。所以大家要知道一切的佛法就是让我们全部地意识到,在波的状态下,突然意识到水的感觉。现在我们虽然就着水在起波,但是我们全情地投入到波,意识不到水的本质。可以说如果什么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水的感觉了,就是明心见性了。悟到水的感觉你并不是离开波了,你还是随缘起波,但是这个时候你已经得了大自在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是随波,可是重心已经全在水上了,现在我们虽然是以水起波,我们的重心全在波上。

所以你看这里印祖也说了,教家,它是真和俗同时阐述的,同时既谈缘起也讲性空,既说真空也讲妙有。那就可以比喻为,如水和波无二,心唯万法。但是宗门来讲的话它就只说真,虽然它即俗谈真,但是它只说真,直指禅旨然心。所以大家仔细地悟这些,心唯万法,万法唯心,波和水,水和波。从波入水,指波是水,就如同真俗并不是两个物一样,是一体的。

好了那我们讲到这里,因为太涩了,我们还是停顿一下。大家知道我们在讲什么呢,我们现在在为了讲明白教法和禅宗的核心差别。它们的一体之处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的,都是为了从理解上来梳理学习的疑惑。可以说我们听这个法,就是为了去除在修法上,有时候我们会生起不知何去何从的障碍,或者见解上不至于混乱不清,而导致我们行门无从下手。

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的话,你看,大家想想,比如说我们常讲到说净土,因为我们在以净土为根本法门。那么我们常说最后是导归净土,以净土为归。我们常说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指的就是水。往生西方、入西方三圣清净海众的法会就是指的波。生则决定生就是指的波而言的。为什么,因为在娑婆的波灭了,极乐世界的波就生起来了。去则实不去,就是说虽然生则生,去则去,可是来去之间此波彼波都在同一个水里边。大家好好悟一下。

但是不同处就是说,依着西方的话,一切波,马上我们就能见到水,而且波越来越小。但是你在娑婆里边,我们不但说不能从波见到水,很难。而且会波越来越大,最后波到地狱、饿鬼、畜生里,也可怜了。

这是我们在这里停顿,为什么要讲禅呀教呀,讲了半天,就是为了我们在教法上梳理一下,什么叫宗教,怎么向净土上导归,依着净土会也是水和波的关系,往生极乐还是离不开水和波的教法,所以这样通了以后,我们的信心就任着别人再怎么八风吹,从理从事上信心都到位了,就可以没人管你,可以不会退了,至少在见解上不会退。

好,我们再往下看,这里印祖做了一个非常圆满的比喻,“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

大家认真体会,因为有时候其实像这样精辟的语言,说实在的,我讲的时候也有顾虑,因为他已经说的很到位了,很可能一讲越讲越乱了。所以我们尽量讲的时候,虽然把文字语言把它稀释张开,可是大家的心要往上会的时候,尽量去浓缩地去会了。

大圆镜这里是一个比喻,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从本具的妙明真性,朗照的这个智,分明的这个慧,它是清清白白、本来无一物的,可是虽然它清清白白,不是说它孤零零的永远清白的状态,它是可以做任何的影相发挥,什么样的形相都能够影现出来。

你看这里讲到了说“胡来则胡现,汉来汉现”,就是指的外国人来了就映现外国人的样子,中国人来了就映现成中国人的样子,反正你来什么样我映现什么样。但是虽然这样,可是森罗万象,你来了什么我都能显现出来什么,可是本质上虽然有影相,来了什么映现什么,镜子上面还是清清白白的。虽然镜子清清白白,但是我不妨碍你来什么我就映现什么,也就是说映现,正当映现的时候,不妨碍镜子是清白的,那么镜子永远是清白的,它可以永远的在映现,就是这么个道理。

通过这个道理大家回味一下,听过六祖那会儿见五祖时候的场景。六祖见五祖是从蛮夷之地,从南边来的,结果五祖就说你这个南方来的猲獠,你猲獠怎么能成佛呢?六祖就说虽然我是个南方人,可是人虽然有南北,佛性怎么会有南北?诶哟,一下就把五祖给动心了。这是个法器到跟前来了。我们套用一下,其实人有南北,就说这里讲到的森罗万象俱来俱现,可是佛性没有南北,就是这个了无一物的清白大圆镜,就这么个道理很简单。

那我们这里最后要套着前面的法来比喻什么呢,你看就是要说明一切的万相都隐在镜子中,镜子跟万相虽然是外现内隐,但是这个时候它是不二的,真俗是圆融的。镜子就好比真谛,群相就好比俗谛。当然再作一个停顿,我们现在就是在映像上计较,不去向镜子清白的这个当下去明了。只要我们只管去把镜子明了了,就不要害怕群相不在了。

所以你看这里说宗家和教家,他们有一个特点就出来了。什么特点,下面一句再给大家贴出来,“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

大家要听明白,这个差别统一,统一差别,能够把它讲到如此的辩证完美。如果能真的把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怎么讲理怎么说事,我们再能够了别清楚的话,以后再听佛法你就不会心生矛盾了。说佛怎么一会儿说讲《地藏经》有这么样多的情节,一会儿又讲《金刚经》,一会儿又讲《弥陀经》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多么的美好,那样的殊胜。

可是又说一切唯心所现,到底该信唯心所现,还是信西方极乐,到底是该相信因果不爽,诽谤三宝,杀害父母,伽蓝内恣行淫欲,嫉贤谤善就堕无间地狱,因果丝毫不爽呢?还是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信“照见五蕴皆空”呢?到底哪个对呀。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原来都对。但是你执着了一面,另一面不跟着,就都不对了。你看这就是佛法的见解啊。

我还记得这段时间也在讲《地藏经》,如果在座的同修读过《地藏经》,都知道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说地藏菩萨是百千万亿身度百千万亿人,每一世界都化百千万亿身,这个其实就在表什么法呢,表“群相俱现”。镜子里面的任何影相都不妨碍,来了什么影什么。最后结果这么多的百千万亿地藏菩萨共复一形,就恢复成一个身体了。这其实表什么法呢,就表的性空,就表的大圆镜,了无一物,这就是真俗并禅啊。

从教法上来就是真俗,它永远都讲的,但是就着俗讲的多。那么宗门就不弄这些了,所有的宗门来讲的话,你想想,所有的这一切,它缘起是什么缘起啊,它不按着教法的这些什么真空妙有的,都不管它,它的缘起就是,大家还记得吗,只有世尊拿着一朵花,还迦叶需要一个微笑,这样的缘起。到了咱们东土来,也是达摩祖师和二祖慧可说,你把心拿来,就这么一句话。包括这一朵花,这一个笑容和这一句话,我们都不能把它当真,这才能够叫了无一物。所以说个教的话,就是都讲 “群相俱现”,认真地说,层次分明,步骤有序,三藏十二部都在讲。宗就不那么说了,任何都不说,就是教外别传,顶多一朵花一个微笑,是这样来的。

好,我们再看,但是下面虽然以镜子比喻完了以后,那我们还要解释一下,最后为什么说它是不二的,你看“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

这个话就关系到我们平常的解门和行门统一了,要关系到这个。大家看真的是,越看多么完美的辩证的教言,这样圆融的真如状态。不论是理论背景,或者操作手段,都能够进得去出得来,提得高度放得彻底。你想想还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够这样宗教归途,能够讲到这样的简单而透彻。

你看如果就是宗门来讲的话,它就是在事修,就是说一切的修行过程,可以说生活过程,来悟明理性,就在这个生活状态下,都往道上汇,往理上汇,所以你看我常讲到说,道在哪里,道就在平常日用中,该吃吃该喝喝。但是它并不废其事修,不是说你光说宗就不活了,马上就断气了才叫开悟吗。你照样吃喝拉撒,所以又说“不弃事修”,就是不废弃事相上的,该礼拜就礼拜,该读诵就读诵,该听法就听法,该功课就功课,所以我们说悟后的修行还同悟前一模一样,没有改变,这就叫不能够舍弃事相上的修。

但是从教来讲,他是于理性的背景下专门说事修,这个时候就跟我们说,你要信解行证,你要信愿行,你要无悔法门,该随喜随喜,该赞叹赞叹,该礼拜礼拜,该回向回向等等这些,这都是叫作事相上的修法。因为从现象上来有板有眼地修嘛,但是大家知道这个虽然是依着理论而论事修,但是还归于理论的。还归于理论就是说,依着本觉而开始觉,最后合二为一,称之为究竟觉。从本觉开始修,有次第,依着本觉,从始觉开始有次第的修,最后一直修修修,成功了,还归到理性了就成了究竟觉。

那么把这两个完美的合一了,你看后面的印祖才讲到说,“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大家在这个方面就要看,有一个失,则另一个也失掉了,有一个混滥则两相混滥了,宗教不二,归元无二路,可是不能够把它彻底搅在一处了。所以你看这就是佛法的二谛圆融。今天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听完了以后,确实把二谛圆融这个道理,那你以后不管你从闻法上,或者说事修上,又不昧理又不昧事,都是可以匡正我们的解和行的。

前些天有一个佛学爱好者,他就在微博上问我,因为他是学中医的,他说中医由于印刷,抄写等等这些,在流通的过程中,有些字就写错了,他说会不会有误。他就怀疑说佛经上面会不会千百年来,用阿难读诵出来才形成文字,会不会有误。他说这个也许也有错误,你们都能肯定是对的?当时我就回答了,我说“依之而行,方知真实不虚”。当然停留在语言的时候,我们只能领略他思辨逻辑的完美,但是倘若我们用心跟进,有宗教体验的时候发现,确实如此。

你比如说这个“全修在性,称性起修”,称性起修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明了的情况下,我们只管听着佛说的去修,修着修着修能够见性,见了性以后发现,从始至终就没离开这个性,都在性上面,所以这就叫归元无二了。

所以你看印祖这里讲到了,说“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请大家体悟。好,这是又一段,开始要讲到宗和教,从根机上来比较了。

大家来看,“教虽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虽中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

这是一个什么呢,大家首先我们要知道,不管说宗说教也罢,乃至佛陀的教法,如此多的经部,法门。他真的不是说佛非要弄的这样多姿多彩,他本质上他就一个真如之理,就一个涅槃寂静。你弄这么多花样干什么,我们说世间本无彼此,缘于众生执着。完全就是为了迎顺众生的根器。包括你看我们学习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也是为了明白,让大家明白说什么根机修什么法。

所以从教而言,根据每个人的根性而论,可以说很少确实能够完全通达三藏,融会贯通,因为根机,那自己的缘分呀,福德呀,深浅随分随力的,但是不同程度的去学一些还是可以的。就是说从上根,中根,下根,这三种根性来讲,那么中根和下根的人也能够受益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实中通达一个宗派,乃至一部教典,一个专修法门,甚至哪怕说里边记得一句半句能够受用了,可以跟别人分享一下,都可以能够边边角角的去自利利他。

但是能够总持的,彻底了然于心的,还是要上上根器的人才做得到。因为什么,教下也就是经、律、论太广大渊博了。那么对于宗而言,则只能够相对上上根的人,才见效。为什么呢,因为就一门深入,他就是这一个高超的手段,就是这个必杀技,那会的,他一招就见性了,但是一般的都不会,你是块料的马上就成器,但是很多不是这块料。

不是这块料那就摸不到这个眼儿,就跟墙上钉钉子一样,那他找不着这个缝,所以他就钉不进去,只有找到这个缝,一锤子就钉彻底了。所以这里才说,上根器的人才能够大彻大悟,一步到家。为什么,因为守约,就是它是至简至顿之法,它是简法。所以大家想想从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这是印祖在这里说,对于说上、中、下根来看,有这么一个差别。

那么再往下看,我们来看“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

这段话,就开始从具体的实用上来讲了。怎么实用,你看从教风来弘扬佛法,从教的风范、气质上来弘扬佛法的话,那么一个善知识,他作为人天眼目,世间的导师,他必须要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都得通达。

你看“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这里的世间不是人情世故练达,纵然显得有本事,那也必须是他从佛法的方便智慧流露出来的,绝不是世俗的这种关系网中好像如鱼得水一样,而没有半点出世的德行。

比如说像印祖他对儒家的书,他就非常通达,文笔也好,书法也好,大家看到印祖的有一些代表的书法,都是老了以后,用这个大巧若拙的表达出来的一个境界,实际上有机会我们去灵岩山看一下,刻的他那个《印祖文钞》里面的那些回信就看到,年轻的时候是刚劲有力,可以说非常的潇洒。那么这里就是说世间的学问过关以后,已经广开了佛经、律典、论典的通眼了,还能够有教有观,既通教理还能够同步实践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人才能够称之为人天导师,领众大德,已经大开圆解了。这是从教法上来讲,以这样的状态去弘扬。

那么从宗风上来讲怎么弘扬佛法呢,首先得把自己搞定,你就是不抱着一个话头,不参破绝不回头,大家看,真正的古来禅和子呀,真的是,自从爹妈不要了,一出家开始就痛念生死,不见心性绝不罢休,完全把生死给置之度外。因为确实参破一个话头不容易,古来的这些大丈夫,从出世间家,到出生死家,到出三界家。

他们都是要屏蔽万缘,拼命用功的,不知道有人情百态,甚至不知道有春夏秋冬,一切摆平,身心忘却。只有随这个疑情话头的方便引发,而相续参的功夫,一旦熟透了,就瓜熟蒂落。那么这个时候,你像祖师叫桶底脱落,庆快平生,就彻底圆满了,见解上圆满了。见解上圆满了以后,然后长养圣胎,因缘成熟了,才能够出世方为大丈夫,到时候信手拈来,随缘运用,度众生是实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到了这个水平,这才叫祖师,才可以称之为住持,才可以称之为和尚。

所以大家来看,不论教下宗门,他都有先天的条件,就必须要开圆解、大彻悟、明心见性,都是发明心地的人。那说实在的就是讲到这里了,我们就你看,人家亲见本来变门禅,直指宗风了。那就真的,哎,讲着讲着都让人惭愧,觉得我们时转至今,哪能见到这番情形,哪能领略这番风貌。 我们现阶段只有生惭愧心,尽量往道业生死上会,拼命的全力的能够,不要说全力了吧,能够发心,惦记着点,能降伏烦恼,能够差不多点的随缘能够隐忍业障,能够想了生死,害怕地狱,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而且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能够这样的活着,也就只有此路一条了。

大家要知道印祖的言外之意,也是说让我们修净土的,为什么说净土就具足呢,净土从信愿来讲就具足了这个广博。这个广博可谓是什么,就是开了正眼可以说了,开了正见解了,以生来摄这个博,产生了真信切愿,就等于说深入经藏,学习教法,不就是为了产生这个嘛,所以说以生摄博。一句念南无阿弥陀佛,生一个佛土,念念相应便是无上深妙禅,这不是简约的功德吗,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思之思之。

这就是我们今天又一个周三,跟大家分享《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十讲。我想每一讲都是可以说是起伏跌宕,曲折迂回的。因为印祖确确实实是在三藏十二部,如同家里话可以进出自如地端出来给我们吃,但愿我们都能吃的受得了这个营养,不是过来人说不了这样的话,希望我们能够对祖师生起认真决定的信心。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下次再见,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宗教不宜混滥论1
宗教不宜混滥论2
宗教不宜混滥论3
宗教不宜混滥论4
宗教不宜混滥论5
宗教不宜混滥论6
宗教不宜混滥论7
宗教不宜混滥论8
宗教不宜混滥论9
宗教不宜混滥论10
宗教不宜混滥论11
宗教不宜混滥论1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印光大师嘉言集

1、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印光法师对六个诘难疑问的解答

众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归还,须待人领...

《临终三要》的重要开示

《临终三要》,这个是印光大师很重要的开示:第一个,...

【推荐】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第一章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1、南...

印光法师小传

一、简状 印光法师,法讳圣量,自署常惭愧僧。1861年出...

印祖为何反对女众出家

问: 弟子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读到说:至若女人有信心...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人生的四尽与四不可尽

一、人生需谨记的四尽 一尽:尽孝 对父母要尽孝;人无...

人生,请适当低配一点

最近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永明延寿大师开悟的故事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

【佛教词典】经法

(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

【佛教词典】供养云海菩萨

供养云海,梵名 Pūjā megha sāgarah,音译布惹迷伽...

信、进、念、定、慧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

马祖道一的棒喝脚踢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学会不在意

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

学佛的人是求解脱的,不是来找烦恼的

我们现在听到好多的道友指责别人衣服没穿整齐啦、掌没...

念无常,断烦恼

在另一次的集会中,佛陀勉励比丘们说: 「比丘们!多...

不净观如何修

问: 不净观是对治什么烦恼?如何修? 惠敏法师答:...

星云大师《人事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

职场的特效药

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为道了无寒暑变,利...

上善若水,至慈低眉

一日,女儿要画画,问我画什么。其时正在看书的我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