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之简明标准

太虚大师  2021/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之简明标准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

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

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四字。平常的人,都以为有个自我,佛法则言实无自我可得,一有我相,即有人相等等。无我相,即无人相及种种众生差别之相,是谓“人无我”,亦即“生空”。更进明一切事物及一一诸法,亦无各别独立之自体,是谓“法无我”,亦即“法空”。此二无我,皆从否定一面讲。

若从肯定一面讲,则人及有情众生,以至于一切事物,实都由众缘所成,即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众缘所成的,所以都无实我。若有实我,则不待众缘,今既从众缘所成,则无实我,如眼识能见光,能见之识与所见之光,无非众缘交互相遍而成立,所以人及众生、诸法皆无自我。

一人由法界一切诸法所成,一一人以至一一众生,一一诸法皆如此,则一一人皆摄一切,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无我缘成义,即佛法之法印,亦即佛法简明理解之标准。与此标准相应者,即为正知正见,违此即非佛法。

再言行为,应以十善、六度为标准,此通于出世善法,从初发心,以至于等觉,无不依此修行,佛则于此十善、六度已圆满,而利他亦仍在此。

十善,即离杀,盗,淫之身三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口四恶业;贪,瞋,痴之意三恶业——十恶业——若离此十恶业,即是十善行。力行十善,必成善人,亦即为趋向菩提的根本。离去诸恶,减少一分恶业,即增一分法身功德。真能修持十善行者,须至二地菩萨(即离垢地),直至成佛乃能究竟。然由十善之增上行言之,即须行六度,乃得成定善、无漏善。

六度,第一即是布施,能舍一切所有,而实行利他,对治悭贪;如能利他,即是自利。持戒,则能三业清净,戒律即一切言行作止之轨范。忍辱,则能息除一切瞋恼。精进,一方忏悔以前恶业,一方面努力为善,了解诸法。禅定,即对治散乱。由定中所得的明澈觉慧,即是般若。

单行十善,名为散善;更修六度中第五禅定,乃得成定善;更进而与般若相应,则成为无漏善。从散善至无漏善,即是从凡夫至佛之进程,是为佛法简明之行为标准。

不明无我缘成义,则十恶、六蔽不能离;能明无我缘成之义,才能圆成十善、六度。凡学佛的人,都应以此标准自修,以此标准交友,以此标准择师,以此标准做人。不问他的咒术如何高,定功如何深,辩才如何大,学识如何广,合此行解标准的,可认为佛法中人,否则即非佛法中人。佛教正信会的正信众,切须于此认清,方不致自误误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太虚大师文章列表

刚信佛时很灵,信久后为何就不灵了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觉信三宝很久了,却没有得到感应。...

五蕴--色受想行识

现在讲佛法名相,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佛教基本名相。...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接触佛法半年多,为什么对佛法没有什么疑问

问: 我较深入地接触佛法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别的师兄...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香菜这一词有些忌讳?尤其是...

为什么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为什么我们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

怎样解决家庭感情的痛苦

问: 请问师父,家庭、感情方面的痛苦怎么解决? 仁炟...

持名念佛为往生净土之要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

懈之一字,为世间最恶毒之物

懈者,倦之渊薮也。世之万事,若沾住一懈字,作事者纵...

【佛教词典】唯识三系

【唯识三系】 唯识三系,指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宗三个...

【佛教词典】僧可

(人名)禅宗第二祖慧可之本名。...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与「带业往生」矛盾吗

问: 《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听师父说...

念佛的秘诀与方法

我们修念佛法门,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这样告诉我们,...

念佛人断气后遭遇违缘能往生吗

问: 末法众生若命终、未命终,家中眷属即为其穿衣,...

大安法师:净土同修如何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

问: 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项

佛门中关于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观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种...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念,许多修行人很熟悉这个词,但并不确定什么才是无...

莲池大师《七笔勾》浅析

一、五色封章一笔勾 【原文】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

圣严法师《佛教与心灵环保》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

处理问题的八个方法

有能力的人善于处理问题,没有能力的人面临问题就手足...

言行举止就是我们的介绍信

一位知名企业的总经理登了一则广告,他想要雇一名助理...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