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净界法师  2021/07/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他积集的善业强,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呢,他这个善业是强者先牵,善业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这个人是从黑暗趣向光明,所谓黑暗趣向光明就是说,他来生会比今生更加的快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昏睡的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临终之前,他不管是在打瞌睡,或者正在睡觉,他看到的景象都是光明的。比如说,他经常看到他在一个花园里面玩耍,看到宫殿,甚至于看到佛菩萨。那么这种使令他欢喜的相貌,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善业即将起现行,就是这个善业要出现之前,也是有征兆的。

就是我们不管是罪业要起现行或是善业要来临的时候,都有征兆。就像那个山雨,那个广大的雨要下之前,你看气候也有一些变化,会先出现乌云、黑暗,然后再下一场大雨。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临命终人他梦境梦到什么境界,或者你自己判断,你也就知道你到底是善业要表现出来,或者是罪业要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方法。

就是说,我们在谈到临命终的一个往生的因缘,第一个,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因缘。那么第二个就是随念往生,随念往生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能够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能够扭转这个业力,由这个心力来扭转业力。

我们看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两个偈颂: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龙树菩萨他讲出两句话:第一个、从生作善,一个人假设他一生当中积集很多的善业,也就是说,他在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善业的势力是强大的,按照业果招感的道理,是强者先牵,由强大的业力先得果报,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那么这样子也会使令他堕三恶道。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信奉三宝,当然信奉三宝,他有积集很多的善业。但临命终的时候,他的一个婢女为他扇扇子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扇子打到他的头上,结果他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嗔心。那么他这个善业本来要表现出来之前,因为他突然间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嗔心的念头。那么这个恶念本身,它就有滋润业力得果报的功能,就像水有滋润种子使令这个种子开花结果的功能。

所以,他这个恶念就会去引导他过去生曾经造的罪业,把这个罪业调动出来,他的善业就暂时隐没下去了。结果他因为嗔心的关系,就变成一条蛇,毒蛇。当然他的善业没有失掉,但是这整个得果报的时间被延后到来生再得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临终生起一个坚定的恶念。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那么反过来说,假设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什么恶业都干,杀盗淫妄什么罪业都做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因缘,生起一个很坚定的善念,这个人便生善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一个妇人,她是信奉婆罗门教的。婆罗门教经常要杀生来祭祀这个天神,所以这个婆罗门女造了很多的杀业。那么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个罪业的因缘,她应该要到三恶道去的。但是有一天她回娘家的时候,就带着她的小女儿回娘家。

当时遇到大雨,那么在过桥的时候,结果这个桥断掉,她的女儿就掉到河水去。她一心一意要救她的女儿,她也跳到河里去,结果那个河水的速度太快了,两个人都淹死了。那么这个妇人她在临命终之前,她一心一意要救她女儿的心,这是一种施舍的善心,那么这种施舍的善心非常地坚定,所以就使令她过去生的善业先得果报。

所以,当我们临命终生起坚定的善念,虽然你一生积集很多罪业,但是它会使令你的善业先得果报,便生善道。

那么这一段的整个内容是说,影响我们来生的因缘,有业力的因缘跟我们心念的因缘。

当然,从一个佛弟子的角度来说,刚开始应该断恶修善,因为你这个业力强,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就会特别多,罪业表现出来的力量就特别强。所以刚开始要先断恶修善,但是从净土宗的角度,你要培养一个对弥陀皈依的心念,那又特别重要。

我们一般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个相貌,就是心随境转,你的心都是向外发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没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都是在昏睡状态。我们一般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看那样子,整天在睡觉,这是正常的。

因为他的心念,平常都没有在摄心,所以临终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随念往生,根本就没有念。那么没有念呢,一般人就是随业流转,就像空中的羽毛,风往上吹它就往上飘,往下吹就往下堕。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用心念来引导业力,因为你这个心念薄弱。

那么我们修习净土宗的人,因为我们平常经常在静坐、修止观,对弥陀的皈依那个心念点点滴滴地在累积。到临命终的时候,又有善知识的开导,那么这个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这个善业在鼓动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么这样的一个念力,它就会去引导我们净土的善业,使令这个净土的善业先得果报。

所以在临命终的角度来说,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别就是修行人他能够把他平常的正念表达出来,那么非修行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念,心思是散乱的,那么只好随业流转。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把这个往生的一些差别因缘先做一个总相的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前面讲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讲到忏悔方法。首先我们看看...

星云大师《如何放下眷属》

《涅盘经》云:夫盛者必衰,合会者别离。《成佛之道》...

老人念佛,老有所依

现在由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对宗教对佛法不了解,他容易站...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彻悟大师参禅都是开悟了的,教下也很通达,但是对净土...

大安法师:念佛就是醒梦

大家来东林寺,如果从法的精神来看,东林寺传达了一个...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迟始问津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迟始问津。 青草半埋红粉骨,黄...

今生错失净土,六道劫数长远

以今生的修行,总有点戒定的功夫,也信点因果,也努力...

一切修行人必读——印光大师悲心慈语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宏海法师:净土三资粮

(第一讲) 好,各位莲友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 今...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

用钱修佛像还是用钱来帮助穷人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人用比较大的钱做佛像建寺院,很...

【佛教词典】秣剌耶山

秣剌耶,梵名 Malayagiri。又作摩罗耶山、魔罗耶山、摩...

【佛教词典】礼法有三

亦名:设礼仪式 子题:上礼、五体投地、下礼、中礼、五...

把心带回到心性时,应该怎么修

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

欣求极乐勤念佛 厌离娑婆修忍辱

有时候,我可能只是比别人多忍了十分钟,结果就不一样...

星云大师《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至诚感谢各位来到这里听闻佛法。我听说昨天晚上有一两...

净慧法师: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了幻法师:如何面对婚姻的不如意

问: 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

古人修善积德改命的故事

一、孙泰 唐朝的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皇甫颖,操...

大悲赞

娑婆争斗似屠场,生命如草如牛羊。 大悲能息嗔恚念,...

既然诸法都空,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

有人问:既然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

圣严法师《拜忏做什么?》

拜忏,又称为礼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一切...

朝灵岩,思法语,沐祖恩

已是第二次来灵岩山寺,对这里的一切还记忆犹新。上次...

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

问: 寺庙里面所做的佛事,如超度、还寿生、打吉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