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浅谈戒除邪淫的意义与方法

2023/09/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浅谈戒除邪淫的意义与方法

邪淫乃万恶之首,古往今来多少人深受其害——感情不顺,家庭不睦,功名废弃,前程受阻……因此,戒除邪淫,对于人生能否幸福美满,意义非常重大,古圣先贤也提出了很多戒除的方法。

论邪淫之祸害

若论邪淫之祸,可谓至大至深,下面为大家略作举例:有多少读书人,原本被家人寄以厚望,却因邪淫而自甘堕落、一败涂地,连累家人被他人冷眼相待;有多少个家庭,原本和睦美满,却因为夫妻某方邪淫,而最终支离破碎、家毁人散;有多少达官显贵,原本富甲天下,却因邪淫而导致家财尽散,穷困潦倒,有的甚至锒铛入狱,身败名裂,家人因此蒙羞,被人耻笑、唾弃。

更有甚者,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邪淫而科考不中,功名被削,福乖运蹇,终生潦倒;有多少英雄豪杰,因为邪淫而横死早亡,毙于非命;而历数那些古代君王,大多也跟邪淫不无关联,欲令智昏,排斥忠良,宠用奸佞,荒淫无道,导致叛乱不断,动荡不安,甚至国家灭亡。

以上这些结果虽然惨烈,但只是邪淫的现世花报,来生还将有更苦的余报,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罪福报应经》中说:“淫人妻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堕鸡鸭中。”真是一朝放纵,来世长劫堕入恶道,承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世间苦恼事,皆从爱欲生。淫心不除,尘不可出。那究竟该如何彻底地戒除邪淫呢?末学大致总结了以下三步:

一、认识其危害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邪淫的危害,如此则自然心存戒慎恐惧。关于邪淫的具体危害,上文已举例说明,此处再略作总结,比如:邪淫有损阴骘,造作者必感召不贞良的配偶,儿女不随意,甚至感召逆子;邪淫会损耗精气神,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能力不能正常发挥,丧失机遇与功名;那些长期邪淫者,还会导致肾虚,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例如前列腺炎、艾滋病、子宫癌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比比皆是。

二、用佛法对治

色是迷津,佛乃觉路。在佛法中,有很多对治淫欲、得清凉自在的甘露之法,其一就是修“不净观”。所谓“不净观”,是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法门,即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以熄灭贪欲,拔去爱根。《禅要诃欲经》云:“如囚在狱,四顾牢密,唯有厕孔,更无异路。如人中毒,惟粪能治,更无余药。思惟是已,谛观不净。”再想前子脏,乃至女根,及男子身内诸虫,张口竖耳,瞋目吐脓;静气数息,一一观之,如掌上螺纹,闭目开目,了了皆见;纵有天仙女,还同癞乞形;何况凡间妇,本是革囊成;此观成已,欲火自息。

其次,应多念佛菩萨圣号,求其威神加被,特别是观世音菩萨圣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另外,可持诵佛门神咒《楞严咒》。印光大师在《修行人降除心魔的四种方法》中开示:咒为佛之金刚心印,无论何种恶魔,遇著即摧成粉碎。诸咒降魔之力,以楞严为最胜;当日阿难证须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脱离淫席。

三、源头上远离

我们平常阅读书籍,一定要选择内容健康的,多读一些具有正知正见、晓以因果利害的善书,切不可观看淫秽书刊。那些书写和传播诲淫诲盗之书文的人,其果报都非常惨烈:有因著作淫书,而自嚼舌死的;有因出版流通淫书,而两眼变瞎、手长恶疮、痉挛而死的。因为淫书助长了读者的淫欲心,致其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有多少纵情花柳者,皆是由于自无正见,而被燕朋淫书所误!不仅是纸质的淫书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一些黄色内容,也趁虚频繁出现在网络上,毒害着无数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佛制不邪淫戒

古圣先贤洞悉一切真理,为引导大众远祸离害,趋向光明吉祥,故对于邪淫之恶行,有诸多揭露与训诫。比如,在佛门中,戒律明确规定凡佛弟子必须受持不邪淫戒。其制戒因缘,是源于佛陀的弟子须提那子犯淫欲,于是佛陀便制定了这条戒,规定出家众要坚守梵行,在家佛弟子要对自己的配偶忠贞不渝,不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大乘佛教中,不仅造作了淫乱之实行属于犯淫戒,甚至连动邪淫的念头也算是犯戒。

所以,让身口意皆不与邪淫沾边,才算得上是奉持善法,严守淫戒,其功德利益莫大无边,能令人因之而事业成功、学业有成、诸事顺利、家庭和睦、具足福德。

儒家痛斥邪淫

除了佛陀明确制戒以外,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也极力提倡不邪淫。孔子说: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青少年时期,气血不足,身体还处在发育阶段,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犯淫欲,特别是手淫,对身体的损伤非常大,而且还减损其福报。

《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当一个人好色贪淫时,便丧失了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伦理纲常和道德礼仪,放纵自己做出为世人唾弃的不耻之举。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人所造作的邪淫丑事,会被旁人当作笑柄,致使父母亲人蒙羞,颜面尽失,甚至被别人指着鼻子骂,亲朋好友也唯恐避之不及。试问,这是一个孝顺父母之人该做的事吗?根本就是给父母抹黑,丢祖宗的脸,损自己的德。

戒邪淫之功德

世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曜照临者,欲得此果,就必须从因上做起,绝不可造作邪淫。至于不邪淫的具体功德利益,如《般泥洹经》云:“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者,多人称誉;二者,不畏县官;三者,身得安隐;四者,死生天上;五者,从立清净泥洹道。是以当自患厌。”

在《寿康宝鉴》中有这样一个真实公案:孙书生家境贫寒,靠教书为生,一年家庭收入不多,后来给张姓人家做抄写员。有一天夜里,张家一个婢女,寻他求爱,邪淫私奔,他拒绝了。他在江口遇到高人,告诉他去求城堭爷,城堭爷不仅免去他四十六岁时饿死之定命,还给他增寿二十四年,从此衣食无忧。后来,果不其然,孙书生被很多人请为教书先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四十六岁时,米价暴涨,饿死很多人,结果他家富足有余。等他儿孙成年时,其家族大富大贵。最后活到七十多岁,无疾而终。可见不邪淫功德无量。

如若不小心犯了邪淫,该怎么办呢?应当至诚忏悔以消除罪业,平日也可多助印戒淫书籍,引导他人正念、正身、正行,以此善行将功补过。《寿康宝鉴》中又有另一则公案:清朝汉阳有一书生,平素以才气闻名,但数次考试都落第。一朋友为他请乩叩求,乩神答示:该生本应有功名,但因年轻时曾与一婢女私通犯淫,所以想盼功名,已经不可能了。该书生听后,十分惊惧,立愿改过向善,并编辑《戒淫功过格》,广采注解案例,又募款刊印,到处施送。结果到了康熙丙子年,该生再去参加考试,竟然考取。

总而言之,邪淫乃违背天理与人伦的不善行,其近祸与远害可谓罄竹难书,我们若欲康宁吉祥、幸福美满,定当谨遵古圣先贤的教诲,远离邪淫,洁身自好。尤其对于想要了脱生死的修行者,定要守护好此出离之因。

本文选自《慈护》2023年第2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你有善因好缘,怎么会没有感应呢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体验。宗教的体验不...

邪淫后身体的苦痛

生于此世间,受此身体,而行淫行,获得诸多烦恼,诸多...

对治烦恼的好方法——信愿念佛

烦恼浊,称为五钝使,就是它比知见上要迟钝一点,但也...

你认为很冤枉的事,其实没有半点不公平

我们在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前,需要大家发心,...

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利...

【推荐】四觉观除去淫欲爱念

世间的邪思淫欲生生世世常更换,前世是女身时见到男的...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

出家需要的条件与方法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

《甘露疏》云: 一、词少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吗

问: 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孔夫子生在春秋时代,这个时候是周朝,周朝到了后期,...

【佛教词典】真实身

(术语)魏书释老志曰: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

【佛教词典】子缚

(术语)见思之烦恼,对于苦果,谓为子,以烦恼系缚身...

一个80后学佛后的蜕变

我是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第一批80后,有着80后典型的...

一句弥陀最方便

一句弥陀最方便 不费工夫不费钱 但求一念无间断 何愁...

口业清净了,首先利益的是自己

口有四种过恶: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就是斗乱...

供养的时候,天上的宫殿也给你修好了

我们做善事没有根,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

净慧法师: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

佛陀为何要示现「纳妻相」

四、纳妻相: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

四条佛家妙语,每人受用终生

佛家妙语之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语虽人人皆知...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忍辱

嗔心,就是嗔恚无忍的心,为三毒之一。人若生了嗔心,...

圣严法师《烦恼是助道的因缘》

我们会觉得有烦恼、有苦难,是因为不明状况,不了解原...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

【推荐】饬终津梁(临终助念须知)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