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敦伦尽份、苦乐随缘、感念佛恩

2011/08/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使我们的心开放,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赋予我们全新的生活观念。

一、敦伦尽份

一个信愿念佛的三宝第子,怎样在世间生活?

首先做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应该尽到自己的本分。如果因为学佛而对社会、对家庭不能尽到责任,甚至成为一个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人,这样的学佛就失败了。印光大师再三告诫:「学佛之人,敦伦尽份。」

我们生活在此世间,依赖很多因缘: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使我们衣食无缺,良好的社会保障使我们安居乐业,更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亲友的帮助等等,甚至包括大地、阳光、空气……。世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恩惠者。

我们亏欠世间太多,如果不知报恩和回馈的话,就会成为负债者。由此,佛陀教诲我们要「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即: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热爱国家、孝养父母、帮助众生、护持三宝是佛第子的本分。

「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安定和乐的环境,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也就难以存在了。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谨守国家法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庭安置好,不仅如此,还要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积极参与救灾、扶贫等工作,为社会增加一份祥和、安宁。

为人应孝顺父母。父母为养育我们而一生勤苦,为我们的成长而终日不安,所以,对于父亲的慈恩和母亲的悲恩,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

众生是我们的大施主,是我们的身命得以延续的依靠。我们应将爱心施予一切众生。作为凡夫,我们本身没有多大力量,但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救护,往生大事得以解决,人生之路快乐无忧,更可以将幸福传播给周围的人,让大家一起分享佛的慈悲,以这样报恩的心情回馈社会,忘我地为众生服务。

我们能踏上精神之路,当然要感谢三宝的加持。能够听闻佛法,乃是世世代代祖师大德呕心沥血传承下来的,因此,对佛教的一切事业都应细心拥护;佛将我们这些罪恶凡夫视为子女、视为善友,甚至视为自己、视为父母,细思惟之,怎能不叫人感激?我们当然要知恩图报,尽量遵循佛的教导,随分力行戒善,并自信教人信,使一切众生皆能获得解脱。

二、苦乐随缘

生活在此世间,必然要面对痛苦,生命中的逆境人人都不可避免。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映着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每当我们遭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灾祸,也不会看成一种处罚而自怨自艾,而是把痛苦看成过去业报的完成,正如谚语所说:「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我们甚至还会感谢一个恶业正要结束。

究竟而言,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当我们从高处掉下来时,只会落到真理的地面。听闻佛法会让我们对此有所了解:从高处掉下来决不会是灾祸,而是内心归依处的发现。

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在历代祖师的传记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困难与障碍的激励,他们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对于念佛人来说,困苦和忧患正是生起厌离娑婆、欣慕净土之心的增上缘,若没有逆境的逼迫,如何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在过度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不可能隐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间的杂务所缠缚,对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要避免沉溺于生活的享受中,避免让外界的活动过分地分散自己,应尽量让生活越来越简单。

我们来此世间,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这副肉身连同一切身外之物,就像行李一样,无一物为「我所有」,一切皆随因缘而来,暂时代为保管而已。如果我们像往常那样继续埋头于物欲的追逐和外在环境的改善,那就会失去人生目标,六神无主。试想,出门旅游,有谁愿意带着沉重的行李?而住进旅店的人,如果他神志正常的话,会重新装修房间吗?

与佛法的真实利益相比,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何其虚幻不实!念佛人领受诸佛菩萨的呵护,因此绝不会羡慕世人的荣华,无论他生活状况如何,决定常怀珍惜和感恩之念,愉快地面对社会,不再批评和审视别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淡的日子也很快乐,粗茶淡饭也很甘甜 。

三、感念佛恩

很久很久以前,沉沦生死苦海的我们,不闻佛名,无由出离。法藏菩萨为我们发下深重誓愿:「若不能救你,我誓不成佛!」

在兆载永劫的修行过程中,法藏菩萨将一切功德回向给我们,要赐予我们真实大利。当为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全部修行圆满,法藏菩萨成就了佛果。

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站在觉悟的彼岸呼唤我们,但我们不知佛心,因执着而痛苦,自负深重的罪业,迷雾重重,身心俱劳,如何理会佛的声音?因此,佛亲下苦海,垂手深渊,设法救度。

佛安住于菩提涅盘境界,为拯救众生的痛苦而现身,发愿、修行、示名,引导众生,犹现千百亿化身,分身尘剎,救度众生。

佛的智慧之光遍满一切处,常住而不灭,不因我们思念而有,也不因我们遗忘而无,也不是在我们喜欢时来、怠慢时去。佛就在我们心中,因为佛充满一切处,「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佛的慈是「无缘大慈」,十方一切众生都是佛施予快乐的对象;佛的悲是「同体大悲」,佛与众生同病同苦,因为佛与众生本是一体。不能用凡夫的见知去窥测佛的心量。

佛的慈悲是彻底的,不会因众生有罪而给予惩罚,即使众生疑惑佛、诽谤佛,佛都会救度他,使他解脱,给他快乐。众生的罪业深重无底,因此佛的慈悲也深重无底,佛说:「你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佛的慈悲心因众生而起,众生感受这慈悲心即产生信心。犹如在世间,爱子而有身为母亲的自觉,接触到母亲的心,子女才得安乐。

佛是世间一切众生的善友,时刻不忘舍己救人。因此,正在担负烦恼重担的苦恼者若遇到佛,佛即代为担负其重担。

佛是世间一切众生的慈父,一切众生皆为佛子。佛爱一切众生,犹如爱其独子。佛一心为众生脱离苦海而尽力,怜愍和思念一切众生。如婴儿需要父母,众生皆需依赖佛的慈悲,众生若无佛的慈悲就不能得救。

佛的本愿皆为一切众生的幸福而着想,片刻不忘守护、养育和救度。若众生亦如游子思慈母般地念佛,即能真实见佛,得佛之拯救。

佛的智慧滋润一切众生的心,给予光明,给予智慧。唯依佛的智慧,众生才能出离生死。若众生希望得到菩提,无论如何都得依靠佛力才行,若不凭佛力而欲证菩提,并非普通人所能做到。

佛无碍地行走于十方世界,普洒甘露,为众生堵塞恶道之门,因此,于一切世间,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遍阅三藏教典之所得,不如一心归依阿弥陀佛,于心的深处时刻忆念和亲近佛心。

念佛人离不开佛,因为听佛说法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经言:若地狱里能听到佛的名,而天上听不到,则情愿到地狱里受苦。

念佛人随应其心而感受佛的光明,认为被佛摄取而欢喜。

念佛人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念皆念弥陀,一向专称,毕命为期。

念佛人念佛有如私语,于心的深处感受佛的慈爱,可知念佛是心与心的交流。

念佛人厌离娑婆世界,并不因为对世事不满,他能安住于现实生活,因为在他心中,极乐净土的奇丽庄严早已安住。

念佛人感触生死之可怖,深知娑婆苦果悉是恶业所招,进而舍弃自身的邪恶,信知「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念佛人知道尘缘因能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使人忘佛,使人忘六道之苦,因此常能自我惕励,不会放任懈怠,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念佛人深感「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虚假不可安住,佛号可以安住。

念佛人不因念佛妨碍世事,更不因世事妨碍念佛,一边念佛,一边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念佛。

念佛人被弥陀的大悲所触动,敦伦尽份,闲邪存诚,随缘力行五戒、十善,视此为分内之事、报恩之行。

念佛人心中有弥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为心,喜行善事,乐恕人过。

念佛人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为贪着快乐,而为聆听和传达佛心。

念佛人感触佛光,身心清净柔和,因此不会为毁辱而心动。

念佛人见耽于欲乐的人而知珍惜生命,见病魔缠身的人而知世事无常,见作恶多端的人而知自心之恶,因此知道一切众生皆为佛的使者。

念佛人对死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如果今晚就死去,我一定会往生极乐!」他为已生极乐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常被佛的光明照耀,慈悲柔顺,乐观豁达,恬淡宁静,事事称心。偶然遇到凶险之事,也会有诸佛菩萨解救,因此能身心调和,生活愉快。

念佛人常起惭愧心,惭愧自己何德何能,使弥陀如此关爱。

念佛人常起忏悔心,忏悔对佛的救度一再拒绝。

念佛人常起欢喜心,欢喜即将出离,欢喜一切有缘众生也将出离。

念佛人常起慈悲心,因为弥陀悲愍于我,我亦应悲愍一切众生。

念佛人敬顺佛的调摄,终将信心不退,不论顺境、逆境,皆是增上缘。

念佛人随顺世缘,心却不暂离佛法,时常思惟如何与众生一起得救。

念佛人因相信教法的真实与尊贵而实现了生命的真实与尊贵,而在人前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信仰。

念佛人常被无所不在的佛的功德熏染,耳中所闻的任何声音皆是佛的教法。

念佛人能知念佛的殊胜妙用,不会因其简易而起轻慢之心。

念佛人虔诚地开启心的城门,在心的深处供奉佛,供养信心之花、欢喜之香。

念佛人不以自己的往生决定为满足,还能将佛的心灯次第燃点众生的心,一而十,十而百,永无止境。

念佛人如此用一把火炬点燃千万众生的火炬,幸福油然而生。

现在于此,智慧照耀,慈悲滋润,信仰扎根,欢喜之花盛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日常生活的发心与行道

我们一般人学佛,目的是什么?图现前的利益,怎么样能...

生活的迷失与觉醒

现在有不少人学佛是从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如果从功...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处理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

念佛不妨碍我们日常的工作

念佛一法可以渗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里面,你走路...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

微笑地面对生活

虽然,人生有很多苦难。人来到世间,就已经是一出悲剧...

念佛后不想看书、做事的心态对吗

问: 弟子越来越欢喜念佛,感觉念佛时心容易得定。但时...

托钵生活的要义

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们...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施恩、受恩与报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则《樵夫与熊》的故事:有一个...

财富宝要

以世间法来说,吃饭穿衣要钱,有病看病要钱,出外乘车...

佛说吃肉的果报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 大慧。菩萨摩诃萨。...

听闻佛法最重要是改变观念

没有听经闻法,不懂分别善恶,不知取舍对错,不能自我...

【佛教词典】受用三水要行法

全一卷。又称受用三水要法。唐代义净(635~713)撰。...

【佛教词典】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

【亲近不贤良故退失四事】 p1386 瑜伽七十九卷十二页云...

四念处观

四念处观就是一种般若智慧。有的人讲小乘没有般若;小...

如是因如是果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念佛诵经有什么好处

我们每个人有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意想等感...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圣严法师《烦恼是助道的因缘》

我们会觉得有烦恼、有苦难,是因为不明状况,不了解原...

庐山百八摩尼劝人念佛文

庐山百八摩尼劝人念佛文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三世诸佛...

念佛要怎样念才最理想

问: 请问念佛要怎样念最理想?是否要观想念佛?要如...

吃肉,不只是跟众生结恶缘

这个不杀生我们再谈一下。《楞严经》不杀生的定义更广...

参禅之四易四难

《佛印了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一念静心,终成正觉...

哪些人不可以出家呢

要想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

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两个: (一)慎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