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2016/1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智者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烟萦绕怀抱。师诞生时,室内光明洞然。师眼有重瞳,乃古帝王之相。师每卧必定合掌,每坐必定面向西方。师年纪稍长,见佛像就礼,逢僧人必敬。十八岁时,投湘州果愿寺的法绪法师出家。诵《法华经》,兼学律藏。因大师好乐禅悦,故到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学法。慧思大师一见到智者大师,就对智者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并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大师于是在大苏山修法华三昧。

经过三夕,诵至《法华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一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通达所有的法相,大彻大悟。陈光大元年的时候,初到金陵,居瓦官寺,弘扬禅法。大建七年,到台州的天台山,结庵于北峰。没有多长时间,奉诏入金陵。陈朝灭亡后,大师去了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又回到天台。智者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自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并作表上报朝廷,严禁采捕。可谓是龙天致敬,道俗向化,佛陀教育于那个时候大盛。当时的晋王杨广,也是从大师受的菩萨戒。晋王尊重大师,故称大师为“智者”。

在净土方面,大师最伟大的著作是《净土十疑论》,正像“无为子”杨杰在序文里说的:“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悟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序引。”

在《净土十疑论》中有人问,诸佛菩萨以大慈悲为业,如果想要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如果求生净土,只令自已得到安乐,而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对于这个问题,智者大师引《大智度论》言:“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指出唯有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后,才能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并指出净土之生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有智慧的人,才会炽然求生净土,因为他了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这个就是“心净佛土净”的道理。愚昧的人,为生所缚。一听到生,就作生解。一听到无生,就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这个道理,所以横生是非,瞋他人求生净土。大师指出:这样的人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在论的末篇,大师开示欣厌二义。言,想决定生西方的人,如果具二种行,定得生西方净土。一、厌离行。二、欣愿行。

厌离行,是指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没有出期。为此,要常观我们这个身体,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修行的人不管是动是静,不管是醒是睡的时候,都要经常观想这个身体只苦无乐,对它深生厌离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断掉,也要渐渐产生讨厌之心,同时要修七种不净观:

1.观想自己这个淫欲的身体,是从父母贪爱淫欲的念头而来的,这是最初的种子不清净。

2.父母由于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时父精母血结合,自己的神识就进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中,这就叫做受生不清净。

3.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居于五脏六腑之内,这就叫做居住之处不清净。

4.胎儿在母腹中,吸的是母亲的血,这就叫做食噉不清净。

5.在母胎内期满之后,胎儿要出生时,头部自然转向产门。出生时刻,脓血会一起流出来,又臭又脏,满地狼藉,这就叫做初生时不清净。

6.出生之后,日日长大,全身被一层薄皮包裹住,皮内到处是脓血,这就叫做全身不清净。

7.死了之后,尸体肿胀腐烂,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纵横,这就叫做究竟不清净。自己的身体如此,别人的身体也一样。因此人要对于自己内心贪爱的男女肉身,要深生厌离之心,常常观想它的污秽。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淫欲就会日渐减少。

其次要修欣愿行。修欣愿行有两个步骤:第一,要先明白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观净土的美好庄严。首先求生净土的意义,是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众生。如果在此浊恶的世间,因周遭环境太恶劣,说不定就会被宿世的恶业所束缚,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如果这样的话,如何能够拯救苦恼的众生?因为如此,故要求生净土。在那里可以亲近诸佛修行,等到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能力到浊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往生论》里说:

“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发愿生净土要具备二种修行:第一,要远离三种心;第二,要生起三种心,这样才能获得清净的菩提心。

远离三种心:

1.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贪爱自身的心。

2.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着想的心。

3.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神通力让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只以神通供养自己的心态。

若是能远离上面所说的三种自利心的话,自然就能生出三种清净的利他心,那就是:

1.无染清净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各种快乐。

2.安清净心,就是能够为众生拔除痛苦。

3.乐清净心,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涅槃的心。

这种菩提心要如何才能获得呢?要生到净土,经常不离诸佛,证得无生忍之后,到有生死苦恼的国度去,救度苦恼众生,这时才能获得。菩提心是慈悲与智慧的互相融合,虽在禅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这种神通大用能自在运用,了无障碍。第二种观净土的美好庄严,是指希心起想,缘念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的众生,又观极乐世界七宝庄严妙乐等。并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且以之回施众生,同生极乐,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大师临终的时候,命弟子将床安置于东边的墙壁,面朝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观音。又令多燃香火,唱《佛说无量寿经》题后,说偈:

“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弟子问:大师证入何位?离开这个世界到哪个世界去?智者大师言:我如果不领众,必净六根。现在损己利人,只登五品。我的各位师友,现在跟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来迎接我。说完后端坐,如入三昧,安详往生极乐世界。那时正好是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师67岁。天乡寺的慧延法师,听到大师圆寂的消息,非常难过。想知大师生处,就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间梦到智者大师跟随观音菩萨从西而来,对他说,你现在疑心消除了吧!可见大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疑!因智者大师求生极乐,故后来的台宗祖师也多以求生极乐净土为指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随业往生与随念往生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到底什么业...

顺境逆境都不能忘记求生西方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一个参禅开悟的人,他是要选择求生净土的,这是一个反...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

永明延寿禅师是宗门下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也是净土宗...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守节而显名

唐朝名相狄仁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年少时,十分英...

为求子发愿终身吃素,菩萨两度满愿赐子

诸佛菩萨、上人慈悲、 各位法师、诸位佛友,阿弥陀佛!...

不死种子

从前印度的弥兰王请教 那先比丘 :人死后有来生吗?那...

夜夜好眠

北风飒飒,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树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词典】深智

(术语)深高之智慧也。法炬陀罗尼经二十曰:深智方便...

【佛教词典】如去

如来的别名,即乘真如之道去成正觉的意思。...

【视频】崇慈法师《学佛学的是什么》

崇慈法师《学佛学的是什么》

【视频】八十八佛忏仪轨(东林寺共修版)

八十八佛忏仪轨(东林寺共修版)

【视频】妙境法师《抢回被偷的小孩》

妙境法师《抢回被偷的小孩》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未阅有参话头...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舍掉

我们是学佛的,要制心一处,你用的功夫,要时时刻刻现...

求一份心安,坦然以对人生路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

梦参老和尚:善用其心

我们好多道友,皈依佛之后会问:师父啊!怎么修行啊?...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就有三种不退

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是不退...

舍命不一定解脱,可能还会随业受生

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忏悔时当发七种心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