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花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沙门释子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乞食,事过分废阙待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非犯。苾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自为施主,食非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谓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蒱膳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者,往本住处说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事。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说罪名字。问:「自余诸罪皆对他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复异余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受尼指授食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与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此苾刍,应可多与美好饮食。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之处;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多好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乾连,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亦请我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唯此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位。学家羯磨者,谓众共许作法成就。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类,自手受取及得解法,并皆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比罗伐窣覩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刍在阿兰若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身无衣服隐在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起故作是说;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勐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差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竪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标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力供给。乾麨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余文可知。

第五部众学法

总摄颂曰:

 衣食形齐整,  俗舍善容仪,
 护钵除众病,  草水过人树。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如诸苾刍不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而观虫之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植诸树,未花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嘱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余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耳璫,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众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着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着衣法。言齐整者,离不齐整着衣之过。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着者,唯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语不下垂至地。齐何是着裙量?谓齐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脐内擪下垂于地,由如象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屈擪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裾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着裙作豆团形。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着衣过。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少语言者,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襵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衒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瘨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

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斯学处。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比罗伐窣覩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应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不得满钵受饭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贪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者,谓以手把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着,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甫-、)/寸)][口*集]食者,其食实醋故[口*((甫-、)/寸)][口*集]脣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舐掠两脣。窣覩波形者,下置麨团倣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拏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余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

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霑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噉,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损故。

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

若青草上好树下,及花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乾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磔手余,用灰及土列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聚若半排,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余物随时去秽。一用洗身,二块遍洗左手。其筹片等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欬、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猒)/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余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余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乾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余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广文说。捡挍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互净洗、或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但着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噉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应数洗,须将筹等权时且用。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履霑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泄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了,不应久住其处。于厕屋内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对食者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若多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器、若沙、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应数洗之无令臭气。不得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不上过人树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并皆无犯。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着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余如广文。

七灭诤法

摄颂曰:

 现前并忆念,  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  草掩除众诤。

 应与现前毗柰耶,  当与现前毗柰耶。
 应与忆念毗柰耶,  当与忆念毗柰耶。
 应与不痴毗柰耶,  当与不痴毗柰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应与多人语毗柰耶,  当与多人语毗柰耶。
 应与自言毗柰耶,  当与自言毗柰耶。
 应与草掩毗柰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余;十、无余;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是评论而非诤,谓但有评论不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余三诤。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谓除前相余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责诘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余如上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诤此罪而起于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唯身如苾刍,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有犯。唯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有犯。唯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

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及多人语。次非言诤以三法灭,谓现前、忆念、不痴。次犯罪诤以四法灭,谓现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次作事诤,和合僧伽当为除殄。言现前者,有其二种,谓人、法现前。人是能殄诤。人及所为者。法,谓如法如律为其除诤。言多人语者,若诤难殄,应可行筹。据筹多者而除其诤。有四种:行筹、覆盖、显露、耳语,一切僧伽。言忆念者,如实力子,被他苾刍非法诘时心生愧耻,众应与作白四羯磨,忆念之法彰其无犯。言不痴者,如西羯多苾刍,瘨狂之时造众过恶,后被他诘,众应与作不痴羯磨。言自言者,如有苾刍既犯罪已,或诘不诘、或令忆不忆,诣苾刍前如法说罪。言求罪自性者,谓在众中初言无犯生轻慢心,后言有犯等,应与羯磨为治罚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两朋斗诤不和合时,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于自朋以理告示,于他党处共作忏摩。其所犯罪咸皆说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转更相愧谢。如草相掩有三种人:一、举事人;二、被举人;三、处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处中人八法。五法简与重简,令就有德付使往还。殄诤法等,具如广文。前云因论说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共生诤竞者,佛言:「但说法人下至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

复次既识于诤及除灭事苾刍,要行伏烦恼法,依阿笈摩教当略言之。此别解脱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十事,谓止息、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资生受用、苾刍、苾刍尼俗人之事、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事。若苾刍依此十事修行之时,由二种烦恼而生其犯:一、远;二、近。远者,谓由忘失正念,追寻昔事而起烦恼作其罪业。近者,谓烦恼心忽然自起,于现前事作其罪业。时彼苾刍知其因已,应当远离如避火坑,顺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烦恼以自心力不能除者,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人请对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当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其义,于三宝所及师长处,至诚供养忘自劬劳、或向他方或减食等,令彼烦恼不复现行。仍不除者,当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为四念住无常等想。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四事供养。诸佛世尊及得天眼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遥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起烦恼心造诸恶业,当自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所犯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斯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仍起染心,虽受信施亦无有犯。当自审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然烦恼心不能除者,即应舍戒归俗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诸恶业定感当来恶异熟果,如增三经广说其事。上明四诤及七灭事了。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柰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余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

「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

言所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余,谓十七跋窣覩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余文劝学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对治此邪解故,说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证会。复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辈,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

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生喜足不修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证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舍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诸外道辈,离二边过方契正修,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在边房,受麁卧具,及兰若处常习定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採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应坏彼施主敬心,喻若游蜂在于花处,少持轻蘂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花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自谈己胜毁訾于他,唯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乐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证解,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着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勿着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着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证入见谛,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证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余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余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证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爱着,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彼,离此诸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正道。

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设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勐,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犛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结集所说。初一颂彰七佛名。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证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舍俗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着。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苦边际证妙菩提。次有二颂亦是结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犯,如犛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四波罗底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华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自言出家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于彼非犯。故苾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为施主施食非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为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蒲膳尼。受谓受得,即获其罪。言若噉嚼者,此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苾刍尼。应还住处者,圣制遣村外住处说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法。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出罪名也。问曰:「自余诸罪亦听对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曰:「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亦异余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受尼指授食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授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此与根果、此与饼饭、此与羹菜、此可多与。』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处也;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根果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学家受食学处第三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乾连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亦请我就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取珂但尼、蒲膳尼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僧伽者,谓众已为作遮护法。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惟此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人也。学家法者,谓众详许善为羯磨。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言自手者,谓从彼手堕此手中,初堕手时便得本罪。列二五食者,欲明羹菜等类受取无犯。若作解法竟者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第四

佛在劫毕罗筏窣覩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刍在阿兰若住处而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形体露现隐于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起故作是言;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勐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着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摽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力供给,乾麨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余文可知。

第五部众学法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是故总言众多学法。如苾刍众不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面,观虫之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植园圃,未华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属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余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玔耳璫,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种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着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诸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着衣法。言齐整者,离不齐整着衣过也。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也。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着者,惟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谓不下垂至地。齐何是着裙量?谓齐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齐内擪,下垂于地由如象鼻,故以为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屈擪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裙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着裙作豆团形也。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着衣过也。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

少语言者,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犹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摄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衒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癫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搏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斯学处。

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毕罗伐窣覩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应知。

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食钵不得满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食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者,谓以手爬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着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专][口*集]食者,其食实醋,故[口*专][口*集]脣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舐掠两脣。窣覩波形者,下置麨团像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拏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余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霑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噉,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损故。

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

若青草上、好树下,及华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乾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搩手。余用灰及土列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聚若半挑。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此物随时去秽,一将拭体、一用洗身、一块偏洒左手。若有筹片,两块便得。其筹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咳、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膝、左臂牢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余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余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乾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余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手,如广文说。检校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互净洗并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但着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噉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差不应数洗,须将筹土权时且拭,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履霑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放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竟,不应久停圊内。于厕屋中不弃洟唾。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食者前,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唾器,若沙若以石若斩草竖安器中莫使灒溢,应数洗之勿令臭气。不在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树过人不上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者皆无犯。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着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余如广文。

七灭诤法

 应与现前毗奈耶,  当与现前毗奈耶。

 应与忆念毗奈耶,  当与忆念毗奈耶。

 应与不痴毗奈耶,  当与不痴毗奈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应与多人语毗奈耶,  当与多人语毗奈耶。

 应与自言毗奈耶,  当与自言毗奈耶。

 应与草掩毗奈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余;十、无余;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评论但私未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余二诤。第三句,前二诤合。第四句,谓除前相余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言诘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余如上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争此罪而起于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惟身,如苾刍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有犯惟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有犯惟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

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多人语。及众行筹有三种人,谓能诘、所诘及处中人。此中能诘人有十六事,当审观察然后诘他:他信语不?其事实不?是顺时不?有利益不?有是闻疑根不?为身为语、若村野昼夜、有余无余,我有力不?如是称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诘他;异此不应。其被诘人亦有十六事,当审观察容他诘问:此诘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有多闻不?善律教不?见等十二如前已说。称量彼人具五法不?又处中人亦具十六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以现前法而殄其诤。有二现前,谓人及法。其称量事有多十六法,及以八法。诸进不事其相繁多,此不详述。

其所治人若不肯随顺者,应连缰杙等弃而调御之。若仍不随顺者,应授与僧及简重简人并具德行解三藏者。若皆不能殄息,应付上座遮不令诤。若此亦不息者,应还付僧作行筹等。是名三法,具如广文。又非言诤如初诤说。忆念法者,如实力子应与忆念法。不痴法者,如西羯多苾刍痴狂时犯,应与不痴法。又犯罪诤,以四法除。作事诤,惟对众灭。颇有诤事不以七法除灭得销殄耶。有,谓二人为斗诤事,随一身死、或时归俗、或复长病、或向他方。前云说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因生诤竞者,但说法之人下至宣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

有七种事,以七法灭。云何为七?谓所犯罪不自言事,于他所说言无犯事。制不自由曾为恶事,他诘问便讳事。若他诘时,时不自臣事。先有许言,后慢事。初谓苾刍见自言悔事,共相朋党为傲事不臣其罪。众应彼犯罪对面诘问,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随所犯罪应令说悔,不令更诘。此之诤事以现前法而除灭之。复次于他所说。具以三根而诘问时,彼云:「我不忆其事。」众应善察问,能诘者令其忆念,观知虚实,以忆念法而除灭之。复次制不由己,曾为臣事,他诘问时云:「我痴狂,不自省觉。」差后不为众,应对彼善三藏者宣陈其事。彼当善察,于犯不犯求其实性,以求实事法而除灭之。复次他诘问时,初言有犯、后言无犯。众应善察,彼对多人自言其犯、今云不犯,取多人语而除灭之。复次他诘问时,不往众中自言有罪,即如法悔,以自言法而除灭之。复次若彼此两朋共相纷竞,各执己见恃怙慢情,有善苾刍于后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起卑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

既识诤事及除灭法,苾刍要行当总言之。此别解脱戒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其十事,谓遮止不忍、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受用资具、苾刍苾刍尼、俗人相涉、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问。若苾刍依此十相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容生起,由忘正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过失;复由观现前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罪。苾刍了知起犯缘已,即于此事生对治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遣,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所,请受教诫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当勤昼夜请诵闻思简择深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师长等处忘自劬劳尽心供给,或游他方,或复灭食,于时时中制断饮食。或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无常死想,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小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人悉观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虽受信施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仍烦恼不能除者,即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

言此是如来戒经中所说所摄者,于戒经中所有文句,名为所说。其所有义,即名所摄。谓是略教,或时有事,非是佛遮亦非佛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若有此者,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诸所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佛制略教有其二意:为遮外道云佛非一切智故;又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即如用筯喫食、着黄衣等是。由事无定准,但以义摄之耳)。言若更有余者,谓是十七事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言法及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正行之法。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故名随法。余文劝学,勿为放逸,当勤奉行。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奈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

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余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言所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余谓十七跋窣覩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谓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余文劝学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故,说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证会。复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类,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

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生喜足,更不修余所有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证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离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诸外道,离二边过方能出离,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在兰若,依寂静处常习定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採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应坏彼净信敬心,喻若游蜂在于华处,少持轻蘂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华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自谈己胜毁訾于他,惟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多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证悟。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着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勿着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着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证入见谛,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证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余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余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证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爱着,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他。离此诸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正道。

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布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勐,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犛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是结集所说。初则总说七佛名。号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证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出家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着。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苦边际,证妙菩提。次有三颂亦是结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犯,如犛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上篇: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下篇: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部目录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如...

佛说魔娆乱经

佛说魔娆乱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准依圣教。及西方现...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虞山普仁院净业比丘 行策 ...

大庄严论经

大庄严论经卷第一 马鸣菩萨造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茗山法师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

百岁奇僧预知时至,选定奇人继任住持

剃度出家在年龄上有何要求?一般说来,我国当前对于出...

巨人与蚂蚁

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

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

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因为...

怎样建立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怎么样建立信心?一般来说,从信心建立来看有两种类型...

木师与画师

从前,北方有一位技艺巧妙的木师,用木头雕塑了一个相...

佛门里面也有出神吗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

不重视教理,最严重是净土宗这一块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阿弥陀佛今天就来接引,我们会作何反应

一、一个设问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就现身来接我们往生极乐...

可以供养半身佛像或佛头吗

《优婆塞戒经》云: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