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性论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性论卷第二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显体分第三中三因品第一

复次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者。二空所现真如。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故称应得。加行因者。谓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罗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后法身。是名加行因。圆满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圆满。及果圆满。因圆满者。谓福慧行。果圆满者。谓智断恩德。此三因前一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记曰。住自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以上。穷有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

佛性论显体分第三中三性品第二

复次三性所摄者。所谓三无性。及三自性。三无性者。一无相性。二无生性。三无真性。此三性摄如来性尽。何以故。以此三性通为体故。无相性者。一切诸法但名言所显。自性无相貌故。名无相性。无生性者。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无真性者。一切诸法离真相故。无更别有实性可得故。名无真实性。复次三种性者。一分别。二依他。三真实。别有十种义。应知。何等为十。一分别名。二缘成。三摄持。四体相。五应知。六因事说。七依境。八通达。九若无等。十依止。一分别名者。为随名言假说故。立分别性。若无此名言。则分别性不成。故知。此性但是名言所显。实无体相。是名分别性。依他性者。是十二因缘所显道理。为分别性。作依止故。故立依他性。真实性者。一切诸法真如。圣人无分别智境。为清净二性。为解脱三。或为引出一切诸德故。立真实性。是名分别名。二缘成者。

问曰。分别性。缘何因故。而得显现。

答曰。由缘相名相应故得显现。

问曰。依他性。缘何因故得成耶。

答曰。缘执分别性故得显现。

问曰。真实性。缘何因得成。

答曰。由分别依他二性极无所有故得显现。故名缘成。三摄持者。性有三种。法有五分。言三性者。所谓分别。依他。真实。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思惟。四圣智。五如如。前三是世间智。圣智是出世智。如如是无为境。为明此五法摄前三性故。

问曰。于五法中。几法摄第一性。答曰。五法并不可摄。何以故。为无体故。问曰。第二性几法能摄。答曰。有四法摄。问曰。第三性几法能摄。答曰。唯如如一法能摄。问曰。若依他性为圣智所摄者。云何说依他性缘分别性得成。答曰。依他有二种。一染浊依他。二清净依他。染浊依他。缘分别得成清净依他。缘如如得成故。四体相者有二。一通二别。通者。由此三性通能成就一切诸余真谛。或二三四七谛等法。故诸真谛不出三性。是以三性为诸真谛通体。二别体者。于三性中。各有实义。何者实义。一者分别性体。恒无所有。而此义于分别性中。非不为实。何以故。名言无倒故。二者依他性体。有而不实。由乱识根境故是有。以非真如故不实。何以故。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是名有不真实。三者真实性体。有无皆真如如之体。非有非无故。

问曰。是三性实相云何。

答曰。分别性实相者。人法增益及损减。由解此性故。此执不生。是分别相人法者。是分别所作。若依真谛观。此人法为有名增益执。若依俗谛观。此人法是无名损减执。若通达此分别性。则增益减损二执不生。是名分别实性相。复次依他实性相者。能执所执增益及损减。由解此性故。故此执不生。是名依他性相。此能执所执。若见真为有。则是增益。名为常见。若见俗定无。则是损减。名为断见。若通此二性。断常二执并不得生。是名依他实性相。唯有似尘识故。则无能所。无能所故。无增益执。由有似尘识故。无损减执。复次真实性相者。有无及增益损减执。由解此性故。执不得生。所以者何。若执空为有。名增益谤。若执空为无。名损减谤。若通达此性。则二执不生是名真实性相。五应知等者。

问曰。是三性几应知。几不应知。

答曰。一切应知何以故。由知三性。能通达三解脱门能除三障故。知分别性。能通达空解脱门。能除肉烦恼。知依他性。通达无愿解脱门。能除皮烦恼。知真实性。能通达无相解脱门。能除心烦恼。又初解脱障。次禅定障。后一切智障故。问曰。三性中。几性不可灭。几性可灭耶。答曰。二性不可灭。一性可得灭。何以故。分别性本来是无故不可灭。真实性本来是真故不可灭。依他性虽有不真实。是故可灭。以是义故。说应知等。六因事说。诸佛说法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由此三性。是故佛说不了义经。如缘有灯故。知物在暗中。后时因灯能得了现暗中之物如来亦尔。由有着三性者故。说不了义经。达三性者。自然显了。名了义经。如经中说。若人已得无生法忍。则不退堕。问曰。此言云何成立。答曰。由有三性故。则得成立。如来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生忍。约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实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

问曰。如来约何性。说如此义。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耶。答曰。约无相性。说如是言。问曰。如来约何法。说一切诸法譬如幻化耶。答曰。约无生性说。问曰。如来约何法说如是言。一切诸法譬如虚空。答曰约真实性说。是故佛因三性说故。有了不了义经。七依境者。问曰。此三性为何智境。答曰。分别性者。唯是凡惑境。非圣智境。何以故。无体相故。依他性者。为圣凡俗智境。是俗有故。真实性者。唯为无分别圣智境。如量如理故。如量则摄一切。如理则无颠倒。是名依境。八通达者。

问曰。修观行人。若通达分别性者。为当可说行执相中。为不可说行执相中耶。答曰。若由世俗智分别。可说行执相中。若由出世无分别智通达者。可说不行于执相中。是故依他与分别同一无相。如分别依他。真实亦如是。问曰。修观行人。能如真实理。入分别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实性。

问曰。修观行人如真实理。入真实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后得真实性。是名通达。九若无等者。问曰。若分别性无。有何过失。答曰。若无分别性。则名言不立。名言不立故则依他性不得成就。乃至净不净品。并皆不立。问曰。若无依他性。有何过失。答曰若无依他性。一切烦恼不由功用。应自能灭。若尔净品亦不得成。问曰。若真实性无。有何过失。答曰若无真实性。则一切一切种清净境不得成故。一切者。别摄真俗尽。一切种者。通摄真俗故。问曰。是真实性者。为可立净为立不净。答曰。不可得说定净不净。若定净者则一切众生不劳修行。自得解脱故。若定不净者。一切众生修道即无果报。若定净者。则无凡夫法。若定不净者。则无圣人法。何以故。净不净品皆以如为本故。若其定净。不即无明。若其不净。不即般若。此两处如性不异故此真如非净。非不净何以故。欲显真如异眼等诸根。异禅定心等故。异眼等诸根者诸根既不被染亦应得同如理清净。而不然者。以有漏业为因故。从本不净。真如不尔。在于佛地本性清净。无有从本。是不净义故异诸根。异定心等者。定体本性自净。可得同真。而为四惑所噉故。转成不净。真如之理。本来清净则不如是。虽复在无明[穀-禾+卵]中。终不为彼所污问曰。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答曰。唯分别一性无体能生依他性体。问曰此几性有体。能生有体。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实体。还能生依他体。犹如无明生诸行等。问曰。此三性几性有体。能生无体。答曰真实一性能灭依他。令其无体故。是名若无等。十依止者。问曰分别性依何法得成。答曰。依三法故成。何者三。一相。二名。三思惟。依此三故。分别性立。问曰。依他性依何得成。答曰。依四法成。四法者。谓相名分别圣智等。依此四法故。依他性成。问曰。真实性依何法得成。答曰。此性无住无着无有依处。境无分别。

佛性论显体分第三中如来藏品第三

复次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有清浊名。若泥滓浊乱故不澄清。虽不澄清。而水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净。故知净不净名。由有秽无秽故得。非关水性自有净秽。应得至是二种佛性亦复如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但违空理故起惑着。烦恼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明。烦惑不染。所以假号为清。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比。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自体相品第一

复次佛性一切种相有十义应知。言十相者。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一自体相者。有二种。一者别相。二者通相。别相有三种。何者为三。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无异性。三者润滑性。所言如意功德相者。谓如来藏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满。是故说名。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义。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实是其藏义。世有三失。一者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二不静住故名为世。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灭不住故。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见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是其藏义。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则名为内。是正非邪。则为清净。若诸法违逆此理。则名为外。是邪非正。名为染浊。故言自性清净藏。故胜鬘经言。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而得显现。佛为显此义故。说如意宝。譬如人以宿业故。感得如意宝珠。得此珠已。随其意所乐事。自然得成。佛性亦尔。由伏事善知识。修诸福慧。感得此性。便随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别相。二无别异性者。凡夫圣人。及诸佛无分别。心性过失。功德究竟清净。处平等遍满。譬如虚空。又如土银金器。此三虽异。而其性等皆是空。空处不别故。名无别异性。

释曰。言过失者。谓凡夫。功德者。即有学圣人。究竟清净者。即诸佛。此三处虽殊。而其性不异。此即以土喻凡夫。银喻学者。金喻诸佛。虽复三器有异。而其空性一种故。又是有清净遍满等三义。有者显无为义。清净显无染义。遍满显无碍义故。佛告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身不异众生界。由此义故。无二无别。唯有名字。如是佛性。于三位中。平等遍满。由净不净品。无变异故。故说如虚空性。三润滑性者。辩如来性。于众生中。现因果义。由大悲于众生软滑为相故。大悲者。有三义。一体。二大。三别异。一体义者。以般若为体。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今取有分别智。为大悲体。以大悲缘众生起故。二大义者。有五。一为资粮。二为相。三为行处。四为平等。五为最极。一资粮者。能作大福德智慧。二行资粮故。二为相者。能观三苦众生悉济拔故。三为行处者。通三界众生为境界故。四为平等者。为于一切众生处。起平等心故。五最极者。过此修外无更胜行故。三别异义者。有八种。一为自性差别。悲无量者。以无瞋为性。大悲者以无痴为性。二为相差别。悲者以苦苦为相。大悲者以三苦为相。三为行处差别。悲者以欲界为境界。大悲者通三界为境界。四为地差别。悲者以第四禅为其地。大悲者以无流如来果为其地。五境界差别。悲者以凡夫及二乘为境界。大悲者唯菩萨与佛为境界。六为德差别。悲者以离欲欲界德。大悲者离欲三界德。七为救济有差别。悲者但有拔苦之心。无拔苦事。大悲者有心有事。八为究竟不究竟差别。悲者能小暂救济。不能真实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故。润滑者。润以显其能摄义。滑者显其背失向德义。譬如水界。亦有二能。一则能摄散物唯滑不澁故。由润故。能摄由滑故。不澁故。以润者为因。以滑者为果。故曰现因果义。复次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义者。如前实空水界等譬并自性清净是其通相故。如来性在烦恼中无所染污故。此四相为四惑障故。为非四人所得故。为四德作本故。为离四倒故为灭生死对治故。故说四相通一别三。一通相者。唯有自性清净相。三别相者一不可思惟。二应得。三无量功德。是名自体相。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明因品第二

复次有四种因。能除四障。得如来性义应知。四因者。一信乐大乘。二无分别般若。三破虚空三昧。四菩萨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身见计执。三怖畏生死。四不乐观利益他事。初障阐提。二障外道。三障声闻。四障独觉。由此四惑。能令四人不能得见自性清净法身。若略说世间有三种众生。一乐生死恒有。二乐灭生死有。三两俱不乐。有灭并忘。一乐生死有者。复有二种。一憎背解脱道。无涅槃性。决乐生死。不乐涅槃。二已堕定位。定位者非圣非凡。进退无取。而是佛法内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说是言。我非是其师。其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从轻暗入重暗。复从重暗。入于盲暗。取暗为友。复取阐提为友。是故我说此人如是二乐。灭生死有者。有二种。一堕非方便。二堕方便中。就堕非方便。复有二。一外道。谓九十六种。二是佛法内人。与外道同执。约正法起邪执我见故。于正教义不能了达。因此人故。佛说是言。若不信乐真空。则与外道无异。复次有增上慢人。取空为见。是真空实解脱门。约此空解脱门。起于空执。谓一切有无。并皆是空。此空执者。即无所有。无所有故。因果二谛道理并失。执此空过故即堕邪无。是等执者。由空而起。故成邪执。一切邪执。莫不由空。故能灭除。此执既依空起故不可治。因此人故。故佛语迦叶。若人起我见。执如须弥山大。我亦许之。何以故。以可灭故。若此增上慢人所起空执。犹如发端四分之一。我急呵责。决定不许。二堕方便中有二。一声闻人。自利修行。但为自度。不为利他。二独觉人。于利他心。无乐无事。但起舍心。无乐者。不乐利他。无事者。了无度人之事。唯为自觉自利故。但起舍心者。舍是平等住心。不愿利人。亦无所损。独自觉悟故言独觉。堕方便声闻亦尔。如末田地及阿斯那二比丘。佛涅槃时。其皆不往。后至迦叶集法藏时。被召方出。迦叶呵责之言。汝为从佛得圣道不。答云实尔。又呵责言。汝大过失。今去。当以佛法付。汝任持。若不如法。罪失属汝。其人甘失忏悔。受旨奉行。三俱不乐者。谓修行大乘最利根人。既不同阐提乐生死有。亦不堕非方便中。同外道执。亦不堕方便中。如二乘人。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无住处。虽行生死而不染。虽行涅槃亦非净。但为大悲故。不舍生死。为般若故。不舍涅槃。不离涅槃者。异声闻执永住无为。不舍生死者。异一阐提乐于生死。若乐着生死者。名一阐提。佛法内人。堕定位者。亦同阐提。如是二人。堕在邪定聚中。若乐灭生死有者。是人堕非方便中。则在不定聚。若人乐灭生死有。是人堕方便中。及俱不乐。得前二者。修平等道。是人在正定聚中。离发行大乘修习无障道人之外。所余阐提外道声闻独觉等四人有四种障故。不见佛性。何者四障。一憎背大乘。是阐提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信乐大乘之法。二于诸法中。起我见执。是外道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三于生死中。定执苦想。及厌怖心。是声闻障。为对治此故。佛说菩萨修习破空三昧。空三昧者。从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则破虚空等执。入观之时。不即有无。不离有无。喻如八地真俗双观。而异八地者。八地以上无出入观。初地入时则同。出时则异。四背众生利益事。作舍众生意。是独觉障。为对治此故。佛说修习菩萨大悲。菩萨大悲利他为事。明独觉人但自观因缘。无度他意故无大悲。声闻亦尔为灭此四障故。以信乐等四种为因。令诸菩萨修习此因。得至无上法身清净波罗蜜。是名佛性清净因。如是之人。得名佛子。是故佛子有于四义。一因。二缘。三依止。四成就。初言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乐。此两法佛性。是无为信乐。是有为信乐约性得佛性为了因。能显了正因性故。信乐约加行为生因。能生起众行故。二缘者。谓般若波罗蜜。能生菩萨身。是无为功德家缘故。三依止者。破空定等。乐有之人执断。无处有乐净等故。菩萨修破空三昧。能除彼执。由此定力。是故菩萨法身坚固。则不羸弱。四成就者。菩萨大悲利益他事无尽故。由真如不尽。众生无数故。利益事亦复无尽。是佛性为应得家因故。一因如父身分。二缘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诸菩萨由此四义。名为佛子。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显果品第三

复次果相义应知。果相者。有二处。一者地前凡圣二位。不得四德。二者十地诸位。地前有如是信乐等四德。为清净佛性因。为对治四倒。如来法身四相功德波罗蜜是其果。应知。四倒者。于色等五阴实是无常。起于常见。实苦起乐见。实无我起我见。实不净起净见。是名四倒。倒者有三义。一见所灭。二修所灭。三非二所灭。见真谛时。能除见倒。定破思惑。能除想倒。非二所灭。能除心倒。为对治此四。说四无倒。何者为四。于色等五阴未有有已有应灭故实无常。如实起无常解。苦时苦故乐灭时苦故舍三时苦故。故实是苦。于中生苦解。无常为因。无常为果。由因果得成。以依他执故。果不自在。因亦如是。未有有已有还无既由前因。是故依他亦不自在。离因果外无别余法为我。是故无我为实。生无我解。不净有二种。一色。二非色。色不净有三。谓初中后。初者。始入胎和合。种子不净。中者。出胎已后。饮食资养。多诸不净。后者。舍身已后。身体坏时。种种不净故。非色者。或喜。或忧。或恶。或无记。或不离欲诸系缚等故非色。由此等法故不净。是以圣人通观三界。皆是不净。如是五阴。如实不净。生不净解。此四皆实。是故非倒。若约佛性。常等四德。此四无倒还成颠倒。为对此倒。是故安立如来法身四德。四德者。一常波罗蜜。二乐波罗蜜。三我波罗蜜。四净波罗蜜。如胜鬘经说。世尊。是诸众生生颠倒心。于内五取阴。无常见常。苦中见乐。无我见我。不净见净。世尊。一切声闻独觉由空解未曾见一切智智境。如来法身应修不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于如来法身。便作常乐我净等解。是人则不名倒。名得正见。云何如此世尊如来法身是常乐我净诸波罗蜜。若人作是见者。名为正见。是如来胸子。胸子者。恒在佛心胸故。复次如来四德波罗蜜。由因次第渐深。应知逆说。翻后为前。谓净我乐常。由一阐提憎背大乘。为翻彼乐住生死不净故。修习菩萨信乐大乘法。得净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阴无我性类计执为我。而是色等法。与汝执我相相违故。恒常无我。诸佛菩萨由真如智至得一切法无我波罗蜜。是无我波罗蜜。与汝所见无我相。不相违故。如来说是相恒常无我。是一切法真体性故。故说无我波罗蜜是我。如经偈说。

 二空已清净  得无我胜我
 佛得净性故  无我转成我

诸外道等。于五取阴中。执见有我。为飜其我执虚妄故。修习般若波罗蜜。至得最胜无我。即我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诸声闻人。怖畏生死苦乐。住生死苦灭静中。为飜此乐意故。修习破虚空三昧。一切相世出世法。乐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独觉圣人者。不观众生利益等事。但乐独处静住。为飜此意故。修习菩萨大悲为利益众生事。乃至穷于生死。常所持护。常波罗蜜是其果。应知。如是信乐大乘般若波罗蜜。破虚空三昧。菩萨大悲等四因。能成就如来法身四功德波罗蜜。是故佛说由此四德一切如来唯法界为胜。由如虚空。取虚空为边际极后际之后。如是四句现何等义。由修习信乐大乘法故。诸佛至得最极清净波罗蜜故。佛说唯法界为胜为上。由修习般若波罗蜜故。至得众生世界器世界极无我波罗蜜。五阴名众生世间即人空。国土四大名器世界。即是法空。是二空所显故。故说由如虚空。为修习破空三昧等故一切处诸法自在如意应得故。取虚空为边际。由修习菩萨大悲故。于诸众生。常起悲心。护持无有边际故。说极后际之后。后际之后者。假令后际有后。菩萨大悲亦能过之。是故通辩地前圣凡二位。不得四德。复次十地由四障故。未得极果四德。金刚后心。方乃得之应知。何以故。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住无流界。有四种怨障。由此四怨障故。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四怨障者。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一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譬如无明生行。或因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以同缘俗故。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是名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譬如无明所生行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但招苦报。故名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缘生死。譬须陀洹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三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者。是三圣意生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老死等为过失。是故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所依止处。而一切烦恼通名无明者。以无明为众惑根本。根本既未灭尽。由为一切烦恼垢臭秽熏习故。阿罗汉。辟支佛。及自在菩萨。不能至得无所染污大净波罗蜜。复次依此缘。此无明住地微细妄想相游行未息。故极不能至得无行无想大我波罗蜜。因此无明住地为缘。及微细妄想所起无漏业为因。得起三种意生身故。不能至得极离因果苦大乐波罗蜜。若未证得业难生难灭尽无余如来甘露界。及未证得不可思惟退堕界。未灭谢故。不能至得极无别异老死等大常波罗蜜。复次应知。无明住地如烦恼难。无漏业如业难。三种意生身如果报难。不可思惟退堕如过失难。若在三种意生身中。则无常乐我净波罗蜜。故如来法身是常等四波罗蜜。以如来法身一切烦恼习气皆灭尽故。是名极净。一切我无我虚妄执灭息故。故名大我。意所生身因果究竟尽故。故名大乐。生死涅槃平等通达故。故名大常。复次四德各有二缘义。应知。初有二因缘故。说如来法身有大净波罗蜜。一者本性清净名为通相。二者无垢清净故名别相。本性清净通圣凡有故名为通。无垢清净但佛果有。所以名别。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我波罗蜜。一由远离外道边见执故无有我执。二由远离二乘所执无我边故。则无无我妄执两执灭息故说大我波罗蜜。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乐波罗蜜。一由一切苦集相灭尽无余故。拔除习气相续尽故。二由一切苦灭相证得故。三种意生身灭不更生故。苦灭无余是名大乐波罗蜜。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常波罗蜜。一无常生死不损减者。远离断边。二常住涅槃无增益者。远离常边。由离此断常二执故。名大常波罗蜜。故胜鬘经说。若见诸行无常。是名断见。不名正见。若见涅槃常住。是名常见。非是正见。是故如来法身离于二见。名为大常波罗蜜。由此如实法界道理门故。即是涅槃。即是生死。不可分别。即是得入不二法门。亦不一不二。住无住处故由灭诸惑不住生死。由本愿故。不住涅槃。由般若故。诸惑得灭。由大悲故。本愿得成。故不可思量经偈中说。

 诸惑成觉分  生死成涅槃
 修习大方便  诸佛叵思议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事能品第四

复次事能相义应知。此清净性事能有二。一于生死苦中。能生厌离。二于涅槃。欲求乐愿。若无清净之性。如是二事。则不得成。故经中说。世尊。若无如来藏。于生死苦。无厌离意。亦无欲求乐愿之心。故不定聚众生。起此二事为用。一于生死苦。观于过失。为依止处。生不定聚众生厌离心故。二于涅槃乐。观于功德。为依止处生不定聚。众生欲求乐愿。欲求愿乐。是四种心云何为异。初欲者名信。信有四种。一信有。二信不可思议。三信应可得。四信有无量功德。具是四义故名为欲。二求者。为至得此法。心恒勤求。无有退悔。名之为求。三乐者。思择如不如方便。如方便者。谓涅槃。不如方便。谓生死。思择涅槃。不求速证。思择生死。不求舍离。故名为乐。四愿者。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槃。为利他故。不舍生死。故有二观。一于生死观苦过失。二于涅槃观乐功德。故净分人。由清净性。此观得成。言净分者。一福德分。二解脱分。三通达分。福德分者。宿世善根能感此身。具足诸根。为受法器。解脱分者。已下功德种子。能感未来世中解脱果报。通达分者。由圣道故。能通达真如。是名净分。是人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成此观。非无因缘。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因缘。如阐提人无涅槃性应得此观。而一阐提既无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是清净性。不为客尘之所染污。随三乘中未起一乘信乐。又复未能亲事善知识等。乃至四种圣轮亦未相应。言四轮者。一住如法国土。二依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四宿植善根。轮有三义。一者未得令得。得令不失。二者能度。从此至彼。从他相续至自相续从自相续复至于他。三者能载。为能从生死得至涅槃。一住善处者。即是能修正行善人所住之处。若于中住恒见此人故得觉意。觉者觉悟。意者善心。因此受持善法等事。故佛说偈言。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是名应住如法国土。二近善友善友者。有七分。如偈言。

 能施重可信  能说能忍受
 说深为善友  安弟子善处

七分者。一能施。由能施故令地怜爱。爱故尊重。重故可信。可信故能说。由能说故能忍受外难。能忍受故能说深理。利于善友。由说深法故。能安善友置于善处。若有能备此七德者。可堪依止为善知识。若总论此七。不出三义。一乐怜愍。二聪明。三堪忍。三义若少一种。则非善友。若但怜愍不能聪明。譬如父母虽念子病不能救治。若但聪明无慈愍者。如怨家师不治他疾。若不能堪忍。则自行不足。怜愍聪明亦不成就故。离虽七种合不出三。能施尊重可信。此三属怜愍摄。能说及说深理。此二属聪明摄。能忍属堪忍摄。安善处并通三种。其聪明者。表离愚痴。能堪忍者。表异凡夫。三怜愍者。表异二乘。唯佛世尊备此三德。故堪为众生真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心者。如正教行。闻时无散乱心。思时无轻慢心。修时无颠倒心。若不自调伏身心者。善处善友。则无所用。四宿植善根者。以为解脱分故。修善根。善根者。谓信戒闻舍智。信者不离三宝正念。戒者为不离善道。闻者自闻令他闻。不令他倒闻。不障他闻。因四闻故。今世得闻及思修等。可为法器。三慧具足。舍者有二。一由昔舍物施他。今则损于贪爱。二由昔舍法施人。今则轻灭无明。由此舍故贪爱无明并稍轻薄。以是因缘得解脱果。智者是人先世已曾思择三宝四谛故。于此生得世正见。乃至尽智及无生智。如是之人。虽具三轮。若无宿善。今生五根。则不具足。便是生于八难等处。故知若无宿世善根。则前三轮无所复用。总此四义。譬之为轮四若少一轮。则不成解脱之名。无由得立。由此四法和合故能得解脱道者。如轮能运能转。至解脱时无复此能如圣王轮。备有四物。所谓毂辋辐轴。若无此四轮则不成。以是义故。若未与四轮相应者。是时厌离生死观及涅槃功德观并不得成。故经中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一本性法身。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者。即真如理。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佛光明为怜愍阐提二身者。一为令法身得生。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提行。故观得成。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无般涅槃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会此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言有性者。是名了说。言无性者。是不了说。故佛说若不信乐大乘名一阐提。欲令舍离一阐提心故。说作阐提时决无解脱。若有众生有自性清净净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故。后时决得清净法身。故经偈言。

 聪明人次第  数数细细修
 除灭自身垢  如金师鍊金

聪明人次第者。明此人有解不倒修能如次学。数数者。时无暂舍。恒自研求。细细者。从微至着。如闻思修慧细细而习。除灭自垢者。稍除无明重轻诸惑。令清净本性。永得显现故。说犹如金师能鍊于金。除诸滓璞金。得净光明。

佛性论卷第二


上篇:大乘成业论

下篇:究竟一乘宝性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解捲论

解捲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 三界者。...

菩萨地持经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菩萨...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佛说赖吒和罗经

佛说赖吒和罗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注音版】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原夫赡部嘉运。至...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达磨笈...

净土十要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评点)...

佛说四自侵经

佛说四自侵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佛言:「夙夜不学,老...

佛说德护长者经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本焕老和尚数十载慈善护众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句话是本焕老和尚...

古佛应世名震十方,寻声救苦娑婆缘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众生,耳根最利。维我观音大...

把这十种障碍转成助道因缘

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

出离心之思暇满难得

所以我们透过死亡的无常,每一生的死亡到来都把我们生...

相信念佛法门,缘于一次住院的经历

本人能够相信念佛法门,实际上比较感谢一次住院的经历...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弘一大师:净宗问辨

古德撰述,每设问答,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

「败将」言勇

上天偶尔也会眷顾需要机会的人。 吊桥上立了一个牌子...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一个宽容的人善于补人之过,容...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

怎样从生活中落实看破放下

问: 师父慈悲,弟子不知怎样从生活中落实看破放下,...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