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成实论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成实论卷第二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立论品第十三

今欲论佛法饶益于世间。佛以大悲心为广利益一切世间故说是法无所齐限。如或有人但为婆罗门故说解脱经。佛所说经皆为度脱四品众生乃至畜生亦不限碍。问曰。不应造论论佛语也。所以者何。若佛自论可名为论。若佛不论余不能论。所以者何。一切智人意趣难解。不知何所为故而说是事。若不得佛意妄有所说则为自伤。如经中说。二人谤佛。一以不信憎恶故谤。二虽有信于佛所说不能谛受亦名谤佛。设有真智不知佛意。尚不能得论佛所言。况未得者而欲造论论佛意耶。所以者何。如异论经中。佛为触故说如是事。诸比丘等种种异论皆不得佛意。又如长老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如伐大树弃舍根茎但取枝叶。汝等亦尔。舍离如来而问我耶。若摩诃迦旃延于论议中自喻枝叶。何况余人能解佛语。又佛问舍利弗。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三问不答。又佛为一切诸法根本。唯佛能解。余人不能。又阿难白佛。遇善知识于得道中则为半利。亦有道理。所以者何。以二因缘正见得生。一从他闻。二自正念。佛语阿难。但善知识则为具足得道利己。又如佛言。若我为人有所说法。是人不得我意故生诤讼。今诸论师各有所执。或言过去未来有法。或有言无。当知如是诸论师等不解如来随宜所说故生诤讼。又如阿难为三摩提说诸所受皆名为苦。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观阿难髣像是义。

又诸论者谓。阿罗汉应先受供养。比丘不知。便往问佛。佛言。于我法中前出家者应先受供养。饮食麁事。犹尚不能知。况如来意说微妙法。以此等故不应造论。答曰不然。所以者何。有因缘故能知他意。如偈中说。能知说者意所趣向亦知说者欲说何事。有二种道圣道世间道。后当广说。以此道故知说者意。又异论经中。佛亦尽听。又迦旃延等大论议师。得佛意故佛皆赞善。又优陀夷比丘昙摩尘那比丘尼等造佛法论。佛闻即听。又佛法深妙。解者造论。不解则止。如是其余佛为诸法根本等问。悉以通答。又应造论。所以者何。若经造论。义则易解法则久住。又佛听造论。如经中说。佛语比丘。随所造论应善受持。是故于修多罗中取义立论别为异部。故应造论。又佛为种种可度众生。说世间等诸论议门。如莎提等不能解故其心迷乱。莎提等比丘。说生死往来常是一识。佛如是等种种说法。若无论议云何可解。以是等缘故应造论。

论门品第十四

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如经中说。我常自防获。为善自得善。为恶自得恶。又经中说。心识是常。又言。长夜修心。死得上生。又说。作者起业。作者自受。又说。某众生生某处等。如是皆以世界门说。第一义门者。皆说空无。如经中说。此五阴中无我我所。心如风焰念念生灭。虽有诸业及业果报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如佛以五阴相续因缘说有生死。又有二种论门。一世俗门。二贤圣门。世俗门者。以世俗故说言月尽。月实不尽。如摩伽罗母说儿妇为母其实非母。如经中说舌能知味。以舌识知味。舌不能知。如槊刺人言人得苦。是识知苦非人受苦。如贫贱人字为富贵。佛亦随人名为富贵。又佛呼外道名婆罗门。亦名沙门。又如刹利婆罗门等。佛亦随俗称为尊贵。又如一器随国异名。佛亦随名。又如佛言是吾最后观毗耶离。诸如是等随世语言名世俗门。贤圣门者。如经中说。因缘生识眼等诸根犹如大海。又如经说。但阴界入众缘和合。无有作者。亦无受者。又说一切苦。如经中说世间言乐。圣人说苦。圣人说苦。世间言乐。又诸所说空无相等名贤圣门。又有三时论门。若于此事中说名为色。若色曾有当有今有皆名为色。识亦如是。若识曾知当知今知皆名为识。如此等名三时论门。又有若有论门。苦有触必因六入。非一切六入尽为触因。若有爱必因于受。非一切受尽为爱因。或说具足因。如触因缘受。或说不具足因。如受因缘爱不说无明。或复异说。如经中说心欢喜身得猗。三禅无喜亦有身猗。又说猗者受乐。四禅有猗而无受乐。是名异说。又有通塞二种论门。如经中说若人发足为供养塔中间命终。皆生天上。是名为通。又余经说作逆罪者不得生天。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受诸欲者无恶不造。是名为通。须陀洹人虽受诸欲。亦不能起堕恶道业。是名为塞。又经中说因眼缘色而生眼识。是名为通。若尔。应缘一切色皆生眼识。而不然。

又经中说因耳缘声生耳识等不生眼识。是名为塞。又所言通塞皆有道理不坏法相。又有二种论门。一决定。二不决定。决定者。如说佛为一切智人。佛之所说名真妙法。佛弟子众名正行者。又言一切有为皆悉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如是等门是名决定。不决定者。若言死者皆生是则不定。有爱则生。爱尽则灭。又经中说若得心定皆生实智。是亦不定。圣人得定能生实智。外道得定则不能生。又如经说所求皆得。是亦不定。或得或不得。若言六入必能生触。是亦不定。或有能生。或有不生。如是等名不定门。又有为不为论门。如说奇草芳花不逆风熏。又说拘毗罗花能逆风闻。为人花故说不逆风闻。为天花故说逆风熏。又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余经说所有诸受皆名为苦。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为此故说所有诸受一切皆苦。又说。是苦三种有新故中。新受名乐。久厌则苦。中名为舍。又说。为得道故名为道人。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有如是等相因得名。又有近论门。如佛语比丘汝断戏论则得泥洹。虽未便得但以近故亦名为得。又有同相论门。如说一事余同相事皆名已说。又如佛说心为轻躁。则为已说余心数法。又有从多论门。如佛言。若人不知二见生灭相者皆名有欲。若能知者皆名得离。须陀洹人亦知二见生灭之相而有贪欲。但以知者多是离欲人。又有因中说果论门。如说施食则与五事。命色力乐辩才。而实不与命等五事。但与其因。又如说食钱。钱不可食。因钱得食故名食钱。又如经说女人为垢。实非垢也。是贪着等烦恼垢因故名为垢。又说五尘名欲。实非欲也。能生欲故名之为欲。又乐因缘说名为乐。如说以法集人是人为乐。又苦因缘说名为苦。如说与愚同止是名为苦。如说火苦火乐。又说命因为命。如偈中说。资生之具皆是外命。如夺人物名为夺命。又说漏因为漏。如七漏经说。此中二是实漏。其余五事是漏因缘。又有果中说因。如佛言我应受宿业。谓受业果。如是等众多论门。尽应当知。

赞论品第十五

应习此论。所以者何。学习此论得智人法。如经中说。世有二人。一谓智人。一谓愚人。若不善分别阴界诸入十二因缘因果等法是名愚人。若善分别阴界入等是名智人。今此论中正分别解阴界入等。故因此论得智人法。是以应学。又习此论故不名凡夫。又有二人。一是凡夫。一非凡夫。如说虽剃须发被服法衣受佛威仪。犹远佛法以不成就信等根故。若能成就信等根者虽处居家不名凡夫。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入僧威仪不入僧数。有在僧数非僧威仪。有入僧威仪亦入僧数。有非僧威仪亦非僧数。初名出家凡夫。次名在家圣人。三名出家圣人。四名在家凡夫。以此故知。离信等根则不入僧数。是故当为信等诸根勤行精进。欲得信等。当于佛法听受诵读如说修行。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从此论得二种利。自利利他。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能自利不能利他有能利他不能自利。有能俱利。有俱不利。若能自具戒等功德不能令他住戒等中是名自利。如是四种。若人虽能自利令他施等得大果故亦名利他。此中佛意不说此利。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如经中说为人说法得五种利。此中佛意亦不说此。此中但说最第一利。谓如说行得尽诸漏。是故说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犹众味中之醍醐也。复次是人今处明中。后亦入明。世间众生。多从冥入冥。从明入冥。若少行佛法。是人亦能从冥入明。从明入明。所以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听佛法利。若少听佛语能得达慧。破诸衰恼获无量利。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从冥入冥。从冥入明。从明入明。从明入冥。又四种人。有顺流者。有逆流者。有中住者。有得度者。若人一心听佛法者。是人即能除灭五盖修七觉意。是故此人截生死流名逆流者。亦名为住。亦名得度。复有四种人。有常没者。有暂出还没者。有出观者。有得度者。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若人能解佛法正义终不常没。设复暂退亦不永失。又此人名为修功德者。若人不修身戒心慧作少恶业亦堕恶道。若人修集身戒心慧。虽多为恶不堕恶道。修身者。以闻慧修身受心法。以修身故渐次能生戒定慧品能灭诸业。灭诸业故生死亦灭。又经中说有四种人。有结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结。时时而来。次名若软中结常来在心。三名若增上结常来在心。四名若软中结有时而来。若人得闻佛法正论。断二种结深而利者。又解佛法义。既不自恼亦不恼他。外道持戒即自恼身。若堕邪见即恼他人。谓无罪福业果报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恼亦名恼他。如天祠中多杀牛羊。若解佛法义者但为得利。不自恼身亦不恼他。如得禅定行慈悲者。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习此论者名可与言。解正义故。如经中说。若论议时。应当分别是可与言。是不可与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处非处中若分别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与言。与此相违名可与言。不住智者法中者。论者以正智慧善解义趣。然后执用。此人不知。是故不执。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师是可信人但随其语。不住处非处者。不住用因中。诸外道等于二种因共因异因。若他说共因答以异因。他说异因答以共因。不住如是二种因中。不住分别中者不住譬喻中。不住道中者不住论道中。如说论者莫出恶言勿舍义宗。但说实利方便劝诲令得解悟自心欢喜名圣语法。是中若人正知佛法论者乃可与言。非余人也。又不可与言者。有应定答问以不定答。应分别答问以不分别答。应反质答问以不反质答。有应置答问而不置答。与此相违名可与言。应定答问者唯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间无等。如此比也。应分别答问者。更有因缘。如死相续等。应反质答问者。如有人问还问令答。应置答问者。若法无实体但有假名。若问此法为一为异常无常等。是不答义唯解佛法者乃能知耳。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有三种人。正定.邪定.不定。正定者。必入泥洹。邪定者必不入泥洹。余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义者必入正定。又有四种人。纯罪多罪少罪无罪。纯罪者若人但有不善无一善法。多罪者多恶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恶。无罪者但有善法无有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义。必入二种少罪无罪。又若人解佛法义。则受苦有量。以必当得至涅槃故。

四法品第十六

若习此论得上摄法。如经中说。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利。布施者衣食等物。以此财施摄取众生。还可败坏。爱语者随意语言。是亦有咎取彼意故。利行者为他求利。若有因缘助他成事。是亦可坏。同利者如共一船。忧喜是同。是或可坏。若人以法布施爱语利行同利摄取众生。则不可坏。以法摄者谓习此论。又习此论得上依止。如经中说依法不依人。有人虽言我从佛闻。若从多识比丘所闻。若从二三比丘所闻。若众中闻。若从大德长宿边闻。不以信此人故便受其语。是语若入修多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然后应受。入修多罗者谓入了义修多罗中。了义修多罗者谓是义趣不违法相。法相者随顺比尼。比尼名灭。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贪等。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等。知无常等名为法相。是应依法不依于人。若说依法则总一切法。是故次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者即第三依。谓依于义不依语也。若此语义入修多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则依止。依智不依识者识名识色等法。如经中说。能识故识智名通达实法。如经中说。如实知色受想行识故名为智。如实即空。是故识有所得。不应依也。若依于智即是依空。欲通达此上依止故。当习此论。又经中说天人四轮能增善法。一住善处。二依善人。三自发正愿。四宿殖善根。住善处者谓处中国离于五难。依善人者生值佛世。宿殖善根者不聋痖等。自发正愿者是谓正见。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又诵习此论者于寿命中得大坚利。谓通达谛。如经中说。有四坚法说坚.定坚.见坚.解脱坚。说坚者若说一切有为皆无常苦一切无我寂灭泥洹是名说坚。是闻慧满。因此得定名思慧满。因此定故观有为法无常苦等。能得正见名修慧满。三慧得果名解脱坚。又若闻佛法正论则得大利。如经中说四大利法。亲近善人听闻正法。自正忆念。随顺法行。若近善人则闻正法。以此正法在善人故。闻正法已则生正念。以无常等正观诸法。从是正观能随法行。谓无漏见也。又闻此论则具四德处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闻法生慧是慧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空名实德处。见真空故得离烦恼名舍德处。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是寂灭德处。又人得闻佛法正论。能种随顺泥洹四种善根。所谓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以无常等行观五阴时。生顺泥洹下软善根能令心热。是名煖法。煖法增长成中善根。名为顶法。顶法增长成上善根。名为忍法。忍法增长成上上善根。名世间第一法。又有四种善根。退分.住分.增分.达分。离诸禅定。礼敬诵读是等善根名为退分。得定等善根是名住分。从闻思等生诸善根是名增分。无漏善根是名达分。若闻佛法永离退分得三分善根。

四谛品第十七

若人闻佛法义。则能善知分别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谓三界也。欲界者从阿鼻地狱至他化自在。色界者从梵世至阿迦尼吒。无色界者四无色也。又有四识处色受想行。外道或谓识依神住。故佛说识依此四处。又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天地狱一切化生。饿鬼二种胎生化生。余残四生。又有四食。揣食者若麁若细。饭等名麁。酥油香气及诸饮等是名为细。触食者冷煖风等。意思食者。或有人以思愿活命。识食者中阴地狱无色众生。入灭定者虽无现识识得在故亦名识食。又有六道。上罪地狱。中罪畜生。下罪饿鬼。上善天道。中善人道。下善阿修罗道。又有六种。地水火风空识。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数名为人。又六触入。眼等六根与识和合名为触入。又七识处。于是处中以颠倒力故识贪乐住。又世八法。利衰称讥毁誉苦乐。人在世间必受此事故名世法。九众生居。众生皆以颠倒力故能处此中。又有诸法五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五阴者。眼色为色阴。依此生识能取前色是名识阴。即时心生男女怨亲等想名为想阴。若分别知怨亲中人生三种受是名受阴。是三受中生三种烦恼是名行阴。以此事起受身因缘名五受阴。以四缘识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以业为因缘。识为次第缘。以识次第生识故色为缘缘。眼为增上缘。此中识从二因缘生。所谓眼色乃至意法名十二入。是中加识名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等。是阴等法。云何当生。在十二时中故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是烦恼。行名为业。因此二事。次第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二法是名烦恼。有名为业。未来世中初受身识名之为生。余名老死。是十二因缘示有过去未来现在。但众缘生无有我也。又为生死往来还灭。故说二十二根。一切众生初受身时以识为本。是识六种。从眼等生故说六根。所谓眼根乃至意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可以分别男女相故名男女根。有人名为身根少分。此六根或名六入。从是六事生六种识故名为寿。所以者何。是六入六识得相续生故名为寿。是相续断故名为死。是故此事名之曰命。是中何等是根。所谓业也。以因业故六入六识得相续生。是命中业名为命根。是业从诸受生。诸受即名乐等五根。从此五根生贪爱等一切烦恼及身口业。此业因缘还受生死。是为垢法。能令生死因缘相续。以何因缘能生净法。必因信等。信等四法因缘成慧。慧有三时。谓未知.欲知.知已。修习所作办时。此根皆是智慧差别。佛以生死往来还灭垢净故说二十二根。如是等法苦谛所摄。能知此者是名善知苦谛。集谛者业及烦恼。业者业品中当说。烦恼者烦恼品中当说。诸业烦恼是后身因缘故名集谛。灭谛者后灭谛聚中当广说。谓假名心法心空心。灭此三心故名灭谛。道谛者谓三十七助菩提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念处者身受心法。中正安念及从念生慧观身无常等安住缘中名身念处。是念及慧渐次转增能分别受名受念处。又转清净能分别心名心念处。能以正行分别诸法名法念处。四正勤者。若生恶不善法见其过患为断故生欲勤精进。断方便谓知见。缘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勤精进。不生方便谓知见。缘未生善法为生故生欲勤精进。生方便谓知见缘已生善法为增长故生欲勤精进。以上中下次第方便及不退转故。四如意足者。欲三昧妙行成就。修如意分。因欲生三昧名欲三昧。欲精进信猗忆念安慧思舍等妙法共成名妙行成就。功德增长故名如意足。是欲增长名为精进。是名第二。行者有欲有精进故修习定慧得心三昧。所谓定也。思惟三昧所谓慧也。五根者。闻法生信是名信根。信已为断垢法证净法故勤发精进是名精进根。修四念处是名念根。因念能成三昧。是名定根。因定生慧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有力故名五力。八圣道分者。从闻生慧能信五阴无常苦等。是名正见。是慧若从思生名正思惟。以正思惟断诸不善修集诸善发行精进。从此渐次出家受戒得三道分正语.正业.正命。从此正戒次成念处及诸禅定。因此念定得如实智。名八道分。如是次第。又八道分中戒应在初。所以者何。戒定慧品义次第故。正念正定是名定品。精进常遍一切处行。慧品近道故在后说。是慧二种若麁若妙。麁者闻慧思慧名正思惟。妙者修慧谓入煖等法中。能破假名及五阴法是名正见。以此正见见五阴灭名初入道。从是次得七菩提分。念菩提分者。学人失念则起烦恼故。系念善处系念先来所得正见是名择法。不舍择法故名精进。行精进时烦恼减少心生欢喜故名为喜。以心喜故则身得猗是名为猗。身猗得乐乐则心定。是定难得名为金刚。得无着果断忧喜等故名为舍。是名上行。又不没不发其心平等故名为舍。菩提名无学智。修此七法能得菩提名菩提分。是三十七品得四沙门果。须陀洹果者谓通达空以此空智能断三结。斯陀含果者即修此道能薄烦恼于欲界中余有二生。阿那含果者能断欲界一切烦恼。阿罗汉者断一切烦恼。若能修习此佛法论。则能通达四谛。得四沙门果。故应修习此正法论。

法聚品第十八

习此论者。则能通达可知等法聚。以通达故。外道邪论不能制伏。亦能速灭烦恼。自能离苦亦能济人。可知等法聚者。谓可知法.可识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心法.非心法。心数法.非心数法。心相应法.心不相应法。心共有法.心不共有法。随心行法.不随心行法。内法.外法。麁法.细法。上法.下法。近法.远法。受法.非受法。出法.非出法。共凡夫法.不共凡夫法。次第法.非次第法。有次第法.无次第法。如是等二法。又有三法。色法.心法.心不相应法。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如是等三法。又有四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又有四道。苦难行道.苦易行道.乐难行道.乐易行道。又有四味。出味.离味.寂灭味.正智味。又有四证法。身证法.念证法.眼证法.慧证法。四受身。四入胎。四缘。四信。四圣种。四恶行。如是等。四法。五阴。六种。六内入。六外入。六生性。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六妙行。七净。八福生。九次第灭。十圣处。十二因缘。如是可知等法聚无量无边不可说尽。我今略举其要。可知法者第一义谛也。可识法者谓世谛也。色法者色声香味触也。无色法者心及无作法也。可见法者谓色入也。有对法者色法是也。有漏法者若法能生诸漏。如非阿罗汉假名法中心是也。与上相违名无漏法也。有为法者从众缘生。五阴是也。无为法者五阴尽灭是也。心法者能缘是也。心数法者若识得缘即次第生想等是也。心相应法者谓识得缘次第必生如想等是也。心共有法者谓法心共有如色心不相应行是也。随心行法者若法有心则生无心不生。如身口无作业也。内法者己身内六入也。麁细法者相待有也。如观五欲色定为细。观无色定色定为麁也。上下法者亦如是也。近远法者或异方故远。或不相似故远也。受法者从身生法也。出法者谓善法也。共凡夫法者有漏法也。次第法者从他次第生也。有次第法者能生次第也。色法者色等五法也。心法者如上说也。心不相应行者无作业也。过去法者已灭法也。未来法者当生法也。现在法者生而未灭也。善法者为利益他众生及真实智也。与上相违名不善法也。二俱相违名无记法也。学法者学人无漏心法也。无学法者无学人在第一义心也。余名非学非无学也。见谛断法者谓须陀洹所断示相我慢及从此生法也。思惟断法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所断不示相我慢及从此生法也。无断法者谓无漏也。欲界系法者若法报得阿鼻地狱乃至他化自在天也。色界系法者从梵世乃至阿迦尼吒天也。无色界系法者四无色也。不系法者无漏法也。苦难行道者钝根得定行道者是也。苦易行道者利根得定行道者是也。乐难行道者钝根得慧行道者是也。乐易行道者利根得慧行道者是也。出味者出家求道也。离味者身心远离也。寂灭味者得禅定也。正智味者通达四谛也。念证法者四念处也。因是念处能生四禅是名身证。因四禅故能生三明名为眼证。通达四谛名为慧证。四受身。有能自害他不能害。有为他害不能自害。有能自害他亦能害。有不自害不为他害。四入胎者。有不自念入胎亦不自念住胎出胎。有自念入胎而不自念住胎出胎。有自念入胎住胎而不自念出胎。有自念入胎住胎出胎。以颠倒心乱故不自念。心正不乱故能自念。四缘。因缘者。生因.习因.依因。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作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依因者如心心数法依色香等。是名因缘。次第缘者如以前心法灭故后心得次第生。缘缘者若从缘生法如色能生眼识。增上缘者谓法生时诸余缘也。信佛者谓得真智于佛生清净心决定知佛于众生中尊。信此真智即是信法。得是智者一切众中最为第一。是名信僧。得圣所爱戒。谓以深心不造诸恶。知我因是戒能信三宝。信是戒力故名信戒也。以四圣种故不为衣服爱之所染。不为饮食卧具从身爱之所染。故名四圣种。四恶行以贪故瞋故怖畏故痴故堕恶道中。色阴者色等五法也。受阴者能缘法也。想阴者能分别假名法也。行阴者能生后身法也。识阴者唯能识尘法也。地种者色香味触和合。坚相多者名为地种。湿相多者名为水种。热相多者名为火种。轻相多者名为风种。色相无故说名空种。能缘法故名为识种。眼入者四大和合眼识所依故名眼入。耳鼻舌身入亦如是。意入者谓心也。色入者眼识所缘法也。声香味触法入亦如是。六生性者。谓黑性人能习黑法。亦习白法及黑白法。白性人亦如是也。六喜行者依贪心也。六忧行者依瞋心也。六舍行者依痴心也。六妙行者实智慧也。七净戒净者戒律仪也。心净者得禅定也。见净者断身见也。度疑净者断疑结也。道非道知见净者断戒取也。行知见净者思惟道也。行断知见净者无学道也。八福生者人中富贵乃至梵世也。诸福报乐此中最多故说此八也。九次第灭者入初禅灭语言。二禅灭觉观。三禅灭喜。四禅灭出入息。虚空处灭色相。识处灭无边虚空相。无所有处灭无边识相。非想非非想处灭无所有想入灭尽定灭受及想也。十圣处者圣人断五法成六法。守一法依四法。灭伪谛舍诸求。不浊思惟离诸身行。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所作已办。独而无侣。断五法者断五上结得阿罗汉一切结尽。行六妙法。眼等诸情于色等尘不忧不喜亦不痴故。守一法者系念身也。依四法者谓乞食等四依法也。复有人言。依四法者圣人有法远离。有法亲近。有法除灭。有法忍受。净持戒故能达实相名离伪谛。断一切见名得初果。舍诸求者谓欲求.有求.及梵行求。得初果故知有为法皆是虚诳。欲舍三求。得金刚三昧已。舍于学道。尔时能尽名舍诸求。不浊思惟者灭六种觉心得清净。能薄三毒得第二果。灭除贪忧得第三果名不浊思惟。离身行者除欲界结得四禅故名离身行。得尽智故名善得心解脱。得无生智故名善得慧解脱。诸圣人心住此十处故名圣处。佛法所作必应尽苦故曰所作已办。远离凡夫及诸学人故曰无侣。心离诸法住毕竟空故名为独。十二因缘。无明者谓随假名心。因此倒心能集诸业故曰无明缘行。识随业故能受有身。故曰行缘识也。受有身已。名为名色六入触受。此诸分等随时渐增。受诸受时依止假名故能生爱。因爱生余烦恼故名为取。爱取因缘有。是名三分。从是诸业烦恼因缘后世中生。从生因缘有老死等。是中若说无明诸行则明过去世有。令断常见知从无始生死往来从业烦恼因缘受身。若说生死则明未来世有。令断断见。若不得真智则生死无边。但有苦果。若说中间八分。明现在法。但从众缘相续故生无有真实。此中无明诸行是先世因缘。此因缘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从此五事起爱取有。是未来世因。此因缘果谓生老死。若受诸受时还生爱取。是故此十二分轮转无穷。能得真智则不集诸业。诸业不集则无有生。生名起成。若人习此正论。则知诸法皆自相空不集诸业。诸业不集则无有生。无有生故老死忧悲苦恼都灭。故欲自利兼利众生渐成佛道。炽然自法。灭他法者。当习此论。

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

问曰。汝经初言广习诸异论。欲论佛法义。何等是诸异论。答曰。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有人言二世法有或有言无。问曰。何因缘故说有。何因缘故说无。答曰。有者。若有法是中生心。二世法中能生心故。当知是有。问曰。汝当先说有相。答曰。知所行处名曰有相。难曰。知亦行于无所有处。所以者何。如信解观非青见青。又所作幻事亦无而见有。又以知无所有故名入无所有处定。又以指按目则见二月。又经中说。我知内无贪欲。又经中说。知色中贪断。名为色断。又如梦中无而妄见。以是等缘知亦行于无所有处。不可以知所行处故名为有。答曰。无有知行无所有处。所以者何。要以二法因缘故识得生。一依二缘。若当无缘而识生者亦应无依而识得生。然则二法无用。如是亦无解脱。识应常生。是故知识不行于无。又以有所识故名为识。若无所识则亦无识。又说识能识尘。谓眼识识色。乃至意识识法。若言有无缘识。此识何所识耶。又若言有无缘识是则错谬。如有人言我狂心乱世间所无而我皆见。又若知无所有不应生疑。以有所知故得生疑。又经中说。若世间所无我知见者。无有是处。又汝言自相违。若无何所知耶。又经中说。能缘法者是心心数法。亦说一切诸法皆是所缘。此中不说无法为缘。又诸尘是生识因。若无以何为因。又经中说。三事和合故名为触。若法无者何所和合。又无缘之知云何可得。若知则不无。若无则不知。是故无无缘知。又汝言知行无所有处如信解观非青见青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是非青中实有青性。如经中说。是木中有净性。又取青相心力转广。一切尽青。非无青相。又幻网经说。有幻幻事者无众生中见似众生。故名为幻。又汝言以知无所有故名入。无所有处定者。以三昧力故生此无相。非是无也。如实有色坏为空相。又入是三昧所见法少故名为无。如盐少故名无盐。慧少故名无慧。又如说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中虽实有想。亦说非有非无。又汝言以指按目见二月者。见不审故以一为二。若合一眼则不见二。又汝言我知内无欲者。是人见五盖相违七觉法故。便生念言我知无欲。非知无也。又汝言知色中贪断名色断者。见真实慧与妄解相违故名贪断。又汝言梦中无而见者。因先见闻忆念分别及所修习故梦中见。又冷热气盛故随梦见。或以业缘故梦。如菩萨有诸大梦。或天神等来为现梦。是故梦中见有。非知无也。难曰。汝言要以二法因缘识得生者。是事不然。佛破神我故说二法因缘生识。非尽然也。又汝言以有所识故名识者。识法有则知有。无则知无。若此事无。以无此事故名为见空。又三心灭故名为灭谛。若无空心何所灭耶。又汝言眼识识色乃至意识识法者。是识但能识尘不辩有无。又汝言若有无缘识是则错乱者。则有知无之知。如狂病人见所无者。又汝言若知无不应生疑者。若疑为有为无。则有无缘知也。又汝言如经中说若世间所无我若知见无是处者。是经不顺法相。似非佛语。或三昧如是。入此三昧所见尽有。为是三昧故如是说。又汝言汝言自相违者。我言缘无非相违也。又汝言心心数法能缘一切法。是缘者有心心数法。而无所缘。亦心心数法不能实缘。故不名缘。又诸法实相。离诸相故不名为缘。又汝言诸尘是生识因若无以何为因者。即以无为因。又汝言三事和合名为触者。若三事可得则有和合。非一切处尽有三事。又汝言若知不无若无不知者。若有缘知亦同是过。又汝言如木中有净性者。是事不然。有因中有果过故。又汝言取相心转广者。是亦不然。本青相少。而见大地一切皆青则是妄见。如是观少青故。能见阎浮提尽皆是青非妄见耶。又汝言幻网经说有幻幻事者无众生中见似众生为众生事。此事实无而见。则是无缘知也。又汝言以三昧力故生此无相如实有色坏为空者。若色实有而坏为空则是颠倒。又少而言无亦无颠倒。又汝言见不审者。是事不然。如眼气病人见空中有毛其实无也。又汝言见五盖相违七觉法故便生念言我知无者。七觉法异。无贪亦异。云何为一。又汝言见真实慧与妄解相违名贪断者。妄解名虚妄观。是故说知欲断故色断真实慧者。无常观也。又汝言梦中见实者。是事不然。如梦堕舍而实不堕。是故有知无之知。不以知行故名有相。

无相品第二十

问曰。若此非有相。今阴界入所摄法应当是有。答曰。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是人说凡夫法阴界入摄。是事不顺法相。若然者有说如等诸无为法亦应是有。而此实无。故知阴界入所摄法非是有相。问曰。若人以现知等信有所得。名为有相。答曰。此亦非有相。是可信法。决定分别不可得说。又有经说应依于智不应依识。以性得故。色等诸尘不可得。后当广说。此无相不坏。有所得相云何可立。问曰。有与法合故名为有。答曰。有后当破。又有中无有。云何有与法合故名有耶。以是因缘。有相决定分别不可得说。但以世谛故有。非第一义。问曰。若以世谛有者。今还以世谛故。说过去未来为有为无。答曰。无也。所以者何。若色等诸阴在现在世能有所作。可得见知。如经中说。恼坏是色相。若在现在则可恼坏。非去来也。受等亦然。故知但有现在五阴。二世无也。

复次若法无作则无自相。若过去火不能烧者不名为火。识亦如是。若在过去不能识者则不名识。复次若无因而有。是事不然。过去法无因可有。是故不然。复次凡所有法皆众缘生。如有地有种水等因缘则牙等生。有纸笔人功则字得成。二法等合则有识生。未来世中牙字识等因缘未会。云何得有。是故二世不应有也。复次若未来法有。是则为常。以从未来至现在故。如从舍至舍则无无常。是事不可。又经中说。眼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是故不应分别去来法也。复次若未来有眼色识者则应有作。过去亦尔。而实不然。是故知无去来法也。又去来色有则应有对有碍。而实不然。是故无也。复次若瓶等物未来有者。则陶师等不应有作。而现有作故。无未来有。又佛说有为法三相可得。生灭住异。生者若法先无今现有作。灭者作已还无。住异者相续故住变故名异。是三有为相皆在现在。非过去未来。

二世有品第二十一

问曰。实有过去未来。所以者何。若法是有。此中生心。如现在法及无为法。又佛说色相。亦说过去及未来色。又说凡所有色。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过去未来现在。总名色阴。又说过去未来色尚无常。何况现在。无常是有为相。是故应说有。又现见从智生智。以修习故。如从稻生稻。是故应有过去。若无过去果则无因。又经中说。若过去事实而有益。佛则说之。又说应观过去未来一切无我。又缘未来意识。依过去意。若无过去识何所依。又知过去业有未来果。是名正见。又佛十力知去来诸业。又佛自说。若无过去所作罪业。是人终不堕诸恶道。又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有信等诸无漏根。又诸圣人不应决定记未来事。又若无去来则人不应忆念五尘。所以者何。意识不知现五尘故。又说十八意行皆缘过去。又若无去来则阿罗汉不应自称我得禅定。以在定中无言说故。又四念处中。不应得观内心内受。所以者何。现在不得观过去故。又亦不应修四正勤。所以者何。未来世中无恶法故。余三亦尔。又若无去来。则无有佛。又亦不应有修戒久近。是故不然。

二世无品第二十二

答曰。过去未来无。汝虽说有法中生心。是先已答。无法亦能生心。又汝说色相色数色可相者。是事不然。过去未来不应是色。无恼坏故。亦不可说无常相也。但佛随众生妄想分别故说其名。又汝言智生智者。因与果作因缘已灭。如种与牙作因已灭。佛亦说是事生故是事生。又汝言实而有益佛则说者。佛说是事本现在时。不言犹有。若说过去灭尽则知无有。又汝言观无我者。以众生于去来法计有我故。佛如是说。又汝言是正见者。以此身起业。此业与果作因已灭。复后还自受故说有果。于佛法中若有若无皆方便说。为示罪福业因缘故。非第一义。如以因缘说有众生。去来亦尔。依过去意者。是方便依。不如人依壁等。亦明心生不依于神。因先心故后心得生。业力亦尔。佛知是业虽灭而能与果作因。不言定知如字在纸。罪业亦尔。以此身造业是业虽灭果报不失。又汝言不应有诸无漏根者。若学人得无漏根已得在现在。虽过去灭未来未至。以成就故不得言无。又汝言圣人不应记未来者。圣智力尔。虽未有法而能玄记。如过去法虽已灭尽念力能知。又汝言不应念五尘者。是凡夫人痴故妄念先取定相。后虽灭尽犹生忆念。忆法应尔。非如兔角等。十八意行亦复如是。现在取色。虽灭过去亦随忆念。又汝言不应自称我得禅定者。是定得在现在忆念力故自言我得。又汝言不应得观内心内受者。有二种心。一念念生灭。二次第相续。用现在心观相续心。非今犹在。又汝言不应修习四正勤者。防未来世恶法因缘。亦起未来善法因缘。又汝言则无佛者。佛寂灭相。虽现于世不摄有无。况灭度耶。众生归命。亦如世人祠祀父母。又汝言亦不应有修戒久近者。不以时故。戒有差别。所以者何。时法无实。但以诸法和合生灭故名有时。是故汝所说因是皆不然。

一切有无品第二十三

论者言。有人说一切法有。或说一切法无。问曰。何因缘故说有。何因缘故言无。答曰。有者佛说十二入名为一切。是一切有地等诸陀罗骠。数等诸求那。举下等诸业。总相别相和合等法。及波居帝本性等。及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盐香风色等。是名无。又经中佛说。虚空无辙迹。外道无沙门。凡夫乐戏论。如来则无有。又随所受法亦名为有。如陀罗骠等六事是优楼佉有。二十五谛是僧佉有。十六种义是那耶修摩有。又若有道理能成办事亦名为有。如十二入。又佛法中以方便故说一切有一切无。非第一义。所以者何。若决定有即堕常边。若决定无则堕断边。离此二边名圣中道。

成实论卷第二

 

上篇:成实论

下篇:四谛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犍稚梵赞

揵稚梵赞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

广释菩提心论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商羯罗主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注音版】佛说转女身经

佛说转女身经...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碧岩录序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

【注音版】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谛义有十重。  第一标大...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

【注音版】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 阿难白佛言:「有...

【注音版】弘一法师:受八关斋戒法

依《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出...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如是我闻...

梦参老和尚的一梦因缘

今天潘居士要我跟大家讲讲,讲讲我的历史,说什么呢?...

数十年只念大悲咒,临终得观音菩萨接引

我们大家对于我们的修行,念佛,或你专持一行,或是诵...

如何在工作应酬中不犯酒戒

问: 如何在工作应酬中不犯不饮酒戒? 慧律法师答:...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

【经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推荐】11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

真正有福报之人

当我们看到他人金钱丰厚,有名车,有豪宅,有地位,我...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觉听明,常以禅机和赵州禅...

色身会影响你的内心,内心也会影响色身

在大乘经典中,佛陀对吃肉呵责这么严重的很少,像《楞...

布施微笑

有一老妇,总想为自家附近的寺庙做些供养布施,但苦于...

佛教是消极的吗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

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画传

一、父亲早亡,少年出家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

亿万富翁大卫默多克的长寿养生秘诀

大卫默多克,拥有多尔水果公司,是人们心目中极力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