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成实论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成实论卷第八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三报业品第一百四

问曰。经中佛说三种业。现报生报后报业。何者是耶。答曰。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问曰。中阴报业在何处受。答曰。二处受。次第中阴业在生报处受。以生有差别名中阴故余中阴业。在后报处受。问曰。是三种业为报定耶。世定耶。答曰。有人言报定。现报业必现受报。余二亦尔。虽有此言。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尔者。非但五逆名为定报。而六足阿毗昙说五逆是定报。又盐两经中亦说不定。有业应受地狱果报。是人修身戒心慧故能现受报。是故此三种业应当世定。现报业不必现受。若受则应现受非余处。余二亦如是。问曰。何等业能受现报。答曰。有人言。利疾业受现报。如于佛诸圣人及父母等起善恶业。是则现报。若业不利而重。是则生报。如五逆等亦利亦重则受后报。如转轮王业若菩萨业。又有人言。是三种业随愿得报。若业愿今世受。是即现受。如末利夫人以自食分施佛。愿现世为王夫人。余二业亦如是。又随业熟则先受。问曰。过去业云何名熟。答曰。具足重相是名为熟。问曰。颇有一念起业次念受报耶。答曰无也。渐次当受。如种渐次生牙。业法如是。问曰。若处胎中及睡眠狂乱等人能集业不。答曰。此等有思则能集业。但不具足。问曰。若离此地欲能起此地业不。答曰。有我心人皆集此业。若离我心则不复集。问曰。阿罗汉亦礼敬修福等。此业何故不集耶。答曰。以众生心故诸业则集。阿罗汉无我心故。诸业不集。又阿罗汉心无漏。无漏心者不集诸业。又经中说。断罪福业名阿罗汉。是人不集罪业福业及不动业。故业受毕新业不造。问曰。学人集诸业不。答曰。亦不集也。所以者何。经说。是人散坏诸业不积不集灭不然等。有论师言。是学人有我慢故诸业亦集。但以无我智力不必受报。问曰。是三种业于何界可造。答曰。三界中一切处可造。问曰。不定业有耶无耶。答曰有。若业或现报或生报或后报。是名不定。如是业多。问曰。若知此三种业得何利耶。答曰。若能分别是三种业则生正见。所以者何。现见有恶行者而受富乐善者受苦。于中或生邪见。谓善恶无报。若知此三业差别则得正见。如说偈。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又分别大业经说。不断杀者得生天上。是人若先世有福若将命终时发强善心。能如是知则生正见。是故应知此三种业相。

三受报业品第一百五

问曰。经中佛说三种业。乐报苦报不苦不乐报业。何者是耶。答曰。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此业不必定受。若受则受乐报非苦等。余二亦尔。问曰。是诸业亦得色报。何故但说受耶。答曰。于诸报中受为最胜。受是实报色等为具。又于缘中说受。如说火苦火乐。或有因中说果。如人施食名施五利。亦如言食钱等。问曰。从欲界至三禅中。得受不苦不乐报耶。答曰得受。问曰。是何业报。答曰。是下善业报。上善业则受乐报。问曰。若尔何故第四禅及无色定中说耶。答曰。彼是自地。所以者何。彼中但有是报更无异受。以寂灭故。问曰。有人言。忧非业报。是事云何。答曰。何故无耶。问曰。忧但从想分别生。业报不应是想分别故。又若忧是业报业报则轻。故非报也。又此忧离欲时断。业报不尔。离欲时不断。是故忧非业报。答曰。汝言忧从想分别生故非报者。乐亦是业报是乐二种。一乐二喜。喜亦从想分别生不应名报。汝言业报则轻。是忧重过于苦。所以者何。忧是愚人。所有智者则无。是故难除。亦能深生热恼。又四百观中说。小人身苦君子心忧。又此忧要以智断。身苦乐亦能除。又忧能生三世中恼。所谓我先有苦今苦当苦。又忧是诸烦恼住处。如经中为烦恼处。故说十八意行。以五识中不生烦恼故。又经中说。以忧为二箭。以受苦重故。如人一处重被二箭。则受苦倍增。如是痴人为苦所逼。更增忧患以恼身心。故甚于苦也。又愚者常忧。所以者何。是人恩爱乖离怨憎合会。所求不得等故常忧。恼又此忧从二因生。一从喜生。二从忧生。若失所爱物是从喜生。如经中说。佛问波斯匿王。汝爱迦尸憍萨罗国耶。又说。诸天乐色贪色。是色若坏则生忧恼。是名从喜生。从忧生者从所憎事生。亦从嫉妬等生。未离欲者嫉妬等结常恼其心。如说天人多悭嫉结。又多众生忧恼他人。故得忧恼报。如说随种生果。故知忧是业报。汝言离欲时断故非报者。是事不然。须陀洹未离欲亦断地狱等报。可以地狱等报为非报耶。故不可以离欲时断便名非报。问曰。不苦不乐报业名不动。此业是善应受乐报。何故受不苦不乐报耶。答曰。是受不动故实乐。以寂灭故名不苦不乐。又经中说乐受中贪使。彼中贪于彼受中使故知是乐。

三障品第一百六

问曰。经中说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何者是耶。答曰。若诸业烦恼及报。能障解脱道故名曰障。问曰。何者能障。答曰。施戒修善回向三有。此能障道。又定受报业是亦为障。如经中说。若此人必定集受报业。则不入正位。是名业障。又若人烦恼厚利增上。常在心中。是烦恼障。又若人烦恼不可除遣。如不能男等欲亦名烦恼障。又若地狱等罪恶生处。及随所生处不能修道。皆名报障。问曰。有人不先明悉前人。不知其善则不布施。谓彼人若由我施得造诸恶。我则有分。如梵志等诸出家人。故出家人不应布施。以新业系障解脱故。答曰不然。他作罪福于我无分。所以者何。罪福因缘中有多过咎。何者如众生是杀因缘。若无众生何所杀耶。然则死者应当有罪。又如富者是盗因缘。美色是邪淫因缘。他人是妄语等因缘。伪称等是欺诳因缘。买者亦应有罪。又受者为施者因缘。亦应得福。若人造井池等用者皆应得福。然则不应自为福德。而实不然。是故因缘中不应有罪福。又受者福分应当消尽。则人不应从他受施。所以者何。以福德分贸饮食故。又施者应罪多而福少。所以者何。讵有几所婆罗门能为善者。多以三毒浊心深着五欲不勤修善。是故施者应罪多福少。又梵志等自称善人修行法者。是人不能正观诸法禅定摄心。若离禅定心难调伏。是故施者施未离欲人应得罪多。又人供养父母供给妻子亲属知识皆应得罪。则无有人得福分者。而实不然。是故罪福不在因缘中。又持戒等法亦利益他。是人不杀生故施一切命。则持戒者得大罪分。以不杀故前人得寿。所作众恶尽。应是持戒者分。故求福者便当杀生不应持戒。又人说法令他修福。修福因缘后得富贵。富贵则憍逸。憍逸则造诸恶。此诸恶说法者皆应有分。又施因缘令他人富。以富因缘所作诸罪亦应是施者分。然则梵志不应受施。亦不应与。而今梵志但受不与。故知此为邪道。又如诸王如法治民亦应有罪。又若子为罪而父母有分。则应不生子。又良医疗疾亦应得罪。以其得命为诸罪故。又天降时雨生长五穀。天应得罪。以多济育恶众生故。又施食者亦应得罪。受者或食不消乃令至死。亦未离欲人以着味故施者应罪。然则施者常应令受者自立誓言今食汝食要不为恶然后当与。若不如是则施者两失。问曰。经中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着檀越衣入无量定。以是因缘故此檀越得无量福。若以是因缘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比丘食檀越食着檀越衣入无量定。檀越施福自得增长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必多薄则收少。如是福田良故施报则大。薄则福少。不以受者为福为罪而施者得分。是故不以罪福因缘而得罪福。彼虽为因缘而罪福。要由自起三业。问曰。未离欲人心不自在必贪着有。故出家人不应行施。答曰。若尔则出家人持戒等皆有福德。是亦应舍而实不可。是故布施亦不应舍。但勿回向三有当为泥洹。又但应远离烦恼诸不善业。所以者何。是诸业因时可防。果时无可如何。是故诸佛常于因时教化说法。不如阎王于果时方化诃责。问曰。是三业障中何障最重。答曰。有人言。报障最重。以不可化故。有人言。以随人故一切皆重。问曰。何者可转。答曰。皆可令灭。若可转者不名为障也。

四业品第一百七

问曰。经中佛说四种业。黑黑报业白白报业黑白黑白报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为灭尽诸业故。何者是耶。答曰。黑黑报业者。随以何业生苦恼处。如阿鼻地狱及余苦恼无善报处。若畜生饿鬼少分。与此相违名第二业。随以何业生无苦恼处。如色无色界及欲界人天少分黑白杂名第三业。随以何业生苦恼不苦恼处。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少分。第四业名无漏能尽三业。若业二世所呵今呵后呵。是人为罪堕在黑闇。无有名闻故名为黑。及二世苦毒今苦后苦。故名为黑。问曰。是业何者能生纯苦恼处。答曰。相次为恶心无有悔间无有善能消恶业。是名能生纯苦恼处。又以邪见心而造诸恶。又于重人为恶。所谓父母及余善人。又于众生为恶无所遗惜。如杀众生若尽夺财物。若闭牢狱而复断食。若重考掠令无余乐。如是等业生纯苦处。白白报业者。若人纯集诸善。无有不善。此二业势力最大余无能胜。若受黑业报时不容白报。受白业报时不容黑报。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集善不善。业力相障故不得并受。如负二人物强者先牵。第三业弱善不善杂故。并受报互相胜故。问曰。有人言。若不善业受恶道报是名初业。色界系善名第二业。欲界系天人中杂受报业。是名第三业。无碍道中十七学思是第四业。此义云何。答曰。佛自说此业等相。谓若人起罪身口意行。受苦恼身生苦恼处。所受诸受皆不随意。故知随令众生生纯苦处。是名初业。色无色。界则纯受乐。欲界天人亦有纯受乐者。如经说有乐人亦有六触入天所觉诸尘无不随意。是第二业。黑白杂行是第三业。一切无漏业皆是尽诸业以相违故。非但十七学思名第四业。问曰。无漏实白。何故名不白耶。答曰。此白相异不同第二业白。是白最胜无相待故。如说转轮圣王成就清净过人天眼。实是人眼胜余人故名曰过人。此业亦尔。胜余白业故说不白。又有人言。应说名非黑白报业。此则无过。又泥洹名非白。是故此业应名非白。又亦应说非黑非白。所以者何。泥洹名无法。此业为泥洹。故名不黑不白。又世间贵重有漏善业故名为白。以第四业能舍此业故名不白。又此业无黑相故亦无白相可得。又报白故业名白。是业无报故不名白。

五逆品第一百八

次身受报故名无间。若现受则轻苦恼报少。以其重故。次第疾堕阿鼻地狱。三逆由福田德重故名为逆。所谓破僧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父母。以不识恩养故名为逆。此逆罪但人道中能起非余道中。以人有别知故。问曰。杀余圣人得逆罪不。答曰。杀圣人者多堕地狱。若杀阿罗汉必应当堕。若人打佛而血不出亦得重罪。以欲害世尊故。问曰。若人作一逆罪则堕地狱。若作二三亦于一身尽受报不。答曰。是罪多故又受重苦。于是中死还生是中。问曰。破僧罪中云何为重。答曰。若非法知非法。是法知是法。如是心作则名为重。若非法谓法。法谓非法。是不如先。又若人于佛所破僧自称大师天人中尊是亦为重。问曰。若凡夫可破非是圣人。何名重罪。答曰。障碍正法故名重罪。问曰。破僧法为几时。答曰。法不久住不经一宿。是中梵王等诸天。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即还和合。有人言。是五百比丘先世障他得道善根因缘。今得此报。又凡夫人心轻躁故易可破坏。若但得世间空无我心尚不可坏。况无漏耶。以恶欲在心故造破僧因缘。故求福者应舍恶欲。

◎五戒品第一百九

佛说优婆塞有五戒。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律仪。但取要有五。问曰。离系缚等何故不名为戒。而但说不杀等耶。答曰。是眷属故。问曰。何故不说断淫。而但说不邪淫耶。答曰。白衣处俗难常离故。又自淫其妻不必堕诸恶趣。如须陀洹等亦行此法。是故不说全断淫欲。问曰。离两舌等何故不名为戒。答曰。是事细微难可守护。又两舌等是妄语分。若说妄语则已总说。问曰。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但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是故若教人饮酒则得罪分。以能障定等诸善法故。如植众果必为牆障。如是四法是实罪。离为实福为守护故。结此酒戒。

六业品第一百一十

业有六种。地狱报业畜生报业饿鬼报业人报天报不定报业。问曰。何者是耶。答曰。地狱报业。如六足阿毗昙楼炭分中广说。又杀生等罪皆为地狱。如经中说喜杀生者生地狱中。若得为人则受短命。乃至邪见亦如是。问曰。已知十不善道受地狱报。亦生畜生饿鬼及人道中。而汝但说生地狱及人中。今当别说。何业但受地狱报耶。答曰。即此罪业最重者受地狱报。小轻则受畜生等报。又若具足三种邪行。则为地狱。余不具足业。为畜生等。又故作重罪则为地狱。又破戒破见人所造恶业则为地狱。又深心为恶心坏行坏。是人造恶则为地狱。又造不善业以不善助则为地狱。又若于贤圣造不善业则为地狱。又起不善业不善修集。如人起不善业后赞快乐不欲舍离则为地狱。又以憎恚心而造罪业则为地狱。若为财物则受余报。又以邪见心起不善业则为地狱。又破戒者所作罪业则为地狱。又无惭愧者所作罪业则为地狱。又恶性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譬如湿地小雨成泥。又常行不善者所作恶业则为地狱。又若无急缘而造恶业则为地狱。又若人不得空无我分。深染着故。所造罪业则为地狱。又若人不修身戒心慧所造恶业则为地狱。又若凡夫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所以者何。是人不知阴界诸入十二缘等。以不知故。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不应语而语。应语而不语。不应念而念。应念而不念。是人所作罪业虽少亦为地狱。又若不见不善中过。是人则能起重罪业受地狱报。又若人为罪不依于善。则为地狱。如负债人不依恃王债主则得便。又若人善业劣弱所作少罪亦为地狱。如人身中火势微少。得难消食则不能消。又若人但行不善无善业杂则为地狱。如人为贼轻重悉系。又若舍离一切善根。如象战时不护惜手。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又若行小法受学小师。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如贫贱负债为富贵所牵。又若人常长不善如负债日息。犹如屠儿猎师等业则为地狱。又若覆藏罪则为地狱。如疮内漏。又若人不善久住心中。不能疾灭则为地狱。如被治毒即能杀人。又若人自作不善亦以教人。开多众生苦恼门故则为地狱。如诸国王及多知识人行恶邪行令多人学。如富兰那等。又若所作业多恼众生。如烧林等。又教他人令堕非法如田猎等。又若人以恶业活命。如贼魁脍屠猎师等。又毕竟破戒人所作罪业则为地狱。至死不舍故名毕竟。如偈说。毕竟破戒人。如藤鬘树枝。是人身造恶。自令怨得愿。又无事而忿。以此忿心而为罪业则为地狱。若有事而忿罪则不尔。又以瞋起业是结重故则为地狱。如经中说。瞋为重罪而易除灭。又若恶心成性则为地狱。若以因缘而起罪业是则轻微。又若纵逸人所造恶业则为地狱。若为知识所护则得生天上。如莎婆魁脍临命终时。舍利弗到其所。是人即以恶眼视舍利弗。不能令异呼小来前。更以气嘘之。见舍利弗光色益荣便生念言。此人胜我不可杀也。即以净心七反上下视舍利弗。以此因缘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后得辟支佛道。又如鸯掘魔罗多起罪业。将欲杀母。佛为善知识故即得解脱。又如施越以火坑毒饭欲中害佛。佛为善知识故亦得解脱。如是等人虽有恶业不堕地狱。故说若纵逸人所作恶业则为地狱。又若断善根不可复治。如调达等。犹如病人死相已现。是人作罪则为地狱。又若人不数为善。将命终时善心难生。是人心悔故堕地狱。又若临死时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如是多有诸业为地狱报。又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缘。是不善之余生畜生等中。如经中说。佛语比丘。汝等所见众生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者。当知便为见地狱人。问曰。已知地狱报业畜生报业。何者是耶。答曰。若人杂善起不善业故堕畜生。又结使炽盛故堕畜生。如淫欲盛故生于雀鹆鸳鸯等中。瞋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蝎等中。愚痴炽盛故生猪羊等中。憍逸盛故生于师子虎狼等中。掉戏盛故生猨猴等中。悭嫉盛故生狗等中。如是等余烦恼盛故生种种畜生中。若有少施分者。虽生畜生于中受乐。如金翅鸟龙象马等。又口业报多堕畜生。如人不知不信业果报故起种种口业。如言是人轻躁犹如猨猴。则生猨猴中。若言贪[女*戾]如鸟语如狗吠。騃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骆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干。便如羖羊多毛如牛。起如是等恶口业故。随业受报。又众生以贪乐故发种种愿。如乐淫欲则生鸟等中。若闻诸龙金翅鸟等有势力故愿生其中。又经中说。若于迮狭处死。愿得宽处则生鸟中。若渴死求水故生水中。饿死贪食故生厕等中。又从愚痴起轻微业。以杂善故生于蚤虱虫蚁等中。又若教他人令堕邪法。则生无智处。盲生盲死作死尸中虫。又行杂业故生畜生中。如经中说。诸畜生随种种心。得种种形。又若起应食草业如人妄语自咒誓言。若食此食令我食草。或言食土。如是等。又若人恶口骂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随语受生食草土等。又人行不净施得草等报。又若人觝债不偿。堕牛羊麞鹿驴马等中偿其宿债。如是等业堕畜生中。问曰。已知畜生报业。以何业故堕饿鬼中。答曰。于饮食等生悭贪心。故堕饿鬼。问曰。若人自物不与。何故得罪。答曰。是悭人。若人从乞以贪惜故。则生忿怒。以此罪故生饿鬼中。又此悭人若人从乞有而言无。以妄语故堕饿鬼中。又此人久来修集悭结。见他得利生悭妬心故堕饿鬼。又此悭人见他行施则憎恚施主言。此乞者。以惯得故必当复来从我乞。又从久远来修集悭心。既自不施亦遮他与。又若共有物。如寺中僧物及天祠中诸婆罗门物。有人独惜不欲与人。故堕饿鬼。又若人劫夺坏他饮食故。生无饮食处。又若人无布施福。随所生处报无所得。兼有呵骂乞者业故。于中受苦。又此悭者见人饥渴无怜愍心。故所生处常受饥渴。如以慈悲得生天上。如是以恚恨故生恶道中。又深着亲属爱乐住处。故堕迦陵伽等饿鬼中生。以贪爱是生因缘故。如是等。如业报经中广说。问曰。已知三恶报业。以何业故生人天中。答曰。若布施持戒修善等业。上者生天中下者生人中。有利根者则生人中。以能行人法故名为人。又杂善业故生人中。此业有上中下。一心不一心净不净等。何以知之。以人有种种差品不同故。如经中说。杀生则短命。盗窃则贫穷。邪淫则家不贞良。妄语则常被诽谤。两舌则眷属不和。恶口则常闻恶声。绮语则人不信受。贪嫉则多淫欲。瞋恚则多恶性。邪见则多愚痴。憍慢则生下贱。自高则矬短。嫉妬则无威德。悭则贫寒。瞋则丑陋。恼他则多病。杂心布施则嗜不美味。非时布施则不得随意。疑悔则生边地。行不净施则从苦得报。非道行淫则得不男形。人中有如是等杂不善业。善业亦与此相违。如不杀得长寿等。人道中有如是等种种不同。故知是杂业报。又以愿故得生人中。有人不乐放逸亦不多欲。好乐智慧发人身愿。则生人中。又若人好乐供养父母及诸所尊。亦知供养沙门婆罗门等喜为事业。亦好修福则生人中。于人中若净业因缘生郁单越。又若人憎恶田宅舍庐我所差别。生郁单越。又若人正行白业不恼他。取财而以布施。亦不贪着。自持戒行。又不破戒。前后眷属。则生郁单越。是善小劣生拘耶尼。又小不如生弗于逮。天报业者是施戒善上净故生天。又若人得智慧分折伏诸结故生天上。又亦随杂业故有差别。如人中说。又以愿故若闻天上受乐因缘。所作善业皆愿往生。如八福生处中说。若行慈悲喜舍。则生梵世乃至有顶。是中禅定有差品故报亦差别。若不善断睡眠调戏等。是人身光则浊。若善除灭光则明净。又上善业报则生天。以诸所欲随念即得故。若离色相得无色定。则生无色处。如是等名天报业。不定报业者。下善不善业。是业或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问曰。余四道中可得受善业报。地狱云何。答曰。若小地狱中暂有停息。如从火地狱得脱。遥见树林心喜往趣入此林中。凉风动树刀剑未堕。尔时暂乐。或见醎河谓是清水。驰走往趣亦得暂乐。如是等是地狱中善业报分。是名不定报业。

七不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一

七不善律仪。谓杀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若人于此七事若具足若不具足。皆名不善律仪人。问曰。何者成就不善律仪。答曰。成就杀不善律仪。谓屠杀等。成就盗者谓劫贼等。成就邪淫谓非道行淫及淫女等。成就妄语谓歌舞伎儿等。成就两舌谓喜谗谤及读诵谗书遘合国事等。成就恶口谓狱卒等。亦以恶口自活命等。成就绮语谓合集言辞令人笑等。有人言。诸王宰将治王事者。常成就此不善律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人作罪相续不息。是名成就不善律仪。王等不尔。问曰。云何得此不善律仪。答曰。随行恶业时得。问曰。为从所杀众生得此律仪。为从一切众生得耶。答曰。从一切众生得。如人持戒于一切众生得善律仪。不善律仪亦如是。若随杀众生得二种无作。一杀罪所摄。二不善律仪所摄。于余众生得不善律仪所摄。问曰。是不善律仪几时成就。答曰。乃至未得舍心则常成就。问曰。若人从下软心得不善律仪。若贪等心得。是人常如是成就为更得耶。答曰。随心随烦恼因缘。更得此不善律仪。念念常得于一切众生得起七种。是七种有上中下故有二十一种。如是念念常于一切众生边得。问曰。是不善律仪云何得舍。答曰。随受善律仪时舍。死时亦舍。又发深心从今日更不复作。尔时亦舍。有论师言。转根时舍。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不能男等亦得成就。比尼中亦说。若比丘转根不失律仪。当知不以转根故舍。问曰。五道中何道众生成就不善律仪。答曰但人成就不在余道。有人言。师子虎狼等常以恶业活命亦应成就。

七善律仪品第一百一十二

七善律仪不杀乃至不绮语。问曰。于非众生数得是善律仪不。答曰得。但要因众生。是善律仪三种。戒律仪禅律仪定律仪。问曰。何故不说无漏律仪答曰。无漏律仪在后二中摄。故不别说。有论师言。更有断律仪。谓离欲界时得善律仪。以断破戒等恶故名曰断。而实一切律仪皆三中摄。问曰。诸外道等得此戒律仪耶。答曰得。此人亦以深心离诸恶故。戒师教言。汝从今日不应起杀等罪。问曰。余道众生得此戒律仪不。答曰。经中说。诸龙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应有。问曰。有人言。不能男等无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是戒律仪从心边生。不能男等亦有善心。何故不得。问曰。何故不听作比丘耶。答曰。是人结使深厚难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听。又彼中亦遮余人。如睐眼等。是人亦得此善律仪。问曰。比尼中遮逆罪者贼住者污比丘尼等。不听作比丘。是诸人等亦有善律仪耶。答曰。是人若为白衣或得善律仪。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慈等善法。如是若有世间戒律仪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是故不听出家。问曰。为从可杀等众生得善律仪。为于一切众生得耶。答曰。皆于一切众生边得。若不尔。律仪则有分。有分则不具足。又此律仪则可增减。亦同尼延子法。谓百由旬内不杀生等有此等过。是故律仪无有分别。若有人言。我于此人离杀。此人不离是人不得此戒律仪。有论师言。若分别布施行慈心等。有福德戒亦可尔。如持一戒亦得戒福。如是于一众生亦得律仪。问曰。是戒律仪二种。一尽形。二一日一夜。尽形者。若比丘优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云何。答曰。是事无定。若一日一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随能受时得出家。则但应尽形。若言我但一月二月。若但一岁则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尔。问曰。若得善律仪还破失律仪不。答曰不失。但以不善法污此律仪。问曰。但于现在众生得戒律仪。为从三世众生得耶。答曰。皆于三世众生所得。如人供养过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是故一切诸佛同一戒品。是律仪无量。如于一众生得起七种。从不贪等善根起故。亦从上中下心起故。故有多种。如一人一切众生边亦如是。念念常得故有无量。问曰。戒律仪几时可得。答曰。有人受一日戒是初律仪。即日受优婆塞戒是第二律仪。即日出家作沙弥。是第三律仪。即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仪。即日得禅定。是第五律仪。即日得无色定。是第六律仪。即日得无漏。是第七律仪。随得道果处更得律仪。而本得不失。但胜者受名。如是则福德益增。以此戒律仪于一切众生念念常得。故说一日戒律仪。四大宝藏不及十六分中之一。禅律仪无漏律仪随心行。戒律仪不随心行。问曰。有人言。入定时有禅律仪。出定则无是事云何。答曰。出入常有。是人得实不作恶法。与破戒相违常不为恶。善心转胜故应常有。问曰。若禅无色中无破戒法。以何相违名善律仪。答曰。法应如是。诸仙圣人皆得善律仪。若以破戒相违故有律仪者。则但应从可恼众生所得善律仪。有如是咎。是故不然。

八戒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斋名优婆娑。优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名善宿。问曰。何故正说离八事耶。答曰。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种是道因缘。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缘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问曰。是八分斋但应具受为得分受。答曰。随力能持。有人言。此法但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随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有人言。要从他受是亦不定。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二前后诸善。三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回向涅槃。能如是斋则四大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诃之。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偈言。

 六斋神足月  奉行于八戒
 此人获福德  则为与我等

受此斋法应泥洹果。故漏尽人应说此偈。受斋法中系缚桎梏。皆应放舍。亦断一切不善因缘。是名清净。问曰。转轮圣王好受斋法。谁教之者。答曰。大德天神曾见佛者。教之令受。

八种语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种语。四种不净四种净。四不净者。若人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不见谓见问言不见。见谓不见问则言见。如是事倒心倒。故名不净。四种净者。若见言见。不见言不见。见谓不见问言不见。不见谓见问则言见。事实心实。故名曰净。闻觉知亦如是。问曰。见闻觉知有何差别。答曰。有三种信。见名现在信。闻名信贤圣语。知名比知。觉名分别。三种信慧。此三种慧或皆是实。或皆颠倒。上人不起不净。但起净语。是故下人所用则名不净。上人所用故名为净。有人言。是义中诸正智人皆名为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亦有净语。

九业品第一百一十五

九种业。欲界系业三种。作无作非作非无作。色界系业亦如是。无色界二种及无漏业。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亦有无作。但从心生。非作非无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为业。是故若意求后身。此亦名意业。亦名为思。思念后身故名为业。问曰。若尔则无无漏思。答曰。若以此为思则无无漏也。问曰。是无作虽从身生当有多少差别不。答曰。若一切身分皆起作业。因此则集多无作得大果报。问曰。是无作在何处。答曰。业道体定集无作。或有或无余则待心。若强心则有软心则无。又此无作亦从愿生。若人发愿我要当布施若起塔寺。是人定得无作。问曰。是无作几时得几时失。答曰。随所作事在。若起园林塔寺等施。随施物不坏。尔时常随。又随心不息。如人发心我应常作此事。若会同若衣施。如是等事在心不息。尔时常得。又随命未尽。如人受出家戒尔时常得。问曰。有人言。但欲界中从作生无作。色界中无是事云何。答曰。应在二界。所以者何。色界诸天亦应能说法礼佛及僧。如是人等云何不从作业生无作耶。又有人言。隐没无记无无作。是事不然。隐没无记是重烦恼。是烦恼集则名为使。但不隐没无记无无作。所以者何。是心下软不能起集。如华能熏麻非草木等。有人言。过梵世上无有能起作业心。所以者何。觉观能起口业。彼无觉观但用梵世心能起口业。是事不然。众生随业受身。若上地生不应用梵世中报。故知以自地心能起口业。又汝说彼无觉观。后当说有。问曰。圣人断结未尽。能起作业不。答曰。圣人不能起实罪业。问曰。狗等众生音声是口业不。答曰。虽无言辞差别。从心起故亦名为业。又若现相若号令若箫竹等音皆名口业。是身口业要由意识能起。非余识也。是故人有自见身业自闻口业。以意识所起业相续不断故自见闻。

十不善道品第一百一十六

经中佛说十不善业道。谓杀生等。五阴和合名为众生。断此命故名为杀生。问曰。若此五阴念念常灭。以何为杀。答曰。五阴虽念念灭还相续生。断相续故名为杀生。又是人以有杀心故得杀罪。问曰。为断现在五阴故名杀生耶。答曰。五阴相续中有众生名。坏此相续故名杀生。不以念念灭中有众生名。问曰。有人依官旧法杀害众生。或为强力所逼强杀众生。自谓无罪。是事云何。答曰。亦应得罪。所以者何。是人具足杀罪因缘。以四因缘得杀生罪。一有众生。二知是众生。三有欲杀心。四断其命。是人备此四因。云何无罪。盗名若此物实属此人而劫盗取。是名为盗。是中亦有四种因缘。一是物实属他。二知属他。三有劫盗心。四劫盗取已。问曰。有人言。伏藏属王。若取此物则于王得罪。是事云何。答曰。不论地中物。但地上物应属王。所以者何。给孤独等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若自然得物不名劫盗。问曰。若一切万物皆共业所生。劫盗何故得罪。答曰。虽从共业因生。因有强弱。若人业因力强。又勤加功此物则属。问曰。若人于塔寺众僧所夺取田宅等物。从谁得罪。答曰。虽佛及僧于此物中无我所心。亦从得罪。以是物定属佛僧。于中生恶心若劫若盗。是故得罪。邪淫名若众生非妻与之行淫。是名邪淫。又虽是其妻于非道行淫。亦名邪淫。又一切女人皆有守护。若父母兄弟夫主儿息等。出家女人为王等守护。问曰。淫女非妇与之行淫。云何非邪淫。答曰。少时为妇。如比尼中说是少时妇乃至以一鬘遮故。问曰。若无主女人自来求为妻者。是事云何。答曰。若实无主于众人前如法来者。不名邪淫。问曰。若出家人取妇免邪淫不。答曰不免。所以者何。无此法故。出家法常离淫欲。但罪轻于犯他人妇。妄语者。若身口意诳他众生。令虚妄解。是名妄语。佛为重罪故说众中定问名为妄语。乃至一人问时亦名妄语。岂须众人耶。又随所欲诳人。于此人得罪。若人语他人言我语某甲如是事。事虽不实不名妄语。又妄语随想。若见无见想。问言不见。无妄语罪。如比尼中说。问曰。若人事倒不见言见。云何非妄语耶。答曰一切罪福皆由心生。是人于不见事中而生见想。是故无罪。如于实众生中无众生想。非众生中生众生想。不得杀罪。问曰。如实有众生生众生想。乃得杀罪。如是若见生见想则应无罪。非不见见想而得无罪。答曰。是罪因心因众生生。是故虽有众生无众生想则不得罪。以无心故。若无众生有众生想。以众生无故亦不得罪。若有众生有众生想。因缘具故得杀生罪。若于见事中生不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不倒故不欺众生。虽为事倒亦名为实。若不见事中而生见想。问言不见。是人想倒欺诳众生。事虽不倒亦名妄语。两舌名若人欲别离他而起口业。是名两舌。若无别离心。他闻自坏则不得罪。若善心教化令离恶人。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不以结使浊心。虽复口言亦不得罪。恶口名若人苦言无所利益但欲恼他。是名恶口。若怜愍心为利益故苦言无罪。如无事加恼是则有罪。依方针灸虽苦非罪。苦言亦尔。诸佛贤圣亦为此事。如言痴人等。又若无结使浊心。虽为苦言不名为罪。如离欲人等。若以善心苦语中起烦恼。即时得罪。绮语名若非实语义不正。故名为绮语。又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又虽实而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亦名绮语。又虽言实而时亦有利益。以言无本末义理不次亦名绮语。又以痴等烦恼散心故语名为绮语。身意不正亦名绮业。但多以口作亦随俗。故名曰绮语。余三口业皆杂绮语不得相离。若妄语而非苦言。亦不别离。则有二种妄语绮语。若是妄语亦欲别离。而不苦言则有三种妄语两舌绮语。若妄语苦言不欲别离。亦有三种妄语恶口绮语。若妄语苦言亦欲别离则具四种。若无妄语苦言亦不别离。但非时语无益语无义语。则但是绮语。是绮语微细难可舍离。但有诸佛能断其根。是故但有诸佛独称世尊。言则信受。余无及者。问曰。已说七种业道。何用复说三意业耶。答曰。有人言。谓罪福要由身口。非但从心。是故说心亦是业道。是三种意业力故起身口恶业。是三种虽重。以意业微细故在后说。虽一切烦恼能起恶业。此三但为恼众生。故名不善业道。若中下贪不名业道。是贪增上深着他有。方便欲恼能起身口业。故以贪嫉为业道。恚痴亦尔。又若说痴即说一切烦恼。此中但为能起身口侵恼众生故说三种。问曰。何故名痴为邪见耶。答曰。痴有差别。所以者何。非一切痴尽是不善。若痴增上转成邪见。则名不善业道。一切不善皆由此三门。若人为财利故起不善业。如为金钱残杀众生。或以瞋故。如杀怨贼。或有不为财利亦不瞋恚。但以痴力不识好丑故杀众生。问曰。经说恶道因缘有四。随贪随恚随怖随痴行。故堕诸恶道。今此中何故不说随怖起恶业。耶。答曰。怖是痴所摄。若说随怖即是随痴。所以者何。智者乃至失命因缘尚不起恶业。又是事先已答。谓烦恼增长能起身口业。尔时名不善道。是三多起不善故。问曰。何故名为业道。答曰。意即是业。于此中行故名业道。先行后三中后行前七。中三业道非业。七业亦业亦道。问曰。亦有鞭杖及饮酒等诸不善业。何故但说十耶。答曰。此十罪重故说。又鞭杖等皆是眷属先后。饮酒非是实罪。亦不为恼他。设令他恼亦非但酒也。问曰。是不善道为在何处。答曰。悉在五道。但郁单越无邪淫以三事起以贪欲成。余以三事起亦以三事成。问曰。圣人能起不善业不。答曰。亦起意不善业不起身口。又意业中亦但起瞋心不起杀心。问曰。经中说学人亦咒人言灭令汝断种。此事云何。答曰。亦有经说阿罗汉咒。是漏尽人烦恼根断尚不起心。况当咒耶。言学人咒亦应如是。又圣人于不善业得不作律仪。云何当作不善。又此圣人不堕恶道。若能起不善则亦应堕。问曰。若诸圣人今世不造不善业。故不堕恶道。过去世中有不善业。何故不堕。答曰。是圣人心。中实智生时。诸恶道业皆已羸劣。犹如败种不能复生。又三毒二种。一能得恶道。一则不能。入恶道者圣人断尽。以业烦恼故得受身。圣人虽有诸业烦恼不具足。是故不堕。又是人依大势力。所谓三宝能消大恶。如人依王债主不恼。又是人智慧明利能消恶业。如人身中火势盛故难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或念诸佛或念慈悲诸善业。故得脱诸恶。如多方诈贼依诸险难则不可得。又此圣人知得解脱道。如牛王行如鸟依空。又长夜修习诸善法故不堕恶道。如经中说。若人常修身戒心慧。有地狱报业能现轻受。又如偈说。行慈悲心无量无碍。诸有重业所不能及。又此圣人心不善业不能坚固。如一渧水堕热铁上。又此圣人善业深远如桓殊罗树根。又此圣人善多恶少。少恶在多善中则无势力。如一两盐投之恒河不能坏味。又此圣人富信等财。如贫穷人为一钱受罪。富贵者虽为百千亦不得罪。又入圣道故得为尊贵。如贵人虽罪不入牢狱。又如虎狼犬羊及尊卑共诤大者得胜。又此圣人心宿圣道。诸恶道罪不能复恼。如王宿空舍余人无能入者。又此圣人行自行处。恶道罪业不能得便。如鹰鵽喻。又圣人系心四念处。故诸恶道业不能得便。如圆瓶入鈙。又具二种结。故堕恶道随业受报。圣人断一种故不堕恶道。又此人常受善业报。故诸恶道业不能得便。又如先六业品中说地狱业相。圣人无因缘故不堕恶道。

成实论卷第八

 

上篇:成实论

下篇:四谛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犍稚梵赞

揵稚梵赞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

广释菩提心论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商羯罗主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太子须大拏经

太子须大拏经 西秦沙门圣坚奉 诏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是法非法经

佛说是法非法经(出《中阿含》)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净土警语

净土警语 菩萨苾刍 行策 截流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

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注音版】优婆塞菩萨戒诵戒仪式

优婆塞菩萨戒诵戒仪式...

佛学常见辞汇(四画)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

【推荐】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 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

大安法师:吃素的循序渐进

印祖对于不能吃全素的念佛行人也很慈悲。也确实有很多...

念佛人该如何办丧事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

印光大师:祭祖用素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即久,不知其非,凡以为...

念「阿弥」也比念「弥陀」要好

阿弥陀佛的核心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一个否定性...

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心态

信的四种内涵。首先是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我们所处的这...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练习对治自己的贪瞋痴

在《地藏经》第八品上,阎罗王、大鬼王说:地藏菩萨发...

印光大师开示纵欲的危害

复孙艺民居士书 世间聪明子弟,于情窦开时,其父母兄师...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

圣严法师《结了恶缘怎么办》

我们要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因为一旦与人结了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