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六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信解品之余

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桉从舍出之」句也。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明大教于其无用。今不领此,唯领正明无机,本有二:初明有小,次明无大。今此一句领有小机,即是「诸子幼稚」句,大乘教拟非意所期,故言惊愕也。「称怨大唤」以下,第二领无大机,即是上「未有所识」句,我若有大乘机往犯汝大乘教,可得大乘教来见捉,我既无大,何为见捉?是故称怨大唤也。

「使者执之」此下是第二,名为再呼不来段,上领诫宜与无机,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领诫教拟宜,第二「于时穷子」以下领无机。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诫教拟宜中有二者,即是领譬说两段,「使者执之逾急」此是第一,领上思惟作诫教,则是火宅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大乘诫教疾,故言急也。第二「强牵将还」正领诫教拟宜,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明于时小机与大教不相从,故言强牵也。第二「于时穷子自念无罪」下是领诫无机,就中亦有二,即是领譬说两段,第一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此先领无大机,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无大机「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意」下是也。我既无有大机汝强用诫教逼我,或起诽谤断善根慧命也。「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是第二追领有小机,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也。小机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遥见之」此下是第三放舍儿譬,则併领两家息化,此则领火宅中劝息化,言「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句。就此息化中亦有二,第一思惟欲放舍儿,内合欲息化;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正明放儿,内合正明息化。又就此两段中各有二。思惟息化中有二者,第一思惟欲息化,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欲息化意。此两段各有二意:一者思惟欲息化,二者先明有小、后明无大也。今先明有小,「父遥」者,小机望大教相去殊远,故言遥也。将教作使于时欲息化,如「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人天机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人天等教称会根性,故言「洒面令醒悟」也。「莫复与语」者,此明无大机,由无大机,故勿复与语无大机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释上两种欲息化之意。只由有小无大,故息化便成两段:「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此即释上「冷水洒面」句;「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此下释明无大,此即释上「莫复与语」句也,亦言释上「勿强将来」句也。审知是昔日二万亿佛大乘所化之子,只自不语诸菩萨道,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语他人」也。「使者语之」下,领息化中本有二段,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就中亦有二:第一言「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此是正息化,佛复不用大乘教拟宜,故言放也。即是火宅中劝教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等,诫教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即是〈方便品〉中「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义也。第二言「穷子欢喜」,此明息化得宜,含有二义故喜。一者少机既不为大教所逼,故言欢喜;二「从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拟宜之时如躄地,今既不复被大乘教所拟宜,故如从地而起。人天教如贫里,其中人天果报如衣食,则是人天小教称会人天小机,故喜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唤子得譬,此则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领上第四譬也。今此第四譬领上第四譬中前两段拟宜与见三乘机,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明父唤子,第二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为论,先领佛用三乘教拟宜,后见三乘人能受,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第一父唤子中有四阶者,且就外譬为语,第一先觅可使之人,第二即得可使之人,第三与使之人语,第四使人受命唤之也。今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者,此是第一觅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觅三乘教,此则领火宅中「我今当设方便」也。「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于时未说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拟宜,故言密遣。「形色憔悴」者,以理来名教,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华,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无威德者」,二乘教不说声闻辟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畏等德,故言无威德也。向者言三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解释者言:「今止道声闻辟支二人领解,故仍道二乘也。」「汝可诣彼」此下是第三与使人语,内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四谛如此,十二因缘如彼也。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义奢,故言「徐语」也。「倍与汝直」者,二乘教拟宜为说二乘家尽无生智胜天等果,故倍直也。「将来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应令修行,故言将来使作也。「雇汝除粪」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后,望见修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如雇汝除粪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也。「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此是父唤子中第四阶,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如来正用二乘教拟宜也。此则领火宅中「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亦则领〈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也。

从「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众生有二乘机、可受二乘之教,此则领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亦即是〈方便品〉中「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见三乘人机也。就此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者,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众生有堪闻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外凡夫善根,即是「心各勇锐」义也。具陈上事者,此是第二阶,明众生有能堪受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内凡善根,「互相推排」也。「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此是第三阶,见众生有能行之机,后亦为说必生无相行已上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之能,即是「竞共驰走」义也。所以言「先取其价」者,即是三界外尽、无生智,二乘人要先标心三界外有尽、无生智,然后只修行断烦恼,即此是取其价义也。「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阶,明长者起愍伤之念,内合如来见众生只有修行得罗汉果之机,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此是即「诤出火宅」义,亦犹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此则领火宅第四譬中后两阶,初「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句,又领「诸子闻所说心各勇锐」等句,亦远领〈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说三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今就此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下讫「状有所畏」,名教作缘由也。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竟「犹在本处」,名为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内合为义,则如来将欲说三乘教,先舍法身受应身,此则是教作缘由义也。既受应身然后造鹿苑转三乘教化[牛*句]隣等,即是正教作义也。既说三乘教三人受行,即是称可长者意也。后两阶正是领上譬,前一阶但四大声闻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说教之前舍本现迹,是故名长者教作缘由也。只就第一教作缘由中自有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讫「污秽不净」,明长者见穷子,内合明如来以道眼见众生为五浊所壅。二从「即脱璎珞」以下,即明长者舍贵人服饰,内合明如来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第三从「更着麁弊」以下讫「状有所畏」,即明长者受贱人之服,内合明如来示受应身,同凡夫之体、作太子之形。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三阶。第一有三者,一者明见子时,二者明见子之处,三者正明见子之相。「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长者见子之时,内合佛临说三乘教照机之时。所以言「他日」者,上已明见者,则是领用三乘拟宜之时见机也;此中言见者,即是说教时见,欲别此见异于前见,故言「他日」。然两见只是一时义,得作前后也。「于窓牖中」,此是第二见子之处,所以不道于户中而道窓牖者,表明如来方便智中见众生,此机非是实智,如牖也。「遥见子身」此是第三正明见子之相,内合明如来正照小乘机,自有二,第一明有善,第二明有恶,表明纯善不感圣也。今者第一小乘机无善自资如羸瘦也,无威德故言憔悴也。第二明有恶者,备有九十八使,故言「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即脱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贵人服饰,内合舍法身。就中亦有三,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来舍种智也。「细软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来又除功德也。「严身之具」此一句是第三,明如来又舍相好也。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净土分身诸佛以为法身也。「更着麁弊」此下是第三明如来受应身,亦有三阶:「更着麁弊垢腻之衣」,此一句对第三「严身之具」,示无有相好悉达太子,凡夫之体。「尘土坌身」是第二,对第二「除细软上服」。「右手执持」以下是第三,明如来示无智慧,此即对第一「即脱璎珞」句,此明如来示修智慧,用智慧之手执二谛境,断除烦恼示同厌生死,故言状有所畏也。

「语诸作人」此下是第二正教作,就此正教作中有四阶,一者劝令勤作,二者明加汝价,三者赞叹作具,四者安慰作人也。此则领上为说三乘之四阶也。「语诸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但语不次第,先领第三语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领火宅中第三劝诸子往取三车「汝等宜速出来」,合譬又言「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句也。「后复告言」此下是第二非唯直劝作而已,亦复加与汝价,此则领上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今此中「加汝价」者,昔但人天果报,今加价只是尽、无生智也。「诸有所须乃至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是第三阶赞叹作具,此则领譬中第一赞叹三车。上言「如此种种希有难得」,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也。戒能盛物如瓮器,米如智慧,麵如禅定。盐酢者,以苦酢味无常咸味作无常苦空无我行观智,故言「盐酢之属」也。「老弊使人」者,本以代手足运动,明罗汉备有六通隐显游方,此六通不及如来神通,故言老弊也。此自是罗汉神通,何故言佛给?解释者言:「则是佛为众生说得罗汉果必得此六通,既由佛说故言相与也。」「好自安意」此下竟言「而汝少壮」是第四阶,安慰作人,此则领上譬中第四必与不虚,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化彼众生来久,故言「我年老大」。众生善根劣弱,故言「而汝少壮」也。

「汝常作时」此下教作人,譬中是第三,明作人就作,称长者之意,内合明三乘人受行,称佛施三之意,此即领上譬中诸子受行义。上诸子受行有四阶,穷子今者亦具领四,「汝常作时」下竟「如余作人」是第一,此则领上「心各勇锐」句,外凡善也。「无有欺怠瞋恨怨言」,五种之过。「如余作人」者,不如诸新学轻毛位人也。「自今以后」竟言「名之为儿」,是第二。此则领譬中第二阶「互相推排」句,外譬明长者忽尔转客作之人名之为儿,内合此人既修行出彼外凡登此信首,佛呼相似圣人绍係佛种,即是子义也。「尔时穷子虽欣此遇」此下第三,领上譬中第三「竞共驰走」句,明入无相行于时修见谛思惟两种治道断烦恼,故言「二十年」也。「过是已后」此下是第四阶,此则领上受行譬中第四「诤出火宅」句,只过见谛思惟二种治道,断正使尽成无学果,故言过是已后也。「心相体信」者是无异之言,若约教为论,罗汉无为与佛无为无异也。「犹在本处」者,但有为果功德智慧此处为隔,佛自是大乘家有为果一切种智,彼是小乘位那得与佛共齐?故言犹在本处也。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此下是第六付财物譬。此譬不领上譬,领昔日《大品》座席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转教说般若,于时命须菩提转教之意,已自为《法华》作由渐。何以知之?《大品》之教三乘通教,言「欲学声闻辟支者当学波若」,此波若本是菩萨法,忽令声闻小道登座宣波若,表欲令声闻作菩萨。今者四大声闻既解同归之义皆是佛道,此即会昔日转教之意,深取佛意探领昔日事也。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是父付,第二「尔时穷子即受教勅」下是子受。就此父付、子受之中各有三阶。初段中三阶者,一者明付财物时,二者正付财物,三者诫勅也。「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是第一阶,明付财物之时,由有疾故付,若无有疾云何付也?内合如来《大品》座席只用三乘通教,化功为命,于时将废此化功,故言有疾。若使化功已废如长者死,于时未废,故言有疾也。「语穷子言」此下是第二正付财物,内合正是「佛告须菩提,汝为诸菩萨说波若,若多若少」,广说为多,略说为少,前人来受为取,说授前人为与也。「我心如是当体此意,宜加用心勿令漏失」,是第三诫勅,即《大品》时勅须菩提为菩萨说波若之方法也。「尔时穷子即受教勅」此是第二子受,内合于时须菩提受佛勅为菩萨转教说波若。就此子受中亦有三阶者,第一一往受命,第二正明子受财物,第三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也。「即受教勅」是第一一往受命,内合须菩提于时受佛教也。「领知众物」此下第二,正明子受财物,内合须菩提正登座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也。次「而无希取一飡之意」,此下是第三阶,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明须菩提于时为诸菩萨说般若明因辨果,而须菩提终日为他说大乘因果,于因果中无有求意,唯为他说大而已,不舍声闻位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此是第七见子志大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子出难譬,上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火宅」,〈方便品〉中第五「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见大乘机发义也。就此譬中有三阶,第一先明时节,「复经少时」者,转教之后去《法华》座不远,故言少时。只迳说《维摩》教,故言经时也。第二「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正明志大譬,「渐已通泰」明无五浊,「成就大志」正明大乘机发。第三「自鄙先心」者,鄙昔日是小机而无希取意,今日之大形昔日之小足可鄙也。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此下是第八付家业譬,此则领火宅中第八长者赐诸子珍宝大车,言「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譬〈方便品〉中「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是说《法华》明万善同归,明三乘人皆转作菩萨,皆成佛道。就此譬中自有四阶,一者付家业之时,二者集于证明之众,三者会父子天性,四者正付家业。「临欲终时」此一句是第一付家业之时,只称临终故付,内合〈如来品〉初说《法华》时三乘化功势未息,此即如〈方便品〉略说开三显一,于时未的道无三,三乘化功有渐废之义。若使说《法华》究竟明无三之义,三乘化功已废如死,说《法华》既未周竟,《波若》势由未尽故名临终也。「而命其子并会亲族」此下是第二集证明之众,内合明如来放光动地招集有缘,即是「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义,分身诸佛为亲族,多宝佛塔如国王,十地菩萨如大臣,九地菩萨如刹利,八地已还菩萨如居士。「即自宣言」此下是第三叙父子天性,内合会通今昔之意,即是今于《法华》座席唱言,昔日已佛用大乘化汝,今复大乘化也。「此实我子」者,此实是昔日所化大乘之子也。「于某城中」者,即二万亿佛教为某城也。「舍吾逃走」者,昔日佛用大乘化,后众生失大乘解,既失解密有远佛之义,故言舍吾逃走也。既失大解广起烦恼,备经六道,故言「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于二万亿佛以来恒觅众生一乘机,故言推觅。今始大机发,称本来之意,故言「得之」也。「此实我子」者,实是菩萨子,迳受大乘化。「我实其父」也,我实迳大乘化也。「吾今所有一切财物」此下是第四正付家业,内合正说《法华经》为诸菩萨受记得佛。「今吾所有皆是子有」者,付显一之义,语三乘人言,汝未来得佛果如我无异,故言是子有也。「先所出内」者,付开三之义,语言我昔来所说三乘等教,悉令众生知是方便,故言是子所知。

「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此下是第九子欢喜,即领上火宅第九「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明得车欢喜,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明三乘人闻说《法华》得受记作佛故欢喜。「我本无心」者,此四大声闻自道,昔日《大品》座席时见大因大果,于时都无悕求之心;此举昔不求形释今日自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上有九譬今亦具合九譬,但阙略耳。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此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上譬中本有四段,一者子离父而去,二者父觅子不得,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既失子忧念转深。又此四段中各有两阶,今此两句都得合尽。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此上句即得合第二第四段也。「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第三段也。上句合两段者,上第二父觅子不得中两阶,一者正明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小事废于家业大功。第四父忧念转深中两阶,一者言失子之苦,二者言设念得子之乐也。「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段第三段者,第一段子离父中两阶,一者背父而去,二者向国而还。第三子近父中两阶,一者近父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也。「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一句,即合上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自有二,一者言子见父,二者父见子。子见父中有四阶,今尽不合,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此四阶尽不合也。唯合第二父见子。但上见子中亦有四阶,今者不合第一第三两阶,总合第二第四两阶。第二言「见子便识」,正见子之义。又合第四阶言「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明长者既见子生开畅之念。今者总合两阶,故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略不合第一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明见子之处,又不合第三言「心大欢喜」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此三句合上第三唤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三,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第三併领诫、劝两家息化。今者唯合前两段,不合第三领息化。但上领劝诫拟宜与无机中各有二也。领劝中有二者:一领劝教拟宜,其中有二合,皆不合也;二明无机其中亦有二,今者合之。领诫中有二:一者领诫拟宜,其中有二阶,今不合也;二者领诫无机,其中有二,今亦合之。是故今者不合两家拟宜,唯合两家无机。领劝无机中有二者:一明有小,二明无大。领诫无机中有二者:一明无大,二明有小。今者併合两家无大机,亦併合两家有小机。而此合中有所长则为两种,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此是第一,先释所以无大之意,正由五浊障,故无大机。三苦者是三界中苦,不道苦苦、坏苦、行苦也。第二正合,「迷惑无知」,此则合领诫劝两家无大。上领劝无大机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领诫无大机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今言「迷惑无知」只是无大乘机也。「乐着小法」此一句合两家有小机,劝中有小言「穷子惊愕」,诫中小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皆明有小机。今言「乐着小法」,只是有小机,故乐着小法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下讫「勤精进故所得弘多」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唤子得譬中有二:一者长者遣人唤子,二者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今合此两阶,上长者唤子中本有四阶,今唯合第四阶。上第一者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先觅可使之人」,明如来觅方便教,今者不合。二者言「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得可使之人,即是明得方便教,今者亦不合。三者言「汝可诣彼」以下与使人之语,明佛作方便教方法,今者亦不被合。四者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一句,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正明如来用三乘教拟宜众生,唯合此第四阶。「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此正合「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今唯合第三阶,一者言「既以得之」有外凡夫堪闻之机,今者不合。「具陈上事」,有内外凡夫堪受之机,今者亦不合。第四阶言「其父见子愍而怪之」,长者见子唯有乐小之志得无学果之机,故起愍伤之心,今者亦不合。唯合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有见谛思惟堪行之机,今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乃至言「勤精进故所得弘多」,正合上第三阶堪行之机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此下讫「于此大乘无有志求」以来作三句,合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三阶,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今者合此三段皆尽,但阙略而已。先合第一教作缘由,本有三段,第一先明长者见子,第二言舍贵人服饰,第三言受贱人服饰,即是舍法身受应身。今者唯合第一阶,不合后二阶也。但第一阶长者见子中本有三,一言「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合。第二言「于窓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亦不合。唯合第三正见子。上明见子言「遥见子身羸瘦憔悴污秽不净」,于时唯有小机不堪为说大,故言「先知我等深着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也。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此则是合上第二正教作。但上教作有四段,即领上譬中为说三车四阶,今者不合第一第四,唯合第二第三也。上第一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即是领火宅中劝取三车,今不合也。第二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此即是领上示三车处,今者合此第二又得合第三言「诸有所须瓮器米麵盐酢之属」,明长者叹作具领上叹三车也。上第四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即领上保与不虚,今不合也。是故言正教作中有四,不合第一与第四,唯合第二与第三。所以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只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家之因,持作我等三乘人异果也。「我等从佛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即是合教作人譬中第三段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上称可中本有四阶,即是领上诸子受行中四阶,今唯合第四阶。一者言「汝常作时」下,即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合。第二言「自今以后如所生子」下,领上内凡夫中修行「互相推排」,今者亦不合。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领上「竞共驰走」见谛思惟治道修行,今者亦不合。第四言「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即领上「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今者唯合此第四阶。从佛得涅槃,只是昔日罗汉果,一日之价以为大得;故如荒年赁作百日只得一千,今日一日作得一千,是为今日歒。昔日百日作得千,止与今一日作相歒,当于昔日以自言大有所得,无异昔日得罗汉果有诸功德智慧,由自不敌今日佛果一切功德智慧,故言「一日之价」也。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下三句合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本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父付中有三阶,今者不合也。子受中又有三阶,今具足合之。今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即合上第一「尔时穷子即受教勅」也。「为诸菩萨开示显说」此下,即合上第二阶「领知众物及诸库藏」也。「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下讫「随我等说」,即合上第三阶「而无悕取一飡之意」也。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此一句,即合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上言「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有三,今唯合第二。所以言「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者,我等于时有大乘机发,唯如来知,然我等迳竟自不知。举我不知形出如来知,故言不知真是佛子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悋惜」此下二句合上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付家业时,今者不合;第二集证明之众,今者亦不合;第三明会父子天性,今亦不合;唯合第四正付家业。上正付言「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但此中有正合、有释合也。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竟长行,合上第九诸子得家业故欢喜,上言「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等也。

「重宣其意而说偈言」第二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二段,第一从「而白佛言」下讫七十三行半偈,是正领解开三显一同归之义,此解不空来,来必有所由。是故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行。前又解言:两段之中各开为二,正领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自此下有七十三行半偈,是第二偈颂。但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领解;第二将欲广领解,先谘审如来;第三正广领。今者唯颂第一略领解,复颂第三广领解,不颂第二谘审如来。今就此七十三行半偈,自分为二,初有两行偈,颂上第一略领解;第二余有七十一行半偈,颂上第三广领解也。又上略领解中本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今两行亦分为二,初一行半颂法说,余半行颂譬说。但上法说中本有二段,一者明昔日不求,二者明今日自得。此一行半偈不颂不求,唯颂自得。上自得言「闻未曾有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也。「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半偈,颂上第二譬说。颂上譬说中本有二段,一者言「无上宝聚不求」为昔日不求作譬,二者言「自得」为今日自得作譬。今此半行具颂此两阶,初言「无量珍宝不求」此颂上不求譬,「自得」两字即颂上「今日自得」作譬,但言语还与上相似,故知颂也。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颂上第三广领解。但上广领解中本有二段,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下有三十行半偈颂合譬也。上开譬中本有九譬,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为九段:初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佣赁展转」下有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第三「即勅使者」下有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第四「即以方便」下有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第五「长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颂第五教作儿譬;第六「示其金银」下有两行偈,即颂第六付财物譬;第七「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下半行偈,颂第七见子志大譬;第八「欲与财物」下有四行半偈,颂第八付家业譬;第九「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两行偈,颂第九子欢喜也。今更道十三行颂第一,七行半颂第二,三行颂第三,复有三行颂第四,五行偈半颂第五,两行颂第六,半行颂第七,四行半颂第八,两行颂第九也。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一者子离父,二者父觅子,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忧念转深。今者十三行亦具足颂此四段,但不次第复有阙略。今者一行半颂第一,次有六行半颂第二,次有两行半超颂第四,次有两行半追颂第三也。「譬如童子幼稚无识」一行半,先颂第一子离父。但上子离父中本有二段,一者言「背父而去」,二者言「向国而归」。今此一行半唯颂背父而去,不颂向国而归也。「其父忧念」此下六行半,颂上第二父觅子。上父觅子中本有二阶,一者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癈于家业大事」,今者具足颂,言「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颂觅子不得,上言「其父先来求之不得」也。「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颂上第二段不失家业大事也。「豪贵如是有大力势」此下有两行半偈,超颂第四父忧念转深。上本有二阶,一者失子之苦,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乐。今不颂假使作念得子之乐,唯颂念失子之苦。上言「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也。「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此下两行半偈,追颂上第三子近父。上子近父亦有二段,一者近父之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今者亦具足颂,初两行颂近父之由,次半行颂正明近父也。上近父缘由,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等,从五戒至五戒,故言从邑至邑。从十善至十善,故言从国至国也。「或有所得或无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迁此身得报,名有所得。感生后报者,名无所得也。又一解云:成就业感一期,名有所得;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无所得也。善法资身恒不足,故言羸瘦。非唯无善法亦备有九十八使,故言体生疮癣也。「渐次经历到父住城」,此半行颂上正明近父,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本有二段,第一明子见父,第二明父见子。今初有六行半颂第一子见父。「长者是时」下一行,颂父见子也。上子见父中本有四阶,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今者亦具足颂,初一句颂第一,次一句颂第二,次两行半颂第三,次三行半颂第四也。「佣赁展转」此一句,颂第一见父之缘由也。「遂至父舍」此一句,颂第二见父之处。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门侧」,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门侧,义自显也。「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此下两行半,颂第三正见父,上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有广说有略说,故言计算。说与前人,故言出。化功归己,故言内。「注记券疏」者,明因辨果,受记之事故,故言注记券疏也。「穷子见父豪贵尊严」以下三行半,颂上第四阶生畏避之心,上言「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也。「长者是时」此一偈,颂上父见子中有四段,今唯颂第一第二。上半行颂第一阶见子处,上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也。「遥见其子默而识之」此半行,颂第二正明见子,上言「见子便识」,略不颂第三心大欢喜,亦略不颂第四开畅之念也。

「即勅使者」此下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第三两息化。今此三行亦颂三段,初三句颂第一,次一行一句颂第二,次一行颂第三也。今三句颂第一劝拟宜无机者,半行颂劝拟宜,次一句领无机。上拟宜中有二段,一者领作劝教,二者正领拟宜,今此半行唯颂领作劝教,上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也。不颂正领拟宜,上言「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唤」此一句,颂第二领劝无机。上无机中有二者,一有小,二无大。今言「穷子惊」三字,此即颂上有小机,上言「穷子惊愕」也。「唤」此一字颂无大机,上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明无大机也。「迷闷躄地」此下一行一句,颂上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上诫拟宜与无机中有二:一者正明拟宜,二者无机。今不颂领拟宜,唯颂领诫之无机。上无机中有二段,一者无大,二者有小。今者先颂有小,后颂无大。「迷闷躄地」此一句颂有小机,上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也。「是人执我必当见杀」此一行,正颂上无大机,上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长者知子愚痴狭劣」此一行,颂第三併领息化。上息化中本有二,一者欲息化,二者正息化,今不颂第二正息化,唯颂第一欲息化。上欲息化中亦有二阶,一者明欲息化,二者释欲息化,上言「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下,思惟欲息化,今不颂也。唯颂第二释欲息化之意,上言「所以者何?父知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也。

「即以方便」此下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上譬中有二,第一父唤子,第二子受唤。初两行颂第一父唤子,后一行颂子受唤。但上父唤中本有四段,今者尽颂一句颂第一,三句颂第二,次三句颂第三,次一句颂第四也。「即以方便」此一句,颂觅可使之人,即是觅方便教,上言「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也。「更遣余人」此下三句,颂第二得可使之人,即是得方便教,上言「密遣二人」也。眇目者不正之相,欲明二乘教非是真正之教,故名「眇目」。二乘教不备说威德相好,故言「无威德」也。「汝可语之」此下三句即颂第三与使人之语,即是作方便教方法。上言「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也。「倍与汝价」此一句,即颂第四使人正奉命唤子,正明如来用方便拟宜众生,上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穷子闻之」此一行颂第二子受唤,上受唤中亦有四阶,今不颂三阶,唯颂第三阶,上第一「既已得之」有堪闻之机,第二「具陈上事」能受之机,第四「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不颂也。上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净诸房舍」,今唯颂此。言「净诸房舍」者,六尘如房,于此六尘中无染,故云净诸房舍也。

「长者于牖」此下有五行半偈,颂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作人就作称可长者之意。初两行颂教作缘由,次两行半颂正教作,后余一行颂作人称可长者意也。上教作缘由中本有三段,一者明长者见子,二者舍贵人服饰,三者着贱人衣服。今此两行只颂第一第三,不颂第二舍贵人服饰舍法身之义。初偈颂第一见子,后偈颂第三着贱人衣服。但上父见子中本复有三段,今者不颂第一,唯颂二阶。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颂也。二者言「于窓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初句正颂此第二阶,下有三句颂第三阶正见子也。「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此一偈,颂上第三受贱人之服,上受贱人服中自有三阶,今不颂第二,唯颂两阶。上半偈颂上第一明无有相好,下半行颂上第三无智也。「方便附近」以下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教作,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今具足颂,半行颂第一,一句颂第二,一行一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颂第一阶领第三劝取三车,则是劝精进也,上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也。「既益汝价」此一句即是颂第二领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也。「併涂足油」此一行一句,颂上第三叹作具领第一赞叹三车,上言「汝等所须瓮器米麵」,今以涂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今涂足油代者,外国用涂足油能履水如地;饮以代上麵,食以代上米,是故论文言揣食有二者,一麁二细,饭等名麁,饮等名细。荐席以代上瓮器盛物,明或如荐席。「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此半行,颂上第四领上第四必与不虚,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与不虚之义。「长者有智渐令入出」此一行是第三,即是颂上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上称可中本有四段,即领上三乘受行中四段,今唯颂第三段,余者皆不颂也。一者「汝常作时无有五种之恶」,即譬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颂也。二者「自今已后如所生子」领内凡相似圣人,今者亦不颂,唯颂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见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不颂第四「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得阿罗汉果也。

「示其金银」此下两行颂上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阶,今者悉不颂也,唯颂子受。子受中又有三,唯颂第二第三,不颂第一一往奉命也。「示其金银」此一行即颂第二正受,上言「领知众物」也。「犹处门外」一行即颂第三「而无悕取一飡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颂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也。

「欲与财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颂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唯不颂第一临欲终时付家业之时,自余三段皆颂。「欲与财物」一行颂第二集证明之众。「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两行半,颂第三会父子天性。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凡我所有」一行颂上第四正付家业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此下两行,颂上第九诸子欢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行半偈是第二,颂上合九譬而成八段。「佛亦如是」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次「知我乐小法有」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次「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次「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下半行,颂合第四唤子得譬;次「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下半行,颂合第五教作人譬;次「佛勅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次「如富长者」下有三行,併颂合第七第八两譬;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颂合第九子欢喜譬也。更道八阶,一句颂第一,一句颂第二,半行颂第三,半行颂第四,半行颂第五,十八行半颂第六,三行併颂第七第八,次七行颂第九子欢喜譬也。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本有二句,今只得颂大富长者即是如来,略不颂我等皆似佛子也。「知我乐小」此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上合譬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始终为语,今言「知我乐小」者当照机时为论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上合譬中本有二,无有大机有小机,今者唯颂无大机也。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既无大机,故言「未曾说言汝等作佛」,略不颂乐于小法小机之义也。「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此半行,即是颂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得譬中本有二段,一者父唤,二者子受唤。就父唤子中,自有四段,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阶「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句,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今者不颂也。子受唤中本有四段,唯合第三段「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今者只颂此句,故言「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也。「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半行,即是颂合第五教作人譬。前开譬中本有三,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称可长者意。三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今者唯颂第三段中第四阶,余者不颂。何者?上教作缘由中有三,上合譬唯合第三不合余二,上合第三阶言「先知我等深着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今者都不颂也。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合中唯合第二第三阶,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即是合「当加汝价」,亦得合「诸有所须」,今者亦都不颂也。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中有四段,上唯合第四阶,言「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罗汉果,上合譬文言「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今言「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正颂合此也。「佛勅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上开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段,上不合,今亦不颂。合子受中亦有三段,上备合三段,故今此颂合中亦备颂合子受三段,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颂合第一,次五行颂合第二,次十二行半颂合第三也。初一行言「佛勅我等」此颂子受,开譬中第一言「尔时穷子即受教勅」,合譬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也。「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下」五行,颂合第二正转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也,即是上合譬中言「为大菩萨开示宣说」也。从「如彼穷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颂合第三「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明不求之义,但上有正合、有释合,今此十二行半分为二,初十一行半颂正合不求,二言「导师见舍」一偈颂上释句。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三段,第一言「如彼穷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第二言「我等虽说佛法宝藏」一偈,内合不求之义;第三从「我等内灭」下有九行半偈正颂不求,即广上品初三「不求即自成」三段,初「我等内灭」有四行,广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第二「我等长夜」有四行偈,广上第二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第三言「我等虽为诸佛子等」一偈半,广上第三年朽迈故不求。「导师见舍」此一行是第二,颂上释不求之句。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下是也。「如富长者」此下三行是第七,併颂合第七见子志大譬,亦併颂合第八付家业譬。就中自分为二,第一一行半牒四种外譬,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唤子得譬,「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然后乃付一切财宝」此牒第八付家业譬。「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种外譬,初二句帖合第四,「知乐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调伏其心」即帖合第七,「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颂合第九子欢喜,就中有三,第一一偈正明欢喜,第二半行举外譬帖合,第三五行半广明欢喜相也。

「世尊大恩」此下十三行偈,是正领解中第二解,「从佛来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前。正领解中有三,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有六行半偈正叹佛恩深难报,第二「诸佛希有」有六行半叙出佛恩之相。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开三显一也。从「无量亿劫」下五行半明无能报者。就此第二自有三:初半行总明无能报者;第二「手足供给」下四行,别明世间供养无能报;第三「如斯等事」下一行,总结无能报也。「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叙佛恩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有两行明身业利益,第二有四行半明口业利益,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义也。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借三草两木为喻,但从多受名,故言药草喻品。第二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领解;今此〈药草喻品〉是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义;第四〈授记〉也。但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正譬说中有二者,第一是舍利弗请,第二如来答。领解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四大声闻得解之相,第二正是四大声闻领解之辞。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领解之义,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但上四大声闻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三段,一者略领解,二者将欲广领解先谘审如来,三者广领解。今如来唯述成广领解,略不述前二段也。然第三广领解中本有二,第一从「譬若有人」下入偈尽七十三行半偈作九譬,领如来明开三显一同归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今就此长行亦分为两段,即述成向者两段,第一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以来,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难报,第二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长行,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领如来七意开三显一之义。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段,述成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者,第一正述成,第二明说所未尽,第三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也。何者?从品初讫「诚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叹佛恩深难报,汝上言「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恒沙劫犹自难报」,此实自如汝所叹也。但物情起疑,见如来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谓言如来德行深恩体尽如四大声闻浅智所叹,是故第二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下讫「说不能尽」,詺为出说所未尽。但汝上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正叹小分一方所说,直言如来有权实之智、益物之恩;自汝所不叹者,复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深恩重德无方益物。此即释疑情也。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复起疑,疑言如来体尽只自有权智无方益物、实智说理度人,佛虽备有众德,若以权实往收则不出此两途,云何复言更有无量阿僧祇功德?此则前后自相鉾鍎难可取信。既有此疑,是故第三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竟「皆不虚也」,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不自在人有所畏惧,吐言陈教率多不实;王之为体居宗体极住自在之地,何容有虚唱之勅?欲明如来是法中之王,吐言陈教无有虚唱之说,是故有此第三段。但第一正是述成已叹佛恩深难报,后两段释疑也。

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阶。第一正述叹佛恩深难报有二者,第一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以下竟「真实功德」,此述赞四大声闻,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及诸大弟子」者,即是须菩提、大目犍连、迦栴延等。第二「诚如所言」,此则述已言下之理实,前明理上之言巧,后明言下理实,此一双合是第一正述四大声闻以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也。第二明说所未尽中有二者,第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此正出说所未尽之法,只言自汝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之外,更有无量功德不可说不可数;第二言「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此明说不尽,此一双合是第二明已说所未尽,亦是释物疑情,疑如前释也。第三明不虚中有二者,第一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王」,此先举法王以为不虚之端;第二言「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此正明不虚。此一双合,是第三明不虚亦释疑情,疑如前述。

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以下是第二,追述成第一正领解如来开三显一之义。就此第二段中有三者,第一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先出已上所领之法,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之义也。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智慧」以来,将明今日得解,先噵四大声闻昔日不解三一之义,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如草木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得润增长差别之相,此即明昔日不解成今日得解之相。第三从「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下竟长行,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开三显一义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第一出所领之法中有二者,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两章门。两章门者,「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此是权智章门;「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是实智章门也。今释权智章门义,「于一切法」者,是佛果佛智,知一切法即是一切种智,万善是一切智家因。「以智方便而演说之」者,此明如来于一切智家因法上,以善巧智持作三乘之法,故言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此是释实智章门,「其所说」者,其权智昔所说万善之法也。此万善理中能感得一切智,故言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如来观知」此下是第二,广上两章门。先广权智章门自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此是第一明如来识法药之义,即是权智所照之境;「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是知病之义。「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所宜,故如声闻根性宜行四谛,缘觉根性宜行十二因缘,菩萨根性宜行六度也。「通达」者,通是无壅义,达是到义,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断烦恼无壅,是通义也。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到三界外尽无生智,是达义也。「无碍」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尽,是无碍也。今者举所宜行通达,表明如来知三乘根性尽,故云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也。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下是第二广上实智章门,就中亦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此是第一识法药之义,此明识实智所照之境,如来实智于一因一果中悉知,故言究尽明了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此是第二知病,知病之义只知众生有大乘机,即为受记未来皆得佛,故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也。是则识药如前,知病如后,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此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是第二将欲述已今日得解,先噵已昔日不解三一之义,如草木无情禀天泽增长而不自知增长差别。此中亦有两段者,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此两段各有二,开譬中有二者,第一「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华菓敷实」以来,詺为禀泽增长譬。第二从「虽一地众生」下讫「各有差别」,詺为不自知譬。明三草两木终日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增长差别之相,内合明四大声闻昔日亲禀受三乘之教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终同归得一佛果。又就第一禀泽增长譬中自开为三譬,第一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讫「名色各异」以来,先出能禀,能禀即是草木。第二从「密云弥布」以下讫「其泽普洽」以来,又出所禀,所禀者是密云。第三「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以下讫「华果数实」,正明禀泽增长也。前明能禀是草木,次明所禀是云雨,后正明禀泽增长也。内合能禀受教者是四大声闻,所禀之者是如来形声利益也。正明禀泽增长者,正明四大声闻禀教修行也。就此三譬之中各有二阶。能禀譬中有二者,即是有本、有末,但正明草木是其末,此草木应有本,本是土地也。从「譬如三千」讫「山川谿谷土地」以来,此五种是第一能禀家之本也。第二从「所生卉木丛林」讫「名色各异」,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也。内合为论,能禀家本即是众生过去习因善根,能禀之草木即是今日善习果所成众生,今者欲取草木不取其本,是故下合譬中唯合草木不合其本也。

问者言:「众生有多种,自有恶习因所成众生,自有恶报因所成众生,自有善习因所成众生,自有善报因所成众生,今者为取何因所成众生?」解释者言:「不取两恶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但两种善因所成众生中,唯善习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不取善报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也。何以故尔?善报因无有增长之义,故不取也;善习因所成众生有增长义,是故取为能禀也。」

问者又言:「今取善习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为当止取善习因有增长义耶?所成众生亦有增长义。」解释又言:「众生是假名,假名无别体,以法为体。今习因善是实法,此法成众生,但习因善有增长,众生是假名不当增长不增长,但有名用而已也。」

问者又言:「众生无别体只用习因善为体,习因既增长,众生那得不增长?若言众生不增长,则不应言以习因为体。」解释又言言:「我本言假名法无体,以习因善为体,若责今众生别增长者,便应假名法别有体,云何言以他为体?此中大意片对四大声闻,今涅槃及五乘故借三草二木以譬能禀,草有三种,上中下也,木有二种,有大木有小木。下经又言:『大树小树,但草木自有众多,今唯取堪为药者』,内合众生虽复凡圣众多,止取五乘之人堪修行者为药之用。人乘天乘此二人以譬小药草,声闻缘觉此二人以譬中药草,三乘中菩萨以譬上药草。今大乘中明内凡夫菩萨以譬小树,初地以上菩萨以譬大树,所以人天二乘合譬小草,声闻缘觉复合譬中草者,今欲偏片对此人道,其昔日虽禀如来经教,不知权实之用同归之理,是故合人天二乘取譬小草。如《胜鬘》所明名为无闻非法众生,此则鄙其昔日不知之义也。复合声闻缘觉者,义亦如是也。」

问者言:「菩萨等自知如来权实之教同归之义,何故言鄙之?」释者言:「已如前释,但止片对四大声闻缘觉等涅槃及菩萨,若同取闻佛说法增长善根之义,大乘人与小乘人皆有增长,取喻三草二木皆禀天泽增长;若取知与不知之义,大意止片四大声闻,故涅槃及余人也。」

问者又言:「汝若使菩萨有增长之义以譬二木者,我声闻亦有增长之义以譬药草,不言不知之义以譬药草也。」解者复言:「此品本为述成四大声闻,今日得解先噵其昔日不解,故以草为譬。噵其禀泽不知,故声闻等存不知之边,菩萨存增长之边。」

第二所禀譬之中有二,一者是所禀家之本,二者正出所禀也。「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是第一所禀家之本,本是云也。内合用如来身形及声教譬云。「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此是第二正出所禀,所禀者是雨,以譬如来声教所宣之法,即是雨等被众生如天等雨草木,但明此草木同禀天雨生长有昇降,如众生同听佛说法增长善根有昇降之殊也。

「卉木丛林」此下是第三,正明禀泽增长譬,亦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下讫「各有所受」以来,名为受润譬。第二从「一云所雨」下讫「华果敷实」,名为增长譬。前明受润,后明增长,内合明众生初始闻佛说法,皆欢喜领受,如草木禀天雨一往受润。后明增长者,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法后相与增长善根,下合譬虽道「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此明报因得报果,非不有报因,但今日辨增长之义止取习因习果,明其增长之义。此两譬中各有二阶。受润譬中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下讫「随上中下」以下,此牒受润之法,即是三草二木根茎枝叶者喻前所述五种人信戒定慧也。第二言「各有所受」此一句正明受润之义,内合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教各各受持,故言各有所受也。第二增长譬中有二阶者,第一言「一云所雨」先牒增长所由,所由者是云雨,内合众生所以得习善增长者,由有如来形声。第二言「称其种姓」下三句正明增长,此三句亦次第相生。初言「称其种性」,此先举增长之类,喻五乘人根性各有种类而得生长,此正明增长。「华果敷实」此释成增长之相,若不增长云何言有华果之实也?

「虽一地所生」此下,是第二明不自知譬。三草二木终日禀乎天泽,不知增长差别之相,明四大声闻昔日亲自禀受如来三乘教,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而不自知三乘所行始终只是一乘同趣一果。又就不自知譬中亦有二阶者,第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者,先举不自知所由;第二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正明不自知,虽复有差别之相,而不自知所以有此差别,内合四大声闻昔日禀如来三乘别教各得别果,于时三乘自言彼此各异,而自不知始终同归俱至极果也。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但上开譬中本有二,一者是禀泽增长譬,二者不自知譬。今此合譬中,亦有二段者,第一从「如来亦复如是」下竟「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合禀泽增长譬;第二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以下,合不自知譬也。就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历别正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也。历别合者,但上禀泽譬本有三,三中各有二,今者合之为体,宜开为五。所以不六者,上开能禀譬中有二,一者本,二者末。今但合末不合其本,所以成五段。又不次第,今先合云,二合草木,三合雨,四合受润,五合增长。但上草木本是第一,今者在第二。上作次第者,先有草木然后兴云注雨则受润增长;今此中则先兴云荫草木,然后注雨令草木受润增长也。就合云譬中有二重,一者举佛形合云,二者举如来声教合云。佛形声普周,皆譬于云,但第一举如来形合云中,自有二阶,第一正举如来形合,第二言「如大云起」举外譬帖合也。「以大音声」此下是第二,举如来声教合云,亦有二重,第一举总合云,第二举别合云。此两段各有二。举总合云二者,第一言「以大音声普遍天人阿修罗」,此正举总声教合云;第二言「如彼大云」下竟「大千国土」,此举外譬帖合。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第二举别声教合云,就此第二亦有二。亦有二者,第一正举别声教合,第二奖劝时众来听法也。就第一举别声教合中自有六种别声教:第一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先明如来有十号之德。第二从「未度者令度」下,明四弘誓之德。第三从「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此明三达之德,今世即是现在世,后世即是过去世,亦是未来世。若据现在追望过去,此即后世;若背未来向过去,此未来即是后世之义也。第四言「我是一切知者」,此明种智。知一切法,故言一切智,此即举境目智也。第五言「一切见者」,此则明五眼之德也。第六言「知道者」下,明有导师之德,「开导者」,开三乘是方便说,三乘法只是一乘法,故言有导师德也。「汝等天人阿修罗」此下是第二奖劝来听法也。「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下竟「来听法」,此是第二合上草木,上言「所生卉木」。「来至佛所而听法」,上开譬所无,今日义出也。「如来于时观是众生」,此下是第三合上雨,上言「一时等注」也。「种种无量」此下是第四合上受润,此合中自有二,即合上二,上言「随上中下」,今言「种种无量」,正合随上中下也。「皆令欢喜快得善利」,即合上「各有所受」也。「是诸众生闻是法已」此下是第五即合上增长,上言「一云所雨称其种性」。今就此合譬中自有二,一者明报果,即是「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稳后生善处」也。「亦得闻法」此下是第二,明得习果也。

「如彼大云」以下,是举外譬帖合。但合禀泽譬有二,一者历别正合,此下是第二举五种外譬帖合。「如彼大云」,即帖第一合云譬也。「雨于一切」此即帖合上雨譬也。「卉木丛林」即帖合上第二合草木也。「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受润也。「各得生长」此即帖合第五增长譬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此下是第二,合不自知譬。就此合中自有五重:一者先出所不知法;二者正合不知;三者形释不知,举如来知诸法形释二乘不知;四者举不知外譬帖合;五者还用如来知结合也。今言「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下,先出所不知之法自有二,此句作两章门:「一相」者,无为果章门;「一味」者,有为章门。明如来昔日所说三乘之法,始终同得一无为一有为之果,故言一相一味也。第二释,先释无为章门有三句,「所谓解脱相」此句正明因果尽处两种无为,下二句别明,「离相」明因尽,「灭相」明果亡也。「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释有为果章门也。「其有众生闻如来法」此下是第二,正合二乘人不自知也。「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此下是第三举如来知形释二乘不知,作三阶,第一「唯有如来知此众生」下,正明如来知众生根性,即是知病义。第二「念何事」下,明如来知应根性所须之法,即是识药。何者?故如四谛十二因缘等,乃至待处待伴种种入道不同也。第三「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还举众生根性不同,总结如来知病识药也。今者第一「知众生种相体性」者,明如来知三乘种别不同、表相亦异、利钝体殊、习性非一也。第二明知众生根性所须法者,大论众生心用不出三慧,故举三慧以明所须之法不同。就中自有四阶,初「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正明所须境界不同、入道各异也。第二「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此三句,由众生现在修行方法不同也。第三「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此三句,明现在行家过去因不同也。第四「以何法得何法」此二句,明现在行家未来果亦不定。若好作文时,以何法念得何法?以何法思得何法?以何法修得何法?但文句虽略,以义可推也。「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是第三,总结如来知病识药明了无碍也。「如彼卉木丛林」以下,合不自知譬中第四举不知外譬帖合也。「如来知是一相」此下第五,举如来知结合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此下是第三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已具足解开三显一,但此文略只道解开权。就此第三段中亦有二者,第一正述其解权,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也。

「而说偈言」,此品有两段即长行与偈为二,自此下有五十四行半偈是第二重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先明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今者不颂,所以不颂者,述叹佛恩深难报,此意大悲是正述领解傍及此义,是故略不颂也,唯颂上第二述成正领解而已。但上第二正述成领解之中本有三段,第一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领解,先出其所领之法。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竟「是故不即为说」以来,名为明昔日不解,形今日得解。第三「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以下,正是述成今日领解。就此五十四行半亦为三段,初有四行偈,颂上第一出所领之法;第二从「迦叶当知譬如大云」以下有四十七行偈,颂上第二昔不解;第三「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以下有三行半,颂第三正述成领解也。上第一出所领之法本有二,第一有两句开两章门,第二解释章门。今此四行偈亦为二,初两行颂开章门,第二有两行颂第二释章门。就前两偈中,初偈颂权智章门,后偈颂实智章门也。今言「颇有法王」此一偈,颂上「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即是开方便门。今言「破有法王」者,破二十五有之法王。「随众生欲」者,随三乘根性之欲也。「如来尊重」此一偈,颂上实智章门,上言「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今言「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同归之要,不务速说也。「有智若闻」此下两偈,颂上第二释两章门。初偈颂释权智,后偈颂释实智章门。上释权智中本有两句,初言「如来观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此是识法,知三乘诸法归趣一乘,今者不颂。又言「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此是妙识三乘人根性,今者一行唯颂此也。「是故迦叶随力为说」此偈,颂上释实智。上释实智中本有两句,初「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此是识法药义,今者不颂。后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今者一偈唯颂此句也。

「迦叶当知」此下有四十七行是第二,即颂上第二昔日不解。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开譬,二者合譬。今就此四十七行中,亦分为二,初有十行半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有三十六行半颂合譬。上开譬本有二,第一禀泽增长譬,第二明不自知譬。今就十行半亦分为二,前有九行半颂禀泽增长,后有一行颂不自知。但上禀泽增长譬中本有三,一者能禀,二者所禀,三者正明禀泽增长。今就九行半亦分为三,但不次第耳。第一先有四行,超颂第二所禀也。第二有两行半,还来颂上第一能禀也。第三有三行,颂上第三正明禀泽增长也。但上所禀譬中本有云雨为本末,今先有三行颂云也。次「其雨普等」有一行颂雨也。上雨云譬,譬于形声两事,今三行亦分为二,初一行颂,颂形云譬;「慧云含润」下两行颂声云譬。就两行中,初行正颂云譬,「日光掩蔽」此一行是第二义,明含雨云之相,自有三意,初言「日光掩蔽」此一句,欲明如来未出之时,外道有邪教化人,如旱天日光也。今明密云一出日光即隐,内合明如来出世之时虽复未说言教,然外道邪教于兹殄灭也。次言「地上清凉」,此是第二意,密云既普上地清凉,此明众生覩如来莫不欢喜也。「靉靆垂布」下两句是第三意,一覩此云似山似石,然终不可以手取揽,内合明如来此形有同凡夫之体,以智谛求,佛身者即法身也。形即不形,声即不声也。「其雨普等」此一行颂雨,上言「一时等澍其泽普洽」也。「山川嶮谷」此下有两行半,还颂上第一能禀。上能禀中本有二,一者能禀之本即是土地,今先有半行颂之也。二者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今所余两行通颂之也。「其云所出」此下有三行,即颂上正禀泽增长。上正禀泽中本有二,一者受润,二者增长。今此三行,初一行颂受润,后两行颂增长也。上受润中本有二,一者受润所由,二者正明受润义。今一行中,「其云所出」半行,先颂受润所由也;次有半行正颂上受润也。上增长中本有二,一者正明增长,二者明增长相。今者两行中,初「一切诸树上中下等」有一行,正颂上增长也。「根茎枝叶」一行,即颂上增长之相也。「如其体相」此下有一行,第二颂上不自知譬。上譬中本有二,一者不自知所由,二者正明不自知;今此一行通颂之也。

「佛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六行半,颂上合譬。今就此三十六行半中亦为两段,初有三十五行,颂合禀泽增长譬;一行半颂合不自知譬也。上合譬中分为两段,第一历别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今不颂帖合,唯颂上历别合。上历别合中仍开为五,先合云、次合草木、次合雨、次合受润、次合增长也,今者还依开譬中作三段,复依合譬作次第。今就三十五行,初有十三行半,颂合所禀;第二有两行,颂合能禀;第三有十九行半,颂合正禀泽增长。今就十三行半自分为二,第一七行半,颂合云譬;第二有六行,颂合雨譬。今先颂合云譬。上合中本有二,一者举形合云,二者举声合云也。今七行半中,初一行颂举形合,次六行半颂举声合也。上举形合中有二,初正举形合,次举外譬帖合也。今「佛亦如是」下半行颂正合,次半行颂举外譬帖合也。「既出于世」此下有六行半,颂举声合云。上举声合中有二,第一举总声教合,第二举别声教合也。今六行半,初一行颂合第一,五行半颂合第二也。上举总声教合中有二,初正举总声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今「既出于世」此一行,唯颂正合略不颂帖合也。上举别声教合中有二,初正举别声合,第二劝时众来听。今此五行半中亦有二,初有三行半正颂举别声合,次有两行颂合劝听也。但举别声中佛本有六种德合声,今此三行半中,初「大圣世尊」下有两行,颂合十号之德也。次「充润一切」下有一行半,颂合四弘誓之德也。略不颂所余四德也。「诸天人众」此下两行,颂合别声中第二劝来听法也。「为大众说」此下六行,颂合上雨譬,分为四段,初两行正颂合雨譬,「我观一切」下二行半明心平等,「常演说法」下一行明无疲厌,「充足世间」下下半行举外譬帖也。从「贵贱上下」两行是第二,颂合能禀譬也。「一切众生闻我法者」下十九行半是第三,颂合上受润增长。就十九行半中分为二,初十一行颂合受润,后八行半颂合增长。就十一行中自开为五段,初「一切众生」下半行,颂合种种无量句,即是颂合受润众生也。次「随力所堪」下半行,正颂合受润也。次「或处人天」下七行,广举三草二木明受润不同众生。次「佛平等说」下一行半,明佛心平等而众生受润自异也。次「佛以此喻」下一行半,明是少分喻也。今还就七行广举三草二木中,前四行明三草,后三行明二木也。四行明三草者,「或处人天转轮圣王」下一行,明人天二乘为小草。「知无漏法」下两行,明声闻缘觉二乘为中草。「求世尊处」下一行,明外凡夫偏行六度菩萨为上草也。三行明二木者,「有诸佛子」下一行半,明内凡菩萨为小树。「安住神通」下一行半,明常住以上圣位菩萨为大树也。「我雨法雨」此下八行半,颂合增长。分为四段,初一行略颂合;第二有一行举外譬帖合也;第三有一行半广颂合譬也;第四有五行据五品人颂合也。初一行中自有二,初「我雨法雨」下三句,颂合增长所由。次一句正颂增长也。「如彼藂林」此下一行是第二举外譬帖合,亦有二,初「如彼藂林」下三句,举增长法体,即是「称其种姓」句也。次一句亦颂增长也。「诸佛之法」此下有一行半,是第三广颂合。初三句正颂合「一相一味」句,次一句颂合「快得善利」句,次有二句颂合「后生善处」句也。「声闻缘觉」此下有五行,广举五品人明增长,但不具足。初「声闻缘觉」下一行半,先出二乘人即中药草也。次「若诸菩萨」有一行半出小树,即是信首以上菩萨也。次「复有住禅得神通」下有两行出大树,即是初地以上菩萨也。「如是迦叶」此下一行半,是第二颂合不自知譬也。

「迦叶当知」此下三行半,颂长行末第三述成今日之解。上述已解开权,略不述解显一,既述开权,显实自彰也。今此偈长出显实之义,初有两行半正颂上述开权,次一行长出显实也。但上述开权中本有二,初正述解开权,二释。今此两行半唯颂正述句,不颂释句也。

法华义记卷第六

 

上篇:妙法莲华经义记

下篇:妙法莲华经玄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胡吉藏造 开题序 盖闻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内...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质杳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将...

【注音版】佛说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佛说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大乘伽耶山顶经

大乘伽耶山顶经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

佛说三摩竭经

佛说三摩竭经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枯树经

佛说枯树经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叶佛时偷婆,陷在下方...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 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

佛说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佛说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西天中印度摩伽...

【注音版】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七种不退转之法

古印度时,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弘...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须先受三皈依仪式

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法宝是指...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应道交,生佛无碍...

圣严法师《如何利用人生的低潮》

有很多人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所以总把...

黄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 佛经上说,万法...

临终昏迷助念还有作用吗

问: 临命终时被业力牵引而流转六道,这个业力是今生还...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

佛号要念出一个味道来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

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

运用佛法的慈悲智慧来处理婆媳关系

2017年,是我先生家族最不幸的一年。特别是他弟弟的突...

坐胎的过程宛如地狱非常痛苦

我们往昔的业力,由于一念阿赖耶识都有贪爱的种子,所...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拥有强大的内心,可以更坦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