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之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明。遮那云种种。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智是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出无入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箇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如经云。世界海旋。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旋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以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为度众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释品来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示业果报。示法果报。答前所问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遍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三十七问一时总答。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故号佛华严经。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佛菩萨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众生行业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见是已而倣斆之。学佛行故。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海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以此众因缘故。此品须来。发初蒙故。若无此品。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及以众生行业世界广狭之相。若不知者。依何发心。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以是义故。如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虚空界。此乃能知佛行处。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此品中叙分。后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是正说。及至华藏世界海。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总为正说分。从初叙分中长科为六。

一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普贤观察十海分。

二如是观察已下可八行经。明普贤告众叹诸佛十种之智海十不可思议。

三建立演说海已下可六行经。明普贤叹佛十种身业教化不可思议。

四从勇勐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已下七行经。是普贤叹佛身智二业随转法轮成就之众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议。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经。明普贤乘佛神力说佛智业身业教化饶益。成就众生海之德。令多菩萨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贤说颂。重明前法。于此二十行颂中两行为一颂。于中意有二十。总答前三十七问。为颂含多义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业随根普应。三明佛语业普周。四明佛行多刹遍严。五明诸佛大悲成熟众生。六明佛普现出兴与益。七明众生根劣随迷。八明大心净信坚固者堪为。九明诸佛与力方知。十明离谄慈悲志欲深广能入。十一明观察法界如虚空而获善利。十二简修余道者不堪普贤行人得入。十三明众生界广大法轮普至。十四明普贤自示身广大。十五劝众令观毛孔。十六明普贤示法与众之益。十七明普贤行愿无边。十八明普贤自叹行具。十九叹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广大。二十叹是佛所行应听。此以上经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第二段正说分中有十段经。一初段中长行有十八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二正说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诸佛同敷。三正举世界形状体性有十广大无尽。四正说世界已成现成当成具十种因缘。五正说由如来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缘是也。六乘佛神力说颂。于此十八行颂中。重颂前长行之法。明众生界广多。佛菩萨悲愿含覆故。以行广大故庄严国刹广大。以众生业无量故菩萨。行无量以菩萨信心广大离垢。所住国刹光明宝成清净无垢。此明净秽同居业现各异。如文可知。是故经云。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第二段中。尔时已下九行半经。并四十四行颂。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尔时已下有六行经。有二十行颂。明世界差别形由业。如文具明。第四尔时已下有十三行经十行颂。明世界体差别。第五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庄严差别。第六尔时已下有十行经。并有二十行颂。所修行方便愿力故。出生诸世界海庄严故。业清净故。庄严清净。业垢浊故。庄严垢浊。第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并二十行颂。明诸世界诸佛出现差别。依众生业行寿命修短。佛出现不同。第八尔时已下有七行经。并二十行颂。明世界劫住不同由业。第九尔时。已下有十四行经。并十行颂。明劫随业转变净秽。第十尔时已下有十五行经二十行颂。明一切世界海如来出现无差别。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刹海无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法常如是。令学之者倣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华藏世界品第五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十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问中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答前三十七问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莲华所持。含藏一切净秽境界。皆在其中故名华藏。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得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志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三事为缘。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宝华。以昔愿力空中住。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成一切诸波罗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发心时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成十种风轮。用持其上十种一切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如最下风轮名平等住。是愿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报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还是愿波罗蜜中檀度门法财惠施之所报生。还自相持。因果相彻。法不虚得。因不唐捐。以准此。用愿波罗蜜中十度法门。配之十种风轮。报得因果相持故。还如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最居其下。上持水际金刚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运游不堕。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及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行之报得。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业之所报得。众华庄严。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故。宝树庄严者。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箇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为行覆荫故。师子座庄严者。即是以法身随智建法轮报得故。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但云愿者。为行由愿成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业之所报得。香水河是进修之行所报得。如下文殊师利常随众中。总以名表法即见名知行。如此华藏世界海见果知因。不可别引余经将来证此。此经见名即知法。见果即知因。方可识此经之意趣。余经法相门户。多不与此经相应。余经云。苦谛。此经云圣谛。即义有余。余经说四谛。此经说十圣谛及十十二缘。若广说无量差别。不可卒申。以是义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经文。此经见名知行以果识因。如文殊师利常随之众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除灭无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主昼神。即其例矣。此华藏世界报得之体。大要总言。大愿法身大智万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满。尽法界虚空界。乃至尘毫之内。重重刹海中。一切众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无功自常充遍。以此为体。非是滞寂自安及人天自求乐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乐生净土菩萨者境界故。此净土菩萨设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别智乘发心信修行故。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华周虚空法界。名种种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蘂香幢。于莲华内日珠王宝上有大轮围山。经云。日珠王莲华之上者。只是华内有宝。名日珠王。非别有华也。众宝所成林树香水妙华开敷。经自有文具陈其事。其华内地金刚所成。地具众宝间错严饰。经自具言。于其地上无数香水海。众宝为底。如经具说。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从南向东。以次绕之。如六甲等为右其河严饰。经自具言。于不可说香水海中一一海内。各有一大世界种而住其中。其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种类也。如先德释云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海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此中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种。如经且略举世界种。于最中心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为作名也。即是风轮向上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内处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内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此世界种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刹微尘数。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种。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远近相似。此十一箇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复有一百箇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随方行列而住。近轮围山周匝十箇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重。重数虽少。上下相去极远。每第十三重与此娑婆世界齐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尘。向下第二重与下相去。多言十佛刹微尘数。计四重世界还与中心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种高下齐等。此近轮围山十箇世界种。即有四重。余九十箇世界种不言重数。且略举世界种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种。周围有一百箇世界种。共有一百一十一箇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大都总数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世界种。总于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上诸香水海。各出莲华。诸世界种各各而住。即于其大华之上别华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别莲华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而持其上种种庄严。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犹如日月众星以风所持处空而住。余广者。经自有文。若广引文烦恐当不见。略陈纲纪。粗而言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者。夫果不自生从因而得。经云。广大愿云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贤智地行悉成。所有庄严从此出。如经总举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者。明普贤行摄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内众眉间众所行觉行报得之。总是都举果行圆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尘数众。对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于彼是略举数。此是广数。如说普贤之行且但言万行。此是略言。意在无尽。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举果中。普贤满行即如座内众眉间众。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在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摄生报满果所得之境。今在经中不举大数。但举中心十一箇世界种。上下二十重。重别相去一佛刹微尘数。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刹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此中心十一箇世界种。总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报得。中心十一箇即十一地报得。上下二十重渐渐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中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随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进修摄化增降佛果故。各随位配之可见。除此十一箇世界外。周围别举出一百箇世界种者。即明此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行遍轮围山法界内故。且随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境界满故。近金刚轮围山周围有十箇世界种。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摄法遍故。余九十箇世界种不云重数者。明但是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箇四重世界配四摄法。更作一配。总举中心十一箇世界种并周围。直至金刚轮围山一百箇世界种。总共有一百一十箇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为本。五位中各有两重因果即是十。此为本。五位佛因果与五位中作进修故。即如此初会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箇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又明缘生之法皆须有一故。缘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与十作缘。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满数故。是圆数不可加减。是佛法世间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为法者。成缘生无尽一多相彻故。明其一者非同时无前后中间故。为一不自。一与万法作一故。为万法不自多。与一作多故。为成缘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无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互为主伴。方成缘生。两刚即缺。两柔即离。为不成济故。是如来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随俗故。行无所设也。德无所济也。即佛自佛。众生自众生。若为利众生施设法则。即佛为阳德。所设教为阴。是故此经名为圆教。佛处坎之一。而设教即十。以坎为师封故。普贤菩萨为明设教利生因果缘起法须自在。不滞缘生故。举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门。为摄生报得。有一箇世界种。明其佛位与五位及一切诸行作一故。还如眉间之众胜音菩萨。独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其华须。明主伴万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观之可见。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箇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门。四重世界明十波罗蜜四摄法之方便。大意举前座内众及眉间众。明其所行之行。此华藏世界明彼行中报得依果。于中杂类世界即明所摄之众生同住一处而境各异者。约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圆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权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者。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互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系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经云。佛子汝应观。刹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见。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于一刹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论主颂曰。

 三世无有时  妄系三世法
 以真无妄想  一念现三世
 三世无时者  亦无有一念
 系着三世法  总现无时中
 了达无时法  一念成正觉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者。缘何事意有四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麁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倣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妙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问曰。从何处来。答曰。从菩萨智慧处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故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像俱寂。随智用万像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十随文释义者。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二段。

一从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长行有二十四行经。并二十行颂。明叹佛往因行菩萨行修大愿力。报得风轮以持华藏世界。及众庄严。

二尔时已下有八行半经。并二十行颂。明叹莲华之上。宝轮围山具众严饰。由如来神力所生。

三尔时已下十行半经。并二十行颂。叹轮围山内平地金刚所成。具足众宝间错其地华网庄严。

四尔时已下一十六行经。二十行颂。明金刚宝地有众香水海。众宝为底妙香严岸。具众严饰。

五尔时已下一十二行经。二十行颂。明各各香海具众香河。其河底岸具诸严饰。右旋绕海。

六尔时已下十五行半经。二十行颂。明香水河两间平地。其地众妙庄严。其树华果众妙庄严。芬陀利华。此云百叶白莲华。

七尔时已下五行经。二十行颂。都结总叹此世界海。如来无量功德庄严。

八尔时已下三十八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种体性形状依住。

九尔时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结诸世界种于此大莲华上分布而住。并别举此中心华藏世界海。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释。

十此第九卷。一卷经都有十箇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有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种。于中意况前已释毕。

十一此第十卷中。总举一百箇世界种。围绕中心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种。布列而住。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高下与此中心十一箇世界种相似。中间相去极远。自余九十箇世界种不云重数。大数有一百一十箇世界种。于中表意如前已释。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颂。都已前诸世界海。安住虚空。或净或秽。纯杂同居。而不相障。皆由业力所起经文广博。不可子细。科文文句乱烦障其义。趣于中义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广义经文自具。不同小经小经。即须多引外文庄饰其义。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经义亦多不相应。意况与三乘全别。不可例此经典。此已上十卷经。明三度举果。一前如来始成正觉及座内众。举佛果行果明佛自证。二眉间众。是举佛中道行果与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华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内众眉间众所行之行报得之果。本意以佛报业之果答前三十七问。见果知因。使后学者如是倣之。行如是行愿。得如是果报。

毗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毗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毗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闇故。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龙斗。因龙斗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霑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于此段中复分为十。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四举世界所依住处。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六举世界形状。七举世界地上庄严。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九举世界城邑宫殿。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及举劫名。此已上但随文自具。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于中大意义分为八。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三明山庄严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六明都举庄严难记。七明山上诸城之数。八明杂类众共居。云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也。此上一段文自显着。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明林东之城。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举诸城围绕。四明城体众宝所成。五明城广狭。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言橹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头前引曰敌。众饰高胜曰崇。美而可观曰丽。城下绕而长[浣-二]深广者曰壕。狭者为堑。优钵罗华者。此云青色华。似藕。其叶狭长。近下小圆上渐尖。似佛眼故。其华茎无刺。准叹佛中。目净修广如青莲。即是青莲华叶也。波头摩华者。此云赤莲华。其华茎有刺。拘物头华者。其茎有刺。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芬陀利华者。白莲华也。宝多罗树者。或云无忧树。此之未定。检文未得。七重围绕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尸罗云清净。此云清净。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绕天龙乾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并陈庄严广大。此林众华严饰。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并陈初佛名号。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随根所现。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并陈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见佛光明。得十种法门。具如经说。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于此十行。颂中叹佛之德及。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父王闻之欢喜说颂。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其善惠王勅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明十王兴供。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威光获益。修多罗者。此为长行经也。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此十行颂中。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明威光菩萨。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为威光说颂。叹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并为眷属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劝其眷属。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威光与眷属。同往佛所。得十种利。第二佛为威光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如经云。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轮王位。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威光见佛闻法得益。第三如来说颂。叹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颂明。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还来见佛获益而去。此一品经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

 

上篇:新华严经论

下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大华严经略策

再刊华严略策序 大统国师尝栖託清凉圣境着华严疏数百...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此经略开四门分别...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菩萨沙弥古吴 智旭 新疏 菩萨比丘...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入真言门...

佛说[木*奈]女祇域因缘经

佛说[木*奈]女祇域因缘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如...

入法界体性经

入法界体性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婆伽婆在王...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七知经

佛说七知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佛游于舍卫...

【注音版】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基撰 总料简章 第一总辨诸教....

佛说木槵子经

佛说木槵子经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游罗...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留支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留支译本)...

礼法华经仪式

礼法华经仪式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起胡跪烧香...

梦参老和尚:向佛陀学习

诸位善友,我们分别大概有三年了吧!还记得从上回讲,...

如是行去,必得往生极乐邦——截流大师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

【推荐】如何修阴德

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思地狱苦,念佛自然恳切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可否理解极乐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问: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

怕冷的女性应吃哪些食物缓解寒冷

立冬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许多女性觉得总是手脚冰...

何等是净佛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

对待婚姻的态度

一位年轻人和新婚的妻子经常吵架,他很懊悔,埋怨自己...

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

近日,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最初带领贾居...

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

晚年的大安禅师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