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名玄论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净名玄论卷第八(会处下)

第二净土门

此经始末盛谈净土。二处四会。义势相关。法华玄论虽已委释。余未尽者。今当略陈。依梵本初。犹是序品。译经之人。改为佛国。为佛国中。有三章经。初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次章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此之二章。虽是一品之文。乃大明净土之洪辂也。众师多别搆玄。不以文为意故。喜失经旨也。

今叙此二章来意有七。一者为答宝积因果二问。初章答净土果问。次章答净土因问。净土义往酬日广因果二门。则理无不摄。所言净土果者。谓报应二土。报则随业精麁。应则适缘所现。初章广明此法。谓净土果也。净土因者。始自直心。终乎意净。总该万行化他及自行。次章广明斯法。谓净土净因也。问。应先明土因。后履得果。何故先果后因。答。此据答问次第。即辨履说门。若就修行。则先因后果也。又二章不同者。初明修净土意。次正明修于净土。修净土意者。凡夫但为安自身。求生好国。二乘本期威患。意在无余。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不生喜乐。故并不修净土。菩萨普化众生故。取于佛土。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以普欲化物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简非小行。故一言之中。简异圣凡。明菩萨修净土意也。又法身无像。安用国土为。而今修净土者。意在为物。是故。初章明修净土意。次章正修净土。如上释之。又二章不同者。初章直明为物取土。次章释成为物之义。菩萨修土因时。因净其心。亦令众生心净。即修土因时。利物因中。既双修自行化他。菩萨成佛。得净土果。所化众生。随来受生。得教化之。故是果时为物。以因果二时并皆利物。故知为物取土。即释前章也。又二章不同者。初章正明菩萨起。□々为众生取于佛土。是以文云。能取佛土。非于空也。次章明行。始自直心。终履意净。以能行相成。故要须二章经也。又初章明为物取土。即是发菩提心。心即净土根本。所以然者。既欲取佛土。宜发佛心。故菩提心为净土本。次章明净土因。即修菩萨行。修菩萨行。方得佛土趣佛之门。唯此二意。是故华严善财童子。遍游法界。诸善知识。皆云先已发菩提心。但未知云何修菩萨行。今此二章。还明两法也。又二章不同者。前明为物取土。则大慈内充。以见物受苦。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故取佛土。后明为物起净土门。夫欲为菩萨。要先有大悲。后广兴众行。此二是化物要门。佛土之根本。故二章明之也。又二章不同者。净土有因有缘。缘有二种。一者外有众生。二者菩萨内有悲佛。初章明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即缘中之二。次章明修净土因。亦有二种。一自修众行。二令众生亦修众行。要缘中具二因门有多佛土方成。此之七意。文具含之。不可阙也。

次论二是

问。前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后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未详二是之言。意何所在。请为释之。答。华严经云。佛子有世界微尘数等因缘所成。今明此经要略但明取土。有其二义。一者取土之缘。二取土之因。前明取土之缘。由有众生故菩萨取土。以缘中说果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后明取土因。虽由众生。而菩萨起须取土之因。以因中说果故。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故两是有因缘不同。

别论初章

问。初章经文凡有四句。一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次云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次云随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次随以何国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四文何异。请为论之。答。此四句文。并明取土之意。但前二句。总明为物取土。后二句。别明为物取土。何以知之。初直云随所化众生随所调伏。故知是总。后文别明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故知是别为物也。问云何总别。答总为物者。通为五乘众生令其生善灭恶。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谓化令生善。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调令灭恶。所以诸佛净土中。徒众不同。或具五乘众。或但人天众。或唯有声闻众。或但求缘觉众。或但菩萨众。具如经说。

后明别为物

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根义不定。若对人天及二乘。明菩萨根者。即十信是也。何以知之。菩萨根本。以信等五法为根。如释论履之。十信既明菩萨信。故知菩萨根也。又欲回前四乘令入菩萨道。故取佛土。则前四乘。始入十信。故明十信为菩萨根也。入佛智慧者。即是佛果。十信是所为之始。佛慧是所为之终。该始括终。则所为事尽。又前始自四乘。令入十信。乃至佛慧。网罗所为始终。无一众生而不化之。问。何故先明为四乘取佛土。后别为菩萨。答。已如前说。次第法尔。先与小益。后与大利也。又诸佛之法。先虽说三。后要归一。此经虽未彰意略已成密化。又此二章经文来者。初章为浅行之人取于佛土。故谓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灭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后章偏为登地以上名菩萨根。登地既始得无生。道根初立。次明佛慧从七地入佛眼地。至于佛果。皆名佛慧。所为虽广。不出五十二位。亦统始括终。故有第二文也。

又来意者。初二句。明为物取报土。次两句。明为物取应土。问。何以知然。答。后二句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此明适缘示净土不同。华严百万阿僧祇品。净土随根浅深。故示土优劣。故知是应。又随以何净秽杂等五种之土。则知是应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调伏而取佛土。不云随机示土。故知明报土也。为物虽多。不出报应。问。前后二义。将不相违耶。答。初义摄缘明所为缘普。后义摄土明土义旷。文含二旨。故两义相成。问。前云五种土。请示其相。答。一净土。二秽土。三杂土。四本不净后变而成净。如弥勒来也。五本净后变成不净。如弥勒去后土还不净。此五土摄一切土。又报应各五。故成十土也。

论报应

问。云何报土。云何应土。答。若以宝玉之净沙砾之秽。以此二土。为佛土者。皆是应土。非是报土。何以知然。夫净秽诸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土。今有土者。皆是应物。名为应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明三贤十圣有三界内外报土佛则无也。问。即此应土。亦是报不。答。亦得是报。凡有二义。一者据佛。二余众生。据佛者。如来昔日起于佛行。以土应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应物。当知此土即是报土。二余众生者。佛虽应物示土。众生无业感之。尚不得见。何由得生净土。以众生修行净因。感斯应土。即此应土。复得名报。如华严云。非一因缘净土得起也。

次明报土者。为据因位三贤十圣实行为论。即是报土。以未免三界内外果报。必有栖宅。栖宅之处。是菩萨实报。故名报土。即菩萨报土。而复化物。与菩萨同生其中。据众生感。菩萨土亦名报土。即此报土。众生宜见之者。菩萨为之示现。故报土亦名为应也。据菩萨为报。约众生为应。问。若然即报应何异。答。正可具前诸义。不可迢然历别。家师常云。报应土。应报土。众生佛土。佛众生土。佛菩萨土。菩萨佛土。下士闻之则便致笑。今恐不逮者多。故不陈此说。斯言正会经旨也。问。今颇有报应异义以不。答。一往欲示异相者。应土则暂有。报土则长久。如此经按地所现小时便息。报土据众生果报共招久期受用。以此为异也。又如秽土。是众生恶业所感。故名为报。非是佛示现。所以非应。但佛入秽土化物。託居众生报土之中。故名此报以为佛土。问。即众生恶业秽土。是佛应土不。答。佛应居其内。故称佛土。亦得名为佛应土也。故下文云。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秽恶不净土耳。考斯言旨。本是身子之流。不依佛慧。故曰见不净。此是恶业感土。如饿鬼恶业故感铁丸。非是佛应。但佛应。但佛应居其中。故说为示现耳。

论土有无

有人言。佛一向无土。土皆是三界内外果报。佛断惑因已尽。不感土报。是故无土。有人言。佛具足法土。以法界法门无不圆满。岂无土耶。今明有无各有其义。若如四住为缘有漏业为因。感三界内报净秽法土。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感三界外。当知佛则断因已竟。无复此报。故言无土。所以经云。普贤色身命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何有土矣。而昔行菩萨道。大悲能行。能为众生。起三界内外法土以益物。今遂能应物起土。即此身果。酬于昔因。佛则有土。二匠不达会通。故各偏执耳。问。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是何土耶。答。此中道第一义谛。名之为土。菩萨尔时登第一义山顶。与无明父母永别。故独居净土。下位之流。未栖其中。此中道种种义说。对下三贤十圣果报之土。故名中道以为净土。为法身所栖。形二边名为中道。望世谛为第一。随义说之。不应生疑。璎珞法华。皆有此说。问。中道土亦是报不。答。酬因亦是报也。但中道实相。非因所生。故不作报名耳。

论二行

问成就众生与净佛国土。常有此文。未见其异。请为分之。又如前云。为物取土。乃见净佛国土。即是成就众生。云何有二行异。答。二行相成。不可[这-言+苕]然使异。今欲分其相者。释论云。成就众生。履其利物之行。净佛国土。明为物兴所行。所行不同。故分二也。又无量寿佛为因之时。广发四十余愿。愿令土净。故后得净土。大品梦行品末。明菩萨见众生饥寒冻饿起诸大行。行得净土。又即此经云行取佛土。故知是行。问。若尔何故复修净土因耶。答。前兴大愿。后广起众行。行行具足。及得净土。但起净土。凡有二门。一者。下见众生种种苦恼。故兴大行。行取净土。二者。上见诸佛国土安乐清净。菩萨发心求之。欲以给物。行亦二门。例此可见。问。行自感土。何用愿为。答。行如车运行。为御者以愿。标心有在。故御行趣之。又心为初门。行为后起。如先发大愿。后方起行。又心一时顿发。行则次第修之。问。释论何因缘故言。菩萨得悟无生忍已。复唯明就众生净佛国耶。答。得无生法忍。即是自行已立。今所应作。唯欲化他。化他之中。不出大行。大行故徧明此二也。问。此大行。大行应通自行化他。何故遍言化他。答。至人空洞无缘。何用土为。今既取土。必是为物。故此行行皆是化他。问。文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非自行。答。若为令土净故净其心。亦是为物故自净其心耳。若直言菩萨自净其心不期土净者。此之净心。容通自行也。又菩萨若自行若化他。皆是化他。所以然者。为欲化他。故修自行。自行不成。不能化物。今欲化物。要须自行。故一切行皆为化他况净土行耶。

又明净佛土与成就众生二义者。净佛土。多据果门。成就众生。多据因门。所以然者。必成佛之时。方得佛土。如经云。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故知因中起净土之行。据果时益物。成就众生多据因门者。菩萨成就众生故。众生已生净土耳。问。何以知然。答。经论自标二行各异。云净佛土行。此行标果立行。若成就众生。但约利他。不标于果。故知据因。又二行异者。净佛土行。是上求之行。成就众生随所利益故。是下化之行。菩萨要行。不出斯二。又净佛土行是别行。成就众生此是通行。何以知之。但云净佛土。不明秽土。故是别行。成就众生。随有净秽之处。皆明利物。故是通行也。问。前就行行门分二。今何故并云行耶。答。论主明此是二种要行故。当知皆是行也。据位明二行。从初发意乃至等觉。皆具修二行。约十地经。八地正明净佛土。九地四无碍履成就众生也。

论二慧

问。前文云。譬如空地造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此文欲明何义。答。欲明取于净土。要具二慧。但有所行为物取于净土。则有方便。无实慧。堕凡夫地。以凡夫人天求亦净妙处故。若但有修空观。则不得为物取土。堕二乘地。今具实慧方便取土义故。以实慧方便。为物取土。方便实慧土亦本空众生。非有凡夫故无所染着。无所染着。不同凡夫。为物取土。异二乘行。故须二慧。所以云世界非一因缘所能得起。宫室者佛土也。空者实慧也。地者众生也。故以菩萨空心。依众生地。然后起净土因。得净土果。故名造室也。

论一质异见

法华玄论已略陈之。但此义人喜迷人。宜须决了。问。定以何物为一质而云异见。答。今既明一质异见。宜就土辨之。土虽无量。不出三种。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报应二土。法身本土。即中道实相。此土非垢非净。不生不灭。超百非。绝四句。不知何之目之。强叹美云净土。言一质者。即中道实相一净质也。异见者。于佛如来常见中道实相。众生恒见断常生灭。生灭之土自烧。无生之土不毁。故名一质异见。二者。就迹中报应二土。明一质二见者。以应土为一质。若应净土即一净质。秽土亦然。但二缘所见。各自不同。心依佛慧。则还是净质。若不依佛慧。则放一净质。遂见其秽。故名一质异见。问。秽缘自见秽土。何须应以净耶。答。有二义。一显菩萨之德。令增进愿行。二彰小乘之失。令欣慕大道。譬如欲诫初生诸天福之厚薄。故共宝器食也。

次明报土一质异见

如诸菩萨报得净土。恶业众生。于净见秽。问。菩萨净报。自见净土。众生不净业。自见众生不净土。云何于菩萨报。见不净耶。答。若论二报不同。众生不见者。今不论之。但据众生见。菩萨净土而成秽土。如经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譬如于人报水饿鬼则见火。问。鬼恶业故。于水见火不见水。人则见水不见火。可得云诸佛菩萨见净土不见秽。凡夫二乘见秽土不见净以不。答。以理言之。则应尔也。但胜能兼劣。故佛菩萨见净。随众生复见秽。如华严法界品云。天得见人。复得见天。人但见人。不得见天。菩萨自见境界不可思议。复见二乘所行颠倒。问。若尔。鬼但见鬼家之火。不见人水。人应见人水。复见鬼火耶。答。见水成火。此是辨恶业。于水横见火。人无此业。故不见之。问。若尔。二乘恶业故。于菩萨境界横见不净。菩萨应不见其不净。答。诸佛菩萨有随颠倒智天眼他心故。能知能见。故华严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人无此事故。但见人水。不见鬼于水上作火。上来皆是寄事明之耳。

论同实异

习成实论者云。土是世谛非无一质。但即真空。故无质耳。晚习唯识摄大乘论者云。如虚空。天见之为宝宫。鬼见之为勐火。鸟见之为好路。人见之为虚空。并无四质。悉是心变异故见此四耳。犊子部云。人成结成事成。事成者。即六尘等事。此明实有一质。萨婆多云。人不成结成事成。亦有一质。譬喻部云。人不成事不成。但有结成耳。如一色。贪人见之为净。不净观人谓不净。余人见之为非净不净。故无有定质。但有结使之心。寻譬喻之计。似唯识之宗。今先问唯识宗。若无境有心者。夫论因必有果。有果必酬因。心是方化之因。故云三界皆一心造。既计能造之心因。岂无所造之境果。若无境有心。则是无果有因。问。心变异故。见有外境。但外境犹是心。心外无有境。故有因亦有果。答。如外种子为因生外物之果。而有因有果者。今以心为因。变异生三界五道。何故言无别果耶。若言心横谓故见万物。实无万物。如眼病见空华。实无空华。若尔实无万物。亦无妄谓之心。而于妄谓之者。有妄谓之心。亦于妄谓之人。有妄谓之境。若言心境俱是妄谓。终因心故有境者。此乃是妄谓之心为本。妄谓之境为末。不得言本有而末无。又众生心变异故。见众生土。诸佛菩萨应土。谁所作耶。若言亦是众生心变异故见应土者。佛则无应土。若尔但有法宝两身。应无化佛。又但有他心。无天眼耳。问。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则见真如。不见识不识尘不尘。权智则知世谛等境。就世谛智中。复有权实二智。唯有心。此是实智。若知有色。此是权智。故佛以权智。随顺众生。亦有化身应土。答。佛随顺众生故者。为见众生色故顺。为不见故随。如其不见何得随。若其见者。既其无色。何所见耶。又佛若见色。则是倒见。次问有定质义。答。若有定质者。如一水两见。鬼见成火。则有色触。人见为水。便是三尘。定是何质。色。于不得通者为碍。于得通者不碍。宁言色定是质碍。于有见人为有。于观空人为空。色岂定是空有耶。以此推之。不得定言有一质。亦不得定言无一质。问。何故经论之中。说有一质。说无一质耶。答。天亲论主。为众生于五尘中起烦恼业。招生死报。是故论云实无外境。皆是心之所作。本有外境。可起贪瞋。既无外境。于何处起烦恼耶。外境既无。则心亦不有。则不心不境。便悟入实相。是故说无境有心。此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学人不体其旨。便谓无境有心。问。何故复明有心有境。答。于颠倒众生。既有倒心。即是倒境。但要因倒心。故有倒境。倒心为本。倒境为末。是故经中说有心境。诸部不知随顺众生说有此事。便谓心境二俱实有。问。若有心境。何故于空中见火。复于水见火。答。经云五不思议中。众生业行不思议。自有空中无火以恶业故见空成火。自有于人中报水变而成火。问。若尔即是无境。云何言非。答。于众生有心。即见有境。云何言无。问。若尔即成有境。云何言非。答。于鬼见火。人实不见。云何言有也。

 正法

净名玄论卷第八(终)

 

上篇:净名玄论

下篇:维摩经义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御製心经序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夫涅槃无方。佛性无体。而菩萨见...

观无量寿经义疏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 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 此经开首先知...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观经境胜,卒难受持。经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

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

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 北凉高昌国沙门法盛译...

佛说求欲经

佛说求欲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

【注音版】佛说较量寿命经

佛说较量寿命经...

华严游心法界记

剏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佉罗帝耶山...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卷上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原教门第...

佛说十二游经

佛说十二游经 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译 昔,阿僧祇劫时...

佛说相应相可经

佛说相应相可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在舍卫国请诸比丘,...

佛说长者子制经

佛说长者子制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练

问: 顶礼法师,请问法师,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

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

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

没有文化的人,念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

现在信徒来皈依三宝的也很多,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过了之...

到禅堂里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发心

唐朝有一位在家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居士,叫庞蕴。庞蕴有...

艰难的回归路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这个经...

罗睺罗出家记

有一次波斯匿王去见佛,因为那时佛要度罗睺罗出家。国...

剩茶叶的再利用

一般大家喝过的茶叶都倒掉了,而且隔夜茶又不能喝,所...

【佛学漫画】大悲心陀罗尼

大悲心陀罗尼的故事...

厌离娑婆有两个方法

从生命的差别因缘当中,我们的生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

心作心是之义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正觉世间也。菩萨,缘觉...

古代大德诵持《大悲咒》的感应

广恩禅师:闭门绝食,念诵大悲咒。时值隆冬酷寒,霍氏...

狗要吃屎理他做甚,魔力强势不要争锋

至于某某外道,所伪造之书,吾人只好任彼所为,各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