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又识论称悔。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二睡眠。谓略。摄于心。不自在转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三寻。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麁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四伺。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造。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释云。寻即浅推。伺即深度。寻于麁发言。伺则细发语。识论云。四不定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释云。一解。显不定义。此于界性识等皆不定故。二解。简前信等贪等。此通三性。性不定故。如上根随烦恼。过患尤深。开恶趣门。障菩提道。如瑜伽论云。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瀑流扼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行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为瀑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扼。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乃至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如上所作烦恼。生诸过患。皆从最初一念无明心起。何谓无明。以不知前境本空。妄生对待。唯是自心分别。以忿恨风。吹心识火。自烧自害。曾不觉知。不了唯心第一义谛。故曰无明。痴暗所缠。空生空死。大智度论云。复次一切法性。皆空无所有。汝所瞋因缘。亦皆虚诳无定。汝云何以虚诳事故。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业故。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汝莫以虚诳无实事故。而受大罪。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而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暗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门。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众生亦如是。五众无我无人。空取相致斗诤。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无人无我。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莫于根本空中。斗诤作罪。斗诤故。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又云。一切烦恼。虽是过去业因缘。无明是根本。乃至若知先一世无明业因缘。则亿万世可知。譬如现在火热。过去未来火亦如是。复次菩萨求无明。体即是明。所谓诸法实相。名为实际。观诸法如幻如化。众生颠倒因缘故。起诸烦恼。作恶罪业。轮转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蚕。出丝自裹缚。入沸汤火炙。凡夫众生亦如是。初生时未有诸烦恼。后自生贪欲瞋恚等诸烦恼。是烦恼因缘故。覆真智慧。转身受地狱火烧汤煮。菩萨知是法本末皆空。但众生颠倒错故。受如是苦。菩萨于此众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颠倒故求于实法。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实际。种种因缘。教化众生。令住实际。是故住实际无咎。释曰。如了今世无明业是心。则能通达过去未来一切善恶诸业。悉是自心。如一火性热。则一切火皆热。既实知已。终不更将手触。惧烧手故。若如实知。今现在一尘一念悉是自心。终不更故起心贪取前境。虑失宗故。所以宝藏论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如是则智灯常照。业海自枯。究竟住于无过咎。真唯识性之实际。于实际中。不见有一法若生若灭。若合若散。所以寂调音所问经云。寂调音天子言。文殊师利。为有烦恼故调伏。为无烦恼故调伏。文殊师利言。天子。喻如有梦为毒蛇所螫。此人为苦所逼。即于梦中而服解药。以服药故。毒气得除。天子。于意云何。此人实为所螫不耶。天子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彼毒实为除不耶。天子言。文殊师利。如实不被螫。除亦如是。文殊师利言。天子。一切贤圣调伏。亦复如是。天子。汝作是言。为有烦恼故调伏。无故调伏者。天子。如我与无我。有烦恼无烦恼。亦复如是。乃至一切法无我。以无主故。一切法无主。与虚空等故。一切法无来。无所依故。一切法无去。无窠窟故。一切法无住。无所安立故。一切法无安立。生即灭故。一切法无为。以无漏故。一切法无受。究竟调伏故。大庄严法门经云。文殊师利。见此大众。于金色女无染心已。问金色女言。汝今烦恼置在何处。令诸王子。乃至居士等。不生染心。金色女言。一切烦恼。及众生烦恼。皆住智慧解脱之岸。如如法界平等法中。彼诸烦恼。非有生。非有灭。亦不安置。如中观论偈云。染法染者。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者异。异法云何合。古释。烦恼为能染。众生是所染。一即能所不成。异即如同水火。俱无合义。止观云。若一念烦恼心起。具十法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亦如初灯。与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碍。亦不相破。如是了达。烦恼性空。则四种瀑流。唯正法行日之能竭。七重慢阜。因平等慧风之所摧。能害所害俱消。自缚他缚同解。逢缘犹莲华上之水。历事若虚空中之风。一切时中。常居宗镜。见万法无异。如太虚空。因分别识生。名色影现。分别不起。名色本虚。向性空地中。美恶平等。如大智度论云。譬如除宫殿。及诸陋庐。如烧栴檀。及杂木。其处虚空。无有异色。及萨婆若等诸法求其实皆如是。故净名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者。即是明其去取也。有师解言。如人眼病。见空中华。眼病差时。即无华可除。众生亦尔。妄见诸法。但除妄惑。妄惑若灭。则无法可除。此是本无法义。何谓不除法也。今言一切众生。悉具十法界法。无明不了。触处病生。若有智慧。无碍自在。悉为佛事。譬如火是烧法。若触烧痛。谨慎不触。即是除病。不可除火。若除此火。则失温身照闇成食之能。十二因缘三道之法。亦尔。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烧人。得法术者。出入无碍。不须除火也。故八万四千烦恼。凡夫为之受恼。诸佛菩萨以为佛事也。亦如治眼之法。去病不得损睛珠也。经言。为断病本而教导者。此正明化物也。病本。即是一念无明取相。故华严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今谓唯是一念无明取相心作也。此即三界生死之病本也。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毕故不造新。即是断病本也。是知一念之心。既名病本。亦是道原。执实成非。了空无过。悟在刹那。更无前后。如志公和尚道体不二科云。众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烦恼。不知烦恼本空。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追讨。大道皎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沉沦生老。昔日迷时谓晚。今日始觉非早。第三色法。色有十五种。一地。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坚硬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是内地体。形段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坚硬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砾石丘山等。是外地体。形段受用为业。又依持资养为业。二水。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湿润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洟泪涎汗等。是内水体。润泽聚集。受用为业。外。为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湿润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泉源谿沼等。是外水体。依治受用。资养为业。三火。亦二。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煖热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能令有情。遍温增热。又能消化饮噉。是内火体。成熟和合。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煖热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炎燎村城。或鑽木击石。种种求之。是外火体。变坏受用。对治资养为业。四风。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轻动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上下横行。入出气息等。是内风体。动作事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轻动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摧破山崖。偃拔林木等。彼既散坏。无依故静。若求风者。动衣摇扇。其不动摇。无缘故息。如是等。是外风体。依持受用。对治资养为业。五眼。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之所执受。四大所造色为境界。缘色境识之所依止。净色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六耳。七鼻。八舌。九身。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各行自境。缘自境之所依止。十色。谓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所造。色蕴所摄。有见有对性。十一声。谓耳所行境。耳识所缘。四大所造。可闻音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十二香。谓鼻所行境。鼻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嗅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十三味。谓舌所行境。舌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尝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十四触。谓身所行境。身识所缘。四大所造。可触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十五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性。又百法明色有十一种。所谓五根六境。五根者。阿毗达磨论云。以造色为体。一能造。即四大。地水火风。二所造。即四微。色香味触。六境者。一色。有三十一。显色有十三。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光.六影.七明.八暗.九云.十烟.十一尘.十二雾.十三空一显色。形色有十。一长.二短.三方.四圆.五麁.六细.七高.八下.九正.十不正。表色有八。一取.二舍.三屈.四伸.五行.六住.七坐.八卧。法处色有五。一极逈色.二极略色.三定自在所生色.四受所引色.五遍计所执色。五根色。以能造为体。法处境中以极逈极略为体。遍计所执。受所引色等四色。非是造色。无体性故。是假非实。又除青黄赤白四色是实。长短二十七种皆是假。四实色上立故。以相形立故。二声。有十一种。一因执受大种声。因者。假藉之义。即藉彼第八识。执受四大所发之声。即血脉流注声等是也。即内四大有情作声。皆是执受故。二因不执受大种声。外四大声是。三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如外四大种。亲造彼声。即手是。内四大种。亲造果声。外四大种。但为助缘。共造一声。四世所共成声。世间言教书籍阴阳等。名共成声。仁义礼智信等。五成所引声。或成所作智。所引言教。即唯如来。六可意声。情所乐欲。七不可意声。情不乐欲。八俱相违声。非乐非不乐。名俱相违声。九遍计所执声。谓外道所立言教。十圣言量所摄声。十一非圣言量所摄声。三香。有六。一好。约情说。随自识变。称己心等。方名好香。二恶。三平等。非好非恶。四俱生沉檀等。与质俱起。五和合。众香等成一香。六变异。未熟无香之时。名变异。四味。有十二。一苦.二酸.三甘.四辛.五咸.六澹.七可意。谓称情故。八不可意。谓不称情。九俱相违。上二相反。十俱生。与质同有。十一和合。众味聚集。十二变异。成熟后。味异。于前。五触。有二十六。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滑.六澁.七轻.八重.九软.十缓.十一急.十二冷.十三饥.十四渴.十五饱.十六力.十七劣.十八闷.十九痒.二十黏.二十一病.二十二老.二十三死.二十四疲.二十五息.二十六勇。前四地水火风是实。余二十二依四大差别建立是假。

问。色法有几义。

答。有四义。百法云。一识所依色。唯属五根。二识所缘色。唯属六境。三总相而言。质碍名色。四别相而言。略有二种。一者有对。若准有宗。极微所成。大乘即用能造色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成。即法处所摄色。如上地水火风。一切色法。因缘似有。体用俱虚。何者。自体他体。皆悉性空。能缘所缘。俱无有力。以自因他立。他因自生。他是自他。自是他自。互成互夺。定性俱无。又能因所成。所从能立。能无有力则入所。所无有力则入能。互摄互资。悉假施设。缘会似有。缘散还无。以唯识所持。终归空性。如大智度论云。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尔。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种。悉皆舍相。复次诸论师辈。有能令无。无能令有。诸贤圣人。及坐禅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诸法。皆可转相。以无定体故。随缘变现。不可执有执无。违于法性。第四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不相应行者。相应者。和顺义。如心王心所。得等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名不相应。又得等非质碍义。不与色相应。又有生灭。不与无为相应。为拣四位法。故名不相应。一得。谓诸行种子所摄。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又杂集论云。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善不善无记法者。显依处。若增若减者。显自体。何以故。由有增故。说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减故。说名成就下品信等。二无想定。谓已离净欲。未离上地欲。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杂集论云。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不恒行转识所摄。灭者。谓定心所引。不恒现行诸心心所。暂时间灭。三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云。欲超过有顶。作止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四无想天。谓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五命根。谓于众同分。先业所感。住时决定。假立寿命。众同分者。于一生中诸蕴相续。住时决定者。剂尔所时。令众同分常得安住。或经百年千年等。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又依业所引。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为命根。六众同分。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七异生性。谓行自相发起性。又由二障种。各趣差别。八生。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九异。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性。假立为异。亦名为老。十住。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性。假立为住。十一无常。谓于众同分。诸行自相生后灭坏性。假立无常相。十二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十三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十四文身。谓于彼前二文句所依诸字。假立文身。十五流转。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十六定异。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十七相应。谓诸行因果。相称性。十八势速。谓诸行流转迅疾性。十九次第。谓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二十时。谓诸行展转新新生灭性。二十一方。谓诸色行遍分剂性。二十二数。谓诸行等。各别相续。体相流转性。二十三和合。谓诸行缘会性。二十四不和合。谓诸行缘乖性。此不相应行。虽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等。四位相应。然皆是心之分位。亦不离心变。及出唯识真性。约一期行相分别故尔。如广百论云。自心分别所见境界。即是自心。但随众缘诸行种熟。自心变作种种分位。自心所变。无实体相。何为精勤。安立异法。但应信受。诸法唯心。

问。一心妙旨。八识真原。有为门中。已明王所。无为法内。如何指陈。

答。此申第五无为法。有为无为。皆一心变起故。又不出一心性故。

问。有为无为。各有几种。一一行相。如何分别。

答。有为略有三种。无为略有六种。初有为极成之法。不过三种。识论云。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释云。如色心等者。即是五识身。他心智境。谓色等五尘。及心心所。此约总聚。不别分别。此何识境。现量所知。非境所知。如瓶衣等者。此虽现见受用。而非现量所缘。是假法故。但是现世而受用物。

问。此中缘瓶等心是何量摄。

答。非量收。不亲缘得法自体故。非比度故。非量所收。如眼耳等者。此五色根。非现量得。亦非现世人所有知。此眼耳等。各由彼彼有发识用。比知是有。言证知者。证成道理也。以现见果。比有因故。果。谓所生心心所法。比量知有。诸净色根。此非现量他心智知。然今大乘第八识境。亦现量得。佛智缘时。亦现量得。除佛已外。共许为论。非世共悉。是故但言此知是有。次约诸经论。有六种无为。百法云。一虚空无为者。离一切色心诸法障碍。所显真理。名为虚空无为。虚空有三。一识变虚空。即第六识上作解心。变起虚空相分故。二法性虚空。即真如体有离诸障碍。故名为虚空。三事虚空。即所见顽空是也。二择灭无为。由无漏智起简择。灭诸障染。所显真如理故。三。非择灭无为。有法不由择力。起无漏智简择。而本性净。即自性清净涅槃是也。即真如本性。离诸障染。不由起智断惑。本体净故。四不动无为。第四禅离八患三灾。证得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从第四禅已上。至无所有处已来。舍受不行。并麁想亦无。显得真如。名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有二。一约对得名。谓真如理。对事得名。二简法者。即真如简遍计。离于生灭也。出体者。大乘但约心变相分。假说有虚空故。非是离心外有空也。若说本质无为者。即不离于识变有也。

问。若说识变相分。说是无为者。即是相状之相。随识而为。何成无为耶。

答。此说是识变。假说是无为。其实非是无为。无为是常住法故。今此依无为体者。但取随识独影相分为体。以前后相似。无有变而唯有一类空等相故。假说无为。此六无为。地前菩萨识变。即是有漏。若地上后得智变。即无漏。若依法性出体者。五种无为。皆是真如。真如体外。更无别出。六种无为。各皆依真如实德也。

问。如何圣教说真如实耶。

答。今言有者。不是真如名实有。但说有。即是遣恶取空。故说有。体。是妙有真空。故言非空非有。

问。如何圣教说真空为空耶。

答。谓破执真如心外实有。故说为空。即空其情执。即不空其真如空也。又识论云。然诸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释云。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者。此无本质。唯心所变。如极微等。变似空等相现。此皆变境而缘故也。真如亦是假施设者。真如约诠。而诠体是一。此五无为。依真如上假名空等。而真如体。非如。非不如。故真如名。亦是假立。如食油虫等。不称彼体。唯言显故。譬如有虫。名曰食油。实非食油。假名食油。不称体故。真如亦尔。又释摩诃衍论云。无为有四。一真如无为。二本觉无为。三始觉无为。四虚空无为。有为法有五种。一者。根本无明有为。二者。生相有为。三者。住相有为。四者。异相有为。五者。灭相有为。是名为五。且四无为者。以何为体。有何等用。颂曰。依各有二种。所谓通及别。如体用亦尔。随释应观察。论云。真如无为。有二所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寂静理法以为体故。本觉无为。有二所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自然本智以为体故。始觉无为。有二所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随他起智以为体故。虚空无为。有二所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无所有事。以为体故。复次真如无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一切诸法。令出生故。二者别用。平等之性。令不失故。本觉无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不守自性故。二者别用。不转变故。始觉无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随妄转故。二者别用。对治自过故。虚空无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欲有令有故。二者别用。空无之性。令不失故。是名二用。此中所说。通谓他义。别谓自义。五种有为。以何为体。有何等用。颂曰。依各有二种。所谓通及别。如体用亦尔。随释应观察。论曰。根本无明。有二种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大力住地以为体故。生相有为。有二种依。一者通所依。非有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细分染法以为体故。住相有二种依。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麁分染法以为体故。异相灭相。二种通依别依。如前住相有为所说无别。复次根本无明有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能生一切诸染法故。二者别用。随所至处。作碍事故。生相有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于上下中与其力故。二者别用。随所至处。作碍事故。如说生相。住异亦尔。灭相有为。有二种用。一者通用。于上及自。与其力故。二者别用。能作碍事故。是名二用。以何义故。作如是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通以一心。而为其体。于道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阿赖耶识。具一切法。过于恒沙。过于恒沙。如是诸法。以谁为本。生于何处。佛言。如是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处殊胜。不可思议。何以故。于非有为非无为处。是有为是无为法而能生故。文殊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非有为非无为处。佛言。非有为非无为处者。所谓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是故我言。生处殊胜。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譬如庶子。有二所依。一者大王。二者父母。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各有二依。谓通达依。及支分依。复次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种子。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各有二依。谓通达依。及支分依。乃至广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即是开示能熏所熏之差别故。云何开示。所谓显示染净诸法。有力无力。互有胜劣故。今当作二门。分明显说。一者下转门。二者上转门。生灭门中。不出此二。如是二门。云何差别。颂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向原上上转。名为上转门。论曰。由染净诸法。互有胜劣故。二种转门。得成而已。今当先说初下转门。根本无明。以何等法而为所熏。于何时中而作熏事。颂曰。所熏有五种。为一法界心。及四种无为。非初非中后。取前中后故。如契经分明说。论曰。根本无明。以五种法而为所熏。谓一法界及同无为。熏一法界。其相云何。颂曰。一种法界心。有二种自在。谓有为无为。是根本无明。依于初自在。而能作熏事。论曰。一法界心。有二种自在。一者有为自在。能为有为法。而作依止故。二者无为自在。能为无为法。而作依止故。根本无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后自在。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后自在。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熏自所依分际之量。非他所依故。熏真如法。其相云何。颂曰。真如无为法。有二种作用。所谓通及别。如前决择说。是根本无明。依于初作用。而能作熏事。余无为亦尔。论曰。真如无为。有二种用。谓通及别。如前所说。根本无明。依初作用。能作熏事。非后作用。如说真如。余三无为。亦复如是。皆依初作用。非后用故。作熏时量。非初亦非中后。取前中后故。本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大力无明。作熏事时。初及中后。一时俱取。而非别取故。此中所说能熏所熏。以何义故名言熏。谓能引彼法而合自体。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名能熏。又能与彼法不作障碍。若随若顺。不违逆故。名为所熏。谓五种有为。能熏四种无为法。及一法界心。所熏五法随来。而与五能熏。共会和合。同事俱转。是故说言。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如大无明。一心本法。为通依故。依初自在。作熏习事。四相有为。应如是知。如大无明。依四无为。通达作用。能作熏事。四相有为。应如是知。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说罪要行法

说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每于半月月尽忆所犯罪。...

莲邦诗选

莲邦诗选序 经云。清泰国土。宝树珠网。德水珍禽。常...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碧岩录序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

太子须大拏经

太子须大拏经 西秦沙门圣坚奉 诏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是法非法经

佛说是法非法经(出《中阿含》)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净土警语

净土警语 菩萨苾刍 行策 截流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

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注音版】优婆塞菩萨戒诵戒仪式

优婆塞菩萨戒诵戒仪式...

【推荐】如何知道罪业已经忏悔干净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

念念着相执情,故念念起烦恼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系含意识意色情感。而菩萨之伟大...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婆罗门索债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佛陀带着比丘...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牌位超度与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问: 写牌位超度祖先与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应该...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爱着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识学》有一个名词叫烦恼障,是说烦恼的活动能障碍...

【推荐】人生观的四个层次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念佛方法与具体行持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病人看病,碰到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