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此有六部)

布施部第一(此别一十一部)

    述意部
    悭伪部
    局施部
    通施部
    法施部
    量境部
    观田部
    相对部
    财施部
    随喜部
    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所以给孤独食。散黄金而不悋。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鹰鸇之餐。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宝货仓储。宁容在意。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顶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四怖交煎。五家争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翫。比见凡愚悋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常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牆。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烦恼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悭贪为本也。

悭伪部第二

如菩萨处胎经佛说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积财千万亿  称言是我有
 临欲寿终时  眼见恶鬼神
 刀风解其体  无复出入息
 贪识随善恶  受报甚苦辛
 将至受罪处  变悔无所及

又萨遮尼揵子经偈云。

 贪人多积聚  得不生厌足
 无明颠倒心  常念侵损他
 现在多怨憎  舍身堕恶道
 是故有智者  应当念知足
 惜财不布施  藏举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饿鬼中受苦
 饥渴寒热等  忧悲常煎煮
 智者不积聚  为破悭贪故

又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本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力龙

又菩萨本行经云。若见乞者。面目频蹙。当知是人开饿鬼门。

又大集经云。有四法障碍大乘。何等为四。一不乐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观过。四不念菩提心。复有四法。一为欲而施。二为瞋而施。三为痴而施。四为悑畏而施。复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现见施。四轻慢施。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悋。复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骂詈。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遇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若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局施部第三

述曰。或复有人许施贫者令他欢喜。后悔不与。招苦转多。或有众生自无信施。见他行施不能随喜。反生毁呰令他不施。得罪最重。或有共物偏用有过。如家中财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独感得。于中独悋不肯惠施。障人修福。得恶最深。故正法念经云。若有丈夫。勅其妇人。令施沙门婆罗门等食。其妇悭惜实有言无。语其夫言。家无所有。当以何等施与沙门及福人等。如是妇人诳夫悋财而不布施。身坏命终堕于鍼口饿鬼之中。由其积习多造恶业。是故妇人多生饿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贪欲嫉妬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轻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缘。生饿鬼中。乃至嫉妬恶业不失。不坏不朽。于饿鬼中不能得脱。业尽得脱。从此命终生畜生中。受遮吒迦鸟身(此鸟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饮之。不得饮余水)常患饥渴受大苦恼。畜生中死生于人中。以余业故常困饥渴。受苦难穷。常行乞食。或复于家共有供中。偏食不与他人。亦得重罪。故正法念经云。多食美食而自食噉。不施妻子及余眷属妻子等。但得嗅其香气不知其味。于妻子前而独食之。以悭嫉故。同业眷属而不施与。亦教他人不给妻子起随喜心。数造斯过。而不改悔。不生惭愧。如是恶人。身坏命终生于食气饿鬼之中。既生之后饥渴烧身处处奔走。申吟嘷噭悲泣愁毒。唯恃塔庙及以天祀。有信之人设诸供养。因其香气及嗅余气以自活命。故知众生独用家物及偏独食。皆得大罪。或虑无财乃至水草。亦不将施。后受贫苦世世不绝。故优婆塞戒经云。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极贫之人谁当赤露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一鍼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现贫穷无其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执投扫洒亦得福报。故成实论云。扫一阎浮僧地。不如扫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弥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饶财珍富有大威力。随意所欲周给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轴。穀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者。食故不尽。其儿以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随意不尽。儿妇以一裹香涂四部兵并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香故不尽。奴以一犁耕田七垄。出米滋多。其婢以八升穀与四部兵。人马食之不尽。家内良贱共争各是我福力。琝荼诣佛请问谁力。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织师。织师有妇。又有一儿。儿又有妇。有一奴一婢。一时共食。有辟支佛来就舍乞食。各欲当分舍与。辟支佛言。各减少许。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从之。辟支食已。于虚空中现诸神变方去。织师眷属舍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转七返。余福此生。果报齐等。

通施部第四

如涅槃经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现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密。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属欲令安隐。为除毒故。即命良医。而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触。我今当观如是毒箭。从何方来耶。谁之所射。为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复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镞铁者。何冶所出。刚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鸟翼。乌鸱鹫耶。所有毒者。为从作生。自然而有。是人毒。恶蛇毒耶。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菩萨亦尔。若行施时。分别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能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菩提。

又净业障经云。若菩萨观悭乃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又佛说太子须大拏经云。佛告阿难。过去不可计劫。时有大国。名为叶波。其王号曰湿波。王有二万夫人。了无有子。王自祷祠诸神天人。便觉有娠。至满十月太子便生。字为须大拏。至年十六书艺悉备。少小已来常好布施。太子年大。王为纳妃。名曼坻。国王女也。端正无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思惟。欲作檀波罗蜜。出城游观。帝释化作贫穷聋盲瘖痖人。悉在道边。太子见已愁忧不乐。太子白王。欲从大王乞求一愿。不审听不。王答欲愿何等。不违汝意。太子言。我愿欲得大王中藏所有珍宝。置四城门外及着市中。以用布施在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语太子。恣汝所欲。不违汝也。太子即辇珍宝着四城门外及着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闻知。千里万里来者。恣意与之不逆其意。时有敌国怨家。闻太子好喜布施所在求索不逆其意。即会诸臣及众道士。共集议言。叶波国王有行莲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多力健斗。每与诸国共相攻伐。此象常胜。谁能往乞者。诸臣咸言。无能往者。中有婆罗门八人。即白王言。我能往乞。当给我粮。王即给之。王便语言。能得象者我重赏汝。道士八人即诣叶波国。至太子宫门。悉皆柱杖俱翘一脚住自说言。故从远来欲有所乞。太子闻之甚大欢喜。便出迎之。前为作礼。如子见父。因相慰劳。问何所求。道士答言。我闻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太子名字流闻八方。上彻苍天下入黄泉。布施之功德不可量。欲从太子乞行莲华上白象。太子即将至厩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莲华上白象名须檀延者。太子言。此大象是我父王之所爱重。王视如我。若与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国。太子即自思惟。我前有要所布施不逆人意。今不与者违我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从得成无上平等。即勅左右被象金鞍。疾牵来出。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牵象以授与之。八人得象祝愿太子共骑白象欢喜而去。太子语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知者。便追夺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国中诸臣闻以象施怨家。皆大惊悑王闻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当如之何。太子如是布施中藏日空。臣恐举国及其妻子皆以与人。王闻是语益大不乐。王共诸臣议之。将欲种种刑罚太子。有大臣白。王不许。但逐出国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许。当使惭愧。王即随此大臣所言。王语太子。汝出国去。徒汝着檀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不敢违教。复愿布施七日展我微心。乃出国去。王言。汝正坐布施太剧。空我国藏。失我敌宝。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听汝也。太子白言。不敢违戾大王教令。我自有私财。愿得布施尽之乃去。不敢烦国。二万夫人共诣王所。请留太子。布施七日。乃令出国。王即听之。四远来者恣意与之。七日财尽。贫者得富。万民欢喜。太子辞妻。妃闻愕然。太子何过乃当是乎。太子具答因缘。是故逐我。曼坻言。使国丰溢富乐无极。但当努力共于山中求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悑之处。汝常憍乐。何能忍是。妃答太子。我终不能相离也。王者以幡为帜。火者以烟为帜。妇者以夫为帜。我但依怙太子。若有来乞丐者。我当应之。乃至有人索我及儿女者。随太子所施。太子言。汝能尔者大善。太子与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辞别欲去。白其母言。愿数谏王以政治国莫邪枉人。母闻辞别感激悲哀。语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刚铁。奉事大王未曾有过。今有一子而舍我去。我心何能不破如死。太子与妃及二子俱。为父母作礼而去。二万夫人以真珠各一贯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作七宝珠奉上太子。太子从宫出城悉施四远。即时皆尽。国中大小数千万人。共送太子。观者皆惜垂泪而别。太子与妃俱载自御而去。前去已远止息树下。有婆罗门来乞马。太子即御车。以马与之。以二子着车上。妃于后推。太子辕中步挽而去。适复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即以车与之。适复前行。复有婆罗门来乞太子言。我不与卿有所爱惜。我财物皆尽。婆罗门言。无财物者。与我身上衣。太子即解与之。更着一故衣。适复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以妃衣服与之。转复前行。复逢婆罗门来乞太子两儿衣服与之。太子布施车马钱财衣被了。尽无所有。初无悔心。大如毛发。太子自负其儿。妃抱其女。步行而去。相随入山。檀特山。去叶波国六千余里。去国遂远。行在泽中大苦饥渴。忉利帝释即于旷泽化作城郭。伎乐衣食备满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于此留止饮食以相娱乐。妃语太子。行道甚极。可暇止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着檀特山中。于此留者违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顾视。不复见城。转复前行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可度。妃语太子。且当住此。须水减乃度。太子言。父王徙我着山。于此住者违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断水。褰衣而度。即心念言。水当浇灌杀诸人畜。即还谓水言。复流如故。若有欲来至我所者。皆当令度。太子适语已水即复流如故。前到山中见山嶔崟树木繁茂百鸟悲鸣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语妃。观是山中亦有学道者。太子入山。山中禽兽皆大欢喜。来迎太子。山上有一道人。名阿州陀。年五百岁。有绝妙之德。太子作礼却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许有好果泉可止处耶。阿州陀言。是山中者并是福地所在可止。道人复言。今此山中清净之处。卿云何将妻子来而欲学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问道人言。在此学道为几何岁。道人言。四五百岁。曼坻言。计有吾我。何时得道。道人言。我实不及此事也。太子即问道人言。颇闻叶波国王太子须大拏不。道人言。我数闻之。但未见耳。太子言。我正是须大拏也。道人问太子。所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诃衍。道人言。功德乃尔。今得摩诃衍不久也。太子得无上道时。我当作第一神足弟子。道人即指语太子所止处。太子即以法道结头编发。以水果为饮食。即作草屋男女别处。男名耶利。年七岁。着草衣随父出入。女名罽拏延。年六岁。着鹿皮衣随母出入。山中禽兽皆悉欢喜。来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枯木皆生华叶。诸毒皆消果树并茂。太子男女在于水边与禽兽共戏。时拘留国有贫穷婆罗门。年四十乃取妇。妇大端正。婆罗门有十二丑。状类似鬼。其妇恶见祝欲令死。妇行汲水。道逢年少嗤说其婿。持水且归语其婿言。我适取水年少调我。为我索奴婢。我不自汲水。人亦不笑我。婿言。我贫当何所得。妇言。不为我索奴婢者。我当便去。不复共居。妇复言。我常闻太子须大拏坐施太剧。父王徙着檀特山中。有一男一女可乞之。时婆罗门即诣檀特山。至大水边。但念太子。即便得度。时婆罗门遂入山中逢猎师问太子处。即指示处。婆罗门即到太子所。太子遥见甚大欢喜。迎为作礼。因相慰劳问何所从来。婆罗门言。我从远来。拘留国人。久闻太子好喜布施。欲从太子乞丐。太子言。我不与卿惜。我所有尽赐无以相与。婆罗门言。若无物者。与我两儿以为给使。如是至三。太子言。卿故远来。何不相与。时两儿行戏。太子呼语言。此婆罗门远来乞汝。我已许之。汝便随去。太子即牵授与。地为震动。两儿不肯随去。还至父前。长跪谓父言。我宿何罪今遭值此。乃以国王种为人奴婢。向父悔过。从是因缘罪灭福生。世世莫复值是。太子语儿言。天下恩爱皆当别离。一切无常何可保守。我得无上道时自当度汝。两儿语父言。为我谢母。今便永绝。恨不面别。自我宿罪当遭此大苦。念母失我忧苦愁劳。婆罗门言。我老且羸。小儿各当舍我至其母所。我当奈何得之。当缚付我。太子即反两小儿手。使婆罗门自缚之。系令相连。总持绳头。两儿不肯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见之泪出堕地。地为之沸。太子与诸禽兽皆送两儿。不见乃还。时诸禽兽皆随太子还至两儿戏处号呼自扑。儿于道中以绳绕树不肯去。冀其母来。婆罗门以捶鞭之。两儿言。莫复挝我。我自去耳。仰天呼言。山神树神一切哀念。我不见母别。可语我母。拾果疾来。与我相见。母于山中。左足下痒。右目复暖。两乳汁出。便自思惟。未尝有是怪。当用果为。宜归视我儿。得无有他。弃果走还。天王帝释知太子。以儿与人恐妃败其善心。便化作师子。当道而蹲。妃语师子。愿小相避使我得过。师子知婆罗门去远。乃起避道令妃得过。妃还见太子独坐。不见两儿。自至草屋。处处求之不见。便还至太子所问两儿何在。太子不应。为持与谁。早语我处莫令我狂。如是至三。太子不应。妃更愁苦。太子不应益我迷荒。太子语妃。拘留国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两儿。便以与之。妃闻感激躄地而倒。如太山崩。宛转啼哭而不可止。太子言。且止汝识过去提和竭罗佛时本要不耶。我于尔时作婆罗门子。字鞞多卫。汝作婆罗门女。字须罗陀。汝持华七茎。我持银钱五百。买汝五华。欲以散佛。汝以二华寄我上佛。而求愿言。愿我后生常为卿妻。我于尔时与汝要言。欲为我妻者。当随我意在所布施不逆人心。唯不以父母施耳。其余施者皆随我意。汝答言可。今以儿施而反乱我善心耶。妃闻太子言。心意开解便识宿命。听随太子布施疾得所愿。天王帝释见太子布施如此。即下试太子知欲何求。化作婆罗门亦有十二丑。到太子前而自说言。常闻太子好喜布施不逆人意。故来到此。愿乞我妃。太子言。诺大善。可得。妃言。今以我与人。谁当供养太子者。太子答言。今不以汝施者。何得成无上平等。太子即牵妃授之。天帝释知见太子了无悔意。诸天赞叹天地大动。时婆罗门便将妃去。行至七步。寻将妃还。以寄太子。莫复与人。太子言。何为不取。婆罗门语太子言。我非婆罗门。是天帝释。故来相试欲愿何等。即复释身。妃即作礼从索三愿。一令将我儿去婆罗门还卖着我本国中。二令我两儿不苦饥渴。三令我及太子早得还国。天王释言。当如前愿。太子言。愿令众生皆得解脱。无复生老病死之苦。帝释言。大哉。所愿无上。所愿特尊。非我所及。帝释言毕忽然不见。

时拘留国婆罗门。得儿还家。妇逆骂之。何忍持此面还。此儿国王种而无慈心。挝打令生疮。身体脓血。促持衒卖。更求使者。婿随妇言。即行卖之。天帝行市言。此儿贵无能买者。乃至叶波国中。大臣人民识是太子儿大王之孙。举国悲哀。诸臣即问所从得此儿来。婆罗门言。我自乞得。人欲夺取。中有长者。而谏之曰。斯乃太子布施之心。以至于此。而今夺之违太子意。不如白王王闻知者。自当赎之。诸臣白王。王闻大惊。即呼婆罗门。使将儿入宫。王与夫人及诸宫女。遥见两儿莫不哽噎。王问何缘得此儿。婆罗门答言。我从太子乞丐得耳。王呼两儿而欲抱之。儿皆啼泣不肯就抱。王问婆罗门。卖索几钱。婆罗门未答。男儿便言。男直银钱一千特牛一百头。女直金钱二千牸牛二百头。王言。男儿人之所珍。何故男贱而女贵耶。儿言。后宫婇女与王无亲。或出微贱。或但婢使。王意所幸便得尊贵。王独有一子。而逐之深山。了无念子之意。是以明知男贱而女贵也。王闻是语。感激悲哀号泣交并。言我大负。汝何故不就我抱。汝恚我乎。畏婆罗门耶。儿言。不敢怨王。亦不畏婆罗门。本是王孙。今为奴婢。何有奴婢而就王抱。是故不敢。王闻是语倍增悲怆。即如其言。更呼两儿。儿便就王抱。王抱两孙。手摩其头。问两儿言。汝父在山。何所饮食。披服何等。儿具答之。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便以王命而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山中一十二年为期。今犹一年在。年满当归。使还白王。王更作手书以与太子。汝是智人。去时当忍。来时亦忍。云何恚我不还。太子得书顶戴作礼。却绕七匝。便发视之。山中禽兽闻太子还。跳踉宛转自扑号呼。泉水为空竭。禽兽为不乳。百鸟皆悲鸣。用失太子故。太子与妃俱还本国。敌国怨家闻太子当还。即遣使者装被白象。金银鞍勒。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逆于道中以还太子。辞谢悔过言。前乞白象愚痴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闻来还内怀欢喜。今以白象奉还太子愿垂纳受以除罪咎。太子答言。譬如有人设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呕吐在地。宁复香洁可更食不。今我布施譬亦若吐还终不受。速乘象去。谢汝国王。若屈使者远相劳问。于是使者即乘象还。白王如是。因此象故敌国之怨化为慈仁。国王及众臣等皆发无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头面作礼。从王而归。国中人民莫不欢喜。散华烧香以待太子。太子入宫即到母前。头面作礼而问起居。王以宝藏付与太子。恣意布施转胜于前。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佛告阿难。我宿命所行布施如是。太子须大拏者我身是也。时父王者今现我父阅头檀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耶是也。是时妃者今瞿夷是。时山中道人阿州陀者今目揵连是。时天帝释者今舍利弗是。时猎师者今阿难是。时男儿耶利者今现我子罗云是。女儿罽延者今现罗汉朱利母是。时乞儿婆罗门者今调达是。时婆罗门妇者旃遮那摩是。勤苦如是。无央数劫。常行檀波罗蜜。布施如是。

法施部第五

述曰。此明财法相对校量优劣。故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闲。法施唯局智人。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经云。施宝虽多不如至心诵持一偈。法施最妙胜过饮食。

又未曾有因缘经云天帝问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又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爱多者施与财宝。愚痴多者施与其法。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得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天道涅槃之乐。如偈曰。

 佛智处虚空  大悲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满阴界池
 四摄为方便  安乐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福德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又菩萨地持论云。菩萨知彼邪见求法短者。不授其法。不与经卷。若性贪财卖经卷者。亦不施与法。若得经卷隐藏不显。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若是彼所知义。于此经卷已自知义。则便持经随所乐与。若未知义自须修学。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经示语其处。若更书与。菩萨当自观心。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为法施故。我宁以法施现世痴痖。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将来智慧方便。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长。众法闻法不盗他财宝。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瞋痴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才。众生闻法信心无疑。以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问既知法施胜过财施。今时众生但学法施不行财施。未知得不。答为不解财施迷心而施。苟求色声人天乐报。恐坠三涂不成出世。所以圣人殷勤叹法。令其寤解三事体空而行财施。远成菩提涅槃胜果。自余戒忍六度万行。皆籍智慧开道成胜。

又智度论云。前五度等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导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舍财。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钱。胜过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以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又菩萨藏经云。当知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四摄之法。由是法故菩萨摩诃萨常处长夜摄诸众生。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名为四种摄法。所言施者具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为布施。言爱语者。谓于一切诸来求乞。或乐闻法。菩萨悉能爱语慰喻。言利行者。谓能满足若自若他所有意乐。言同事者。随己所有智及功德为他演说。摄受建立一切众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言法施者。如所闻法广为他说。言爱语者。以无染心分别开示。言利行者。谓于他授诵经典。乃至说法无有厌倦。言同事者。以不舍离一切智心。安置含生于正法所。是故菩萨于一切时常行法施。若自无财随喜他施。若自有财供养智人。还得聪报。

又贤愚经云。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斯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阿僧祇劫。有一比丘。度一沙弥常以严勅。教令诵经。日日课限。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读经虽得复无食调。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读经便足。乞食若迟。读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洟泣。前呼问之。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勅我读经。日日课限。若具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读经即足。若乞迟得读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已后常诣我家。当供养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读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得专心意勤加读经。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用欢喜。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上篇:法苑珠林(100卷)

下篇:八识规矩通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事汇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序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异...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赞宁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习...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卷第一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序 如来应迹投缘...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 若夫法体冲寂...

【注音版】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四念处

四念处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

大乘金刚般若宝忏

金刚宝忏 旃陀罗引 昔有旃陀罗,日杀千羊,贩肉自活。...

施食获五福报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亦名佛说施色力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

诸佛要集经

诸佛要集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起世经

起世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阎浮洲品第一...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是我...

【注音版】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如何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极悲观

问: 弟子在生活中,体会到当今社会的种种五恶五痛情...

山道上的小虫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

你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在你愁眉苦脸度日之际,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

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尽说,也是有相当一部...

「勤劳」出穷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很多人整个的行为变...

圣严法师《自我的肯定、成长、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禅修营中,经常强调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一杯鲜奶

一个穷苦学生,为了支付学费,挨家挨户的推销货品。到...

耐烦有什么好处

学学问,要耐烦一点。 耐烦有什么好处?将来修定有办法...

人生不过一个「赢」字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

「水观」应该怎么修呢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