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精力追求升职加薪

如孝法师  2017/10/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在家居士该不该花一些精力追求升职加薪,以及更好的物质生活呢?怎么平衡世间生活与修行?

如孝法师答:这位同修的问题很重要,我们就这个话题做一些探讨。根据《华严经》的思想,佛陀说成就无上菩提是终极的目标,也是久远的目标。而在我们发心的时候,一个是“发心求正觉”,这可以说是出世间的目标;第二个就是“舍己济群生”。而在我们平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少了一个目标,就是“发心求正觉”这个环节。

在家学佛,它的阶位相当于菩萨。因为你之所以学佛,肯定是追求生命的觉悟,你肯定有这个目标,没有这个目标就没必要找佛陀,但是有所偏重,因为生活在世间这个氛围中。出家人的生活可以总结为“安心办道”,核心是追求“正等正觉”;在家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和众生打交道,如果具备了忘我的状态,奋发地为众生服务就是菩萨。菩萨就是勇士,能够度众生。佛陀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关觉悟的内容,包含世间和出世间,无非两个目标——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觉悟人生是我们的思想,奉献人生是我们的行为。

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是世间的生活内容,说白了生活的内容就是修行的内容。在世间行走的人,如果他的内心有一个理想,他的目标也是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那么世间的一切,除非恶法,其他法律所允许的范围都是他应当了知的生命的境界。我们想对众生有所帮助,走近众生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身份、一个职业,甚至需要一定的财富。如果没有财富,拿什么布施?就算是精神上的,如果我们不了解给人安慰也是很重要的,那怎么能够给予他呢?没有认识到,怎么给他呢?所以,从大乘菩萨的修行来说,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修行的境界,不同的是他的内心没有忘记宗旨和目标。

修行有三个部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发心,我们的发心是想做一个菩萨,还是罗汉,或者来生成为一个富贵、庄严、有地位的人呢?我们要世间的这些荣耀,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是想利益他人,因为人微言轻,没有地位就利益不到他人;从消极的层面来讲,是为自己储备资源,如果我们连人身都得不到,佛陀的教法就听不到。所以为了得到这个人身,我们必须要修一些善业,对我们的未来形成保护,这是符合生命科学的。

对于你谈到的问题,简单的总结:第一个是发心,第二个是行为,第三个是总结。无论修行与否,所有生活的内容都是修行的境界。只是有邪见、我见、恶见的人,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得到了与之相应的果。这个果就是“六道轮回”,他的未来会得到一个不完善的生命形式,让他无法获得智慧的提升,发挥不了生命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性。

所以这三个环节很重要,请大家记住。第一个是发心或者目标,第二个是方法,第三个是反省,在佛法中叫回向,或者叫总结。在人生或社会当中,不管你求什么,都没有直接的方法,都是间接的方法。哪怕你不知道自己求什么,但是你的潜意识、你的心会告诉你,你在求一个轮回的果。你在用贪嗔痴的理念加工着人生的现象,最后形成的“产品”就是六道轮回——一个不完善的生命形式。

也许你不知道自己的发心,但实际上你还是活在信念当中的。你爱什么,都有一个爱的对象——财色名食睡,你爱它就是信它,信它就是念它,念它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是不好的,但是你一定会有你的目标,这是生命的普遍规律。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制造了很多结果,你不修行的时候不知道。但当这个结果出来了,你会觉得不满意,于是产生新的抱怨和期望。就这样,一生又一生不断地折腾,就像被鬼迷住了,绕圈子,走不出去,所以叫轮回。

如果你先知先觉,知道这是一个误区,可能会有一个生命观或者世界观。当你有一种善意的时候,天地会给你发一些信号,你的善根会触动你的恻隐之心,或者你生命最柔软的部分。你的良知会让你不安,会觉得这样苟苟且且、庸庸碌碌的一辈子,从来没有痛快地活过一天。这代表你对生命有了思考。因为这种思考,你愿意去追寻智者,寻找资源,让自己能够理解这一期生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无奈。这实际上就具备了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叫做智慧的信念,对生命的探究。实际上,你已经开始觉悟了。这种先知先觉决定了你的人生目标,它是整体的思考。这种整体的思考是因为善业。

通过学习佛法,你知道菩萨行是如此的,同时你知道菩萨就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忘我、充满激情地以六度、以修行的理念引导世界;菩萨们都是人做的,人能做什么,菩萨就能做什么,所以菩萨是大丈夫。我们也是大丈夫。所谓大丈夫是因为他有一个大的生命蓝图,乐于追求,并期望得到这种生命境界,这就是菩萨。从形式来讲,菩萨做的事和我们做的事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内容都是这种表现形式。

为什么最后出现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主动的生命,先知先觉,对于生命设立了目标;一个是不知不觉,生命随波逐流,因为贪嗔痴的境界黏着于财色名食睡这些感官的刺激,所以生命的觉知与灵性越来越低下。

人们通常会以概念评判人的好坏。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也没有好人,只有善念和恶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对的,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如果用一个事情来评价一个人,好像有失偏颇。但是有些人确实很过分,人们觉得他们确实是坏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佛性。好像你说狗有没有佛性呢?狗能不能成佛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每个众生对生命的感触不一样,从大方向来讲是分生命形式的。人类的起点很高,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为狗有情义,而某些人的表现没有狗有情义,就说人类不如狗,这是错误的逻辑。我们不应该这样感性地思维,要承认个体的差异,也要承认整体的生命起点。

我们要知道,社会对于人类所要求的精神规范是最低的标准。社会评价我们是好人,这对我们的生命来说起点太低了,我们的追求应该是成为完人、圣人、贤人。这些成就并不难,有这种资源和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用呢?这取决于生命的主动和被动。

如果你放任这颗心,一切的黑暗都有可能;如果你追求这颗心,所有的灿烂和光明都会出现。追求堕落的方式真是太多了,如果你追求生命的提升,因为有佛陀,那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佛陀以他的生命代价为我们带来这些资源,问题是身处宝山,我们知不知道这就是宝?

西藏过去有个宝贝叫天珠,天珠是一种活的生命体,是一种磁场。如果你有那种精神境界,戴上它,它养你,你养它,你能够自得其乐。如果你用贪念对待,什么在你眼里都是数字的时候,戴上也没用的。就好像一个迷信的传说:钻石,女性戴上比较好,男性戴上磁场太刚,反而对生命不好。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叫做好或者不好,更何况我们的心。

我们知道这一点就要有所敬畏、有所觉悟。我们要发现生命伟大的创造力,发现了就会相信,相信就能够分享。我们可以用先知先觉,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内容就是学佛。实际上,除了这个事情,其他的事情都不能和终极的生命答案相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 日本有年轻人透过自杀网站相约自杀,而台湾也有自...

一坐坐定,不执著一切境界

问: 我学坐禅的时候,我用的是数息法,但是我没有按照...

佛弟子如何看待婚外情

问: 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大安法师答:...

追求心灵的富足

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

梦参老和尚对现今各种社会问题的开示

梦参老和尚月前来港弘法,先后应邀到几个道场作精彩的...

念佛法门要注意些什么

问: 佛法的重点在哪里?念佛法门要注意什么问题? 慧...

供养僧人用钱如法吗

问: 请问师父,现在居士供养出家僧人,一般都直接用...

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

问: 如何救度疾病的众生? 慧律法师答: 有两种角度...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兵小功大黄豆芽

兵小功大黄豆芽 尽管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同,可对于吃...

安住一念心性会让念佛的档次提高吗

问: 师父慈悲,关于这个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结...

睡觉时仍要保持正念

有的人打坐清静自在,有的人打呼噜睡觉。北方人有一句...

南山律祖道宣大师

戒律,是佛弟子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促进社会和谐...

【佛教词典】摄拖苾驮

(术语)?abda-vidyā,译曰因明。寄归传四曰:摄拖苾...

【佛教词典】龙树本迹

本迹,又作本地垂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

要学会和佛的心相应

我们什么时候能证道呢?这就全在于我们的信心,在于我...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不说的10种话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口德好才能运势好,...

星云大师:生命如水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临终三大要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

用反作用力来改造相貌

人人都想拥有美丽的相貌,但是有时事与愿违,为什么?...

修学净土法门要有大丈夫的气概

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闻到了净土,念念佛...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大安法师:念佛就具足了六度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总是会选择很多法门,在七觉分里...

【推荐】如何知道罪业已经忏悔干净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

【推荐】道证法师:六度总修?六度总休?

上广下钦老和尚有一句开示,很耐得我们去体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