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十疑论

宏海法师  2018/1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宏海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有缘的同修、道友、莲友们,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可谓是因缘又是一次殊胜,所以在听法之前请大家发心,愿跟所有的一切有情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这是我们由这一次缘起讲《净土十疑论》的一个发心,希望大家能够如是发心,发心特别重要。这次呢,开讲《净土十疑论》,源于我近期读到我们净土宗的祖师第二代善导大师,他在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印度降生的时候他的本怀、他的初衷,他从一落地开始,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那么他的宗结处就是想说弥陀本愿海,就是净土一教。所以,这倒是我一向的心之向往,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这部论典,让我们在净土的道路上又能够增进几分,信愿又能够加切、加真几分。

那么,众所周知,佛法东传到中国以后,这个法脉一直流传到现在,由于历史上不断的洗涤,不断的淘汰,不断的碰撞,以至于最后我们真正的落实到佛法,大家要知道佛法珍贵之处,就是它可以实修,可以改变,可以超越,可以证果。所以说一路走过来,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两大宗派:一个是禅宗,教外别传的顿悟法门;一个净土,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法门。唯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那么,净土从它开始启教,到后来的流传,乃至到一个全盛相续时期,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我们基本上确确实实净土法门,已经成之为佛门、佛教代表的主旋律,一句阿弥陀佛唱响在整个我们的正报依报世界中。甚至说,学净土是我们学佛的标志,乃至于我们有时候身为法师出去讲法,讲净土是基本功,从种种的情形来看,说它净土的影响,后来到唐宋之后发展成为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整个极乐国土就一个根本道场,所摄的这个国土就是娑婆世界。

所以它的影响,在教法上我们都称之为千经万论(同宣),今天我们讲《净土十疑论》是一部论典同宣,十方诸佛共赞,都在赞叹净土一门,从这个法门抉择上,一切从古到今的历代祖师不管他宗他派,不管专修净土,不管密修显化,全是劝人最后把净土当做大靠山,所以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从功德殊胜上来讲,常说方便中第一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已经把净土的教缘,这种圆顿,这种广博,已经发挥到极致了。

所以在认识净土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之所以能够呈现这样的局面,其中原因有三方面,我们来先明确了知一下。第一个就是净土法门,法门广大横吞万派,净土一门在这个教言上常说,说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它的奥妙和义理。为什么一个凡夫乘佛本愿,凭着信心愿力,就可以往生到一个佛的报土。这段时间我在备这个,给佛学院讲净土概论的时候就看到,历史上通途教法的讨论中就对这个报土,这个凡夫入报土,有非常大的争论,大家不能信受,可是它确确实实如此。从这个登地菩萨,印度开始龙树菩萨、马鸣菩萨,这就是当时仅次于释迦牟尼佛,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人物。那么龙树菩萨,佛在《楞伽经》里面授记说,我灭度后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出生,证到初地欢喜地。

大家要知道初地欢喜地,就是已经开始破无明、证法身的地步了,最后是往生安乐国。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面,给七百年以后他的一个弟子授记,龙树菩萨。马鸣菩萨也在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叫做《大乘起信论》里边,也最后把所有的教法讲完了以后说,如果有人到末法时期心性怯弱的话,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这样见佛容易,得不退转快。

那么上至这样的等觉菩萨,那么文殊、普贤、地藏、大势至就不用说了,还有觉明妙行菩萨,下至什么呢,斋公斋婆、贩夫走卒,就是一切世间没文化,我们一般都容易小看没文化的人,所以印祖也常说“上智不如下愚”,他没文化他善根及其深厚,一听永不再疑,老实念佛,最后成功往生了,有的还留下肉身,咱们河北是香河吧是吗?不是就有一个老太太,就念佛念的肉身就没坏,还有这个说走就走,自己洗涮干净,给儿女们嘱托清楚,有的甚至是站着往生的,都有,这个《净土圣贤录》里边班班列列太多了,是这样的一个法门。所以说纵然我们学了所有佛教八大宗派之教理,最后还是以净土行门为靠山。

八大宗派总的来讲无外乎一个禅,可是在佛教史上从唐朝有一个慈愍三藏开始,就提倡禅净双修,到后来的永明延寿禅师,也是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其中的律,就是戒律,最有名的历史上的圆照法师,一开始他是发愿说,生生世世在这娑婆苦海中度众生,结果一次病生得就再不敢发这个愿说,原来还是没有到不退,先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以后乘愿再来,栖心净土。

那么从天台宗来讲,我们讲的这部《净土十疑论》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天台宗素来有“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那我们看所有的天台祖师最后基本上都是入到净土一门,等等这些一切来说,就是说这个法门广大到什么程度呢,你是阳春白雪也不会屈才,你是下里巴人也能够入摄,所以称之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第一点。再者净土法门它的特色在哪里,它是“他力本愿、带业横超”,这个王牌,这个金钥匙是一切法门里面,再没有能跟它比的,所以我们常称之为,易行道和难行道,净土就指的易行道,也有时候叫做圣道门叫做净土门,圣道门就是在这个世界修因证果断惑,转凡成圣成佛的方法,一个路子。那么净土门就是说不在这个世界,一定要先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快速的成就,这样的一个路子,这是后来又一个方向。

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这就从自力和他力的方面进行了一个判别。大家都见过蚂蚁上山吗?不是说蚂蚁不能上山,也不是说蚂蚁上不了山,但是蚂蚁上山大家要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如果我们依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说我们登地菩萨先就不要说了,咱们就说证个二乘的阿罗汉果,就是你要证阿罗汉。断三界内所有的人的本能的这种烦恼,那么你要把烦恼里边见惑和思惑断得干干净净,一丝不留,你能够出三界,离六道轮回,哪怕说你这个烦恼断的已经断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有一丝没断,还是依然要在六道中升沉,这是谁都违背不了的一个现在正在,在这个我们世界里边就是这样来划分凡圣的一个原则,是一个实况。那么净土法门它的为什么说“唯说弥陀本愿海”,它的修行诀窍在哪里呢?它说首先你要相信佛力,佛的威神力,那么佛的威神力从哪里体现呢?就从阿弥陀佛这尊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的内容中去进行整合,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边承诺的什么,在因地的时候承诺的什么,他现在已经到了果地了,我们在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他承诺什么我们就能得到什么,是以这种反作用力的修法,以四十八大愿作为主导力量增上因缘,摄,大家记住,就是一个具足了烦恼一丝都没有断的凡夫,可以到阿罗汉凭自己都往生不了的报土,凭的什么,就是佛的本愿力,这是净土法门所有的核心精髓,殊胜之处就是在这里,带业往生,横超生死。

所以在净土的经典里面曾经讲到说,有的大菩萨甚至是已经入位的大菩萨,就因为听不到《无量寿经》,净土法门而退了道心都有,在他方国土没有机会。所以,这个带业往生的核心一定是以佛力的加持为媒介,我们成功的进行从凡到圣的转化,这就是他立本愿、带业横超。蕅益大师后来在这个《弥陀要解》中里边说到:他方国土都无此法门。听不到这个法门,无此阶位,就是这样次第修行成就没有这么成的,哪有你这么好的事,无此名相,连这个就是净土法门横超这个词,带业往生这个法,连这个名相都听不到,名相就是概念嘛,就是这个问题,所以俨然突显出这个极乐世界就是总持国土,法界之都,是这样的一个法门,这是第二个为什么它的影响这么大。

第三个就是时教法运,现前的因缘。就是我们谁也违背不了,你想不这样都不行,它就是这样的,现在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存在的才是合理的,为什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不晓得。为什么?就是它是因缘造就我们时代、此时的末法时期,它一定是以净土为主的。所以在佛说的一部经典叫做《大集经》里边讲到说,末法时期怎么样呢,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罕就是稀罕的罕,就是亿万人里边有一个人得道都算是稀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是佛在《大集经》里边悬记的我们现在的情况。那么在这个《像法决疑经》里边有这么一部经典里边讲到说,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正法有五百年的流传,那么在正法里边是大家都持戒特别严谨,叫持戒坚固。正法完了以后像法有一千年,像法里边大家都以什么为主呢?以禅定,坐禅修行得坚固,这是在像法时期,就是佛灭度以后一千年的时间,这都到了一千五百年了,末法有一万年唯依念佛得坚固,念阿弥陀佛。

这是佛在《像法决疑经》里边。所以我们想想,在当时佛陀时代,我们可以设想一位觉者,一位智慧,每天都亲领着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弟子,游化整个古印度,在那个时代的话,大家都严持禁戒,僧团里边那个时候所谓的弟子是以僧团为主的,每个初一、十五只要有一丝一毫毁犯,马上就自己在那儿忏悔、羯摩,特别有序大家都是真发心修行,确确实实能证果的一个时代,那么转至在一千年的时候就开始修禅定,为什么大法东来,中国有大乘气象。那么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最后给慧可法师说:将心拿来。开始演畅这个禅定法门。这有它的时劫因缘,就是过去无量劫来,世界的成、住、坏、空,他方此方转寄的过程中,他就到了这个时空点上,这么一方的众生,他就是这么个因缘,没有对错,没有早晚。

所以说在正法、像法的时候呢,我们现在看来真的是所谓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但是到了我们现在末法时期,有时候我们一听说,又说末法,为什么老是灭自己的威风呢?我们好好学,好好修不就是正法吗。确实如此,不是法有毛病,而是人在末世,确实人的根性。那么在末法时期了,就好比说,佛的正法到了秋冬之际了,大家看看我们现在就入到秋冬了,马上要入深秋,进初冬的时候,会怎么样呢?整个百花齐放都不要说了,一切的树叶都开始凋零、变黄、枯萎要落了。这个时候是怎么样的,唯有苍松翠柏才能更显本色,它不会落的,它越到冬天的时候它才越显得它是绿的,而且这个苍松翠柏它不是说春夏的时候就是不绿,到了秋冬才绿的,它是一年四季常是绿的,可是在春秋的时候大家都被这个百花齐放给吸引过去了,忘了它的存在。

而今现在我们到末法时期,这个法门时越久,就是佛法拖的越久,机愈契,最适合的就是修净土。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说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就是慢慢随着这个法灭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楞严经》先灭,第二个就是《般舟三昧经》灭,《般舟三昧经》是讲这个修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疾得三昧的一部经典,它里面是我们到东土翻译的第一部关于净土法门的经典,就是后汉时期由这个至支娄迦谶翻译过来的。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在一开始法水东流的时候,在翻译经典就选择翻译净土法门的经典,直接翻译过来,可见当时印度到中国的翻译的这些大德们,他也知道净土在教法中的地位、在当时印度弘传中的地位。

那么“经道灭尽的时候,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就是所有的法都灭了,那么他还会让净土法门,这个经就是净土法门的代表,净土法门单独孤军奋战还能相续一百年,到一百年以后最后就是说大家都已经,正法已经没有了,法也没有了,灭尽了,最后天际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如果有人看见了,念一声,还能得度,最后就法完全灭了。法灭的时候呢,当时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天上忉利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做了一个梦,梦到山崩地裂,须弥山都崩了,最后梦见下界所有的我们这个南阎浮提的众生的眼睛都被罗刹给挑瞎了,意思就是说人天眼目没了嘛。大家想想世尊灭度以后法还在,法灭了以后那就人天眼目彻底没了,三宝没了,法也没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止住百岁就是净土法门留一百年,“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你看能够碰到这个经,修这个净土法门,还能够得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说人人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包括电视剧里面唱个歌也是阿弥陀佛,无意中大家都晓得阿弥陀佛,为什么?这就是存在的才是合理的。

从现在的这个就证明佛的悬授计,我们现在正好修净土法门,当下的存在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大家能够确确实实生起这个现实反观,伺察一代教法,诸多法门能够利益,怎么样容易,你一定要把这个账给算清楚,才建立起自己的正知正见的净土之见,没有信的能够生起,已经信的让它增长。我想这是我们这次讲这个《净土十疑论》的一个初衷,这是第一个小板块,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净土法门如此影响之大,它有原因的。在下面的我们还得再说一说,从几方面来梳理一下,从几个本位。第一个就是从我们当下本位是人的本位而言,我在此也给大家讲过百千万劫难遭遇,现在我们在哪儿呢?我们的日子过的什么水平,我们生活的状态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有什么本事?有什么危险?潜在的危险?有什么潜在的能量?我们在哪里?

在凡圣同居世界,是一个凡夫所居的占多数的土、国土。我们也在欲界,我们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欲望,下意识的欲望,本能的欲望充斥着整个身心世界,我们在六道里面我们是作为人而存在的,那大家要知道人来听闻佛法比上、比下都是有余的,人道里面是最容易修行和听闻佛法和闻思修的,这是一点优势。

那人道里面我们还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这个地方只要佛出来降生的时候,只在南瞻部洲来应现。这都是我们现在所具的优势,我们的本位。所以说所谓的一切的佛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所谓的佛法,都是依着我们现在所存在的本位而展开的,这个我们时时刻刻希望大家要明确。那我们现在大家想,为什么我们要讲净土,要讲净土呢,我们现在所在的依报,所在的正报。那么我们说首先我们是在染,我们从染到净,一定是依着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起步,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认知到我们在染,那么我要趋向于一个净,信解行证,教理行果,特别是信愿行,所有的这一系列的线索都是提携着我们往净的导归,依着心的净的增加,而且呈现外在越来越庄严的国土,所谓的心净则国土净。

那么刚才讲到的,既然是如此的嘛,内在心跟外在的国土都是一个染的状态,趋向一个净的解脱,这是我们现在的本位。在这个修行的路途中,一切的修行它都离不开“心净则国土净”的这个线索,任何情况下都是以它为主要线索的,以它为主要的功能,这是一,我们的本位大家记住,我们在染在凡,今天在此以人的身份来学修佛法,抉择净土法门,这是其一。

第二个呢,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立足于佛的本位,为什么要来回这样激荡大家呢,就是我们在学习净土之前,首先要知道它解决的问题,它有多么巨大的功能。那么就佛的本位我们来设想一下,从究竟的真如实相,就是佛证到的境界的来讲,它是一念的纯真心体,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染污,没有起没有灭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佛的本位里超越了染净之分。第二个我们认为自己的这个色身,依附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国土,可是在佛的境界里面它是超越了身和土的之分,这样的一个没有漏的不二的一个清净世界。我们常会把它表达为,比如说有时候叫如来藏,有时候又叫佛性、有时候也讲成真如、法界等等这一系列,般若也是这个范畴,大家明白。

那么佛的本位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讲了这么多的,它是为了配合我们当下凡夫的本位作为引导,大家要听清楚,故而所以呢,在这个染和净的无分别中方便说为染说为净,在这个身和土的无分别中善巧说,有土来摄受凡夫有情,称之为净土,我说的大家能明白吗?这是以佛的本位来讲。正如这个有一个大德在《净土十要》,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大家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寻着这个来学修净土法门,还有一部书叫做《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这个《净土十疑论》就是在《净土十要》里面。那么它讲到说,我们怎么样定位这个净土法门呢,它有一段话,特别精要的把为什么佛说净土,怎么个说法,净土是什么一个,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如点睛之笔给我们勾画出来。

今天在这里之所以要给大家讲呢,就是说我们在学净土的未来的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知见上的问题,很多修行上的疑惑,还有许多是自以为是的,我们以为是的矛盾,我们化解不了,所以我们就从制高点、来进行一个对接,从佛的本位来讲,净土法门是怎么回事呢?它是这么讲的,说:然而弥陀之岸,就是说阿弥陀佛,不是我们在染土嘛,他在净域嘛。那么这就是我们在生死这一岸,他们在解脱往生的那一岸,岸边,那么他是弥陀之岸本无彼此,从佛的本位来讲是没有彼此的,刚才讲到,说这个释迦之船,释迦牟尼佛不是说:“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船啊,净土法门。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说也没有来一个娑婆世界接引到极乐世界,其实真如法界之中是没有这个说的。

但是它怎么比喻呢,它说譬如一灯,就是一个灯点着了,分照八镜,各个四围上下、八个方面都立了一面镜子,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就是这一面灯发出来的光呢,它是没有左右前后东西分别的,但是不要忘了施设的镜子,它东边的就是东边的,西边的就是西边的。所以说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阿弥陀佛摄受众生,说名号之法,遍光影中,就是任何地方都在。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佛就为了配合阿弥陀佛他怎么样啊,而释迦方便独指西境,这就是为什么说还有东方琉璃世界呀,还有上方兜率净土呀,还有阿閦辟佛的妙喜世界呀。可是这些世界,阿弥陀佛说法它是遍光影中的,就是一个灯在八方照,哪里能找到概定的一个方位的光啊。

但是呢,释迦方便独指西方极乐世界,独指西境,这样来了解。最后它进一步解释了是什么呢,故已到彼岸者,就是已经到了彼岸的人呀,才可以忘彼此,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什么要往生呢,当下就是啊,已到彼岸者才有资格说这话,忘彼此啊,当下唯心净土,这里也是极乐世界呀。未入法界者,就是你还不能了生脱死做的了主的情况下,不可以泯东西,东就在东,我们是凡夫,娑婆世界,西决定在西,十万亿国土之外,今现在正在说法。这是从佛的真如本位,针对现前凡夫的导归,我们今天讲净土法门,大家要认知到这一点。 那么综上述两种本位,我们是凡位,立照佛的圣位再来看我们从凡到圣的修学位,我们应该怎么认知呢,首先我们,我想今天我们也要生起三大的反思,契合大家反观一下我们现在,所谓以学佛人修行自居的我们的这个心路历程吧。

首先我们今天讲净土,那么它辩证的过来发现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染土,所以才要讲经说法,才要弘宗演教,因为我们生在染乡,所以特别今天给大家讲《净土十疑论》,这是我们说实在的,是一大悲哀,需要生起反思,我们讲净土。如果我们现在就在极乐世界,水鸟树木皆说妙法,你讲什么呀,大家需要我这天天在嘚啵嘚嘚啵嘚磨嘴皮子、伤中气的在这讲嘛,往这儿一坐自然而然就念佛念法念僧呀,不经意间就成佛了,何须再要讲还要说呢,所以我们讲净土一事,我们今天讲净土需要。再一个讲净土就也罢了,我们还要讲净土法门,当然在座的诸位佛弟子们也常会自豪的给别人说,佛法就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佛法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但是大家再深度的挖掘另类一点的来看的话,大家想要这么多法门干什么呢?你为什么要这么多法门让我们学佛的人老是搞不清楚我该怎样,这么做对吗?这是不是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障道因缘。当然我讲这个大家要从另外一个旁面的、另类的剑走偏锋的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说人有八万四千种根性,那么为什么根性不一样呢?佛才这么无奈的随顺众生,一语道破那就说明我们的分别心是罪魁祸首,我们的分别心,在生命的重复的不断地接触佛法中,我们的发心有时候真、有时候伪,我们的信心有时候深的、有时候浅的,我们的目的、修学修行的高低等等这些都不一样,以至于在生生世世学佛的推进中,都会再给它加点因,再给它注点缘,每一位参与者的业力成就以后,导致我们现在这个国土中,我们的大乘佛法里面才自豪的讲,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二乘,有藏通别圆,有顿渐秘密不定、有权有实,好像这个博大精深的佛法由此才体现出来,那我告诉诸位,有时候觉得佛法的这种弘传博大精深是否太厚重了?这种厚重是否也阻挡住了好多人学佛的步伐?那我们反思这种悲哀是为什么,就是说不好听的话,就是因地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学佛的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这样的,他觉得他学佛对,你说现在是不是这样,所以才导致了遍地开花嘛,现在所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还要非得专讲一下,特别提倡今天我们讲净土法门,这是第二悲哀。

第三个悲哀就是今天我们要讲净土宗。可能诸位听到说,净土宗多么的殊胜,当然自从净土成宗那一刻起,净土的倡导,净土的提倡也引了无数人生起对净土的信心,最后成功的把生命的凡圣进行了一个转化得度了,这是它的殊胜之处。可是呢,立一法生百弊,我们再另类的换一个角度,净土成宗,那么这个潜台词就是,说明有人宗、有人已经不宗了,所以我们才今天讲这个净土法门,净土宗。可是我要告诉大家在曾经的佛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乃至我们中国一脉相承的隋唐以来,曾经的教内修学净土法门是明摆着的事,以净土为大靠山,自利利他,密修显化,自然而然根本就不需要我们今天还要提倡一回,还要赞叹几次,在曾经的教内。

为什么我们现在追溯到佛法初开始的时候,或者说刚刚从印度的,追溯到印度的年代,觉得说似乎记载净土的很少,好像那会没有一样,我们一般容易这样的理解,殊不知是那个时候的净土太普遍了,就跟吃饭、喝水一样,都不需要另外的说了,已经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了。在这个义净法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边有这么一则,记载到《常愍法师传》,那么他讲到说,常愍法师当时他到印度去取经嘛,大家都知道去者成百归无十,那么他在取经的时候呢,他到了这个中天竺中印度的时候呢,有一次坐船渡河的时候,结果这个船就漏了,开始要覆了,翻过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船主呢,不是船上还有小舟嘛,就让大家入这个小舟赶紧去到岸上去,让常愍法师先走,结果常愍法师就不走,让其他的人先走,因为最后小舟的这个承载量是有限的,走了以后他自己没办法挤不上去了,最后合着掌面向西方:念阿弥陀佛。里面记载的是什么呢,念念相顷,舟沉声没,声尽而终。

你看就一念接着一念,随着船沉了以后他还在念,沉没了以后声音尽了,走了,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说大义凛然,这种视死如归,我们觉得是死啊,那真的是回归到净土了,自然修成的信愿,一旦因缘具足了,时时刻刻他一辈子的修行始终依附在净土之上,就觉得到极乐世界,那是从修道起步开始就一直伴随着的一个线索、一个靠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因缘现前他就正睡觉缺个枕头,顺势就舍报归西了,就是这样那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想想。

所以在《净土或问》里面就讲到说,发扬净土一门了,当时在中国到法流东土,特别是禅宗已经鼎盛时期,天下所有的禅寺都叫做禅寺的时候,就是禅宗的天下。我本人虽然这个出家也是依着临济宗出的呀,我接法接在哪里,也接在云门宗呀,到处都是禅宗的天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祖师们还说到:发扬净土一门则不约而同。就是基本上大家都是步调一致的,合五家之宗,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宗,这是一花开五叶,后来的六祖慧能大师,不是有他的前辈师父就给他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就是讲的合五家之宗,尽天下之禅僧,大家听了吗,禅僧就是禅宗门下的学法弟子,不管你悟与未悟,没有一个人不归净土者,就是不管你有没有开悟最后都会归净土,问他为什么这样呢,说道说什么呢,说百丈大智海禅师,说这个百丈大家都知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的清规。

就是所有出家人共同的祖师,谁都不敢说他的不是,谁都不敢不依他而行。所以这里讲到说,天下的丛林是依他而建的,古今,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敢非议他的,就是说他的不对,天下的清规是依他而行的,没有一个人敢违其法,就是没一个人敢公然说我跟他不对,我不能听他的。这是自从有了丛林以来,就是我们说的道场呀,庙呀,现在大家去的少林寺,最有名的灵隐寺,我们的法源寺,这就叫丛林呀,天下丛林无一人敢违其法,敢违背他所制定的这个规矩,我们所说的出家人无非就是两样,一个是戒律,一个是清规。可以戒律来讲,都以自己的修行非常重要,可他还只是属于自己的事儿。清规是什么呢,你入了这个道场,身为常住的你必须一点都不能违背,就要依着这个来行,所以当时的佛门非常民主的,没有一个人敢违其法。

但是就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如果有出家人生病了以后,大家知道他们怎么回向,出家人生病了怎么说呢?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说你的这辈子的缘还没有尽呢,还有活头呢,那么希望回向早遂轻安,早日能够康复起来。大命难逃,就是你实在已经大限已到,这辈子的命缘已经没了,怎么样呢?径归安养,这个径就是捷径的径,说赶紧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禅宗门下的事实。所以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结缘大德来修净土,这种遗风现在我们在庙里边,大家晚上去做普佛的时候都是依着净土。所有的人去做超度必须念《弥陀经》,必须念《往生咒》,必须念佛回向,到现在还是如此。可见净土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曾经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们现在居然说,我们要讲净土宗,我是学净土的,我是属于净土宗的,那就说明你不是了呀,这是三悲哀。

所以从这点来讲似乎说净土之悲哀就是说,从它成宗的那一天起,就跟律宗、戒律也是有律宗了,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哪有出家人不持戒的呀?哪有学佛弟子不持戒的呀?那如果禅宗的就是,我不是学戒的,我是学天台的,我是学净土的,我就不持戒吗?因为有宗的就是我单宗这一派,所以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今天讲净土宗,也是从这样来讲的话,它某种意义也还要反思。为什么还要讲净土宗呢?这不是半夜说黑吗?我记得有一次,大家都看过一本《空谷幽兰》的书吗?听过吗?是一个美国人讲的叫比尔·波特,就是讲他在中国寻访隐士终南山里边,遇到几个道士、几个和尚等等,就是讲的给人感觉特别空灵。他有一次我记得去法源寺了,去法源寺了依照着我们另外一个法师,他要接待他,可是他另外有法务,就找我来了,托付给我,让我来接待这个、写了这么一部畅销书的一个,不知道是耶鲁大学还是什么美国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你说在我这个土老帽,这个知见上的,我还头一晚上赶紧去查百度,把比尔·波特打进去,出来词条他在哪里毕业的?哪里读的本科?哪里授的硕士学位?研究了半天,想着明天来了人家在跟他学点时髦的话,说点什么呢,最后通过电话说来了,从法源寺山门走进来,我客气一下迎出去,人家一见我,一合掌:阿弥陀佛。你看这就是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我们还去离开本位、我正准备迎合怎么样去跟他能够沟通一下子的时候,人家来了这么一句,大家想想,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唯说弥陀本愿海。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呢,可以确定成佛的意义有多大,我们得到人生意义就有多大。那么我们能够闻法的意义有多大,说明我们就离成佛不远了。特别是今天于八万四千法门拈出净土一门,已经将门槛调至最低,是末法众生,力所能及的得度捷径。所以大家想想,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就可以把往生跟成佛划等号,我们现在娑婆世界虽然本有的佛性在,不敢画等号,因为你佛性在,可是你成佛的可能性不知道何时才在。所以说一会说不幸,一会说万幸,确确实实,我们今天来讲《净土十疑论》,希望大家把这几个知见先把它调适一下。那么时间关系,我们再休息一刻钟,回过头来在下半场的讲解。南无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这是《净土十疑论》的第一讲,这是我们下半场的讲法,那么刚才给大家大概讲了一下,说到这个净土,为什么法门如此广大?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定位?那么现前我们起修,希望大家从三方面得到这个受用,这番我们讲《净土十疑论》,希望大家第一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刚才讲到了把净土,能够当做我们修法的本命元辰吧,把道业安置在这个净土法门中,因为它下手易、成功高。再一个他受用,利益别人。以这个特别容易解脱的法门来广结善缘,劝人信、劝人修、劝人往生,以这个净土我们来弘法度众,因为他是第一方便。第三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真实受用,不管我们自受用、他受用,一定是真实受用,彻彻底底把全身心靠在阿弥陀佛愿力,这辈子要往生,把这当做一回事儿,这样来生活,那看祖师们说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的品位才看我们持名的高下,所以我们听这个净土,我希望大家不但能够入耳入心,还要入神入髓,入到骨髓里边,作为一个净土的真切行人。纵观我们净土莲宗的十三代祖师无有一位不是如此,入神入髓的。所以这次课程大致希望我们能够得到真实受用,这是我们开讲前,给大家讲一点序说。

那么,有时候想想,大伙儿或者现前的众生,有些时候这个知见是光怪陆离,你们发现一个问题没有,现在好像所有的人都带个佛珠,发现了吗?我有时候就看他身上、脖子上、手上带个佛珠,身为法师,自以三宝自居,我就等他来合掌问候我,结果他理也不理我,或者讲点佛法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有的那个大商场,大聚会或者这些繁华的商业区,进进出出都是一串菩提,星月、正月、高密,都特别讲究,编的那是花花绿绿,那上面是无所不挂,这是什么因缘也不知道。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佛珠从哪里来的?就是净土宗的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位人物,是这个道绰大师,道绰大师那会念佛的时候,他念佛是放一碗豆子,这一碗给这一碗,这一共是多少豆子,念一声抟一升豆子,后来就用那个木患子掐成珠,一颗一颗的掐,这佛珠就是从净土宗的祖师来的,所以这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甚深的因缘。

但是这些挂着珠子、带着珠子的众生也是知见特别光怪陆离,有的是也不听佛法,盲然地随着这个业力流转,就是如此的过活,豪无觉察地去六道里面升沉,有的是得我们佛法但也不信受,甚至有的不信也罢了,他还诽谤、毁灭甚至以泄恨一样而置之后快,这就业障比较重吧。

那么有一些的是反正是佛法,你好是你好,与我无关,不做评论,等等这些,但是有一部分人就是一听就信,信了就能受持,受持就起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上根器”。所以我们今天开始讲《净土十疑论》希望就是针对上上根人说的,想直接了生死的人说的,想这辈子就想了生死的人说的,想醒人生一辈子春秋大梦的人说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听得时候一个心平气和,理性的好好来商量,自己跟自己商量,到底他讲的道理在哪里,因为有时候我们有宗派、有法门知见的时候,一下子我慢依附上去了,就觉得只有自己认为的对,所有的都不对,那么就很难闻进去。这是我们的生死之事,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去商量。

刚才讲了,那么诸位我们都是以人道来听闻这个佛法,那么想想这个了生脱死的法,一旦到了紧急关头,确实能超凡成圣的时候,我不知道真的是他的殊胜,可能你回过神来再去用心体悟吧。我公开的说一件事,大家还记得坐轮椅的那个小孩,来卖鞋,他前天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这几天最近的状态不是很好,他又觉得自己在这个生死之际来回转悠,他说自己也想拜佛念佛,又觉得父母还在,又觉得有恐怖心,他又觉得这个时候我是不是应该相信佛力?是不是应该什么也不要想只管念呢?当时我也在路上,我紧接着给他回了一个信,我说确确实实如此,你越到千钧一发之际的话,你才能知道这会什么管用,那么说实在的咱们现在在场的坐在这四平八稳的来听,待会回去还有饭吃,今晚有地住,知道明天还能醒来,这辈子还能活些年,那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他跟我说的时候,我就回过去,我说你也要放下,什么都不用想,能活多少年也不要想,活过今天活不过也不用想,父母亲这会你就要知道,都是假的,也要把他看破放下,不能让它来障道,谁知道哪辈子父母都是在不断的换吗?他就是你这辈子的因缘而已。听完了以后,他还回过信来,还说涕泪悲怜,说佛门广大慈悲,等等又说一定要一心一意念,这个时候入神入髓,有时候我们入耳入心入不了神髓,那个时候他提不起来。所以说这个法门太特别了,解决的问题十分巨大。自佛于方等会上开始说这个法门,一直到我们都知道庐山慧远大师,启建东林寺净土宗第一祖庭白莲旧社,那么千百年来赞叹、弘扬、劝信、断疑的著作就是祖师们写得东西太多了,我们可以说如山积案,一切的圣贤,异口同声唱响这个二有法门好多著作。现在《大正藏》里面经律论,论典就是祖师的著作,不要说印度,东土以来更多,光十三代祖师的著作就真是传世千古佛门的绝唱。

那么在这些诸多的著作中,唯有天台智者大师的一部《净土十疑论》,这是在序里面有他的弟子们讲,为第一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什么呀?正法就是这个对佛法的诠释,表达是正确的,眼藏就是给人指路,不会把你带错,不会让你生起邪见,这就叫正法眼藏。所以他讲到说为什么?他其中也讲到了三条,其中一条第一个,智者大师是释迦后身,是大圣人故,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师,在中国称之为东土释迦文,现在他这个肉身宝殿还在天台山,天台山的华顶有智者大师的肉身殿。那么,智者大师在中国特别是教演天台宗的时候,把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它进行一个“判教”,听到“判教”这个词我们觉得太专业了,判教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法门,一辈子讲了那么多经,都翻译到东土来的,那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讲这个经?那个时候说那个法呢?大家都搞不清楚的话,就容易弄乱,为什么一会儿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会又劝人往生净土呢?所以他进行了组织、整合又清晰明了地做层次、次第性地说明,就叫做“判教”。

那么智者大师对释迦牟尼佛判教,也就是他对释迦牟尼佛整个一代教法的把握和组织说明,是所有判教里面最出色的,也就是说他完全了解了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说法的背景和意图,他判的教法叫做五时八教,以此来称性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在东土又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组织说明。所以后来隋朝皇帝都依着他受菩萨戒,把他号称东土释迦牟迦文,就是我们中国的释迦牟尼佛,所以后来在教内都说是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后身,专门又到中国隋朝的时候来弘扬佛法,所以这里讲到说为什么《净土十疑论》这么殊胜,这么值得信任呢,第一个就是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是大圣人。第二点“陈隋之世,接踵远祖”。

我们现在大家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搞一些学术或者说专业的研究、讨论的一些课题等等,但是在学界的话,它一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包括我们教界去论证哪个法,一定是什么呢?最早的文献、第一手文献最为可靠,是不是?甚至学术研究上也是这样,你引用经典、引用原典的时候,你引用的这部典,又是转引的更早的话,那说明你在学术就不规范,不可以这么做。你引用的一定是最早的、最可靠的,离这个事件、这个历史阶段最近的你才能作为依据。所以这里讲到说陈隋之世,就是智者大师在隋朝,魏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陈就是说南朝的陈,陈朝的时候,一直到这个隋朝的统一,他是这个年代的人,这个年代的人为什么要叫做接踵远祖?就是他最靠近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就是跟他离的最近,时间跨越度短,那么他就更值得信赖,所以他对于净土法门修法上理论依据一切疑问,他是应该是比较权威,因为靠慧远大师时代最近,慧远大师是净土中的权威中的源头,权威中的权威,所以这个理论来讲,说应该值得信赖。

那么第三个值得信赖的是什么?就是说是《净土十疑论》,就是十条问答,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觉得说,正念有一会上有一会下,人心是无常的,但是净土法门的修法、理论依据、一切的疑问,综合起来在这十道问题里面就体现出来。我们大家都拿到这个卡了吗?我们这里又给大家精心备了一份,这是《净土十疑论》所有的内容,我们给大家打印的卡,是《净土十疑论》的十道疑问、设问的,我们回去好好读一下、熟一下、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跟我们自己内心的疑问有重叠,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怎么解答?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步骤。

那么这十道疑问里边可以说是,疑此十疑则遍疑,你在这十个问题上,你自己也有疑虑,那么几乎佛法里面你就没办法去信受了,一旦教法里面疑此则遍疑,净土法门你就没办法去承担了。那么断此十疑,如果你在这十个疑问上你能够心开意解,那么就能够遍信了,其他净土法门的问题,可以就像势如破竹一样、冰释无痕。所以这就是十疑论的功德,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此十疑论我们能够提起正信,排除我们一个是世间的软暖情见,一个是对法上的疑虑,二一个抉择法门的举棋不定,能够建立出世丈夫的钢骨,希望大家能够勇做七宝莲池中的莲花化生人。

好。我们今天首先来看这个论典的题目叫做五个字:《净土十疑论》,我们一般常规把诠释整个佛一代总的教法,依照它自己的一个结合点、出发点来进行阐述的论典,就叫做“宗经论”,宗就是宗旨的宗,宗派的宗,宗经论。那么把单独注释,锁定某一部经典进行个别注释,就讲这一部经典的一个论典,叫做“注经论”,这部《净土十疑论》属于什么呀?属于“宗经论”,就是整个净土法门的综合的十个问题,所以它属于“宗经论”的范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论题,刚才讲到论了,我们现在讲一下明了一下“净土十疑”,首先我们就要知道净土,什么叫做净?刚才讲了,就是从染到净的一个趋向,我们整个修学就是为了净,佛教里面祖师们常叫“净极则光通”,这个无染、这个无分别、这个无漏的状态下的话,一切都是无碍的,是通达的,甚至连染净的这种障碍都没有了。那么,如果说从净的导归来讲的话,我们刚才讲到了一切的行门、法门都是离不开这个净的指导原则,佛门里面有时候又叫做妙庄严路,在《法华经》里面把我们净的过程就叫做“开示悟入佛知见”,《心经》里面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净的一个过程和状态,都是净。那么这个净的过程、步骤,我们在《涅槃经》里面有一个特别妙的比喻,我给大家讲一下,

有一个贫女,就是家里特别穷的女孩子,在印度,她不知道自己的后家,家里住的房子也破,天天没有吃,也买不起好吃的,也穿不上好穿的,但是他们住的这个破地方的后园里面,就是地里面埋了一个宝藏,她完全不知道,每天还是过着穷苦的日子,终归有一天,有一个比较能掐会算的神人,到家里面给她指导来了,告诉她你家里的后园有宝藏,这就是说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佛的一刹那,那么她就不知道后花园在哪里呢,这个人就指示给她说,就在这里,在一个地方指示给她,就打比喻说,原来这个地方我们怎么下手去修行、知道自己的宝藏呢,这时有人给她指示了,指示了以后就等于说我信了、我解了,对吧?那么第三个步骤,这个人指示完走了以后,她就开始知道这个地方,就开始挖掘了,挖掘这个宝藏,就等于说我们开始修了、起行了。

那么起行的过程中,离着佛道越来越近,远近的近,离这个染污越来越远,那么我们的心性就会越来越净,清净的净,我们的这个烦恼就会越来越薄。这个时候就等于说已经开始慢慢地得近,越来越离这个宝藏近了叫做得近了,这等于说我们这个修学已经到了一个甚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到一个功行甚深之中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那么接着比如说我们证到像观音菩萨这种地步了,到观音菩萨这个地步,他已经开始证法身了,就是跟佛的法身是同步了,登地以后从初地欢喜地,上次给大家讲吗,到这个十地的菩萨,登一地破一品无明,登一地破一品无明。最后十品无明破尽就成佛了,在这个阶段位叫作分证了,就等于说这个宝藏已经开了,这个宝藏已经完全被她挖掘出来了。

就是贫女后花园这个宝藏,通过有人指点,自己慢慢的走近,开始刨,现在她已经挖掘了、完全看见里面的宝了,最后一个就是取用了,就把这个宝藏拿出来让她自己受用了,叫做究竟圆满了。这在《涅槃经》里面,我们从凡夫到佛,一个转染成净的过程,就是这么一个贫女宝藏的比喻,在经里面讲的非常流畅,具体我也背不下来那段经文了,想不起来了,但是后来的天台宗就把它作为六即佛的一个教喻,从理即佛到最后的究竟即佛,这个我们倒是不必要再去细讲。那么我们明了一下,这就叫做净,净极则光通。净是一个什么状态呢,不是我们本来不净,而是本来的宝藏就在那儿,那么我们从开始知道在那儿,然后把这个土挖开,最后见到拿出来受用,其实是一个去染的过程,发现了吗?不是说这个净是外来的净把它捏出来、创造出来一个净,而是我们去染把它洗干净的净,去染的过程。

所以说所有的净都是跟我们什么有关呢?跟我们心地有关,一切的外在的国土的呈现,都是和我们的心地有关,所谓的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心净了国土才能净。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怎么样,在这个土中净心特别难净,所以往生到一个净土在那儿,由于国土净了,心也会净,所以才要往生,是这么一个前后关联,大家能够听明白吗?

那么在这个本位的认知下,我们就要知道,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不是说离开现前一念的心,别有许多这个国,那个土,别有这么多国土,别有这么多成住坏空的国土,也不是说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地,而始终有一个生住异灭的内心,身和土是步调一致的,心净则国土净。

那么在这个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身怎么来认知外在的土呢?什么叫做净土呢?在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下净土的类别吧,挑几样给大家讲,净土种种的差别,这几天我们在备这个净土概要的课时,历代的祖师对于净土的判别阐述,那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太多了说法,后来以至于一片混乱,到善导大师的时候他还楷定古今,说国土就是报土,阿弥陀佛就是报身,要不然那会说极乐净土有的是属于这个土、属于那个土,有的是化土,有的是报土,搞不清楚了,所以今天我们就着这个教来给大家讲,一般我们判别净土有哪个层次,怎么样一个方法。刚才讲净土。

首先在此之前,我记得给大家讲过课程的时候讲到,第一个我们从一心四种净土来看,一心四种净土,哪四种呢?就是以前给大家讲到的常寂光佛土、实报庄严土有时候也叫实报无障碍土,菩萨土,那么方便有余土,阿罗汉土,包括我们现在凡圣同居土,这四种国土呢,在以前给大家讲的时候,“百千万劫难遭遇”我记得讲过这个内容,就是说凡夫是所居的凡圣同居土,阿罗汉所居的方便有余土,菩萨才能登实报庄严土,唯佛才能居常寂光土。可是如果我们今天再往深层次悟,不是说离开现前的凡圣同居土,别有一个叫实报庄严土或者常寂光土,大家明白吗?就是说现前一念的这个土,我们看见的是染的是凡圣同居土,佛看见的就是常寂光土,菩萨的看见的就是实报庄严土,阿罗汉看见的就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整个这四种土层次差别唯以一心的染净而呈现外在的国土,叫做一心四种净土。

不是说离开凡圣同居土就别有一个常寂光土,也不是说常寂光土里面就不包含我们说的凡圣同居土,这是第一种净土的判别。依照这样的划分,那么净土在哪里呢?就在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属于实报庄严土,这是第一种。我们首先来这样一个判别。第二个我们有时候叫做毗卢遮那净土,毗卢遮那净土是最广、最大也是《华严经》形容最无碍的一种、整个法界的全体面貌,这个毗卢遮那土就是诸佛本报的国土,就是只有佛,佛含有法身土和报身土,那么佛的法身我们用常寂光表达,佛的报身有时候叫实报庄严、有时候就叫做“莲华藏世界海”,是这个《华严经》里面形容的,有十个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花藏世界海,最下世界又有十佛世界的微尘数的这个广大佛刹,都是最清静庄严的,一一广大佛刹又有十佛世界微尘数的诸小刹围绕,倍倍增广,就是呈立次方的增长,所以说这个华藏世界海,它是遍满虚空、相互摄入,这个净秽总含,大家要听懂这句话,净秽总含就是在它的世界里面,只是有一个世界无碍存在,没有一个确定的染净分别,净秽总含层层无尽,而且巨细无碍。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讲,一草一木,一尘一柱都是个个具足着无尽无碍的法界,也叫做遍一切处,大家发现了没有,阿弥陀佛叫什么?无量光寿就是遍一切处,所以这个就叫做毗卢遮那净土。

在这个净土里边,有的经典里面祖师们也讲过说极乐世界在第十三层,也有讲过说,娑婆世界的比如说一劫,在极乐世界一日一夜。那么极乐世界的一劫,在这个袈裟幢世界里面就一日一夜。所以后来祖师判道说极乐世界是净土里面的第一个净土,娑婆世界是染土里边的最后一个染土。最后一染和第一个净正好对接,十念就能往生。那么整个这些全部都在毗卢遮那佛,他所证的境界的莲华藏世界海中都包容了,所以第二个我们判别叫毗卢遮那净土。第三个叫唯心净土,唯心净土就是等我们破烦恼,证实相这个步骤来讲,就是修证上来讲,唯心净土。什么意思呢?当体直下自证,当体无心即是净土,就是我们《维摩诘经》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里面讲到过《维摩诘经》,里面大家读过的话讲到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就是直心,我们常说的直心是道场,说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什么是谄呢?不是看着人家吃饭饿的流口水的馋,是谄曲虚伪的谄,就是你这个有分别心、有取舍念,这就叫做谄。所以说菩萨成佛时不谄,就是直心众生生其国,直心才是净心,又说深心是菩萨净土,什么是深心呢?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什么是深心?深心就是诚心,就是恳切心,至诚心。

为什么印祖说过:“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才能转凡心”。就是你这个虔诚心到极致的时候,它就会达到一个忘我无分别的状态,所以这就叫做深心是菩萨净土,我们现在都是浅心,一会儿信,一会儿就不信了,今天信明天就可能退了,后天就又更加的生起绝对的信心了,大后天就完全可能抛之脑后了,天天就是这样。所以说,再一个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为什么呢?因为小乘法里面根本不相信有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和佛,这就叫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我们常说的“唯心净土”,大家想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不是正好是极乐世界的注释呢?正好是极乐世界的注解,所以从这里面来讲,这叫做“唯心净土”。那么第四个叫什么呢?叫做变现净土,你们读过《法华经》吗?如果有读过《法华经》的这个同修就知道,《法华经》里边佛在讲法的时候三变净土,有一个情节就是说他把诸天人移置在他方了,就是把这个世界的天人就可以放到另外一个净土中去。这就是他的变现出来,特别是在这个《维摩诘经》里边世尊当时以什么,以足按地,以足按地的时候足还没有下地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染的大家看见,等这个足按在这个,就是他的脚按在地上的时候,突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的珍宝严饰就变成净土了。

这就是如来以神力为了度化众生,暂令显现的如来神力,暂令显现的这种国土叫做“变现净土”。而且这个净土它既然是如来变现的,它就是在场的听法众就是自己功德不够,还不能够见,只有像智慧如舍利弗这样的人,才能够自功德的够了,感的如来给显现了,他就能见,所以这叫做临时变现出来的为了度化众生,叫做“变现净土”。那么,第五个叫“依他净土”,这个怎么说呢?就比较难理解了,我们都知道说这个佛证到果位以后,国土里面还有自受用国土和他受用国土。那么他受用国土这个国土就是这个净土他主要针对谁显现的呢?就是要等登地的菩萨,一定要登地了以后,就是证了初地欢喜地以后,才能见到释迦牟尼佛的他受用国土。

你看讲《华严经》的时候,这个毗卢遮那佛就是用毗卢遮那净土里边包含的他受用土给登地菩萨讲,那么在《梵网经》里面,有受过菩萨戒的吗?菩萨戒读了《梵网经》里面说到什么了,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就是一个莲花上就能显现百亿个国,一个国里边有一个化身释迦牟尼佛。这种境界只有什么呀?登地的菩萨才能够显见,像咱们凡夫现在哪能见着说化百亿国,一国里面有一个释迦呀!登地的菩萨意味着什么呢?登初地就可以化身一百个国土去分身散影去度化众生,登二地就可以去一千个国土同时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所以只有这种菩萨才能够现分证的报境,就是入地以后才能够见到依他,他受用的净土,依他净土。

这个从教理上比较难理解。当然,第六个“诸方净土”我们就好理解了,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里边听释迦牟尼佛的讲法,我们知道东方有什么?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琉璃世界,南方有日月灯明佛的世界,上方有香积佛国,听过吧?那么妙喜世界是阿閦毗佛的国土,妙喜世界大家知道有一个特色是什么吗?就是里边的公民基本上都是以出家人居多,在妙喜世界的出家人就跟咱们这个世界的在家人一样多,妙喜世界的在家人就跟咱们这边世界的出家人一样。那正好相反,所以这些都是诸佛的实报庄严,经中有时候会讲到,有时候佛以神力再现,又有诸大菩萨到彼国去供养呀!可是像这个妙喜世界里面还有须弥山、铁围山还有鬼神、妇女等等,这叫做“诸方净土”。

当然我们在讲到这个时候,大家觉得听的这么玄,这么多名词概念,有一个总原则,什么呢?再怎么净,无论如何什么样的土,它都是我们现在用理论上来围绕修因证果、从染到净的步骤里边来从理论上怎么样?分别阐述,可是不要忘了它是相互交叉的,我们在理解上的话不要把它隔裂开来,比如说这个“唯心净土”恰恰就是一心四种净土的理论,再比如说,这个毗卢遮那净土那么它就是整个所有净秽报总含的净土。它是有从总、有从别、有从事、有从理,就如同我们所给大家介绍,比如说给大家介绍一件衣服吧,对吧,那么我们从布料是什么样的,设计是怎么样的,做工有多好,裁剪是谁的,品牌是什么等等来各个方面来进行。

但是不要忘了这统归它就是一件衣服,明白吧?这一件衣服叫什么呀?就叫做法界。法界就是这么多的净土来进行描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就要知道唯有心净则国土净,这一条总脉线。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安立下,我们把极乐世界叫做什么?摄受一切有情,不思议境界,这叫极乐世界。其中的大功德、大智慧、大愿力,若有说者,假如用我们的能力表达范围已经完全够不着了,所以叫做“不思议净土”。可以这个净土它可以摄受十方三世所有国土里面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共修,听清净海众讲法,所以叫做摄受一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叫这么一个净土,我们要了解一下。

这是净土,下面我们再讲到十疑。当然十是一个数字也,就是形容说讲净土的论典里边一共安立了1、2、3、4、5、6、7、8、9、10个问题。那么这个疑呢,我们在讲到疑的时候,我们就要说到,再再地给大家讲净土信愿行也是说,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这一事实的形成做到,一定要以第一玄关,就是信。还是要讲到信,所以大家你看在佛门里边有一个论典叫什么?叫做《大乘起信论》听过吧?《大乘起信论》以言开法义就是劝人生起正信、决定之信,那么我们也不要误会说《大乘起信论》让人生信,那么难不成这里的《净土十疑论》是劝人生疑的吗?同样《净土十疑论》不是劝人生疑,也是去疑显信的,是这么一个功德。那么“起信论”这一类的论典它是从表诠的角度而论证,就是让你来信,一定要这样信。“十疑论”的题目它是从遮诠的方法立题,表的是什么呢?说什么是正确的、应该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不应该的。应该信的不应该疑,一个是往出表,二一个是往回说,说不可以不信,不应该有疑,是这么一个意思。

那么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讲到疑,我们一般说“疑”一听就说是怀疑的心态,对这个东西不能首肯,我们一般知道疑不是在“唯识宗”里面讲到就是我们的烦恼心所,人的六大根本烦恼一个是贪、嗔、痴、慢,再一个就是疑,还有不正见。那么,我们单从这个论题来剖析一下的话,佛法中我们有时候也讲到说有烦恼,对吧?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等等好像说这些烦恼就是一块、一块地把我们给难住了一样。那我们一定要从广义的来讲,大家试着这样理解一下,说一说,所有的烦恼是不是就是疑的体现?就是疑。见思烦恼就是说,说白了见道上、修道上的疑虑。尘沙、无明缚,尘沙就是菩萨道上的怀疑啊,无明烦恼就是你成佛道上的怀疑啊。一切都是疑,怀疑就是与生俱来的不接受,不相符,导致种种障碍,所以我们说的烦恼障也罢,这个所知障也罢,它就是障所知,障所知是什么?我们应当所知的就是我们应当正信的,对不对?那么障所知就是我们说白了就是添堵,疑是不是给添堵的呀?你怀疑的时候就不能信这个东西,你相信以后就没有疑了,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烦恼,所谓的这个障道的这种无明也罢、烦恼也罢,不是说看不清楚,而是意识不到。

就是我们给挡住了,挡住了我们看不清就必然会误入歧途,枉入轮回之路,邪知邪见,怀疑真理,信受邪道,不得大庄严路。所以说整个所有这些导致的、归根到底的烦恼其实就是疑的体现,就是我们不信,疑的辐射,疑的凝固,疑的理论依据,或者疑的辩证的这个法理,等等这些只要你在错误的时候那就是疑的,错误就是烦恼。所以大家想想,比如说我们自己也常在反思人的这种知见。我们看见飞蛾扑火的时候,我们就觉得飞蛾很悲哀,为什么?因为它相信烈火中可以永生,这个飞蛾的悲哀,它并不完全意义上的说火把它给烧死了,而是它与生俱来就对火的错误认知,它认为这个火是光明的,是永生的归宿,就因为它信而没有疑,大家发现了嘛,所以导致它自焚了,虽然说它有信呀,它相信火不会烧死它,可是火把它给烧死了,它对于火能烧死这个真理它有疑,火确实可以烧死它,对这个实实在在的真实的道理它有怀疑,那么它就相信了火烧不死它,就扑上去了。

有时候讲讲飞蛾跟我们人的状态差不多,而人现在就是在轮回中这样的一种知见,所以说这里就叫做疑。智者大师当时就是在这个净土法门里边在教法弘扬的过程中,最突出的、最容易产生误会的十大问题进行了取舍抉择,鉴别论证,以定古今的这种在佛法大背景下进行了汇通,在这个扫除见地上似乎存在的一些矛盾,解决了一些不是成为问题的问题,这就是《净土十疑论》。那么,为了防止后人乱弹琴,乱弹这个佛法琴,也起到了一定的匡正作用。《净土十疑论》所以在此称之为论净土十疑,也可以这么理解,《净土十疑论》就是论净土的十道容易产生错误或者怀疑态度的十方面的一个理论依据,是这样一本著作。

对于净土的难信,我们也往往很难跨越的过来,因为通途佛法里面讲到的,一些修学方法都是在这个世界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我们讲苦集灭道,那么我们就意识到我们世界是苦乐参半的,那么我们相信了因果以后,就知道说这是过去的因所集聚于今天感的苦果。那么我们也知道说既然有生死,也相信有解脱,就一心一意修道,这些法门就特别的接地气。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大家不都好参南禅嘛,南传佛法里边现在又修奢摩他、毗婆舍那,都是去修一下。打坐打一会儿,我们心在躁动的时候,天天在这个外围、每天的日常劳作生活的时候你意识不到,稍微在那儿打坐打一会儿,不要说稍微了,一念正见提起来坐一下就会有感觉,就会有觉受,它就很接地气,它一下子就觉着说这个东西靠谱。那它就会慢慢就会似乎越走越近,可是这种包括我们讲大乘的毕竟空法,那么我们在有的世界里边以辩证讲空的话他就觉得信受,这个法是存在的,可能这个真理也确确实实是成立的。但是这个净土法门讲的这个情形,他所呈现的这个所谓的不思议国土,就是超越了我们凡夫可以思议的范畴,离我们太远。

而净土法门的讲授的过程中,净土根本经典的描绘上面,他又有很多方面是依照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些情形来进行一个怎么样来说呢?一个比拟,确确实实以我们当真的情,我们的分别能力去辩证的时候,去认知的时候它未必是这样一种情况,可是它针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进行了好多的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伸过来的浅,有时候接应过去的深,在这种教法的涤荡下,凡夫的心性很难够汇通它内在的沟通关联,所以说过于深邃的道理往往用貌似简单的事相来表现的时候,让人很难相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封执成迷过不了这坎儿,《净土十疑论》里边的十道问题大部分就着这个而言,比如我们诸法无生,为什么要求往生呢?第一道问题说这个菩萨应该度众生呢?怎么能自顾自的像拉二胡一样,先管自己去极乐世界呢?这跟整个佛法通常的教理是特别违背的。

甚至说临终的时候“十念”,一个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断,那么我们通途佛法上断得剩一点都不能成就,一点烦恼没有断,那怎么就临终的时候凭什么往生呢?这都是人之常情的怀疑,智者大师在这积攒了十道问题,进行了讲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智者大师,这部论典的作者。名师出高徒,我们都知道在隋唐时期佛法的弘传到了一个特别黄金的时段,那个时候高人林立,都是有修有证的高人,比如说智者大师,我们先不讲智者大师,先讲讲他的师父,智者大师的师父叫做慧思大师,他通过他的师父,他的师父叫做慧文大师,他们一脉相承,就是悟到龙树菩萨讲《中论》时候说什么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悟到这个空假中一心三观就悟道了,证道了。悟一心三关证这个法华三昧以后,就开始弘法了。那么从慧文大师到慧思大师的时候,慧思大师住在南岳慧思,可是慧思大师的证量特别高,我们证量能听得懂吗?

就是他证的境界已经不是凡夫了,证成圣人了,高到什么程度呢?后来他走的时候,他的徒弟身边人问说,你一辈子修学佛法,那么是师父给讲一下你这辈子所证的证量在哪里?能不能给我们后人做个榜样,我们听一听,慧思大师就说了:说我初志,就是我一开始的志向,初志,我一开始的志向是期铜轮,就是金银铜铁的铜,轮就是转轮圣王的轮,这是一个证量上的表达。其实就是说从天台宗圆教来讲的话,十住里面就开始破无明,证实相了,那么这个初住都能到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做佛,那么就等于说这个慧思大师他从一开始想证到初住,记住是圆教的初住,就等于我们通常说的登地了,就这么个水平,一开始说他想证到这个地步,后来怎么样呢?后来他说领众太早了,大家看看领众太早了,就是苦,当法师领众修行,弘法太早了怎么呀?只证到铜轮而已。

铜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信位,初信就断这个见惑,七信就断思惑,到八九信的时候,就把尘沙给破了、开始伏无明了,就是无明烦恼已伏住了、虽然没有断,无明伏住了,就是快登地了,大家想想这个时候他的证量有多高啊?那一些阿罗汉给他提鞋都没资格,这么说俗了。阿罗汉已经难以望其项背,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圣人,这个慧思大师曾经领着他的弟子到南岳的时候,就告诉大众,到一个地方他就让徒弟们把这个地方给刨开,里边发现了这个遗骨,就是说他已过去世有一生,死在这了,就是沧海桑田,土把他自然掩埋了,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是坐在那里的姿势,为什么呢?他那一辈子在那儿打坐的时候,过来一些土匪,被贼把他的头给砍了。你看过去的因缘,偿了命债死了,就打坐没有头,刨出来的遗骨里面没有头,那么还有又给指示说,在这儿刨一下,刨出来一些宿世的、这个过去世的一个地基,就是原来这里有很辉煌的寺庙。

还有指着说这个塔曾经怎么怎么样,给他徒弟讲,讲他这一世往前推一生二生三生的故事,就带着他的徒弟到南岳,南岳是什么山来着?南岳衡山是吧?到南岳衡山就给他大徒弟就现前给他找来了,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觉得自己的师父有这么个本事,那还了得啊!后来佛门里面佳话就是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这是慧思大师有名的公案。

那么他见智者大师,见到头一面的时候就说了一句什么话,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就讲到说,你我师徒曾经同在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讲法华的时候,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宿世我们是师徒你现在追上来到我面前今天来拜我为师,宿缘所追现在又来了,这是慧思大师初见智者大师的时候,最后,这个智者大师也修行悟到这个一心三观的时候,智者大师就派他,你该出去弘法了,而且给他说什么呢,就是说你已经悟到这个法华三昧了,这种境界只有你能够证,我能够知,就是你证到了,我才能给你解答,其他人没这个办法,没有这个功德。那么从此以后世间普通的文字法师呀,一百个一千个都辩不过你了。就对智者大师嘱托的,说让他好好出去,你该弘法去了。

为什么呢?他知道智者大师缘分,大家知道有时候你的证量高,你缘分没有啊,慧思大师就一辈子带了这么一个徒弟他就到山里面清修去了。那么智者大师呢,他的缘分好啊,连他师父慧思大师最后走的时候给他说,吾解不谢汝,就是我对佛法上的解和证并不差于你,但是什么呢?缘当相揖,就是你的缘分我比不过,我得给你作揖啊,就是给你合掌赞叹一样,缘当先,果不其然智者大师后来剃度的徒众,大家要知道有一万上万人,智者大师自成天台教下一派,被尊为东土释迦文,领众修行,他走的时候也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舍己为人,但登五品。徒弟也是问他证到什么位呀,这就是智者大师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当然今天先讲一下名师,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下次我们再讲智者大师的一生的生平和他所著的《净土十疑论》。

现在我们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今天的法义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0:00 / 0:00
净土十疑论1
净土十疑论2
净土十疑论3
净土十疑论4
净土十疑论5
净土十疑论6
净土十疑论7
净土十疑论8
净土十疑论9
净土十疑论10
净土十疑论11
净土十疑论12
净土十疑论13
净土十疑论14
净土十疑论15
净土十疑论16
净土十疑论17
净土十疑论18
净土十疑论19
净土十疑论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人有病当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法照大师得文殊菩萨开示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

【推荐】临命终时一句佛号提起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而整个本...

极乐的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

【推荐】临命终的失败,就是一生修行的失败

我自己读《遗教经》,读到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

把今生当做通往净土的跳板

我们现在是叫做现在,那我们现在对望过去,就是过去跟...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译

序 分 这一部经,是我从佛那里亲自听到的。当时,释迦...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二十多年前在苏州灵岩...

一念心性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山河大地呢

《法华经》开显了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谓的相...

一位女孩吃素五年的感受

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动物性食物的被大量消费,带来...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义与价值

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组成,那么我们的生命究...

【佛教词典】有名无实

(术语)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意。即世俗之法,皆为因缘...

【佛教词典】明代后叶唯识诸师

【明代后叶唯识诸师】 明季后叶,约明武宗正德年间至崇...

亲历动物屠宰现场

在您的印象中,也许屠宰场只是一个把动物变成肉的地方...

念这句佛号就够了吗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

地藏菩萨救护众生的故事

关于地藏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我们从《大方广十轮经》...

星云大师《如何善待亲友》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

凡是佛所说的法,你都不要毁谤

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要知道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在恶道里没有能力解脱,完全...

敦伦尽份、苦乐随缘、感念佛恩

佛法使我们的心开放,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赋予我们全...

四事之教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

从顽劣凡夫骤然摇身成为一代高僧的澍葊法师

澍葊法师在清朝道光(公元18211850年)和咸丰(公元18...

慈悲心是超度冤亲债主最好的方法

要想超度冤亲债主,最好的方式,是慈悲。唐朝时,鄱阳...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