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1讲

学人这一次跟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是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念佛的人要把禅观的智慧做一个结合呢?

事实上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了很多的法门,这当中最特别的当然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它特别的地方来自于它是一种他力加持,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净土宗的成就就是在你临终的时候,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必须达到一种感应道交的境界,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成就了。也就是说净土宗既然是一个佛力的加持,不是说我们去做一些什么功德,而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跟弥陀的功德感应,我们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目标。

要达到感应道交的方法,善导大师讲得最为简单扼要,就是任何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内心是不是能够做到顺从本愿。你能够顺从弥陀本愿的功德,你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顺从本愿,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因为跟我们无始劫来内心的思考模式是相违背的。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所以即便我们建立一个顺从弥陀功德的新的思想,我们一般念佛人基本上还是会落入一种真妄交攻的矛盾之中。就是你在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你有你过去的思考模式在牵扯你,因为你过去习惯性地顺从娑婆世界,包括顺从内在的妄想,包括顺从外在的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因缘。我们习惯性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

当然我们接受净土法门以后,我们会建立一个思考模式,我们愿意到净土去,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人,他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他这个佛号是有两种力量的:一方面它顺从娑婆世界,一方面它也顺从极乐世界,是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假设我们不透过禅观的智慧来做一些调整,做一些引导,我们到了临命终,就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禅观的智慧,就是把顺从娑婆世界这一块的力量,慢慢把它化解掉,把来自于生死业力的牵扯,把它化解掉。当然另一方面加强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顺从,禅观的智慧是有助于我们做内心调整的。把娑婆世界的顺从降低,把极乐世界的顺从增加,这个就是我们修习禅观的主要目的。

好,这是简单地说明我们修学禅观跟净土的一个目的。

我们看这次的内容。将述此义,大科分六,这个地方有六大科。

第一科基础篇。这个基础就是当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过去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我们应该做些怎么样的基础,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基础。

甲二的观照篇。从前面的基础,正式的生起观照,来做一些心态的调整。基础篇主要是一种愿力的修学,誓愿力的修学,设定目标。这个甲二的观照,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甲三的念佛篇。我们开始对名号功德的皈依。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心态能够对名号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念佛篇。

第四个是往生篇。我们把这个念佛的功德,能够成功地导归净土。

第五个是破障篇。破除我们内外的障碍。

最后我们谈一谈净土的功德——三辈九品,它的一个功德的差别。

前面两篇,它偏重在大乘的禅观;第三、第四偏重在净土的皈依这一块。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一念心有过去、现在、未来,《基础篇》跟《观照篇》,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留下来的心态,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是一张白纸开始念佛,我们流转太久,我们的内心,在每一次生命当中,留下很多很多负面的思考。《基础篇》跟《观照篇》就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这一块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

《念佛篇》跟《往生篇》,是处理我们未来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规划我们来生的目标,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四科,就是一个修行的正修。

好,我们来看看第一科甲一的基础篇。基础篇当中,此中分三: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在基础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我们谈到因地的发心。这个发心关键在这个“真”字,真实。我们如何能够不要随顺颠倒妄想而发心,而依止真实的心来发心,这是第一个要做的。

第二个,谈到持戒清净。这个基础篇主要处理娑婆世界两种因缘,在临终的时候会牵动我们三界流转的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内在的颠倒妄想;第二个是外在的生死业力这一块。真正发心主要是消除心中的颠倒妄想,持戒清净这一块是消除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一个是内在的因缘,一个是外在的因缘。

这两种成就以后,我们就建立一种大乘的佛种、大乘的善根来作为一个念佛的基础。就是有三段。

我们看第一段,真正发心。这地方分两科:一、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出离心。出离心又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我们请合掌。请一位同学把它念一遍。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就是说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没有经过一种出离心的修学,他刚开始就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有什么过失呢?他流转到现在,为什么流转呢?他肯定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有贪爱跟取着。他只要是没有修出离心,他念佛的当下,内心的深处,一定有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他过去生会留下这方面的习气。

什么叫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他对三界这种快乐的果报有一种希求,有一种期待。那么既然有所期待,他这个有欲就是期待,有乐,这个三界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系缚,他就会启动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出离心。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经验是痛苦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快乐的经验。但如果你经历的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对你临终不会构成障碍的,这个问题不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每一次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有些是快乐的经验,这个地方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快乐的经验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先有感受。当我们跟这种快乐的人事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感受。这个感受的下一个剎那产生很多的想像,你会在心中捏造很多的美好的影像出来。好啦,当快乐的感受跟这个美好影像结合以后,就带有快乐的影像,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就会带动我们对它的执取,你的心就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的这种影像,它落到你心中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你就会产生期待,你希望它在你未来的生命中再一次出现。那么你有所期待的时候,就会启动生死业力了。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它是一种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水流到底是谁在推动的呢?有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尤其是那种执着的坚固妄想。它们两个互为因缘,业力会带动你的妄想,妄想也会牵动业力。也就是说同样念佛的人,我们有很多人临终都会提起佛号,但是有些人很成功地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会被娑婆世界的业力拉回来,因为业力太重了。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要带一种调伏过的业力,而不是一种活动式的业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力,它必须是一种沉淀的状态,经过你的调伏,而不是你的业力是很炽盛的。业力很炽盛,你没办法带它,结果业力把你带走。所以你心中如果留下很多的这种希求有海乐方法,就是说你对三界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希望,你心中留下太多这种美好影像的牵动,你是离不开娑婆世界的。因为这种美好经验的影像,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

所以我们带业往生,你必须要把这些业力,成功地把它给沉淀下来才可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出离心,就是处理我们无始劫来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美好感受的影像。当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些影像浮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了。所以说出离心就是降伏对三界这种快乐果报的希求,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说明它的理由。

我们看它的第二个,方法。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无量劫来跟着感觉走,对于快乐的感受,当然产生很多的爱取,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很多的这种影像。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呢?

看第二段,请合掌。

戊二、方便。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世界,不是!其实我们是满足心中的影像。我们每个人,当我们跟外境接触产生一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乎外面是什么了,我们只是在追求心中的影像,满足心中的妄想而已,尤其是这种曾经给你快乐的妄想。这个妄想有两块,就是这个留下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它这个妄想是今生可以实践的,这是对今生的爱取;有一种妄想,它是来生才实践的,叫来生的妄想,来生的爱取。

我们解释一下。如果你今生是善业力起现行,你过去生的善业今生表现出来了,所以你今生的生命快乐的时间多,痛苦的时间少。你身体健康,眷属非常如意,财富也具足,所以今生让你感到痛苦的时间很少,你快乐的时间太多。这个时候你的妄想是锁定今生的,你对今生的爱取是很坚固的,你不愿意离开今生的娑婆世界,因为今天的美梦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当你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舍不得的不是来生,舍不得的是今生。所以你要处理的是什么?处理今生的爱取,因为你的妄想的执着点是在今生的因缘。这是第一种人,福报广大的人,要注意今生的牵扯。

有一种人是今生他的罪业起现行,所以他今生磨难太多,生命给他的折磨也蛮多的。身体病痛,眷属不如意,一辈子为了金钱忙碌,他今生是吃尽了苦头。他不得已,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不得已只好放弃了今生。那么他就努力地做义工,努力地拜忏,努力地积集资粮。他干什么呢?他把他所有的希望放在来生,他希望依止今生的善业力让来生得到快乐的果报,来实践他心中的这种希求。这种人临终的时候,他很快能够离开今生,因为今生他早就非常厌烦了。这种今生受尽折磨的人,他离开今生是不难的。但是他很容易被他的妄想牵动,来生到娑婆世界得快乐果报,他要注意的是来生的爱取。

娑婆世界的业力的牵扯有两块:第一个,你可能受今生业力的牵扯;你也可能受到来生业力的牵扯。这是你要求生净土之前,娑婆世界的业力没有处理好,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就不可能迎接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你必须让这个生死业力在一种沉淀状态。你不一定要断除它的业力,但起码它是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处理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

我们看看今生的爱取怎么处理。先看今生: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首先我们看无常。如果你是属于快乐的这一块,如果你是属于福报很大的这一块,你今生的因缘给你太多的快乐了,你要思考一下无常的道理。就是说其实你今生的快乐,它是有过失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

今生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有什么过失呢?智者大师讲,你有三种过失:第一个,诸欲求时苦;第二个,得时多怖畏;第三个,失时怀忧恼。所以结论“一切无乐时。”

也就是说你今生的快乐,你回想一下:第一个,你这个快乐是要追求的,你追求的时候,你要付出很多的辛苦疲劳;第二个,你得到以后,经过你年轻时的努力,中年以后你这个快乐现前,年轻的理想出现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吗?未必!“得时多怖畏”。因为世间的快乐,不管是这个人给你的,或者事情给你的,它是不稳定的。你会怖畏,你经常要担心害怕,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你不可能有安全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动态的,它的因缘不断地变化,你这个快乐也不断地变化。所以你得到以后,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失时怀忧恼”,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总有一天会失掉,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失望跟挫折,也是非常严重。

我们反省一下,世间善纵然给我们快乐,但这个快乐,从追求的过程,从得到以后,到最后的失掉,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疲劳,付出了怖畏担心。第三个,忧恼挫折。事实上今生的快乐我们反省下来,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叫做“得不偿失”。因为你付出的痛苦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

娑婆世界的快乐,其实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是愿意来投胎呢?因为你活在你心中的妄想,我们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所误导。就好像佛陀说的,我们在享受娑婆世界快乐的时候,就像一个愚痴的众生在享受一种甜美的食物。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在吃蛋糕的时候,其实你把毒药也吃下去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在乎里面的毒药,他在乎的是那个蛋糕给他的美好的感受。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已经不在乎外在的世界了,你只是要满足你的妄想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来投胎,受尽了痛苦,但是我们永远得不到教训。因为你不从你的妄想走出来,你就看不出娑婆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误导,就像飞蛾扑火。你看作为一个飞蛾,牠是心甘情愿地往火上扑的,火也没有叫牠去扑啊,那么牠打什么妄想呢?牠认为这个火可以给牠温暖。是的,火的确给牠温暖,但是牠也付出了代价,牠在享受温暖感受的时候,这个火也把牠烧死了。但是作为一个飞蛾牠来生投胎的时候,牠看到火,照样扑过去,因为牠不可能从这个地方记取教训的,因为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我们一个人也是这个道理,除非佛陀的出世,他引导我们走出妄想,看到人生的真相,否则我们每一个人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

我们怎么样走出对今生爱取的妄想呢?佛陀告诉你无常的道理,你所追求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东西,它是一个你没办法控制的东西。你执着这个东西,你心中就永远落入一种不安稳的状态,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的。

第二个,暇满难得。你错失了一个把握你解脱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你好不容易过去的资粮力,得到这个暇满。我们解释一下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你好不容易从三恶道这种卑劣的果报得到美好的人身;第二个,六根无缺,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好不容易对大乘佛法、对净土法门生起了信仰;第四个,佛法的住世。你刚好遇到佛法的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在整个修行当中,你今生是非常有机会能够解脱的。而在你的无量生命当中,有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你今生很可能因为你稍微地努力,可以从此跳出三界的黑暗,而趋向于净土的光明,你是有机会的。但是因为你贪恋你心中的妄想,而错失了良机,非常可惜了!

我们想到娑婆世界的快乐,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安稳的过失,而且我们今生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错失了一种好不容易得到的出离的机会。所以你应该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值得!我们就慢慢地放弃心中妄想的爱取。这是对今生爱取的一种调伏。

我们再看看对来生的爱取如何调伏。

对来生的爱取也是两种思考:第一个,业果不虚轮回苦。首先我们要思惟业果,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种业果不虚,会创造一种轮回的痛苦。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如果你今生痛苦很多,但是你努力地学佛,你把今生完全放弃了,逆来顺受,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干什么呢?你心中隐隐约约对你下一次的生命有所期待,因为你今生不如意,你希望你今生所有不如意,来生能够补偿回来。

这个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因地不真,这个严重啊!你夹杂对来生的贪爱,也就是说你今生在造善业的时候,你的心不是极度的清净,你没有真实地把这个善业用菩提心来引导。你因地的时候夹杂贪爱,来生的时候,欸,快乐果报现前了,你可能是一个官二代,你也可能是个富二代,然后你一定会放逸,一定会的!

你说:欸,我得到快乐果报,我为什么一定要放逸?我今生也有持戒,我有可能克制自己。不可能!因为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心中已经想好了一种规划,你要依止这个善业来满足你今生得不到的东西,你那时在造善业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妄想力量在里面,你因地已经夹杂了。所以快乐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控制不了自己而放逸。

诸位!如果你福报差你放逸也就罢了,如果你福报广大你再放逸,那你造的业是不可思议,所以你第三生就到地狱去了。如果对来生有期待,请你注意你的第三生刀山油锅,因为你第二生就控制不了自己了,你第一生所受的委屈,你会在第二生完全发泄出去,到了第三生,你就知道怕了,但来不及了。所以当我们在享受第二生的时候,你第三生是一种非常惨痛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因为你福报大,造的业也特别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来生的快乐,而牺牲到第三生去。你要想想第三生轮回的痛苦,透过这个思考,我们就可以很认真地把第二生的希求给放弃掉。

这个就是我们透过一种无常观跟苦谛观,慢慢地把对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调伏下来,当然不能够断,至少我们把这个势力降到最低,降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范围。

我们看第三个证量。戊三、证量。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我们无始劫来的妄想,不管对今生的爱取,还是对来生的爱取,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以后,对这种轮回的、快乐的、荣耀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这种影像,我们能够不生剎那的希望,这样子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出离三界的这种心情,这个时候你的出离心就生起了。

诸位!我们对出离心有一个概念,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改变环境,说:欸,我修出离心,我从今以后啥事也不干了,不是这个意思。出离心是要你出离你心中的妄想。我讲实在话,外面的世界不会干扰你的,而且你也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其实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影像。你临终的时候误导你的,不是外在的人事,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要从你的影像里面出离。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净土宗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提起佛号,不管这个佛号是你自己念的,还是这个佛号是别人帮你助念,把你带动起来,总而言之你的佛号会现前。一般没有经过修出离心的人,他在创造一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是两种力量:一种是往上的愿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他在佛堂做功课,所栽培的愿力不可思议。但是你别忘了,当你离开佛堂的时候,你做些什么事情?你打了很多的妄想,这妄想就是一种业力,你这个佛号也有一种向下拉扯的业力。

好啦,每一个人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两种力量同时现起,一个愿力,一个业力。你最好是能够让你的愿力强过业力,你才有办法往生。最基本的要求带业往生,你不能带太粗重的业。如果你这个向下拉扯的业力太强了,已经强过你的愿力了,那对不起!你上不去了,你这个所有念佛的功德都跑到娑婆世界得果报了,因为你的缘起就是这样。这个出离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的佛号往下坠的业力的势力降低一点。

诸位!我们要知道,思想改变是最关键!因为一个人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他建立一个思考模式很难改变,他只有用道理跟自己沟通。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你的心中有两种思想:一个是过去的你;一个是现在的你。过去的你没有学佛,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跟着感觉走,已经形成一套思考模式了,你已经有思考模式。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才来学佛,而是你流转很久以后,已经形成一个思考模式了。所以这个过去的你,自己会贪求心中的影像,快乐的影像。

现在的你接触佛法以后,你有理智的一种智慧在里面。这个时候,学佛人往往是真妄交攻的。这个时候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好好地静下来,用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沟通。两个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你自己沟通,因为你要改变你的思想,不能勉强的。你贪恋娑婆世界,你说你不贪恋,关键不是说你叫它不贪恋它就不贪恋,你要把道理跟它讲清楚。你要告诉自己,贪恋娑婆世界你付出的代价有多么的惨痛,今生是无常败坏,来生——你来生快乐,第三生是要堕落到地狱去的。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必须透过道理跟自己沟通,让你自己的心慢慢慢慢把这个心中的影像松开来,就是你不要抓它,让它自己沉淀下来。其实你心中根本不需要这些影像的,你临终比较好走。

诸位!你心中抓的影像越多,你临终越难离开,你根本走不出去。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是你自己根本踏不出这一块。你这个佛号,生死业力太重,你不是带业往生,你是被业带走。所以这个出离心就是说,你必须要把你心中对娑婆世界的很多很多的期待,不管你对今生的期待,还是对来生的期待,你要想办法把这个带有期待的影像,把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不要构成往生的障碍,叫临终的正念,这是你平常就必须要跟自己沟通好。这个叫做出离心。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出离心接下来,第二个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分成两块: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我们先看缘由,这个理由,为什么修了出离心,还要修菩提心。

我们看这一段的颂文。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只发了出离心,他已经成功地把对娑婆世界的这种爱取的影像,慢慢给消灭了。但是他没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他没有另外创造一个新的影像,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影像,这样子有什么过失呢?

他所修的今生,他虽然努力地布施,努力地持戒,努力地修习一切的善法,这种善法不可能达到圆满的功德。因为无上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因种,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作因种,这个善业就不能形成一种无上菩提的资粮。所以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是说什么?就是说我们今生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前面是约着灭恶,这个地方讲生善。那么你善业如果没有菩提愿力的引导,这个善业也只是一个善业,不能构成一种波罗蜜,不能变成一种功德庄严。所以你今天所造的善业,到底来生是一种有漏的安乐果报,还是一种无漏的功德庄严。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发起一种菩提的誓愿。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在山中静修的时候,诵经的声音很好听。他每次一诵经的时候,就有天上的飞鸟,飞到他诵经的旁边的一棵树上,就停在这个树上,听这个比丘诵经。时间长了以后,这只飞鸟听了诵经,牠也听得心开意解了。因为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种生命的增上,就会产生一种心中的愿景、愿望,想要改变的愿望。那没多久这只飞鸟,牠在听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突然间被这个猎人一枪给打死。打死以后这只飞鸟,因为在听经的过程当中产生非常殊胜的欢喜,因为这个善业力就到忉利天去了。

我们知道一个天人,刚出生的天人会知道他为什么生天,他是因为听了这个比丘诵经起欢喜心而生天。到晚上的时候,他就以天人的身份去跟这个比丘顶礼感恩。这个比丘接受他顶礼以后就心生疑惑,第二天就找佛陀说,佛陀您老人说修习善业生天要具足十善业,为什么这只飞鸟牠只是听经的因缘就能生天呢?佛陀说,因为这个人他生起的善心,是一种决定性的善心,已经变成一种善根力了,决定性的善根,它只要一个就够了。当你的心是不决定的时候,你就必须要修满十善业。

因为他造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坚固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也就是说,诸位!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受菩萨戒,你没有发起增上的菩提心,你所做善业的力量是薄弱的。因为你的心态是我很想要修善,所以你这个心不决定。你今天要去放生,你也可以去,你也可以不去。如果你的同参道友打电话邀你去,如果有车子你就去;如果下雨了,你就不去了。所以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很难创造一种很坚固的功德?就是你的心是活在善念。但是你受了菩萨戒就不一样,你有坚固的誓愿力。你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在做善业的时候,他有一种很坚固的誓愿,这功德就变成真实广大了。

诸位!如果你到欧美国家,你看看很多很多大福报的人,他那个房子那不得了,开车都开十几分钟才能开到它的尽头。这种大福报的人难道他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他的次数会比我们多吗?未必啊!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一定比我们好,因为他“一定要”修善。我们只活在我们“很想要”修善。所以诸位!提升你的功德,不表示说你要做很多的善事,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愿力!

从佛教的因缘观,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只有宗教师,宗教的学者比较有可能,一般的慈善家很难。不管他是什么宗教,他修善的时候都是有坚固的愿力。他愿力的摄持,他所有善法的功德非常广大,尤其是菩提心。

所以你不发菩提心,你今生就很难修出广大的功德。你的那个善业力量就薄弱了,不管你多么努力。因为你心理的素质太差,你今生很难创造广大的功德。你做什么都是可有可无,你做什么事情,你的心态就是说我很想要去干什么,但如果因缘不具足,我就不要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今生就很难创造广大功德了,不太可能。

你不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你不发起坚固的誓愿力,来摄持这个善业力,你就不可能“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持则亦不能成”。你所摄持的善业,就不能圆满成就了。

佛陀在经典上说,菩提心就像大地,所有的大树一定种在大地上。世界上只有花瓶是不要土地的,小小的花,你这个花开出来,昙花一现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这棵树是在大地,它会辗转增盛,才能够长成广大的树。所以《法华经》上说,为什么有些人在佛法修学上,他永远是一个小草,永远就是一个花瓶?因为他不发菩提心,所以他的一生当中就是一个花瓶,他没有根,他的善业没有根。

诸位!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创造广大功德的时候,并不是他比你努力,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他比你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发愿,差在这里!

0:00 / 0:00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1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2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3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4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5
禅观与净土(基础篇)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1.生平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

【推荐】净土祖师们提倡的念佛方法

十念法: 唐善导大师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北魏昙...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 对净业行人来说,主要是读诵净土五经。此外...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迹

彭际清居士说:在我的家乡吴县,十多年来往生有证明的...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问: 顶礼法师!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一颗多情的心。我们...

五浊恶世唯有靠净土法门带业往生

劫浊,劫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一切浊恶之法聚集的一个时...

妄想之心周遍天地,却不知专心念佛

原文: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

做不到通身靠倒,这样的状态要如何打破

问: 弟子目前状态是这样的:说我信吧,却做不到通身靠...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

欠钱不还会遭什么报应

愿意将钱借与我们,这说明对方对我们很好,也很信任。...

珍惜这一生,让善根在这里增

大磬响起,开悟在即。看我们当下能不能息灭妄想分别之...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佛教词典】别别引门

别别引门者,谓若处显示先标经一句,后以无量义门广释...

【佛教词典】开室

禅林用语。与入室同义。即师家开室允许大众入室参问之...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 第一个...

猕猴喻

过去有个好赌之人养了一只猕猴,主人赢钱的时候,回家...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讲法,都是总持法。后来阿难结集经典...

学佛先克己慎独

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星云大师《珍惜因缘》

世间上,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问: 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黄豆的十种保健功效

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每天吃点黄豆、豆制品或喝杯...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放生条件不具足,有哪些方式可替代呢

如果没有放生的条件,有哪些替代放生的方式? 如果没有...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

虚云老和尚: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

经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一、 阎浮百苦镇煎熬 赖有摩提路匪遥 六字洪名真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