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三讲)

我们打开讲义第九十八页。

当我们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不管你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法门,总而言之你的操作,你在生命当中,要把两种力量在你的身口意中表现出来:一个是来自于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法门的力量。这两个力量要同时现前。

我们修行当中,很忌讳一种单向的修学。什么叫单向呢?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他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法门的力量在运转,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过去的业力跟妄想,这个就不好,单向修学,很难进步。第二种,只有理观没有事修。他道理学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去拜忏,不去拜佛念佛,只有心灵的力量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让心灵的力量从过去的妄想执著中走出来,善调其心,让心力从过去的包袱中走出来,这是第一个。不要把自己的心力弄得这样沉重,你可以走出过去,你有选择的。释不释放业力它说了算,接不接受我说了算。

我们在修行当中,把自己的心力表现出来以后,你一定要依止法力。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不要高估了自己。禅宗很多人容易执理废事,只有理观没有事修,我们要在三宝面前至诚地皈依。

一个正常的修学,你必须要心力、法力同时具足,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缺一不可。如果你在生命当中,心力、法力、理观、事修都具足了,我恭喜你,你上路了!如果你只是单方向的力量,只有心力或者只有法力,你还没上路,你只是跟三宝结缘。

所以在六度当中,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都是法门的操作。其实智慧的理观,它本身不能讲是一种法门,它是一种心力,调整自己的心灵力量。前五度是事修,第六度是理观。

我们把这个问答解释一下。

问:以上六度法门其相互关系云何? ?

答:如《成唯识论》云: : 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

那么六度法门,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有,两个关系:

第一个,「前前引生后后」。从引生的角度,它前面引生后面。比方说,你经常布施,你就很容易去持戒;你经常持戒,你这个人相对也容易控制你的情绪,就容易忍辱。所以它前面的法在操作过程当中,除了创造它自己这个法的功德以外,它容易引导你去修第二个法,它会为第二个法的修学创造一个有利的力量出来。这是第一个,它有引生的作用。

第二个,它有持净的作用,「后后持净前前」。比方说,你本来布施不太圆满,但是你一持戒以后,会加强你的布施的力量,会让它做得更好;比方说,你持戒持得不是很圆满,你只要忍辱修得好,忍辱会加持你的持戒更圆满。所以后后会使令前前更加地功德圆满。

所以它们的确前后是有关系的,有引生的关系,有加持、持净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这是做一个总结了。

戊三、结叹六度功德

我们看戊三的结叹六度功德。我们如法地透过理观来带动事修,事修来帮助理观,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云: : 「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 : 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捨悭 悋 、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 ; 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 ; 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一切有情; ; 四者,于此正修行时 ,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当我们理观、事修两个一起用的时候,有四种殊胜的威德:

第一个,在修习六度的过程当中,调伏六种烦恼。比方说布施,有些人布施是没有修理观的,他纯粹为了修福报。这样子你的布施过程当中,没有理观,没有这空假中三观,你就不会调伏悭贪。也就是说,你执著钱财,你布施以后,你照样执著钱财。那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就是在你那个颠倒妄想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所以你这个布施不能构成波罗蜜,因为它没有让你进步。只要你心灵的水平没有进步的,都不能构成波罗蜜。

你也只是创造善业,你哪有进步呢?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完全一样。所以,既然是波罗蜜多,它必须要有一个调伏力。你每一个布施的过程,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布施,它有一个道理来调伏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的悭贪。这是所谓的调伏悭贪。那以后的情况也都是一样,布施调伏悭贪,乃至于智慧调伏邪见,「见趣所治」。这第一个,他能够在理观事修的相互运作当中调伏烦恼。

第二个,在六波罗蜜多正修的时候,「能为无上正等菩提成就真实资粮」,它有引导力。每一个布施,每一个持戒,乃至于每一个智慧,会增长你的菩提心。因为你都是把道理讲清楚了才去做的,所以在六度过程当中,你等于是借事修心。布施不在多,重点在你那个心地法门怎么操作,你怎么把它引导到趋向净土,趋向菩提。这个就是引导力,产生一种菩提的善根。

第三个,在这个修行当中,于现法中就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的功德,成就自利利他,两种的功德都具足。

第四个,在来世成就「广大无尽的可爱诸果异熟」,成就广大的福报力,成就大国王跟大富长者。因为你在理观当中不碍事修,「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我们透过一种正确的修行,同样的事情,你操作失当就是创造善业;你正确地操作你的心地法门,就是成就波罗蜜。就差在这里。就是说,生命真的是有道路,你是走在人天的道路,还是走在二乘的道路,还是走上趋向于净土、趋向于大乘的道路,你的内心世界会告诉你。你走在什么道路,跟你外面的法门没有关系。

法门不能决定高低的。你看《金刚经》讲得很清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你今天念佛就可以往生,有为法不能判断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一种资粮力。如果你今天走在了通往拉斯维加的道路上,你一定趋向拉斯维加;你今天的速度快跟慢,那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心是人天乘的心态,你不管修什么法门,来生一定就生做人,就升到天。你的法门不能提升你的心理素质,不可以!因为你就走在这条道路上,除非你换个跑道,除非你换一个思考模式。

所以,你没有大乘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的,不可能!你要成佛,你必须要走在成佛的道路上,要掌握那个因种。就像《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你要把米拿来煮,才可能变成饭,你把沙拿来煮是不能变成饭的。你的思考模式不能产生大乘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所修的一切就没办法成就往生成佛的资粮,不可以!

这个地方是做一个总结。就是说,为什么一个菩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创造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他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方法很重要!你不要以为你学佛几十年,那个没关系,你上不了路就是上不了路,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你在原地打转就是原地打转。你掌握方法的话,你很快就会有效果。佛法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丙三、结归一佛乘  分四:丁一、为实施权;丁二、开权显实;丁三、权实不二;丁四、结示法要。

我们看最后一个,结归一佛乘。

我们前面讲到了五乘的差别法门,摄受了五种根机。现在佛陀讲完五乘,本来是圆满了,为什么要加一佛乘呢?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一佛乘的「一」。这个「一」,它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数目,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道理,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意思。

当我们没有读到《法华经》,不知道什么叫一佛乘操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人乘就不是天乘,天乘就不是声闻,乃至于缘觉就不是菩萨。我们会认为这五个法门是各自独立的,你选一个法门去走你的路。

但是事实上,佛陀讲完这五乘法门以后,佛陀到晚年讲《法华经》的时候,他最后一个收尾,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五个法门,怎么融会贯通呢?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五个法门次第分明。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次第——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它是由上而下,次第分明;第二层,它前后是贯通的。它不是你想像的完全没有关系的,的确是可以把它贯穿起来。

所以从前后次第分明跟前后贯通,我们就知道这个「一」就像是一条绳子,把前面五颗大小不同的念珠贯穿起来。菩萨也需要修人天乘,菩萨也需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只要适合你的,对你就是妙法。你只要能够掌握念珠那条线,这五个法门的确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它不是次第那么鲜明的、那么对立的。

那么怎么把这五个法门能够巧妙地运用,融会贯通到你的内心世界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明的一佛乘的思想。就是怎么样来善巧、巧妙维护一心,怎么去取捨我们要的东西,然后把这五个法门透过一条线,从头到尾贯穿起来,这就是这一科的主题。

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来应世,化导众生,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而开示五乘之解脱法门。此中有通有别。言别者,谓五乘法门各有其差别的教、理、行、果。言通者,谓五乘法门,一一皆是趣入佛道之方便。此即《法华经》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理。其中要义,略述如下。

佛陀出世,当然目的是说法。那么佛陀说了哪些法呢?说了五乘的法门,其他没有说了。你讲的这一百多部的大藏经,其实就在讲什么呢?讲五乘的解脱法门。这个五乘的法门,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个它的差别相。从五乘的修学过程来说,它的确有它的独立性,它有所依止的教理,有依止的修行的过程,跟它最后所达到的结果。这个是从过程来说,五乘的确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从它的目标来说,一一皆是趣入佛道的方便。所以,五乘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用目标来引导过程。你的目标是成佛,就算你布施持戒乃至于去扫地,看起来是如此微弱的善业,它也会变成成佛的资粮。你的心地法门的操作,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只要正确,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自己,统统成佛。

所以目标是会引导你的过程的。这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为实施权」跟「开权显实」的两个道理。你把这个「为实施权」——实跟权这两个关键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么是一佛乘。

丁二、为实施权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为实施权」。「实」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从佛法的角度,就是你最终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就是成佛。「权」就是这个过程,你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自己,来引导自己,这个就是权了。

那么实跟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看佛陀是用什么方式来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权法。我们看这一段《法华经》的开示。

《法华经》云: :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为实施权。先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个做法。

释迦牟尼佛在为实施权之前,他引用过去佛的做法。就是说,不是我现在这样做,其实过去佛就是这样做了。说在「过去无数劫」当中,不是只有我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曾经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到世间说法,乃至于灭度。那么这么多的「百千万亿种」的佛,其实数目是不可称量的。这些佛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呢?他们以种种的因缘譬喻、种种的方便力,来演说种种的法相。比方说,佛陀讲,知道这个人容易造罪业,佛陀安立了三皈五戒的法相;这个人喜欢贪恋娑婆世界的感情,佛陀说了四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的法相。佛陀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相状,来调伏我们,来引导我们。

那么这个相状是什么目的呢?我们看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了!看一百页。佛陀在整个讲经的过程当中,创造了五戒的相状,四谛十二因缘的相状,乃至于六度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到底为了什么呢?「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其实佛陀的目的,是要我们能够融会贯通而趋向于佛道,这个很重要!

在经典上说,佛陀他自己成佛了来到世间,如果他给众生的只是一个人天的果报,只是一个二乘的涅槃,佛陀则堕入悭贪。说您成佛了,结果您送给众生的只有人天的快乐,只有二乘的涅槃,那佛陀您的心不平等,则诸佛堕入悭贪。

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样的地方。基督教没有人敢说,他以后有一天变成上帝,不敢这样讲。但是从佛陀的内心世界,他来到世间,他是希望能够让一切众生成佛的,这个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先不讲佛陀说了什么,我们先知道佛陀来到人世间,他心里是怎么想,他的内心世界怎么想的。他只有一个想法:怎么让一切有情成佛。所以佛陀没有悭贪,佛陀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众生,佛陀的内心本来是这样想的。

但是,佛陀既然这样想,您老人家就直接讲大乘法好了,为什么您要讲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方便法门是怎么来的呢?既然您要我们成佛,那您就应该只讲大乘法,但是为什么会开出这些方便法门呢?

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从契理的角度,佛陀虽然是希望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从现实面来看,一切世间天人这些众生,他内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深心之所欲」,他各有各的希望,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佛,问题在这里。

佛陀只能够期望大家成佛,但是佛陀不能强迫众生成佛。你根本没有做佛的根机,你根本没有做佛的准备,那是不是这些人就应该放弃了呢?你放弃了,他去学外道,更惨!所以佛陀怎么办呢?「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开方便门,先进来再说。「先以欲鈎牵」,先满足你的希望。你跟他讲到净土去,他心不甘情不愿,他说:我在人世间还没有享受够。那没事,你先保住人天,慢慢慢慢地,你在人生中吃到痛苦了,你知道怕了,你再来往生。

所以佛教的多元化就是说,它有一个原则性的目标,但是它在目标当中,它也施设很多的阶梯让你来过渡,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必须以不同的(「异」就是不同)方便来帮助我们成佛。这样讲就是为实施权。「实」就是佛陀内心的本意,「权」就是众生的根机。佛陀必须面对现实,所以只好在一佛乘开出了五乘。

五乘它的缘起论就有不同。所以你会觉得佛陀说的话,有时候不把它一次就讲圆满,那是不能讲圆满,不是佛陀不把它讲圆满,因为你就是这种根机。比方说,佛陀面对人天乘的根机,佛陀告诉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感缘起。你问佛陀说:人生的真理是什么?业力!这就是真理。你把断恶修善做好了,你就是佛弟子了。因为你的根机就是这么回事,讲太高了你会排斥,所以只能讲业感缘起。

佛陀在讲人天乘法的时候,他不谈空性,更不谈真如。反正你只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你从业力而来,你就往业力而去;你如果是从善业而来就往善业而去;如果是从罪业而来就往罪业而去。你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经常注意你的业力就够了,这是人天乘。

有一种人他的水平更高了。他知道人世间快乐中夹杂痛苦,「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他对人生的体悟更深了,佛陀就讲空性,无常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佛陀在二乘法当中,处处消归空性。他不谈假观,也不讲功德庄严。他说你这个人只要把生死轮迴处理掉,你就是第一阿罗汉,第一波罗蜜了。佛陀在二乘经典里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赞叹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偏空涅槃的殊胜。二乘人起大欢喜开始修学,成就阿罗汉果,达到他的目的。这个是第二种人,追求解脱道的。

佛陀对一乘善根已经准备好的人讲大乘法门。说:弟子们!你一开始就要把目标设定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陀讲真如法性,告诉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有权利把它开发出来,你流转生死是不应该的,是冤枉的。所以因地当中就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最后圆成佛道。这种人根机够,佛陀讲出他内心的实话出来。

所以你会觉得经典里面处处矛盾,其实没有矛盾,因为佛陀应众生的机而说法。所以佛陀说法,你要从两个角度看:一个随智说,一个随情说。佛陀讲的话是从他自己理智的智慧里讲出来的,佛陀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佛陀随智说,这个是真实法。

佛陀有时候随情说,把众生根机的因缘考虑进来的时候,佛陀说:没关系,你五戒持好就不错了——随情说。这就是佛教为什么有那么多经典,就在这里,因为要随情说。那如果随理智来说,佛陀只要《法华经》、《楞严经》这两本经就够了,多一点再加一个净土,导归净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有些话是佛陀真实的本意,有些话是佛陀不得已讲出来的。现在你要把它挑出来,哪一句话是佛陀的本意,哪些话是因为考虑众生的因缘,佛陀不得已只好把自己真实的意义掩盖起来,然后为实施权,这是第一个情况。这是先讲讲古代的佛是这么做的。那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因为众生本来就有很多希望,各有各的「深心之所欲」,所以只好先顺从众生的根机,这是第一个。

丁二、开权显实

第二个,等到因缘成熟以后,佛陀要做第二件事情,尤其是一个佛陀即将灭度的时候,他一定要讲《法华经》。一个佛陀不讲《法华经》,他没有做出这样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讲这么多话,到底他前后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华经》上说,有些法佛陀是不说的。比方说,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大乘种性的,他就不讲二乘种性了,二乘法他就不说了;有些众生他没有人天种性的,他人天法就不说了。但是十方诸佛一定要讲《法华经》,因为他没有做出《法华经》的交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您讲这么多法,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它怎么贯穿?你要用目标、用你的心力来带动法力,你的心是趋向于佛道,你修一切法都是趋向佛道。所以到了最后,佛陀一定要开权显实,把五乘的方便打开,显现出一佛乘的真实。其实佛陀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方向。

我们看《法华经》的说明。

《法华经》云: :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 生。」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我们来看,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前面是讲到过去十方诸佛为了众生的根机,于一佛乘分别说五或者分别说三,那么现在佛陀讲到他自己。他说:舍利弗!我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我也要遵循古佛的规矩,要先为实施权然后再开权显实。首先我先为实施权,我需要先知道众生心中的希望。有些人心中他只希望能够成就人天果报;有些人是想要到二乘涅槃暂时休息;有些人是「正直捨方便」,这些过程我都不要,我「直趋无上道」。那么佛陀会先满足众生的好乐跟愿望,随他差别的本性——就是根机,用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来说法。这些说法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究竟来说都是成佛。

为什么呢?这句话很重要!他说:「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声闻人他听到的是四谛十二因缘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从近处来看,我们看一个阿罗汉,他因地的时候,整天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把人世间讲得一文不值。他入了涅槃,他真的完全休息了吗?没有!因为他学习的是佛陀所开示的教法,佛陀那个「乘」先带他到涅槃,但是那个法的力量还在。但如果你学外道;如果你没有学习佛法,你是独觉自己在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也成就阿罗汉,成就独觉了。那这个时候你就真的完全休息了,因为你没有遇到佛法。

但如果你是听佛陀说法,那个法进去以后,它第一步会先把你带到阿罗汉,但是这个法力量还在,它会在心中一直酝酿,阿罗汉会觉得好像自己还有事情没有做完,那个法会引导他继续从空出假,然后会继续地亲近诸佛,回小向大而成就佛道。

所以你要知道佛陀的高明。他给你一个系统,你吃下去的时候,他先满足你的愿望,但这个系统的力量还在,它没有消失掉。它满足愿望以后,你会知道自己不足,你自己会知道,因为那个佛陀的系统一进去以后,它会引导你:欸,好像还不够喔!你自己会乖乖地再去学佛。

佛陀的系统太高明。它有两个阶段性的力量:第一个,你先感受到它第一阶段的力量,就是先满足你的希望。等到你满足希望以后,它启动了第二个力量。不是你心中所要的,但是它会自己启动,它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引导你成佛。这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地方。只要你是透过佛法学习的,你一定会成佛。不管你现在愿不愿意,你只要把这个法吃进去,他一定会让你成佛,你不要都不行!

所以他说:「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因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因为佛陀说的法只有一个目的——让一切众生成佛。那么佛陀在成就第一个系统,满足众生愿望的时候只是方便说,以假名字先满足你的愿望,但是它的能量还在,它会引导你继续往前走,「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这个「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在《法华经》,佛陀自己讲出一个小故事。

他说:在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非常贫穷,已经穷到没饭吃了。而且不是贫穷,很多病毒,死伤很多,饿死的、病死的很多。那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有一个大智慧的长者站出来说:「我以前去旅行的时候,我亲近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美好的饮食,有很多的珍宝,又没有这么多病毒,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地方,大安稳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

大家说:「好,我们跟您去,反正在这边待着,也是病死、饿死。」

那么大家就简单地把包包整理好,跟著这个大智慧的长者走。走著走著,他从这个地方到长者规定的目标有五百由旬。走到一百由旬的时候大家都忍着,到两百由旬的时候还忍着,到第三百由旬的时候忍不住了。有些人停下来了,说:「长者!我们不走了,没法子走,你要再走,我们就回去了。」他说:「好,好,不走,不走。」

这个时候长者就在旁边盖了一个小凉亭,把冷气也吹上,把饮食都准备好。他说:「不着急,我们不走了。真的不走,在这边休息一下。」等到大家饭也吃饱了,觉也睡足了,时间到的时候,这个大智慧的长者(佛陀)还带着他们继续往前走——成佛。

也就是说,有些人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有些人成佛,他必须要阶段性地完成。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别无选择,因为众生有这个需要。也就是说,等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只好开权显实了。

这个五乘的法门,其实它的教法从目标来说,它的教理是一个,它的修行也是一个,最后的结果也是一个,都是成佛。这个说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你今天先到人天去,到二乘去,乃至于你到权教菩萨去,其实都是暂时的。你只要接受佛法,总有一天那个法门的力量会启动最后一条系统,就是让你成就佛道,没有人可以例外。这个就是开权显实的道理。

丁三、权实不二

就是权实之间怎么来做一个调配,权法跟实法之间的运用。我们把它念一遍。

总上应知,大圣立教,为应众生差别之根机, 宣说五乘解脱法门,其究竟目的,皆是假借种种善巧方便,以开显众生本具、生佛同体之自性清净心,使令众生得于现前一念无明妄想中破迷开悟,进而依此五乘法门得逐渐舍去妄想执著,恢复吾人本来面目,成就诸佛无量无边之功德庄严!

现在我们把权实做个总结,等于是把五乘法门做一个总结,我们怎么去操作五乘?

首先你要安住真实。你在调伏的过程,在引导的过程,你可以有各种方便,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安住的这个真理是不能有差错的。你安住在业力,安住在业果,你就完了。这个道理——你所安住的道理很重要!这个是真实的,你不能安住在业果,不能安住在空性,你要安住在真如法性——就是带有一切善法的空性。

小乘的空是不容受一切法,是偏空的,真如的法性——它是大乘的空性,它是可以有假观的相状活动的,它是容受一切法。因为它说你本来没有,它没有说你现在没有,所以它本来没有不影响你现在的有。你现在的调伏,用假相来调伏,没关系,它是告诉你本来清净,所以安住不能有差错。安住真如——安住力是不能有差错的。

调伏跟引导,那就是个人善巧方便了。少林寺、武当派,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你有这个病,你就必须去吃。你业障深重,你就乖乖地忏悔,五乘法门这个业力的法门,对你就是良药;你情感深重,四谛十二因缘,思惟苦谛、调伏爱取对你就是良药;你这个人胸量狭小,思惟佛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大乘的功德庄严,对你就是良药。所以安住力这个真理不能安住错误,调伏跟引导就没有标准答案。

丁四、结示法要

我们来看看一佛乘的总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首先我们要先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安住的意思,你要安住在你清净的本性来起修。诸位!你要修行,一定要安住真如,你才能够把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说实在,我们有一个不圆满的过去,从佛法的因缘观,我们过去造的恶业比较多,造的善比较少。所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很複杂的。佛陀建议我们先把过去放下,你不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来修行,这样你就没办法修行。因为光是应对那些业力给你的干扰,你就受不了了。所以称性就是说,安住是很重要的。你首先要在心中打造一个坚固的家。因为在森林当中,有很多老虎、狮子、毒蛇,你要先把你的心保护起来。我们的心如此的脆弱,受不了业力给我们的刺激。

你要把你过去的相状,不管是好的坏的,通通放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把生命归零,把心带回家。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你的心灵力量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解脱出来,走出过去。这一点你没有做好,你就很难修行了。你光是应付过去的那些业力给你的相状对你的刺激,你的心就起起伏伏了,你就很难修行,你根本就没有上路。所以称性起修就是安住真如,然后你才有资格起修行。这是第一个,安住真如,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实法。

第二个,方便法,全修在性。安住以后我们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引导,那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方便门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契机是妙法,你要了解你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法。如果你觉得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太重的业力老是障碍你,我建议你先修忏。修完忏以后,你会觉得身心很清鬆,内心的明了性越发明显,闇钝性也会消失掉。你对世间的感情还很重,你就开始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思惟苦谛太沉闷了,你就要想想极乐世界的功德来调伏跟引导你。

那么权法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巧妙地应用在你,这个就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了。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实法很重要,权法也很重要。

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讲出两种妙:实法妙,权法妙。不要以为佛陀的这种方便就不重要,对你来说会让你进步,这个就是妙。佛陀讲的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所以你能够一心而产生万行,万行会归到一心,就是你发菩提心,安住大乘的空性,随修一法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往生的资粮。

所以整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要先建立心灵的力量。心灵为什么有力量呢?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不要再执著那个相状了,那个相状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把相状都丢开,把生命的背包先放下,先离相清净,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就是心力不可思议。然后开始调伏对治,法力不可思议。前面所修的法,你要觉得对你有用你就拿来用,借相修心,调伏对治,善加引导。

所以前面的五乘法门要怎么取捨,就是这个概念而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安住力用真实法,调伏跟引导用方便法。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实法跟权法之间的运用不知道,五乘你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你不可能全部都去修,你也没有那个精神体力,而且也没那个必要。

好,这个地方有不有问题?这个一佛乘的操作很重要,它等于是做个总结。还有五分钟,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以后没有时间再回答这个问题了。而这个一佛乘太重要,你怎么融会贯通,你站在权实不二的角度,佛陀所说的话都有意义,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

当然我们要把目标先设定出来,你要先有目标,你才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你还缺乏什么,先安住跟引导这个很重要。然后这个过程就是调伏,要先调伏业力,还是调伏爱取,还是调伏那种得少为足的概念,那你就要找相应的药来调配。因为在末法时代,你遇不到明眼的、有神通力的善知识了。

所以,怎么在你的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了。身为一个法师,我只能把所有的法展现给你看,至于怎么取捨,就看你自己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能变的,安住真如这是不能变的,这个地方影响重大。这影响到临终业力干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不随业转。

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力忏乾净,不可能!你不要奢望我们造了无始劫的业,在短短的十年把业力处理乾净,你只能够把它忏成不增长业。所以还是会有些微的业力要活动,这就靠你的止观来化解了。我们忏悔是把粗重的业给忏下来,但是微细的业的干扰,你自己要去吸收化解,这就是止观的问题了。

就是你是不是能如法地安住空性,临终业力的风暴在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不随那个相状,做你该做的事情。因为业力会创造一个相状来干扰你,你是不是能够成功地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就跟你平常的安住空性有关系了。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今天晚上所讲的一佛乘,这个观点确实是非常重要。可是作为我们净土的修行人,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观点如何跟持名念佛暗合道妙,怎么样把它融通在一起?谢谢法师!

【师父开示】好,这个问题其实我有规划,我本来要把它放在最后一次研讨课,就是五乘法门跟念佛的结合。那现在先讲一点消息给你们知道,但是正餐会在最后一次,因为最后一次的研讨课就是专门来谈这个圣道门跟念佛门的结合。

当然往生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往生的条件当然就是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能够信愿具足。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障碍都破除掉。在五乘当中,这个安住空性就很重要,因为你才不随妄转。

我们平常业力不见得会显现,但临终的时候,过去现在的业要跟你算总帐,你的内心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妄想,佛陀才会现前的。

临终佛陀不是马上就现前,不是这样。要有一段时间你自己在打妄想,你要自己撑得住一段时间,要不随妄转。因为你一妄转的时候,佛就没办法现前。所以你要有办法把佛陀感应出来,后半段就 OK 了。

那么我们在临终烦恼现前、业力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就是关键!第一个先过业力关,第二个过妄想关,这两关都要过去,你才有办法处理生死关,对不对?

那么,面对业力的风暴跟妄想干扰的时候,这个五乘法门就很重要了——怎么样调伏引导?当然每一个人的根机不同,你所现的因缘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等到最后一堂课来谈一谈。我们明天会把课整个上完,最后一堂课,等下礼拜六,我们会好好来谈一谈,怎么把五乘法门跟念佛巧妙地结合,就是你说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我想要问一下,就是说安住力修空观,如果空观修得不太好,那引导力跟调伏力如何修?

【师父开示】那你空观安住得不好,你就要靠调伏跟引导来吸收,你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调伏跟引导。因为你安住得不好,剩下的落差你就要来吸收了。你安住得好,你障碍相对少,你的心不容易动,你就会做得轻鬆一点,你的调伏跟引导就不要下那么重的药。

但是如果安住不好,你就要付出代价,就要用加倍的时间去调伏跟引导。因为你不能成功地从过去业力烦恼中走出来,你就只好面对它了,这个没得说了。

【学员提问】还有一个问题,一般这个过程修到什么程度才好?

【师父开示】这个过去的善根不同,我们不讲果证,好不好?我们只讲方法。因为果证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相同的过去,所以我不能开一个时间表出来,不可以。

有些人他刚学佛就上路了,你怎么说呢?他有一个善根的过去,所以我们不谈结果。佛法避谈结果,你具足这个条件,你就有这个结果出来。至于什么时候出来跟你过去的善根有关系,因为果证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一个人相同。

但是诸法因缘生,你掌握它的因地,一定会有果证。你只要上路了,一定会达到目标,你的精进跟懈怠只是快慢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谈时间表。有些人说你念佛三年,就一定会念佛三昧。那如果没有呢?你不是给他重大的挫折是什么!时间表不要随便开,因为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别性的。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相同的过去,所以我们今生没有相同的时间表。

我建议你,只问耕耘少谈果证。你只要方法正确,操作正确,你自然上路。时间到了就水到渠成,不要太重视结果。重视你的因地,看你的方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上路了,这个比较重要。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下一堂课会把整个课程全部上完。下一次的研讨我们着重讲圣道五乘的教理行果如何跟净土的持名完整地结合,我们从一个净土宗的角度,怎么去面对五乘,怎么来取我们需要的东西。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视频】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

【视频】普陀山观音法界

普陀山观音法界

【视频】本源法师《腊八节里培福慧》

本源法师《腊八节里培福慧》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