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显扬圣教论卷第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显扬圣教论卷第四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说。果诸功德今当说。颂曰。

 无量诸解脱  胜处与遍处
 无诤妙愿智  无碍解神通

论曰。无量者。谓四无量。广说如经。一慈无量。谓慈心俱。无怨无憎无有损害。广大无量极善修习。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意解遍满具足住。慈心俱者。于无苦无乐众生欲施乐具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欲加苦具瞋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乐具瞋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瞋故。广者。于见所行作意故。大者。于闻所行作意故。无量者。于觉知所行作意故。极善修习者。由串习相应离诸盖故。于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者。遍缘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故。意解者。缘意解思惟境界故。遍满者。缘无间有情境界故。具足住者。如前静虑中说。二悲无量谓悲心俱。乃至广说。悲心俱者。于有苦众生欲拔苦具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与苦害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拔苦害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余如前说。三喜无量。谓喜心俱。乃至广说。喜心俱者。于有乐众生随喜彼乐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欲与苦具不喜乐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乐具不喜乐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欲与不宜不喜乐故。余如前说。四舍无量。谓舍心俱。乃至广说。舍心俱者。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应故。无怨者。即彼对治令染贪瞋故。无憎者。即彼对治障碍除染贪瞋故。无损害者。即彼对治颠倒不染贪及瞋故。余如前说。

此四无量体性云何。谓慈以无瞋善根为体。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喜以不嫉善根为体。舍以无贪无瞋善根为体。皆是怜愍众生法故。于此四中慈唯无瞋。次二无量无瞋一分。舍是无贪无瞋一分。又复与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并彼眷属皆是四无量体。当知先由增上法行善修治心。复依清净静虑。方得清净无量应知。

诸解脱者。谓八解脱广说如经。一有色诸色观解脱。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诸色者。若色如胜处中广自分别。观者。于诸色中为变化自在故。意解思惟显示彼相故。二内无色想外诸色观解脱。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余色故。诸色观者。如前说。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净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为得增上安乐住故。解脱者。解脱净不净色功用障碍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具足住者。如前说。无色诸解脱如前分别。此中差别者。为欲证得一切种身业自在故。及为解脱彼障故。复除光色作无边虚空意解思惟故。名第四无边虚空处解脱。为欲发起圣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辩等诸功德故。又为证得能助发起彼诸功德心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无边识意解思惟故。名第五无边识处解脱。行者作如是发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静虑起。现在前发诸功德。为欲证得最胜无漏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无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无所有处解脱。为欲证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为欲证得最胜寂静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从非想非非想处心进止出入息灭攀缘故。名第八想受灭解脱。

胜处者。谓八胜处。广说如经。一内有色想。外诸色观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是想名初胜处。内有色想者。如解脱中说。外者。谓除眼等根显余色故。诸色观者。如前说。少者。谓资具摄色意解思惟故。若好若恶者。谓净不净色之所摄色意解思惟故。若劣若胜者。谓净不净声香味触之所摄色意解思惟故。于彼诸色胜者。谓能治所治作意思惟。障碍功用所不恼故。知者。用奢摩他道。见者。用毗钵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谓于实胜中得实胜无慢想故。于不胜中得实不胜无慢想故。二内有色想。外诸色观多。乃至名第二胜处。内无色想中观少观多二种亦尔。内有色想外诸色观者如前说。多者。显示有情世间器世间色遍思惟故。余如前说。五内无色想外诸色观青。青显青可见。青光犹如乌莫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染青衣色。如是黄赤白色皆应广说。此中差别者。黄色如羯尼迦罗花。或如婆罗痆斯染。黄衣色赤色如槃豆时缚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染赤衣色白色如乌奢那星。或如婆罗痆斯鲜白衣色。青者。谓总句。青显者谓俱生青。青可见者。谓和合成青。青光者。谓彼二所出鲜净光青。如青色黄赤白色亦复如是。广说应知。余如前说。于一处说二譬喻者。此显俱生和合二种色故。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后四胜处意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又复应知。是诸胜处为治下地种子。随逐作意思惟。非为对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遍处者。谓十遍处。广说如经。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如是水火风遍。青黄赤白虚空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地遍处者。由色所依遍满故。彼能依色亦遍满。由彼增长故。一能解了者。谓能证此观补特伽罗。上下及傍者。谓遍满诸方及四维故。无二者。离余诸界及不杂显色遍满故。无量者。无有分齐相遍满故。如地遍处余水火风青黄赤白亦复如是。如其所应。虚空遍处者。谓对治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满故。余如前说。识遍处者。谓缘无量识作意思惟遍满故。余如前说。

此中由三解脱故得胜色自在。由得彼已方可说言胜色自在极成就故。识处已上无有遍满。所缘无量形段依止分别远离故。应知胜处及与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由诸胜处胜所缘故。由诸遍处所缘遍故。能令解脱清净应知。

无诤者。谓能守护他烦恼行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愿智者。谓于三世及非世摄所知法中无余如实了知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广说如经。一法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差别名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义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种种相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三训词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训释词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四辩才无碍解。谓于一切种一切法通达中。如实觉悟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神通者。谓六神通。如经广说。一神境智见作证通。谓为示现一切种身业自在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决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见作证通。谓为随闻一切种语业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三心差别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他心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四宿住随念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前际趣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五死生智见作证通。谓为入一切种有情趣行无痴智见性。余如前说。六漏尽智见作证通。谓为入出离一切烦恼及无余苦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决定境界故。复次颂曰。

 诸相好清净  及诸力无畏
 不护与念住  永断诸习气

论曰。诸相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广说如经。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来菩提资粮善圆满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相故。有暂见者。即信如来是大丈夫足相足幖帜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诸余大丈夫相如其所应尽当知。谓于手中应说手相手幖帜手形貌。如是于头顶等所余支节。各随其名应当广说。好者。谓八十种好。广说如经。是诸好等若具足相摄。如菩萨地中说。若随众生所宜随胜相摄。如大慧度经说。若广分别诸好应知。如广分别相中说。清净者。谓四一切相清净。广说如经。一依止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依止取住舍中。究竟无上自在。二境界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事变化境界中。究竟无上自在。三心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相世出世善根增长心中。究竟无上自在。四智清净。谓由如来证得一切相清净智及一切相清净断故。于一切相所知中。无着无碍智究竟无上自在。

诸力者。谓如来十力。广说如经。一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实问记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自业智力。谓于一切相各别处所相续所起业及所得报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谓于摄受一切相世间清净功德方便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四根上下智力。谓于出世间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五种种胜解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六种种界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随眠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七遍趣行智力。谓于一切相乘出离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八宿住随念智力。谓于一切相前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九死生智力。谓于一切相后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十漏尽智力。谓于一切相趣非趣出离方便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诸力中一切应说能如实问记。

无畏者。谓四无畏。广说如经。一佛作诚言我是正等觉者。若有难言于是法中不正等觉。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智故。二佛作诚言。我诸漏已尽。若有难言如是如是诸漏未尽。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如来证得妙善清净一切种断故。此二无畏依自利德。三佛作诚言。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若有难言染习此法不能为障。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说一切种所对治法。四佛作诚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修定出离。若有难言虽修此道不能出离不正尽苦及证苦边。我于此难正见无缘是故无畏。谓依如来为所化有情说一切种能对治法。此二无畏依利他德。

不护者。谓三不护。广说如经。一如来现行身业妙善清净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是故不护。谓如来一切种一切时身业妙善清净故。为所化有情正说法时。能以胜力折伏摄受一切徒众。如身业不护。如是第二语业不护第三意业不护应知。

念住者。谓三念住。广说如经。此即摄受所化众时于三种徒众行差别中住最胜舍不爱不恚不染心性。

永断诸习气者。谓诸如来出离无始无量无数大劫生死。为证自性不随转故。证得如来妙净智断。复次颂曰。

 无忘失妙法  及如来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种妙智

论曰。无忘失妙法者。谓为证一切种一切所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过时故。证得如来妙净智断。

及如来大悲者。谓如来悲由四种因缘。说名大悲。一依止一切种妙善清净转依所作成就故。二长时修习所得故。三妙善清净智所引故。四缘极深固种种坚牢一切相苦境界故。

佛不共德法者。谓十八不共佛法。广说如经。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彼建立应知。一如来无误失业。谓无不染污误犯失故。二无卒暴音。谓无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无忘失念。谓无不染污久作久说不随念故。四无不定心。谓于一切威仪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恒随转故。五无种种想。谓于流转寂灭中。证得无分别无差别智故。六无不择已舍。谓究竟不舍有情事故。七欲无退。谓得所知障清净故。如欲无退如是。八正勤无退。九念无退。十等持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解脱智见无退应知。十三于过去世无着无碍智谓欲作意顷一切种知故。如于过去如是。十四于未来。十五于现在无着无碍智应知。十六如来一切身业智为导首随智而行。谓由智发起摄受于一切时善方便故。如身业如是。十七语业。十八意业应知。

一切种妙智者。谓证得如来最极清净智断故。谓于染污清净二法一切种数相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复如来住无漏界。为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于十方土示佛生有现身言说。心有所行有所宣说。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入大寂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是亦名为一切种妙智。

又相好等诸佛功德。为释经义略已示现。若广分别如菩萨地应知如是已别说。九事总分别今当说颂曰。

 当知前九事  初为二所依
 次二后六种  摄杂染清净
 染依差别故  清净所缘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别故  言说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数次第唯尔

论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为二所依。一杂染所依。二清净所依。由次二事摄诸杂染。一由界事。二由杂染事。由后六事摄诸清净。一由谛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觉分事。四由众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种事摄杂染中杂染所依故。杂染差别故。由六种事摄清净中清净境界故。于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乱于所缘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别故。及言说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别故。言说等因故。此二建立众生事应知。言说等因故者。为言说易故。为随顺世间故。为避怖畏故。为令信知自他功德过恶成就故。由是因缘此九种事数。决定及次第决定。应知为欲思量。如此九事复应广说。颂曰。

 欲思量无量  诸问答差别
 由诸佛语言  事与想摄故

论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无量问答差别者。由二种摄故应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语言事摄故。二由一切佛语言想摄故。此中一切佛语言事摄者。谓由三种经应知。一由增十经。二由广义经。三由集异门经。一切佛语言想摄者。由四种嗢拕南伽他。何者为四。颂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方所位分别  作执持增减
 闇语所觉上  远离转藏护
 简择与现行  睡眠及相属
 诸相摄相应  说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与观
 诸作意教授  德菩提圣教

论曰。句者。所谓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节。复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复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复有四辈。一在家辈二出家辈。三邬波索迦辈四非人辈。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复有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复有四圣谛。谓苦集灭道。复有九次第定。谓初静虑乃至灭受想定。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复有四种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复有众多最胜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辩六神通等。复依广乘有五种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复有二种空性。一众生空性二法空性。复有二种无我性。一众生无我性二法无我性。复有远离二边处中之行。谓远离增益边及损减边。复有四种真实。一世间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烦恼障净智所行处。四所知障净智所行处。复有四种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复有四种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复有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复有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转故还故。复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转五正转果。谓最初发心故。于诸有情起大悲故。波罗蜜多故。摄事故。自他相续成熟故。复有五无量想。一有情界无量想。二世界无量想。三法界无量想。四所调伏界无量想。五所调伏方便界无量想。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随至真如及此中智。复有不思议威德信解。复有无障碍智。复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复有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如上所说。略唯二种。一声闻乘中所释句。二大乘中所释句。迷惑者。谓四颠倒。一于无常中计常颠倒。二于苦中计乐颠倒。三于不净中计净颠倒。四于无我中计我颠倒。戏论者。谓诸烦恼及杂烦恼。诸蕴住者。谓四识住及七识住。真实者。谓真如及四圣谛。净者。谓三种净性。一自体净性。二境界净性。三阶位净性。妙者。所谓三宝处胜建立故名为妙。寂静者。谓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证果。皆名寂静。性者。谓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总名为性。道理者。谓诸缘起及四道理。假施设者。谓唯于法假立众生及唯于相假立。诸法现观者。谓六种现观。如成现观品当说。

方所者。所谓色蕴。位者。所谓受蕴。分别者。所谓想蕴。作者。谓诸行蕴。执持者。所谓识蕴。增者。此有二种应知。一烦恼增二业增。如增减亦二种。谓烦恼减业减。闇者。谓无明疑。语者。谓十二分语趣说名为语。所觉者。谓种种所说法义名为所觉。上者。谓沙门果。远离者。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淫欲远离。三众具远离。四聚会远离。五烦恼远离。转者。所谓三界及与五趣。藏护者。所谓恋过去希未来着现在。简择者。所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事句无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诤无诤。有味着无味着。依耽嗜依出离。世间出世间。摄属不摄属。内外麁细胜劣远近。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所依无所依。因非因果非果。异熟非异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异熟无异熟。有执受无执受。四大种造非四大种造。同分彼同分。有上无上。过去未来现在。善不善无记。欲系色系无色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断修断无断。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复有四依。一依法不依众生。二依义不依文。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复有四无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遍觉支。八圣道支。四种行。四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解脱。胜处。遍处等。现行者。谓烦恼缠。睡眠者。谓烦恼随眠。相属者。所谓六处。同一依止相属应知。复有诸法能引摄法。彼亦展转相属应知。复有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属应知。诸相摄者。有十一种相摄。一更互摄。二界摄。三相摄四种类摄。五分位摄。六不相离摄。七时摄。八方摄。九一分摄。十全分摄。十一胜义摄。相应者。所谓五种应知。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相应中与不相违法相应非相违法。三于不相违相应中下中上品相似相应非不相似。四于下中上品相似相应中同时相应非不同时。五于同时相应中同地相应非不同地。说者。所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任持者。所谓四种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次第者。所谓五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说次第。四生次第。五现观次第。所作者。谓八种所作。一依止灭二依止转。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发起神通。境者。谓四种所缘。一遍所缘。二令行净所缘。三善巧所缘。四令烦恼净所缘。瑜伽者。此或四种或九种。四种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种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间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昇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谓九种心住。观者。谓三种事观。或四种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应知。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审察观。四种者。一简择诸法观。二极简择诸法观。三遍筹量观。四遍审察观。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分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诸作意者。谓七种作意。一了相作意二胜解作意三远离作意。四摄乐作意五观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随次教授。四不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德者。谓如前所说。无量解脱等诸功德法。菩提者。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圣教者。谓授归依制立学处。施设听者。建立师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称赞功德。广说一切清净分法。复次颂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德
 由十种法行  及六种理趣

论曰。若诸行者。于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永断作证修集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理趣。应当修学。十种法行。已如前说。六种理趣者。一真义理趣。二证得理趣。三教导理趣。四离二边理趣五不思议理趣。六意乐理趣。

显扬圣教论卷第四

 

上篇:显扬圣教论

下篇:显扬圣教论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序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孙继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注音版】暮时课诵--双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

禅法要解卷

禅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行者...

【注音版】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

印光大师嘉言录--论生死事大

甲、警人命无常 ●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

让心如莲般柔软清净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

临终时身不由己,鬼神引你入恶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一段就是说鬼神能使你堕恶道,因...

从心里恭敬理解出家人

理解出家人吧!当今许多人对佛教不甚了解,对僧人存在...

吃素跟忍辱关系很大

【若诸有情,心多懈怠,劝修精进。】 若诸有情,心多懈...

轮回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角色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

行善要及时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

心理养生--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

忏悔的前提必须要有惭愧

惭愧和忏悔,是佛弟子的初门,也是很必要的,就是一直...

思惟略要法--不净观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嗔恚,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