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云何灭谛。谓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

何等相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如世尊说。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何等甚深故。谓彼诸行究竟寂灭。如是寂灭望彼诸行。不可说异。不可说不异。不可说亦异亦不异。不可说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无戏论故。于此义中若生戏论。非正思议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如世尊说。此六触处尽离欲灭寂静没等。若谓有异。若谓无异。若谓亦有异亦无异。若谓非有异非无异者。于无戏论便生戏论。乃至有六处可有诸戏论。六处既灭绝诸戏论即是涅槃。

何等世俗故。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槃。

何等胜义故谓以圣慧永拔种子所得灭。何等不圆满故。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何等圆满故。谓诸无学阿罗汉果摄等所有灭。

何等无庄严故。谓慧解脱阿罗汉所有灭。何等有庄严故。谓俱分解脱三明六通阿罗汉等所有灭。

何等有余故。谓有余依灭。

何等无余故。谓无余依灭。

何等最胜故。谓佛菩萨无住涅槃摄所有灭。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何等差别故。谓无余永断永出永吐尽离欲灭寂静没等。何故名无余永断。由余句故。何故名永出。永出诸缠故。何故名永吐。永吐随眠故。何故名尽。见道对治得离系故。何故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何故名灭。当来彼果苦不生故。何故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何故名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何故此灭复名无为。离三相故。何故此灭复名难见。超过肉眼天眼境故。何故此灭复名不转。永离诸趣差别转故。何故此灭名不卑屈离三爱故。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何故此灭复名无漏。永离一切烦恼魔故。何故此灭复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何故此灭复名洲渚。三界隔绝故。何故此灭复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何故此灭复名归依。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不死。永离生故。何故此灭名无热恼永离一切烦恼热故。永离一切求不得苦大热恼故。何故此灭名无炽然。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何故此灭复名安隐。离怖畏住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乐事。第一义乐事故。何故此灭名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无病。永离一切障碍病故。何故此灭复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何故此灭复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无生。离续生故。何故此灭复名无起。永离此后渐生起故。何故此灭复名无造。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不生。永离未来相续生故。

如是灭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灭相静相妙相离相。云何灭相烦恼离系故。云何静相。苦离系故。云何妙相。乐静事故。云何离相。常利益事故。

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何等资粮道。谓诸异生所有尸罗。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观正知而住。复有所余进习诸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习此故得成现观解脱所依器性。

何等加行道。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资粮道。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决择分善根。谓煖法顶法顺谛忍法世第一法。云何煖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云何顶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增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云何顺谛忍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一分已入随顺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云何世第一法。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无间心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何等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

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见道差别相。

云何苦。谓苦谛。云何苦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云何法智。谓于加行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云何智忍。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是故名为苦法智忍。云何苦法智。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说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是名苦法智。云何苦类智忍。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云何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是名苦类智。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

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又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

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云何安立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云何。思惟故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安立思惟数习。云何证受故。谓如是数习已自内证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云何圆满故。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证得究竟。彼既证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

如契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遍知故永断故道得清净。

如契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此亦依见道说。见法者。谓诸法忍。得法者。谓诸法智。极通达法者。谓诸类忍。究竟坚法者。谓诸类智。越度一切悕望者。由诸忍智于自所证无有悕虑。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证无有犹豫。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无他。引道自然善巧。于大师教余不能引者。于佛圣教不为邪道所化引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证问记法中。诸怯劣心永无有故。

何等修道。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

云何世间道。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何等杂染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界烦恼随烦恼相续流转。

何等清白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

何等建立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

云何支分建立。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云何等至建立。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品类建立。谓初静虑具软中上三品熏修。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处所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

云何名想建立。谓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中。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中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何等清净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云何出世道。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此道理故名无想。如世尊言。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灭定亦是出世间摄。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生无色界多不现起。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

云何软道。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

云何中道。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云何上道。谓上软上中上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

云何解脱道。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云何胜进道。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

复云何修如是诸道。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名除去修。即此道既舍自障。令彼未来住不生法。名对治修。复有四种对治名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云何厌坏对治。谓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云何断对治。谓加行道及无间道。云何持对治。谓解脱道。云何远分对治。谓此后诸道。

又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如是诸道随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

此中一切菩提分法。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

四念住所缘者谓身受心法。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自体者。谓慧及念。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修习者。谓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如于内于外于内外亦尔。内身者。谓于此身中所有内色处。外身者。谓外所有外色处。内外身者。谓内处相应所有外处根所依止。又他身中所有内色处。云何于身修循身观。谓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随观内受者。谓因内身所生受。外受者。谓因外身所生受。内外受者。谓因内外身所生受。如受心法亦尔。如于身修循身观。如是于受等修循受等观如其所应。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勐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习差别故。欲修习者。谓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勤修习者。谓为对治懈怠随烦恼。策修习者。谓为对治惛沉掉举随烦恼。励修习者。谓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勇勐修习者。谓为对治踈漏疲倦随烦恼。不息修习者。谓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不放逸修习者。谓为对治舍诸善轭随烦恼。修果者。谓断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

四正断所缘者。谓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自体者。谓精进。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修习者。如契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所依止者。谓欲。正勤者。谓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中。为欲损减惛沉掉举发起正勤故次说言策心持心。修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

四神足所缘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自体者。谓三摩地。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所等。云何欲三摩地。谓由殷重方便触心一境性。云何勤三摩地。谓由无间方便触心一境性。云何心三摩地。谓由先修三摩地力触心一境性。云何观三摩地。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触心一境性。又欲三摩地者。谓由生欲触心一境性。勤三摩地者。谓由策励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心三摩地者。谓由持心触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由策心触心一境性。修习者。谓数修习八种断行。何等为八。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如是八种略摄为四。谓加行摄受继属对治。又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并因缘聚散远离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修果者。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五根所缘者。谓四圣谛。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系念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及能修治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

七觉支所缘者。谓四圣谛如实性。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念是所依支。择法是自体支。精进是出离支。喜是利益支。安定舍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止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修果者。谓见所断烦恼永断。

八圣道支所缘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是分别支。正思惟是诲示他支。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见戒命清净性故。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修习者。如觉支说。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种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四种法迹者。谓无贪无瞋正念正定。无贪无瞋能令增上戒学清净。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麁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惛沉掉举双修二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

三根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云何未知当知根。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云何已知根。谓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云何具知根。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

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

何等究竟道。谓依金刚喻定。一切麁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为一切麁重。略说有二十四种。谓一切遍行戏论麁重。领受麁重。烦恼麁重。业麁重。异熟麁重。烦恼障麁重。业障麁重。异熟障麁重。盖麁重。寻思麁重。饮食麁重。交会麁重。梦麁重。病麁重。老麁重。死麁重。劳倦麁重。坚固麁重。麁麁重。中麁重。细麁重。烦恼障麁重。定障麁重。所知障麁重。

云何系得。谓于麁重积集假立系得性。云何离系得。谓于麁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

云何金刚喻定。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或加行道摄。或无间道摄。加行道摄者。谓从此已去非一切障所碍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勐风所不动转。云何名为无间转依。谓已证得无学道者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麁重转依。

云何尽智。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

云何无生智。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

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说。

如是道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云何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云何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云何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云何出相。趣真常迹故。于诸谛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间出世间有何差别。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相。不善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出世行相与此相违。出世行相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如无常行相于无常义。余行相于余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上篇:大乘庄严经论

下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观总相论颂

观总相论颂一卷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卷第一 护法等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王法正理论

王法正理论 弥勒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佛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

佛说四辈经

佛说四辈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 南岳沙门法照于上...

佛说人仙经

佛说人仙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后魏中印度三藏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

【注音版】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佛说睒子经

佛说睒子经 西秦沙门圣坚奉 诏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大生义经

净佛说大生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

念佛是众生出轮回的捷径

净土行人要努力让自己念出的这句阿弥陀佛,如沉舟溺子...

【佛学漫画】灵峰蕅益大师

灵峰蕅益大师...

【推荐】怎样把福报留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

慧律法师: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

越追求物质享受,心就越散漫

现在高科技,电脑,尤其是手机,可以上网。我看到许多...

让目标看得见

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几十年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修行是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道」送给你

其实修学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可以把...

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昨天有同学说到学和修,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三藏十二部...

长相的庄严与否,跟善恶业力有直接相关

请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

【推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

想赚钱要靠努力与福报

世间的人之所以贪财,因为财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

黄帝与牧童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