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明那罗延山海印沙门释德清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

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

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

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已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罣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

“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沉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

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

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绵,不能解脱;处处贪著,皆是罣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罣碍。

由心无罣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心经直说(终)

心经直说跋

《圆觉》云:“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又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修多罗奥要微义,指人于一切凡圣法中,得决定正位。此可与证者道,不足为粗识言也。讵意狂禅拨无者,反藉为口实。宗门流弊,今日为甚,究其始,皆由浮慕之士,不从生死发心,以大道为名闻之资,以名闻为利养之实,持此心行,未有不错。会古人向上之语,谬谓无凡无圣,无古无今,明撤藩篱,暗滋情习。不知凡圣既遣,今古混同,此一著绝大总持,谁为承当?谁为转变?决了慧用,甚深难辨,正谓以少方便疾证菩提,从声闻、缘觉,以迄菩萨佛地,皆不能忘般若之功也。

大慧云:“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悟将去,传将去,有什么了日?”圆悟为之吐舌曰:“只要契证。若不契证,终不放过。”以此观之,则圆悟所谓契证者,证何等事耶?永嘉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会者曰:“众生根本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且诘之曰:“何为不动智?曰淫、怒、痴。何为根本无明?曰不知淫、怒、痴。”审尔则能知淫、怒、痴者,不可谓非般若也。乃有境缘相逼,若或与不知者同一流转即不然。安之与勉,顺之与逆,亦人各自知。始知理不能该事,悟不可当证,合断德以成其智,举一般若而三德具备,岂乾慧之足言哉?

昰归自捿贤,趋侍吾师,得捧读《心经直说》,可谓深救禅病,因乞流通,以示来学。复承命跋,谨述见闻所欲言,愿与吾人同具择法,固不自知其浅昧也。

丹霞沙门释天然圅昰志撰


上篇:般若心经指掌

下篇:拣魔辨异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三藏沙门义净译 如是我...

【注音版】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品...

【注音版】不空羂索神咒心经

不空羂索神咒心经...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 蓬莱王泽泩巨川甫编集 子婿孙天锦...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如净和尚语录

如净禅师语录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则机关不露。临济则...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

佛说太子墓魄经

佛说太子墓魄经(开元录云:沐魄或慕魄) 西晋月氏三藏...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佛说月光菩萨经

佛说月光菩萨经...

一生念佛很精进,为何不能确信自己今生能往生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在您讲的《净土资粮--信愿行》中...

比丘供塔得佛授记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过去有佛出现于世,名为...

众生轮回的习惯与体制化

也许你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一上来就跟你们介绍木鱼...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

【推荐】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

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 第一种,就是不孝父母。 如...

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该注意四项事情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

【推荐】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我们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

不喜不忧,善调自心至清凉

也许我是那种不是闲人闲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时候,...

业障清除的表现

修行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清净业障,二是广结善缘。我...

剃国王胡子

从前有位国王,他有一位亲信。在一次战争中他拼命地救...

助念人员怎么掌握开示时间

问: 法师说,给亡者开示时,不要死板地每隔两个小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