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弘赞法华传

蓝谷沙门惠详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弘赞法华传卷第一

蓝谷沙门惠详撰

    图像第一 第一卷
    翻译第二 第二卷
    讲解第三 第三卷
    修观第四 第四卷
    遗身第五 第五卷
    诵持第六(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
    转读第七 第九卷
    书写第八 第十卷

图像第一

    西域祇洹寺宝珠宝塔内说此经像
    西域拟前说法金像
    西域鹫峯山说此经像
    宋释惠豪造灵鹫山图
    后魏太祖造耆阇崛山图
    晋殷夫人造法华台
    宋谢婕妤造法华寺
    后魏太常卿郑琼造法华堂
    晋释惠力造多宝塔
    宋刘佛爱造多宝寺多宝塔
    齐舍人徐俨造石多宝塔
    唐悟真寺释法诚造多宝塔法华塔(并)法华
    台唐国子祭酒萧璟造多宝塔
    宋路昭太后造普贤像
    宋释道冏作普贤斋
    宋释僧苞作普贤斋

桉祇洹图云。前佛殿东楼上层。有白银像。像内有七宝楼观。楼观内有宝池宝花。花上有白玉像。池中莲花内。有白银塔。于塔心中。有真珠塔。塔内有释迦多宝二像。说法花经第七会者。又云。妙法华经。事同花严。波若多会说之。今之所翻。当第三会。又云。複殿四台五重。上层有吠摩尼珠。此珠。过去诸佛。曾于中说法花。三变净土。随经所有。于中具现。

桉西域书传。中天竺摩揭陀国恒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岁久。基趾尚存。昔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修罗城。唐言香花宫城。逮人寿数千岁时。更名波吒釐子城。是巴连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余里。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余里。至菩提树。金刚座等。菩提树东。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鸡足山。鸡足山东北百余里。至大山。入山东行六十余里。至上茅宫城。此城即摩揭陀国之正中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故以名之。崇山四围。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北闢山门。周一百五十余里。树木春荣。皆作金色。初频婆娑罗王。都此。城中编户之民。频遭火害。众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国中。若有不谨。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须臾王宫先自失火。王谓臣曰。成其迁矣。遂令太子监国。躬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而舍之。时吠舍釐王。闻频婆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整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官属士庶。咸徒家焉。或云。是阿阇世王所立。至无忧王。迁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今此城中。无复凡庶。唯婆罗门减千家耳。

茅城东北十四五里。至耆阇崛山。唐言鹫头。亦云鹫峯。接北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澹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即说此经之处也。故经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佛在世时。频婆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峯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进。一名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顶。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垂。现有甎舍。高广奇製。东闢其户。如来在昔居中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佛身。唐沙门玄奘。俗姓陈。洛阳人也。早岁出家。夙资慧解。遍师名匠。洞晓真诠。以为攀条者见微。挹流者识浅。乃殉躯命于绝域。驰丹素于幽极。以贞观之初。发迹西迈。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获经论。具如别记。于彼中天竺国。请得拟摩揭陀国鹫峯山说法花经金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妙绝人功。顶戴瞻仰。实万恒倍。至止之后。摸写无穷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门帛惠高。造灵鹫寺。有沙门释惠豪。智见通敏。巧思绝伦。于中製灵鹫山图。奇变无方。郁似覩真。其山林禽兽之形。天龙八部之状。历代未有。自兹始出。龛成之后。倾国来观。后世造龛。皆以豪为式。其龛东西深三十八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后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珪。天兴元年。造耆阇崛山图一所。加以绩饰。莫不严具焉。

晋义熙七年。王荆州殷夫人。创造东青园寺。

寺中造法花台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谢婕妤。在秣陵县。造法花寺。

后魏太常卿恭侯郑琼。起净域寺。建法花堂。

晋兴宁二年。沙门慧力。于瓦官寺。造石多宝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刘佛爱。于建康。造多宝寺。又造多宝塔一所。

齐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谐之。于锺山。造法音寺。舍人徐俨助。造石多宝塔一所。

唐蓝田玉山悟真寺沙门法诚。少小出家。山居绝俗。持诵此经。过于万遍。依经造多宝塔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台一所。台上致经。周旋礼忏。又造禅室。于中习定。甚多灵迹。具之后传。

唐国子祭酒萧璟。兰陵人。梁帝之玄孙。梁王岿之第五子也。梁灭入隋。姊为炀帝皇后。生长贵盛。而家崇信佛法。大业中。自诵法花经。乃依经文。作多宝塔。以檀香为之。塔高三尺许。并为木多宝像。经数年未就。其兄子铨。在宅。朝起。忽于前院草中。见一檀木浮图。盖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殊异。梵容威肃。其眼精。以银为之。中黑精光净。如自然者。铨怪。走告璟。璟视惊喜。取盖还。试置多宝塔上。宛然相称。如故作者。虽木色小异。而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称如故造。璟喜叹。自以为精诚所感。其佛像衣内。有舍利百余枚。璟女尼。等年少。窃疑舍利。鎚打不破。乃试取三十枚。于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散。了无着者。女就地拾觅。唯得三四枚。余并不见所在。既而惧。以告璟。璟往塔中视之。即舍利皆如在旧。璟从此。日诵法花经一遍。以至于终。贞观十二年。病笃。萧后。及弟姪视之。璟与相见。各令燃香。因即共别。唯留弟宋公瑀。及女为尼者。令燃香诵经。顷之。谓其尼曰。我欲去。普贤菩萨。来迎我在东院。师可迎之。尼如言往迎。未还。璟曰。此院不净。不肯来。吾当往就。汝等好住。因与瑀等别。仍起。长跪合掌。正向西方。顷之遂绝。遗令。独载一车。敛以在身之服。妇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祀。坎才令没棺。朝野叹其通[雨/悟]。家人奉而行之。昔遍吉大士。神力无边。现乘象王证明法花。斯或先佛之权应。或补处之垂化。七地莫测。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图像。信亦感俗固有。沿形以悟神。因迹以观本。喜见之相。实汲诱之关津也。

宋崇宪路昭太后。植因旷劫。俪极皇家。而幻梦尊贵。尘垢賝宝。思隆正化。摹写法身以大明四年。乃命白马寺比丘昙标。造普贤菩萨像一躯。驾乘白象。六牙佣纤。七枝平满。製度巨壮。鎔式精严。铸比鍊铜。泥兹铣鋈。菩萨炳紫金之相。象王耀白银之形。耀丽煌烁。状若飞腾。实佛事之妙迹。塔庙之真规者也。而弘愿不穷。修福无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贤寺。壮丽之奇。将美庄严。

释道冏。扶风好涛人也。本姓马氏。学业淳粹。弱龄有声。初出家。为道懿弟子。冏素诵法花。唯凭诚此业。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阳。为人作普贤斋。于是。澡雪庭除。表里清净。严遍吉之像。肃如在之心。道俗四十许人。已经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袴褶乘马。入至室堂前。下马礼佛。冏谓。常人不加礼异。此人登马挥鞭。忽失所在。便见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灭。后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复作普贤斋。将竟之夕。有二沙门。容眼如凡。直来礼佛。众中谓是庸僧。不甚尊仰。聊问何居。答云。住在前村。时众白衣。有张道。觉其有异。至心礼拜。沙门出门。行可数十步。忽飞空直上冲天。追目此僧。不复知所。后与同学四人南游阳都。观瞩风化。夜乘氷渡河。中道氷破。三人没死。冏又归诚观音。迺觉脚下如有一物自[敲-高+危]。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建都。止南涧寺。常以般舟为业。甞中夜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陵沉桥间。见一人在路座胡床。待者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止向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冏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犹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也。

释僧苞。京兆人。少在关。受业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于彼建三七日普贤斋。忏至十七日。有白鹤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弘赞法华传卷第一

弘赞法华传卷第二

蓝谷沙门惠详撰

翻译第二

译经真伪合十四人(真十伪四)译论二人。

    魏外国释正无畏(法花三昧经六卷亦一本加正字)
    晋炖煌释竺法护(正法花经十卷亦别出普门品光世音经)
    东晋西域释诃支(普门品经)
    东晋释支道根(方等法花经五卷)
    伪秦天竺释童寿(妙法莲花经一部七卷)
    宋澋州释智严(法花三昧经一卷)
    宋北凉河西王弟京声(观世音经)
    齐上林寺释法献(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
    隋西域释德志(妙法莲花经普门品重诵偈)
    唐西域释法密(妙法莲花经药草喻品加五纸诸咒并异)

    齐竟陵王萧子良(抄妙法莲花经抄法花药王经)
    梁大学博士江泌女(法花经一卷)

右二条非正经。

    古旧二录失译经(法花光瑞菩萨现寿经)
    隋费长房注伪经(妙法莲花度量天地经妙法莲花天地变异经)

右二条疑伪。

    后魏西域沙门道希(妙法莲华经论二卷)
    后魏中天竺沙门宝意(妙法莲花经论一卷)

法花三昧经六卷(一本加正字)

右。外国沙门支疆梁接。魏言正无畏。以魏高贵卿公世甘露元年七月。于交州译。沙门道馨笔受。无别广传经目云然。

正法华经十卷

右。沙门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即能。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甞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齎梵经。还归中夏。自炖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所译贤劫正法花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道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中夏者。护之力也。以西晋大康七年八月十日。护手执梵本。口宣出前经二十七品。优婆塞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改。共笔受。九月二日讫。天竺沙门竺力。龟兹居士帛元信。共参校。元嘉元年二月六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虞世雅等。以四月十五日写素讫。护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市。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春秋七十有八。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

普门品经  光世音经

右二经。亦沙门法护别出。

普门品经

右。东晋西域沙门祇多蜜。晋言诃支译。与法护译者。大同小异。

方等法花经五卷

右。沙门支道根。东晋成帝咸康元年译出。

妙法莲花经一部七卷

右。沙门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名重于国。父鸠摩炎。有懿节。避相位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且体有赤黶。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不行。及见炎。心欲当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怀什。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齐听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众咸叹之。有罗汉达麽瞿沙曰。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及什生之后。复还忘前言。顷之。什母。乐欲出家。专精匪懈。学得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于是。遍历诸师。广学经教。一闻能受。尽其隅奥。又外道经书。亦悉披览。后什母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出。唯尔之力。寻与母别。苻坚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圀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朝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即遣使求之。未致而卒。及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九月。来仪至此。以其年十二月。与兴相见。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悟言相对。即淹留终日。斫微造尽。即穷年忘倦。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僻。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僧[(丰*力)/石]。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言*恣]受什旨。弘始八年夏。于长安大寺。更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译出此经。又惠睿法师喻疑论曰。法花正本。于于填大国。挥光重壤。涌出空中。而得流此。司隷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崇。疑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为之传写。至今流布。又杯度比丘尼。不测人也。在彭城。闻什在长安。乃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香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后世。恻怆可言。自以暗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法花三昧经一卷

右。涉法沙门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着名。衲衣宴坐。蔬食永岁。每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诘。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踰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比丘。亦是彼国禅匠。严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越沙险。达于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楗旋旆。途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不与交言。恢心惊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恢即启宋武。延请还都。莫肯行者。既屡请慊至。二人推严随行。恢道怀素笃。礼事甚殷。还都。即住始兴寺。严。性虚靖。志避諠尘。恢。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严前还于西域所得众经。未及译写。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前经。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少而游方。无所滞着。禀性冲退。不自陈叙。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严昔未出家时。甞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谘诸明达。遇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谘启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跃。于是步归。行至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辩。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即飘然自轻。严弟子智羽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徵瑞。俱还外国。以比推。严。信是得道人也。

观世音经

右。宋孝武世。北凉河西王涅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告终。为元魏所灭。京声。窜[穴/偶]南奔建康。晦志毕身。不交人事。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毕。绝妻拏。澹荣利。纵容法侣。宣布正教。是以。白黑咸加敬焉。译出前经。

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

右。沙门法献。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随舅至梁州。仍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传通经律。志业强捍。善能住极。众计修葺寺宇。先闻勐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微三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苪苪。既到于阗。欲度葱岭。栈道断绝。遂于于阗而返。获此前品。于是而还。其经途危阻。具诸别记。献以齐武帝永明年中。遇外国三藏法师达摩摩提。齐云法意。于杨州瓦官寺。译出献时为僧主。以建武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

妙法莲花经普门品重诵偈

右。沙门阇那崛多。随云德志。北贤豆楗陀罗国人也。随云香行国焉。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德本。早发道心。适在龆龀。便愿出家。二亲深识其度。不违所请。本国有寺。名曰大林。遂往归投。因蒙度脱。崛多。自出家后。孝敬专诚。承诲积年。指归通观。二十有七。随师弘法。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届长安。止草堂寺。师徒游化。已果来心。更登净坛。再受具足。会谯王字文险镇蜀。复请同行。于彼三年。任盆州僧主。在龙渊寺。译出前偈。沙门圆明笔受。建德隳运。像教不弘。五众一朝同斯俗眼。武帝礼之。下勅追入京辇。重加爵禄。逼从儒服。崛多。秉操铿然。守死无惧。帝愍其贞高。哀而放归。路出甘州。北由突厥。乃为突厥所留。至开皇五年。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勅请还。帝依然顺许。遣使延访崛多。西归已绝。流滞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宝。忽蒙远访。欣愿交并。即与使乎。同来入国。于时。文帝巡幸洛阳。于彼奉谒。天子大悦。赐问频仍。未还京阙。寻勅敷译。与沙门僧休法粲等。更出众经。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为师。因事尘染。流摈东越。又在瓯闽。道声载露。身心两救。为益极多。至开皇二十年。便从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加五纸诸咒并异

右。沙门达摩笈多。隋云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也。刹帝利种。姓弊邪伽啰。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贤豆。方得落发。笈多受具足后。仍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后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既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齎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爪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影届斯地。胜静意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久。华言略悉。又奉别勅。令就翻经。住兴善寺。执本对译。允正寔繁。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至于宣解。大弘微旨。此方旧学。频遣积疑。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勅。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勅。徵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与沙门彦琮。增翻前品。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抄妙法莲花经  抄法花药王经

右。南齐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萧子良者。崇仰释宗。深达至教。注释经论。抄略词理。掩邪道而闢正津。弘一乘而扬七众。世称笔海。时号智山。或通梦于独尊。諡天王之嘉称。或宣授于经呗。传神度之英规。其德难详。辄从盖阙。抄略前经。以备在左右。

法花经一卷

右。梁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杨州道俗。咸称神授。费长房云。验于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天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往耳。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内外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彰-章+用]。甞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弄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矣。后随父。之燓邓。遇见关中僧[(丰*力)/石]道人。忽然唤[(丰*力)/石]。[(丰*力)/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会为众僧採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今何忘耶。然。僧[(丰*力)/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採菜。被野猪所伤。[(丰*力)/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丰*力)/石]书镇麈尾等。[(丰*力)/石]乃悟而泣曰。即[(丰*力)/石]先师弘觉法师也。而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採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游学内外。过目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花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翰。有集六卷。盛行于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费长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丰*力)/石]。师徒匠导。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託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踰增。生生学而益广。近匹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读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法花光瑞菩萨现寿经

右。出古旧二录。云失译。

妙法莲花度量天地经

妙法莲花天地变异经

右二经。隋费长房三宝录注伪。

妙法莲花经论二卷

右。西域沙门菩提流支。魏云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狭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下勅引劳。供拟殷赡。处之永宁大寺。四事供给。七百梵僧。勅以流支。为译经之元匠也。译出前论。沙门昙林笔受。其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甲。所翻新文。笔受蒿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即无抗衡矣。甞坐井口。澡灌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密加诵咒。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及乎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见。莫测其神。流支曰。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也。

妙法莲花经论一卷

右。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博赡之富。理事兼通。诵一亿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与菩提流支。同于洛阳内殿翻译。其后。二德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勅令别处各翻。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勒那所翻。侍中崔光笔受。勒那。后为天帝请讲花严。于法座奄然而卒。都讲僧等。亦同时殒。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弘赞法花传卷第二

弘赞法华传卷第三

蓝谷沙门慧详撰

讲解第三

    唐京师日严寺释吉藏
    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唐牛头山幽栖寺释法融
    唐武丘山寺释智琰
    唐襄阳耆阇寺释智技
    唐蓝田山悟真寺释慧远
    唐牛头山释智通
    唐左[仁-二+业]射宋国公萧瑀
    唐海虞山释慧旻(昙玄附)
    唐新罗国释缘光
    唐苏州流水寺释玄璧
    唐同州戒业寺释智俨

更有三十三人。录名居后。亦有造疏。

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詺之。因名吉藏。其父将藏听皇寺道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採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谘禀。妙达指归。论难所标。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处众覆述。精辩锋游。酬接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杨邑。有光学众。具戒之后。声闻转高。开皇末岁。炀帝晋蕃置四道场。国司供给。以藏名解着功。召入慧日。礼事丰厚。优赏异伦。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教延藏往彼居之。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乃因其利即而开剖。晚以大业初岁。写二千部法华。隋曆告终。造二十五尊像。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昏晓相仍。竭诚礼忏。又别置普贤菩萨像。帐设如前。躬对坐禅。观实相理。镇累年纪。不替于终。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勅赐良药。中使相寻。遗表殷勤。累以大法。至于清旦。索汤沐浴。着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藏加坐俨思。如有喜色。斋时将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德六年五月也。遗命露骸。而色逾鲜白。有勅慰赙。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凡讲法花。三百余遍。亦着玄疏。盛流于世。及将终日。製死不怖论。落笔而卒。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义兴人也。祖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今为临海之章安焉。父天早去。母亲鞠养。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审物类未知所目。母夜称佛法僧名。顶仍口斆。音句清辩。同共惊异。因告摄静寺慧极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及年七岁。还为极公弟子。日进文词。玄儒并惊。清藻才绮。即誉当时。年登二十。进具奉仪。德瓶油钵。弥所留思。泊极师厌世。沐道天台。承习定纲。因有亏绪。俄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岳。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花。跨郎笼基。蹑超云印。方集奔赴。负箧成群。有吉藏法师。兴皇入室。嘉祥结肆。独擅浙东。闻称心道腾。意未之许。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花。发誓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现疾。瞻侍晓夕。艰劬尽心。爰及灭度。亲承遗旨。乃奉留书并诸信物。哀泣跪授晋王。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仁寿二年。下令曰。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花经疏。随使入京也。伫迟来仪。书不尽意。顶持衣负锡。高步入宫。三夏阐弘。副君欣戴。每至深契。无不申请。并随问接对。周统玄籍。后遣信送还。嚫遗隆倍。甞有村人于法龙。去山三十余里。染患将绝。众治不愈。其子奔驰入山祈救。顶为转法花经。焚栴檀香。病者虽远。乃闻檀香入鼻。应时痊复。又乐安南岭地曰安州。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顶留连爱翫。顾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当来此讲经。曾未浃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镜。顶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仍讲法花。用酬灵意。自顶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思顗三世。宗归莫二。若观若讲。常依法花。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其遍不少。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或同天网。乍拟璎珞。随闻能领。唯顶一人。其私记智者词旨。及自製义记。并杂文等题目。并勒千碑阴。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而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佛入灭日。香烟若云。汝多烧香。吾将去矣。因申遗诫。词理妙切。门人众侣。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阿弥陀佛。低身[仁-二+付]就。色貌欢愉。奄然而逝。举体柔软。顶暖经日。甞有同学智晞。清高亮之士。先以贞观元年卒。临终云。吾生兜率矣。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座皆有人。唯一座独空。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外此说法。焚香验旨。即慈尊降迎。计岁论期。审晞不谬矣。以其月九日。定于寺之南山也。

释法融。俗姓韦氏。丹阳延陵新亭人也。少小聪哲。不修矜操。真率自居。博览经史。弱冠。遂被经去俗。晦影山林。负笈寻师。不远千里。乃依第山丰乐寺大明法师。听三论。及华严大品。大集。维摩。法花等诸经。伏膺累年。妙探机奥。虽久为门侣。人未之识也。大明既灭。又听盐官邃法师讲诸经论。于时。座下学侣如林。各骋词锋。争驰辩箭。而融谦光藏用。默契于心。时候清闲。发疑起问。言理精妙。人所不闻。讲主惊嗟。深相崇礼。乃私谓人曰。此师。后日必为佛法八无。然率性无恒。不为时辈所许。后有永嘉永安寺旷法师。会稽一音寺敏法师。锺山定林寺旻法师。并当时义海。融遍游座下。忻然独得。后归丹阳牛头山幽栖寺。别为小屋。精修故业。远近学侣。翕尔归之。乃于岩谷之前。讲法花经一部。于时正在盛冬。凝霜被木。乃于讲所。忽生三茎金色莲花。众甚惊异。叹未曾有。经文既毕。花亦不见。又有一大鹿。常依时听讲。停法之后。绝迹不来。门人发心。皆以法花为正业矣。后不测所终。

释智琰。俗姓朱。吴郡人。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父珉。陈奉朝请。母张氏。初怀孕日。梦升高塔。登相轮而坐。诞育之后。有异侪童。八岁出家。事通玄寺璩法师。为弟子。其后。博採群经。跨轹先辈。陈至德三年。建仁王齐。百师百座。竞流天口之辩。琰时年二十有二。以英少之质。簉弘通之寄。机辩纵横。众所嗟服。隋炀帝在蕃。亦深加礼异。至大唐统宇。还归武丘山寺。讲念之余。常行法花普贤等忏。又诵法花。三千余遍。感应冥符。神瑞非一。宵炉未爇。自起烟芬。夕灌才空。潜加溢水。以贞观八年十月。迁神山寺。春秋七十一。凡讲法花三十余遍。

释智拔。姓张。襄阳人。幼年清悟。雅好佛法。六岁出家。初为闰师弟子。闰顾有济器。乃携付哲法师。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别传。初诵法花。日通五纸。经中妙理。略有规度。惟日期经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人一道非弘不通。担毕依持。开悟蒙俗。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师。四海标领。三乘明匠。寻诣奉旨。欣击素心。首尾两遍。命令覆述。英俊鼓言。无非乱辙。藏亲临坐。拔问众言。一乘为云。遂分为三。亦可一乘为雨。分为三雨。众无敢答。藏曰。拔公此问。深得旨矣。乃属累大法。使必当遗寄。于是。振锡还襄。住耆阇寺。恒在常济。讲法花经。年别五遍。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于清信士张公英家。宿集竪义。开法花题讫。云今与乡里大德檀越等别。时不测其言也。遂敛容端默。众疑入定。迫而察之。已迁化矣。合境缁素。嗟惋特深。颜状如生。卓然加坐。蒋王。躬临礼拜。烧香供养。赠物百余段。墓所设五千人斋。春秋六十八矣。

释慧远。俗姓杜氏。京兆人也。弱不好弄。便慕内法。年甫十岁。投吉藏法师而出家焉。具戒已后。博文多识。讲法花经。皆自作章疏。晚辞人境。卜居蓝谷。乘闲乐道十有余载。贞观十九年。在寺夏坐。时属亢旱。乃讲法华。以祈甘液。远近听之。云集雾委。每有二老。应时而坐。既非旧识。远默记之。潜思诘问。未之发也。既讲至药草喻品。大雨霑洽。向之二老。三日不来。后策杖俱臻。远怪呼而问。乃逡巡对曰。弟子龙也。比蒙法师弘譬喻之品。开方便之门。思酬德惠。忽然降雨。但时未应下。敢擅洒之。故为龙王所笞耳。因忽不见。远所服三衣。特加护净。或时飘然自被其体。而雅性谦挹。虽遇沙弥。必下骑而在问也。或问其故。答曰。髣髴染衣。仙圣幢相。师子致敬。今成正学。在余一介。敢不遵乎。远常诵法华。频有灵感。或不加油炷灯。数日自明。后染患浃辰。敛念而卒。年五十有一。贞观二十一年七月也。

释智通。姓陈。住梓州。八岁出家。为正道法师弟子。后诵法华并讲。在牛头山。善持威仪。奉戒贞苦。降伏黄老。士女奏章。必杖之五十。远近皆惮。寺宇成就。惟其经始。合众畏慑。无蓄私财者。常有双鹅。依时听讲。讲百余遍。两度放光。至贞观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众。吾造山寺。可用十万贯钱。恨未周备。今便永别。言讫而卒。春秋七十七矣。于时合寺房堂。并皆振动。树林草木。悉作白色。经一食顷。仍方还旧。

左僕射宋国公萧瑀。字时父。兰陵人。高祖梁武帝。父明帝。公深信释典。捐弃外学。时处会讌。勅每别赐素食。又赐王褒手书大品经一部。山纳袈裟一领。公虽参国务。而诵念无亏。手着法花义记凡十卷。时于第内为子姪讲之。疏成之日。梦多宝佛塔炳耀空中。因召名工造兹妙塔。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卒于玉花宫。未终之前。遗嘱云。吾之衣服道具。并送津梁寺。同僧羯磨。其上赐山衲。及高祖树皮衲。铁如意。曲几。麈尾。香炉。澡灌。玉唾壶。玛瑙珠。朝冠。器服。并入常住。永为供养。

释慧旻。河东人。志用方直。操行不群。九岁出家。精勤洁业。诵法华经。朞月便度。俄历众师。具探玄妙。年十七。赴请还乡。于光兴寺。讲法华经。听众云翔。咸陈嘉瑞。异香弹指屡经结空中。受具足后。更增荣问。一十七年不出寺门。无始要终。布衣蔬食。庆弟既绝谈谑。斯云。遂使兽群不乱。鸟集无扰。大唐之始。便入海虞山隐居。二十余载。远方请业。常百余人也。地宜梓树。劝励栽植。数十万株。通给将来三宝功德。中年别于南涧。止一草菴。两兔一虎来共同。内外盘游。无相陵恼。至于禽兽神祇请受归戒。叙其事绩。未可具言。苏州都督武阳公李世嘉。及刺史江王。前后频请。并固让不受。以贞观末年八月十一日旦。终于所遁。春秋七十有七。未终三日。异香满寺。举众怪问。曰吾后日当去矣。生死人之常也。寄世本若行云。慎无哭泣。各念无常。早求自度。丧事殡葬。律有恒仪。碑志饰词。一不须作。能依此诀。吾何言哉。斯固临终不桡。可谓坚贞者矣。

释昙宝。不知何人。断穀鍊形。戒行无点。常讲观世音经导引士俗。而声调超挺。特异人伦。登高诵经。响闻三十里内。

释缘光。新罗人也。其先。三韩之后也。桉梁员职图云。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光世家名族。宿敦清信。早遇良缘。幻归缁服。精修念慧。识量过人。经目必记。游心必悟。但以生居边壤。正教未融。以隋仁寿年间。来至吴。会正达智者。敷弘妙典。先伏膺朝夕。行解双密。数年之中。欻然大悟。智者即令就讲妙法华经。俊郎之徒。莫不神伏。后于天台别院。增修妙观。忽见数人。云天帝请讲。光默而许之。于是。奄然气绝。经于旬日。颜色如常。还归本识。既而器业成就。将归旧国。与数十人同乘大舶。至海中。船忽不行。见一人乘马凌波来。至船首云。海神请师暂到宫中讲说。光曰。贫道此身。誓当利物。船及余伴。未委如何。彼云。人并同行。船亦勿虑。于是。举众同下。行数步。但见通衢平直。香花遍道。海神将百侍从。迎入宫中。珠璧焜煌。映夺心目。因为讲法花经一遍。大施珍宝。还送上船。光达至本乡。每弘兹典。法门大启。实有功焉。加以自少诵持。日余一遍。迄于报尽。此业无亏。年垂八十。终于所住。阇维既毕。髅舌独存。一国见闻。咸叹希有。光有妹二人。早怀清信。收之供养。数闻体舌自诵法花。妹有不识法花字处。问之皆道。有新罗僧连义。年方八十。弊衣一食。精苦超伦。与余同止。因说此事。录之云尔。

释玄璧。未详其氏。苏州吴县人也。幼小出家。住流水寺。好学不倦。多游岩壑。栖神妙观。不以世务婴心。勐兽毒虫。妖精恶贼。频繁遭遇。未始忤其情守。常坐一床方四尺。傍无尘杂。未曾倚卧。每讲中百十二门。摄大乘等论。花严涅槃法花等经。二十余州。咸来听受。甞讲法花经。忽有一鹤。从外飞来。于殿下池中。三度含水。喷洒于地。径诣佛边圣僧座上。一立不动。直至讲了。然始飞去。如此经年。后乃恒住。上堂即鼓翼引前。下讲即倾身随从。法师或令其舞。即搙翮[求*页]足。顾影回头。乍起乍仰。或来或去。变态殊绝。难以具名。凡历二年。周旋不去。数州文翰之士。莫不伟而同咏。后刺史江王来向寺。长史司马。遣人来报法师。法师云。好。准常安坐。王至寺门。长史自报。师云。已知。如常安坐。王怪不来迎。遂即却去。至其夜一更。王总唤合郭众僧。为国行道。诸僧并驰集王所。王忿形于色。遣长史千行自唤法师。法师报云。王为国转经。心须殷重。未洁净辄即迎僧。大夫轻慢。不敬三宝。如此转经。亦非得力。王令宅内所有酒肉五辛。并皆除却。香汤洒扫。贫道。又须洗浴洁净。然可转经。公且去。后日来。王大瞋。更遣人唤法师。依常安坐。一无惧色。至后日。乃去至彼。王问诸僧曰。玄璧何如人。皆曰。禅行高僧也。王意少解。令人唤入。安一高座。遣三五美姬。侧近看侍。璧聊叙暄寒。即礼佛上座。结加趺坐。凝神寂定。乃经七日。身衣尘积。初无摇动。王大发善心。问众僧曰。若为得令其出定。僧云。以音乐供养。王命侍妓奏之。经半日。璧乃从禅定起。王及大夫人。请法师忏悔。受戒。所有猎拘鹰鹞。并皆解放。璧劝王诵般若心经。王依言敬受。每旦恒诵。于是倾舍名玲。奉酬师德。一无所受。皆令散施。王自尔之后。每斋日。常来就寺。参问幽玄。道化之声。于斯更远。即贞观中年之事也。后不知所终。

释智俨。俗姓严。同州人也。弱而好道。清真盖俗。率行方坚。动成轨则。年至十二三。忽遇梵僧。令其剃落。俨即鞠躬受诲。因此出家。住朝邑县戒业寺。于是。遍近众师。广祈玄教。至于摄论唯识般若维摩。及法花经等。并贯其幽旨。穷其了义。加之傍习世典。善谈老易。雅论玄情。出自天骨。未盈数载。遂当法将。每以讲说之余。栖心妙观。常坐不卧。用此为恒。房内唯有一床。更无什物。实所谓高洁法师。言行兼至者也。显庆三年。太州仙掌县道俗。请俨于灵仙寺。讲法花经。俨于寺僧还香房内。居止閤舍。初夜取法花经。舒披桉上。方欲寻读。于时。还香并侍者三人。并在其处。俨焚香未讫。忽见经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明。散满经上。行流不住。还香等。遍告寺僧。俱来礼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还流入于佛字。僧等礼拜悲泣。燃香发愿更覩真容。舍利还从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选之间。别于他佛字中。相从隐没。俨所讲法华数十余遍。感灵获瑞。难以具言。然妙行高踪。超驾伦辈。甞与诸僧。行于池侧。诸僧取水洗濑。俨止之曰。若物属他。不与不取。他池水。宁得非盗。又夏中正食。蝇来器上。俨一一以指徐引到致壁。人或问之。答曰。学修无畏施耳。自俨往来讲导。涉履数州。每拱默徒行。执持衣钵。虽有香花幡盖。鼓乐絃歌。车马振天地。人物隘城郭。俨但疑然不顾。邈尔居后。其所感惠利。动盈亿万。一无希取。并随处施之。受具三衣。至终不替。不汁不破。但唯少故耳。斯乃秽累将除。业行坚固之先候也。将终数日。处处巡行。法朋旧识。人人共别。忽一日。洒扫庭院。端坐入禅。所有门徒。皆令念佛。遂因在定。于是而终。时年六十余矣。道俗悲恸。若丧所天。素服而从弟子礼者。万余人矣。于是。忽有异香。氛氲满院。经余七日。送毕方消。亡后数年。其舌不怀。鬓发加长二寸。容色如旧。识者。以为得道之流也。

    晋剡东仰山竺法深
    晋剡葛岘山竺法崇(有疏四卷)
    晋于潜青山竺法旷
    晋匡山东林寺释慧远
    晋蜀龙[泳-永+开]寺释慧持
    晋彭城郡释道融(有疏)
    晋长安释昙影(有疏四卷)
    宋吴虎丘山释昙谛
    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
    宋下定林寺释僧镜(有疏)
    宋会稽嘉祥寺释昙机
    宋豫州释道慈
    齐伪魏济州释道登
    齐京师湘宫寺释弘充
    齐荆州竹林寺释僧慧
    齐庐山释法龙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
    梁钟山开善寺释智藏(有疏)
    陈杨都大禅众寺释法勇
    陈杨都大彭城寺释宝琼(有疏)
    周潼州光兴寺释宝彖(有疏)
    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道庄(有疏三卷)
    隋常州安国寺释慧弼
    隋吴郡虎丘山释智聚
    隋丹阳仁孝道场释智珠
    隋九江庐山大林寺释智错
    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弘遵
    隋京师大兴善寺释灵藏(又讲观音日二遍)
    隋江都安乐寺释慧海([(彰-章+(彰-章))/林]诵)
    唐京师纪国寺释慧净(有疏十卷)
    唐京师定水寺释僧凤(有疏)
    唐京师通玄寺释慧頵

右竝非专业。兼弘异部。略题徽目。知兰荪不绝耳。

弘赞法花传卷第三


上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下篇:法华传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华严经传记

华严经传记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 部类 隐显...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魏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大后遣崇立...

婆薮槃豆法师传

婆薮槃豆法师传 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婆薮槃豆法师者...

东林十八高贤传

慧远法师 法师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

佛说尊那经

佛说尊那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注音版】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一 西天三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

【注音版】赞观世音菩萨颂

赞观世音菩萨颂...

佛说般舟三昧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问事品第一...

佛说分别缘生经

佛说分别缘生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

【注音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佛说弥勒来时经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参禅悟道要真见自性

你们到禅堂里来是干什么的呢?为了开悟的嘛,为了找本...

谢天不尤人,天助自助者

某人的孩子得了重病,医生摇着头对孩子的父亲说:看样...

出家人的至孝之道

出家人以孝达道 佛教最初传入中土,社会大众便自中国传...

高僧倓虚法师的故事

我们所说当代的一些高僧大德的弘化因缘,也不知道为什...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

若以这种心来持咒诵经,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

【推荐】印祖谈家庭教育中母亲的重要作用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

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