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我们修行人,想要突破三界的尘劳,三界的生死,你要知道这个途径,不能盲修瞎练,你要知道怎么出去?出三界主要的途径?下面做一个比喻,“将施妙药,先候病源。”比如说我们现在吃药,吃药你要知道你是什么病?你的病在哪里?你是肝病呢、胃病呢?才知道你要吃什么药,先候病源。这句话是说,要了生死你要知道要从哪里下手?“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如果我们对第七意识的行相,这种我法二执。细,就是仔细地推求,去寻查;冥心的体察,这个冥心是静下心来,好好地体会观察我法二执的行相,好好地对治它。
“则何尘而不出”,这是以果报来说。我们一切的尘劳,一切的生死,乃至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哪有不出离的呢?这是就果报来说,有这种功德。因地来说“何病而不消”,一切的烦恼病哪有不消除的呢。最后做一个结劝,“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我们要断烦恼,整个关键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你要破坏你生命体里面执著一个我,还有我们认为一切的境界都是实法。
我们凡夫是这样认为,这一期的生命体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主宰者,有一个受用者。然后这一期生命当中有我所——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眷属,这是我的什么什么什么,就是法执。这样子的话,你有我和我所,就引生很多的贪烦恼、嗔烦恼出来,贪嗔痴慢疑都出来。那么贪嗔痴慢一出来,你就造有漏业,你就流转生死了。
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切的业障,我们众生的业障从哪里来呢?一切业障像大海一样,深广无涯,皆从妄想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内心攀缘执著产生的,我们内心有毛病,“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地方,“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修行整个下手处,不管你修行哪一个法门,你是拜佛、持咒、念佛等等也好,你一定要把这个我法二执给降伏,乃至于破坏。
我们讲往生极乐世界好了,你说我修净土法门我不去断惑,没错。但是你一定要临终正念,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第六识不能贪恋娑婆世界,你的意——你的第七意识不能够颠倒,不能产生执著。对不对?你如果临终正念失去了,不能往生,你颠倒了。印光大师说,比如你走到房子里面去,太阳照不到你,不是太阳的过错。你自己执著了,颠倒了,跟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了,不能往生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
我们怎么能够保持临终的正念呢?蕅益大师讲,你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你不要存侥幸心理说,平常无所谓,我就尽量地攀缘,尽量执著,到临终就是总会有人帮我助念。如果说你平常过着放逸的生活,我法二执的势力很强大,你对你的眷属,对名闻利养很在意,可能临终别人帮你开示,不见得有效果。
所以我们在平常就经常要保持正念,平常我们不敢讲说都不执著,凡夫的境界,无住,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一个人内心他能够安住在毕竟空境界,是一个圣人的境界,他不管怎么样,内心是安住在万里无寸草的境界,那是圣人的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无住,怎么办呢?至少要把它看淡一点。就像蕅益大师说的: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份得力。”
蕅益大师说,你修行那么久了,每天拜《八十八佛》,每天念佛,每天读诵《金刚经》、读诵《法华经》,对佛法也有信心,修了几十年了。你怎么知道修行是不是有得力呢?学佛以后跟学佛之前是不是有进步呢?“世情淡一分”,你如果学佛以后,对整个世间的名闻利养,这种眷属,看淡了,“佛法自有一份得力”。你能够淡一分,有一份得力;淡两分,两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你对整个娑婆世界的活计——这种财色名食睡,能够轻一分,往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我们修行,你说你要我完全无住,这怎么可能?我心一定要有所住,对不对?有念头就有所住。你要有所住的话,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下手处。的确是这样,我们一个修行人心不能无所住的,不可能。但是你有所住,怎么办?你就念佛,你心就住在佛号上,最好。
有时候我们要思惟一下,烦恼都自己找的。你的心住在外在的境界,你说你是我的眷属了,这个东西是我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觉悟,这个境界是因缘有,众生的心也是生灭的。你把你的心住到他的境界上,你看看,你有问题;他是无常的,他一改变,你说你怎么对我这样子?就痛苦了。但是你不能怪他,因为他本来就是无常的,这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你有所住,你的心住在他的境界上。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你已经非住了,你心里就住在一个不合理的地方了。痛苦是你自找的,你是要住在这个外在境界上,怪谁?所以我们一个修行人内心有所住,欸,我们念佛、念佛、念僧,多好,佛法僧不会亏待我们,这句佛号不会亏待我们。没有事心就住在佛号上,念佛,我思惟摩诃般若波罗蜜,没有事,我就拜《八十八佛》,读诵大藏经典。我整个内心就“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整个身心世界就投到佛法境界里面去。
其实我们修行人,人情世故随便应付一下就好了,这是因缘所生法,大家见见面,合掌令欢喜就算了。
真正的重点,你内心的佛法——佛,佛号;你的法,你经常安住在你的法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念处,安住。这个真正能够带你到安乐的境界去。外在境界能够让你得到快乐吗?你看看世间的有钱人,他不见得快乐。如果说外在的财富能够得到快乐,那些有钱人是最殊胜了。有钱人的苦恼很多,他很多地方有所住,他心住的境界很多。他所住的境界,对不起,都是无常的,任何一个因缘改变,他的心就是要转,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应该把心住在心中的法宝,住在我们的佛号上。这样子的话,虽然我们不能够常游毕竟空,但是这种住,它能够带你到毕竟空的境界上去,它能够使令你现生就得到安乐。这是很容易体会的,比如你今天,真正一个修行人,你每天有个定课,每天拜个《八十八佛》,然后打坐一下,你念佛,或者读诵大乘经典。你感到,哎呦,你把世间的这个内心的住——执著降低了,你感到内心真的是很安乐。这个事我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你那个住降低一分,内心就安乐一分。
当然你出了佛堂,一看到这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又开始住了。所以我们的体会,我们相信佛的话是没有错的,真的,“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个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所以我们讲,“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自己找的。怎么办呢?这个地方就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要知道修行的重点,要从我法二执去对治。